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荣杰也许是王家卫的粉丝,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为什么这么说呢,也许是他的电影里,处处体现着王家卫式的浪漫情怀。
长到让人怀疑电脑卡住了的静止镜头,频繁出现的细节特写,还有色调灰暗画面惆怅的基调。
看《无声风铃》的时候,我总是会拿它和《春光乍泄》比较。
同样的同志电影,人物关系大体相似,同样的让人惋惜的结局。
以及从头到尾贯穿而过的宿命意味,都异曲同工。
可能这是同志电影最好或者说是最讨巧的表现形式。
吕玉来是一个特别的男人,他和张国荣不一样,他的身上没有那么多光环,有的是河水一样清澈自然的真实感。
从顾长卫的《孔雀》开始,他就成了电影荧幕上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
那个孱弱却叛逆的“弟弟”,眼神阴柔,捉摸不透,在闭塞小镇上穿着白衬衫黑布裤子,寂寞而伤感。
他抽烟的动作很像孩子,《无声风铃》有很多他抽烟的特写,他特别适合演同性恋。
他在瑞士雪山下彷徨眺望远方寻找“一个朋友”的样子,让人黯然神伤。
似乎深情的人总会遇到花心的人,阿健遇上Pascal,黎耀辉遇上何宝荣。
面对一次次背叛,阿健的善良让人动容。
Pascal到酒吧买醉,和陌生人乱搞,阿健彻夜未眠,接回醉倒在路边的Pascal,出租车上,Pascal在阿健的怀里痛哭。
阿健忍着泪水,安抚爱人僵直颤抖的背脊。
爱一个人是,你心甘情愿任劳任怨,为流浪的他搭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给身无分文的他一块三明治,对他所有的过错既往不咎,在他捅你一刀之后关心他有没有伤到手。
吕玉来的温柔韧性也许是与身俱来的,他把阿健诠释得非常到位。
和瑞士搭档虽然鲜有对白,但是深情缱绻,旖旎无限。
片中有一场戏,不知是不是导演刻意模仿,阿健和Pascal在狭小的屋子里跳舞,两个人靠得很近,鼻息都混在一起。
这个场景和《春光乍泄》里梁朝伟抱着张国荣跳舞,如出一辙。
我们爱过的地方,依然人来人往。
爱情流转,变的是面容,不变的是你我眼中,深情涌动。
影片有三个不同的背景,香港、瑞士,还有北京。
导演用不同地点表现不同的时间和情绪,分别代表这段感情的回忆、追寻,和未来。
最后,阿健骑着三轮摩托在大街上的镜头有一分多钟,观众期待的场景没有发生,那个和Pascal有着一样面容的瑞士男人没有出现。
其实他有没有出现真的重要吗?
他终究不是Pascal,在回忆和未来的路上,阿健永远只能是一个人。
死亡会是分离吗?
会么?
也许风吹过风铃发出清脆声响的时候,我回来过了,只是你不知道。
Pascal去酒吧买醉的路上遇到了他的前男友,那个暴力的男人企图挽回他。
Pascal拒绝了,逃走之后失声痛哭。
哭的不是因为这个前男友说了“我爱你”,而是阿健从没有说过这一句。
我爱你。
也许我说了,只是你没有听到。
今天推荐一部亚洲电影,两个漂泊在香港的年轻人,一个来自北京,一个来自瑞士,一个是外卖小哥,一个是小偷,但他们之间上演了一场爱恨交的故事.....片名《无声风铃》一部香港影片,主要讲一个漂泊在香港的年轻人和一个来自瑞士小伙的爱情故事,2009年上映,评分7.5,故事线缠绕在一起,但慢节奏的镜头下,为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爱情故事。
他们的相遇有点老套,瑞士小伙和朋友合伙偷了香港小伙的钱包,两个人就这样认识,并且慢慢的相爱了。
他们活在社会的底层,没有太大的欲望,相互爱惜着彼此。
这样的爱情,不夹杂任何的利益。
只是为了爱而爱!
爱情的甜蜜在于和他在一起,体会到了世间体会不到的乐趣。
爱情的痛苦在于对方有了新的猎物,争吵跟矛盾像利剑。
但真挚的爱,终究换来了两个人的再次和解。
命运像开玩笑一样,在两个人都向往未来的时候,厄运来了。
瑞士小伙发生了意外。
爱情戛然而止,但爱他的心,一直未曾磨灭。
作为普通人,只希望能够爱自己所爱,跟自己爱的人健康,幸福的走下去,但命运往往喜欢捉弄人,他会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夺走属于你最好的记忆。
有人说,这部影片很枯燥,有人说,根本不知道在讲什么。
如果你失去过最重要的爱人,心如死灰的时候。
你会发现,这部影片的好在于需要静心的去体会!
文章出自公众号“彩虹有点腐”一个有上千部腐片的地方,专门写腐圈的影片,转载请说明出处.
1.4月7日,晚上,家中,终于以期待已久的心情,等到了这部影片。
像我们这样的观影者,对向往已久的影片,总是会像冷酷的杀手一样蓄谋已久、尽忍耐与毅力之能事,为的是——最后光影散开幕、散播、飘荡在眉眼间的畅快与淋漓。
当然,看电影也似相亲,讲的是缘分。
有些好电影,总会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与其擦肩而过,甚至遗忘。
但是,我想说,这部《无声风铃》,一年多了,缘分已来。
已经很少有电影,可以引起我“形而上”的思考了,但是,这部电影,又让我不由自主地陷入一场令人着迷的思考盛宴。
在这里,我首先想说的是,并非所有采用多重叙述交叠式的电影,都可以让我拥有这样的机会,但是,如果有这样一部电影,能使观影者在懵懵懂懂看完第一遍时,还会紧接着有再想看第二遍的想法,那我觉得,它就赢了,也就是说,《无声风铃》赢了。
但是,一段时间过后,我随即产生反命题:对于这部影片,我们到底是否要看第二遍,用以来推敲或是理顺故事中的某些情节呢?
一段思考过后,我的答案又是否定的,因为,这样就破坏了影片中暗含的那些沉默不清、压抑婉转的情感诉说方式,首先它是很东方的——没有直接表达却意味深长的美。
这种东方式的美在影片中,在影片中连绵不断:恋人第一次相认,回家,沉默,第二日清晨,目光相对的那一刻,他只是简单地问了他一句,what is your Chinese name?
;再如,恋人吵架,并非拳脚之事,一个不断询问问对方母亲的病情,而另一个则表达对他出走的埋怨,但是对话却相当流畅,看得出互不相让,但连吵架都吵得这般温柔压抑,不禁让人为爱感叹;恋人不幸遭遇车祸,血泊中往事云烟恰似历历过目,在《河上的月色》这首歌的旋律中,那眼神,眨动,脆弱而又温情,好似表达“我多想一直想陪在你身边”的心语,让人窝心……诚然,这种偏沉默式情感交流色调,也可以说是很男人之间的东西,但我宁愿或说,它亦是很东方很中国男人的沉默方式与交流法则,这是一种情感通则,不光是爱情,在亲情中,东方亦是如此的。
不管是导演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导演本人还是很具有东方情结的一个人,就电影本身而言,让一个西方导演导出同样的情感气场,绝无可能。
2.影片的时光味道浓重,影片中的每一个画面都蕴藏了漂浮的令人而后定会伤感的水彩色,阴暖感,这些一刻也没有逃离我,无论是在梦境的瑞典,还是浮华的香港,亦或是烈燥的北京,它已不再是伤感的或快乐的可以形容,甚至是Pascal倒地后,画面上缓缓流出的一缕一缕掺着血水的牛奶,亦是成为这种情绪中的一部分。
同时,这部影片,似乎吻合了我内心对于时光的感觉,它的中心词就是:无序。
无序,其实就是关于回忆这件事情的真相。
记得我自己曾经和暗恋的男孩,在午后的暖日阳光下,骑自行车沿路狂奔,一路感到开心、幸福,但是,我其实是不快乐的,那一刻,内心的阴郁感始终不曾挥去。
我一直再问自己为什么?
记得,早些时候,我曾经独自在梦中想过这样的情节——就是和那个男孩在那条马路上一起骑自行车,而那正是我与这个男孩关系冷却的时候,是我独自一人我在被子里伤心的日子呵。
所以,当内心早已体验过的场景在现实中再一次得以复现时,我们就会心生厌倦与困顿,似乎这一刻期待的“质”早已下降,我们已经被这种跨越性的心理体验所征服,变得老去或心有余悸,这便是时光的无序性。
所以,在影片的结尾处,看见Pascal发现原来真实的自己早已倒在车祸血泊之中时,继而又扑向Ricky时,我宁愿将这一段理解为是倒在血泊之后的Pascal的内心活动,只是导演进行了提前演绎,营造了生命的无常感。
至于后来,画面中又陆续出现Pascal坐在巴士上包头哭泣的画面,以及两个人跳舞的画面,我以宁愿认为是两个人在某一刻内心出现的回忆,而非仅是简简单单给观众们的补充。
而观众在这里猜想这里面的种种可能,也是一种引人入胜的美好吧。
3.什么是好的电影?
我觉得它首先应该具有一种高贵的品质,那就是创作者以极大的自信和勇气向看到它的人表达了自己的思索果实:而且在光影流动过程中,以一种谦逊的品质提供了让观影者参与到影片中进行“延续”的空间与机会,这样的电影,就会在有缘分的观影者中,生生不息,回味无穷。
无疑,在如今早已不痛不痒的华语电影中,《无声风铃》以自己的诚意,接近了这种品质。
它不仅仅是文艺气息的电影,无论是你拿别的香港导演作品与之比较,或是那别的同志电影与之比较,都会毫无疑问发现它自己独特之处,它的突破之处,关键是,它是从“心”出发的,所以即使是冲破,也是冲得舒舒服服,顺其自然。
4.时光,不被点破,且无序。
①而有这样一种极端:就是你,你,在这匆匆的时光中,发现你所有的热血只是参与了爱。
注:①原话出自毕飞宇所著的《沿途的秘密》一书,昆仑出版社出版。
经樱桃斑先生改编后借用。
首先抛开所有什么,导演的故事啊,什么什么之类的。
单纯只是看看这部电影,也太沉闷了吧。。。
而且那种爱情也不见得有这么深,而且还要用插叙,要是不看到最后一刻,真的想不到,这到底是在弄什么。
当然,前面的起码要弄些吸引人看下去的地方嘛,但是就是没什么,好吧,老外是亮点,长得不错,至于那个中国男,就没什么亮点了。。。。
让人想睡觉。
然后一直看下去,一边看,一边无聊,真的是太沉闷了。。。
感觉为什么同志电影很多都喜欢这样,而真的是能表现出真情的那种却很少。
而且都要是悲剧的。
拜托,好像50年不变一样,现在的同志片,大把大把地都是悲剧,都看得闷了。。。。。。。。。
唉。。。。
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耳际眼前此生重演,是我来自漆黑,而又回归漆黑,人间瞬间天地之间,下次我又是谁。
”破旧的老屋,冰封的雪山,淡蓝的天空,疲惫的旅人,忧郁的眼神,这些物象和着优雅的钢琴声,一点一点的敲击着画里画外人的心灵;过去与将来并存而行,回忆与拥有交织而往,在开头便定下的死亡与生存的黑白基调,给这部电影烙下了一个重重的“虐心”之印。
看过一遍后,觉得心口有块大石重重的压在那里,怎么也搬不动,有太多的思考与太多的不理解在脑海里翻涌,生与死,爱与恨,不舍与得到,那太多的哲学问题,看似深奥却又那么明朗,辗转反侧间想到头晕,现在,我大概明白,只有让时间慢慢的去打开这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结。
Ricky这个充满东方色泽的男人,沉默寡言却有原则,中规中矩勤勤恳恳;Pascal这个瑞士男人,登场时是一位扒手,与其男友配合的偷去了Ricky的钱袋。
大概,戏剧性的画面就是这么样交织在一起,这种相遇,充满了戏谑的趣味,那之后的再相遇,Pascal将钱包又还给了Ricky,到两人一起同居,再到Pascal去面试成功,尽管有不如意之时,两人还是一如既往欢笑着的美好,美好的画面从来无须多讲,你懂我也懂,温暖的爱意,浓的化不开。
可是,不管生活还是戏剧,都不可能一直美好,总有一个人去打破那个平稳的步调,当Ricky从北京回香港后,Pascal那出轨的行为,彻底激怒了一直波澜不惊的Ricky,第一次的不算吵架的吵架,没有硝烟的战争,还是一样的平静,静的出奇,只有Pascal那句:“You stay,I go.”在我脑海回旋,爱与恨在这一刻重叠了,那之后Pascal的拥抱,像个孩子一般的不放手,是要挽回吗?
可是,那个拥抱还是那样的戛然而止了,因为,有时候很多事情不是你想要挽回就可以挽回的,你要问,你有没有这个能力,有没有这个时间,还有,有没有可能去挽回。
导演,用很夸张的死亡来打醒我们,告诉我们,如果你做错了,请走开,同情,怜悯,矫情到无以复加是要做给谁看呢?
如果真爱一个人,就请不要伤害他,请记得珍惜。
那么,我可以认为Pascal用“死亡”来“赎罪”么?
那个小姑娘的歌声在耳边唱响,仿佛在说他不想离开,可是,上帝不允许他再守在爱人身边了,那么,珍惜在这里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了。
当然,死亡就是结束么?
当Ricky去瑞士寻找他的爱时,在那一片田园的风光里,他眯起的双眼,不知是看到了希望还是找到了那个似曾相识的灵魂。
我很想说,大概是Pascal没有喝过孟婆汤,所以,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爱人,他已经用一个自己来赎罪,那么,这个自己就用来相爱吧,他一定懂得了珍惜;大概,是在彼岸花开的时候,Pascal登上了渡船,在忘川河上漂浮时,听到了来自天堂的声音,他被指引着来到三生石前看到了那个名字“Ricky”,那上面记载着他们的三世之缘,于是,他不要在这里忘记爱人,他要回去,天堂的歌声又再一次指引着他,那桀骜的灵魂像冲破铁笼的鸟儿,飞向那个要他魂飞梦牵的人身边,化作了这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Ueli,这一次,他再也不会迷路了,他们也再也不会错过了。
那么,死亡其实是开始么?
至亲至爱的死亡,是锥心的痛,痛到心滴血,痛到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甚至想着自己也就这么随他去好了,但是,你的至亲至爱大概不会要你随他而去,如果有机会,他会告诉你:路要一直走下去,只要无怨无悔便好,我的路,也请你走下去,带着我的思念与期望,坚强的走下去。
所以,不管,生与死,我们的路还是一样的要走,总有一天,那时你我的爱恨情仇会被时间冲刷到化为乌有,不要说,你忘不掉,其实都可以忘掉的,只是因为你不肯放了自己,或是没有遇见更好的。
我们向往爱,向往明亮,向往自由,我们听过那人生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就算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也要在那匆匆的醒来又睡去之间,小心翼翼的经营自己的爱,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一切;我们尽可能的不去犯错误,只是为了博君一笑,不管多苦多累,我们还是一样的乐此不疲;于是,这些是是非非在我们闭上双眼那一霎那终结,如烟的岁月,已经印刻在我们脑海里。
轰轰烈烈的爱,至少,我不想去寻求,因为,我受不起。
平平淡淡安安静静的过一生就好,就像那只无声的风铃,随风而起,随风而去,一直那么的宠辱不惊,无悲无喜……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我只是想说,请珍惜眼前人,他就是上天给你的恩赐,千万不要到无法挽回时才去后悔,后悔就会去追忆,那么,追忆代表什么呢?
大概,就是失去…… 其实,幸运的我们,都会遇到命中注定的他,他来时,我们拥抱他;如果他要走了,就请将他埋在心里,放他走。
就像《青蛇》里面的这段文字:“与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后记我一直觉得这个电影太唯美,唯美到不真实,就是因为这个不真实,着实虐心了一把,浪漫主义的做派,从配乐到画面到人物的表情动作再到没有几句的台词,就是这么平静淡然的发展演绎,真真实实波澜不惊的令人百爪挠心,却又发泄不出。
那种想抓住又抓不住的苦痛,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惆怅,以及面对生老病死之时,想留又不能留的无奈,全部凑在了电影里,它们就像许多根小针,一下下的慢慢的刺穿你的心,一开始看时并不很痛,可是越看越痛,越想越痛…………所以,至少我认为这是一部很值得去看去反思的电影。
原著作者:玄墨 本文原载于【同志亦凡人中文站】http://www.qafone.org/viewthread.php?tid=108580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盗版必究。
接觸洪榮傑是從林一峰開始,林一峰的<<天使>>,純真唯美的同志故事,多麼的令人羨慕,同志這個議題對Kit Hung來說,是分割不開的。
短短的<<天使>>就讓林一峰成名和出櫃了,也讓當年為了交功課的Kit Hung得到了出國的機會。
後來導演拍了套Buffering,現在已經很少地方可以找到,還記得我是在內地的網站上找到的。
超時空和一部很有創意的短片,是我第二部接觸他的作品。
還記得Kit Hung為一峰拍過了很多的MV,好像我很喜歡的一首歌<<燃>>。
從別人的影評得知Kit拍這部片是給他因癌症而死的同性情人的雙親,份外的感人,世間的情有幸到此,誰還稀罕富足的生活?就這樣簡簡單單,為情而生,為愛而活,給予了世人的希望,讓我還相信世間是真的有這樣的愛情,就算離開了也會記得一個人。
就算離開了,也會有愛伴隨心,為愛人做他所希望你做的事。
是何等偉大的愛。
人世情所追求的不就是這樣的愛情嗎?無聲風鈴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也是一個生離死別的故事。
如何學懂與最愛的人說聲「拜」,又或者是我們要準備在生前就要學懂如何說再見。
故事中的Pascal和阿健(Ricky)都是遊子,他們相遇,各有各背後的故事,從生源地走到中途站香港,再走進對方的世界。
他們都不是屬於香港,愛在香港。
Pascal是瑞士人,出遊的過客,離開舊男友與Ricky相遇相愛。
彼此眼中都有著大家,卻因為另一些事而出現隔閡,跨越過後在那片烏托邦中相見。
真正的烏托邦在那?也許是天堂,再沒有任何擔憂,一片寧靜的樂土。
電影中穿梭著不同的時空,香港,瑞士和北京。
透過Ricky找尋逝去情人的回憶到放下,再找到另一位真愛。
當中又探討到家人的離去,死亡。
人的終站不就是死亡嗎?一生人的相遇是多麼的難得,但終有分別時,無從避免的事。
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離開和再見這個時候。
生命如風流逝,電影叫我們不要哭泣,要堅強去默念那一位。
李安曾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今時今日的同志電影除了賣弄色情和各種不同的命運,歧視,不公外,還有多少可讓人感動?無聲風鈴所買的是淚水和離別,真愛。
很喜歡當中的配樂,配樂和10mm的鏡頭已經足以讓人震撼,最後觀眾也留下來看片尾的工作人員名單,少有的一部電影會有觀眾還會在片尾時留下,給予尊重的空間。
無論是直,攣也好,請支持這一部電影。
後記在電影完結後,我在Kit Hung的Facebook留言,他也有回覆。
他是一個好的電影人,也請大家多支持一下香港的年輕一代電影人。
和少數不同的電影,社會需要多元,包容,接納。
文化鸿沟:异乡人的同志情(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uk/2010/04/100404_culturegap-gay_filmfestival.shtml)... 扮演北京小伙子永建的吕玉来早有人封为“文艺偶像”,和他搭档的瑞士演员贝纳得·布林(Bernhard Bulling)单凭相貌我想也不难组合一个粉丝团队。
好在他俩的戏并未因此而浮于表面,人物的刻造还是让你透过他们宜人的表层时时看到内心的徘徊和惆怅。
化解冤仇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在香港便餐馆里跑堂兼送外卖的永建(Ricky)被穷愁潦倒,无所事事的帕斯卡尔(Pascal)在街头抢去钱包和身份证,后来帕斯卡尔却无意中来到他那个餐馆,两人相互凝视辨认出对方。
但在此刻他们并无对峙,而出人意料化解了冤仇,产生了彼此的向往。
后来住在一起的生活有欢乐,有烦恼,直到帕斯卡尔遇车祸死亡。
永建自此悲痛孤独,后来起身前去瑞士追寻帕斯卡尔遗留的踪迹,捕捉他的幽灵。
故事的情节也许简单,但迷人的景色,断续的剪接,蛊惑人的音乐在一起造就出了诗意的征途。
电影自始至终贯穿着爱情与欲望,真实与幻影的角逐。
周围的社会两位主人公周围的人物给故事增添了情趣、活力和个性。
我最喜爱的场面之一是永建去给一位患了帕金森症,身体难得动弹的孤苦老太太送餐,看到墙上的的照片时却突发幻觉,看到老人向他挤眉弄眼,显现出昔日在舞场上的辉煌。
跟前面那部西班牙电影偶合的一点,是这个故事里居然也有一位形象可爱的从事性服务工作的大姐,那就是让永建在家里寄宿的阿姨。
住处周围摆摊的邻里,和那些跟阿姨一块搓麻将的妇女,也个个都充满人性,充满个性,让你一瞥香港社会底层的生活气息。
这些人对内地来人怎么看,对外国人怎么看,对社会边缘人怎么看,给电影增添了情趣。
依我说来,不管是专业演员还是群众演员,都应该颁奖才对。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uk/2010/04/100404_culturegap-gay_filmfestival.shtml)(鸿冈 2010年4月2日)
淡淡的、带点西藏灵魂式的耳语般的开头,交错在电影中的现实,说着帕斯卡尔一去不回的事实和那些心中的迷失与疑惑。
简单而淡的音乐,其实话不多的电影需要的音乐才是最多的,那种需要去体会情境的电影向来都需要音乐来点缀。
吕聿来长得不算好看,甚至算是普通的那种,在这部电影里也正是需要他这种带着柔弱的感觉。
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音乐,好也好在没有把同志电影莫名地上升到伦理道德社会关系的层面上去,虽然是在生活中的徘徊与迷惑,但更多的是对个人感情的不知所措或追寻。
其实,我希望的就是那种在大街上他拉着我跳舞唱着歌,我们一起搬到一个新住所,开始一段新生活,也许什么都不好,也许未来不美好,也许都要重新来,但我们都在拼命工作着,我给他打点着生活的一切,早晨一起对着镜子刮胡子,我们就在小房间里疯,尝着别人不懂的欢乐,他简单地爱我,我简单地看着他,我们只是小小的,拥有彼此开心着就好。
他们之间开始时的小生活其实是让人动容的,很多时候我们要的只是这种简单而已。
所以后来小建在异国他乡遇到一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也没有让我感觉到什么荒唐。
你曾遇见一个人,开始跟着他走着路的轨迹,你们一起渡过了矛盾的时间终于觉得可以看着彼此一直自由自在了,他却走了,你想去他的家乡寻找他的气息,却遇见另一个让你重拾同样感觉的人,你想从他身上找到一样的东西,然后一直向前,一直向前……旧房子外少女的提琴声、酒吧、小店,还有几个人合出的歌声,重复在耳边之前说过的话,臆语般让人不知所措。
还有和这个场景交错的同帕斯卡尔的生活,两种生活片段不断反复,你要的总在这里不断停了又向前。
记得很深的片段是小建给那个有帕金森症的老婆婆送餐时插入的她跳港式舞蹈的片段,还有帕斯卡尔离开时走出的小女孩唱着有点儿远有点儿老又有点儿伤感的调子。
最后,Ueli来找小建,和她的母亲说起不通的话语,风铃响了几下,想起当时,我们都哭了。
我在香港遇见你,你在瑞士遇见另一个我,我来北京等来你……(其实我也不知道对这部电影说什么好,至少拍得不差是对的,最起码不会像其他同志电影一样让我讨厌就对了,就够了。
)
聆听林一峰的《TRUST》 偶遇了《无声风铃》林一峰的音乐淡淡的清冷的 犹如这部片子 却最能撩人心弦其实 这段断臂之情很简单 也正因简单而如此纯粹来自北京的小健与来自瑞士的Pascal在香港相遇 一个良善到孱弱 一个烂漫到无拘 直至 无声伤害 天人永隔任何的爱与伤害都不曾言语 等得太久 终是错过 来到爱人生长的那方土地 雪山 飞蛾 老房子 似乎都有爱人的痕迹无声啜泣 祭奠曾经的一份爱 那些清冷的暖意 是我的心荡 也是我的心伤香港游乐场里 两人如孩童般灿烂的笑脸 夜晚楼巷口间 两人翩然起舞轻松自在的步子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蜗居时 小健低头熨衣的侧脸Pascal沉溺于夜店以忘却生活的潦倒时 小健抽烟的皱眉像小孩般无助哭泣的Pascal 将一切沉默容忍的小健生活的热度远远不够 温热两颗孤独的心灵Pascal,我爱你,用德语怎么说?
明明有爱 而两个人 却什么都不说 说不出个所以然 这部片子何以让我动容吕玉来的正面实在不算好看 而侧脸或低头却总是那么美好 还有那一颗清泪隔岸的歌声 是我们的心荡隔岸的歌声 是我们的心伤
爱一个人,究竟可以爱到多深?
于是,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走过的路,寻找你存在的气息,找到了一个和你相似的人。
缘起,只是因为你的那一句未说出口的“我爱你”处于爱情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卑微的。
因为每个人对爱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所以不存在卑微一说。
或许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所以健说出“我只是不想你欠我”这句话时,会感觉到莫名的心痛。
在社会的最底层,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
当一切变成顺其自然时,突然来一句“去你妈的,我受够了这苦日子”在原有的平静生活中瞬间惊起惊涛骇浪。
健和帕斯卡是性格互补的两个人,火化的碰撞自然有,但是这并不是懦弱。
影片以一种较文艺的表现手法表现。
就像是在吃一块巧克力,平滑中自含有自己的韵味。
但是爱它的人觉得它平淡了,不爱它的人又觉得它浓稠了。
如若遇到一份情,请珍惜,爱情真的得来不易。
略枯燥无聊
拍得是很好,演員也很敬業。就是,好吧,我膚淺,沒看懂啊。兩個人的愛情,其實,很美。很喜歡剃頭的那一段。
【D】
无声 风铃, 是你离开的时候,我听到的声音。
传说中的受受恋。
太过私人的电影,缺少共鸣
一个北京人,不求学无特长,投奔做妓女的亲戚,只为去香港刷盘子。爱上偷自己的小偷,车祸,尽是无聊烂梗。
零零碎碎的回忆,杂杂乱乱的镜头,带来的是一段哀伤的故事
某人,电影还不错,没你说的那么夸张
导演是为了表达模糊爱与种族的情感,或者说超越差异的情感,“人死之后灵魂会变成一只飞蛾或小鸟,然后回来跟大家说再见。当它出现时,你能认出他吗?”这就是无声风铃吧。拍得很美,特别是Ricky和Pascal都有那种柔韧的气质。可惜模糊过度了,故事讲得明白却力度不够.喜欢玉来,家乡人加油
莫名其妙
节奏很放松,很舒服的电影。
怎么有钱去瑞士的啊
请把故事讲好再说
感觉很糟糕~~
结尾狗血了。想表现细腻但却表现的比较空。时空交错的较为混乱。后面北京那段囧,是不是在导演眼力北京就是遍地黑摩的啊。。ps:Ricky的妈是东北人好么。pps:“你想亲我么”这句话还是用英文说比较好听。(不过看在导演现身豆瓣,认真听取意见,耐心解答问题很真诚的份上,还是鼓励一下。)
纵使你伤我再深,我亦用全部的温柔包容你一切的尖锐。可你竟是死去了,我的温柔给谁。
我们的命运相同所以才能惺惺相惜。。
男主的口音一听就不是北京的。我倒没觉得这像鬼片,悲伤无力的感觉多一些。挺喜欢最后5分钟镜头,日落或者日出时候北京平坦宽阔的土地。
本来想多打一颗星鼓励一下的,但还是不鼓励了,如果鼓励了还一直这样拍我不是害人家嘛。此片叙述生硬,混乱,有时候还胡乱穿插一些东西。灵魂出走、附体那些都是在干吗呀?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