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人的一部电影。
其实是在路上的模式,类似《那山那人那狗》。
故事有内外两条线。
一条是对外的,就是审理各种接地气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案子。
一条是内部的,三个法官之间的法与理冲突,理与情的纠结。
审理少数民族地区案件,遇到的是法律与民俗的冲突,需要法官有高超的技巧,尊重地方风俗,巧妙协调司法尊严和权威与民族传统和风俗的权威之间的关系。
有些风俗是贫困和落后,例如为一个泡菜坛子争执不下,法官只好自己掏腰包奉献。
基层法官的奉献精神都得到了表现。
首先都舍弃了家庭,老杨未婚,老冯远离老婆孩子。
薪水不高,职位还不保,最终老冯连命都没保住。
影片非常原生态,纪实美学的,有人类学的价值。
也有些奇观效果。
依旧是故纸堆里翻出来的老文。
2006/10/31一位摄影出身的导演的处女作电影,我真的是很想宽容一些,可我,必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会讲故事的人太少了,影像的存在,让我们多了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而不是束缚我们的方式。
这是一个古老的或者说是陈旧的故事。
乡村法庭的故事。
相同的素材,我在大学生电影节上已经屡见不鲜。
民政干部,乡村教师……我们的社会,当然需要有人歌颂这样的行为,毕竟,他们平凡却真实地活着,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知道,还有简单纯朴的理想的存在。
只是,如今的观众,如我般刁蛮、挑剔。
如果不会讲故事,那还不如不讲。
小成本制作,摄影转行为导演,女朋友动用结婚基金赞助影片……我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可这也不影响它作为噱头的存在。
可惜,过于陈旧。
不得不承认,宣传用的海报以及图片资料我还是很欣赏的,具备了时尚的元素,很吸引眼球。
不提也罢,发现,事隔几周,我还是批评众多,心里着实过意不去。
哈哈。
总体而言,题材不错,可惜不会讲故事,即使有李保田的加盟,也很难在俗套中凸现新意。
马儿走过云南山区,法律从未解决问题邻里矛盾虽然繁目,纠纷都由人来调解国徽制服形同虚设,庭审仪式宛若游戏老冯他年老体又衰,半生亡命马背法庭老杨此身已献法律,晚来既无夫亦无子唯有小洛苗根正红,不想娶妻又遭事情百姓不鸟你这玩意,最后还不得靠人情 他们哪要啥子法律,送位娘舅万事太平法制国家徒有其名,人治社会本质如此要啥么子政绩工程,办好实事才是根本
《马背上的时间》马背上的法庭,初看之下“法庭”这一叙事载体,似乎可以有很多想象的空间。
事实上是,它不是记录片,没夹带导演个人表达,也不娱乐,只是很心平气和的讲了一个故事。
法官老冯和他的助手们,每隔一段时间就牵着马匹、驮着国徽穿行于寨与寨之间,组成了一个奇特而庄严的流动法庭。
为各个寨子判决大事小事,寨子的村民见到他们来,也会互相打招呼,与其说是法官等人的工作在这里,更不如说是他们的生活、人生融进了这里,一切那么平常。
平常,正是导演给全片设定的一个语境。
老冯,干了几十年流动的法官,亲眼目睹过同事跌下山崖的死,正直忠厚而又带一点中年男人的痞气,经历多看得真也说得少,一个典型又不起眼的主体。
电影人物的设定,老冯,年轻大学生,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随着从鸡头寨走到鸡尾寨,摄影机从开始的远景,到慢慢的迫近,走进三个人,三个人的故事徐徐牵引出来。
年轻大学生像是年轻时的老冯,杨阿姨身上,看到其与老冯发生又未曾发生的故事。
“发乎情,止乎礼”,时间给人最大的影响,怕也是这几个字了。
年轻大学生对老冯有意见(准确说是误解)时,是教导?
还是解释?
——滚——看似粗鲁无礼,却丝毫不觉过分。
该说什么呢?
时间自会交给年轻人一些东西。
纵有千言万语,也能相顾无言。
四妹子跟老冯讲“什么时候来走婚时”,已入中年的老冯也用笑来化尴尬,最后和女书记员告别时对话“这辈子有件事没做,很后悔--啥?
--顿了顿,又只轻轻吐出一句”忘了噶“。
老冯两次情感表露的高潮,第一次,年轻大学生结婚时,醉酒,或是酒醉人;第二次,深夜,与女书记员对话。
两次在喉的话,都回去了。
马背上的法庭,粗看是讴歌,细看确是道平常。
时间给我们的,和让我们不见了的东西。
人人有份,人人也都在经历。
老冯跌落死了,女书记员退休了,大学生继续。
人生中那些说出口的,感动的,羁绊的,未曾说出的。
都在,也都走了。
当一个法庭在露天展开,你可否见过,不留余地的暴露在太阳下。
作为老一辈的法官老冯来说,国徽重于他的生命,法律高于一切,任何犯罪都要用法律来解决,可能会觉得他执拗,但是这却是他细腻的一种。
行走在那片土地几十年,国徽,长腿杨阿姨,大概就是他最珍惜的人。
老冯的名声飘扬在每家每户,可见他的公正,廉洁。
正是因为他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每一场官司,都会不同于现在的官司,情感的流露,严谨的态度,他不故意为难,表现出来的是真诚。
与大学生阿洛有着格外的差别,初来乍到,看在眼里的,都是不解的,直至最后,他了无答案。
结局终究是残忍的,作为观者的我,也不难理解,老冯的一生。
法律终究是为了限制罪恶的存在,可到如今,法律早已没有了灵魂,形式主义愈加愈重,更多的,法律是在判定一个结果,无论生死,无论善恶。
每一场官司,结局已然清楚,它的召开是一个过场,是给群众一个交代,却忽视了根本的性质。
对于那些老一辈的官员来说,国徽在他心中,法律铸就了他,于现在而言,所得酬劳成了欲望。
法律惩击那些危害社会,扰乱社会的人,实行法律的人不是上帝,你却站在最高点俯视我们。
从事法官的初衷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何为正义,何为邪恶。
时代在改变,司法在变,人心在变,马背上的法庭始终在颠簸。
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课上,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一部法律电影《马背上的法庭》。
实话说,如果不是老师在课堂上放映,这是一部我绝对不会主动打开观看的电影。
可是,当我静下心来认真地看完这部电影时,我受到了莫大的震撼。
首先为什么说我绝对不会主动看这部电影呢?
《马背上的法庭》可以说是一部国产小众的主旋律电影,整个影片给我的初印象更是浓浓的乡土生活气息。
这和我平时的观影风格完全不符,而我对主旋律电影的刻板印象也一直是“假大空”。
当然后来“真香”了。
但是对于我这个并不是特别懂电影的人来说,打动我的不是电影的艺术技法,而是它能够引发深思的法律主题,和完全不会“假大空”的法律人真挚的情怀。
我再来梳理一下电影的大致情节:影片讲述了云南山区基层法官老冯骑着马驮着国徽翻山越岭给山民断案,7天走了3个寨子,断了5桩鸡毛蒜皮的家务事,最后疲劳过度,摔下下山崖而亡的故事。
(摘自百度)在这里我也不过多地评价这部电影的艺术技法。
《马背上的法庭》就像是一部朴实的纪录片,反映了中国城乡的法制建设。
作为一个刚刚入门的法科生,我也只能谈一谈法理上的浅显的体悟——即是横贯在整部影片中最为突出的一对矛盾——法与传统习俗。
稍稍查找资料就可以知道,地方习俗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冲突一直都是国内法学教授、专家研究的重点领域。
在普遍存在的冲突与博弈中,国家法律往往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表现在缺少公信力和权威、案结事不结等等。
正如电影中的云南西北山区,现实中还有很多落后的地区,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或许它们中的一些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准则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因此《民法总则》第八条明文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原则;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传统习俗中许多落后的、封建的因素,它们对法治建设阻碍极大。
如何协调两者的冲突呢?
许多法律社会学家给出了他们的研究结论:确立合理的价值,辩证地看待地方习俗之优劣;摒弃法律同化习俗的思维,形成二元平行的良性互动模式;在立法中重视地方习俗的作用,以地方立法为纽带,构建风俗习惯与地方立法之间的纽带……毫无疑问,这些研究结论都很有权威和道理。
但这样看下来,我很难体会到它如何真正落实到中国农村,这些结论也显得有些遥远陌生。
因此,当我观看《马背上的法庭》的时候,我能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这些问题与人民之间实实在在的距离。
正如我一开始就提到的在中国农村法律遇到的尴尬境地,电影里面都有体现。
如何增强司法公信力和司法人员的权威呢?
电影里面的关键物件便是——国徽。
它贯穿了整部电影,是国家的象征。
国徽在颠簸中前进,甚至经历了丢失事件,这反应了法律真正进入中国农村面对的是极大的阻碍。
而老冯对国徽的重视与守护,打动了村民,即是提醒司法人员自己一定要做到对国家敬畏,对法律信仰,才能打动、影响他人。
还有案结事不结。
正如电影中的一个案件,别家的猪拱了自家的罐罐山,老冯在判完了此案以后,事情也还未真正解决,被告仍是不愿意去牵猪,原因也是极其封建迷信,而老冯用自己的耐心与真诚才真正地解决了案件的后续。
老冯有着的是什么呢?
不是多么渊博的法律专业知识,也不是作为法官的权威,而是作为一个朴实的人民对于这些村民们深刻的理解,与对他们的精神家园最真诚的守护。
很明显,在电影之中,阿洛这个角色和老冯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阿洛更像是当代大部分乡村法官。
严格遵守法律,具有更为先进的法律理念。
客观看待的话,很多时候我们法治建设强调的更多是这种专业型的法律人才。
而我可能不成熟的看法是,我认为比起先进的法律理念和专业的法律知识,作为司法人员,尤其是中国农村基层的司法人员,更需要的一种信仰、情怀和理解并灵活调试的能力。
在无数贫穷落后的地区,在知识的光芒很难照射到的地区,在温饱尚且不足更难谈素质的地区,需要的不是法律的条条框框,而是真正有人低下身子,一点点地瓦解固有的价值观念,让法律维护的公平正义渗透到他们的生活。
在这场法与习俗的激烈博弈之中,我却看到了最柔软的部分,法律人的情怀。
感谢在大一有幸观看这部电影。
半年前就想看的片子,今天终于如愿。
马背上的法庭,是云南边陲的基层派出法庭,有点像普通法的巡回法庭,一个法官和两个书记员,一匹老马驮着国徽,颠颠簸簸地行走于云南各寨开庭。
老冯,有着二十多年丰富法官经验,走路容易打瞌睡,妻女没有跟他而在城里开家大音像店,但仍会积攒着钱给女儿做嫁妆;杨阿姨,摩梭族人,在年轻的时候被选拔为法院干部,而城里不兴走婚,因此就错过了结识阿注的机会,从此“一生正正经经”,但现在因为没有文凭而要提早退休;阿洛,刚毕业的接受正统法学教育的年轻大学生,还没接受过生活的洗礼,只懂得“公民”、“国法”。
鸡喉寨→鸡肚子寨→鸡肠子寨→鸡尾巴寨,老冯说,觉得自己像一泡屎似地被拉出来。
一个行程下来,数个鸡毛蒜皮的小案子,马背上的法庭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
一个明亮的国徽挂在柴堆上,几张陈旧简单的木桌椅(有时甚至连这些也没有),写着“法官”、“书记员”、“原告”和“被告”的几张纸,当事人或坐或蹲或站,这就是法庭。
第一桩案子是兄弟分家产,妯娌之间因分不了一个泡菜坛子而告上法庭。
杨阿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两妯娌互相让步化解纠分,但苦口婆心的劝说仍然未能使其握手言和,这时老冯突然将泡菜坛子狠狠摔碎在地上,然后掏出5块钱让两妯娌买两个新坛子,一人分一个。
老父亲老母亲从屋里走出来,不住称好。
呵呵,我觉得老冯颇有古代县官判案的智慧与决断。
第二桩案子是一村民家的猪拱了另一村民家的罐罐山(内装众祖先骨灰)。
后者认为祖宗因此受辱并且带给家里晦气,要求猪的主人赔两头猪和一场法事来消灾解难。
这种情况下,司法显得如此尴尬,阿洛甚至以为用一句“封建迷信不予立案”就能处理此事,直至两家人就要打起来了,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聪明的老冯,以将心比心的策略化解这场武斗之前的纠分,实在是妙!
好玩的是,猪主人不让其他的村民牵猪,只让生气回家的老爷爷牵猪,无奈之下穿着威严法官服的老冯只能以法官的身份将猪牵到另一家,官司才算告结。
第三桩案子是一个妇女告另外一个妇女欠150元钱不还,后者愿意让前者随意拿她家中的东西作为赔偿,但家里最值钱的小猪都远不值150元,双方陷入僵局。
刚遭遇失马与国徽的老冯,倦缩在配位椅子上,显得特别萎靡不振,我还在担心他怎样处理时,他站起来,自掏腰包花150元买下欠债妇女的小猪崽子,以此钱还债了结纠纷。
后来,这只小猪还两次发挥作用:) 第四桩案子是一离婚案件。
在这个案件,我们可以看到法律的无力,根据法律断决离婚的妇女搬出丈夫家,妇女哭天喊地誓死不从,折腾得老冯一行三人毫无办法。
事情最后解决得有点勉强:丈夫决定不再离婚,双方共住房屋。
如果丈夫执意离婚,老冯他们又能怎样做呢?
第五桩案子发生在阿洛妻子的村里,岳父姚葛正是该村的村主任。
邻村的一只羊因越过村界吃了该村的谷物被宰杀了,邻村的人来讨回公道。
老葛认为根据自己的村规,只要其它村的羊越界吃谷物就可以随意处置。
老冯认为村规有违法律民主,并让阿洛说姚葛的做法不合法。
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国法的尴尬,在姚葛和村民眼里,通过全村村民投票一致认可的规定就是最真实的民主,过界羊就应当宰杀,完全无需考虑正式法律的约束与其它村邻的利益。
事实上,这种国法与乡规民约的冲突在片中多次得到体现,还如摩梭族的女长老虽然帮助老冯他们找回了国徽与马,但却拒绝老冯让公安机关介入此事。
“在这里现代司法体制就像驮在马背上的国徽在颠簸中缓缓向前行”。
看过《送法下乡》后,再看这部片子,会颇有收获。
看的时候,还发了一堆感慨。
但由于时间关系,不说这么多了,免得给大家带来一种前见.http://aki2107219.spaces.live.com/
那边山民的羊子被这边村主任杀了,可因为穿制服的带跑了新娘子,他们就先不诉讼了,这一点儿是在故事的后半截,小震了一下;那个离婚案也意外的很,那个女人本以为是一个精神失了常的人,后来才知道他原来是在撒泼,本以为他撒泼是为了要了那间房子,后来才知道他是做给她丈夫看,他不愿意离婚,原来少数民族的女人也会这么做。
暂时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大山,所以想法也没领教过,便会觉得意外,我跟他们分享着完全不同的信仰,所以,他们会因为自己的理由高兴或失落。
顿时我想了想我的信仰,我会因为什么高兴或失落?
PS:山人唱的原就是彝族的祝酒歌词
一直蛮喜欢李保田大爷的作品,但没想到给我推荐这部电影的竟然是一个法国人,圣诞夜和俩外国人一起看十多年前的国产电影也是很魔幻了。
印象最深的是片中对于法治与人性和信仰的思考,老冯懂法,也尊重信仰,他比阿洛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彝族人还要了解当地民俗,当他用更易被人接受的方式维护着法官的尊严的时候,换来的是阿洛的不理解。
片中充斥着不和解,无论是杀羊案中村民的咄咄逼人,或是要报警抓偷马贼,亦或是阿洛最后的摔门而去,老冯都只能闷坐着抽烟(李老爷子真的敬业啊,一根一根地不落停),别说老冯,就连我想破脑袋也想不出十全十美的解决办法。
所以对于结局我始料未及,又意料之中,心里像堵了一块石头,沉闷又无力,为老冯不舍,也为他的坚持感动。
衣服还没洗干净,人生就已经讲完了文/小古剧终的镜头是这样的——老冯独自一人牵着马,回到当年的同事长腿失脚滑下去的悬崖边,对长腿说“昨晚我又梦见你了,长腿,你还是那么年轻。
可是我已经老了,昨晚牙齿也掉了一颗”。
然后,牵马回到天将黑时的山路,一个趔趄滑入山沟,马匹独自走向前去,天很快地完全黑了,而老冯却再也没有出现。
中间,夜半洗衣,老冯和杨阿姨的几句对白,谈起两人这一生的职业和家庭,衣服还没洗完就没话可说了。
一个多活了几十年,一个永远那么年轻。
老冯和长腿,究竟谁更幸福?
谁更幸运?
按照习惯性的分类,这是一部“原生态”的影片,它老实地呈现出云贵大川彝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风情,有许多非职业演员的参与;这是一部“主旋律”的影片,一个为鸡毛蒜皮的官司而奔波在藏在深山的群寨,一个把国徽当成自己的图腾的老法官;它也是一部向《黄土地》致敬的影片,从色彩、台词和故事结构,都能看到那种荒凉和悲壮的影子。
不可否认,我们中的很多人是冲着今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的名头去找来看的。
片名《马背上的法庭》已经把故事讲清楚了,老大学生法官老冯,带着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阿洛,因没有文凭而被提前退休的少数民族女书记员杨阿姨去山寨办了一场不归案,这是一个不需要悬念的故事。
半记录片的形式,平视的视角,只是为了使我们相信,这是真的。
其实,有什么不可能是真的呢?
妯娌为了一个两块五毛的坛子分配不匀而闹上法庭,因为一句话不周而导致人命案,贫苦不堪的山民,执拗地发出示威的干嚎,在我们看来,像孩子一样冲动、易怒。
我们虽未曾体验过他们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遭受过与他们类似的困苦,我们的丑态是一样,只是表演的形式不一样,仅仅是换了一种谄媚语气来干嚎,仅仅是换了一种斯文但更阴暗的方式来争夺而已。
焦灼不安的时刻,如困兽的你我,何尝不曾变形地挥舞过自己的双手,何曾不气急败坏地狠狠跺脚?
有批评者也把矛头对准导演的摇摆,就是这个视国徽为图腾的老法官,竟然判被告给原告做一场法事,在债务官司无法了结时,傻乎乎地掏出150元买了一条几斤重的猪崽。
法律在这里败给了民俗和旧规矩,法官死于苍老和孤独。
虽然,他一辈子都在这些深山险沟用一匹马拖着法庭。
不难理解,几个山民最后说再也不来打官司时,他恍如天崩地裂,因为在他看来,他一辈子的努力,就是为了让山民来打官司,就是要他们承认这个马背上的法庭,在这样巨大的打击下,所以他的死亡也不意外。
以我们的判断力和行事习惯,我们照样很难相信,因为不堪民俗、亲情和法律之间的冲突而带着新娘子逃跑的阿洛(正是他的携妻逃离,使那几个认为法院的人破坏了彝族的规矩的山民说出了那一番话),会最后继承了老冯的路,去重复着他的生命。
我们会相信,这个世界上的困苦和不堪。
我们不难给视野或视野之外的世界涂抹更多的灰色。
但是,我们并不会轻易相信,那一个个孤独的补天者的存在。
怀疑,或者认定那是一种谎言。
所以,当我们带着好奇,带着对风光的获奖作品的先入为主的框框,进入这部老实的影片,我们能收获的,也许只是疑惑。
失去了确信能力的我们,因此无法判断,无法回答,究竟是永远年轻的坠崖人更幸福,还是老到了掉牙齿的赶路者更幸福?
为什么这样的电影无法到戏院上映?!
中国司法的责任感与中国电影人的责任感。
191127记录的漏标,与不二聊天聊到忘我。神似李保田的李保田同学贡献了非常不李保田的演技,熟悉《过年》的影迷一定明白我在说什么。前半段太重工刻,后半段渐入佳境,片尾崩掉韵味——不晓得导演在想什么,脑子空白还是懂得却无力操作。丢马与结婚两场戏着实吃住了劲儿,在朴实沉稳的基调中立住了表现力,对三人行的关系建构也颇有章法。升华阶段,寓言般的牙齿、含纱半遮的男女主(对比了男配与其爱人)、不要打瞌睡的寓言又现实的嘱托,把影片推向了罕有人至的领域。如果影片停留在老冯离开的瞬间,表现力会更佳,后面的狗尾续貂实属不必。影片在诸多方面像极了《那山那人那狗》,实际高度却是万般遗憾的。
“人一辈子就这么多几句话就讲完了”“衣服还没洗干净就讲完了”
政治课上看的。
~
难得一见的主旋律烂片。
阿表妹,三杯酒。
管你喜不喜欢也要喝。
“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现有一番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制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
咱法院工作人员就这水平?调解不成就把老百姓的罐子摔了?太让人失望了。看了十分钟就弃剧了。
好剧本不就是这样子的吗,噶!吕聿来的戏感觉没结干净,应该可以再有一道亮笔才是。
找一些小众电影的资料,突然想起了两年前看过的这部电影。窃以为这是中国传统电影的传承,几乎能和《那人那山那狗》媲美的主旋律小众影片。
顿时想起《黄土地》。喜欢。不过最后老冯是跳下山崖了么?有点费解。
为法律狗多加一星。国徽制服象征仪式、权威,马背则象征传统和普遍。“法律须被信仰,因而无需强制,否则形同虚设”——哈罗德·伯尔曼
我真的是对这片子没有半分好感 除开透露着一股强烈的反智主义倾向之外 人物塑造毫无推进 伪民俗奇幻层出不穷 对比同类影片入殓师简直无法直视
没有吹的那么邪乎嘎
成功地把我催眠了。。。相当不理解这片子凭什么获的那些电影节奖项
大学时期小规模观看。
围炉夜话掏心窝,法理也得拜神明。千言万语都在嘎,彝式说唱祭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