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看她的戏不算多,但我一直认为安妮海瑟薇演技挺好的。
《公主日记》里的天真烂漫、《爱情与灵药》里的破碎感,《摩登情爱》里两个灵魂之间的拉扯,都诠释的极其动人且有说服力。
但是,她近期接的戏确实是不尽如人意。
《Eileen》里的Rebecca感觉很漂浮,就是有一种她的行为动机都不够合理的感觉,为什么一个美艳博学的女人要到小镇监狱工作、要对一个少年杀人事件如此关注、又为什么对少年犯的母亲“穷追不舍”,都给人一种没来由的漂浮感。
也难怪有评论称这个角色是Eileen幻想出来的,我看完电影就产生了一种为什么安妮要接这部戏疑问,感觉她是为了提携后辈而客串出演了一个对Eileen“个人成长”很重要的工具人而已;还有电影《对你的想象》,这部剧虽然甜,我也给了四星,但事实上确实是一部非常好莱坞商业无脑爱情戏,对白没有一句经过悉心雕琢,感觉不过就是《少男少女》杂志里的爱情故事的水平。
现在聊聊这部电影。
我不知道这是翻拍,所以直到电影最后十几分钟Celine真正开始在观众面前杀人,我才恍然大悟。
那么,至少从我主观感受里,安妮海瑟薇赋予Celine了一种令人同情的“正面”形象,而劳模姐则是疯癫的“负面”形象。
或许是我不够敏锐,或许是她们俩演技太好,或许是我和主创对故事的理解不同,总之电影前80分钟我都觉得Alice是个神经病,Celine是个绝望的母亲,仅此而已。
但话说回来,难道电影不应该营造出一种令观众不知道究竟应该相信谁的扑朔迷离之感吗?
显然,在我的感受里,这个故事不合格。
Alice从来没有呈现出一刻的清醒,她总是在焦虑、慌张、失控之间反复切换;Celine也没有路出马脚供观众猜疑,她们俩人好像是商量好了骗观众相信,以便最后翻转的惊喜。
但是我不惊喜啊,只是觉得人物很单薄,活该Alice有这样的下场,谁让她一天神神叨叨,谁让人家Celine心机深沉呢。
我以为,演技好不代表理解到位。
比如,导演说此时需要你悲伤,那种近乎绝望的悲伤,演员做到了。
但从整个电影故事的角度,角色需要的是绝望之中依然存有希望的悲伤,导演没有告诉演员,演员自己也没有理解到这一层,或者理解了也不想说不敢说不能说,反正出来的结果就是作品差点意思。
一对闺蜜,席琳和爱丽丝,有着爱她们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子,亲密友爱,俨然是幸福的化身,直到一天,一场意外令席琳失去了儿子。
爱丽丝发现了席琳在丧子后的异常,此片没有用许多篇幅描写了丧子后母亲产生的抑郁,焦虑和悲伤。
而是通过爱丽丝的视角察觉出席琳和自己儿子西奥之间特殊的情感。
她发现席琳失控的母爱正笼罩着她的儿子西奥。
爱丽丝发现席琳正在报复,报复她一家3口的完整和幸福。
爱丽丝的婆婆心脏病突发去世,然而尸检中却发现疑点,爱丽丝怀疑席琳害死了她的婆婆。
同时她害怕失去儿子的席琳会对自己儿子做些什么。
她向丈夫报警,丈夫却认为这一切都是她的妄想。
此片的氛围悬疑,凝重,充满心理分析的压抑情感。
人物的对话充满神经质,在看似平静的外表下,灾难和祸事似乎随时可能发生。
在爱丽丝的直觉中,这原本幸福的两家人正陷入无可挽回的巨大灾祸之中。
究竟这一切只是爱丽丝的妄想,还是席琳步步紧逼的复仇,这部惊悚悬疑片,细致的刻画了爱丽丝的心理状况,以及她与丈夫,儿子,邻居之间扑朔迷离的情感关系。
而让另一位主角席琳始终隐身在黑暗的角落中,直到结尾才突然暴露其真面目。
席琳处心积虑地杀死了自己的丈夫。
继而又杀死了邻居爱丽丝和丈夫,失去儿子的她是想把邻居的儿子抢过来,用空洞的母爱独占西奥。
从感情逻辑上来说,这样的母爱似乎可以理解,但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说,她无疑是个冷血可怕的杀手。
爱丽丝拥有母亲的直觉,本能的感受到了来自席琳的威胁,但她因为自己的被害妄想和丈夫的粗心大意打消了这一疑虑,最终令苦心经营的席琳得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是一场争夺爱而引发的杀戮,而最终只剩下一对毫无血缘的母子,只剩下了空洞凄冷的爱。
本片讨论了幸福和不幸的含义,席琳失去了儿子,无疑是不幸的,在她眼中,对幸福的爱丽丝一家3口有着无比的嫉妒,失去儿子的母爱本能,最终要用别人的孩子来填补自己心中的空洞,杀戮源自于本能,而终结于爱。
很久没有坐在影院里,不能快进,不能倍速,不能暂停,不能三心二意,又因为是一个人看电影,所以90分钟心无旁骛全心全意沉进去,当然如果真的不行还可以打个盹,我看007、碟中谍就经常在追车中睡去,又在肉搏中醒来。
选片的时候没有太多期待,看完倒是没有失望,很平铺直叙的剧情,甚至没有刻意营造紧张和惊悚效果,以及似是而非的悬疑,不给观众制造麻烦,观众可以安心做一个旁观者,而不用代入某个角色替她着急。
这样的不套路倒叫我心生好感。
其实不同的人看电影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比如在某些片段,我脑中反复出现的是PTSD的幸存者愧疚,就是当亲人逝去活着的人会对自己的幸存生出“为什么死的不是我”的愧疚,而身边有人遭遇不幸,会因自己平安幸福无法面对对方。
但看完电影走出来时,旁边一对男女的对话让我在意。
男:太压抑了,90分钟好长,太压抑了。
女:倒不是压抑,就是拍的有问题,拍的不对。
这让既没有很压抑,也没觉出问题的我起了好奇,可惜不好跟上听个究竟。
当然这是一个没有大团圆结局,所谓坏人得偿所愿,好人抗争却功亏一篑死光光的故事。
但人生本来就是五五之数,好人打败坏人,正义战胜邪恶,对赢了错,好吧,我承认这是通常影视书籍给的结局,哪怕悲剧也多是两败俱伤,玉石俱焚,很少有让代表恶的一方轻松如愿的。
中年中产家庭美满和睦幸福的支柱是什么?
当然不是爱与信任,甚至不是性与财富,而是孩子和体面。
当席琳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同时她成了社区里那个“不幸的人”,人们不能面对她,同一个社区交好的孕妇回避她,儿子生前好友的奶奶告诉她不该出现在别人幸福的时刻,她不再是受欢迎体面的幸福太太。
多少人比起真实的幸福,更渴求别人眼中的幸福,除了害怕不幸,更害怕别人同情的嫌弃。
她是一早就打算报复,还是哪个时间点才开始决定掠夺,影片没有明显的点出,但是当她测试,与其说是找答案,不如说就是要一个借口,人们都是先有了答案才去搜集证据加以证明。
爱丽丝已经很敏锐了,但她的失败也是必然的,有心算无心,她直觉再准都没有100%的把握,好人会为自己“不够善良”怀疑他人而自责,何况她还有一个情商直觉处在男人正常值的丈夫,根本不会为她提供支持。
说到这个丈夫也很有意思,纯纯道具人。
其实按照国产剧套路,席琳鸠占鹊巢应该从这个男人下手,让爱丽丝众叛亲离,她则从一个家的女主人变成另一个家的。
当然这样90分钟可不行,妥妥30集起板,还有爱丽丝杀回来的剧情。
但强悍的美国女人显然懒得如此,或者她看透了家庭的本质,她只要重新得到孩子和体面,其他一切多余的统统清除,与其花时间精力手段去赌,不如用武力和知识赢一个必然的胜局。
最后,感叹一句,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服装好看是真好看。
特别是影片里的丧服和寝衣。
但这好看是一丝不苟的精致拘束,实在是喜欢法式松弛感的自己想到穿在自己身上都觉得难受。
所以说女性服饰审美是一个时代社会意识最直观的体现了。
who is J Chastain?Stellar?Did she show up in this one?Anne Hathaway or Hathway?Source:A remake of a Frence MovieBased on a BookNursey song:Did you ever see a lassie Director:Newbie/directorial debutBackground:60sLines:Everyone deals with tragedy in their way, he will come aroundGrammar:in the hospital at the hospitalappropriAteinappropriAte
在类型片的大家庭里,惊悚片就像一把神经刀,总是不按常理出牌,有时候小打小闹凭一惊一乍吓唬人,有时候重装出击担纲票房奇兵重任,有时候还会火力全开,集娱乐性、艺术性、思考性于一体,成为影史留名的经典。
后一种情况属于凤毛麟角,一般两三年才会出现一次,值得庆幸的是,眼下就被我们赶上一部,这就是由班诺特·德姆执导,安妮·海瑟薇和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双奥影后联袂主演的高分惊悚大片《母亲的直觉》,影片将在5月24日本周五上映,给惊悚迷们带来一个大大的惊喜。
影片故事以上世纪60年代为前景,由一宗儿童坠亡事件拉开序幕,展开一对疯批老妈的心理大战。
两人从无话不谈的闺蜜,演变成嫌隙丛生的对手,最后为各自家庭的生死存亡放手一搏,整个过程一波三折反转不断。
没有贩卖廉价的暴力,不是靠拳头和刀枪来制造视听层面的惊恐,而是像心理惊悚大师希区柯克的那些经典作品一样,通过对人性深处的剖析与窥探,触发观众内心层面的惊觉与恐惧。
两位影后艺高人胆大,对飙演技火花四起。
安妮·海瑟薇首次出演苦情恶女,与以往甜美靓丽的银幕形象形成巨大反差,她饰演的母亲从丧子之初的深陷苦海,到恢复理性,不动声色地布局,层次感拿捏得恰到好处,一度以高强度的隐忍营造出几近窒息般的焦灼气氛,又能在关键时刻激发起强大的爆发力,一举将悬疑惊悚氛围冲上顶点。
劳模姐的演技同样不遑多让,从对好朋友产生怀疑,到逐渐揭开谜团过程中的自我怀疑,把内心的猜忌、试探、惶恐、害怕,都演绎得入木三分。
两个身份相近性格相似的母亲角色,其实就像镜子一样,互相对照,在善与恶之间不断转化,一方之所以能用直觉预感另一方的阴谋,正是因为自己内心也会萌生同样的想法,相互太熟悉对方,使这场心理对决变得更加凶险且微妙。
借由这场精彩绝伦的镜像之战,《母亲的直觉》对母性进行了探讨,所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可以迸发出惊人的能量,而这种能量一旦失控,则会扭曲、变异,成为一种难以估量的破坏力。
影片正是基于这一设定,对两位母亲的心理转变进行了手术刀一般精准而又冷静的剖析,呈现出母性的双面性,让观者在经过悬念和恐惧编织的观影体验之后,也不由叹息现实的残酷与人心的善变,真的是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目前国外各大主流媒体对《母亲的直觉》不吝好评,正如《爱尔兰电影》杂志的评价,说影片是“对另一个电影时代的回溯,一封写给希区柯克经典惊悚片的情书”,在电影中,确实能够感到希氏心理惊悚的风范,导演班诺特·德姆不愧是曾为《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万物理论》《天才瑞普利》掌镜的大师级电影人,无论高级感拉满的复古美学,还是重重叠叠的悬念和反转,都与希氏的《惊魂记》《蝴蝶梦》《碰魂索》具有相近的格局和手法,恍惚间让人有种梦回希区柯克时代的错觉。
《电影审阅者》也说“影片依靠余味无穷的眼神戏和母亲对孩子的焦虑情感,窥探日常背后更深的恐惧,在同一类型基础上,可媲美夏布洛尔和希区柯克式的惊悚 ”;《帝国》杂志的评价是则言简意赅:“这部电影描绘了一幅令人兴奋,扣人心弦的心理阴谋画像。
”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母亲的直觉》都是一部值得二刷、三刷的作品,如果是追求高品味和高品质观影的朋友,一定不要在这周五5月24日错过它。
犯罪 剧情 复仇 爱丽丝有席琳这么个邻居也是倒了霉了,席琳自己没看好孩子,导致孩子摔死了,竟然把责任怪到了爱丽丝的头上,当然爱丽丝也是个傻缺,事发后还说这是她的责任,WTF!
这算是周瑜打黄盖吗?
然后席琳就开始了她变态级的疯狂计划,先拉拢西奥让他对自己产生亲昵和依恋,再换药害死爱丽丝的婆婆,药昏杀死自己的丈夫,最后团灭爱丽丝夫妻,霸占了他们的儿子西奥。
影片里安妮.海瑟薇和劳模姐俩人对飙演技表现得都很出色,剧情也有看点,但我也有两个疑问:1. 席琳破坏煤气管道害死爱丽丝夫妇,管道老化出问题和被破坏应该比较容易发现,警察这都看不出来?
我是不信的。
2. 西奥那么听席琳的话让我很不理解,对亲爹亲妈不亲昵,反而离不开隔壁阿姨,这不合常理啊,得是多么傻的孩子啊!
影片因为以上两个问题+结局让我不舒服,所以我给不出高分,质量只能说还行,3星6.6分,删掉!
两位女主演,安妮·海瑟薇和杰西卡·查斯坦,真是把角色演绎得入木三分。
她们演的这对邻居兼好友,因一次悲剧事故导致的猜忌和内疚,让人感受到人性最阴暗的一面。
电影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60年代,那个时候的美国家庭生活看起来真是光鲜亮丽,修剪整齐的草坪、成功的丈夫、同龄的孩子,简直就是美好生活的典范。
但电影用很巧妙的方式揭示了这些光鲜背后的疲累和失落。
两个女主角从一开始的和睦相处,到后来的互相猜疑、甚至仇视,过程发展得相当自然,让人不禁思考人性本质的脆弱和复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那种悬疑的氛围营造得很棒。
两个女主角透过窗帘互相窥探的镜头设计得特别好,仿佛我们作为观众也成了偷窥的一员,感受着她们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变化。
这种感觉,就像你知道有人在背后盯着你,但又无法确定对方的动机,既紧张又刺激。
故事后半段,当席琳(安妮·海瑟薇饰)精神崩溃,决意复仇时,来自她视角的镜头突然消失了。
这个处理手法相当巧妙,仿佛她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再也无法触及她的内心。
这种变化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压迫感,就像你知道有危险临近,却无法预见它的来临。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过于戏剧化,尤其是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似乎有点把她们推向了“疯女人”的极端。
这确实是个值得讨论的点,毕竟电影中的男性角色基本都是缺位的,主要是两位女性之间的斗争。
但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关于女性的心机和猜忌,更是关于人类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阴暗角落。
看完电影后,我脑子里浮现出的不是那些激烈的冲突和戏剧化的场景,而是那种缓慢却无所不在的情感侵蚀。
比起直接的谋杀,缓慢切断人与周围人的情感联系,让理智被怀疑、信任被错置,这种无形的侵蚀更让人感到窒息。
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心理惊悚片。
它不仅有着扣人心弦的剧情,还有着深刻的人性剖析。
两位主演的精湛演技更是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
看完后,你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脆弱和易碎。
夸克迅雷和谐去龚号:电影咖啡
能看出来影片向希区柯克的致敬,结尾处Alice上楼梯的场景,真的非常非常Hitch。
故事很简单,没有强行设置反转,希胖式悬疑片的核心也从来不再反转上。
不过,即便是有意为之,两位母亲的形象也过于typical了,Alice的一头标志性金发加上神经质般的脆弱感,妥妥的完美受害者;Celine过瘦的身材换上黑衣服配上膨胀的黑短发,就差把我是psycho *itch写脸上了。
当然,这是剧本的不足,演员的表演没有问题。
说回剧情,既然不在反转上发力,那留白就至关重要了。
从这一点看,这部影片的表现还是合格的。
前半段,Max出意外后,两个母亲之间本能与直觉的“过招”刻画得恰到好处。
后半段,叙事转换成Celine视角后,导演没有画蛇添足地回头解释Celine的心理动机和变化过程,而是维持了Alice的有限视角,这一点真的很难得!
在看完影片之后,我想用心的观众会不断地追问Celine的动机是否“充分”,她对Alice的恨意是否“正当”。
正因为导演没有公布标准答案,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给出自己的回答。
悬疑从来不在反转上,人心的脆弱、执拗与神秘才是真正令人悚然的东西。
女主一开篇就随便到隔壁家给人家布置惊喜,还准备了送特别的礼物,好吧,隔壁家的姐们也是感动到从片头到片尾都戴着那个珍珠项链。
突然,生活来了一个严肃插播,女主也是正经的晚到一步,隔壁家的儿子摔死了。
女主进入了邻人疑斧的阶段,首先怀疑隔壁家的姐们有没有怪她没救她儿子,其次女主还拉出来怀疑自己,早年间她父母车祸的事情弄她得了忧郁病,最后还怀疑她婆婆的死和隔壁家姐们有关系,反正一顿折腾下来,女主是烦透了,但是她忘记了,别人也是受够了。
隔壁家的姐们受够了痛失儿子、受够了她老公埋怨她,也受够了女主怀疑她,一切都要有个了结,于是,这姐们一不做二不休,先杀了她老公,制造成她老公割腕自我了断的事实。
然后,去女主家把他们夫妇也杀了,制造成煤气中毒事件。
当这一切都成既定事实后,按照流程隔壁姐们顺利收养了女主的儿子。
故事到此结束了, 影片由安妮.海瑟薇和杰西卡.查斯坦两大美女出演,纯粹当成看美女也是值得看此片。
当成看故事其实很简单,可是探讨的问题就很深刻,不但探讨了友情爱情亲情,还附带问了一个问题,情感关系到底该怎么维系。
片中是以女主的各种揣度和隔壁姐们的行动派做对比,很明显答案是想的不如做的。
不管维系啥情感都是要先做起来,别一天天想这想哪,日常生活那点烂事还用上升到思考,打脸的是到头来把小命都给葬送了。
所以,处理人际关系讲究的就是性情中人,别有事没事就像个计算机一样做数据的搬运工,片中女主赚了一堆怀疑数据,结果呢隔壁行动派手起刀落。
女主还一副AI模型处理的高大上,深入浅出的去教育隔壁姐们如何走出痛失爱子,搞得像模像样的来一段深挖原生家庭的分析,结果呢她的儿子让隔壁女人收养了。
所以,没事干不要搞那些个形式主义, 断电和送命就是最好的警告。
2个疯批辣妈拿命较量,题材是吸引人的,导演也在竭力制造悬疑惊悚感,但完全失败。
本来应该拍得更悬疑高杆一点,不停烧脑、吊足观众胃口,结果这片儿一点意思没有,剧本超级单薄,很无趣。
我从一开始就知道前因后果,然后我不得不一边看一边希望自己猜错了,可惜全在我预想范围内,这对观众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2个影后也是,角色应演出人性复杂、凶狠的一面,她们也确实演出了这种感觉,但也许剧本改编的不行,人物行为与动机毫无说服力,以至于她们的表演再好也完全说服不了我,反而让我觉得演员啥啥都写在脸上,剧情前因后果非常容易看透。
本片入围了今年的金鸡最佳外语片,然而本片导演并没有给出合格的答卷,不知评委咋想的。。。
综上,2.5星。
可能唯一让我感到怀念的是,看到了小时候喜欢的电影《公主日记》女主安妮海瑟薇,现在依然很漂亮。
看完只想说找个班上吧,所有的女性都不该做全职主妇,人生不是只有孩子,坚强的内心比什么都重要。PS. 不是海瑟薇不美,而是这个片子的导演和编剧到底想表达些什么?难道是自己孩子死了就建议每个人去抢一个孩子吗???
俩男的真是废物
没看过原版,像在看致命女人刷副本。演员很到位,弥补了一部分动机的单薄,剧本再打磨一下是好片子,比如夫妻之间若隐若现的矛盾线有很多可以挖的点,但却又点到为止。不止这点,电影很多处都是这样,犹如隔靴搔痒。不过在小成本短片里,算有些看头的。
24.8.14 十分钟了,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看到最后觉得有点降智
这种女人真是有病 只有你自己有责任看好你自己的孩子ok?
7.1.能在内地大银幕看到一部这样的“正不压邪”式的家庭悬疑惊悚片实属不易。安妮海瑟薇和杰西卡查斯坦两位女主角的表演堪称影后级(当然两位也确实是影后),对戏剑拔弩张张力十足。故事走向还是挺意外的,从普通的家庭悲剧演变成了嫉妒催使的疯癫犯罪,结局属实细思极恐。摄影很有质感。节奏有点慢,需要打起精神观影。
我以为是个心理片、伦理片,结果是个惊悚片,有点可惜了两位优秀女演员。失孤疯女人杀邻居全家的剧情早已不合时宜了,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解读失孤女人为什么会疯,以及girls help girls。
母亲版海边的曼彻斯特,一个人死了,也会带走一些东西,活着的人的关系也会失去平衡。作案手法并不高明,警察太好糊弄,小演员比较木讷,少见的不是那么正能量的结局。
来嘛来嘛,看两大女主飙演技
人物都是非常脸谱化的60年代中产阶级形象,就像是在看两个腹黑芭比娃娃间的争斗,整体悬疑的部分比较弱,还是好莱坞疯女人那一套,结尾算是没有落入恶有恶报的窠臼,不过鸠占鹊巢成功的电影也是不稀奇。比较可惜的是没有深入挖掘主妇们的心理成因,导致影片比较表面且乏味。
不知道两大影后为什么要接这个片子,白男白女的中产阶级生活本来就看得让人觉得厌倦又做作,再加上两个神经病的母亲互相残杀,最后竟然还是一疯母杀害两男一女却潇洒的在海边和被杀男女的孩子逐浪的收尾。我是觉得这个剧本太戏剧化了,很多地方都不能细究。好在两大影后的演技还是够的,能把这么drama的剧情演的至少她们是入戏的感觉。
两位母亲其实是非常相似的人,如果处境对换,也会做出差不多的事来。
比起谋杀,缓慢切断一个人和其周边所有人的情感联系,让理智被怀疑,信任被错置,某种程度上更令人窒息……人性的幽微之处是深渊。意外很好看,微妙的心理变化都能被精准捕捉到然后使你无法不共情,微微的悬疑和惊悚感也恰到好处。但两个家庭内部的亲密关系都很奇怪,夫妻母子间都仿佛不熟……ps:两位都太美了(我一开始还以为她俩是女同呢唉)
啊多么老套的西方故事,家庭主妇为了孩子和家庭变成疯女人,这种故事放在今天讨论根本毫无意义,除了看看杰奎琳·肯尼迪式的服化道,几乎意义不大。按理说该片也不能算有女性视角,对女性的黑化建构还是在想象之中,且看不出对女性一丝半点的同情,苍白的老故事实在无甚新意。
对比原版就是各方面的简化和照搬,那翻拍的必要性在哪里?
浪费阵容
好无聊
西奥是个冷血智障儿 over
3.5星,这才是电影该有的样子。沉浸在故事和紧张的气氛中了,不刻意必须坏人有坏报,不用背负过多的正面教育职能。表演如此自然,服化道完美展现那个时代的美国中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