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其实有所追求有所热爱,在面对现实生活的衡量后选择了普世观的选择,投入其他行业。
这样的选择没有对错,错在常人都易陷入的思绪和心态,我这样是否正确?
我这样是否有损失?
更是产生了嫉妒、冷漠、贬低、批判的情绪中。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总通过外界满足卑劣的自我,从不将视角对准自己。
要明白,自省,才能自明,自省,才能进步。
室友热爱乐队,明确自己无法靠它吃饭,因为内心的愿望选择了他说希望的职业。
女主没有明确渴望的工作内容,但明确知道拥有工作的价值,给女主生活带来的生存价值,所以不得不且主动的全身心投入。
我想人能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一件很重要也是很奢侈的事情。
可以是为了工资维持生存,可以为了梦想全力以赴,可以为了情怀接触某一个行业。
然“还在脑中的构想,无一是杰作。
”有时间去分析比较看别人,还不如花时间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哪怕姿态很难看,只有一步步努力,才能更接近理想的自己,再清醒的旁观,也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男主既然决定不走戏剧就应该通过努力去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且有意义。
如果后悔就要有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
没有行动的智慧是世界上最大的愚蠢。
愿各位在认识自己中学会和解,在自我责任感中敢于做出选择,花时间去努力接近你想要的样子吧。
很有意思,后面戏中戏来表现男主的推特小号真的让人眼前一亮。
有的时候用过于抽离出来的淡漠旁观角度来看事情,自以为是“客观”,自以为是看透了真相,其实只是各种刻板印象堆积后做出的自以为正确的判断吧。
事情和人都不是能“客观”看透的。
或许能通过140字分析出许多东西,但那不是真相,你永远无法窥探一个人的全貌。
而且人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也许这个人之前确实有你“客观”分析的缺点,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比如隆良在瑞月的一番话之后确实有所改变。
而有些事情比起“客观”考虑清楚,直接着手去做更好。
拓人“客观”地觉得做剧团这条路走不通,自认为考虑现实才是明智的,贬低银次是想更加拥护自己判断的“正确性”。
其实他对戏剧是真的热爱,只不过两个热爱戏剧的人,一个追求质,一个追求量,他应该还有点看不惯银次追求量大于质的产出,某种层次上他俩真是绝配互补的搭档,也许泽前辈也是这样想的吧。
但是他自以为看透现实,却没法完全放下理想,这就很致命了,这头找工作迷茫缺乏内驱力,那头理想不敢去追逐,倒还不如像银次那样干就完事。
对自己真诚一点,既然放不下理想,就一头热血扎进去啊,“客观”考虑太多只会畏手畏脚。
“客观”分析一切到最后,没有看透他人,甚至也丢失了自己,不知自己为何者。
虽然重点是拓人视角,但其他角色也挺分明的,仿佛都能在现实中看到类似的影子。
光太郎和瑞月性格是真好啊(不论爱情的话…),尤其是光太郎,阴暗人是真的羡慕这种真诚大方没啥心眼的性格TT
昨天入试考完,面试发挥不好心情低落。
发疯买了早上9点半的电影票。
想着上映首日赶快把半年前就在期待的《何者》看了。
进场后竟然发现初日的第一场竟然还有十多个人。
开始前依旧是广告,看了一下,今年再无期待的片子,今天看完不用再来电影院了。
何者开头部分就是个普通的青春励志奋斗片。
剧情也极为普通。
几个年轻人因求职而聚在一起。
昨天晚上喝了点酒,看得整个人昏昏沉沉的,前部分就靠主演们的颜值撑着着。
村花真是美啊。
前部分剧情虽然沉闷,但铺垫了不少伏笔,高潮大反转的时候倒也理所当然。
最后大量推特刷屏,又到了考日语水平的时候了。
说到底成年人的友情究竟是什么呢,细思细恐啊。
说到底生活就是一场戏啊。
有求职2年都没拿到内定,退出剧团后还暗暗期待别人也放弃,用上帝视角看人的人。
有父亲出轨导致母亲抑郁,被喜欢的人拒绝了两次,为了现实不能不面对现实的人。
有看重求职却飞奔去面试,交往三周不到就和男人同居,名片上强调自己担任过的职位自己名字却印在不起眼位置的人。
有从结束乐队后,为了能与那位笔译的心上人在职场相遇而只向出版公司求职的人。
有孤芳自赏,叫嚣着这个社会需要个体求职是随大流迷失自我,平时没事拿本书装逼却会提前一小时抵达面试地的人。
有放弃求职,为了想成立自己的剧团而每个月都推出舞台剧的人。
各种各样的角色,各种各样的人生。
在由各种各样的人来组成的社会里,なにものでもない(“你”什么都不是)。
说到底,现实不就是这样。
看takeru的角色有时感觉就像在照镜子。
心痛又心酸。
作为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阴暗面。
高潮部分,白富美和takeru飚戏,剧情可以间接概括为一个小写的撕逼。
然后高潮部分用舞台剧的方式,在舞台上以几个布景重新回顾了电影前部分几个主要细节。
台上谢幕,观众鼓掌后,才发现本是看戏的自己成了演戏的人,而在意的那个人却至始至终在座位上看戏。
村花的角色大概才是最“现实”活在“现实”里的人。
因为自己太现实而被甩,因为父母离婚而不得不现实,为了现实而不得只能向有福利待遇的大企业求职,无论职位高低只求能提供让母亲能搬来自己一起居住的职工公寓,只求一份没有外派的稳定工作。
她是5个人里最先拿到内定的人,也是最清醒认识到现实的那个人。
也知道自己身边的朋友在“演戏”,却没有像他们一样装作在“看戏”。
在别人在贬低男主角演过的戏剧的时候,她会一反平时低调沉默的样子去维护朋友。
“不知道你说这些用了多少时间思考,如果说出这些话没有经过大脑思考,那我希望你听我一言。
”就连反驳也是这样开头。
村花这个角色没有否定任何人,或者说这个角色只否定了自己。
“因为我太现实了,我不能去阻碍有憧憬人的他,所以我两次的表白都会被拒绝。
”电影最后是takeru的角色在求职面试上在一分钟内描述自己,他用断断续续的语言描述着自己那个还在坚持自己戏剧梦想的朋友。
一分钟内说不完,结束发言后,电影就此结束。
电影就这样莫名其妙的结束了。
主题曲唱完也没有彩蛋。
因结局而莫名其妙得心里不爽,我干脆离开电影院后去了趟书店,翻了翻原作的结局。
原作末尾写着“发言时间到了,面试人员兴致勃勃想继续听他继续说下去。
他结束发言,觉得这次面试肯定没戏了。
但是,似乎也没关系了。
”←大意。
总觉得电影结尾差一把火,没能燃起来。
片子就90多分钟,不长,最喜欢里面话剧形式再现剧情的那一幕。
里面穿插的主角朋友拍的话剧也是逗逼有趣。
这部电影简直是推特的广告片,片尾的赞助列表简直长到吓人……男主手机用的爱疯,各种公司企业,化妆协助还出现了sk2……来日本后从《食梦者》到《世界上如果猫消失》再到《何者》,总觉得找不到当年看《beck》时的感动了。
takeru从《电王》出道一晃十年,青涩单薄的少年成了a社的电影担当,但超越自我真难。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在等你上剧了。
2017也是电影啊。
大概人总会有那样的时候。
你在分析别人的时候,也有人在注视着你。
但我想,我们都更希望,注视着自己的是瑞月那样的人。
也希望自己像瑞月一样看待别人。
最精彩的部分,是最后拓人内心的小剧场,那是日常的琐碎思绪,又是一个失败的观察者的呐喊,平淡又不平淡的味道,那就是拓人,也是很多人的心思。
最神奇的地方,是我以为这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这居然是有观众的剧场,我以为是剧场,可拓人看到观众中的瑞月,从舞台上冲下来,直接冲到雨里,跑向了现实中的瑞月。
最催泪的部分,是瑞月对拓人说的话。
肯定了他写戏剧的样子,就像肯定了他本人。
佐藤健真是个好演员。
昨晚煮汤时在看,吃饭时,我姐不要看这个,说感觉佐藤健头发怎么剪成这个样子,看着也不帅了。
是的啊哈哈哈哈哈哈哈,这里面,拓人确实是不怎么让人喜欢的,这个人是拓人,不是佐藤健。
果然帅气离不开气场。
但最后那句,“对不起,我没有办法在一分钟内讲完,抱歉”那种很难发现的细微的语气变化,那种决定诚恳说出内心的样子,还是很帅气的。
之前写的影评,洋洋洒洒写了很多,辛辛苦苦码了好一会,但被hx了😢还没绑定邮箱,实惨。
这电影全明星阵容,佐藤健,有村架纯,菅田将晖,二阶堂富美,冈田将生,山田孝之,看着很养眼,演技也在线,最后的那段艺术化处理非常非常喜欢,整个剧的节奏也拉起来了,有一星是给它的!
也不知道之前发的影评里的什么词踩雷了,也不敢再写了,之前截了些台词,非常真实,留以小记。
自以为是犀利深刻,不过是内心嫉妒不安作祟。
影片开始我以为男主是个冷静睿智的观察者,克制而清醒。
全然没有发现这些所谓的观察里满是偏见,满是冷漠,满是妒火。
影片中以乐队、音乐剧为基底的炙热梦想与以艰难求职为背景的压抑现实碰撞出生活底色,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独自承受着自己的抉择。
用尽力气去维持表面上的得体,都是在不同道路上拼命活着的人,只是不同,没有优劣。
影片结尾对男主内心的揭示,形成强烈的反转,令我大为震惊。
震惊之余又觉得这就是人啊,最普普通通的人啊。
内心一闪而逝的念头,稀松平常,过了便过了,揪起来细细审视,才发现不堪丑陋得令人震撼。
即使最终揭露了男主阴暗的内心,我还是不讨厌这个角色。
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暗房,无法在光天化日之下赤裸裸的铺开来展览,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隐秘。
所以才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不要妄想探清别人的内心,毕竟自己内心真实想法还没有摸透。
一片茫茫中,更不要对他人妄下定义。
自我反省,警钟长鸣。
自以为是犀利深刻,不过是内心嫉妒不安作祟。
影片开始我以为男主是个冷静睿智的观察者,克制而清醒。
全然没有发现这些所谓的观察里满是偏见,满是冷漠,满是妒火。
影片中以乐队、音乐剧为基底的炙热梦想与以艰难求职为背景的压抑现实碰撞出生活底色,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独自承受着自己的抉择。
用尽力气去维持表面上的得体,都是在不同道路上拼命活着的人,只是不同,没有优劣。
影片结尾对男主内心的揭示,形成强烈的反转,令我大为震惊。
震惊之余又觉得这就是人啊,最普普通通的人啊。
内心一闪而逝的念头,稀松平常,过了便过了,揪起来细细审视,才发现不堪丑陋得令人震撼。
即使最终揭露了男主阴暗的内心,我还是不讨厌这个角色。
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暗房,无法在光天化日之下赤裸裸的铺开来展览,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隐秘。
所以才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不要妄想探清别人的内心,毕竟自己内心真实想法还没有摸透。
一片茫茫中,更不要对他人妄下定义。
自我反省,警钟长鸣。
自我形象管理自古以来就显得格外重要,形象是他人对自我的第一次有力认知,有时,它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给你的人际关系造成难以估量的效果。
所以,个人常常靠各种显性的 “外在”赋予自我不具有的“内在”。
你的朋友圈里,有多少是真实的你,有多少他们是真实的。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个体故意透露自己的外在,希望引起足够的围观,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或者证明自我的阶层属性。
虽然一切都是建立在符号化游戏下的装逼大型庙会,但我们依然对此乐此不疲。
因为,我们总是希望别人觉得我们过的比较好。
最近一部卡斯可谓全明星级别的日本电影引发了胖哥对于人格伪装的思考!
这部以日本大学生毕业求职季为切入点的影片《何者》,集合了佐藤健、有村架纯、 二阶堂富美、菅田将晖、冈田将生、山田孝之等众多具有号召力的年轻演员,看点颇多。
光是看胖哥大爱的纯纯村妹和妖女二阶堂就够了啊!
影片一开始,就强调了网络时代对于社交的影响。
片头特效和影片中,不断出现手机敲打字母出现的声音。
这是网络发声,在网络以文字塑造自我形象的象征。
故事以光太郎的告别演唱会作为开端,这个热火朝天的小型演唱会是光太郎在大学生涯花费大量时间经营后获得的成果。
但毕业临近,我必须离开舞台,和大多人一样成为求职大军的一员。
他的好友,室友拓人穿着象征求职的正装来到演唱会现场。
他同样在自我和社会化的超我中挣扎。
大学生涯中,他耗费了大量的经历加入了话剧社,他被前辈视为最有创造力的人,他不但有扎实的演技,同时,他还有才华横溢的剧本创作能力。
可当毕业的紧箍咒待在他的头顶后,他就不停在梦想和现实中动荡着,最后他表面选择了求职,但其实内心他一直渴望回到话剧舞台。
瑞月因为家庭的原因,早就放弃了梦想,她必须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她单恋着被梦想照耀着的光太郎。
她的背后,拓人一直对她恋恋不忘。
同时,拓人的楼上住着瑞月的朋友理香和其男朋友宫本。
5个人,各司其职,在这个社会的大型舞台上扮演着各自理想的角色。
特别是理香和宫本,理香擅长伪装,强势,同时喜欢利用别人。
而文艺男属性的宫本,一直排斥找工作,大道理的说出,找工作的行为消耗了年轻人的创造力,让他们失去了梦想,成为社会的螺丝钉!
但,其实理香非常在意工作岗位,到处求职,对于失败她内心极度在意,对于他人的成功,她异常嫉妒。
而宫本,表面上不在意找工作,其实,他已经悄悄找了两年工作,只是一直没有找落。
光太郎,一直有着音乐的梦想,他看似最为单纯,其实同样在意工作,最后他选择了文学方面的工作,并且面试成功,获得内定!
他表面喜欢说这件事,可当有人提起他能够获得文学社的内定资格时,他透露出了内心的骄傲。
对于这些求职大学生来说,内定资格有着至高无上的象征,仿佛你获得内定,你的大学生涯就获得了最终的认可。
里面,只有瑞月是最真实的,她是唯一一个能够把真实的自我暴露在外人面前的人。
所以,她获得了拓人的爱慕。
拓人,在求职现实中挣扎,他眼看瑞月,特别是光太郎获得内定资格后,内心起了波澜。
全片最大的亮点,来自拓人和理想的对峙!
在高潮一幕,两人互相看到了对方的网络搜索记录,原来两人都浏览了瑞月和光太郎的公司情况,甚至搜索了公司的黑幕和负面信息。
这明显是出于嫉妒和私欲下的行为。
两人开始撕逼。
理香卸下了防备,变得脆弱不堪,一直无法得到内定资格让她痛不欲生。
而理香也揭露了拓人的秘密,原来拓人有两个社交账号,他在小号上常常发布对于这些朋友行为的看法,他敏感且准确的识别出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他知道他们不过是在生活中伪装,企图让外人看到理想中的他的形象。
这时故事开始加速,前面发生的一幕幕以拓人的评论开始闪回,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表演纷纷被揭穿。
突然,整个场景被放置到了大型的舞台上,仿佛所有的人都在表演,而台下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并为拓人与他人的互动性表演而鼓掌!
这时,影片的主控思想得到了形式化的升华!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社会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在前台,我们一直在伪装,以自我的理想化形象为表演要求,生活着,与他人互动着,从而形成这个伪装着的社会。
做社会规训下的理想自我,还是追求内心和自我梦想,成为真正的自我,这是影片《何者》所讨论的主题。
该片几乎是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经典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理论的影视化呈现。
戈夫曼认为,个体的行为会给他人形成有关自我的一套形象,他人会根据这套形象判定这个人,同时与他做出相关的互动行为。
在一部戏剧中,剧本、舞台、表演者与观众都必不可少,戈夫曼用戏剧来类比人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型舞台上就存在着类似的组成因素:剧本就是社会生活本身;表演者就是个体或群体;导演是决策者;而观众可以是周围真实存在并进入情境中的人,也可以是表演者想象中存在的人。
他颇具透视力的提出:”我们人性的自我与我们社会化了的自我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个人作为一个生活的表演者,为了不让观众失望,就必须隐藏真实的主我,而表现出观众所期望的理想化、社会化自我。
所以,自我是情景定义的产物。
自我与这个舞台有关系。
为了达到观众心目中理性化的形象,表演者就必须协调好自发性主我和社会化客我之间的矛盾。
为此,他提出了前台后后台的不同区域划分。
前台是表演的区域,同时前台是先在的,是当前社会化的一种集中体现,表演者必须按照前台的规定进行自我表演,自我必须伪装。
为了伪装,表演者,常常以误导性表演、神秘化表演、补救表演等方式来实施。
比如,影片中的理香就常常以误导性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努力和平易近人。
她表面装作非常努力在求职。
但现实是,考试当天她却迟到了。
她表面上祝福瑞月求职成功,可内心却非常嫉妒,认为瑞月是靠潜规则上位成功。
她的误导性表演,都是在外人面前塑造一个理想化的自我,获得更好的求职机会,人际关系。
她的男友,宫本更是装逼遭雷劈那种。
在家里都穿着卡其布裤子,带着帽子,打扮精致,没有一点生活味。
他一副高不可攀,清高的样子,其实就是一种神秘化的表演,希望给人带来敬畏感,让人觉得他内功深厚。
对于补救性表演,片中光太郎和拓人都是最好的践行者。
光太郎刚才还在学妹的夸奖下膨胀,下一秒就感叹,内定其实没有什么好的,认为拓人没有获得内定资格是因为他心中依然有梦想!
光太郎其实只是想弥补刚才内心膨胀后的行为失控而已。
《何者》中每一个人既是自我,又是他人,他们时刻都在表演,都在社会化的大舞台下,表演者理想化的自我角色。
他们都是印象管理艺术的研究者,他们不断强化着自我形象的保护性措施。
其实回过头来,逼迫他们成为表演者的是这个社会,这个舞台,是台下,既是演员又是观众的“他者”们。
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型的表演舞台。
真实有时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片中瑞月和拓人的师兄泽前辈是最真实的存在。
他们最早就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同时两人为拓人的人物弧光转折提供了支持。
片尾,拓人终于面对了内心的自我,他推开了面试公司的大门,外面阳光猛烈,万物显形!
多亏了观众,演员们的辛苦演出都有人关注。
他认真地分析,即时反馈,写下自认为最客观的评价。
舞台上灯光切换,布景调动,等到谢幕时他作为旁观者鞠躬,却被牵动跳入了片场,失去了观众的身份。
入戏了就狼狈了。
多年求旁观而不得,为此扼腕。
舞台上这一段真的很有趣味,把一路向下的情绪迅速提升,印象深刻形式新潮象征意义也很明晰。
总体7分,这一段值4分。
因为算是日常,结局稀里糊涂也可以接受吧。
也不知道是村花演得烂还是这个角色烂,没承担起重要的责任。
好久之前就下了这个电影一直没有看,前一阵翻出来看,简直像是被劈了一刀,心里冷飕飕的,又堵得慌。
讽刺感透过屏幕扎在心上。
最近也听到过几次“请用一分钟介绍一下你自己”,就像之前只能140字以内的微博,写了长篇大论精简再精简的删掉,留下的只有干巴巴的主干,好些个情绪都留不下来,看着都令人焦躁。
总觉得自己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躲在阴影里,看着台上被光照着的小丑,安安全全的评价,实际上人家在台上万众瞩目,自己只能暗戳戳的发酵内心的阴暗,谁都不是。
真的,真的,太现实了。
光太郎说,“内定”真是个奇妙的词,真的是这样,让人瞬间就放松下来,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安定感,还是飘着的。
所以真的去做,去努力,才是真正安定下来的唯一出路。
真希望能像光太郎这样活得敞敞亮亮。
被揭穿后的那一段段小剧场简直惊艳,把一段段140字的推特用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冲击力太强了。
那些个其乐融融的,欢笑的,安静的时间里,有人在俯视着并仰视着这一切。
“nanimono”这个名字真实的令人心酸。
二宫拓人仿佛是世界上很多人的浓缩版,像是常常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吐槽的我们自己。
佐藤健一开始面无表情的脸看着像是温吞,实际上是冷漠。
瑞月明明知道拓人暗地里是这样的但是没说,我真的很好奇光太郎的反应,估计会明明白白的说出来吧,愤怒或是同情。
理香就如拓人分析的那样,从一开始把简历扣过去的那一刻就已经表现出性格来了。
她说她看了那个推特太多遍以至于要背下来了。
她说她不发推特就坚持不下去了,那么看拓人的小号也是坚持的动力之一吗,看到有人那样赤裸裸的讽刺自己,是不是就像被抽了一鞭子,又有了跑起来的力量?
二阶堂富美演得真的很绝,被发现后那段狠厉的话和无力的哭泣。
隆良自视甚高,直到被瑞月骂醒。
“脑子里的都是100分,但是不拿出来就只有0分”。
白日梦谁都会做,实际做出来就不容易。
所以即使是20分的东西也要先做出来再说。
讲真直到他眼镜拿下来我才看出来是冈田将生😂这电影当初冲着苏打下的,结果主角5人除了有村架纯其他全是熟人😂还有山田孝之的惊喜客串。
拼演技太刺激了。
虽然感觉像是被打了耳光,但是还是给个高分吧。
难得的「哪怕只有90分钟也很难看」
2.5
卡司好到家。人设没一个讨喜。导演你狠。
在社交媒体上吐个槽也要被鞭挞?你tm算老几啊?
又是看到一半中途退出去的一部🤣后半部的完成度明显高于前半段。嫉妒、失败,多少当代年轻人的难言之隐。真诚才是必杀技。又产生了那句感慨:但凡这个社会包容一点……但是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这又是一件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的问题。大家都希望自己成为很厉害的人,这样一种落差感该如何去处理。那就把那些遗憾当成一种爱好吧。我也好想离开这儿啊……
导演太厉害了 把四个演技派全部拉到冈田将生的水平 中田康孝的配乐大出戏 引入剧场也只是唬人的花招
毕业生求职的过程对抗着内心的阴暗。最终电影转变为舞台剧的形式,格局瞬间变换,立场视觉的颠覆还是很有新意。
推特残酷物语~借助推特上的心声讲述了求职过程中几个人微妙的关系
4,好飘忽的叙事质量,但因为有几场戏太太太过出彩加一星。1是45min左右吸烟室的三人会面,几乎全片最精简寡言,但一切尽在不言中。冈田将生上大分,真是个好演员。2是戏剧现实接轨的发泄终章处,力度拉满,能做到这样真是厉害。/不足也很明显,职场关系处理和生活叙事片段都挺弱,似乎只是在在现刻板。/无论如何我还挺喜欢。很敢拍的导演。
不是在发求职妙招,是在解释人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二宫拓人这个角色好压抑,就像我
因为今天首映日,本来以为没有好位置,结果中午去电影院的时候,还有大量的空位,实际上座率才一半左右。看之前一直很期待,预告片里米津玄師的歌词非常棒,完整版出来之后一直在youtube上听,然后这卡司,怎么想也不会扑街吧。但是真的扑街了。
太压抑了,也很真实…所以最后是和自己和解了吗…不过还是天堂医生赛高
雖然沒那麼好但能讓我在憋悶的飛機上聚精會神地看完,給四星。現實和劇場的轉換一刻是妙筆。挺現實的,屬於這代人的現實,拓人的twi小號相信太多人中箭,冷眼旁觀以為世人皆醉我獨醒,實質只是眼高手低以批判別人來麻醉一事無成的自己。但沒有充分展現就活的壓迫感,演員也可以說基本沒啥演技發揮。
额……
1.话题对于正在找工作的我太扎心 2.最后那段以舞台剧形式表现的部分精彩 3.男主的一些吐槽大概会成为营销号疯狂转发的金句 4.除以上三点之外 感觉导演并没有把故事讲好 混乱压抑且无聊 集合当红若手出演的群像却并没有什么火花
平成辈的真实感 sns人生 就活二年目的不满 嫉妒 自卑 化作戾气架起舞台的时候 确实很妙了 不至感同身受 但处处是你我生活掠影 不过平成若手群戏没法恭维哈@Tohoアミュプラザおおいた
前大半段给你求职路上正能量鸡血,结尾黑化毒舌反转摧毁小清新鸡汤。片头片尾曲都很好听。片尾变为舞台剧风格好评,更加反衬出主角的伪善与可悲。所谓热血青春,同窗友情,很多只是表面装装样子而已。所以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发毒舌推吐槽室友一定不要用常用邮箱注册…三星半
这部负面评价挺多的电影在我看来却意外地不错,尤其到后面情绪涌出融合了舞台剧的表现来讲解拓人腹黑的另一面,每个人都不是纯粹的一个颜色而是复杂的。毕业生在找工作和即将踏入社会之际面对很多东西,大家都用不同的方式自己的方式去处理这一切,很有趣每个角色都很不一样。正如熊猫学长说他们不一样
如果说前面一大半的铺垫是对日本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真实写照的话,那么最后二十分钟的高光时刻则完全体现了导演三浦大辅的舞台剧天分,一如其前作爱之涡中有限空间下的欲望交错,本片在室内戏的不停辗转下体现了人物的焦躁不安,并于砂糖被揭露推特小号后完成了人性复杂面的华丽展示,可惜收尾略仓促
感觉充满了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