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所以我不说话,我不看你的眼睛.我知道你爱我,我也知道我爱你,但是我们却不遗余力地互相伤害.我们能给彼此的只有痛而不是欢笑."用完银行里的50万我们就分手."我没有50万,我只有1000rmb.我曾给自己说当这1000花完的时候我就回重庆了.可是当上个星期我们在西单刷爆卡之后我还是不想走.我想起小娴有本书叫<蝴蝶过期居留>.也许我就是那只蝴蝶.在不该自己停留的地方一直俳徊不愿意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呢?继续纠结等下一个千禧年吗?
亲爱的Vicky: 那年冬天你去了夕张。
写信回来告诉我那里是雪人的故乡。
照片上的你,在零下三十度的街边和竹内康兄弟一起吃滚烫滚烫的日本豆腐。
今年此时,杭州也下雪了,细雪。
我像小时候那样趴在窗台上看雪,脸和鼻子被冻得红通通的。
这样的天气,很适合听王力宏的《不完整的旋律》,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喜欢一首歌就没完没了地听个几十遍。
歌中唱道:想写一个旋律/没修饰的痕迹/一听就立刻明白我找到了爱/即使别人觉得奇怪不需要再更改/不完整的旋律没什么结局/却是我真实的声音/不完整的旋律勇敢的唱给你听/填满你我不完整的感情。
我知道,你也一定会喜欢这首歌。
当年,我们两个几乎每个礼拜六都会乘班车,从市中心到海埂去看“海”。
我们在水边一起狂呼乱吼,把自己high到某一种境界。
我们从来都没有唱过一首完整的歌曲,但是我们一直都很快乐。
有的时候我会禁不住好奇地想,豪豪他现在怎么样了?
记得当时你一次又一次地跟他分手,可是豪豪就是有办法找到你,打电话给你、求你回去,反反复复,像咒语,像催眠。
你跑不掉,又回去了。
每一次你投入到爱情的怀抱,我就会根本找不到你这个家伙。
我想起我小时候用来自己制作广播节目的录放机,每一次就只能做一件事,不能又放又录的。
你唯一的一次绝望的流露是我们一起坐在房顶上看狮子座流星雨那天晚上。
你对着一颗飞速下坠的流星说豪豪曾经问过你,你们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你究竟是怎么落到他的世界里的?
你既期待着这段感情的结束,又害怕这段关系就此告终,你不怕自己离开豪豪,而是怕豪豪放弃自己。
豪豪对你,是残忍的依恋。
他为了把你留在身边,故意不叫醒你去参加高考,他查看你的提包和电话卡,他偷家里的东西出来卖,他始终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做自己一个人的DJ,他叫形形色色的朋友到家里来玩,却故意把你当作空气。
你说你总觉得豪豪,就会像雪人一样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消失不见。
非常悲伤的恋爱,虽然夹杂着迷醉的欢乐,即使在多年以后,你还记得。
你说那个时候我们都太年轻,不是不懂得爱,只是不懂得应该怎么去爱,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爱。
那么现在的我们有没有度过了这个渡口?
我曾经很羡慕你遇到了一个时时刻刻都在纵容你的捷哥,他什么场合都带着你。
他带你,有时候,就像带着小兄弟一样。
他告诉你说要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我想,你一定是被正常两个字打动了。
那个男人离开的时候叫你到东京去找他。
东京那一年下了很大的雪,你带着他给你留下的电话四处游荡,街上都是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学生、家庭主妇。
你让自己像他们之中的一份子,吃拉面、看电视冠军、披着捷哥留下来的夹克,有着香烟跟古龙水混合的气味。
你说你知道捷哥是想念你的,才要你来日本,还叫你不要告诉别人他在日本。
也许就是说,你来吧!
一个人来!
可是捷哥一直没有出现,也没有电话。
你一个人在旅馆里躺着,窗外的大雪积了厚厚的一尺多深。
你好久好久都没有说话,你说你对自己很失望。
别人都是正常的,只有你,只有你过得这么莫名其妙。
那个冬天的黄昏,我们坐在回学校的班车上,你对我说好想好想找个人来疼自己,你说我们都是被遗忘的小孩儿。
我歪过头去叫你不要说了,其实泪水早已经忍不住流下来。
这么几年我们都没有联系对方,仿佛从来不曾认识。
因为真正了解,并且太爱对方,反倒不能放下所有的防备在一起。
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有默契的。
怕别人对自己好,并且总是让对自己好的人最后都对我们绝望。
上周,得知你要结婚的消息。
惊讶之余,我深深的祝福你。
这么多年来,你是不是已经学会了怎么样才可以在爱别人的同时也给别人爱你的空间?
写信真有点累。
我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洋洋洒洒给你一写就是十多张信纸的我了。
现在的我只希望好好的睡一觉,醒来的时候被窝依然是暖和的,有温暖自己的力量。
那就这样吧,抱一下,再抱一下。
你的小鱼
极少失眠,最近都躺下即能入睡。
但是前夜看了《千禧曼波》,辗转到深夜也还是睡不着。
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脑袋空白,就是无法入眠。
我没有想Vi的故事,也没有想我所面临的生活,只是睡不着。
第二天早上起床拿起牙刷的一刻突然咯噔一下,想到了这部片子,找到了失眠的原因——也突然知道了自己潜意识的想法——以及对这部片子的感受——女人的情感轨迹——男人爱到没有自由爱到窒息爱到万般恩宠爱到荼靡爱到说走就走了。
vi这样美的女孩子不一定多,但也不少。
并谈不上稀缺。
漂亮善良的女孩有很多。
只是看是哪一种漂亮。
她们和年纪相仿的男孩恋爱,分手,又和成熟稳重懂得包容的男人在一起生活。
有极开心极快乐的时候但也许大多数时候是平淡与真实。
女孩不再放纵,变成熟一点,哪怕是被男人感动,总之是开始懂事了,知道了青春渐逝年华似水时间不等人,手中拥有的就是最好的。
未得到的想得到的确确实实还暂时不属于自己也从未属于过自己。
于是可以慢慢放平心态着眼当下的生活。
开始爱上身边这个成熟稳重的男人。
如果故事可以就此结局就好了,就像很多人正在经历的那样。
但是我们的vi没有那样的幸运。
成熟的捷哥还是消失了,尽管说着爱说着想念。
是的vi还会有新的恋情,也许再次坎坷分离也许可以进入婚姻从此有个家庭。
是怎样也不重要,生活中都是vi,每一个女孩多多少少可以从vi在电影中的两段恋情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是自己情感的模式。
一个年轻的男孩,很相爱,但是却会因为双方都是最好的年华最璀璨的年纪而没有安全感,想完全占有却逼走爱人。
如此真实,又完全没有办法。
不成熟的结果决定了分离的必然。
然后是成熟的男子。
包容,再包容。
成熟真的很有魅力。
不再加多描叙成熟的方方面面,那是踏实与安定生活的必须品质。
可是成熟的男人还是会在女孩懂事之后离开了。
我无从揣摩成熟男人是如何看待曾经喜欢过的漂亮女孩。
尤其是当女孩从无知变得懂事的时候。
这种转变的意义难道不是他们所希冀的?
或者反而是无味的?
是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如同后来vi是如何过一生一样,没有唯一的答案,也未可知。
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成熟男人也不仅仅只有我所疑问的那两种可能性。
况且不同的女孩有不同的气息,吸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运气。
投射不同的自己。
塑造不同的男子。
一切都没有定数。
只是,这部片子我们看到,年轻的男孩让vi高中无法毕业,带她进入一种生活层面,vi就再也出不来。
也回不去。
无法重来。
后来遇见捷哥,捷哥像是经过冬天穿上一件取暖的棉袄在冬天结束以后又去新的春天里了。
写到这里,我不难受了,也不会绝望什么。
本来人过一生,就是自己的事情。
遇上爱或者被爱的男人,过或者不过一生,暂过一阵,其实真的没有什么。
只是回忆起来,就像读到vi的故事,一时语塞辗转难眠,却又清楚了,然后平静的穿上当下的生活,继续安稳的过。
侯孝贤导演在这部电影里,用强烈的冷、暖色调和罕见的长镜头来向观众讲述了Vicky在先后面对两段不同爱情下,自己也在跨时代的到来之际慢慢成长起来,带着过去那些经历一直坚定地走下去的故事。
而在《千禧曼波》电影的片头,导演先展示出Vicky迈着一种洒脱、释怀的步伐穿过那忽明忽暗、恍恍惚惚、幽静深邃的灯廊尽头的唯美画面,再以一种女主人公回忆的视角来娓娓讲述十年前的故事回忆,那种轻快、释然的步伐一并夹杂着节奏旋律轻柔的音乐,将那种千禧年跨时代女性对爱情的态度用强烈的颜色碰撞和舒淇的精湛表演,在每一个镜头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也让每一帧镜头下的画面,都成为这部电影乃至新时代女性的爱情观下的绝美独特的明信片。
而片名“曼波”的意思则是象征着那种无序、没有章法的音乐节奏,也似乎寄寓着Vicky十年前的内心轨迹、每日在酒吧里工作所表现出来的迷离的生活状态(喝酒、抽烟)、在遇见两个不同男人时自己的不同感受,这个词无疑是她那十年所有经历的概括。
影片的色彩的高反差,不和谐,在观众心理上形成了不稳定。
一个房子内一冷一暖房间里的色调,将Vicky的心里落差被无限放大,而她也只能将这份落差深藏于心。
她在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的人生路上慢慢勾勒出只属于自己的多彩图画:时而是冬天皑雪般的白,白的甚至还能回忆起曾今初见豪豪他说表现出来的害羞、沉默;时而是房间开着的黄灯的暖黄光,一次又一次在Vicky失落且失望的时候给予她每天起床的动力;又时而是酒吧里那令人窒息的蓝色,似乎是Vicky每天喝酒买醉寻求的精神港湾…
电影《千禧曼波》里的每一个镜头其实也正暗示着Vicky的内心感受。
就如Vicky和豪豪争吵时Vicky在镜头下是站在豪豪门口,而这个门也暗示着她被豪豪禁锢着,没有恋爱彼此应有的自由。
她是被动的,每次她主动在提出分手后,她也会心软,以为他真的会改过自新。
她也在这反反复复的过程中感到疲惫和无助。
另外《千禧曼波》的长镜头也是这部电影画龙点睛的一笔。
在片头和Vicky站在捷哥车窗上的片段里,灯光的忽明忽暗也不约而同地与“曼波”二字紧紧相扣,只能慢慢拉长和挽留着Vicky的影子,却似乎什么也挽留不了。
而这时Vicky也此时找到了自己可以停靠的“港湾”
豪豪让她甚至说明一个个发票的来源和对过长通话记录的解释,捷哥却让她在追求爱情面前自己做出选择;豪豪令她不再相信爱情的任何保证和誓言,捷哥却给Vicky一个能够收容自己的场所和一个稳定的工作;豪豪为了自己可以改变一个女孩那颗对爱情憧憬的心,捷哥却教会了那个女孩如何独自地去面对跨时代后的未来。
“豪豪就像雪人一样” “在太阳升起的时候” “消失不见”
最好的時光8.9朱天文 / 2008.02. / INK 印刻出版有限公司圖文掃描及引用自朱天文所著《最好的時光》一書中的劇照及劇本,合理猜測刪減鏡頭。
名字的過去/10場她高三沒有畢業,他不讓她參加畢業考。
考試前一天晚上他們住賓館,他故意不叫醒她,他不要她去考試,不要她離開他。
他們想住一起了,在台北租房子。
他們都沒做事,有時候為了一千塊錢騎車回基隆跟她同學借。
本段在電影中是以旁白的形式展現,並無畫面,書中的劇照是薇其與豪豪一起騎摩托的場景,背景有一艘大輪船,像是在基隆港。
電影還省略了劇本中出現的警察局,豪豪及薇其的父母皆以對話的形式出現,薇其是共犯,薇其是她爸爸和媽媽保出來的,豪豪則是他媽媽保他出來的。
名字的進行式/41場手機鈴響。
飄雪裡閃爍的老電影看板。
電車上,中央線往奧多摩的空蕩蕩車廂裡,薇其驚起,接聽手機。
是捷哥。
「你在哪裡?
」她力圖保持冷靜的口吻,卻發抖著。
等待,像讓她頓時,老了十歲。
在沉淪懸崖的邊緣,她驚訝發現自己如此生嫩,如此還是個新手。
「你還好嗎……沒事吧……」她大喊著。
電車交錯電車,馳風掣影。
她哭了起來。
電影其實在劇本的第36場便結束了,但是劇本中的劇照確實有薇其在地鐵上的場景,我猜測實際上是拍了這段,但最終刪減了,捷哥再也沒有出現。
電影的結尾是在夕張的一條街,兩邊有很多老電影的海報,大雪讓她想起那段悲傷的做愛過程,林強的音樂「飛上天」響起,結束。
再讓我大膽猜測一下,林強的「光明的路」這首音樂的結尾響起了煙花的聲音混雜著女聲,聽起來像是薇其的笑聲。
或許實際上侯孝賢拍攝了電影節結束後的煙火,薇其和竹內康彼此聽不見對方的聲音,就像當時在台北的TEXOUND一樣……
但不管怎麼樣,侯孝賢更加注重的是現場的即興感,而不是還原場景,比如捷哥家的監視器鏡頭像是代表著一種未來視角,在東京的旅館裡軌道與雪花電視映照著焦慮。
書中的兩張劇照是外景的展現,侯孝賢或許有意將人物限制在密閉的空間中,連結時空並不像劇本一般分的那麼清晰,劇本按照「名字的進行式」,「名字的過去」,「名字的現在」,「名字的異想空間」,「名字的未來式」劃分段落,而電影則將這五個入口混雜在一起,初看會摸不著頭緒,但記憶不就是如此嗎?
開頭的基隆隧道就是通往千禧年記憶的入口,那時候有最in的電子音樂,也有最傳統的溫泉旅館,在現代與傳統的交接處,薇其的畫外音已經是十年後的回望了。
從基隆到台北,從台北到夕張。
段落的區隔曖昧不清,車後的窗景,大雪紛飛。
一七年六月十一日,台风夜,有雨,空气很湿润。
倒了一大杯金汤力选了《千禧曼波》来消夜。
第一幕,舒淇走在长长的隧道,踩着林强的电子乐《A pure person》,一边抽着烟一边缓缓回忆道:“她跟豪豪分手了,豪豪就是有辦法找到她,打電話給她,求她回來,反反覆覆,像咒語,像催眠,她逃不掉,她又回來了。
那都是十五年前的事情了,那是2001年,全世界都在迎接新世紀,慶祝千禧年。
”像是说着别人的故事一样那么轻盈,吐着烟圈回眸一笑,往事渺渺如烟,不知道在那些潮湿的回忆甜蜜是不是发了霉,毕竟十几年已过物是人非。
侯孝贤、朱天文、舒淇、李屏宾,这四位即便单独分开也都是我特喜欢的导演、作家、演员、摄影师,更何况他们的合作。
舒淇扮演的Vicky无论是和豪豪还是对捷哥的感情都是年轻时对爱的信赖和渴望,谁说爱情中没有江湖呢?
vicky说花完五十万存款我们就分手吧。
即时我们知道没法永久的在一起终会分离,只是等着时间的消磨罢了但我们此刻依然会当作永生一般爱下去。
我们怎么相爱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会怎样分离。
Vicky在夕张再次想起豪豪,用雪人比作他,比喻这段飘渺的爱情,即时你会离去也会在回忆的暗室留下水渍。
朱天文的小说一向如此,爱情没有结果却像魔咒和催眠伴随着你。
直到电影结束,仿佛度过了漫长的十几年和舒淇一起走过隧道,所有的谜面都是爱情中没有答案的存留,正如所有的想念是时间洗刷不掉的。
晚上9点15的场,来纽约三个月第一次来Metrograph。
被舍友指挥来附近还路由器,挺重的,扛了一路。
其实我可以不做,但是和非亲密朋友,我不爱起冲突,不爱反驳,我宁愿自己多承受点,也不想要拐弯抹角地对话。
我好软弱。
7点就到了附近,于是在Chinatown乱逛,买了大班饼店的菠萝包和蛋挞,坐在一芳喝奶茶。
点单时,和奶茶店小哥因为不确定对方是否会中文,所以互相用有点蹩脚的英文对话。
落座后,才听到小哥讲中文。
在纽约经常会发生这种事情,华人估计都很习惯,初来乍到的我还是会觉得有点好笑。
曼哈顿下城的Chinatown脏乱差,路灯很暗,垃圾很多,路上碰到的华人都是老爷爷。
但是还是有些瞬间让我有穿越回国之感,可能因为一些中字灯牌过于晃眼。
终于等到9点,Metrograph的影厅也挺破旧的,挺纽约的。
这是小美很喜欢的一部影片,所以我很期待。
时而燥热的鼓点,时而空旷的弦音,我坐第二排,屏幕离我好近,我好像真的在和舒淇一起坐车,感受隧道的阴沉和放肆。
强烈的蓝色,强烈的争吵,强烈的爱欲,没有turn me up,也没有让我产生共鸣,好像也没有开心的感觉。
有种,嗯,是我不曾经历但天天会观望的人生。
不知道舒淇在表演时有没有带入自己的亲身经历,同样是高中辍学,同样是从一些色情产业里开始工作。
或许,她确实在演她自己,所以才那么放松,那么符合整部影片的气质。
台北灯红酒绿的地下世界,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起在长沙的日子。
那年跨年的冬天,我们一起打车去看《渔湾市》,影厅外和Metro一样是一个bar,但我永远也只点可乐、橙汁。
吐过几次后我不再尝试酒精,但我常常在电影里看着酒精,在生活中看友人把酒言欢。
我好像永远都是全场最冷静的旁观者,当然我的社交状态会让我也像醉了一样,说话像冲锋机,不停歇地讲话。
长沙那段日子,我鲜少参加他们的酒局。
但去的几次都让我好像有种“我也在经历这类电影中的人生”的错觉。
但我还是很惧怕堕落,归咎于从小生长环境的规训。
身边很多女生和我一样的成长环境,或多或少都曾被压抑个性。
她们有的人成年后选择瞒着父母、天性解放;有的人和我一样依旧在这个圈子里打转,放不下沉重的责任感,但好像也乐于享受这种“责任感”。
日本北海道的小城景观,雪景、关东煮、日语招牌、电车,与台北夜晚的花花世界形成强烈反差。
舒淇竟然真的可以一下子从充满欲望、魅惑的,转变为纯真的、洁白的。
她身上是兼具这两种气质的。
打雪仗的她是发自内心快乐的,雪花仿佛可以洗去她的一身烟酒、一身血痕。
雪花像她的灵魂一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舒淇和高捷在隧道里的片段很打动我,高捷开车很有魅力。
我也不知道我脑子在想什么,我突然觉得小美也有舒淇的气质,她如果是演员,那么演绎舒淇在这部影片的角色会很合适。
或许羡宇可以成为她的导演,她们可以一起拍一部属于他们的电影。
她们真是一段佳话啊!
希望我突然这样写,不会冒犯到她们。
毕竟我们隔了一个太平洋,但我还是经常在纽约去看电影的路上想念她们,希望她们此刻就在我身旁。
毕竟这次突然买票,一个人夜里来Metro看电影是有点太孤独了。
电影结束后,在Metro外面等车。
因为附近bar很多,所以路边三五成群的年轻人们,东倒西歪,穿得很靓。
显得我很nerd,羽绒服根本就没办法有穿搭。
一个人出门也不太需要有穿搭,特别在纽约,路上没人会多看你一眼。
不知道为什么来美国后,反而看很多华语片。
我清楚自己是向往外面的世界的,但是把自己连根拔起的过程还是很缓慢。
大都市的孤独并不会那么清晰、裸露地让你体会到,而会给予你人群拥挤的糖衣炮弹,让你有一种“我很热闹,我与社会连结非常紧密”的假象。
等你有时候冷静下来,一个人走在街上时,才放大你的渺小。
《千禧曼波》也呈现了一种热闹的假象,千禧年大都会文化特有的症候。
结尾处在日本小旅馆里孤独地入睡又清醒的舒淇,或许才是最真实的她。
碟放进去后,看见vicky的背影,一路向前,偶尔回头,好像踩在回忆或者某种音乐的节拍上,隧道那样地长,缓慢地独白,那一年是千禧年,和小豪分开后,他总是有办法找到她,打电话求她回去,她逃不了,这一切像是咒语,如同催眠。
一个叫vicky的女人对十年前的一些事情的记忆。
舒淇的声音似乎经过过滤,像是在寂静的空旷的雪地里面一个人说话,那是属于回忆的声音。
16岁开始出来玩,每个周末和萱萱从基隆坐火车去台北。
记得一整夜小豪在看她,沉默害羞。
毕业考的时候住在宾馆,他故意不叫醒她,她没有参加考试,没有毕业。
小豪不让她离开他。
开始住在一起,在台北租一间屋子。
二个人都没有工作,会为了一千块坐车去基隆跟她的同学借。
也是有温暖的回忆的,她洗澡的时候热水器坏了,裹了白色的大毛巾出来,小豪在听音乐开很高的声音,她拔掉他的耳机,告诉他热水器坏掉了,他圾着拖鞋,背影很奇怪,突兀地向前,他检查热水器,也许没有电了,他穿上外衣说要去买电池,让她帮他开门。
但他却是不信任她的,翻她的包,对长时间的通话追问不休。
吵架,收拾东西要回基隆,门被砰的甩上,她的话没说完,就关在了门外。
小豪是什么样的孩子,沉默的害羞的?
或者这样的孩子骨子里面都是要一个永远或者全部的,他却无法控制她。
小豪认真地说,我们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你是从你的世界掉下来了,掉到我的世界。
最喜欢的那一段是有关北海道的竹内康竹内淳兄弟的。
那个地方是叫夕张吧,很冷很冷,大片的积雪。
有一个夕张电影节,会有许多的老电影。
海报闪过。
那个外婆始终在忙碌,她说她会活到一百岁,她想看那时候的夕张会是什么样子。
外婆头发花白,穿着传统的日本服装,vicky和竹内康兄弟和外婆处在同一个画面里,能够听到他们在讲话,vicky似乎在学日本孩子说话的样子,声音尖尖细细。
她是喜欢大声地笑的,面容极其的灿烂,是那样美丽的女子。
那是竹内康吧,有着非常干净的轮廓,vicky也讲这二兄弟会让她想起小豪,沉默的害羞的。
二个人拉着手,像孩子一样地往雪里面跳。
把脸轻轻地埋进深深的雪里面,vicky脸上还有雪,连声叫着冰凉。
我极其向往这个场面。
曾和一个女孩子约好了,如果她在冬天的时候来北方,如果能够下很大的雪,我们也会手拉手,找最干净最纯白最厚积的雪,把脸轻轻地靠上去,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样子。
其实看到那个外婆说她要活到一百岁,都想哭。
捷哥的脸让我想起黄秋生的样子。
唇部的线条很明朗坚硬,让人信任让人依赖。
和小豪真的是不同呐,小豪还是孩子,固执地要求着,无望地对峙,明知道会失去,也不肯好好地让她离开。
年轻时候的爱情极端地用力,感觉让人消耗。
捷哥能够照顾vicky。
那个镜头是很有意思的,好像从摄像头里面窥视一样,vicky按门铃,有人开门,只看到一只手,整个画面都是黑白的,带点凄惨的味道。
然而一到门里色彩又浓烈起来,捷哥的家里面似乎有很老的家具,我看不太清,不过喜欢那样的厚重感。
和捷哥相处,更多的细节。
烟,酒,面条,画面都静静的,虽然人一直走来走去。
捷哥说了一个正常的标准,像他咖啡店里打工的孩子,一个小时八十块,然而内心充实,这就是正常。
心里笑笑,相对来说,vicky的生活也许从不能毕业的那天是折了个弯。
他们之间的对话很平静的,说完一句话,还要停顿一下,或者是沉默,短短几句话,就把捷哥刻得很清楚,他答应宝莉的妈妈每天给宝莉念三次经文,甚至强调是管用的。
终究捷哥要躲避到日本,他给她打电话,让她去。
她穿着捷哥的夹克,香烟和古龙水混合的味道,她吃拉面她看电影她把自己弄得像街上行人的一分子,她没有等到他的电话,也没有再见到他。
至于捷哥去了哪里发生什么事,没有人知道。
我们只是看到她和竹内康兄弟在一起,走在夕张的路上,那一年止于此罢。
有关小豪,有关捷哥,有关十年前的事情,有关某种爱情的气味。
会一直记得那段话,觉得豪豪就像雪人,做爱的时候,太阳一出来就会化掉,非常悲伤的做爱过程。
我想她是知道终究要结束的,甚至是看着雪人慢慢地化掉这样一个过程。
《千禧曼波》中,侯孝贤导演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了二十一世纪的Vicky和豪豪、捷哥、竹内淳的感情纠葛。
“缺失”贯穿了整部电影,既是爱情的遗憾,也是二十一世纪的不安。
Vicky和豪豪的爱情是千禧年充满冲突的典型代表。
“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你是从你的世界掉下来的,所以你无法了解我的世界。
”豪豪对Vicky的爱是纯粹的,也是自私的,也许豪豪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会是一场以离别结束的爱情,但他爱Vicky,太爱了,所以选择用怀疑,争吵来掩饰自己的不安。
“反反覆覆,像咒语,像催眠,她逃不掉,又回来了,她告诉自己,存款里还有五十万,五十万花完了,就分手吧”,Vicky对于豪豪的态度也很矛盾,想逃离豪豪,但又习惯的豪豪的爱,也习惯了爱豪豪,纵容豪豪,但最终Vicky还是离开了豪豪,就像离开了熟悉留恋的二十世纪一样,豪豪像雪,太阳一升起就会化,二十世纪又何尝不是一场大雪,人们在阳光下不安地走向二十一世纪。
Vicky对于捷哥的感情更偏向于依赖,被豪豪打了找捷哥,出来玩找捷哥,分手了也找捷哥,捷哥是Vicky的避难所,给Vicky脆弱敏感的内心以安慰,也是Vicky在现实世界的引导。
在Vicky极度依赖捷哥的时候,捷哥离开了,Vicky的生活像是被中断,也像是刚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不适应,Vicky被时间推着往前走,Vicky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
“那时候是2001年,全世界都在迎接二十一世纪,庆祝千禧年。
”Vicky像是与全世界异步,走不出二十世纪,在自己的世界里出不来。
竹内淳是日本人,Vicky在去夕张寻找捷哥的时候,和竹内淳相遇。
台湾的二十一世纪离不开日本,Vicky去日本寻找的不仅仅是捷哥,也是在寻找过去,追忆过去。
Vicky在日本看雪,开心地把脸埋在雪里,是Vicky对过去的留恋,不舍,也带着一些释然。
在夕张,Vicky踏出了接触现实世界,接触二十一世纪的第一步,看行色匆匆的路人经过时,她也许对未来已经有了打算,就算没有准备好,她也要做个平凡人,融入进二十一世纪了。
影片围绕着Vicky和豪豪的情感线,延伸出了Vicky对捷哥和过去的依赖,二十世纪是过去,二十一世纪是未来,缺失是生活里的美,带着遗憾走向未来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最初知道舒淇的时候,就知道她是拍三级片出身的。
可是我一直都没有感觉到一丝的反感,即使在我年龄还小一片懵懂的时候。
我总觉得在她那张或性感或风情的脸庞背后永远带着一种属于少女的天真与狡黠。
那种天真并非惺惺作态,装嫩发嗲,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一种气质,一种味道。
后来,一直在电影里偶然遇见她。
或者是《玻璃樽》里那个天真烂漫的寻爱少女,或者是《伤城》里面那个啤酒女郎,那样的她带着一点点傻气,忽闪着大眼睛,没心没肺的样子,那种天真是女人的特权,在男人眼中永远可爱又可怜。
或者是《玻璃之城》中与黎明相恋一生的女子,或者是《非诚勿扰》里为爱殉情的女子,那样的她脸上总是带着些许忧郁,沉静如姣花照水,依然很美很美。
有人说,那里面其实有着她自己的爱情。
还有《夕阳天使》里那个沉稳机智的女杀手,善良美丽的姐姐,以及陷入爱情的小女孩。
那些女人美丽的侧面,都汇集在了她的身上。
最初看时,我惊异于,那时候在大陆大红特红的赵薇跟她一比,活像个还未发育完全的黄毛小丫头。
还有《色情男女》里那个到香港闯天下的台湾少女。
我始终记得她对着导演所说的那段长长独白,她的梦想,她的曾经,脸上带着那样美好而明丽的笑容。
很多人都被她的本色出演打动了,那一年的香港金像奖将两座奖杯颁给了她。
我想,那是她“将脱掉的衣服一件件穿回来”的开始。
还有《最好的时光》《北京乐与路》……然后是这部《千禧曼波》。
看的时候是冲着侯孝贤的大名,却让我再一次发现了舒淇。
依然是典型的侯式的影片,所以也注定不能当做一般剧情片来看待。
贯穿全片的画外音,片段式的零散段落,混乱时空的随意拼接。
侯说过他的电影是“大块画面里气味与气味的准确连结”。
所以,透过这个100分钟的电影,我看到的不是一个有头有尾完整吸引人的故事,而是一种切实可触的氛围。
那样的氛围之下,是女孩Vicky的一段生活:无从逃避的爱情,无所适从的生活,一点点快乐,一点点寂寞。
还有大片大片,耀眼的青春,肆溢的美丽,满满的,无法消耗,就只能眼睁睁地挥霍浪费。
她身着白衣,Disco Pup流动的萤火,喧嚣的人群,她宛若一尾深海里的游鱼。
她张开了双臂,从汽车的天窗探出头来,呼啸的风扬起她浓密的长发,笑容灿烂如春花。
她把脸埋进夕张的雪里,留下五官的印记,雪花沾满了她的脸庞,又被她的明丽悄悄融化。
这样的美丽,令人赏心悦目,满心艳羡。
而这样的美丽只属于舒淇。
正如朱天文说:“《千禧曼波》如果没有舒淇,整部电影就不成立。
”记得侯导演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他和杨德昌在Kiss舞厅,杨德昌指着一个女孩跟他说:“看,她是一个奇迹。
”老侯吓一跳,很惊讶地看着杨德昌,杨德昌继续说:“她正在经历从一个女孩变成一个女人的过程”。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片子我就想起了这个故事。
也许,舒淇一直让我觉得,她就是这样一个奇迹。
侯孝贤说:“我注意到我周围的年轻朋友,他们「生、老、病、死」的速度和周期比我们这一代要快,快上好几倍,尤其是年轻的女孩子,花初开,就谢了,真是短暂。
不记得谁曾经说过,意思是‘因为那天边纷飞的落叶中,只有一片,会在我们愿意理解并同情的持续关注下,在那个瞬间,永远静止。
’我想这样来拍一个年轻女孩的故事。
”于是,他拍下了最美的舒淇。
后来,侯导带着《千禧曼波》和舒淇到坎城。
在那里,舒淇第一次看了全片。
老侯说:“她回到饭店换衣服,对着镜子‘啪啪啪’忍不住泪水,一直哭。
”我想,其实,那一刻应该她是开心的。
因为有人在她最美的时候拍下她。
初次体验侯孝贤 镜头真的很长节奏很缓 对都市男女流离状态的把控细致入微 情绪书画到位 细腻拿捏独到 不至于犯困但同样也不会太精神可能就是它的不足
舒淇太性感
无聊的青春伤痛文学,全片就是喝、吐、抽、睡、吵循环。舒淇气质很独特,我硬是看完了。Vicky是真的爱小豪,小豪这种简直集完全臭毛病于一体的极品小混混,Vicky依然觉得他像雪人一样纯洁…
在厦门金鸡把唯一一部没看过的侯孝贤看了,可惜已经到了喜欢阳光的年纪,受不了长篇累牍的霓虹灯和酒吧,看完的时候已经天黑了,晚上跟很久没见的清新男孩去吃居酒屋,吃的很撑没有喝醉,没有亲嘴我居然跟他握手然后告别,晚上回到周琦家看Newjeans 年末舞台,啊,so fresh so clean!
垃圾堆里的青春都有着黄金一般的蛮横生命力,基本是各类迷惘青春时光片的主题。可是,这部片美好在哪里?!你的世界我不懂呀我不懂。我开始不懂了。啦啦啦啦~
除了林强一无是处 本就低照度➕数字imax放这种片源 居然好意思卖120(幸好我捡的便宜票) 完全是从好男好女和南国再见里抠出来最无聊的部分反复播放 浅薄做作无聊得无以复加 电车狂、咫尺天涯后影院观影最痛苦的一次
Vicky开始觉得她需要到另一个世界,於是在一个苍白的日子里,她想要离开,离开小豪,离开这个岛屿的不安,她想要逃得远远的
十一年后在香港K11大银幕二刷106分钟4K修复版。开头舒淇在人行天桥漫步,时而回眸大笑,时而蹦蹦跳跳,配上林强的电子配乐和她「反反复复,像咒语,像催眠」的旁白,堪称她整个职业生涯最迷人的瞬间,同时也奠定了本作迷幻灵动却又疏离躁郁的基调。她不堪占有欲超强却又一事无成的男友段钧豪所扰,而投向深沉内敛的黑帮大哥高捷怀抱,但两人感情正要升温之时,后者却因江湖纷争远走日本,只留下了「香烟和古龙水混合的气味」。侯孝贤在本作中将镜头对准现代都市中孤独的灵魂,但技术手法上并无过多变动,他多用横移镜头表现固定场景中的人物,在酒吧斗殴这些动作性较强的段落显得乏力;而旁白除了一头一尾(「如雪人般化掉的豪豪」)之外,其余几段都有些看图说话式的冗余,可见他对这种和前作截然不同的,碎片式与感受化的叙事也没什么信心。
侯孝贤这音乐品味太好了,把舒淇拍出了梦中情人般的惊艳和迷离,我没理由不给五星。这才是给李屏宾、杜笃之、林强、廖庆松这些技术匠人展现才华的电影,看看李屏宾现在接的活都是啥。虽然修复了,但我一直没看清三个主角以外的人,我居然是通过他妈的脏话听出来钮承泽,然后看到他一头飘逸的长发。
感情刻画得毫无说服力且独白很作。
迷茫 挣扎和痛苦的年轻人 迷茫 挣扎和痛苦的世纪之交 侯孝贤的写实主义在这里倍显残酷 极刁钻的拍摄角度和固定镜头 心里是有些柔软的东西被扯碎了 整部电影都是为最后两句独白做的铺垫 而夕张的大雪是内心的余震
Vicky 以慢动作奔跑并伴随着一些精美的电子音乐的开场场景令人惊叹。对某些人来说,这可能看起来很无聊,因为似乎没有真实的特定故事(可以预料到曲折)。但故事的缓慢发展描绘了现实生活,并将人们拉入电影的更深处,将城市生活的许多节奏减弱为一个空虚的时间,而不是被动地忍受。让人回想起上个世纪之交时笼罩世界青年的不安。镜头外的声音可以追溯到十年前的 2000 年,当时 Vicky 与 Hao-Hao 断断续续地发生关系。她年轻、可爱、漫无目的。据称为了拍好电影,候导全身心地投入到青年文化中,在当地的迪斯科舞厅闲逛,甚至尝试过摇头丸。
2011.12.25 九亭DVD
所谓爱情就是,明明一个脑子有问题的男人,你还觉得他跟雪人一样CJ。
素材拍很多,用剪辑做出结构,用旁白和音乐继续加戏,打光和摄影相辅相成,把这样一堆素材做出了趣味。
朱天文啊啊啊啊,她说,那一年,夕张下了很大的雪。
好像都着急做出千禧命题作文 没人意识到这是个很快过气的话题
片头的Vicky踩着跳动的节奏大步流星,手指夹着一根烟,潇洒时尚,轻快的音画之下却配上了一段与豪豪的分手宣告,影片就在这种分手又不断想起的内心撕扯下窥视女主角的神经质一般脆弱又坚强的感情经过,烟不离手,情绪反复,四处游荡,乱七八糟,没有终点。
不觉得导演陷入瓶颈。镜头摇摇晃晃得令人上瘾,看不见的靠听,听不出的靠猜。侯导头一次这样贴近个人,描摹环境的部分可谓吝啬,似乎是在暗示都市与人的关系,所谓隔膜,所谓过客。
那年是2001年,大家忙著過千禧年,林強的電子呢喃,舒淇的美艷兜轉於愛情中,抽著煙扶著顏,紅藍相接,窗外雪白,前景遠景,燈光下的兩人浮影。單純的人。那年夕張下著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