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王国》,好看,推荐。
有足够丰富的内容但使用了平易近人的表述。
电影描绘了一群人逐渐异化成为动物,被视作“怪人”或“怪物”,这其中一些人与(被视作)非人之间产生的冲突与和解。
不意外地,面对这些长着毛或鳞片的群体,一些人类走了割裂对立的路线,进行病理化和去人格化的羞辱,甚至是物理层面暴力的囚禁、驱逐和攻击。
现实生活中面对少数、弱势和“他者”的例子比比皆是,从第一艘愚人船开始,划分“正常vs.不正常”,以及诸多二元标签,比如“野蛮-文明”,“主体-客体”,“异性恋-非异性恋”,“男性-非男性”。
父亲这个角色特别有意思,他代表着保有正义之心的“文明人”的群体,抨击体系、垃圾食品,偶尔引用文人雅士。
面对妻子的变异他坚信还有“人”的部分保留在兽皮之下,甚至执意认为他们就是“人”,和她用人类语言对话,让儿子叫她母亲。
但是他对“怪物”的维护建立在“它们”必须是他所认同的“人”的基础上,拒绝他们的非人性。
所以当他发现青春期的儿子也开始变异时,第一反应是拔掉他长出的狼爪,剃掉他背上的毛,让他成为一个“正常人”。
他用他的爱与恐惧,维护了他所抨击的“系统”。
可喜可贺的是,父亲后来打翻警察(“系统”),一路狂飙把儿子载到了森林。
在这之前,一次寻妻的过程中,他跌落在森林里,为他的“迷失”而痛哭。
或许正是因为,此前他坚定的人与非人之间那条明确的边界开始动摇,也可能是当人类女军官跌倒在他身上时,此刻与过去、人与兽的差异不可质询地压倒了他。
无论多坚固的“否认”,终究会被“真实”打破而不可持续,那么剩下就是漫长而痛苦的哀悼与接纳。
电影利用一个紧急的抉择加速了这种接纳,所以最后他选择了放手,接受儿子与妻子属于森林。
考虑到我的论文高举着“反语言中心”大旗(反“中心”,不反语言),电影里还有一些描述也很有意思。
比如一个不会飞的鸟人,在彻底“失去”人类语言后,儿子停止了言说,而是给了他一个拥抱。
随后鸟人从高树上俯冲直下,绝地起飞。
另一则是当儿子在森林自我放逐时,遇到了已经全然动物形态的母亲,他们相顾无言,母亲用鼻子把他推回森林里去,示意他不要出来,然后再次消失在森林里。
那段旅程的描述让我想到了康拉德在《黑暗的心》里对刚果河的描述,潮湿,梦幻,混沌之中既是令人恐惧的深不可测,也是全然融合的诱惑。
电影里母亲从头到尾都是沉默的,只有一些镜头给到她在“疾控中心”墙上留下的抓痕,自始自终她也没有以清晰的全貌出现。
这一点我还没想明白用意,但也合理。
想到最近看到的一个观点:男性推翻父亲然后成为父亲,女性常是逃离。
(此处所指男女非生理意义,也有“女性”成为了父亲,也有“男性”在逃离。
)我苟同其现实性,但始终觉得不认同,哪怕我自己就是一个身心皆在逃离与回避的人。
成为“当权者”然后去改变,认同这个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但黑皮肤要带上白面具才能成为“人”吗?
“异类”成为彻底的“异类”然后沉默地走进森林等待人类“自然保护主义”觉醒?
我总觉得这不行,还没想好怎么说,但反正不行。
又一部怪物电影。
影片聚焦在不久的将来,一种新的疾病来袭,人类会随机地突变成人类和任一种动物怪诞组合的怪物。
电影便是一个家庭遭遇“突”变时,拼尽力气拖慢它迅速脱轨的过程:年轻人发现自己被天选为怪物,起初他拼命隐藏身体的变化,因为他对即将到来的生活颠覆性的改变心生恐惧,然而实质上生活已被改变,他在避险的过程中找到并认同了自己的新身份。
一部兼容科幻小说、冒险电影和心理惊悚片等不同类型的类型片,一部真正原创、充满好奇、美丽得令人心碎的文化寓言,并因质疑了我们这种物种的本质而获得深刻的人性。
电影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通常而言,真正的怪物并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阴森可怖,他们对个性和生活之美充满了接纳与肯定,反而是那些对变故带来的可怕境遇无动于衷的人才是应该害怕的怪物。
了解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旧世界正在消亡,新世界正在挣扎诞生,现在是怪物的时代(034)。
晚间难得得闲,静坐闲躺皆百无聊赖,深知此等闲暇时光稍纵即逝,虽纷繁争扰不绝于旁,但放松之心神早已自动屏蔽,此中世界如有真意,确已忘言。
查的电影《动物王国》一部,法国获奖影片,个中评论皆可,便把这难得的晚间时光交于这故事,这影像,或可把寂寥的时间变换成深邃的记忆。
电影原名:人类进化综合征。
这个名字反应的更贴近事件本身,但表达不出作者的情感意图。
还是动物王国更有包容性,也更具悠远的遐想。
了不起的作品,更易打动人的抒怀往往不是太宏大的场面和事件,而是在宏大的历史背景或事件中,个人的价值和情感选择,以及真实的经历和接受过程。
本部影片便极成功的借此达到了理想效果。
人类的进化因疾病而突然改变方向,这几乎与X战警相仿,但那是变得超能力,有一种令人艳羡的超越常人的能力,往往令常人惊惧,但终究还是人。
但此影片中,这种进化更合乎看似真实的实际,人的进化或者退化使人已不再称之为人,而是慢慢进化至和动物无异的形态。
最大的绝望是你知道一旦开始,你终究会失去,哪怕这是你最亲近的人,这种失去的可怕之处在于你无能为力,且不为世人所接受。
旁人的冷嘲热讽,甚至要得而灭之的态度,让你知道自己毫无可能再拥有什么。
这对人类的伦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对个人的情感造成了无法接受的冲击。
影片对第一个问题并没有给出答案和选择,人们的选择是再正常不过的,恐怕作者也无力去探讨这类宏达却也显得无意义的话题。
而对第二个问题,影片给出的选择让人泪目,在温情的对视里里充满了绝望,在看似自由的奔跑里充满了孤独,在森林回荡的啸声里充满了无奈。
希望人类永远不要面临这样的境地,做这样的选择,珍惜你之为人的这一世光阴吧。
《动物王国》是在看预告片时,我脑海里冒出“这种情节大概又很cliche”的负面预设,却在观影后惊喜到觉得可以列入23年法国院线绝对值得一看的一部片子。
开篇直接切入主题,并且是从一个生活中极易引起代入感的场景:堵车 。
平常中突然震动出的反常,拉开了本片的世界观。
父与子,拥挤吵闹的车道,观者直接被带入车厢中,带入堵车水泄不通烟头燃烧的路怒中,也自然而然的随之带入了这个“法国”与现在生活着的世界微妙又不可忽视的奇异中。
开场方式和Eugene Ionesco的剧本《犀牛》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在以为要直面更多好莱坞式特效溢出屏幕的窒息时, 电影继续在现实又亲密的空间游走,但是以一种相对隐蔽的形式,我们得知了“母亲“角色的存在,以及,她与这个世界的特异性之间的重叠。
视觉语言没有任何触目惊心的画面,含蓄的似乎是要保护“母亲”和父与子的隐私, 但也毫无疑问的摆出事实,“母亲”已是动物,青春期的男孩Emile也难免会在某个时刻突变。
故事前提以非常快的速度交代完成,好像连《蜘蛛侠》的剧本也可以参合进来,剧本的走向本可以无限奇幻未知超级英雄。
然而导演好像就巧妙在这里, 父子两一路寻找母亲,开车来到南法一个靠近Landes森林的小镇。
孩子进入了新的学校,青春期的症状和变异的症状参杂在一起,让本来就需要适应期的新校园生活变得更加复杂。
懵懂的爱情和羽毛, 利爪一同来临... 接下来便是代入感极强的,少年Emile的生活细节, 变异的身体特征, 遇到的“正常”同学,以及未来可能的已变异的同伴, 掌握飞翔是否像第一次亲吻拥抱女孩那样奇妙?
失去语言也会忘记人类的情感吗?
片中角色们向着一些非常具体的动物特征变异,飞鸟走兽,只有经历了至亲突变的人似乎还对他们有共情,然而这些“新动物”,谁不是和Emile一样, 从某人的至亲挚爱变化而来?
他们的家人也会在夜晚开着车一路狂飙呐喊,想要把他们带回家吗?
家又是什么呢?
大概不是固定居所,而只是相爱的人刚好都聚集在一起的时空,相聚的时时分分,拥抱温暖过的空间,这些无法抓住的时空把家和爱这两个抽象概念赋予形状。
现实生活中正在学习接受所爱的人的缺点的我自己,扪心自问,难保能做到这样的温柔... 想远一点,一个更多元化的世界,亲人变成数据或者更无实体的存在以后, 爱和情感会变吗?
不敢想。
能拥有就是幸运吧!
多么生动的万象图,明明这个世界是所有生物的,却被分成三六九等,高不高级。
可是划分是否高级的标准却是单方面制定的。
百分之九十九的生物是没有话语权的。
电影的开头对话是关于优越感的,清醒的,克制的,爸爸不让吃薯片,代表着被体制化,被说服,代表他注重个性,注重话语权,也觉得能够掌控。
而儿子则是代表着自由与选择,却没有什么关于平等的体会。
关于妈妈的回忆只停留在给自己的伤害。
在他发现了自己身体也开始变化的时候,心态也变了,飞斯飞起来的那一刻,他感受到了自由与掌控,让我也误以为事情会向乐观的方向发展,至少“挪威”已经是共存的措施了啊!
突然的一个意外,因为嫉妒也好,害怕也罢,同学男孩的一个挑衅,让他暴露了,飞斯为了他而死,也被动地导致其他人的暴露。
但是这些,都是以警察用烟雾弹“围剿”的结果。
那个画面,像极了现在的自然界,动物们被圈禁在所谓的保护区里,绝望地面对着周围单一的农作物,和无力抵抗的农药围攻。
与妈妈的抵头相认,彻底地转化,也让爸爸意识到,最爱的,不应该拘在身边,而是给与自由,放手才是爱。
这个电影不是个科幻片,这是赤裸裸的现实,是人,也是动物,我们从来都是一样的。
话语权,从来都是相对的。
小红薯上看过一个视频,小男孩不慎掉入猩猩园,为解救男孩园方不得不射杀猩猩。
底下的评论,有很多都和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心情一样,人类犯错,凭什么动物背锅?
无论家长保护无力、防护栏年久失修都是造成这起事故的人祸,凭什么最后付出生命代价的是无辜的大猩猩?
动物好,人坏!
但是也有一些留言是这样说的,大家不要反人类情绪这么重,在任何情况下,人类的生命都是高于一切的。
这就一度让我觉得矛盾,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和我一样同情动物讨厌人类呢?
我们真的很厌恶自己吗?
我们是反人类者吗?
我们有自我毁灭的欲望吗?
我们是有什么大病吗?
直到看完这部电影,好像才模模糊糊找到了答案,大家讨厌人类,讨厌的是这一类人,就是他们会觉得人类生命高于一切,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大家对这类自大自恋的人是无比厌恶的,厌恶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这种认知本身是错误的,人类生命并没有高于一切,另外一部分是因为我们多多少少都见识过自己和别人的自大自恋,对自己和别人的这一部分无法接受,尤其当这种全能自恋伤及无辜的时候。
所以我会觉得这种自我厌恶不是大病,不是反人类,它其实是一种觉察和警示。
觉察到很大一部分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之王,唯我独尊,其他生命都是为我所用,物质上被我们榨取干净,精神上还要以低我们一等的姿态,满足我们的自恋。
警示部分是我们要看到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因我们遭受的灾难,为满足我们的物质欲望,安抚我们的焦虑不安,各种资源被过度开采,几乎耗尽。
其他生命的生存空间被人类侵占,很多都灭绝了。
我们人类在这个地球大家庭里,扮演的似乎就是一个NPD害人精的角色,谁靠近我们就会被吸血,最后力竭而亡。
有这样的自我觉察,敢于面对自己的恶,我觉得没有错,这种现实检验能力还在人类就还有希望。
但我们也不能一直盯着自己恶的一面,完全忽略人性闪光点,就好像说是发现自己很坏,不是说我好恨自己啊,恨到我要自行了断,一了百了,那不就不用治病了,太极端了,首先我们还是要活着,然后一切改变才有机会,与此同时多花时间看见别人,关爱其他生命,尽量少一点谈自己。
2023法国剧情片《动物王国》,豆瓣评分7.3,IMDb评分6.7。
父爱版的《变蝇人》+《狼少年》。
影片创意新颖,既有娱乐性,又有艺术性,变异人是娱乐外壳,父子亲情是情感内核。
变异人题材的电影很多,不过人变异为动物、具备动物习性的电影很少,像《变蝇人》那样展示变异过程的电影更好,片中儿子逐渐变异为狼的过程,让我想到了《变蝇人》,不过有很大不同,《变蝇人》是恐怖片,重在视觉娱乐性。
由于影片不是卖弄变异噱头的纯娱乐片,所以在变异这个重要的娱乐元素上,变异过程太慢了。
男主从一开始发现指甲变异,到最后回归森林,外观变化并不大,这显然失去了很多娱乐性。
吊足了观众胃口,却没满足观众的胃口。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海报中的侧颜男主像极了美国男星克里斯·派恩(《星际迷航》),我最初关注本片时,误以为是克里斯·派恩主演的。
其实围绕整篇电影个人的感受是不舒服,不是说电影本身太难看导致观影体验不舒服而是故事中每个人都在不安彷徨,在这种变异并未被完全研究的时局下,每个人都有自己是否会变异的这种不安与恐惧。
野兽,究竟什么是野兽什么是人。
我认为的动物王国并非只是变异了的那些动物的圈子,而人类社会,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动物王国。
而人们总是想要将异物排出,可什么是异物,什么是野兽,又什么是人类?
而变异的那些人,最终是完全的动物吗?
他们的主体性是什么?
这部影片主要还是家庭关系,父子俩人的刻画很不错,看的时候不断在想父亲是否真的想要找到妻子,找到妻子并不会是这个故事的完美结局,也有可能是悲剧故事的开始。
但父亲却也只能不断寻找,他是在与自己和解。
儿子最终与父母达成了和解,变异降临于自身之前,永远无法了解其真正的感受,母亲攻击了自己,这对孩子而言确实是巨大的伤害,可那份身不由己,彼时的他却也无从得知。
当人无法满足社会上对人类的标准时,是否就要被驱逐及消灭?
任何人从来都只是动物,不比其他物种拥有更多权力,也没有想象中伟大。
和《狼的孩子雨和雪》很像,也很难超越,电影的高潮来得太早,以至于后面略显乏力。
父亲对母亲的爱非常坚定,无形中化解了儿子关于自己正慢慢变成动物,担心父亲不接纳自己的内心障碍。
晚上一起寻找时,一开始跟着父亲对着森林大喊母亲的名字“拉娜”,慢慢地喊成“妈妈”,父子关系在无言中拉近。
这个高潮来得太早,应当与鸟人朋友学会飞翔的那个小高潮换一下,达到主次分明的效果,情感上也是层层递进,正好自然地接上父亲带着儿子逃离的结尾。
除了高潮来得太早,同时也缺乏高级的镜头语言,比如《狼的孩子雨和雪》中,一个暗恋雪的男同学,看到雪在随风吹动的窗帘中人狼变换的模样那种细腻、高级、唯美的场景(具体而又枯燥一点的说法就是利用窗帘达到高级调度的效果)。
配乐上也一般,比如前面提到的找母亲的那个夜晚,是个美好的片段,对应《狼的孩子雨和雪》中两个孩子在雪中奔跑,母亲在后面追的其乐融融的一小段交响乐《きときと - 四本足の踊り》,差距太大了。
年前最后一部电影,想看一部较新的爆米花或者悬疑惊悚恐怖推理片来的,奈何选了半天还是没有合适的,就看了这部。
二〇二四,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由于某种不明原因的基因突变,人类的外形开始发生变化,或长出羽毛或长出鳞片,慢慢向动物的特征转化,政府将这些变异人集中隔离强行改造,希望剔除他们身上的动物特质。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X战警》,那里面的变异人风光无限,是保护人类的英雄,但《动物王国》中的变异人却无法取得人类的认同,更别提共生了,人类总想将与己不同的事情强扭成与自己一样,认为不同代表着危险和邪恶,正如人类对待宗教、种族、性取向和文化的态度。
✒️这是一部寓言式电影。
哭了,男主演出了动物眼神里的无助和困惑,爸爸太好了,呜呜呜,大概任何哺乳动物家庭都会选择放生吧
看完后,好想大声呼唤一个人的名字,或者被别人呼唤。“如果我变成了怪物,你会呼唤我的名字吗?”“会的。”“我也会的。”
人类反向进化
娱乐性较低的类型片,基本可以看成没有爆米花属性的反写版《X战警》。影片节奏比较拖沓,主题上又没什么新意,观影过程比较煎熬。
老套的人物和故事设定,想表现的东西也很肤浅
在个体、家庭、社会之间摇摆
只有展示,缺乏探讨
哎呀没想到被感动到了(虽然一度疯狂看表)和poor things几乎是兄弟姐妹了 不过没那么嚣张
莫笑他人变半兽,君在职所如牛马
不疼不痒,平淡如水
能够看到疫情印记的作品,内涵很丰富。人类与动物和自然的界限,人类对差异的态度,青少年的成长等,角度很巧妙,能够凸显想要表达的主题。好剧本,完成度高。就人类目前这样子,影片中的故事完全有可能发生。
寓意冷漠的资本主义终点是动物世界??男主太适合演傻逼了。每次开车镜头都让人不适,司机回头次数少一点行不行
用对抗好莱坞的方式反写《X战警》,大量手持,在日常的风景中制造幻境,影像的权力不攻自破;抹除具体的敌人,无事件情节紧紧围绕父子,需要对抗的只有爱的无能,奔跑、狂叫、耳鬓厮磨都足以治疗恐惧。逃亡不再是一种悲痛,而是由父向母的转移,一边是遥望,一边是依偎。
制作成熟的影片,就是故事设定稍显无趣
后疫情)好喜欢这个设定,但是对于the system的荒谬太缺少想象力导致后半段垮掉,欢迎来体验生活 · 好像是第一次在电影里有明确的ADHD人物设定,细节戳心 · 星二代男主气质和表演都还不错 · 阿黛尔以军官身份出场的时候我以为这次终于有个好角色了吧,结果turn out依然工具人
主要是因为太不满男主了。野兽脸和白痴脸高度统一,我常常烦躁到闭上眼睛。从对白可以看出的导演的青涩和倔强,这么多的钱,不应该这样浪费。明星演员太过跑龙套,前前后后的都不过是工具人设置。然而,法语电影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调动感情,渲染情绪,片中几个情绪调动都还算出色,这就是拉赞助的本钱。如果把一切看成是隐喻这电影值得三星,可,并不是。学美国人不容易,加油!!!
你是突变还是进化,我是怪物还是患者,他们是收容还是消灭。薯片决定你我存在,人跟动物的区别就是不吃给的食物。圣约翰节会把猫扔进火里,谈何与变异的兽人共存。拔掉指甲冒出的爪,削掉鼻尖长出的喙,用脱毛膏擦掉茂盛的毛发。你的翅膀依然在渴望飞翔,你的听觉依然灵敏如狼,听得到远方自由的召唤。
完美的避开了好莱坞式变种人会中那种类型桥段,借着这个狼人少年变化的过程,最终也没有讲出什么新意,主题上延伸出的还是欧洲电影里比较常见的种族议题。
人人都可能成为异类,不要对他人太刻薄。在影片中荒唐的世界,男主拥有最好的父爱和母爱,足够他勇敢地奔跑下去。
其实讲的是相处关系,两段车内的戏都让我飙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