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一时的爱情

盛极一时的爱情,Till Love Do Us Part,我们不能白头偕老

主演:梁翠珊,张宁浩,任彬,张青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22

《盛极一时的爱情》剧照

盛极一时的爱情 剧照 NO.1盛极一时的爱情 剧照 NO.2盛极一时的爱情 剧照 NO.3盛极一时的爱情 剧照 NO.4盛极一时的爱情 剧照 NO.5盛极一时的爱情 剧照 NO.6盛极一时的爱情 剧照 NO.13盛极一时的爱情 剧照 NO.14盛极一时的爱情 剧照 NO.15盛极一时的爱情 剧照 NO.16盛极一时的爱情 剧照 NO.17盛极一时的爱情 剧照 NO.18盛极一时的爱情 剧照 NO.19盛极一时的爱情 剧照 NO.20

《盛极一时的爱情》长篇影评

 1 ) 七年拉一坨大的何尝不是一种天才?

导演我知道你,你每天的日常就是刷刷音符,穿梭在各个软件看小美和小帅。

偶尔还看一些虐身心的短视频,再代入自己,然后痛哭流涕。

你收集了一百个让你觉得很心动的电影画面,励志要拍出属于自己的一部电影。

导演我知道你,你是清华法学院毕业,后又出国进修电影,看起来很专业其实根本没有脚踏实地地理解过任何一个专业,公募私募城市规划艺术你是都百度了一点,然后放到剧本里配上很燃的bgm,就交了作业。

导演我知道你,你是自称把自己刻画进角色里,自诩写出了当代女性的困境,但其实你不知道当代女性的困境在哪里,更不知道怎么打破。

你是要讲退一步美学,讲给人物一些缺陷,但是你身后空无一物,写出来的人物全是缺陷。

就这样每天靠着幻想创作,把大咖中咖小咖都拿出来给自己捧场,在面对质疑的时候说这是自己的第一部况且我还是清 华 法 学 院 转行,最后坐在影院最后一排打开小红书看夸赞的通稿吃着爆米花又陷入了新的一轮刻板印象主义幻想。

 2 ) 三十岁才开始自我觉醒是牢?️乖乖女的宿命吗

在小宇宙听了和导演的访谈博客以后有点感兴趣,正好今天在NJT上看了这部电影。

情感话题、亲密关系和自我成长一直是我很感兴趣的话题。

但是几次下笔,却都只能描写出一段差强人意的故事。

虽然不是什么严肃的文艺片爱好者,但是这个话题下最喜欢的导演是洪尚秀——他细腻的表达,神圣到近乎带有宗教性的爱情观,和里面冰晶透明的金敏喜。

我猜这部片子的导演也喜欢洪尚秀、也喜欢金敏喜;甚至女主的选角,在某些角度可以看出金敏喜的影子。

但是她们两人不同的地方是:金敏喜一直是self- aware的,是能够直截了当做自己的,甚至可以在一连串尴尬的变镜中成为安抚人心的存在;而这部影片中的女主,仿佛无时无刻不尴尬。

很多时候,她的缄默和无措让我恨其不争——一个三十岁的人,理应明白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而不是无措的睁大双眼、抬起头来看向fan;或者把头埋下去,在坚硬到没有任何弹性的床上坐着,不能理直气壮地对丈夫说“这里没什么对错,我们想要的东西不一样了”。

关于选择,她说“我想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

但事实上热情可以在很多地方,可以在亲密关系中、可以在事业上、也可以在其他的爱好上。

事实上,面面俱到是很难的,但是毋庸置疑我觉得passion应该被选择。

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很重要,但是找到自己更重要,fan和胡准都不是答案,一辆前进方向不明、莫名其妙驶入阳光的大巴车也不是。

 3 ) 盛极一时的爱情观后感

盛极一时的爱情这部电影想必评价两极分化就是会很明显,文艺片,有一些看似反三观的情节,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现实。

爱情还是面包?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到底是去选择一个我更爱的人,还是去选择一个我不爱但能给我更优渥物质条件的人?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或许有人会看到自己的影子。

 4 ) 《盛极一时的爱情》简评

一个坐在宝马车里哭的女孩被自行车后座的幸福吸引后终于决定逃离生活的故事,虽然最后又被自行车后座摆了一道,但我觉得依然是happy ending。

喜欢理想与现实这个主题,相信很多青年创作者多少都会想过创作这个主题的电影。

在里面我看到一种真诚,也确实和导演自己切换至电影行业的经历思考有关。

首先肯定不算是很震撼了,但是完成度很高,加上真诚,我觉得就已经很棒了。

这个主题很难拍。

男友胡准代表传统价值观,戏剧导演代表海外文化的自由,二者完全相反。

女主在爱上导演之后选择勇敢爱,却偶然发现导演有女朋友,回到传统价值观生活后却又极其suffer,以致决定摊牌,去找戏剧导演。

却在路上时,戏剧导演眼神一变,悄然离开。

简单有力的故事。

有个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比较少隐喻的东西,我觉得很好!!

诚实!

直接讲事儿就完事了。

一个不喜欢的地方是摄影,太晃了,固定镜头也贼晃!

还是不喜欢这种拍法儿,过于强调现实主义,或者手持的在场感,就是烦!

总之,作为处女作挺棒了,真诚,而且勇敢地讲了这个很general的主题,以及同样不特别的故事,但完成的不错。

 5 ) 爱情好像怎么走都会错。

严重怀疑男主是为了把女主从男二身边骗走然后自己和男二在一起?

像男二这种颜值,身材和家底,怎么会有女人那么轻易就想要离开?

脑子瓦特啦?

文艺男还是不要碰。

整体还可以吧,算是提供一种关于爱情的思考,当我们要爱情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要什么?

表达有些前卫,不是中国式的习惯表达,换一批外国演员可能会稍微舒服一些。

胡医生下个片子要不还姓胡吧!

看完第二天后劲挺大,改三星为四星。

男主搞文艺艺术,天性是孤僻孤独的,习惯自由享受孤独,但有时候又难免寂寞,遇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便会觉得是爱,但真正在一起了却又觉得还是自由好。

没勇气去改变什么。

不想被过分依赖,被人需要被人爱的太深会有窒息感。

女主就是安娜卡列尼娜,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自己想要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不计后果就算死也无所谓。

她要生活,要爱情。

男二是逃避的,不敢抵抗母亲,因母亲放弃了前任,对母亲妥协,对爱情不再有幻想,只想好好把家族生意继承下去,然后生个儿子。

做爱只为繁殖。

爱情好像怎么走都是错的。

但可能这就是爱情真实的模样。

对于爱情我们好像有个误区,总要给爱情加一个很长的时间,总要觉得我爱你一辈子才是真爱,爱你一年,一个月或者一周那就不是真爱。

就像片子的曾用名,我们不能白头偕老,但不表示我没有好好爱过你,盛极一时的爱情,也是爱情。

 6 ) 千万别被“爱情片”名字耽误的“文艺片”

今天看完这部电影,实话实说很意外!

因为看到片名,我一直认为是一部爱情片,没想到是一部外表是爱情,内里讲述女性力量的文艺片,而且很有哲理和后劲!

值得多刷!

电影讲述女主在两个男性跳跃:一个是由任彬饰演的条件好的类型,一个是张宁浩饰演的艺术,当然中间有很多细节我就不在这里透露了,类似于一种伪纪录片式的文艺片,很唯美的画面配合淡淡的钢琴声,凄美感爆棚!

我想说的是后来的结局我万万没想到,女主和“完美型”丈夫离婚(之所以打引号是外人看来完美,其中的窒息感只有自己才知道)后选择这位艺术家时,却被扔到半路!

她何去何从?

导演没有交代,只留给一个雾气茫茫、前路漫漫的留白,但是庆幸的是我看到一束光,虽然对于女主,这段爱情诗惨败的,但是对于自己是重新认识自己的开始!

PS:我不认为张宁浩饰演的这位艺术家是渣男,原因我想类比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女二号,有些人尤其艺术型人格,他们喜欢的是变化,当一段类似婚姻似的重量过来时他们是承受不住的,他们希望的是每天在变化中。

其实事实上,不可能有完全安稳的,因为你不变世界也在变!

总之,真的这部电影很有“料”,如果你喜欢有点深度的电影,请12月10日走进影院,能给你带来深度的思考,保不齐看完后你会对你自

 7 ) 因为字数太长只能以影评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感想。

首先,非常值得鼓励且有潜质的一位女性导演,比我预期中好的一部华语片,甚至有惊喜欸。

结尾处劈腿戏剧男中途下车逃离,留下女主一个人在睡梦中的孤独旅程,影片结束了,很喜欢这个结局,很现实主义。

恐惧与逃离亲密关系的设定非常贴合这类艺术男的劣根性。

这类人最糟糕的是Ego过大到只在意自己感受而不会考虑他者,所以最后男主会懦弱的选择这种近乎于精神施暴式伤害他人的不告而别行为也很合理,他们可以让爱情可以发生的莫名其妙同样也可以结束的悄无声息,都是瞬间性,一时的,程度相当盛极。

而从另一个多元角度去思考,艺术从业者(一部分尚在自我探寻中不成熟的代表),对于这种走向稳定亲密关系的恐惧与不安,最终选择逃离何尝不是一种遵从内心自我保护的选择呢。

因为确实有一部分人真的是因为其自身的不稳定性、非常态而“爱”(maybe“需要”)艺术的,稳定常规可能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某种艺术能力的消亡(特指一些对艺术“热爱”程度还处于肤浅阶段的人,但我觉得这常常也是一个艺术家走往成熟之路的必经阶段)。

以及,这种精神式暴力,也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真实的生活境遇里,有些莫名其妙的困境我们似乎永远找不到答案,那可能都是很难被单一价值观与选择下定义解释清楚的东西,正如过去的我常常喜欢找一个明确答案与为什么,后来问多了才开始渐渐明白人生从来都没有答案与确定性,只能以更开元的思维与包容的心态去刷新自己对这个未知的大世界的理解。

影片中的女主略有晚熟的自我成长之曲折式心路历程大概是从经历邂逅与被诱惑的爱里找到了一点自我以及与乏味生活抵抗的勇气,同时奔向她美好爱情时最后面临幻想破灭的结局;我想象梦醒后的薯条也许会崩溃大哭,也许她会在感受爱情的破灭的痛苦中开始真正走向觉醒,对给予她力量的来自他者幻想的破灭,反向可能也是一种驱动自我力量生长的重生。

当然另一个声音悄悄告诉我不幸的话,她也可能被摧毁诶。

我不敢想象。

因为人类精神状况真的比我们想象中还要脆弱,以及精神暴力真的很恐怖阿,我们无意识的时候总会习惯性忽略这股力量的可怕,严重的还会留下极为隐晦的心理创伤。

言归正传,对于我这样一个小心翼翼提心吊胆极度敏感(基因遗传),活过二十几载的一位普通女性观者而言,这部讲亲密关系的剧非常非常真实描摹和探讨了一些很现实层面的境况,甚至讲的非常留白克制,留下了很多可以发散出去的东西,女主的角色设定让我联想起一个高中和我关系很好的一个老师的经历,以及文艺男的现任女友安娜她邀请女主喝咖啡的情节让我多少会揣摩她们有可能是开放式关系吗?

也甚至很好奇安娜视角里她对爱的理解是什么。

也许是我想太多了,但是我觉得太需要这种可以发散出更多探讨空间的思考的电影,去探讨我们如何可以更好的爱与被爱,如何理解爱情本身,如何以一种更进步的文明的多元开放的价值形态与我们所爱之人产生链接。

哪怕我也是多么向往一个女性自由与解放的世界,《好东西》对于我身处当下的女性现实境况,始终像一部爽剧,一口泻气般勾画另一种很靠近的希望与美好的期待的生活方式,但依旧像一个个美丽泡泡,戳完了我们依旧得顶着头皮面对生活里真真实实逃不开的来自最真实的亲朋好友的“逼婚”困境。

也依旧有理想,却很难洒脱,因为真实的困境里除了追寻自由还有很多我爱的家人与人生阶段不同步的朋友,即使面临无法被理解但也不希望回以暴力的方式对待与伤害对方,只能试图在拉扯与割裂中寻找一种不需要那么挣扎式的平衡。

而《盛极一时的爱情》这种俗气而狗血的爱上缺陷的文艺男开端走向痛苦和解放之路的桥段,真实到像极了生活中很多女性主义朋友在茶余休息时聊起的一段过往故事中某个熟悉的狗血片段。

上一部看完片子有这种感受的是《狗十三》。

电影中最奢侈的是,对于中女这个角色的设定,三十岁,中产结婚勇敢离异,被爱情抛弃,她依旧有空间可以去找自己。

现实中多少中女会有欧洲之旅的那一段契机去逃出框架重启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请问导演可以拍拍四十岁以上设定的女性真实困境的电影吗,我脑海中冒出来的四十岁女性的电影故事好像都框在逃离家庭的主题里,四十岁女性除了家庭难道就没有其他困境了吗?

🥹 拜托导演一定要继续拍下去,好想看四十岁女性与母亲相关的亲密关系的议题。

( 留一个非常Ego的期许,拜托拜托!

 8 ) 2024厦槟双栖艺术影展映后Q&A梳理

仙品公号【暗的光】,欢迎大家。

2024年末厦门的双栖艺术影展如约而至,算是给厦门的电影氛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以下是映后对谈内容:Question:请导演来跟我们分享一下我们本片的一个灵感来源以及创作的初衷。

A:当时我在写作的时候,我在想从哪个角度出发能作为一个颠覆,后来我觉得可能还是要结合我自己的现实。

我本科其实是学法律的,然后研究生的时候出国学的法律,在那期间我开始想要不要追随我最原始的初心——喜欢电影,要不要去做一个电影导演?

然后在欧洲的那几年时间,其实就开始自己拍电影、拍短片,一开始(拍)记录短片,后来慢慢的在影展当中找到了一些自信,然后就决定要拍剧情片,要学剧情片。

后来我就去了布拉格,捷克的首都,也就是现在这个片子取景地。

然后我在捷克的那几年,包括我之前在荷兰学法律和在捷克学电影这几年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很大的一个影响,对我来说可能也算是看到了人生另一面,就是在那个世界没有人在乎我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没有人在乎我的年龄,大家都是想问我你快不快乐?

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

你有什么样的追求?

所以在那个环境里我可以没有其他担忧地去追求,然后后来我在捷克布拉格电影学院毕业之后,有一个毕业短片叫《露西亚》,就是那部电影在双栖的第一届我就投了。

然后我当时也投了很多其他中国和海外的电影节,走的还算比较顺利。

后来就给了我一个能够拍长篇的机会。

然后我回到我国内的朋友圈里的时候,发现我大学同学。

因为我是法学院,其实清华法学院大家都有非常好的这个职业规划,大家都做得非常好,就只要大家没有偏离方向,其实做得都不错。

但是我就发现大家其实都有一种冲动,在跟我聊天的时候就觉得你做的事情好像是他们都有点想做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可能都没有去追求,然后其实我的这个灵感发现就来源于这样的一个感觉,就是很多人想冲破这个现实生活的束缚,但是现实生活它其实充满了妥协,所以在这一点,我试图展现一种 2.0 的这种价值观点,就是风花雪月也不是很像我想象中的纯粹是浪漫和开心,所以这也是我对在国内和国外人物生活的一个辩证的看法,这也是我当初创作电影的灵感来源。

就是这个故事讨论的主题也好,还是它的发生的场景也好,它在我真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原型。

Question:是哪一个电影时刻让你决心从要开始拍自己的短片,然后再到拍自己的剧情片,就是在欧洲的那段时间,有哪个让你觉得非常美好的电影时刻吗?

导演:有。

我在上大学之前一直是个影迷,就是在国内也喜欢去看电影、喜欢淘碟,所以对我来讲电影其实一直是很熟悉的一个事情,但是想真的做电影这个思想的转换其实是在欧洲。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发现我大学同学——在那学法律的同学,就外国人都有一些自己的爱好,也有人喜欢搞乐队,有人喜欢拍卖东西,所以我当时觉得:诶,是不是这是可能的?

我想试一试。

但核心的一个事件是,我记得 2013 年,当时我在荷兰有一个电影叫《阿黛尔的生活》,因为荷兰又是一个 LGBT特别开放的国家,《阿黛尔的生活》的宣传就铺天盖地,然后我就去电影院看了,看了之后我就大受震撼,觉得就是这么真实,这么美好,又这么让人心痛。

我觉得就对我的冲击非常大,让我觉得我也想这么做。

Question:想先和导演分享下我看完的感受。

首先觉得导演非常勇敢,因为我有过类似心路历程,所以这种体验会更深刻。

我今年已经34岁了,也有过国外留学的背景,这个模式,在国外读书,内地工作,有一种框架和这个框架被结构的过程。

还有整个就是我看的时候我就觉得DNA动了,特别是那个男主一出来时候觉得好牛啊,就觉得好真实,很敢拍。

而且刚刚导演分享了自己的经历,非常优秀是清华毕业的,像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是现在走了对于父母长辈来说,更不太一样的路。

我觉得这种把原来很固定的很棒的框架打碎,然后再把它走一条自己的路,我个人会觉得特别有顾虑。

因为我有类似的经历,所以我就觉得就是我特别有感触,同时觉得导演很勇敢,通过去反思,思辨自己整个求学和人生经历,拍出一段我觉得有点批判的一个(影片),因为是去审视自己的一些情感也好,或者是一些对自由向往,还有一些比如说感情的一些理解,其实是不断的在突破自己,然后成长的过程。

我觉得能够勇敢去看这个事情,然后把它拍出来,而且拍的这么真实,其实有点时候会有一点不适,这种不适是因为太真实或者说太太相像了,让我会回想起这自己曾经也很幼稚,或者是一些很傻的时候,但是我又不得不说,就是因为有些时刻后面再看就会觉得其实犯傻,本身它也挺有意思的,也会带来很大的价值。

我这些话可能讲的比较粗糙,但是我觉得如果经历过人应该都能理解,所以我就觉得就很想,就想问一个问题,导演怎么会想到说用这个视角去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然后是怎么想说我把我的镜头或者我的剧本对准我自己,或者说我不知道是对准导演或对准至少是导演所在这个群体,就是比如说好好学生,读一个好的大学,然后出国,本来走一条就是大家认为的路,后来出现了一些美丽的意外,然后只有开始去思考出这种,不管是国内外或者是价值观,或者是集体或者个人主义之间的分割,然后再去形成一个自己的一个一套理解,我现还蛮感兴趣这个部分,谢谢。

导演:这个电影其实主人公她并不是我,我其实结合了很多我身边的同学、大学同学的案例。

他们有出国有类似经历的,或者是我的大学同学很多在学校当老师,因为之前我在比如平遥放的时候,有一些人就说你这个女主写的不太写实,因为她跟我说高知的女性她为什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但其实我身边有这样的同学,而且往往是因为她被这个校园、家庭保护的非常好,其实我在塑造这些角色的时候,我因为我本人其实特别喜欢现实主义的,然后我甚至喜欢就是现实主义的瑕疵,所以我无论是在创作的时候还是在选角的时候,其实我都是想要去重现我生活当中的有质感,所以确实有时候会被人说你这个人物怎么不可爱?

就是说你这个男主为什么不讨喜?

但我当时在选角的时候,其实比如说这个欧洲艺术家的角色,我当时也有别的选项,但是这个人物比较特殊,因为他需要有海外背景,所以我们当时选角的时候选了世界各地的华人演员,就是通过视频的方式,包括港澳台的演员都见过,(最后)就选了他。

其实我们也有更帅的,就是那种可能更符合我们大家的感觉。

但最后选了他,跟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系,因为我发现对我影响特别大的男生或者是人,他并不一定是我之前的男朋友的升级版,而且你在生活中经常发现就是当你看见两个人特别般配的时候,我现在下意识会觉得可能有问题,就可能不像看上去那样,然后她可能换了一个男朋友,就说离婚了,她又找了一个我身边同学,我说你找的就是这,就那感觉,知道吗?

但是它有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也是我不想,就是当时写剧本的时候有想过这些议题吧。

所以真实当然对我来讲比重要,但是每一个人的真实是不一样的,跟每个人看东西的视角有关系,所以说在这个层面上,其实这个电影还是一个比较私人的电影吧。

Question:导演你好,就是我有两个问题想问一下:第一个就是在没有听导演讲话之前,我是觉得这个片子的重点就是爱情了,可能就是中产阶级女性的爱情,探讨中产阶级女性的成长这么一个话题,但是听完导演刚刚讲的时候,好像这个片子又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我想知道导演的表达重点是什么?

是通过爱情来外化理想与现实,还是说就是爱情本身?

然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希望导演可以科普一下,因为我不太了解戏剧,就是那个《潮湿的婚礼》,它好像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点,毕竟女主看完之后他好像就是爱上男主了,然后他们关系进行了一大步,所以这个是戏剧是有什么隐喻吗?

谢谢。

主持人 :导演为什么选择了这个《潮湿的婚礼》?

那请导演解答一下。

导演 :行,那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啊。

就是我在清华的时候虽然学法律,但是我当时唯一的做文艺的出口就是叫清华话剧队,我们的学生艺术团话剧队,然后我们每年会请一些比较有名的这个老师来讲课。

然后有一年我上大二的时候,有一个做先锋戏剧的,他给我们放了一个多小时的视频,就叫《wet wedding》,然后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就是到现在已经十几年前了,在我脑海里就是印象很深,我看了它原版一个多小时,然后我就一直觉得非常浪漫,它又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然后后来我在写这个电影的时候,那都已经过了 n 年了,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然后我就把这一我依稀记得的这一场,这几场戏写进去,就包括那个桌子,就是倒那个酒啊、那个牛奶,然后还有他一开始被吊起来,其实我们实际拍的时候拍了有大概 20 分钟,但是剪了五分钟。

因为我曾经最早一个版本特别长,大家看到那都睡了,就是看着就说不行,看不下去,后来我就剪了,然后后来我在实际拍摄的时候,阴差阳错在网上发了一张图在 Facebook 上,当时我想招一个戏剧导演帮我把这个就是类似的意象作为一个新的一个版本,然后就让这个俄罗斯剧团的这个经纪人看见了,后来他就联系我说他们可以给我这个授权,本来是由他们来演的,本来除了这个男主之外的其他人是他们剧团里的人。

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 2020 年拍的,俄罗斯签证过不来,所以我自己就把它复原了一下。

至于它的这个寓意,因为我其实对这个东西它也是开放式的,所以我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在这里面,但是我当时想的就是它是一个关系,就是大家基本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两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是婚姻关系,可以是恋爱关系,可以是某种关系,然后它可能是让女主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以及感情这件事,这是我当时的一个想法。

之所以把它做成一个先锋的剧,是因为整个电影都很实,它是一个就很现实主义的东西,我一直想往里加一个剧的,因为我之前在话剧的那个年代,我就一直是非常喜欢,我觉得如果能有一个戏剧跟影像的嫁接是最好的,但是我选了这个先锋的东西也跟我在外国的经历有关系,因为在外国特别有意思,特别在外国的戏剧,比如说我在捷克,我认识很多戏剧导演,他们就是相当于那边的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他们说他们最聪明的人都选先锋戏剧,就是不怎么样的才去选那个传统戏剧,这跟中国相反,所以我遇到了很多搞先锋戏剧的,然后我们觉得这个人的人设跟那个男主的人设还是比较契合。

主持人 :那我们也想听一下刚才那个问题(的回答)导演 :我一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就记得有两点我当时比较确定,一个是我想做一个跟感情爱情相关的东西,因为这可能是我比较容易驾驭的一个题材。

其次我喜欢伤感的结局,我喜欢悲创感。

这个事情我也解释不清楚,我所有喜欢的电影就都是主角绝不可能找到幸福。

然后就这两点,我当时就想这么一个剧本,其实它是对什么的探讨?

我觉得可以是对理想对于现实,也可以是其实我想探讨爱是什么东西,就是我一直不太明白。

就是爱,比如说你可以用心动,你可以用依赖,你可以用相守的这种渴望,或者你可以用习惯,或者是亲人的感觉,这些我都理解,但是“爱情是什么”其实一直是我喜欢探讨的一个话题,也是我在看各种各样的外国电影里,带着的一种疑惑去看他们爱情电影,所以这也是我想探讨的这么一个点,这两组人物其实是在这电影里是蛮对立的,这也是文化的一个差异吧我觉得,他其实都在探索,我觉得这三个人都在探索爱情是什么?

或者说我觉得爱情非常悬,曾经我觉得爱情这个词可能是不是就是大家为了商业上卖巧克力、卖钻石、卖什么电影票,所以我一直在试图去计算它,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探讨。

Question:既然刚刚有人提到那个视角,因为其实发现一个蛮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整部电影的镜头其实是围绕着主角在转的,就是它的镜头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女主角,然后包括你是在看到她怎么去感受她的生活,包括(感受)她身边的人的方式,我感觉她很多有时候很沉默,其实她可能是在做一些新的体验跟一些困惑。

然后其实有两个地方可能有一点不同,就是第一个地方是她被人拍照,那个地方可能就是有点她第一次从外面看到了自己,就是她看到了别人拍她的照片,有点像从镜子里面看自己的那一瞬间,就是有点像那个艺术家给他使用从镜子里看自己有一种自我觉知。

还有个地方就是结尾的时候,他就那个时候镜头开始离开了她,就是那个艺术家离开了她,然后走向远方,就这个镜头其实因为大家一直在提现实主义,其实这个镜头有点那么现实主义,因为这不是一个属于女主角的视角,因为女主角不可能看到他走向远方,她只能梦到他走向远方,所以就是想问一下导演是不是其实有拍一些比如说其他视角的一些镜头,但是在做整个梳理的时候,其实把这些镜头都拿掉了,最后还是从女主角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的。

导演:这是很好的问题。

这是我在剪辑中也很纠结的一个点,就是最后这个男主下车的镜头,它其实是突破了我原有的语法。

原来只有是女主在场的时候她的第一视角。

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当然在剧本的时候我已经做了一个取舍,因为这个本身最后的反转比较突然,然后大家需要一个时间,尤其是我觉得我应该给这个男主一些时间。

因为我觉得他值得这个时间,不然他有很多的误解,可能会觉得这个人物,所以我当时就突破了这一点。

但其实我在粗剪版给一些朋友看的时候,大家都说出了这个有点就是要破坏的语法。

但是后来我一想,可能还是情绪为主吧。

所以我就做了这样一个决定,它还是有一定诗意,让大家有一个舒缓的过程,不然可能就太快了。

Question:我想先分享一下我看这部电影的一些小感受。

首先我分析到一个镜头,是她跟那个前夫摊牌之后,然后马上切一个镜头,就是她在那个公园的树下躺着过夜,因为我觉得那个镜头就有点像在讲,这女人好像没有自己的家,就没有自己的房间,不是没有自己的家,就是当她离开了她的丈夫,她可能发现她要回自己家的时候,那家已经没有她的一个容身之处了,所以她选择了在公园过夜,所以那个镜头我还挺喜欢的。

然后第二个是片子里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女主角结婚之后其实摔了盘子,然后还有一次是她在那个桌子底下捡那个盘子碎片。

然后这个让我想到说她第一次发现安娜跟艺术家有私情的时候,她可能全片最激动的时候就是那时候拿了一个那个雕像摔了。

所以我在想她婚后那时候摔盘子是不是她已经有一点抑郁的那种感觉?

所以她只能通过摔东西这种方式去发泄她的情绪,但是其实片子也没有太多讲这个东西,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猜测,对于捡盘子的那个细节。

然后我第三个想说的是关于那个《潮湿的婚礼》的那场戏剧,我本人是非常喜欢那段戏剧,甚至它让我想到欧洲电影,它有一些关于海边的一些场景的处理,但是我本身在电影里面看到那段的时候,我会觉得戏剧本身非常棒,但是可能有一些剪辑或者说怎么样,反而让我感觉有一点跳,我本来觉得电影应该是视觉音乐或者是剪辑加起来的一种魔法,但是我反而觉得在这个片子里面通过剪辑,我反而觉得那戏剧的张力在我这儿有一点被缩小了。

那当然,你自己刚才有提了一下,可能把剪了一个 20 分钟的版本,然后后来又剪成 5 分钟,就我不知道你自己在拍那一段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然后我还想讲一点,就是她离婚之后跟那个男生在一起,我觉得两个人脸贴脸吃薯片那一段,很好地回答了前夫问她的“你是怎么爱的?

”以及”为什么会爱你的?

“。

这就是一种生命力,我觉得就是那就是对生活的热情。

就是吃薯片这件事情,你可以通过你的脸贴脸,然后去重新感觉到那种震动。

这是我的一些想法。

导演:我能想到的就是你刚才说盘子那一块,其实我这个片子整体都挺实的,然后我当时在写剧本的时候,我们在想能不能给他来一点点就是利用象征,但是不能太多。

然后我就说那就盘子吧,所以这其实应该是一个设计,包括她最后捡盘子的那一场戏有一点点就是想往里加一些这个隐喻的这个镜头。

 9 ) 脑残爱上垃圾的故事

先说电影,细腻,人物塑造完美,印象深刻,确实是佳作再说三观,我是一个正常人,看男女主角这种脑袋进水的故事,感觉呼吸都困难了,女主角是怎么做的大学老师,她的学识都存在屁股里了吗?

爱上一个所谓的“艺术家”,其实就是个自由散漫的垃圾,而且还是个到处玩女人的垃圾,更荒唐的是抛弃了女主,再找她,女主为他离开了现任的富豪老公,我是在看喜剧吗?

可能她就喜欢飘忽不定的爱情,或者是受虐型的,再说男主“艺术家”,神马叫艺术家,就是把没出息的思想垃圾或者实物垃圾,经过冠冕堂皇的包装,加上虚无缥缈的故事,强加给或者卖给人傻钱多、思想空虚、缺少见识甚至是没有文化的那群人,简而言之艺术家=文雅骗子,电影中的男主,不仅是骗子,还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中的战斗机,女主爱上垃圾骗子的故事… 只不过我比较正常,无法理解这些奇葩想法,可能现实中确实有这类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脱人群,关键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深刻爱情也得找对人啊,找个没钱没出息没水平的,还抛弃你两次,天呐,三观碎一地

 10 ) 结尾比较开放

但我不明白文艺男说想她,可是为啥最后却…读不懂,他是觉得自己思念别人的这个行为很迷人吗,还是他自己也迷茫。

他这也涉猎、那也懂一点,可是容不得别人说一点。

艺术像是为他的一事无成蒙上的一层遮羞布。

任彬有《好东西》的铺垫,应该会有一部分观众为了他看这部电影吧。

剧情平平静静却能做到让人期待结局走向

《盛极一时的爱情》短评

pyiff 无语

4分钟前
  • 小服
  • 较差

#北京首映礼好颠。能理解导演想传达的是什么,但是女主形象很扁平匮乏,一切都莫名其妙,如此简单地爱上文艺男…一星给演员,一星给画面,一星给结尾ps:映后主持人是什么清华推介人么…?

7分钟前
  • 聲無
  • 还行

拍摄有着商业运镜,国外部分占比很大,不会感觉突兀。结局落点很优,但整体人物间的关系建立与破裂有点单纯为了戏剧任务,少了点从人物自身出发的东西。但女主演得是真的好,对各阶段的状态和形表都恰到好处。

11分钟前
  • yukicheung
  • 还行

一个中国中产阶级妇女迷茫的故事 挺简单平庸一个故事 叙事很一般 几乎全是近景和特写 看的压迫感很强 没什么出彩点 平平的

14分钟前
  • 狗鸡
  • 还行

大篇幅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但女主这样对丈夫言听计从的,真的能真正去适应那样自由自在的生活吗?感觉女主只是想去换一种方式,因为厌倦,因为好奇,但绝不是因为爱情。陈婧霏的歌加一星。

17分钟前
  • 默Mooo
  • 还行

7thPYIFF#我造了什么孽要大清早爬起来看艺术男发油富家男发爹婚女发疯东亚男女全球发情?女导演视角动辄飘到艺术男那儿去,怎么这么爱男…希望导演以后专注电视剧创作吧

20分钟前
  • 低斑蜻
  • 很差

足够写实,没有对角色的明显偏爱和赋魅……其实可以更写实一点

21分钟前
  • 流光
  • 推荐

#7thPYIFF# 质感和制作其实还是蛮好的,表演也没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人物的铺垫似乎不太够,或许是出于导演人在西方但作为东方人的外来者视角,所以角色设定都有一点表面,动机也有点牵强。但也恰好是因为这样,呈现了男女双方在爱欲关系中的差异性,究竟是追寻眼下的欢愉还是长久的平淡?我们不能白头偕老的原因,难道是爱情没有盛极一时吗?我觉得片子提出的这些问题还是很当下的。人们不会了解爱情,因为很多时候人们甚至不了解自己。最后想说的是,带着三观去看电影,除了自以为是的道德审判以外,还能得到什么?

25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补药补药再用胡医生溜粉了

28分钟前
  • MARTbur1Ne
  • 很差

平遥首映,影片描写了特定的人群和阶层,受众也局限于此,不过也蛮好,导演的映后和发布会也都表达了来自个人经历和对身边人生活状态的观察,应该还有想象,带着滤镜的想象。为影片中的那场戏剧加半星,为结尾大巴戏加半星

32分钟前
  • pj
  • 推荐

感觉每个演员的演技都在线,导演也是有想法、想表达的,但可能是因为导演自己对生活就是不确定的状态,所以整部电影都带着一种不确定性吧。有一些观感是,影院的音响声太大了,电影里的白噪音也有些声音大,我平常还是那种喜欢大音量观影的人呢,但这部声音大的都有点刺耳了;电影还是不要拖的时间太久上映才好,不然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观念更新,还有演员们的年龄增长变化与电影里也不相符了。女主角的表演不错的,但说话有些一字一顿的。胡准和《好东西》里的胡医生竟然奇妙的联结上了,有意思。但整体而言,这部电影里没有爱情,处处是渣男……有女性意识觉醒的表达和追求,还有少见的女性性愉悦,我觉得电影最后女主角是一个新生的自己了。ps, 映后得到了张青和梁翠珊的签名,好开心!!!

37分钟前
  • Chloe
  • 还行

很工整 电影中的好学生系列 摄影出色 如果不是女主表演好 整体可看性一般 男性角色虽为工具 但很好地被女性凝视 完全没问题的,随着年龄增长 对于谁的经历来说 都会是“那样的爱 我没了”

42分钟前
  • 五条悟爱电影
  • 还行

平遥2023,生活的真实,剧作表演扎实

43分钟前
  • Dtechive
  • 推荐

最大的问题还是不自洽吧

44分钟前
  • 孙下佳佳子
  • 很差

【C】陈旧到难以想象是女导演的作品

45分钟前
  • 掉线
  • 很差

我的本届最佳!剧作的优秀在于,它建立了一个不稳定的天秤,一边是油腻感性的懦弱小生,一边是俊美冰冷的AI雄兽,一边是伪装在艺术追求下的肤浅,一边是传统婚姻和生育秩序下的规训,张宁浩和任彬,两个男人,两种渣法,两种典型情境,女主角两极游走盘旋。影片应该缺了至少两场性爱戏表现女性性愉悦的被忽视,删减后仅留下开始和结束的痕迹。

47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可以理解的故事

52分钟前
  • jering
  • 还行

今年目前藏龙单元最喜欢的了,因为对这种生活和爱情无奈无解的认同,对公婆怎么说都有理的确信,对沟通越深距离越远的接受。会有些觉得对布拉格剧团的集体生活表现太多太频繁,现实中真会这样日夜黏在一起吗?但立马知晓这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七年之痒的孤独状态。对每个角色职业和性格身份,本来已经给出了刻板印象,但接下来又能把人物弧光发展圆,有效解释了他们的行为逻辑(尤其对二代男)。这也更有助于表达盛极一时关系的不可靠,till love do us part.

56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喜欢结尾和女主足以化解很多尴尬的笑。

58分钟前
  • 林中的沙发
  • 还行

前有没有颜色的关系,后有盛极一时的爱情,大早上起来看电影我罪不至此

60分钟前
  • 去乱岑角的路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