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上个月最有趣的事情,大概是天体物理学家发现引力波。
果不出其然的是,在不可知的背后,它也被解读成神或上帝的恩典。
《超新约全书》正好讲到了上帝恩典这回事。
虽然没能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最终五强名单,但电影的口碑之硬,也超乎很多人意料。
它可能是这堆片子里头,最嗲、最轻松和最触动人心的一部。
我甚至觉得,它比《索尔之子》都“好看”,绝对是我愿意再看上几遍或者是重温其中段落的那种片子。
以上帝的名义,《超新约全书》没有像伯格曼或塔科夫斯基那样,去深入探讨宗教信仰和人性冲突的问题。
它戏谑了无所不能的上帝,将他刻画为一个散发着男权气息和父权威严的中年大叔,邋遢,粗暴,恶趣味。
对妻子大喊大叫,对女儿大打出手,恶棍一枚。
我并不想探讨上帝这一话题。
正如最后,电影也只是把睡袍上帝,换成了粉红上帝,换汤不换药。
上帝和新约全书只是一些笑料,好比老梗新编。
《超新约全书》打动与我的地方,是库布里克的斧头和黑客帝国的母体之类的迷影情趣,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眼花缭乱的摄影术实验。
最一击即中的,还是雅克·范·多梅尔的赤子之心。
能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电影导演,其实并不多,法国的西维亚·乔迈,美国的韦斯·安德森和理查德·林克莱克,以及日本的是枝裕和。
所谓赤子,绝非只是拿小孩子的反抗和选择做文章。
雅克·范·多梅尔会像一个浪漫诗人那样,去捕捉生命当中的动人时刻。
一捧金光闪闪的珍珠,落在大理石台阶上。
一个普通寻常人的心跳,正如一首无人知晓的古典乐章。
一具青春美艳的肉体,成了中年男子魂牵梦绕的毕生心结。
不止一个朋友说,看到亨德尔的手之舞,上班汪的行尸走肉,色情狂的年少追忆,杀手的拥抱自己……每一处都差点热泪盈眶,小清新得酥软发麻。
电影最吸引我的一个设定,是每个生命的末日时间被泄露。
被水果粉膜拜为上帝的乔布斯说,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
这话听着……有点像高级鸡汤。
我喜欢的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他在《末日的愚者》是这样说的:如果明天就要死了,你会因此改变现在的生活吗?
那你现在的生活,到底是打算活到几岁的活法呢?
六个福音篇,全部脱胎自这个设定。
奴役和折磨人类的痛苦烦恼,大多根源于童年成长和家庭不幸。
往后失意,失落,失败,失魂,得过且过,撩动不了内心深处的渴慕追求,更不要说更高的生命理想。
雅克·范·多梅尔深度痴迷于这个人生命题,从《小英雄托托》到《无姓之人》,小时候投向水池的石子,产生了永不停歇的生命涟漪和无形海浪。
吵架不休的夫妻,如果得知对方的死期,是否还会一直跟对方吵架,直到他死去。
郁郁寡欢的多数人,是否真能说走就走,及时享乐。
《超新约全书》用不可能写可能,用电影把玩生命。
这三五天和几十年,与人类进化和宇宙始末相比,确实是苟活在垂死的边缘。
即便是个嘲讽喜剧,电影还是很容易被解读为失败者的心灵乐章。
多活一天都觉得赚到了的感恩之心,其实谈何容易。
《超新约全书》所做的,是传递福音。
作为观众的我们,则是电影的忠实信徒。
在白富美的凯瑟琳·德纳芙段落,《超新约全书》表现了一个光鲜亮丽的家庭生活和婚姻情感,它也存在缺失与遗憾,甚至坍塌得比普通家庭还要快。
这相当于说,每个人从出生到死去,都是不完整和孤独运动的存在,被玻璃罩密封,文件包紧锁,豪华别墅囚禁。
但每个人与周围世界,其实仍有神秘联系。
最后一篇福音,多梅尔还政治正确了一把,让红衣男孩得以逃脱天生的性别身体。
从艺术片、色情片到小清新,这部电影应有尽有,宛如一条珍珠、贝壳和玛瑙所编成的生命项链。
它不是完美经典,却是动人佳片。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超新约全书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开始,那个赤裸的人,平静的繁衍子孙,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再到一群人,从最开始的时候,我推测那时的人是没有“死期”的,后来上帝老人家想给投生的人类增加些生存难度,于是添加了些许混乱。
于是死亡、暴风雨、坠机、脱轨......酸甜苦辣除了甜,降临人间。
人都知道终有一死,究竟是什么输给了时间?
我猜是死期将至。
我们都知道自己终将面对死亡,但不知何时何日,于是遗忘,于是遗忘,忘记似乎不存在的死亡。
有时莫名其妙的羡慕那些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的人,因为医学上的死期将至,而义无反顾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从很多临死之人的悔恨来看,排名在前的,不是加班加少了,而是没有勇敢去选择应为之事。
因为不知何日而死,于是无来由的相信“明天会更好”,可是正是基于前一个假设,才不断推后下一个明天。
我们习惯了做计划,我们习惯了等待,我们最习惯的是拖延。
乔布斯先生问自己:“如果今天是人生最后一日,我会选择做什么?
”我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的复活之日,我有什么未了心愿?
”
电影反思了男权社会,但这还仅仅是影片的冰山一角。
不得不说编剧脑洞极大。
影片中耶和华有权能是因为他有一台电脑,而并非因其是耶和华本身这一事实。
电影虚构了上帝之女以雅这一角色,她作为耶稣的妹妹,去寻找6个使徒,寻找使徒的过程也和耶稣的经历很像,只不过它发生在了现代社会,而且表现形式更加梦幻。
里面的隐喻也比较多,包括了神的右边,水面行走,耶和华降下灾祸,最后的晚餐里的圣杯暗示,等等。
最后,以雅与人类订立了新的圣约,就是影片名称所指的《超新约圣全书》。
值得注意的是,《超新约》的内容不再是神的话语,而是人类自身的感悟与思考,是人的话语,这当中有很大明显的主体转换。
正如基督教所宣示的爱与宽容一下,电影也强调了这一点,而且是跨性别、跨民族、跨物种的更宽广的爱。
有意思的是,影片否定了很多内容,包括三位一体本身,但又高歌基督教的某些观念。
不知道其间的矛盾又使得电影的创作和上映在宗教社会引发了怎样的风波。
上帝的“人类普遍困境”法则2125号法则:掉在地上的,永远是涂有果酱的那一面,不然就是果酱涂错了面2126号法则:打破的永远是刚洗好的盘子2127号法则:理想的睡眠时长永远比实际多出十分钟2128号法则:另一队总是移动的更快(排队的时候)2129号法则:当你将身体浸入浴缸时,电话铃声总会适时响起2231号法则:祸不单行还有门徒之一的弗朗索瓦也逃不过的1522号法则:“如果有一天 你坠入爱河,很有可能 共度一生的人却不是你爱的那个。
”电影当然是五分推荐!!!
不管是从创意还是大开脑洞的奇妙剧情,配乐(非常非常棒)和演员的表现力都无疑是满满的加分项,有影评说到浮士德的主题:伟大之女性,引导人类上升。
影片先是女儿开始反抗上帝的父权,到最后女神拯救全世界,或许是想从女性更具有包容性的爱的角度出发,想表达“因为有了爱,世界更美好”这样的主题吧。
Maybe, god is a girl.不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完全有道理啊,人类的那些挣扎和困境,都只不过是我们万能的上帝创造出来供他享乐消遣的东西而已。
但是影片的讽刺意味也很重,上帝来到人间,却什么也做不了...连回也回不去。
所以呢,如果上帝变成凡人,他也不一定比我们普通人过得更好吧。
Btw 如果可以知道自己的死期感觉也未尝不是件美妙的事 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抓紧时间趁早去寻找那些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
个人很喜欢的几段是断臂少女的那个手指舞的梦第二个在公园的门徒,他疑惑鸟为什么可以自由飞翔却一直只待在这个公园,然后鸟儿对他也有同样的问题,可以看到他的眼神里突然有光。
杀手爱上断臂少女的时候,头被一圈太阳花所包围,还有他对着镜子和自己说:我不爱她,然后拥抱了自己。
(他在贝利叶一家里演聋哑爸爸)还有小男孩头上浮现那条鱼骨然后对他唱歌的梦境。
当然,别忘了最后的彩蛋。
那个一直在推特上“作死”的凯文...哈哈哈哈哈哈😂😂😂
这是一部假大空的作品。
除了断臂姐的环节以外,剩下每一段都没来得及好好讲讲,越往后还越仓促。
同样里面的两段爱情都来的莫名其妙,莫名其妙的老富婆就看上了大猩猩大猩猩也一见钟情看上了老富婆,莫名其妙的有着7个追求者和208个对她肉体感兴趣的断臂姐居然这么的就答应了一个拖家带口天天蹲点“杀人”的无聊“杀手”,一切来的都没有逻辑和过程的龙卷风一般的。
可是这样却被大家推崇成了神剧,那么那些说《美人鱼》里面爱情还没有他们突然的这时候都去干什么了。
但是也不是没有收获,比如这句台词“生活就像滑冰场,摔跤是难免的”。
当然也仅此而已。
上帝是一名脾气暴躁的程序员,住在布鲁塞尔,对妻女家暴,儿子耶稣离家出走。
亚当夏娃蒙昧时期的遮羞布是随身携带的黑色马赛克,想到了那个无人机打马赛克视频。
好奇工牌名字EVA是怎么戴在皮肤上的?
档案抽屉堆叠直达天际,城市沙盘的遭际和真实城市同步,花洒下雨和飞机失事。
“人类普遍困境”是这位变态上帝制定的,他以人类的痛苦为快乐。
逃离天堂(地狱)的通道是滚筒洗衣机,人间即是天堂。
耶稣手办模型可以动,耶稣摆pose,制造笑点。
耶稣让小雅找写手,告诉她圣经也不是自己写的。
死亡日期是固定的参数,只是隐藏不可见,小雅把它发送给每个人,造成人类觉醒,重新选择如何生活。
上帝权威坍塌,丢掉了全人类的命门。
不同的人对待死亡不同反应,有人开始花样作死,有人选择不做任何改变。
流浪汉没有手机,反而洒脱。
鱼汉堡是死鲸鱼腐肉做的。
精彩旁白-他皮肤的触感像一条苍老的毒蛇,在废弃的酒吧等待一杯鲜血的滋润。
即使如此流浪汉也比上帝父亲好太多。
散落的珍珠滑落石阶般的笑声。
美神的手臂是地铁事故造成的。
散发骆驼死在酿酒厂气味的流浪汉给失去手臂的美神以积极的鼓励。
### 乐章小雅可以听到人们内心的乐章,每人都有自己的主题乐章。
小雅扮演了疗愈师的角色把六位门徒的心结打开了。
美神乐章——亨德尔冒险家让克劳德乐章——拉莫的小鸟啁啾色情狂乐章—— 珀塞尔《哦,孤独》杀手,生死引渡人——舒伯特《死神与少女》玛蒂娜乐章——马戏团音乐威利乐章——查尔斯德内《大海》让克劳德的部分镜头用了和身体同步移动,好像挂在自拍杆拍的。
克劳德通过会鸟语的小雅与小鸟对话,小鸟反问他同样的问题,克劳德顿悟。
色情狂初见女神:长腿绵延不尽,如太妃糖的奶丝,父母光洁的墙壁化成海边沙滩女神。
他用学到的方法跟女人搭讪并不奏效花光积蓄,开始招妓。
色情狂眼中,大街上全是裸女。
重遇女神,因为读过《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与女神成功搭讪。
每增加一位门徒,油画最后的晚餐中就多一个人,最后集齐18老妈最爱的数字,女神老妈觉醒。
重新设计世界。
女神老妈更偏向设计师的角色,而不是程序员。
女儿依雅更像黑客。
巧妙设定:杀手打中美神义肢,子弹变身爱神丘比特的箭,一弹钟情。
用餐时杀手与妻子对话,把麻木,隔阂实体化成烟雾。
与镜中自己拥抱,承认自己爱上了美神。
上帝被自己创造的世界折磨的受不鸟了想回去发现通道已经不在了。
###创世纪新篇周一 威利卖掉父母家具周二 美神劝杀手停止杀戮周三 玛蒂娜重新整理生活,驱赶了丈夫周四 色情狂与女神ooxx,老妈觉定擦擦窗子周五 废除周一周二周三改成一月二月三月周六 克劳德到达北极圈,上帝没有身份证被送回乌兹别克斯坦周日 众人齐聚海边等死,女神老妈心情大好重启世界虽全球变暖但冰川停止融化,海底遛鱼,人与植物可以合作,独眼人新物种出现,小雅kiss威利,杀手怀孕被女神嫌弃腿毛。
上帝老爸最后还有一丝希望寄托于洗衣机厂的洗衣机,还是想回家。
与开头上帝自己设定的人性呼应, 他自己也没逃过人性的弱点,还留着一丝能回家的希望 。
聪明的上帝算计了自己,自食苦果。
不幸的人生中,只有一丝幸福的盼头,给人以虚妄的期待。
前半部分写上帝的形象是法国人能想到榨品质的集合。
为了说明上帝全知全能的能力,设计出了“电脑上帝”——这倒是切合了道的思想,而且不用交代过多,有利于剧情推进。
知道自己的死亡日期,法国人拍成寻求自我实现,美国人肯定会拍成追求自由,日本人估计会拍成末世毁灭片。
结尾强行happy ending,最后还黑了一波其他国家,虽说是法式幽默,不过让影片又下降一个档。
蛮垃圾的,浪费我时间,真的。
应该是个童话故事,用真人的方式演绎,真的很烂!!!
荒诞,脑残,基本没看见正常人,上帝一个人变态,一家人都差不多是变态的模样,规则说改就改,跟TM儿戏一样,也没啥意思,直接从根本上否决一切,也没讲出个什么意义,烂,我一直看到结尾等主题升华,竟然一点都没有。
跟色情狂,宅男,腐女的 意yin想象出来的 没什么区别的片,没从小吃药拍不出这么个玩意!!!
请不要拿shi喂我了,谢谢!
真烂
这篇文章花了10天的时间用英文写就,又花了5天的时间译成中文,前者是学术任务,后者属生活激情。
为照顾阅读习惯,译文较原文有删改。
本文原文已经发表,故拒绝任何形式的转载。
流行文化不仅有反映当下政治趋势的能力,当然还可充任最活跃和最激进的政治变革参与者。
除了来自国家的权力之外,市场也决定了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可以出现在流行文化中、什么样的则不能(1) 。
年初曾略火的比利时喜剧《超新约全书》,就是分析政治趋势和流行文化关系的绝佳文本。
这部电影不仅反映了一部分在西方广为接受的政治意识形态,同样也是传达特定信息、潜在影响观众的有效媒介。
《超新约全书》是一部在国际上广受好评的新片,它也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这部电影连续斩获一系列奖项,也赚取了超过一千五百万美元的票房。
表面上看,它是一个有关上帝和上帝妻子、不听话的女儿、六个新门徒之间的故事。
在这个讽刺的故事里,上帝住在布鲁塞尔某套三室一厅的公寓里,用一台DOS系统的电脑创造了世界。
因为无法忍受上帝的家暴和折磨人类的癖好,他的女儿以雅(Ea)逃出了这个“没有出口”的公寓,还找来六个门徒,写了一部《超新约全书》。
在影片的最后,上帝的妻子无意中获得统治世界的权力,并创造了一系列新的世界规则。
无疑,这部电影是对《圣经》的一次后现代恶搞,也表达了宗教、青少年叛逆等问题。
所以影评人们无一例外地只关注其中“脑洞大开”的的宗教元素、青少年的叛逆问题或者是家庭关系问题(2) 。
严肃的宗教人士甚至视其为一部“不敬神”的丑恶作品。
在这些评论中,没有任何一个曾注意到喜剧背后异常强烈的政治意识(political intention)。
实际上,在电影柔化和轻松的形式背后,是一系列广泛进行的女性主义运动,以及复杂且碎片化的性别理论。
而电影如何使用特殊的叙事和表现手法来暗中传达这种政治意识形态,则值得观众仔细研究。
为消除论述可能产生的误解,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能继续狭隘而刻板地将“政治”概念理解为来自国家机构或权势人群的某类行为。
在当下的东西方语境中,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性斗争中,“政治”被广泛地理解为某种权力的具体应用(the exercise of power),某一个群体内的人们透过理性和话语使用这种权力,以达到特定的目标(3) 。
这种“政治”概念在日常话语中比比皆是,例如分派斗争的“办公室政治”、种族主义者和反种族主义者之间的“种族政治”等。
这些社会斗争形式都是一种具体权力的应用,它们一般也被当代的政治研究者们视作严肃的政治文本(4) 。
所以此文将不再赘述前文提到的“政治意识”和“女性主义”等概念之间的联系。
反父权主题《超新约全书》首先是一部批判传统父权和男性霸权的电影,它以一种流行喜剧的方式传达了这种意图。
在影片中,上帝被塑造成一个对生活充满厌倦的失败者(loser)、一个自负的暴君。
故事告诉观众,人类世界的灾难、战争以及混乱的秩序,都是一个脾气暴躁的男性所为——他以伤害无辜人类为乐。
这个角色同时还是一个保守家庭中的父亲形象,他永远是一副滑稽的外表,穿着邋遢的睡袍、短筒袜和拖鞋,然而他却创造了“人性”这种东西,好让人们互相争斗。
同时,他还创造了一系列“法则”,以期为人类带来困扰。
讽刺的是,当上帝第一次来到人间的时候,他就被这种“人性”虐待,也尝到了“法则”的苦头:在垃圾桶里找汉堡吃时,他被一群流氓打骂;在抢劫一个小女孩的面包时,面包按照“法则”果酱一面先着地上帝形象很滑稽地变成了自己世界中的受害者。
这种情节安排可以看作是对男性霸权(phallic power)崇拜的一种指责,它直接昭示这种男权崇拜是现有世界中混乱和冲突的源头,因为当前的世界秩序是由男人主导。
同时,这种情节也暗示着男人和女人实际上都是这种男权体系中的受害者。
另一方面,上帝形象身上这种暴虐的权威,和女儿以雅的成功反叛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象征着家庭和公共生活中无上父权(hegemonic paternity)以及男性霸权(masculinity)的双双瓦解。
主人公最初被设置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有设施齐全的厨房洗衣房”,还有一个“除上帝之外谁也不能进入的办公室”。
她自出生就被困在这里,并且这个地方也没有“入口也没有出口”。
电影的这种设置,正好契合1960年代的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中的思想,它认为“家庭是对妇女压迫的源头” (5)。
这种被夸张化的“三人家庭”(nuclear family)形式,似乎暗示了女性在传统男权环境中的地位:她们往往从一出生就被束缚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内,家庭生活也被视作她们的天职。
如何逃避这种传统式的文化安排,则是这部喜剧中主要探讨的问题。
在这种理论基础之上,这部影片即是一个关于父权体系崩塌和重新定义女性地位的隐喻。
影片的末尾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拥有新秩序的世界,它认为这些秩序有益于世界,而这种新秩序的建立则应该始于女性的反叛和独立。
女性主义的新形象为了展现这种反叛精神,这部影片还以非传统的方式刻画女性的形象,这种表现方式的基础是当前在西方广泛流行的女性主义。
在这一点上,影片和其他大受欢迎的音像产品都有很大不同。
在影视媒体中,反叛的女性形象拥有很长的历史,这些形象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也经历了极大的转变:女人在荧幕中变得越来越独立、在故事情节中所占的分量也越来越重。
难以否认的是,大部分此类角色都有非常相似的特点:她们一开始都是脆弱的女性,并意图在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寻求独立、自信和成功,但总会遭遇这样或那样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最后都会通过妥协或寻求保护来化解危机(6) 。
在一些获得商业成功的影片中,例如《傻妹从军》(Private Benjamin, 1980)、《虎胆龙威》(Die Hard, 1988)、《偷听女人心》(What Women Want, 2000)等,“叛逆的女性角色”最后都无法获得理想中的社会地位。
在这种角色和情节的设置中,女性的“弱不禁风”(vulnerabilities)自然成为了对比材料,以此来突出男性的能力和支配能力。
与此同时,在流行电影中,女性也常被塑造成更彪悍(tougher)的形象。
她们被刻画成英雄式的角色,身上带有强烈的男子气概(masculinity)以及暴力人格。
这些新的荧幕形象往往都和暴力、霸权等联系在一起,并被看作是对当时女性主义思潮的反映(7),这些女性的人格要么是被复仇情结或愤怒感支配,要么来自于对物质的强烈欲望(8)。
在一系列广受欢迎的动作电影或剧情片中,我们都能找到这种类型的形象。
例如《末路狂花》(Thelma and Louise, 1991)、《007之明日帝国》(Tomorrow Never Die, 1997)、《黑客帝国I》(The Matrix, 1999)、《X战警》系列(X-Men, 2000-2016),女英雄们都能直接参与暴力冲突和打斗表演中。
然而,这些女性形象也具有相同的特点:她们都有极具诱惑力的身体——姣好的容貌、性感的着装,同时,她们还能在父权体系中施展强力的男性霸权。
这些女性形象的基础,是对性别界限的消解——她们既要漂亮,还要擅长打架(9)。
在刻画新女性形象方面,《超新约全书》为观众展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方式。
主角的形象既不是一个需要保护的人,也不是一个崇尚男性暴力的人。
她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反叛(rebels)身处其中的父权体系:首先闯入了父亲的办公室。
在这间办公室里,上帝决定一切的人类的命运,并禁止其他人进入。
这种禁令实际上暗示了公共事物中女性的地位,这一政治传统自柏拉图时代就已订立。
在《美诺篇》中,柏拉图写道:“男人的美德在于管理公共事务,而女人的美德在于能将家庭料理周到”(10)。
显而易见,以雅溜进上帝办公室这一举动,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政治性的标志:女人开始干预公共事务。
另外,主角还通过逃离父权统治、寻找独立来塑造新的形象。
以雅通过洗衣机中的暗道出逃,这种安排上就体现了女性主义思潮中的重要细节。
我们有必要注意到,这股思潮在上世纪60年代后就开始挑战传统“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间的界线,她们提出“个人即是政治”(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的口号(11)。
这种针对私人-公共界限的消解(eliminate),在随后的种族问题、性别身份斗争中尤其受到重视。
而有关洗衣机的表演和道具设置就带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通过家庭生活中的工具,一个受压抑的女孩寻找通向公共生活和自由选择的途径。
此外,继波伏娃之后,女性主义者也开始向不符合她们体验方式的现有秩序结构提出质疑(12)。
这部分思潮认为,此前被认为是私人生活中的那些问题,例如家庭暴力、孩子的抚育、家庭津贴等,应该在公共领域内得到重视(13)。
对电影中的以雅来说,从家庭出逃绝不单单摆脱了粗暴的父权统治,也将私人生活中的斗争带到了公共领域中。
对女性气质的重新肯定和第四波女性主义除以雅之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形象是以雅的母亲、上帝的妻子。
这是一个极度压抑的女性角色,也一个默不作声、令人同情且战战兢兢的形象,身上带着十分保守的家庭主妇作风。
这个角色经历了一个极富戏剧性的转变,她也是一个受启蒙和觉醒的女性形象。
在上帝流落人间后,她用五颜六色的手织毛毯、优美的音乐装饰公寓,把居所变成了一个温馨而喜人的地方。
另外,她还有重置电脑系统的能力,并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和谐、色彩斑斓且充满喜悦的整体。
从政治的角度看,这个形象的设置中至少包含了两个女性主义中的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对女性气质(femininity)的重新肯定(re-acknowledgement)。
在1980年代后,女性主义者开始反思之前浪潮中“性别同一化”(gendered sameness)的呼声,在此之前,这种呼声是为了消除性别不平等而提出的。
而对女性气质的重新肯定,则批判了传统的男性-女性二元论(dualism),这种趋势转而强调男子气概(maculinity)和女性气质之间的差异(14)。
无论是男性化的女性气质还是女性化的男子气概,实际上都是对自然性别(nature)和社会性别(nurture)之间差异性的忽视(15)。
她(他)们认为,现有的世界秩序需要寻求新的道路来改变,而不是要求女性在身体和心理方面寻求任何中性化的妥协(neutral claims)(16)。
然而在流行文化中,覆以曼妙身姿、邪恶人格和硬汉气质的女性形象,本质上还是在强调旧有的观点——男子气概才是可以立世的特性(17)。
然而,在《超新约全书》里,女上帝这个形象为一种新型的理想社会提供了选项——这个世界可以充满女性气质,而不是被女性的霸权(feminine masculinity)所控制。
新的世界里,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得到同等的尊重,并且它大胆地假设,女性气质能为人类世界带来幸福。
女上帝使用电脑与世界相联并改变了世界,同样也是一个深刻的象征。
在这部喜剧的最后,女上帝重置了电脑系统,并重新安排了世界的秩序,随即天空变得色彩斑斓,画面的色温也从晦暗的冷色调转变成了明亮的暖色调。
她在家中播放的音乐也以画内音(diegetic sound)的方式出现在沙滩的场景中,整个世界也因此知道了女上帝的存在。
这种极富浪漫色彩的场景设置和表演,不仅是一部喜剧中的狂想,同时也是昭示当下女性主义潮流的隐喻。
在第四波女性主义中,技术和互联网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8),一部分年轻的女性主义者们相信,女性应该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发声(campaign)的工具,以此来扩展她们的受众。
如果在女上帝的家中,新的装饰和氛围象征着女人开始在家庭生活中表达自己的声音,那么天空的转变、浪漫的自然法则等则象征着女性使用科技公开宣示自己的诉求。
她们认为,即便是身处家中的女性,通过使用现代科技,就拥有了进入公共领域、表达自己的声音和改变现实情况的话语权力。
对女性主义语言理论的阐述在表现风格上,这部电影则使用了独特的影像语言来叙说女性主义思想和潮流。
在20世纪后期,一群被称为“激进女性”的人提出,当下的语言系统实际上是压迫和异化女性的源头和工具。
她们相信,这种语言结构一直在持续强化(reproduce)女性的边缘地位。
以戴利(Mary Daly)和里奇(Adrienne Rich)的思想为代表,这种趋势将理论基础建立在伯格(Peter Berger)的社会学思想之上。
伯格认为,整个人类社会是一个“语词创造的体系”(word-building enterprise),在此体系中,语言是其中成员构筑所有意义的基本准则(19)。
激进女性主义者们由此认为,现存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完全建立在男性霸权力量之上,同时也为它所操控(20)。
然而,这种意义体系又迫使女性不得不使用现有的话语体系来记叙和表达完全不同于男性的体验(21)。
所以她们提出,应该发明一套全新的语言系统,以重新表述和思考世界,这样才能避免和逃离这种“男性霸权文化”(22)。
为了叙述故事,《超新约全书》使用了一系列独特的风格技巧(stylish techniques),它们与常规的修辞手段非常不同。
首先,影片将“新的语言系统”视觉化,它使一套普适的书写和记录体系变得可能。
老流浪汉维克多(Victor)是电影里“超新约全书”的写作者,他并没有使用任何字母或是现存的语言符号,而是通过使用一系列简笔画来“书写”这部作品。
在电影中,作为一个新知识体系的“超新约全书”,同样受到了大众的认可。
这种道具的安排可以看作是对旧语言系统的颠覆,而旧的语言系统,则建立在对男性霸权的认可上。
另外,电影还通过将比喻视觉化的方式来表达新的语言理论。
例如,当旁白将奥莱莉(Aurélie)的笑声明喻为“像珍珠散落在大理石阶梯上”时,这个明喻就被表现成几百颗珍珠掉落在大理石阶梯上的慢速动作;当将某个流浪汉的声音比喻为“三百个人同时敲碎核桃一样”时,一群人坐在长桌前夹核桃的画面就出现了。
而在西方语言学思想中,自亚里士多德以后,比喻就被视作是非理性的、矫饰的和欺骗性的修辞技巧(23)。
然而,以里奇为代表的女性主义者们提出,比喻的使用可以为表达现实感受打开一片新的天地(24)。
在一部分女性主义语言思想中,比喻就被视作一种斗争手段,它实际上一直作为不安的成分(uneasiness)存在于父权知识体系中,它更能表达现实中的情感,这一点长期以来都被崇尚理性叙说的传统所忽略(25)。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也使用了其他比喻来描述女性角色的感受,例如“他的皮肤就像一条苍老的毒蛇在废弃的酒吧里等待一杯鲜血的滋润”。
这种对比喻的强调(amplification)和视觉化(visualisation),实际上是以娱乐化的方式表达了女性主义在语言方面的诉求。
结语(其实并不想写)作为一部成功的喜剧,《超新约全书》实际上反映和叙说了当前广泛进行的女性权利运动和斗争。
以上论述则揭示了流行文化和政治之间动态的相互关系。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在当下的语境中,“政治”这一概念通常是有关权利和权力分配的行为和过程,它的背后是某种具体的政治意识形态在进行指导。
而女性主义的思潮和诉求,则无疑是某种政治斗争背后所需的意识形态。
引用文献(1) Barker, C. E. Media, Markets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rint. p120.(2) See: Brown, Hannah. “‘The Brand New Testament’ is A Divine Comedy.” The Jerusalem Post. 31 December, 2015. Web. 28 April, 2016; Kiang, Jessica. Karlovy Vary Review: “‘The Brand New Testament’ with Catherine Deneuve Gently Blasphemes with Wit and Style.” The Playlist. 15 July, 2015. Web. 28 April, 2016; Young, Deborah. “‘The Brand New Testament’: Cannes Review.” The Hollywood Report. 18 May, 2015. Web. 28 April, 2016.(3) Arneil, Barbara. Politics & Feminism. Oxford, UK; Malden, Mass.: Blackwell, 1999. Print. p2.(4) Kellner, Douglas. Media Culture: Cultural Studies, Identity, and Politics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he Postmoder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Print. p58.(5) Hollows, Joanne. Feminism, Femininity, and Popular Cultur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0. Print. p4.(6) Glitre, Kathrina. “Nancy Meyers and ‘Popular Feminism’.” Ed. Waters, Melanie. Women on Screen: Feminism and Femininity in Visual Culture. Basingstok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Print. p19-23.(7) Hinds, Hilary, and Jackie Stacey. “Imaging Feminism, Imaging Femininity: The Bra-Burner, Diana, and the Woman Who Kills.” Feminist Media Studies 1.2 (2001): 153-77. Print. p168.(8) Hopkins, Susan. Girl Heroes: The New Force in Popular Culture. Annandale, N.S.W.: Pluto Press, 2002. Print. p6.(9) 同上. p116-118.(10) Plato. Meno: A Dialogue on the Nature and Meaning of Education.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20 June, 2006. Web. p158.(11) Arneil, Barbara. Politics & Feminism. Oxford, UK; Malden, Mass.: Blackwell, 1999. Print. p44-46; 76; 164.(12) Hollows, Joanne. Feminism, Femininity, and Popular Cultur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0. Print. p5.(13) Arneil, Barbara. Politics & Feminism. Oxford, UK; Malden, Mass.: Blackwell, 1999. Print. p164.(14) 同上. p195.(15) 同上. p196.(16) Felski, Rita. Doing Time: Feminist Theory and Postmodern Cultur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0. Print. p119.(17) Hollows, Joanne. Feminism, Femininity, and Popular Culture.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0. Print. p194.(18) Munro, Ealasaid. “Feminism: A Fourth Wave?” Political Insight 4.2 (2013): 22-25. SAGE. Web. p23.(19) Berger, Peter L..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Trans. Luckmann, Thomas. London: Penguin, 1991. Print. p20.(20) Arneil, Barbara. Politics & Feminism. Oxford, UK; Malden, Mass.: Blackwell, 1999. Print. p183; Cameron, Deborah. Feminism and Linguistic Theory. Second Edition.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92. Print. p130; Hedley, Jane. "Surviving to Speak New Language: Mary Daly and Adrienne Rich." Hypatia: A Journal of Feminist Philosophy 7.2 (1992): 40-62. MLA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Web. p104.(21) Cameron, Deborah. Feminism and Linguistic Theory. Second Edition.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92. Print. p141.(22) Arneil, Barbara. Politics & Feminism. Oxford, UK; Malden, Mass.: Blackwell, 1999. Print. p183; Munro, Ealasaid. “Feminism: A Fourth Wave?” Political Insight 4.2 (2013): 22-25. SAGE. Web. p25.(23) Janusz, Sharon. “Feminism and Metaphor: Friend, Foe, Force?” 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 9.4 (1994): 289-300. Web. p292-293.(24) 同上. p296.(25) 同上. p299.
…這是另一個領域的「Comfort zone」,但願我未曾收到那電話短訊也能鼓起勇氣。
而一般人也會認為收到短訊前的叫自私,收到短訊後才是勇氣;現在不是被討厭的勇氣就是被討厭的舒適。
這兒的「Comfort zone」是由千千萬萬的法則組成,我一直在遠遠看著法則,直至我走近去看看法則,原來組成法則的是一圈圈的橡皮圈。
http://the-ideo.org/ks/blog/?p=9177
故事性很弱。设定可爱,审美好,有诗意。审美和诗意压过了故事。分数单给故事。1.5星。
编剧开脑洞,各种元素、创意、形式和想法做加法,做一部视听效果很赞的欧洲小清新,很多地方还让人感动的。拿《圣经》开脑洞,玩解构打造儿戏感十足的平行世界,和好莱坞小清新不太一样的地方是,编剧很沉的住气,很艺术电影的做法,将要讲的主题表达的很含蓄,稍微有点拼凑感和不知所云倒更好。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都可以在前作《第八日》中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当呼吸变成空气的序言里提到了这部电影,太文艺了。
小清新,但太散漫。
很庆幸没有因为懒惰而放弃电影票.......
影片所有的力气都花在一个有趣的设定上,后面的剧情就只会越发无趣,甚至也没了深度和力道。没有意味深长,没有感同身受。
相当复杂
3.5
情节不去评论,各有喜好。本片中对《闪灵》、《金刚》、《美国丽人》、《超市夜未眠》、《摩登时代》等诸多影片进行了致敬,也算一部有趣的迷影电影。
未知死,焉知生?人总是要知死期将至,才开始思考如何去活。
默默地在大衣底下跟了一段亨德尔手舞。哈哈哈哈可是那个粉红碎花乡村风的天空真的不好看啊Déesse大妈。15.12.27 @中国电影资料馆
对信仰者来说是一种亵渎,可是创意和角度确实不错。
无趣
最后是完美的大结局:男孩成为了女孩,杀手和目标相爱,金发阿姨和金刚大叔组成了家庭,流浪汉成了作家,色魔找到了自己的专属…………一部你可以笑起来又可以沉默下去的法式喜剧。
#比利时人#脑洞也不小啊,能让凯瑟琳·德纳芙还和黑猩猩谈恋爱,上帝是个住在布鲁塞尔的偏执老变态,有个倒霉蛋女儿,老婆是粉红碎花少女心的扫地大妈,掌控世界的法宝是台586配置电脑,致敬桥段不胜枚举,嘲讽脸天马行空治愈片。从社会学角度来讲,本片实现了从男权到女权的转换
天马行空,有点发散
上帝全家键盘侠,脑洞还得看妈妈。多梅尔的想象力还在,呈现得却是中规中矩,好在最后几分钟童趣回来了...
脑洞大开,哲理太深又太浅,知道自己的死亡日期人都会做怎样的选择?问问我们自己,然后这下之后开始这么活下去吧!
奇淫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