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把豆瓣评分作为评判电影好坏的标准之一。
仅凭一家之言就对电影打上标签,结果肯定不全面。
就比如《水形物语》吧,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豆瓣评分7.4。
再比如《战狼2》,上映后掀起一股爱国热,内地总票房冠军,豆瓣评分也只有7.2。
这两部可都是良心制作!
一个美到极致,似梦似幻,一个点燃了我这颗闪闪爱国心。
像这样评分不高、却是良心制作的影片多吗?
多!
先奉上下面这部——《那年八岁》
豆瓣只有7.3分,却是难得的良心制作。
导演把故事藏在生活细碎里,搞笑又温情。
小小八岁,亲妈死了,亲爸娶了后妈,亲爸也就变成了后爸。
八岁的小小就要将家里的水缸挑满,担着沉甸甸的担子走过一个山丘,又一个山丘。
才四五岁的妹妹就要独自洗一大盆衣服。
后妈带来的两个孩子,却能养兔子。
按理说,小小亲爸在村里做木匠,有门手艺吃饭,家里不愁吃穿。
亲爸却把小小从学堂揪出来,卖给算命的盲人吴先生领道,换取每个月五块钱。
还美名其曰,小小跟着吴先生能吃饱。
这亲爸真不是人,给人打木头箱子就能收20块,随礼能随出去三块,还非得牺牲小小换那五块钱。
自家孩子没学上,他还有心思跟女人上床。
小小年轻气盛,一心只想上学,自然不情愿。
吴先生问什么,他都不答。
给吴先生领道,背着书包,书包里装着文具盒。
也不好好领道,故意把吴先生往沟里带,让吴先生踩上牛屎。
常言道,瞎狠瞎狠。
这吴先生眼睛虽看不见,那张嘴却无比厉害,说出来的话就像一把利刃,能直击人心。
一见着小小,就说他方死了亲妈。
头不光嘴狠,心也狠。
去村里给人算命,都要留顿饭。
那年代没什么好的,韭菜炒鸡蛋就算硬菜。
老头一夹一个准,小小半口鸡蛋都吃不着。
趁着老头给人算命,小小偷了颗糖,也被逼着交出来。
老头算命、说书样样都行,看着厉害,本以为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却也有认怂尿裤子的时候。
诈尸传说,农村历来就有。
说是只要活人被追上碰到一丁点,那活人就没命了。
是以,一听说灵堂诈尸,人人都拼了命奔跑。
还别说,这一幕吓死我了。
小小也不例外,拔腿就跑。
吴先生想跑看不见啊,没人给他领道,门都找不着。
跑到半道上的小小,听了大人们唬人的话,还是决定回去找吴先生。
小小也聪明,还带上条狗,这要是真诈尸了,狗还能拖住尸体。
吴先生嘴里说着不怕,却叫小小快带他走,还吓得尿湿了裤子。
从这件事后,一老一少的关系来了个180º大转变。
小小在河里玩水扎破了脚,吴先生立马从衣服上撕下布条帮小小包扎。
小小伤了脚走不了路,吴先生就背着小小走。
小小本来只是个领道的,这下子成了“背上的指挥官”。
再去人家家里算命,吴先生把夹起的鸡蛋放进了小小的碗里。
碰见下雨了,吴先生就把小小搂在怀里,用背包替小小挡雨。
小鱼一直以为小小很懂事,像个小大人。
给家里挑水。
听亲爸的话,留下来给吴先生领道。
会照顾妹妹,给妹妹抢吃的。
看到这一幕才想起,小小还是个八岁的小男孩。
八岁才多大?
小学二年级,才只有桌子高,小手小脚,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
人人都说他们像爷孙俩。
我看也像,感情靠培养,两人也算是相依为命了一段时间。
比起小小那个亲爸,我倒宁愿小小跟着吴先生生活。
要是把吴先生算命说书的本领都学着了,以后也不愁没饭吃。
这个本领就是放到现在也很吃香,逢年过节算命先生的门前都会排起一条长龙,去晚了还算不成。
不过相比算命,小小更想上学。
妈妈曾是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妈妈说小孩子只有好好念书才有出息。
小小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有一次路过妈妈长满青草的坟前,小小哭的鼻涕眼泪一把。
吴先生看得那叫一个心酸,就送小小去了学校,还帮小小交了学费。
这样一对比,小小那个亲爸就更不是人了。
小小爸对自己亲生的孩子,还不如只相处了几天的老头对小小好。
这部电影除了故事感人外,还拍出了一个柔美的黄土高原。
黄色的土丘,混着稀疏的绿。
明明演员摔一跤起来就是满身土,却不觉得浑浊。
小小和吴先生的爷孙情更是难得,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两个需要被爱的人走到一起,是件幸事。
据说这是编剧林和平自己的童年经历。
他曾经跟过三个算命先生,都是嘴巴狠毒、心地很好的人。
下次再见到瞎子,千万不要叫他们瞎子,他们是盲人。
记住了吗?
对了,这老头还是《士兵突击》里头许三多他爹。
演员叫罗京民,妥妥地老艺术
第一次见面看你不太顺眼,没想到后来关系那么密切。
小小家里穷,亲妈没了,爸爸又娶了个后妈,爸爸的钱都归后妈管,亲妈还留下一个妹妹。
妹妹长得比后妈的两个儿子看着还小,不大点儿就得帮着家里洗衣服。
小小要是再不顾着点妹妹,家里可能也没人惦记着她了。
小小想上学,学校里教不了啥,但他也想上学。
| 他那死了的妈说过,只有好好上学,才能有出息。
他那死了的妈以前是学校的代课老师,上井边打水,井沿子塌了,他妈也没了。
小小被爸爸卖给了吴先生,吴先生是个瞎子。
哦,不,是个盲人,吴先生说不能说瞎子是瞎子,得说他们是盲人。
吴先生还是个算命的。
走东家串西家,给别人算命,也给别人说书唱曲儿。
别人都说吴先生神,可小小就是不爱叫他。
谁叫他一见小小就说他妈是他方死的呢。
这一老一小,结着伴儿上路。
你藏我的导盲棍,我藏你的铅笔盒。
鸡蛋肉抢着挑着自己吃咯。
你不叫“爷”我可就把糖自己吃了。
路上没沟我也得叫你跳一跳。
路上没沟,还不兴有牛粪啊。
俩人的乐趣,像如歌的行板,叮叮咚咚。
这一老一小,也像散文,平淡无奇,但是感情一丝一缕的,无处不在。
后来你把鸡蛋和肉都挑给我。
后来你还说要传授我这谋生的技艺。
后来我怕你会怕。
后来你给我钱叫我去读书。
人呐,这么处着处着,就有了感情了。。。
导演水平和剧作水平都维持在3分的诚意之作。
八岁的小小被父亲和后妈送去给算命的盲人吴先生指路,建立了如同“爷孙”般的情感,被吴先生送回学校。
影片可以说除了诚意,就没有什么别的优点了。
表达的原则上挺陈词滥调的,故事背景在旧时代,一个是被偏心后妈送去赚钱的孩子,一个是从小就孤苦无依的算命老头,所谓的读书有没有用的讨论也是浅尝辄止,最后的落点在小小喊吴先生爷爷,完全在意料之中。
人物的塑造也不够真实。
前半部分关于对小小母亲的讨论,确实给影片增添了一些戏剧性,但是吴先生的这些行为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
所以人物情感的转变也就显得很随性。
配角就更加符号化了,从行为到台词都显得很幼稚简单。
而在情节上,无论是算命还是强奸案的一些情节,也都没能给到对应到作用。
把那些神乎其神的算命用一个撒谎就解释了,实在是说服力不够。
而无意间酿成的强奸案竟然草草结束,没有任何作用。
导演还很明显在视听语言上没什么水平。
在文化的审美上也没什么造诣,秦腔元素就简单的卖唱了两次,没有营造出文化氛围。
电影讲述了小小八岁那年 被爸爸卖给了算命先生吴先生当领路的 在饥荒的年代 素不相识的一老一小 从陌生和抗拒 到最后的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 虽然贫困 但是传统 温情 瞎子靠说书算命维生 孩子时时刻刻牵念着去世的妈妈 故事在黄土高坡的绿麦田边铺展开 张掖的丹霞五彩慢慢渲染出人间的温情和亲情 让人不禁对那个逝去的年代心生怀念 有时 物质匮乏的生活比物欲横流的世界更单纯 小演员不错 虎头虎脑
一开始,说实话并没有太大兴趣,完全是因为下班回家,手机微信没人聊,微博刷过,B站逛了后无所事事(ennnn…此处应放二胡声),恰逢老爸在看中央6,跟着一起看。
故事的开始,就是陕西高原上一户穷苦人,一家五口:爸爸,后妈,小小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显然,小小就是本片的男主角(因为只有他有名字……),因为家里已经穷困潦倒,迫不得已,爸爸把八岁的渴望上学但是每日家务农活轮番上阵的小小送去给算命先生吴先生当“眼睛”。
小小经常做梦梦到去世的妈妈,教他学习,给他唱歌,教育他如何做人,但是吴先生第一面就说他没有福相,克死了他最尊敬的妈妈,此后小小怀恨在心,拒绝配合,无奈家里的状况,也有可能是屈服于爸爸的棍棒亦或是为了妹妹能吃饱饭,不得已为吴先生领路。
经过了每天的朝夕相处,又开始的反抗,使坏到看到吴先生为自己出气,教自己绝活(算命和说书)。
吴先生也因为开始的斗气(由此可见是个老顽童)挑光鸡蛋和肉到把肉和鸡蛋给小小,使唤小小变成把他看作自己的孙子,知道小小渴望学习,把攒下来的钱送小小去上学,自己毅然独自谋生,结尾是小小回归到课堂,读着读着书,突然心里不是滋味,冲出学校站在村头树下,大声的喊着吴先生渴望已久的“爷爷”。
根据小小的梦境,去世的妈妈是突然逝去的,最后他喊“爷爷“的画面,是不是暗喻着吴先生预感自己命不久矣,所以无所谓名分,直接教小小全身绝活,以防他离开后小小无法生存下去。
无从猜测,但是这种由慢慢陪伴而产生的情谊忘年交很是让我羡慕。
虽然小小才八岁,但是小,也懂的陪伴,也懂得感情。
只是有时候会有属于自己的傲娇态度,回应需要时间。
这一下子就让我想到第二个中班,和瑞瑞讨论的相亲男见一面就热情无比,见两面就疯狂表白,恨不得见三面就开始求婚的姿态,跟是让人惶恐,也或许我们俩都是慢热的摩羯??
这年头速食爱情是有,但是我们都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慢慢了解,从朋友变成恋人不好吗?
你的热情如此迅速,我怕跟不上你的节奏,等我回应时你已经冷却。
是说年岁不等人,但是最起码的了解总该有的吧,再说如今的姑娘们独立自强,也不是随便凑合的人儿啊!还是希望有电影中的小小那般,你慢慢的陪伴,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们细水长流,比什么不好?
也或许我没什么经验,胡乱瞎扯一通,不过谁care,无论亲情,爱情,友情,我都希望,慢慢来,长一点儿,再长一点儿,再再长一点儿。
1.这是一部平淡的电影。
《那年八岁》按本片导演杨瑾的话来说,就是一部“没有什么矛盾”的电影。
片子讲述了一个八岁小孩,被父亲强迫给算命的盲人先生领路的故事。
一路上,小孩与算命先生从陌生抗拒到熟悉相依。
故事情节,只像溪水般缓缓细流,向观众娓娓道来,不见一丝焦急与张皇。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部电影,“朴实”二字或许是最适合的形容。
从故事背景的设置(乡村)到故事情节,乃至于脱离了电影故事本身,其导演的态度、上映(无任何的宣传),都离不开“朴实”这一个形容词。
电影导演杨瑾甚至在访问里,直言不讳地说这就是“玩儿一下”的作品,并无什么主题可言。
或许就是因为无主题,所以才导致《那年八岁》有着那样一种无华和不争的味道。
也正因为这种“不争”,才能够使得导演得以好好地、慢慢地讲好这样一个无甚矛盾而又毫不华丽的故事。
或许这样讲吧,《那年八岁》相比起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而言,更像是一个夏夜里,从庭院里纳凉听来的家长里短,絮絮叨叨,软软糯糯,无关痛痒,却又那么地让人动容。
2.《那年八岁》讲好了一个故事。
电影主角小小作为家里的长子,八岁那年便肩负起养家的责任。
在父亲的强迫下离开校园,并以一个月5块钱的工资,被“卖”给了算命的吴先生,为其领路。
尽管他识字,但在面对吴先生质问其能否辨识钱币价值时,却闭口不答,以示抗议。
至于吴先生,尽管盲了眼,却似乎有着一种能知晓天下世事的本领。
即使小小从未开口,也早已知道:“小小,不愿意来”,而且还直言:“这孩子没福气”,并且方死自己的生母。
电影未播到十分钟,便已经把小小与吴先生两人对抗的因由交代清楚。
节奏明快,毫不拖沓。
这也是这部电影能够把故事讲好的原因之一,起承转合清清楚楚,不浪费一丝笔墨在其他无谓的情节之上。
尽管《那年八岁》的情节平淡似水,但其讲故事(叙述)的手法却极其稳妥并优秀,不仅能够把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处理恰当,还能够在整个电影里插入极多的铺垫与对比。
而这一点,正是一部好电影、一段好故事所需要的基础(也是市面上极多电影所忽略的一点)。
3.你我都不过是这遥遥人生路上的盲人。
小小领着吴先生到附近村落为人算命的路上,二人斗智斗勇,小小也试过把吴先生一人落在途中,逃跑回家。
这种种的抵抗,都源自于小小对于读书的渴望。
读书,是小小母亲生前对他的嘱咐:只有读书才能够有出息。
因此,在小小的背包里,一直放着母亲送他的铅笔盒。
这个铅笔盒,便是小小对其母亲怀念的一个象征。
电影里,小小曾做过两个梦,两个皆与他的母亲有关。
第一次是吴先生在夜里为人唱曲子时,他趴在桌子上迷迷糊糊所梦见的。
梦境之中,小小的妈妈与吴先生同样唱着曲子,只是吴先生唱得是市井低俗的民谣:“只说女婿比奴强,又秃又瞎又尿床,头一道尿在象牙床,二一道尿在红被上......”,而小小的妈妈则是用温柔慈爱的歌声唱着:“正月里来雪花儿飘,来梅花儿红,小小荷包哟,鱼儿游来波儿动”,并教小小算“小九九”。
这不仅仅可以看出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更能知道为何小小对吴先生是如此的怨恨与无奈。
然而,在第二次的梦境中,小小梦里所建筑起的课室、母亲以及学校,都在一瞬间坍塌,变成颓垣败瓦。
这或许是因为小小心里知道,他再也逃不了了,他再也不能够回到从前那个有母亲、有知识的地方了。
也正是这个梦境,才真正让小小面对现实,知道再也逃无可逃,因为尽管小小像从前一样,再次把吴先生扔在半道中,吴先生还是可以回到家里,告诉小小的父亲,并让他爹把他“揍死”。
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领悟,使得小小在之后一次的“诈尸事件”里,与吴先生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小小在面对“诈尸”的情况下,尽管早已逃脱,却依然选择回到屋子里找吴先生,带他走。
这也使得小小成为了吴先生心中一个可靠的陪伴与方向。
在吴先生那看似精明、狠毒的表面上,实则蕴藏着温柔敦厚以及孤寂无依的心:“我这一生啊, 有什么人呢?
都是我自己,因为眼前一片黑,我这一辈子呀,就在这一片黑里边儿,走啊走,走。
不知道后面儿是什么,也不知道前面儿是什么......”,直到小小说他:“你不会算!
”时,他才又道:“谁会算啊?
老天爷会算。
”是的,在这天底下,谁又会算呢?
只有老天爷会算!
我们永远不知道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是何风景,茫茫的人生好像一片荒野,你看不到我,我看不见你。
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只是这人生路上的盲人罢了,“眼前一片黑”,我们就在这“一片黑里边儿,走啊走”,走啊走,甚至连哪里是终点也不知道。
我们各自都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但求有个依靠和方向,好走得安稳。
这么普普通通的电影带给我直击心灵深处的那一丝感动!
简单实在真切!
罗京明饰演的先生稍微刻薄,孩子和先生吃饭筷子间的决斗真的是太到位!
孩子故意逗先生跳沟,踩牛粪一下拉升了两个人之间的情感!
故事结尾这会我还在愁应该怎么结束!
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先生送孩子去学校!
孩子追了上去靠着树大声呼喊着“爷爷!
爷爷!
”爷爷远走的身影牵动着整个故事的联想结局!
开放性的结局更完美,或者也是导演没办法结束之举!
其中的一个细节。
瞎子吴先生帮人算命,那家人的儿子在部队当兵。
虽然电影里没有透露具体的年份,但从后来的对话里有“就要大锅饭”的字眼,那应该在1958年以前。
儿子属龙(1928年出生),瞎子一算说他今年25岁,按照中国农村传统的习惯,都是报虚岁,那这就是1952,1953年的故事,正在朝鲜战争时期。
这家人的儿媳妇,生的是个女娃。
(有特写,没有小JJ的)他们忽然找瞎子来算命,问的是儿子的“官运”,儿子长年不在家。
吴先生这番话,初衷是想帮那个儿媳妇说点好话,怕长期没有丈夫在家的媳妇在婆家日子不好过。
没想到后来,却发生了公公强暴儿媳妇的结局。
公公被枪毙,剩下家丑外扬的儿媳妇和她婆婆,在农村会遭到多少白眼和歧视,难以想象。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我猜,大概儿子在前线牺牲或者失踪了。
不然一家人不会无缘无故的请一个算命先生来占卜命运。
瞎子也说了,他们摊上事了,我给他们一个安心。
如果儿子死了,他们下一代又没有孙子,农村人很有可能觉得“断后”。
(何况是50年代)就算有痣的奶子再好,一千人才出一个,可六七十岁的公公图什么造化?
这不是色欲熏心的事儿,死活想留个后,才是驱使他这么做的主要原因。
人算不如天算,这也是瞎子完全没有想到的结局。
所以他说这是为儿媳妇好的时候,从众人的嘴里知道后来发生什么事的男孩回头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
瞎子的确不会算,真正会算的是老天爷。
平淡而又直击人心的故事。
小小被卖给算命的吴先生当“小领道”,被带走的时候,他的眼神里好像只有对新家庭的恨,对爸爸和后妈的恨,家里唯一让他牵挂的可能只有小妹妹了。
吴先生带着小小四处说书算命,两人的感情也在慢慢走近。
小小总是一副很倔的模样,却也会在被“诈尸”吓得跑到几里地远后,再回到那可怕的地方带吴先生出来。
同样,吴先生对小小的好,不露于声色间,却也见于细微处。
他会帮小小打那些嘲笑他们的孩子,会背扎了脚的小小过河,还会把小小带回学校、给钱让他回去上学。
“我妈说要好好念书,才能有出息。
”“成天就知道你妈说,你妈说,以后不许再说你妈说。
”可吴先生心里知道,小小很爱也很想念他的妈妈,妈妈教给他很多有用的道理。
同样地,吴先生也教给了小小很多做人的道理,小小是吴先生前行道路上的眼睛,吴先生也是小小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吴先生最终还是把小小带去了学校,让他好好读书。
整片的故事细腻而平淡,原本以为会在平静中中带着回味看完,却被结尾一声声的“爷爷”击中,这时候前面铺垫的感情都被一股脑触动,眼泪会像豆子一样掉下。
这个曾经陌生的爷爷,或许比那个不再有牵挂的家庭,更能带给小小爱和未来吧。
和婆婆(外婆)一起看的 剧情没有太大的起伏 前前后后细节描绘地很地道 最后吴先生送小小去上学 小小突然跑出教室用尽全力喊爷爷 远处那个黑色的颤颤巍巍的背影消失在大山深处 没有很刻意地描绘人情 每一处真实自然 一老一小 罗京民先生和杜俊豪小朋友二人的演技很棒 可以说超过了当下很多荧屏常青树(不点名了)现今的互联网时代 快节奏的时代 夜生活丰富高歌男欢女爱的时代 需要这样刻入人心的温情的片子 抚慰现代人的心 记起最初心中的一抹善良
所以逐梦演艺圈能上院线 这种片子就只能在电影频道放?
想到了《变脸》,也是爷孙俩的事儿,年龄也相仿,但是这个却让人心生怜悯和,小小哭妈那段,揪心
为了标记
已经备好了纸巾以为是催泪大戏,没想到剧情很平缓,感动的点也不突出,但心疼山区偏远地区的孩子,也为那些地方闭塞的文化和思想感到痛心,希望早期发展起来。
环境艰苦,摔一跤就是满身尘土,可绿是绿土是土,干净甚至有点美丽,人很穷也很迷信,却很善良。电影没有高潮迭起,克制而不张扬,吴先生最后自己道出算命的本质,值得一看。
以为是贫困父子相依为命生活的故事,结果却是小男孩给算命瞎眼先生当领路人的剧情(莫名想到《导盲犬小Q》),而且还充斥着迷信、辱骂等为我不喜的桥段,故事情节编排不满意的同时,制作上也存在挺多的问题,倒是部分特色台词有惊喜…看完才发现是《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导演杨瑾拍的,有些失望。
那年八岁 少年丧母之痛 后妈和父亲的不待见。贫苦的生活。算命老瞎子带路。
质朴,但有着平铺直叙的乏味。
用普通话拍地方戏的导演都应该终生禁止拍电影
农村从来没有田园牧歌,歧视、虐待、抛弃、相杀从来不绝。
真诚
罗大爷演儿童片演出感觉来了,就是我总觉得他的瞎子是装的:)
三星半
跟爸妈一起看的cctv6,一边看一边听他们说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
没孙子从美国来那么感人!
全片太过陈旧,完全没有电影感,更像是cctv14的温情栏目剧,演员与剧作都与杨瑾之前的作品相去甚远
四分全部给画面和说书…其他拍的是什么玩意儿….
罗老师千古,戏很好的演员……一路走好!
一路走好……
刷着手机很快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