奥斯陆,8月31日

Oslo,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台),奥斯陆,八月末尾,八月末的奥斯陆,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August 31st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玛琳·克雷平,Aksel Thanke,汉斯·奥拉夫·布雷内,英格丽德·奥拉瓦,Øystein Røger,贝特·莫斯特拉姆,Kjærsti Odden Skjeldal,Petter Width Kristianse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丹麦,瑞典语言:挪威语,英语年份:2011

《奥斯陆,8月31日》剧照

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2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3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4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5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6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3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4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5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6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7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8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9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20

《奥斯陆,8月31日》剧情介绍

奥斯陆,8月31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德斯(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Anders Danielsen Lie 饰)即将从戒毒所完成自己的戒毒计划,戒毒所在乡下,所以安德斯已经被憋坏了。作为戒毒计划的一部分,安德斯可以从戒毒所里出来,来到城市里,为一份新工作面试。但是安德斯并没有按照计划去工厂面试,而是呆在城市里游手好闲地到处乱逛。他贪婪地盯着大街上的人,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 人了。 时间渐渐地流逝,进入到了午夜,八月也即将过去。那些往昔如影随形的记忆再一次侵袭上安德斯的心头,让他既痛苦又无奈。可能,伴随着黎明的到来,奥斯陆的八月的结束,新的生活也会随之前来。 本片入围2011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先驱者罗马宝贝第二季养育者第四季幽灵夏日肥皂人生时光旧巷的我们五次相亲春家小姐是讼师鲨卷风最终流放余生,请多指教外星生命第一季惊爆十三天内疚妮基塔第二季是非之地到你身边南宫谣谎言的诱惑越界善后那些年我们疯狂的青春龙凤斗杜兰餐馆:黑色传奇甜蜜湾之恋初次爱你异形猎手我家浴缸的二三事了凡的故事热狗行动

《奥斯陆,8月31日》长篇影评

 1 ) 观影日记

安德森对自己的定义就是失败者,它就像一个幽灵一样,穿梭在奥斯陆的街道上,虽然他起初成功戒毒,但他把自己定义为精神的矮子,对自己没有自信,这也是他成为瘾君子的原因,没有人需要他,只能和一些同样乏味的人们做些幼稚的事情。

他喜欢回音壁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听到自己的声音,才有活着的感觉,但他又没有死去的勇气。

慢镜头对着安德森复吸,清晨的奥斯陆阳光明媚、树木清新,与安德森的状态形成对比,对于奥斯陆只是新的一天,而对于安德森,这是他重回原点的标志,他并没有向前前行,并没有从生活的挣扎中获得启示。

中间还有一段镜头盲视中也用到了。

 2 ) 自杀之旅 悲观之翼

最近在看马原的新长篇《牛鬼蛇神》,序言里提到,王朔曾一度抑郁,每天最大的理想是想自杀,看不起任何人,一天要付之行动,想起了女儿,从此放弃理想。

马原也曾说,我要向上帝叫板,绝不等自然死亡,选择一款非常态的死亡方式——自杀。

而序言作者龙占川说,那就是上帝的安排。

此后,马原不再说自杀的事。

虽然,自杀的原因可能是无端抑郁、反抗命运或者生理上的痛苦等等我们能够想到的,但其实,人们很难全面深入的理解那些心怀自杀“理想”的人,因为真正的纠结深藏在当事人内心。

而这些人谁又有那份心情愿意把那些想法的细枝末节拿出来谈论示人。

众所周知,海明威自杀是因为他不愿再忍受病痛和性能力退化的折磨,同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川端康成的那句“死是最高的艺术,死就是生”可能是他选择自杀最自然的原因,而海子执迷于“天才早夭”的浪漫诗意,让他深陷其中并最终付诸实施。

这些自杀之因是人们对死者作品的解读和亲人朋友的了解中得知的,但真正的原因没人知道,因为自杀是件很私人的事。

《奥斯陆,八月未央》讲的是一个人自杀的故事。

电影在人们关于奥斯陆的回忆中开始,那些质朴的片段式的镜头,让影片有一种忧郁的碎片一样的,但还不是乡愁的情绪。

那里边有一个男孩对着镜头踢球微笑的画面,那男孩看起来就是电影的主人公安德斯,那时候他应该是简单快乐的,但那种快乐如今只存在于不快乐的安德斯的回忆中。

不管当初的奥斯陆生活是黑白的、琐碎的还是嘈杂的,都无法掩盖回忆带出来的人们当下现实的精神状态,而那也奠定了电影冷郁的基调。

安德斯,34岁,无业。

电影中,他在一家风景优美的乡间戒毒机构里即将完成最后的疗程。

那天,天气阴沉,大片的云层低低的压下来,在和一个女友过夜之后,安德斯选择溺河自杀。

整个过程操作起来蹩脚而难受,所以,后来他放弃了这种方式。

这种放弃是一种自然选择,也是电影呈现一个最终自杀的人在精神上再次争取也注定挣扎的合理剧情。

所以,这部电影是安德斯始于自杀,终于自杀的最后的人生历程。

一个报社编辑的面试机会,似乎要给电影和安德斯的人生带来转机和起色。

但在面试之前,安德斯和自己最好的朋友说,如果有人想毁灭自己,社会应该允许他这么做。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安德斯已有决死之心的表达。

但随后他说,我是一个被宠坏的一事无成的家伙,如果你(朋友)也如此无情的话,没有人真的需要我。

这话的背后是安德斯对自我价值无法实现后表现出的软弱和自我否定。

此外,一方面,他否定了朋友作为学者存在的意义和他琐碎的婚后生活,另一方面,他也对上班结婚生孩子的普通生活和常人的快乐没有热情。

所以,安德斯始终在寻找的是一种有绝对价值,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生活。

年轻的时候,很多人总会在人生意义上纠结,而无意义的结论是最好得到的。

有些人在得到结论之后,会在这个结论里,徘徊很多年,有的人最终会去寻找相对意义,有的人在生活洪流中忘记当初的纠结,而淹没在理所当然的生存里,还有人和安德斯一样,在徘徊之后选择结束。

从我的生活体验来看,有时候真的感觉糟透了,但是这不代表在之后的某个时刻你又变得心情舒畅。

如果这样理解,生命就是上天给你的一次体验生活的机会。

而电影里主人公所谓的成功,其实还是现代社会赋予人得一种焦虑。

我这样说可能感觉轻描淡写,但身处其中,所有的人都深有体会,国人如此,而在发达国家如挪威也是一样。

记得之前有媒体将成功学解读为当代社会的毒瘤,那也许曾在一时能给焦虑的现代人减减压。

但说到底,追求成功还是主流。

而大多说的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怎么可能在主流之外放松下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把人生看成是仅有的一次体验,那么彻底的放松还是有可能的,而那时反倒可能更接近成功。

但那些我们眼中的成功者的自杀,又当作何解释,我相信终究还是对人生意义相对与绝对的不同看法所致。

所以,即便是在全球最宜居,幸福感最高的挪威自杀也一样存在。

刊于《看电影》

 3 ) 坏掉的琴键

周末和Echo去电影院,一番排除法之后,就只剩下这部我俩谁都没听说过的片子和某喜剧片campaign。

看了看预告片,阴暗的色调和一脸忧郁的北欧小帅哥,依然不知道这部电影打算讲什么。

Anyway,抱着可能会睡着的觉悟,还是果断挑战了这部看起来很文艺实际上也很憋闷的文艺片。

片头是一段一段不同口吻的关于oslo的叙述,各式各样温暖的生活的痕迹,画面却突然断裂在建筑物忽然轰然倒塌的声音中,像是预见着某种终结般的开始。

奥斯陆,八月的最后一天。

整部片子,讲述的也就是八月三十一日到来之前的这一天。

短暂,却又沉重得像永远无法逃脱的日常。

画面通常是沉寂的。

对白很少。

有明亮刺眼的日光,永远偏爱黑色外套的主人公,和时而震耳欲聋,时而静得让人心疼的背景。

这片子拥有着一切致人忧郁的要素:自杀未遂,吸毒,偏见,抑郁,名存实亡的友人,游离的家人,只剩一个名字的无法挽回的恋人,言谈之间笑容的停滞和微妙的气氛。

主人公聪明,俊秀,接受过良好教育,很容易招人喜欢,可是他却一眼看不到任何未来。

他在一开始便下决心自杀,没有成功;在往日友人的劝慰鼓励下决定好好面试并联络被抛在一边的恋人,试图开始新的生活,没有成功;当他愤怒地把简历摔进垃圾桶,坐在咖啡馆里游离在外似的看着他人的生活,他人的幸福,我突然有些理解所谓"happy people are all morons“的心情。

咖啡馆里那个女孩儿带着甜美的憧憬一字一句地述说着自己的梦想,一桩桩,一件件,"...and be loved",在下午的空气中是这样的温暖。

也许我的人生也还是可以有梦想的吧,他想着,一面在餐厅里等待姐姐,等待那一丝亲人的温暖。

他等来的只有猜忌的责备,和冷漠的不信任。

那个时候我就在想,这片子恐怕不会是happy ending了。

他一次次地经历幻灭与痛苦,余下的,恐怕只有愈加麻木的心,和更深更深的放纵自流。

躺在公园的草地上,睁眼醒来,暮色四垂,四周空寂无人,曾今热闹环绕的人群仿佛如同不真切的幻影。

在party上的格格不入,带着怀念气息的叙旧,偷窃,再次购买毒品,夜场里的狂欢,片子的节奏也在加速地腐坏。

深夜无人的街头,自行车在二氧化碳的烟雾里穿行,带一丝绝望与放纵意味的笑颜,笑着,笑着,笑容不断扩大,最终捂住眼睛让泪水渗出指缝。

在晨曦里跳入即将消失的游泳池,看着明亮的初升日光,镜头晃动着穿过甜美安静的树丛,这最后一日的挣扎,终止于侧卧在床的一个恍若垂死的姿势。

八月三十一日已然来到。

逝去的恋人终究无法挽回,而一同逝去的,还有即将被卖掉的家,以及重新开始的希望与可能。

Anders说Thomas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想毁掉自己,那么这个社会应该允许他这么做。

然而Anders渴望着关心,渴望着有人能对他付出爱,渴望着并企图艰难地说服自己还能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然而他仍然把所有事情搞得一团糟,这一次,他是被动的毁灭自己,被毁灭的人生让他无法在相信任何变好的可能。

他说,会好的,当然都会好的,except that it's impossible. 我一直记着他最后弹琴的那个片段。

从一开始便发现了某个坏掉的不再发声的琴键,他一面磕磕碰碰的弹,我却一面担忧着这个坏掉的琴键会在何时终止掉整个乐章。

坏掉的琴键,犹如简历上被抹去的那几年,空白横亘,阻断的却是全部未来的可能。

在最后,我甚至都在想,干脆让他shoot himself up吧,这样崩坏的过程至少能有一个结局。

然而,像是传来一声轻轻的嘲弄,这崩坏的生活,怎么可能就这样轻松地结束,或者说,连结束都无力做到。

周而复始的空镜头,坏掉的琴键,这崩坏的循环乐章仍在继续,仿佛无止无境的囚笼。

不知为何,对着一片寂静中升起的片尾字幕,坐在椅子上,却久久不愿起身。

眼前总是晃动过那无声的琴键,坏掉了的,却一声声像是震动在心房。

 4 ) 《奥斯陆,8月31日 》:影像的魅力和哀伤的沉沦

关于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城市,可以用既陌生又熟悉来形容,陌生的是,城市中每天都有无数的你不认识的人涌来,熟悉的是,那些走过无数次的街道,那些品味过无数次的美食。

“奥斯陆,8月31日”一开始,就用快速切换的镜头将回忆放置在我们的眼前,当然,这并没有什么过分特殊的场景,有的,也只是奥斯陆这座小城平淡的一天。

导演约阿希姆·提尔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将主人公和具体的时间告诉我们,而是通过旁白和零碎的记忆来铺陈一个即将会发生的故事。

影片的开头很巧妙,当你不知道这些快速闪回的片段想要表达什么的时候,整个故事从一栋大楼瞬间的崩毁开始了。

当然,没有人会在意这些变化,因为每座城市都处于变化之中,同样,也不会有人留意8月31日的奥斯陆会发生什么。

《奥斯陆,8月31日》这部电影对我而言,命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一个处于边缘社会的人想要重新回归的故事。

导演从安德斯离开戒毒所开始讲述,在一天之内,安德斯的整个生活。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长期脱离了正常生活的人的艰难。

正是因为这种艰难,才让电影显现出毫不做作的真实。

影片中强调了两种关系,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得不说的就是导演对镜头的驾驭能力。

影片中用了大量的中景和近景镜头来表达人物之间,身份,地位,关系之间的强弱变化,尽管这种镜头语言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和整部影片契合的非常完美。

导演用非常简单的镜头和故事讲述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其中,安德斯的选择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整部影片想让我们知道,安德斯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与其说,导演讲述的是一个伪君子的故事,不如说导演讲述的是一个城市的悲凉和人性的冷漠。

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影片中的主角安德斯看似处于一个没有选择权利的空间中,其实不然,很多时候,他完全有机会做出改变现状的决定,但是,个体生命存在的高傲和尊严让他对选择有所保留,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做出最终决定的原因。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时候说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非常简单直接的阐明了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的行为以及他做出的决定和即将产生的行为都和社会有着直接的关系。

影片中的主人公安德斯一直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寻求一个稳定的基点,但是,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社会的构成很复杂,从安德斯进入戒毒所的那一刻起,他在社会中的身份以及关系都会发生变化。

而这种变化是非常微妙的,当安德斯从戒毒所出来以后,他试图寻找之前的和谐,但是,微妙的变化让他所寻找的和谐不复存在,原因自然也很简单,因为他脱离了之前的和谐关系,在另一个封闭的社会中构建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关系网以及生活网。

安德斯在影片中的身份和当下社会有着非常好的呼应,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人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发生了冲突之后,这个时候,自以为的正确的价值观会发生裂变,这种裂变的直接后果就是进入一个命运的死循环。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影片中还阐述了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导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对话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了安德斯和周围的人的关系的变化,这种讲述的方式非常的高明。

男主角安德斯的出场非常的特殊,邂逅一场死亡,然而并没能如愿。

一个人自杀的原因不仅仅只有一个,而是多个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个人之间的关系。

导演约阿希姆·提尔用非常细腻的表达方式来描述安德斯的遭遇以及和他人关键的转变,整个过程也让我们明白了安德斯内心的挣扎。

安德斯和不同的人进行沟通,重新构建新的关系,重新面对新的工作等等,这些细节都表明了安德斯对生的执着。

影片中的小高潮发生在安德斯和编辑之间的矛盾,也正是这一矛盾的存在让安德斯明白了自己的禁区和别人的底线。

当然,安德斯是一个非常聪明,敏感的男人,他意识到弥漫开来的尴尬气氛,所以,他只能选择一走了之。

这场戏代表了安德斯对世俗的妥协,尽管他对这份工作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热情,但是,他还是尽力去迎合。

整部电影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在这短短的一天中,安德斯走完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安排虽然有些急促,但是,浓浓的宿命感还是让人为安德斯感到惋惜。

他清醒的看见了这个世界的本质,看见了这个世界是如何的以他不喜欢的方式运转,虚伪,妥协,麻木,庸碌,无奈等等,其实每个人都对生活有所不满,但是,每个人依然按照原本的轨迹过着自己的生活。

或许,因为安德斯没办法把自己的灵魂交付给一个嘈杂的世界,所以,他选择了在腐败的哀伤中沉沦。

“我想结婚,生小孩,旅行世界,买房,享受浪漫的假期,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写一本很棒的小说,跟老友保持联系。

我想种一棵树,从头开始准备一顿美味的晚餐,感觉非常的成功。

洗冰水浴,跟海豚一起有用,办一个很特别的生日派对。

活到一百岁,维持婚姻到死,寄一封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样有趣的回信。

克服所有的害怕和恐惧,整天躺着看云。

拥有一栋装扮小东西的老房子,跑完全程马拉松,读一本很棒的书,一辈子都记得书里的话。

画出惊人的画,表现出真实的感受,墙壁挂满画和深得我心的字句。

拥有我喜欢的节目的一集,专注某个重要的议题,让大家愿意听过说话,玩高空跳伞,裸泳,开直升机。

有一份每天都很期待的工作,有一个浪漫独特的求婚。

睡在广阔的天空下,去爬山,演出一部电影或在某个国家剧院演出,中大乐透,每天过着有用的日子和被人爱着。

 5 ) suicide is just a chioce

Since my Chinese is getting worse day after day in an unexpected speed. I decide to write this so-called 'review' in English. ===============================    People are always shocked by the power of music, which lights up millions of ordinary movies and makes them more appealing and full. Essentially, in an era far away from silent years, I assume that at least half of the films and televisions would go dull or plummet without soundtracks, as many of them do not have strong storylines and real souls.    However, OSLO, AUGUST 31, which illustrates striking exploration of lost youth, is a great movie that stuns in its silence, just like a born beauty shines without make up. This quiet movie has satisfying gravity of specific experience, although it did not reach a wide audience worldwide, even in Scandinavia.  It is deeply personal and can be sad at times, which means watching it with others is not recommended. You will sense the characters and sympathies, especially if you once commit suicide or ever think about it. From my personal angle, what brings him down is not loneliness or desperation but boredom-being sick of job interviews, establishing ties with friends, meeting new ones, or make it short, living a life.    Audience who prefer Hollywood might find it too cold and way too realistic. In fact, it took me a whole year to finish watching, yet it made me think and rethink after months. The movie just eats into your mind—slowly.    As I always say, suicide is just a choice,and it takes more bravery to face it than just to give it up to pain and sorrow.

 6 ) 迎面袭来的风,和那容易让人兴奋的二氧化碳

影片开场Anders企图自杀不遂的段落很精彩,其让人闷热和窒息的氛围非常到肉。

之后随后就落入了让我纳闷的大量对话,听不懂一句挪威语的情况下看法语字幕相当吃力。

只是后来那股观影疲惫的劲儿过了之后,随着那些缓慢移动的空灵般的镜头运动,以及质感浑浊的声音设计,特别是那场四人一边骑单车,一边玩灭火器的场景——迎面袭来的风,和那容易让人兴奋的二氧化碳,难道不正在吸引着Anders逃避人到中年一无所有的困境而回去过去那样的醉生梦死和自暴自弃么。

最后Anders弹起有一个键不出声的钢琴,给自己灌入毒品的拿个长镜头,摄影技术鬼斧神工,演员表演也从容不迫。

那段有点瑕疵的钢琴曲仿佛是对Anders曾经崇高美好的人生的最终总结,而Anders纯熟地烧着海洛因,最后躺在床上,针头还插在手臂里,随着夏天的结束,Anders所奢望的生活:家庭,爱人,青春和幸福也一起结束了。

 7 ) 孤独至深时

一位企图自杀的戒毒者在重返社会的一天中寻找生活动力,却最终坚定了自杀的念头。

在淡化的亲情友情与疏离的社会角色之下,是不断自省所感受到的孤独以及生活的无意义,连欲望也在这种空虚中失落了。

他漫游在故乡的街道,回忆父母的开明教育,试图从中找出自己糜烂的原因:“她对吸毒持宽容的态度……民主是最佳选项……他们尊重我的隐私,也许太尊重了。

他们教导我宗教是虚弱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同意。

他们从没教过我烹饪或建立一段感情,但她们看起来很快乐。

他们从没告诉我友谊是怎么消失的,直到朋友形同陌路,徒留名字。

他们容许我对食物挑剔。

她说我可以照我想做的,自己决定想当什么人,想爱谁,想住哪。

他们会永远帮助我。

他们对姐姐比对我严厉”。

这段平静的旁白既是清醒的再认知,又是不同情感复杂的交错。

正如每一个孤独之人,他也面对着这样的处境:明白孤独的原因,却在痛苦与享受中徘徊。

至于欲望,与其说是凋零,不如说是承载了过高的期望。

影片开始于做爱后的自杀尝试,结束于毫无牵挂的过量注射,中间夹杂着重新燃起的欲望和他对这些欲望自觉的冷眼旁观,直到他发现曾经兴奋的都变得不够兴奋,高峰化作平原。

不仅如此,他还将这种失落感注入了他所感知的世界。

在一个咖啡馆的场景中,他独坐一隅,观察身边的所有人:倾听他们的对话,从这一桌到那一桌,了解他们的欲望,看着他们的天真设想,就像老人慈祥地看着小孩;窗外匆匆走过的路人,他透过他们的背影,想象他们各自的寂寥生活。

这种对于孤独体验的真切表现正是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

 8 ) 观感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想要怎么写观感,脑子里的一些想法间没有关联的状态似乎很贴切这部电影呈现的主人公在8月30号这一天的生活。

我们试图确定一套秩序,一个中心,对于Anders来说是生活的目的。

8月30号这天从充满新生气息,到一无所有的失落,空虚再度涌上心头,到愤怒,到放纵,再到空虚,等到30号翻了个页,31号的朝阳又给生命一些新生的启示,然而没有目标的人,只要碰到一件不太顺心的事,空虚的想法便会上头。

我想说这是一种“空虚”上瘾。

这份空虚虽然不是带来快感,但它可以摧毁人的意志,否定所有事物的意义,然后它就成了人选择堕落最有力的理由。

最后那一剂*打进静脉,给我的就是这种暴风雨肆虐过后的寂静的感受。

--写写一些特别喜欢的镜头吧:1. 凌晨两组人骑着自行车给在无人的街道蛇行。

灭火器喷雾制造出迷离的氛围,像极人狂欢到凌晨的生理感受。

2. Andres在咖啡厅听见的人群的谈话。

最后那段“我想做。。。

”的朗诵一下将氛围感拉满。

那种感觉像是观看视觉博物馆里的后现代的影像作品,虽然没头没尾地就出现在你的眼前,但能牢牢把你吸引住驻足倾听或是凝视。

3. 开头的那段人们对于8月31号这天的记忆4. Anders抱着石头要下沉。

你明明知道他一定没有成功淹死自己,但你的心就是会在他埋在水底的拿几十秒里减速跳动。

5. Anders弹琴那段。

我觉得男演员弹得非常好,不过不是演奏得多么动听,而是他得弹奏透露出了一种焦躁,不安的情绪。

从他弹到卡壳很自然地就过渡到了最后的注射,整个电影的情绪暗流仿佛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一个隐藏的高峰。

 9 ) 活着是种无法无法解释的状态

人们总是带着那么多的向往和失望生存者,当看到荡漾的水纹填满了镜头,一种令人窒息的向往填满了心情。

水,上上下下的沉浮着的液体,晶亮亮的貌似透明的东西。

为什么要活着呢?

八月的天气,热热的,就要蜕变的夏天,人们或者幸福的笑着或者说着自己的苦难,可是幸福又是什么呢?

“幸福的人都是白痴”,因为幸福停滞了担忧,幸福凸显了不幸的苍白,幸福让生活变得充满向往却教会人绝望,总是那么多的小瑕疵,总是要离开的人和总要说再见的岁月。

当一切都失去了颜色,心上留下个大大的黑洞的时候,曾经那么美丽的幸福,却失去了冲击力,不再晴朗。

那些嘈杂着的说着话的人们,没完没了的愿望让人听着有些反感,看到人生是钟摆,陷入无聊的空虚之中,满足了又能怎样。

曾经幸福的理由被剥夺,别人说过普通人的生活会让幸福来临,可一切看上去为什么还是那么平淡而不起眼。

当你对着那些已经过上了平淡生活甚至已经有些成功迹象的人们说“你已经很幸福了”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若有所思的点头微笑,这不是幸福的标志,很明显,那些细小却繁多的瑕疵令幸福褪色了。

所以,不如在平静还没选择你的时候就把自己枪毙掉吧。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不断地询问着为什么活着的话会得到无数个会随着时间变迁的答案,为了爱情,为了亲人,或者仅仅是因为惧怕死亡,对死亡的渴望还没有战胜对痛苦的排斥。

什么都给不了你答案,书本或者是电影,街上的行人,活的很快乐的人说不出答案,红灯绿酒也给不了你答案,那些匆忙的人走过匆忙的街道,他们匆忙地忘记了活着的原因。

后来你看到活着并不是一个结果,活着只是一种无法解释的状态,人类完全有能力结束这种状态,在你被动地活着之后可以用自己的力量选择死去,屏蔽掉生命带来的一切,对幸福的向往,摆脱忙碌,摆脱必须承担的责任,摆脱那些说着他们需要你的人们。

只是在这之前又必须要摆脱渴望和恐惧。

 10 ) 8月31日,我在奥斯陆

 奥斯路的街道,两排寓所前整齐划一地停靠车辆,人们在城中的活动迹象随处可见,满载记忆的生动画面;於是主角叨念他记忆中鲜活的人物景象,宛如一个在地人的简明地域史,绵绵的怀旧依恋之情充塞家庭录影带式的连续镜头中不言而喻 ── 没有人至的马路丶无人驾驶的汽车丶守候乘客的轻轨车道,个人史与城市背景的交会。

片头的回忆口吻,听得出主角多少(希望)活在过去对那些旧有事物的熟悉状态及感受下。

   即将自勒戒所重获新生的的安德斯在一夜春宵过後尝试投湖自杀:或许迫在眼前的现实压迫难以承受,或许在他嗑药前的人生已经走了下坡,皮囊早已疲软空洞得轻易就被毒饵所诱。

但,个中细节谁会知道呢?

    清晨刚救了自己一命的安德斯,出门第一步找上知己汤玛斯,寻求温暖和支持。

友人试图指引迷途的羔羊,面前是有妻有女事业稳定的友人,安德斯嗑掉的那五年使他的人生惨澹,进度严重落後,在同伴前仿佛是个令人担忧的青少年;好友担心之馀忍不住碎念:「你有完美的家庭,那麽多亲戚朋友支持你,那些勒戒所的其他人没有你这样的机会....」安德斯:「是没有,但至少他们比较快乐。

」一番对谈里似乎老友和他的认知有差距又对他期望过高,而外表从来不是赤裸的那一面。

无怪乎安德斯要抗议朋友热心过度,实则竟连故友也无法真正理解他的处境和话中吐露的无助陌生,对他的信心和认识还停留在曾经风光一时的那个安德斯。

第一顺位的老友理解程度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酒肉朋友?

末了,安德斯显得有些心灰意冷,和朋友圈子初步拉开距离。

    别过老友,安德斯去赴徵求编辑助理的面试,过程中免不了招认不堪的过往 ── 履历上的空白岁月 。

总编辑对其毒瘾经历显得态度开放持平,其实倒不如说抱持着一种局外人的猎奇心理在探询。

这不容戳破的表面礼教功夫像是社会势利的回绝暗示,寻得一份工作你的人生才有立锥之地,人际网才得以扩延充实,整个人生就此美好有了意义;工作如此至关种种附带价值及资源,履历的空白是令人难以想像的自我荒废。

身为杂志社总编难脱市侩商人考量,却又刻意假作开明,对应着文明骨子里的冷淡。

   转进一家门庭若市的咖啡厅,和周遭聒噪庸碌的市民相较下,他只身一人形同隐身占据一个座位;市井斗民竭力呈现生机蓬勃的世相,各自忙碌热衷的生活,交流微不足道的琐事,聆听旁人的话语,就像老友引述「孩子拆开钟表以了解时间」;此时,主角试着重新搭上真实生活的轨道,融入现实氛围,那些百姓就像一堆守分运转的机件,可以让人自我感觉不起眼,甚至置於事外;直到一个女孩淘淘不绝地列举自己的愿望,这时他眼神闪烁着美好的回响,仿佛钦羡人们可以如此闲聊着企盼的人生蓝图,隐隐重燃起内心日渐疏远的愿景。

    每一段迂回地重现他上瘾前後的生活片断:参加某个前女友生日聚会,勾勒出两人无疾而终的暧昧,或在酒吧空虚地随性搭讪某个女孩。

如今,连家人也不坚持见面,女友人间蒸发,失去联络等於和世界切断联系。

手足间的矛盾,不深不浅的泛泛之交,肉欲宣泄的一夜情,各种疏淡的关系,他的存在和缺席一样,随时可被取消。

    来到池边,池水将随着夏日的最後一天泻尽,季节交接,时光荏苒,独独他待在岸上,望着同伴在池中嬉水欢笑,逝去溜走的日月不可挽回。

他清醒的意识告诉他,他的生命泉水已然耗尽枯竭,不在这世界流动交融。

此景伴随穿插一段意识流的表述 ── 他行走街上揣紧手中毒药一幕,池边的自己凝神望着树梢後崭露的日出,接着思绪飘向自己正走在返家的路上,一个自杀的意念逐步建构成熟了然於心,他心底的剧本走势拟定了,意识超脱抽离了夥伴的笑语与朝阳。

令我联想到《爱重奏》一幕,菲利普和朋友在海边嘻闹的想像,现实拉回意识他并没有任何举动,他只是陷入「如果我那样做...如果我没有那样做...」如是的假设问题与後续臆想。

清晰精准的几个画面意象,便将一道简且深壑幽境般的哲学省思嵌入影片精神。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丶选择题的问题,那杂沓纷呈的生命面向褶裥是一单薄个人难以倾尽,旁人无从介入,孤独终归於己。

    流浪多时的他总算回家了,景物依旧而凌乱,外面的世界离他愈来愈远;悲哀的是家也将易主成为历史记忆,家始终仅够得上以家的名义收容他的暂时庇护所。

拨出最後的电话,这遗言仍得说给语音信箱听。

琴键缺了一个音,那些放任自流的岁月经不起回首。

不被需要丶没有理解的死,不过是自然界里一环新陈代谢汰换般地微不足道,预藏好的致命毒量等在那,至少痛也是一种苏醒,至少感觉得到自己,好在这经历破灭的一天後解救自己。

(讽刺的是,如果是海洛因,取其德语原意Heroin「英雄」,兴许能在临死前体验到伟大的时刻)    观赏完此片让人想起导演Joachim Trier五年前的《爱重奏》,同样是充满忧思的年轻人,在现实与内心体悟的落差间拔河争执;五年後的安德斯过完而立之年还飘飘荡荡,在无望的关系丶剧烈的现实苦酒里浮沉。

在奥斯陆街头穿梭不止,彷佛一个无家可归的街头游民丶游魂,一个瓦特.班雅民理想中的漫游者(flâneur)。

平铺直叙的进行,自然贴近现实人们的反应,对话式带动揭露主角的心境,转折在其与人互动便能窥见,犹如《爱重奏》的伊利所说:描述受苦过程是八卦。

片中主角Anders Danielsen Lie,眼神带着若有似无的忧悒伤感,似笑非笑的迟疑笑容,让他成为出饰此角的贴切人选,亦是《爱重奏》菲利普的续篇翻版,这类角色差不多归他莫属。

    人物刻划方面,菲利普执迷於机缘与巧合,生死与幸福总维系投注在倒数的十秒内,像个赌徒般与虚无争夺;安德斯的前景希望在一天内如同阴晴圆缺,一会儿转变得黯淡堪虑,有时又似乎还值得忍受下去。

走向死亡无非是早已命定势在必行的一着,人们上瘾时死亡早已悄悄守候随行在侧;嗑药甚至还可说讽刺性地延续了性命几年,不过是丧失感觉的人生。

上瘾作为一种慢性自杀笺也是救命仙丹,如获新生使人感觉敏锐,并调侃了他的脆弱自尊与讨价还价-求生不得,求死无能。

戒断後的内在外界的冲突只不过是又一波大浪来袭,将心中消蚀的堤防彻底冲毁。

酒吧认识的女孩问他在做甚麽,他说做甚麽真的那麽重要吗?

总编问他那些年在做些甚麽,朋友们以为他仍是无所不能的紈絝"交际王"。

他渴望别人了解他的本质,而他的人生价值是由一个个多数人界定的标准付予认证的过程,追寻代表退回个人的旮旯。

 如知名评论家Roger Ebert所说,安德斯已游得太远,不能再游回昔日生活的核心。

导演的确埋了许多相互呼应的细节。

片头欲自溺却万分狼狈地爬回岸上,对死亡未知的恐惧非生的热情抓住了他,给自己再次耐心观望的机会。

片尾他於岸上观望,生命的热力却一点一滴流失殆尽。

 片中一段描述父母的旁白:「他们恨保守派....他们认为智力成就优於体能....他们培养我成为一个批判的读者,藐视没有说服力的人。

他们觉得怀念军旅生活的人无趣....她对嗑药不予置评,他想禁止在公园烤肉,或许民主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他们尊重我的隐私,也许过於不闻不问。

他们认为有宗教信仰是软弱的....他们从未教我烹饪或建立人际关系。

他们从未教我友情会如何瓦解....他们放任我挑食,说我可以随心所欲决定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他们总是帮我,对我姐姐比我严格」对药瘾不置可否的双亲,对儿子深陷毒海所欠下一屁股债也表现得像义务性搭救,毫无温度可言。

或许以上这段描绘会是最好的注解(而非匆匆一瞥的愿望明细,凡尘欲望皆是存在之後的事):没有上帝、没有乌托邦的世界,我们等待的始终是自己。

他们说我们是自由的,其实我们根本不知自由为何物,我们有的是庞大物质作後盾的貌似舒适的生活,脱离被物质豢养的生活型态,就甚麽也不是,更别奢谈自由。

他们教导生活规范丶概念的世界,中立反战的政治立场丶人民自主不介入纷争,和他人保持开放自由的关系 ── 听起来不是很像西方乌托邦服利国家挪威的景况麽?

诚如导演所言,他的一贯主旨在探究当代青年的焦虑与困扰。

谁没有对世界失望过?

当失望重重覆叠於人生年轮上,早夭的灵魂悄然进驻让位。

《奥斯陆,8月31日》短评

孤独寂寞自卑难堪绝望。

2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开头值得满星。不同质料的时代影像并置,却暗含共同的意味。

3分钟前
  • 熊嘴兽✨
  • 还行

千万别吸毒。。。

4分钟前
  • 年糕
  • 较差

如果这要是英文的对白就好了,挪威语无能,多少影响了观看的效果,呈现的画面既特别又好看,主人公很让人感慨

6分钟前
  • BC缺帅风衣多
  • 还行

戛纳一种关注提名我不认同,导演爱拍北欧现实主义,前有此片后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只可惜北欧是最不适合拍现实主义的地方,因为北欧是人间天堂,是上帝留给人类的一块净土,是造物主偏心的结晶,而且影片到底要兜售什么?兜售北欧精神困境?不说吸毒前因和吸毒过程,出生最幸福国家但就是一心想死,恕我无法共情;兜售视听?手持跟拍、私人影像开场谁没见过,恕我夸不出口;兜售星光和演技?演员纯素人,在洛杉矶随便拉个服务生都能演赢主演;兜售精彩故事?叙事刻意抛弃,角色毫无塑造,情节绝无起伏,只靠闲聊和空镜;兜售作者性私人化表达?没有看到任何镜头、剧作、情节、表演是有多原创;兜售审美?VLOG一样的构图、自然光摄影、随处可见的取景、毫无设计的色彩运用、没有思考的影像。我再次重申:没有优点的独立文艺闷片给我滚出电影节。

8分钟前
  • 彭手里
  • 较差

敏感青年无路可走,迷茫失措的出口,一杯酒一夜情一块大石一片湖一个不接的电话一首弹不完的曲谱一个保全自我的房间一针

10分钟前
  • 蒋乜乜
  • 还行

整部电影的节奏跟有毒瘾的青年的内心一样空虚、自大、无聊;画面切换和他企图抓住稻草又放弃的心一样分散。选的男主这个面相好对呀,就像我那个放弃自己的某叔。一切都很平静,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这个世界果然不太需要你。(一整个没想到是这么不积极的电影,我今天平静的心情又不得不起了波澜☹️)

11分钟前
  • 👏綠大壯🎙🗣
  • 较差

当某些国家还在用嘶吼和痛哭来表现困境的时候,欧洲人早已在冷静克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歇斯底里从来就不是绝望的代名词,最深切的体会永远藏在那些失去的感受中,藏在那些格格不入的交际中,也藏在那通始终无人接听的电话中。与其说影片是安德斯一个人在孤独边缘的行走,不如说他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美满生活背后的辛酸无奈,也照出了他自己,从中他看到的是无望的未来。奥斯陆8月31日,风平浪静,无惊无险,如同在此之前的每一年,以及在此之后的每一天。“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杀死那个石(奥)家(斯)庄(陆)人》

12分钟前
  • Cenzzi鄢💦
  • 还行

影片應該在片頭警示,有抑鬱傾向的人謹慎觀看。紀錄片式的引人入勝的開頭,清冷色調,無論如何都沒想到是這樣決絕的結局。生命在夏日的最後一天終結,不管怎樣努力振作仍是挫折,所有的掙扎終究是徒勞無功。死亡不是唯一的選擇,卻是唯一想要的選擇。

13分钟前
  • SSSSSSS
  • 推荐

充满了对开学的抗拒,有种小时候的感觉。

14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开头不管多少对奥斯陆美好的回忆也消解不了此后主人公的绝望,却又用他最后一天的孤独捕捉住奥斯陆一整个城市的美丽。话痨与空镜相错对节奏感调节的很出色,中间餐馆环顾的段落,镜头剪辑加旁白效果大赞!可惜最后结尾情绪没有太出来。

17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下坠的意志,声音模拟衰弱的听觉,从始而终围困着感知的欲望,直至知觉可能性的全面颓丧。摄影机贴紧着人,失神时却化作意识的流,被他者生活的幻象偷偷带走,生之欲在走马观花间悄然熄灭,精准无比的内心真实,和与自己无关的世界,同琴键的哑声弥散在空镜之中。

19分钟前
  • 花地
  • 力荐

2012/07/04 我一直觉得欲望很可怕,然而欲望不过是填充空虚的安慰剂罢了,真正可怕的是,心的空虚已经没有欲望可以填满。北欧独特的光景和OST(居然又有under your spell)都让我好荡漾。

23分钟前
  • livinglow
  • 力荐

没有看出更多。

24分钟前
  • 赵八斗
  • 还行

“我是一个被宠坏了的混蛋” “我有时候觉得快乐的人都是智障” —— 哪个青年没有经历过这种完全悬空的濒于绝望又触摸不到死亡的时期呢—— 一天也太漫长,一天就可以终结。

29分钟前
  • mariahanna
  • 力荐

从去年到今年我终于鼓起勇气把它接着看完啦,you go blow your mind on ecstasy; 我无感

30分钟前
  • vzoo
  • 较差

说这片是反戒毒的纯属没看懂,人生中让人感到绝望的时刻不要太多,毒品只是逃避的路径,而不是诱因。

34分钟前
  • 「把夢做舊」
  • 推荐

平静入水的铺衬,绝望慢慢激起涟漪,最终被漩涡吞噬。

37分钟前
  • TOWNE
  • 还行

傍晚六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当你站在奥斯陆的斜街或是弯道上瞥见「云层深处的黑暗」抑或「淹没心底的景观」时,你或许会和我一样,想到一首名叫《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的歌。提尔这部讲述旧爱重逢的作品无疑是《重奏》的变奏:他之所以将「中年迷茫」与「年少轻狂」混剪到一起正是为了强调二者的同步性。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危中有机,机中有危。而「转机」正诞生于昨日与今日分手的那一刻:对明天好奇的人向前迈进,沉迷于过去的人向下滑落。男主是一个游荡在《奥斯陆,8月31日》里的浪子,当他「蓦然回首」时发现,未来已犹不可追,唯有记忆触手可及,而等待他的也必是《本命年》式的结局——在双簧戏台,疯狂的人民广场,用一张假钞,换一把假刀,保卫他的生活,直到大厦崩塌。

38分钟前
  • Muto
  • 力荐

看完後只感覺到無奈。死性就是不能改嗎?

41分钟前
  • LMFDean9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