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来救人,自己心里会不安的。
”人们说好人和坏人很难界定,因为人都是多面的,而且在不同的条件下,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属性。
但是也许大部分人都是处于灰色地带,他们不是明显的好人,也不是明显的外人,他们只是一个个的平凡人,但是总还有另外两种人,他们分别处于白色地带与黑色地带,但是我不反对他们有时候受到外部的刺激暂时跳跃到另一个地带,就像受激发的电子一样跃到其他的轨道。
可是一个人暂时没有做好事的时候他是不是好人,也许此时就表现出来了,他们会心理不安的。
总有些人认为这是他们该做的事情,即使这事情看起来与他们无关。
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今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许这正是现在人一直在说的道德吧,道德沦丧,所以人人自私,也许道德的底线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许道德的标准在于关心他人的事情。
有时候似乎一件事是自己的事情还是他人的事情完全看你的自我定位了。
在will和john在经历的影片大半段时间的世贸废墟下的黑暗,看到救援人员到来的那一刻,我的确被感动。
在占据影片一大半的时间里,导演让我们一直看着生命在面临绝境时的挣扎,看着希望在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熄灭,看着意识在阴阳之间的徘徊,看着信念在生死之间的执着。
我突然发现,生命是多么珍贵的东西,而那一丝一缕的牵挂又是如何在人间和天堂之间牵上一条生命之线的。
Ps:意外的发现maggie在影片里出现,一直很喜欢她的声音,呵呵。
看这部电影不说感动的人,似乎有冒天下之大不韪。
我只是觉得,我是一个对这个主题、这个事件有太多感触,本期待一部电影能压榨出藏在心中的那些东西,却只能在遗憾中反省。
警察小分队临时被派往现场,根本对状况一无所知,影片让他们换好装备就立刻深陷轰塌的废墟之下。
在这种前提下,他们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英雄、是不是该承担英雄所该受到的尊崇,就会是一个被争议的话题。
——这是我看片时的胸闷之处。
我觉得他们无所作为,整整一个半小时里都埋在地下,挣扎着不要死去。
我在想,那些普通市民、那些原本享受着世贸写字楼以及身份感的高级白领们、清洁工之类的蓝领们。
这个故事里没有他们的身影。
当两个海军在半夜打着手电在废墟里找到他们后,抢救出来的过程被拍的感人肺腑,掌声雷动,或是诸如警察局的人开着车前往他们的家宅通知最新情况时,我忍不住在想,那些从几十层楼直接随着钢筋水泥崩塌的人们。
而且我很不解:在那些重要的夜晚,为什么没有连夜大规模拯救的行动呢,为什么非得搞得像是两个神秘英雄去查找存活者那样呢。
这时候我发现自己落入一种偏见之中。
但我无法克制。
因为这种政府人员、警察的视角让我产生了某种强烈的抵触。
这大概是我个人的问题。
影片当然是感人的。
他们是在用家人带给他们的力量去和对立的、强大的、甚至毁灭性的恐怖势力平衡生死。
他们除了平凡的人生之外,别无其它的、所谓的武器。
后来我努力劝服自己,抛开偏见,从另一个角度去思量。
警察这个身份也许有更多的好处(虽然完全可以拍一个在世贸工作的公司,这是我的剧本,公司里同样人种复杂,和睦,敬业,乃至有口角,但在这个时刻,他们是如何挣扎在巨石和绝望中的。。。
这很像个蹩脚的好莱坞剧本吗),尤其是他们“别无作为”这一点上,值得人去琢磨。
突发的恐怖犹如战争一样,警察被推到第一线,但他们也是老百姓,说是疏散群众,其实他们也得从头开始熟悉路线。
就算他们没有功绩,却是政府在第一时间调动所有力量解决这一悲剧的表现。
他们不是英雄,人们给他们的欢呼只是因为:他们活了下来,是废墟里出来的活人,是被同样象征政府的官兵所救出来的活人。
因此他们可以保全家庭,这才是意义所在。
无论如何,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
从某种角度来说,它狭隘了911这个无尽的主题,也狭隘了人性,乃至生活本身。
就像一种过于纯洁的感化片。
在成都经历了地震,今天看了这个灾难片《世贸大厦》。
电影中的很多场景又让我想起了地震和地震之后的一些场景。
是什么支撑着人们活下去,是爱!
有爱在我们身边支撑,就能让我们在地狱中看到光亮。
为了爱,我们要活下去,虽然有时活下去让我们感觉很辛苦!
痛苦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有痛苦才让我们感觉我们还活着。
所以我们不要抱怨我们这个不是很会讨巧的朋友。
永远都不要放弃,时时要努力伸长胳膊拉动那根有水滴的铁管,它发出了我们心中生存希望的声音,继续付出爱,继续收获爱的声音。
那是一种爱和希望的信号!
它的声音微弱,却可以划破地域的阴霾。
上帝给了两位幸存者力量!
上帝给他们带来了救援者,上帝给他们送上了一瓶水,上帝让我们都不在放弃爱。
好几次看美国的电影都曾经产生过皈依耶稣的冲动,上次是看《耶稣受难记》,这次是看《世贸大厦》。
我这个传统的无神论者,怎么突然一次又一次的渴望宗教的帮助?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觉到了很大的心灵挑战,我需要一个很好的引导,不知道上帝是不是可以指引我,给我新生?
9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
但是回首,仍然发现911是还没翻过去的一页。
美国因此而卷入了战争,战争,复仇,复仇。
当所有的人安静的有序的离开大楼,而消防员和警察朝着相反的方向,一去不复返。
他们是911的英雄们。
不是超人、蜘蛛侠、绿巨人、蝙蝠侠,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这才是真正纪念灾难向前看的影片,没有植入广告,没有城市宣传,完全改编自真实故事。
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彻底打动了我。
而我们的向前看的灾难片,真是该骂!
1,不到3000美国人在“911”中死去,就有如此大片来记录这场灾难,以电影的形式向落着泪的世人宣告:美国人受到了伤害!
2,所有战争中受伤受难的,都是无辜的普通民众。
3,为什么没有人去拍部大片记录伊拉克战争?
漫长的抗日战争中死去的难以计数的中国人,谁替他们向世界发出声音?
我认为难忘的:1,“谁愿意跟我进去救援?
谁愿意?
”(面对很可能是一去无回的任务,队长是自愿的,队员也是自愿的,因为他们的良心。
)2,“疼痛让我活下去。
不要睡!
”(生死之间,疼痛有了如此的意义)。
3,“国家需要精兵强将,(对灾难制造者)还以颜色!
”(整个一个不知反省的强权政治的代言人。
)4,“上帝用烟尘挡住了我们不敢看的东西。
”(美国人对着同胞的死难也许是不敢看,对着假想敌的死难,应该是不愿看,不愿想吧。
)
令人失望啊,本片云集了我最喜欢的班底,结果是我最不喜欢的类型:美国主旋律。
失去了社会批判性的奥立佛私通,跟色狼私通这等好莱坞货色有什么区别?
这部电影充斥着一边倒的美国论调,你看的时候会觉得很乏味。
以剧情的震撼来看,还不如《93号航班》来得有力度。
如果说奥立佛私通故意回避政治敏感性,转而揭示人类在绝境中的状态,那么对不起,这部电影连给《冰峰168小时》Touching the Void 提鞋的资格都没有。
充斥着老套的洒狗血剧情,诸如给女儿起名字啊等等,都让我觉得这个奥立佛私通非常之陌生,没有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也没有了大师的视觉语言。
家属的剧情份量占到一半,然而她们也只是瞎着急而已,她们的烦躁和抱怨也很难打动什么人。
尼古拉斯凯奇更可怜,首先让他演一个哭兮兮的泪汉,其次是80%的出场时间都是在一片黑暗里且只露着一张模糊的小脸,台词方面,有位网友说得好:对口相声,而且很不好笑。
这也就是奥立佛私通,要换别人我早就吐了。
主旋律电影--《世贸大厦》 2006-11-02 14:42:57 《世贸大厦》上午市一宫。
事先被打过预防针的。
可是还是对看到一个标准的主旋律产品感到惊讶。
惊讶到当我偷偷拭去眼角被狂煽出的泪花时如果看到字幕上赫然写着“made in china”我都不会感到惊讶。
对,就是如此像一部国产主旋律影片。
感人,大型晚会那种。
难道是布什政府投资拍摄吗?
看完《世贸中心》,有三个突出感觉:1、Oliver Stone这次小金人估计是没戏了。
2、恐怖分子们的智慧体现在这次事件的策划上,但是他们的愚蠢也在于认为这次袭击能够致命的打击美国。
3、成都的电影院,观影环境实在太差了。
先说第一个:为什么说 导演: Oliver Stone的小金人没戏了呢?
就因为虽然是在电影院看的,虽然我非常同情911中的受害者,虽然我非常想被感动,我却没有被感动,我没有掉眼泪。
也许是因为电影的节奏一直没有连续性,不停地在妻子们和被困的两个警官之间跳跃,也许是因为中文版的配音实在糟糕,甚至很多时候有让人想笑的冲动,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 Oliver Stone过于看重奥斯卡争霸,而不愿意通过俗套但非常有效的煽情手段来感动观众,而是努力地通过表现两位警官的勇敢和乐观鼓励美国人民,这部电影从本义上就不是一部悲伤的自怨自艾之作, Oliver Stone想通过它鼓励美国人民。
可惜的是,纵然演员表现出色,纵然剧本编写基本合格,纵然题材讨巧极容易让人投入,但狭小的空间、平铺直叙的拍摄方式以及平庸的音乐,尤其是,保守的摄影,让这种激励的作用大减。
实际上,我认为这部电影甚至不如“United 93”,而后者,我是在电脑前看完的。
2、说了这部电影是激励之作,所以看了这部电影就更加觉得恐怖分子真事理想化阿。
美国是一次911就可以打垮的吗?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其中表现的战友情谊、兄弟友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还有老美天生的乐观和勇敢精神,让人很难不敬佩这群舔着伤口的人们。
看完这部影片你会想:如何才能摧毁一个国家,尤其是美国这样一个国家呢?
并不是物理攻击可以做到的,并不是说他们的武装力量有多么的强大,而是他们的人民有多么的勇敢和团结,所受的教育使这些人不但成为爱国者,而且成为了有用的爱国者。
3、最后抱怨一下成都的电影院,在西南影都看的,中间COPY出了一次问题,片子中断10分钟,中间有人手机响铃,并且大声接电话。
COPY非常暗,颜色不正常,而且屏幕比例严重不对,不是16:9的。
最最最最受不了的是,最后字幕播放的时候,说 911死了2,986人,我身后一个女人说:“才死了2000多人啊?
”我和朋友不约而同的回头极其惊讶地看着她:反美可以,人性不可以不要!
顺便说一句:影片的字幕还没有看完。
以上情况我在北京观影从没遇到过,在此抱怨一下,有成都同学看到的话……我也没办法咯。
欢迎光临我的BLOG:书籍电影:http://spencersong.blogspot.com/闲话杂记:http://spencersnote.blogspot.com/
看之前我以为这是一部灾难片,我以为是颂扬美国警察的题材,我以为主演是Nicolas Cage。
看了不到一半,我就发现我错了,这其实是一部剧情片,它颂扬的是人与人之间最本性的关爱,它的主演是全部因“9.11”而影响一生的人们。
2001年9月11日星期二,人们象日常一样起床、上班、开始一天的生活,直到大地开始颤抖。
世贸双子塔冒出浓烟,有人从里往外跑,也有人从外向里跑。
你不得不向那些真正为了人民的生活而舍生忘死的第一反应部队们致敬,想起遥远记忆中小学课本里那熟悉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我真的是打算看这个经验丰富的老将如何带领手下救人于水火之中,虽然知道他们最后被困于地下,但没想到这一刻来得这么快,还什么都没干呢,就从施救者变成我被救者。
原来导演不是想做警察宣传片,而是要剖析人性。
两个家庭因这件事而变得风雨飘摇,痛苦、掩饰、爆发、压抑,很难想象一个真的在“9.11”事件中失去亲人的人看到这部电影时的心情,崩溃也许在所难免。
两个警察在漆黑的地下动弹不得,绝望和疼痛以及不定时从天而降的石块不断冲击着他们的心理防线,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有必须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家人。
我们常常看到电视中从手术室走出的医生对着焦急等待的家人说,我们已经尽力了,能不能活下去就要看他自己的意志力了。
这意志力来源于哪里,就是爱的羁伴。
这世界没有谁都一样,但是我,不能没有你。
至于演员方面,Nicolas Cage大部分时间处于身体不能动,脸也看不清的状态,没什么好评价的。
而Maria Bello给人的感觉似乎老了很多,已经不是在《A History of Violence》里露点露得我热血沸腾的那个她了。
至于Maggie Gyllenhaal第一眼看上去就很面熟,但又实在想不起曾经看过她的电影,结果发现,她原来是Jake Gyllenhaal的姐姐,这姐俩也太像了,看来一部《Brokeback Mountain》还真是让人认识了不少人。
it's very touching
在电影院里哭了
四川地震后看的这部片子,生命的力量
不觉得平淡。但似乎,奥斯弗斯通的棱角在这部里没有凸显~斯通没有直面背后的政治阴谋,或者说政治悲剧。。
奥利佛·斯通《世贸中心》,5/10。现在讲到美国人会应激的事件,真没劲。
A big letdown for Oliver Stone.
看不下去...
喜欢尼古拉斯凯奇在黑暗中闪闪发亮的眼神
好看
boring old bald cop
激励美国人的片子,似乎有点闷
cage老矣
题材很好,剧本很差。我是强迫自己看完的。本来可以拍成史诗级的巨片,最后竟然成了烂片
伤痕~~
一个消防员的纪录片,最繁华的地方,变成了绝境。。。中立的纪录片风格却感受到控诉——不仅仅是对恐怖行为的——站在一个“人”的立场……
整个记录很平,不过到中间我痛哭流涕。。
911是个坑,什么都能往里扔:机场警察跑去世贸中心帮忙,谁知出师未捷便深陷废墟……越是大的灾难,人们越是容易关注抽象数字、政治意义而渐渐忽略的那些平凡的故事。立足点好,可惜节奏偏慢,剧情拖沓;虽然总间或有那么几个瞬间,让人热泪盈眶。2012.11.30
boring
911九周年。2749人(343个消防员)。87个国家。
很不错~尤其是救WILL那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