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我吗?
那还用说?
真的,那我是你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吗?
你说呢?
我不知道所以才问你呢。
嗯,嗯,我是你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吗?
当然是啊。
不然的话,我怎么会和你好啊。
那我也是。
是什么?
是—— 说出来。
是我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
真的?
那, 咱们结婚吧。
这是电影开始就出现的一段对白。
此后又出现一次。
女主角对着不同的对象问了同样的话。
从看完电影到现在还有些说不出的感觉,我觉得电影好,认为很真实,很多道理很多似曾相识但是却有很多很多都不明白,无法释怀。
好像是难过。
电影总是在不断的吵架,各种形式的折磨:吃醋、找茬、争吵、反目、出走、癫狂。
女主角说再吵下去她都要疯了。
一直观看的我,也要疯了。
这就是婚姻?
很压抑。
如果告诉我童话里王子和公主突破一切障碍相爱在一起后,就是这样的生活,那我现在不再向往,是觉得害怕。
长大了,要面对很多。
书本上没讲怎么谈恋爱怎么样维持婚姻,而这一切都需要靠自己去探究。
男女主角也是在分手的时候才知道反思自己怎么错了。
如果想得到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就要经历很多的失败,在爱情中失败在婚姻中失败?
no,这是谁也不想要的。
害怕。
虽然我现在很压抑,甚至恐惧,但我还是庆幸我看了这部电影。
徐静蕾总是在流眼泪,很疼,为对方流泪,这是很伤人的事。
她自己也在抱怨:你让我哭过多少回了,我一辈子为谁流过这么多泪了?
为一个说爱她又让她爱的人。
电影里的场景有的看起来很像爸爸妈妈,很像身边的情侣,很像自己。
我爱你,女主角希望天天听到 女主角不断地吵闹、撒泼、哭泣、出走、委屈、愤怒……爱吃醋、爱找茬儿、爱撒娇、蛮横无理又极度缺乏安全感,时时刻刻感到威胁和恐惧的存在…… 男主角的冷漠、不理解和无奈。
一个很孤独一个很累。
两个人都很痛苦,直到最后精疲力尽伤痕累累。
但是他是爱她的。
最后分手时,想起过去的种种,他的眼泪,他的愧疚,他说我总觉得心里愧疚你,对不起你。
很想哭。
女主角不断的一遍一遍的追问,你爱我吗?
直到最后疯狂的甚至病态的把刀子架在男主角的脖子上--你爱我吗?
说你爱我!
我爱你!
男主角被逼无奈的一句。
这是她要的,她真的得到了吗?
这一刻的这句话毫无真实可言,令人心寒。
她并不是想要这句话,却因为得不到需要的,疯狂的逼他说出口。
为她感到难过。
作为同性感到心疼。
为什么女主角总是这么没有安全感?
为什么所有爱情里的女主角总是这么没有安全感?
有人说,之所以设计女主角和不同的男人把开始的对白进行了两次,是在说明女主角不是想要谁,而是想要一份爱,不论对方是甲还是乙。
这是导演张元的独特设计。
这个设计曾让我疑惑,这个解释,让我觉得精辟,豁然开朗。
是啊,谁都想要一份爱,爱自己,温暖自己。
女主角的需要,男主角所给的不安全感,让疯狂的争吵一直持续。
女主角说我老觉得你变了,刚开始那会儿,你对我可好了,但后来就变了。
有人说说过这句话的人都能体会到其中的痛苦。
男主角喊道放了我吧,我有什么好的。
有人说说过这句话都能体会到其中的无奈。
家里里里外外洗衣做饭都是我做你操什么心了。
女主角的台词让我想到了妈妈。
因为爱他所以爱这个家因为想要被爱所以默默承担琐碎的一切。
有爱的时候所作的一切家务都是幸福,伤心地时候,这一切都成了抱怨的伤痛。
两个人开始算小帐,开始分你的我的。
多伤人。
为什么你在单位人缘好,在别人那里能忍的在我这里就忍不了,就一定要和我吵呢!
男主角抱怨。
有人拿了张小娴的话来解释这一切,更让我觉得精辟,好像就是我不懂又懂得那种感觉,全都点出来了。
张小娴写过—— 任何人做同一件事,都不会使我受伤,假如是你做,我会受伤的。
所有人都可以对我不好,但你对我不好,我才会失望。
我肯被任何人欺负,但不肯被你欺负。
别人可以冷落我,但你可以吗?
我以为是不用说得一清二楚的。
原来你从未理解,是我一相情愿。
看完电影,带着满脑子的不解和迫切的想解答看了一些评论,就理解到这一步。
对于婚姻。
我现在觉得,还没有准备好。
呼,真的松了一口气。
真的感谢这部电影。
希望亲们去看,看过的人一起分享所得。
我对夫妻双方没完没了的争吵,有着无法形容的恐惧。
类似于,吵架之后有万念俱灰的感觉。
也许在我的人生哲理里面,最为美好的婚姻,只有相濡以沫,没有点点磕磕碰碰。
即使我相信完美的爱情不存在,完美的婚姻更加莫无虚有,却依旧掩耳盗铃地去追寻。
《我爱你》中我看到了太多太多仿佛自己生活写照的东西,没办法不拿其中太多的情节与自己的生活对比,不过小桔的境界还是要高一些,过于敏感、猜忌,过于在乎自己的感受。
没想到,王朔把真实的生活放射地这透彻,更希望,徐静蕾真的如王小桔那样子,更好。。
如果做不到每天说我爱你,那就每天吵架吧这部90分钟的电影,争吵了81分钟,别认真,81这个数字很顺口。
原著也许看过,印象淡了,我也不懂什么,只会看个热闹。
也因为吵得很热闹,所以看得很欢乐。
看到他们开始争吵,我就会微笑,开始回忆以前的争吵。
分开之后,争吵停止了,现在想来,似乎只有在争吵时才是真正的沟通。
前天跟同学聊,我说以后也许就不会那么冲动的争执,也许再也不会那么投入的理论,也许再也不会那么勇敢地去爱恨表达。
也不会知道那是爱情抑或只是一种合作关系。
同学却说你下一个女朋友会幸福。
我想了一下,什么都没说。
因为我不知道那还是不是那个令人费解的四个字母的单词。
初次起航,我们都会天真的迷信泰坦尼克号的坚不可摧,去挑战现实的风暴。
之后我们成为了有经验的水手,明白什么是不可触碰,懂得如何绕过暗礁险滩,冰山漩涡。
即便之后只是那巨型游轮上放下的一叶救生船,乃至一只救生圈,我们也能逃生。
不过逃生只是活命,很多人没有到达远方的终点,没有看到那象征自由的神像,只是像鲁滨逊一样荒岛余生。
与星期五,乃至排球为伍,吃的不咸不淡,过的不温不火。
但是 Life is more than survival也许之后的客气说明,我们都是懦夫,只敢于伤害我们最亲近的人。
“你说咱们俩那段算爱情吗,我指的是咱们俩最好的那段”“应该算吧”“可是我觉得咱们老是吵架,我一想起和你在一起,好像全是吵架,别人也这样吗?
”“别人我不知道,可是我觉着我们俩这个应该算。
”原谅我还太幼稚,不懂得平淡是真的爱情,我愿意等我明白时回来自我解嘲。
没看电影之前已经知道了剧情,因为它改编自王朔那篇著名的小说《过把瘾就死》;也在电视上看见过徐静蕾和那个男主角硬着脖子瞪着眼吵架的镜头,但一直没有什么想法。
直到那天不知从哪个电视节目里又看见这片子的片段,徐静蕾说:“你以为我愿意这么三天两头的吵架啊”,突然想看一看。
这样的一篇著名小说,又曾经成功改编成流行的电视剧,我想开拍前导演在心里肯定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不至于边想边拍,像《卡萨布兰卡》一样,英格丽•褒曼在谈起《卡》时说:拍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总是拿不准该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两位男演员,因为我并不知道结局,不知道他们中的谁最后得到了女主角的心。
但是全片并不成功,关键不在思路,而在对这个思路的表达。
我想。
我觉得全片最大的失败在于对男主角的塑造上,从头到尾我看不出王毅对杜桔有一点点爱,也搞不清他们为什么会结婚。
片子的主要内容是吵架,我们都知道,但这种争吵应该是建立在两个人深爱对方的基础上的,但两人处理不好心理上的距离,处理不好“爱自己”和“爱对方”之间的关系,像每一对恋人一样。
但电影里,争吵是有,但是爱是单方面的,看得出杜桔是爱王毅的,即使是带有独占欲,带有撒娇,要求被宠爱的成分,但是还是有爱的。
但是在男主角身上,我一点都看不出来他哪里爱这个女人,从刚结婚开始就没有,看着每次吵架时他眼里真真切切表现出来的厌恶,我真觉得可怕。
两人刚结婚不久逛商场,杜桔在化妆品促销员的推荐下化了个妆,之后男主角硬邦邦的说出的话:“也不看看自己什么底版,化的跟个鸡似的。
”这不就是找吵架嘛,别说相爱,他连基本的相处之道都不懂。
每次看他们吵架,我都很害怕男主角开口,一开口必定很伤人。
两个人的状态太不一样了,一个人有爱,一个人没有,那受伤的肯定是爱着的那个人啊。
男主角对她说:你在你们单位那么能忍,怎么对我就不行呢。
哦,他不明白啊,男人是不明白的。
从我对徐静蕾演技的要求上来说,这部片子她演的不错,我对一个镜头印象很深,就是她做恶梦醒来,喘着气,抱着头喃喃的讲述,之后忽然幽幽的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爱我的?
” 于情于理,这时做丈夫的人都该抱抱她,或者哪怕是安慰一下,可这个男人,就是坐在那里,保持一定的距离,面无表情的看着她。
说到这里我忽然觉得也许这不是导演的败笔,也许导演的本意就是塑造一个并不爱女主角的男主角,他只爱自己;而杜桔的爱也就成了她一个人的事。
让我想起在《红玫瑰白玫瑰》里,当娇蕊告诉振保她给丈夫写了信:“我要他给我自由”时,振保摁了电梯就走,直到娇蕊跌跌撞撞的追上来,他才愤恨的说:你怎么能这样。
我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无微不至的男人的自私啊。
振保的自私是明明白白的写在脸上的,而王毅的自私连他自己也不大清楚。
这部电影不算太好看,但是它仍然给我置身感,像《一声叹息》,像很多国产的,反映现在的城市生活的电影一样,这一点是无论多么经典的国外片子也不能代替的。
从这一点上,我觉得中国的电影还是有希望的。
因为徐静蕾,所以专门找出她以前的一些电影下下来慢慢品味,隔三差五空闲的时候看.幸好她出道没几年,出演的片子有限而且风格又比较统一,虽说拖拖拉拉耗费了尽半个多月夜晚的时间,但还算不错在我眼里老徐不管作为演员还是导演都是很有些才气的。
《我爱你》的小说前身《过把瘾就死》在上学的时候读过,当时也不知道受谁传染超级喜爱王朔,上课的时候把借来的书偷偷放在书斗里瞄着看,提心吊胆却能一目十行翻着飞快。
那个年龄属于刚刚有点儿感觉却又羞于示人的青涩阶段,文字里跳跃关于爱情的意味好似是明白的,可婚姻中的剑拔弩张却令人对结局有些迷茫的恐慌。
后来看了王志文和江珊主演的电视剧版本,突然感觉泄了气似的好失望,虽然当时这部连续剧炒得很红,但我总有一种王朔被导演演员忽悠了的感觉。
电影版的《我爱你》也不见得就完全切合我心念所想的,只是转眼已然嫁为人妇,只是此刻的心情和境况,因为徐静蕾,所以片子看得比较仔细:发现徐静蕾无理取闹吵架的时候也很执着;发现佟大为发胖后上镜缺失了锐敏却变得家常狭隘;发现住房拥挤朝夕相伴也会成为婚姻杀手;发现恋爱时的天长地久新婚时的肌肤之亲都抵不过平淡日子里的焦虑自私......他们通片里无休止的争吵 莫明却带有些故意的伤害 不成理由的理由 筋疲力竭的对视终于将搭建立起来的围城毁灭成为废墟。
可是废墟的结尾呢,虽然分手必然成为定局,但小桔的精神恍惚和王毅的旧情未了暧昧的令人有更多期待。
离婚后怀孕,记得书里好像不是这样收尾的,但这样的结尾反而更加真实细腻,只有对感情执着敏感而细密的女子才会将生命中的爱情用孩子来延续,因为爱是她唯一的信仰。
看来,只有结过婚的男女才会发现爱情和婚姻其实是两回事,虽然当初我们都曾经如此勇敢无畏地把自己送入婚姻围城中,但平淡的生活与感情的淡泊消磨打击着我们甜蜜的幸福。
圣经里说爱是恒久的忍耐,但我看来婚姻其实是一场旗鼓相当却又无法避免的对抗,唇枪舌剑 呕气冷脸不是目的,我只是不能让你对我视而不见,只是必须要让你知道,我的这个人,我的态度,我对你的依恋,我是以怎样的方式来爱着你。
徐静蕾在这里面演活了一个有点偏执狂的女孩子,不要怀疑,女生在有的时候就和电影里演的一样。
我最喜欢看的就是他们俩在家里吵架,炒到最后都没词儿了于是开始有背景音乐,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吵到最后基本上已经不知道为什么要吵也不知道要说什么了,可以说是胡言乱语的阶段。
真实啊!
无理取闹的真实!
看看,写到这里我也开始胡言乱语了。
你爱我吗?
那还用说?
真的,那我是你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吗?
你说呢?
我不知道所以才问你呢。
嗯,嗯,我是你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吗?
当然是啊。
不然的话,我怎么会和你好啊。
那我也是。
是什么?
是——说出来。
是我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
真的?
咱们结婚吧。
看这个电影都是在电视里看的不过还算完整哭了很多遍莫名其妙就被那个小女人感动了那个耍性子倔强的小妇人她一闹腾我眼泪就刷刷掉台词记不准了好像是说了一句"离婚也行,给我三年.三年后,我就放你走."我在心里抽自己嘴巴大家都说感情是两个人的说两个人互相相爱才能在一起可是分手呢?是不是也应该是两个人都不爱了才分手?可是应该没有那么巧的事情总是一个人先撤了另一个人就伤了谁说的爱情象拔河另一方松手了一方就摔倒了感情路上缺少了那个人的陪伴是否瞬间就空落了很多徐静蕾的眼泪真切而厚重的砸在我心里咸涩的让人难受看电视的时候妈妈和我一起在哭我知道她是想起了我爸他们就象片中的男女主角一直吵一直吵吵来吵去就变成了背景音乐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妈妈也是就是心酸谁都抗不住爱过的就逃不过这个电影逃不过那些细碎无聊的却激烈的争吵
喜欢的国产电影不多,国产大片尤其不值得推荐。
虽是大片,名导制作,手笔阔绰,却毫不深刻,回味很少。
举着打进好莱坞的旗号的期望,大量铺陈绚烂绮丽的壮观画面,苍白虚弱,像被掏空的水果,不知所云。
浪费掉的除了昂贵的金钱与时间外,还有心里切切的期望。
反倒是一些小成本的电影,细处着墨,从从容容地展现导演眼中的人性,社会,风情,很动人,一如我喜欢的生活中细腻的美和动容,幽默,甚至忧伤。
比如《疯狂的石头》,比如《无穷动》,比如《三峡好人》,比如《光荣的愤怒》……,都有着很强的时代感,地域性,是城市和生活的电影,光这一点,是无论多么经典的外国片子都不能代替的。
说说这部《我爱你》。
个人认为不是一部特别好看的电影,导演的把握很好,演员演得生动,看着也会有思考,说不明白是哪里,总觉得短了些。
也许,表达爱情和婚姻的艺术品,无论怎样卖力,也会有意犹未尽的未完成。
命题太大,好表达,但说不清。
一个挺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恋爱——结婚——失去激情的婚后生活,吵吵闹闹——吵吵闹闹——吵吵闹闹——离婚——简单的珍惜。
两个年轻气盛的人,除了开头和结尾的那么一点温情外,整部电影都是他们瞪着眼直着脖子地吵个没完,乒乒乓乓地砸东西。
导演特地处理了一段大约五分钟的静音片断,淡淡的音乐流淌出来,长镜头慢移,指手划脚,横鼻竖眼,无可奈何,天昏地暗。
这是第二次看。
几年前偶然在家里的电视里看到它的片断,徐静蕾和佟大为直着脖子跳着脚吵架的样子看得我直笑,然后很快就翻过去了。
这次看得也是断断续续,只是心里安静一些,安静地看他们乒乒乓乓地吵架,倒更像是看我的故事。
昏黄的北京天空,狭窄阴暗的楼道,不开灯的小屋,镜头慢慢移过去,全是处理得都是灰暗得近乎黑的色调,只在结尾才出现绿色,和阳光下的秋千。
“你爱我吗?
我是不是你最爱的那个人?
……”女人越追问,男人越不耐。
说婚姻是围城的真是天才,望不到另一边,永远觉得另一边的风景更好,男人婚前想结婚,婚后要自由,而女人则越来越多地想要把他捆得更紧些。
他们没有共同的表达爱的方式,或者,也许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有没有爱。
在婚姻里,爱似乎变成了一件累人的东西,不去想,或许可以好好过日子,越使劲儿想,越负累。
写到这儿,仿佛主题变成去评论婚姻与爱了。
说回电影。
我倒是觉得徐静蕾演得真不错,把个小女人的任性,痴情,脆弱,无奈表达得挺出彩,更重要的是,那样温柔娴静的模样,竟能淋漓尽致地去宣泄那种无可奈何的歇斯底里,女人终究是女人,骨子里都是相同的,我想我能读懂,她说:你以为我想这样三天两头地吵啊。
可男人不懂。
男人不懂女人话外的无奈与迫切。
佟大为也适合这类,自我,同样任性,硬邦邦,小孩子气十足的大男人的角色,像《玉观音》里的杨瑞,可惜,世上没有那么多的安心,安心也是经过多少磨难才会如此温柔包容好脾气,才会无欲无求,宁静淡泊,凡事以他为中心。
呵呵,扯远了。
尘世夫妻,也许更多的是像小桔与王毅,相恋,到相互伤害,明明也相爱,却执着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坚硬任性,互不妥协。
正如张爱玲说的,生活是件华美的袍,上面布满虱子。
都是些细细碎碎的琐事磨去激情,小磕小碰搞得疲惫,这点来看,电影永远比电视剧有更平淡却更真切的悲哀,更贴近生活。
影片的最后,两人终于离婚了。
坐在一起喝酒,倒像亲密的朋友一般融洽,谦和努力地检讨着自己的错,拥抱,然后离开。
那个离别的拥抱熟悉得叫我动容,几乎流泪。
只是我不知道,他们如果重新回到婚姻,还会这样吗?
我不知道,他们不知道,导演也不知道。
http://hi.baidu.com/beautifulkapok
认识老徐是大概初中或高中的一个暑假,一部叫做《将爱情进行到底》的电视剧,那时候和老徐演对手戏的是后来迎娶王菲的李亚鹏。
那时候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大概情窦初开,认为爱情当中必然有一方是“好人”,另一方是“坏人”。
当时的老徐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情中的好人,而李亚鹏,则是我这种爱情观中很明显的坏人。
不勇敢、没有责任心、轻浮,我当时就想,即便做不成老徐这种好人,也不会做李亚鹏这种坏人。
这种观念一直保持了很久。
几年之后,无意中又看了老徐的另一部电影《我爱你》,这部片子里,和老徐演对手戏的人变成了当初初出茅庐,后来大红大紫的,长着一张婴儿肥的脸蛋的佟大为。
片子很老,大概大家都应该看过。
其实我当时没看懂这部片子是说什么。
说爱情?
里面怎么没有“好人”和“坏人”呢?
可又好像是谁都是“好人”,又好像谁都是“坏人”。
我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这部电影本身不真实?
还是爱情不真实?
或者二者兼有?
我开始迷惑,迷惑很多年。
后来,慢慢的长大。
看着身边的人分分合合,喧嚣吵闹,总能够想起这部片子里的一个或者几个镜头,日子长了,也渐渐的麻木了。
其实爱情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你伤害我,我伤害你,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好像不闹出点声音的爱情就够伟大,不够悲壮,不够轰轰烈烈。
吵架打架上吊吃药割自己砍别人什么的,十八般武艺真是样样俱全。
最后呢,爱情还在,可人呢?
大多死在了折腾的路上。
闹不动了,或者懒得闹了。
这样的爱情也没有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相爱的两个人非要折腾。
我也不知道折腾到最后两个人究竟能得到什么。
大概这种折腾已经成了仪式,成了爱情流程的重要里程碑。
别人折腾我也折腾,或者我不知道为什么折腾只是觉得大概需要折腾。
有折腾着就结婚了的,有折腾散的,有折腾的成了仇人的。
反正折腾着折腾着,谁也不知道最初是为什么要折腾了。
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折腾本身。
其实,我挺无奈。
看着《我爱你》里面两口子最后动刀动枪烧房子,我就觉得,和最初他们蚊帐里面偷情打滚甜言蜜语怎么这也联系不到一起。
人还是那两个人,可为什么事过境迁,就非得你死我活,互相伤害。
这究竟图的是什么?
认识一对夫妻,三十岁出头,十九岁时谈恋爱,三十岁结婚。
到结婚的时候,两家人已经熟的不得了了。
男方的妈妈和媳妇开玩笑“娃娃是个好娃娃,就是工龄有点长”,这句话被当成笑话,在以后大家都饭局中经常提起。
每当讲起两个人的故事,我都很自然的会心的笑。
两个人谈十一年恋爱,最终能够有一个结果,这样的事情太过理想,可遇不可求,着实让人羡慕。
每每去他们家吃饭,两个人你做饭来我洗碗,和和美美,默契十足,我就在想,看来这不折腾的爱情也挺好的。
平静安详,冷暖自知,幸福在二人的每一次眼神相交中流动,浓情蜜意,连身边的人都被感染,变得柔和了起来。
还认识一对情侣,大学相恋四年,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
男的开始还哄着让着,后来日子久了也憋不住火,大干了两次。
每次吵完以后,男的都跑来找我,我每次都得陪着他喝酒,听他和讲故事,故事每次都是大同小异,无非鸡毛蒜皮的小事,事情有多小,大概就和小学时,同桌两个因为胳膊越过“三八线”吵架一样。
没错,就是这么小的事情。
然后就开始吵架,然后痛翻革命家史,一二三四五,八百年前的事情也被提起,翻来覆去的折腾。
苦了我,掏酒钱不说,还得做免费听众,还不能光听,偶尔还得作出质疑、同情、愤慨的表情配合故事的发展。
乃至后来一听说他们打架我就关手机逃路。
你想,我一外人都受不了,他们两个能熬多久。
终于在他们圆房后的第五个年头,分手了。
分手的时候两个人都依依不舍,却有不约而同等如释重负。
我问他们,什么感觉?
回答,打倒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后来,他们分别在两个地方工作,我和他们的联系有一搭没一搭的,断断续续的听说他们又各自有了恋人。
又再一次分手。
然后再接再厉,继续寻找。
寻寻觅觅这么多年,都一直没有很好的归宿。
其实我清楚,他们是互相爱着对方的。
从他们看对方的眼神就能看出来。
分手以后,他们也一直记挂着对方,再谈恋爱,总会拿新人去何旧人比,比来比去,觉得新人不如旧人。
只好放弃。
而且那几年的折腾,估计他们伤了元气,对谈恋爱这件事情彻底失去了希望。
觉得付出大于收获,觉得谈恋爱就像蜕变,觉得自己终究可能脱不了这层皮。
其实故事讲到这里就算结束了。
前段时间,见到第一对夫妻。
依旧恩爱,生活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从他们相依相偎的甜蜜劲来看,在他们眼里这些都不算什么,羡慕死了。
后一对呢,据说,一次同学聚会,两人见面,喝了不少酒,说了不少话,流了不少泪,那个晚上两个人都没有回家,几年过去了,生活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才是重要的,什么才是值得珍惜的,什么才是需要用一生去守护的。
几天前收到男孩的电话,说他要结婚了,和那个女孩。
我问他,你不怕再像以前一样折腾吗?
她说,不怕,孙子才怕,我爱她,离不开她,让她折腾我总强过让思念折腾我,让生活折腾我。
我无语,心说早干嘛去了。
难道非要知道苦之后,才去弥补之前的错?如果老天不给你这个机会,你要拿什么去弥补呢?
其实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会在造人的时候,同时帮你造你个伴侣。
然后在天上面带笑容,默默地看着这两个人互相寻找对方。
然后在两个人找到对方之后,上帝又会在两个人之间设置不高不低的障碍,考验两个人是不是真的找到了对方的心,还是只是找到对方的人。
有些人很遗憾的放弃了这个考验,在余生中不断的忏悔和哭泣,却又没有办法再来一次,或许上帝会给他再来一次的机会,但是第二次终究不是第一次,感觉和品质又差很远了。
当然,也有一些人,顺利地通过了考验,等待着他们的就只剩下幸福了。
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种人,但是我啰嗦的写下这么多东西之后,大概我是想做第二种人的。
其实我明白,但是我无法把我明白的和别人分享。
有的时候,有的事情,的确是无法仅仅通过文字或者语言来交流的,而我尽可能的将我想的一个一个片段揉成一个相对整体的文字,希望可以将心情和人分享。
然后我发现,其实我没有说清楚。
其实,我仅仅是做了一个方向,表达一种态度,希望大家都可以在有机会的时候珍惜身边的人,去宽容,去理解,去善待对方。
然后告诉对方,我爱你。
到底怎样才能让这个女人有些许的安全感?
她能够和其它任何人和平共处可唯独不能容忍爱人一点点的错误。
电影里徐静蕾梗着脖子声嘶力竭的样子让我恐惧,到最终都不记得他们为何而争吵。
这个女人太缺少安全感,她要爱,也要对方全然地爱着自己。
所以她不停地寻求爱情,向对方索取爱情,为的只是要对方表现出心中的爱意。
她还是个小女人,有些想法天真烂漫。
譬如在深夜争取夺门而出,在大院里特意躲着对方,可心里却又是多么希望他能够再找一会,将自己找到,到时她一定会流着泪撒娇地扑到他怀里,嘴里还会不饶人地骂到“你怎么才来呀?
”。
我想同胞们不少也有过这样的挣扎这样的幻想,而且乐此不彼地想象这样的场景。
呵,这一幕对我自己来说太熟悉了。
这就是女人,她期望浪漫,期望你能按她布置好的剧本来感动她,期望你是他心中的白马王子,期望你待她如同她待你一样,期望你包容期望你心里总挂念着她。
呵,其实恋爱中的女人很贪婪,她想要的很多,但也不外乎要你因爱而对她好,其它她并不要求甚多。
其实女人是多么容易满足,而她不知道尽管是这一点要求对人男人来说,也实属过了分。
这就是两性差异吧,对待爱情,对待性都是如此。
恋爱中的女人其实有时也很可怜。
小桔把女人这种特性发挥到了极致,甚至有些病态。
她可以全然不顾伤不伤害到对方,任由自己发脾气,好好的撒娇玩耍的机会也会变成争吵,这个女人该怎么说,太傻太倔强。
小桔在我看来,她只是爱着爱情本身,她太孤单想要有一个终身的伴。
一个人心中一直想要的那个人就是那个样子,尽管各不相同,你有你的,我有我的。
高大,眼睛小而迷人,幽默,要有很软的唇,拥有好的品味,能够让我钦佩迷恋,我们会想象那个人的样子。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对两个人说同样的一段话,若是我绝不,任何一个恋人我都要与众不同,而她为何要重蹈覆辙?
一直是不大喜欢老徐的,记得第一次在电视上见到她是在《将爱情进行到底》中,对她嘴合着向两边一咧就算是笑容的表演方式还真是不大习惯,尽管当时只有10几岁,但也觉得假得可以。
后来老徐忽然间转而变成了导演,开始导剧了。
还是很佩服她的,毕竟人家在思考走什么样的路,演艺圈里最怕的就是没有什么新的突破,观众最终会厌倦。
老徐是一个聪明而又肯下苦功夫的人,演技差点也就放在次要位置上了。
整个影片有一个致命的败笔——男主角不够鲜明。
从头到尾佟大为的角色让我害怕,若是爱上这样一个男人女人又怎会不受伤呢?
女人是以飞蛾扑火的姿态与你相恋,而他却淡然、淡然、淡然......我看到的只是他的厌烦。
当然他也是受害者,但影片中刻画的他还是在最初少了些爱。
第一篇影评,送给小桔这个女人!
看后会对爱情失望
个人觉得比电视剧版的《过把瘾》差远了
结了婚爱情有没有"是"一回事吗?
徐静蕾在里面怎末那么不招人待见阿
真闹...
吵架的最高级境界。吵完了你以为感情会更好?可能、或许、maybe……
我的故事
就记得结尾的歌很好听
没有原著的感觉,但演员尽力了
不过如此
作
想起了那时的我跟徐小猪
现实中确实有像他们一样的人,很真实
折腾死人不偿命~~
看见徐静蕾就头疼
其实这片子里老徐演技是最好的~
吵架戏好玩
生拼硬切丢失时间感,男女主角模糊的工作环境造成空间贫乏和人物扁平,加之对小说偷工减料地照搬、大量细节的扭曲丢失和演员拙劣的演技,就使原本质量普通的小说彻底沦为蔑视观者的傻屌电影。
谁爱谁爱谁爱谁
人物性格是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