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p Loss(止损)原本是金融领域中的常用语,指投资失误时尽量想办法将损失降低在最小范围内。
越战之后,这个词被美国政府赋予新的含义,继而演变为Stop Loss Procedure(止损程序),意思是军方有权在战争以及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情况下,延长已经履行完毕服役期间任务的士兵的服役时间的一种行为。
自2004年6月开始,这项规定被应用于伊拉克战争,数万名原本可以退役的美国军人不得不继续呆在伊拉克,不管是不满还是愤怒,他们别无选择,除非远走他乡隐姓埋名,永远告别自己的国土。
本片只找到英文字幕,有些战争术语和俚语看不懂,但不影响对整个故事的理解。
电影一开始就通过一场小巷中的狙击战来展示现代战争的血腥和残忍,为主角布兰登今后的行为埋下伏笔。
在这场短暂的交火中,布兰登失去了一个战友,而他与其他人是幸运的,因为终于可以回国了。
在歌舞升平的家乡,人们热情地欢迎这些从炮火中回来的小伙子,鲜花、美酒、姑娘……一切告别了这么久的东西就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每个人眼里都是喜悦的激情,即便他们中有不少只是回来度假,最终还会重返伊拉克。
但布兰登没想到自己竟会被加入“止损程序”,军方的理由是战期过长,所以现役军人应为减少国家损失做出贡献。
布兰登想不通的是“止损程序”应只适用于战争时期,而美国总统早就宣布战争已经结束,但他个人的辩解显然是无力的。
他愤怒,他失望,然后踏上军人最为不齿的逃亡之路,所有荣誉的璀璨光环在刹那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无法理解其残酷,即便一切结束后,他们中很多人都不可避免地患上战争后遗症。
比如布兰登的战友史帝夫,回家第一晚就在自家门口的草地上挖了一条战壕,抱着枪跳进去才能安然入睡。
托米是个有干劲的年轻人,但沉溺酒精使他无法更进一步,在彷徨与失望中吞弹自尽……都是与布兰登出生入死的兄弟,看到他们变成这个样子,他感到十分痛心,而就连他自己也无法控制暴力倾向,因为现实总会与脑海中的恐怖画面重叠,而这一切却得不到后方人们的理解,就像史帝夫的女友所说“退伍兵是危险的人”。
很讽刺吧?
当他们在前方浴血奋战时,被称作保护家园的英雄;而当他们身心疲惫的回家时,却难以获得自我痊愈的环境,沦为“危险者”。
士兵身上有太多令人唏嘘的东西,还是那句话,没有经历是难以想象和理解的。
即便是得到妥善安置的人,他们的内心还是孤独的,战争已经夺走他们部分躯干,常人的功能,唯一剩下的就是关于战争的回忆和战壕里的兄弟情,岁月没有给他们更多选择,他们只有举起那把冰冷的枪,为自己都不曾明了的政治理想冲上战场。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当墨西哥边界近在眼前时,布兰登放弃了,他说那一头没有安全的战壕,他心目中的战壕仍在伊拉克,或许那比墨西哥危险百倍,但那里有他的战友,他会活得更安心。
挥别亲人的泪水,强忍心中的不舍,满载新兵和退伍兵的巴士徐徐启动,再次奔向遥远的伊拉克。
电影最后用字幕告诉我们:自2001年9月11日以来,超过650000名美国士兵投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其中81000名被迫加入“止损程序”,其中约有30000名加入伊拉克战争,这一程序至今仍未结束。
电影就这么结束了,唯一留在脑海里久久不散的,是那些士兵们回家时满脸的灿烂与重赴战场时的凝重惆怅,那是对比多么鲜明的表情,那是多么让人难忘的创伤表情。
战争的阴影是一辈子的,即使回到和平世界,当初所经历的一切杀戮也是烙在心底永远抹不掉。
在coun.try面前,士兵只是武器而已;在coun.try面前,哪里有人权可谈,原来不只我朝,全世界都一样的。
一场不名所以的战争带来多少家破人亡,以及无法磨灭的心理创伤,那将是再也无法醒来的噩梦吧。
ps 男主真的好像jensen啊像得我脸盲的都有点无法分辨了;pps达令的角色太悲伤了,为了达令所演的Tommy(。
)哭了两次啊>___<
(每次发现好片子,都是追着帅哥来的。
可见美男也懂得选好剧本。
我等有福了。
)描写世界大战的反战片,大都用战争的惨烈来激发观众的隐侧之心。
后来局部战争没完没了,美国人满世界剿匪,于是战争的性质变了,反战的性质也变了。
窃以为胜券在握的情况下,仍然不想打仗,才是真英雄。
揍人的乐趣消失的很快,也只有极其文明的人,才会转头来想想这到底是为了啥。
这片子的主题,和70年代Make love, not make war的极其人文的精神其实挺相通的。
当年英国参与一战,不少澳大利亚殖民地的英国人就死活不参加征兵,被同伴们斥为懦夫神马的。
那种压力,那种气节,真男人也。
而片子的主人公们,无疑是给21世纪的德克萨斯人发了无数好人卡。
在小布什的老家Fuck the President,是挺痛快,可惜不过是编导的一厢情愿而已。
我不知道德州人的民意现在如何。
但“我有一杆枪,你别招惹我,我也不招惹你”的西部拓荒态度,其实让这片子解释的很到位。
如果美国人都跟这些枪法奇准,但骨子里是尼采所谓的“文明的,太文明的”男男女女一样,那些局部战争会消失的很快的。
片子里的两个帅哥都超养眼。
Ryan Philips真是个妙人儿,且不说他驻颜有术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他在这里表现出的非同寻常的猛劲儿,真让人佩服。
如果不看着片子,你怎么也难想象他那小身板儿和粉嫩的小脸能和日渐糙壮Channing Tatum一起打架,而且不落下风。
他在这里的形象,总让我想起Flag of our Father's里面他演的医护兵,脸蛋是男孩子,但骨子里是个地道男人。
就是不装正经,看看帅哥们花痴,这片子都值得一品。
迄今为止,唯一喜欢的战争电影是《black hawke down》,那刻骨铭心的痛永远无法抹去。
而这一次,我的名单里又多了一部从格调到情绪相当类似的电影——《stop-loss》。
我喜欢在看一部电影之前什么都不希冀,什么都不去了解,以保持那份慵懒的纯粹。
这一次,我仅有的所知是那个叫ryan的男子和反战的号角。
黑鹰已经给过我最彻底的反战情绪,不过那部电影依旧逃不开立场的纠缠——先进的装备,潇洒的野战部队,明显的爱国主义基调,尽管一切在最后都灰头土脸……作为一部纪实片,我们不必苛求更多,相较“拯救大兵”那样的故作崇高,或者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集结之号”,黑鹰可以称得上杰出!
而当镜头掌握在了一位曾拍出过《男孩不哭》的女子手中时,那份情绪又有了不一样的滋味。
9.11之后,无数青年热血沸腾地投入到美对伊的战斗中,如片中主人公Brandon所言,复仇似乎成为了当时唯一的理想!
这其中,也包括了女导演 Kimberly Peirce的亲生弟弟,于是一瞬间,Peirce成为了军属,“切身感受到了那种毫无疑问的挫败感和沮丧”。
最初,为了了解弟弟的真实经历,她走访了很多现役军人,想拍摄一部纪录片。
但是渐渐地她意识到了这群孩子对于战争的不满,甚至有很多人,在经历了一切之后失去了信仰,一些人为了逃避stop loss而流亡国外……通过和弟弟的一次谈话,她毅然决定用自己的镜头把这一切公之于众。
呐喊并不是为了成为英雄,从那些毫无刻意渲染的画面里,从那些无所畏惧的对白里,我们几乎看不到什么国家立场,有的,只是对年轻生命的捍卫和热爱!
一直以为,战争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了,黑鹰告诉我,还有杀戮,而止损却把更血淋淋的事实轻轻地摆到我面前。
当我们的国家还不遗余力地向下一代灌输着自以为是的爱国主义的时候,当所谓先进的某国一遍遍地装作反省着越战的罪孽的时候,新一代的年轻人却在政府的指使下经历着最恐怖的摧残——丧失信仰!
战争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生生地摧毁了人类历尽千辛建立起来的自尊和信仰,这无异于自杀!
所以那个痛失好友的男孩选择了结束生命,留下一个抱着吉他的孤独背影,我记得他走的时候嘴角还泛着平静的微笑……死亡甚至无法唤醒已经完全失去理智的steve,而唯一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Brandon,在最后时刻选择了屈服,那股疼痛瞬间又蔓延开来,仿佛要把人沉进湖底,无法呼吸。
我想他不会忘记他曾经说过:”I'm not going back. I'm fightin' this thing. “我也依然相信,他并不scared, 而是pissed off!告别时,他勉强的微笑过后是失落,黯淡的眼神充满着无奈,却并没有完全失去光彩!
他的灵魂还在,清醒依旧,也许他会继续不惜一切保护他的队员,他的胸中,可以怀着更纯粹的信仰。
这个屈服,使电影圆满。
现实即是如此,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是好莱坞神话,而神话什么都拯救不了,但现实可以!
灰暗却包含感情的画面,犀利的言辞,深沉而出色的表演,尽管如此尖锐的电影注定不会为大多数人接受,但它的存在便是一种胜利!
感谢 Kimberly Peirce的勇敢和决绝,感谢Ryan Phillippe、Channing Tatum 、Abbie Cornish 、Joseph Gordon-Levitt 、Timothy Olyphant 这群年轻力量的不遗余力……于是,未来,依旧充满希望!
谨以此献给所有战争中的孩子们和所有高举反战旗帜的战士们!
布莱登、史蒂夫、汤姆三人,既是同乡,又是战友,也是好朋友。
布莱登和史蒂夫的服役期都到了。
可是在办理退役手续的时候,布莱登却接到命令说,他被重招入伍了。
他去找长官申诉。
他拿出合约,上面说“重招入伍”只能是在战争时期。
可是长官根本不听他的,说他违抗命令,有逃跑的可能,叫人把他关进禁闭室以端正态度。
在去禁闭室的路上,布莱登放倒了两个卫兵,真的就开车逃跑了。
布莱登· 里奥那德·金上士,二次入伍阿富汗和伊拉克,在伊拉克完成了150个战斗任务而毫无怨言,他为此还得到了紫心勋章和铜星勋章。
可是战场上因为士兵短缺,有没有新的征兵,他们就把本来要退伍的士兵再运回去。
这实际上是在暗地里征兵。
布莱登逃跑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他心里受不了杀人的那种残酷。
“这根本不是我们所想象中军队与军队之间的战争,而是在巷子里与手拿武器的平民在作战。
”“我受够了杀人,我不要再带人去屠杀了。
”布莱登想去华盛顿找议员得到帮助。
史蒂夫的女友米雪儿开车送他一起去。
布莱登在路上去看望死亡战友“传教士”的父母,告诉他们:他死的时候没有痛苦,他死在自己最好朋友的怀里。
他们去医院看望只剩一只手和一条腿,两眼失明、满脸烧伤的伤残战友。
一个在路上已经逃亡了14个月的战友还告诉他:“在战争期间,国家根本就没有法官会跟军队作对。
逃跑的滋味,就是找不到工作、不能兑现支票、电话可能被监听,甚至无法去看医生。
”“你去找政客,还不如给报纸编辑写封信呢。
”布莱登打电话到议员办公室,秘书告诉他,“议员不能见你,因为你是逃兵。
没有任何一个政府官员会帮助一个逃兵的。
”战友让他去纽约找一个反战律师,“他可以帮你越过边境去加拿大。
”1000块钱弄个假身份去别的国家,假装是别人在活着,在那里过完一生。
“从此你在美国就不存在了。
”米雪儿不能容忍史蒂夫不跟她商量就同意“重招入伍”。
但史蒂夫觉得自己是战士,不能当逃兵。
布莱登对他说:“可以。
你有愚蠢的权利 。
”好兄弟汤姆因屡屡醉酒惹事,面临被军队开除的威胁,开枪自杀了。
逃亡中的布莱登不得不回来奔丧。
史蒂夫也不能理解布莱登为什么就抛弃了这所有的一切。
布莱登告诉史蒂夫: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小盒子,会把心里那些受不了的事情都放进那个盒子里去。
可是我的那个小盒子满了,溢出来了,再也放不进去了,我满心都是那些死去在我身边的战友。
他离开农场,连夜开车去了墨西哥边境。
他跟米雪儿和妈妈道别:“过了边境, 那边的我就不再是我了,而只是我的鬼魂。
永远不会有农场、爸妈,和家乡。
我永远也不可能摆脱这场战争的阴影。
”布莱登在送新兵的大巴上,父母,还有米雪儿在下面送行。
史蒂夫就坐在布莱登的旁边,两人好像并不认识一样。
这是真?
是幻?
……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作为男人?
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才能够在沙滩上长眠?
加侬炮还要飞射多少次,才能被永久封存?
答案啊,我的朋友,飘在风中。
答案就飘在风中…”还记得这首Bob Dylan的“Blowing in the wind”吗,初识它原本是喜欢它流畅的旋律和其琅琅上口的歌词。
也因年少不识愁滋味,还经常在k歌时带着欢乐的心情去演绎,现在想起来真是轻狂。
当我在欣赏本片时,伴随着片中Brandon痛苦的战争回忆,这首歌不知从哪儿突然冒出来,然后在我脑海里一直反复吟唱,就像从地底下钻出的一个幽灵,飘来飘去,彷徨而又惆怅。
我不知道伊战相较于越战有什么功过得失,但“止损”的政策是否违背了美国人奉为圭臬的人权精神?
止损中的“损”指的又是什么呢?
国家财政?
公众利益?
不像病人为保全身体而截肢,股票经纪人为保住资本而抛售。
这里“止损”面对的可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命!
个人永远无法战胜政府,即使是美国也无法保证其立国时所担心的政府权力泛滥的情况。
实际上,“止损”的政策非但没有止住“损”,反而以伪道德的形式造成了过度的政权泛滥,侵害个人权力的事便看起来轻而易举了。
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国家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吗?
即使国家这个形式根本上还是由少数人来把控?
个人要为实际虚无的东西付出生命?
相信这答案也会是在风中。
本片可以令人想起另一部反战作品:《Tigerland》。
同样的反战题材,同样的反战人士,不同的只是作战场地。
可以说,本片的大部分情节都很精彩,也很感人。
当然,战争场面的渲染虽比不上以此为卖点的《反恐王国》,但这并不是主要的。
作为一名深受战争伤害的退伍兵,却被以“止损”的名义重召战场,Brandon的行为和思考才是本片的重点。
在人物的刻画和突出这点上说,本片做的很成功。
甚至当男主角狂怒的吼出“Fucking the President!
”时我都要击节表示赞叹,像是一种长久想说却苦于没地方说的话通过他人表达出来的酣畅。
我想至此,影片完全可以进入反战题材电影的“名人堂”。
可是,结果是影片结局却使我大失所望!
在影片还在进行当中,我内心就排演了好几个版本的结局。
诸如Brandon强硬反战又不愿意选择逃走而最终被当局关进了监狱;或者是像那个途中遇到的老兵一样选择与Michelle一起流亡;或者最惨烈的情况是像Tommy那样不堪心灵的折磨而选择了终结…总之,其中任何一个都比本片“微笑着重上战场”更加可信。
如果看到此,还说本片是“反战先锋”的话,就彻底把我闹溷沌了。
像是本来美轮美奂的巴洛克建筑却用来当监狱一样,本片是装了一个又短又秃的“狗尾巴”。
诸如高颚续写《红楼梦》把贾宝玉写成选择了“四书五经”最后甚至中了举人一样荒唐。
可以说,有了“微笑着重上战场”的结局的本片是场不彻不底的反战,“晚节不保”的违背了本来的初衷。
表演上Channing Tatum还是T台上摆pose的造型,甚至影片中那一滴泪看起来都像是时尚的装饰。
Ryan Phillippe却是大放异彩,一举一动都有影帝的潜质,比起他以前电影的“长相太抢镜”,这次是演技占了上风,看来离婚也并不是一件坏事。
期待其下一步电影《Franklyn》的表现。
[By Vincentspring]
这两天听新闻,在电视里看到美国的老兵们在白宫门口抗议示威,反对美国卷入到对利比亚的作战当中去。
利比亚石油资源丰富,因为毗邻地中海,被称作是欧洲的油库。
经济学中有一个说法叫资源诅咒,是指有的国家似乎得天独厚,有很丰厚的自然资源,但是这些自然资源并没有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富足的生活,反而使国家陷入争斗与贫穷。
塞拉利昂的钻石(相信看过血钻的朋友一定印象深刻)、伊拉克的石油……所以有人把这次法英美和北约对利比亚的空袭行动称为“十字军东征”,只不过这一次领头的不是罗马教皇,目标也从“遍地留着奶和蜜”的耶路撒冷变为地下满是石油与黄金的利比亚。
接触了不少西方的文化和制度(比如美国法庭的陪审团制)后对美国还是很向往的,没想到即使是最主张人权的国家也有自己的烦恼,这是我第一次听说stop-loss这个词,强制返征很容易让人想到我们古代的征兵制:“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这是杜甫的兵车行里描述过的场景至少和平时代的我们担心找不到工作、付不起房租、看不起病、甚至“死无葬身之地”(墓地像房价一样望洋兴叹?
)但是,不会担心服兵役的问题(人多也有好处?
)我们从小被灌输爱国主义,但是战争就是战争,本质上就是人与人的自相残杀和冤冤相报,不管是不是以正义的名义。
为了自保不得不去杀人,在铲除恐怖武装的同时付出几条无辜百姓的生命和战友的鲜血!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战后依然生活在战争的阴影里,那是挥之不去的梦魇。
为在战争中的死伤的普通人和失去丈夫、孩子和父亲的家庭祈祷,God bless you !
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该发生的都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也发生了。
一场精虫上闹的战争带给太多剩人的是荣誉与噩梦。
一夜夜中东噩梦给美国的70后注入了嗜血的种子,80后也被暴力文化所吞
你杀死敌人,你也杀死母亲的儿子,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
你的敌人可能是全副武装的职业军人,也可能是一手握着手榴弹一手抱着年幼儿子的平民。
没有战争是所谓正义的。
如果我是一个完美的理性人,我就可以这样认为。
但是很显然我还是这个世界上无数庸庸碌碌的俗人之一,所以我的感性很难认同。
比如说抗日战争。
按照这个标准来讲,每一个日本鬼子也是母亲的儿子,孩子们的父亲。
如果我有足够的人性关怀,如果我有足够高尚的情操,也许我也会为他们感到遗憾。
但是很可惜,说到他们,我也只有咬牙切齿而已。
人什么时候才能变得如同人类所追求的一样呢?
中国古话讲,冤冤相报何时了。
仇恨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发明之一,无论是日本人蔑称的支那人,中国人所不屑的日本鬼子,还是美国大兵所谓的haji,说到底大家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是要跨越族群语言文化去相互爱护相互体谅无疑比克服仇恨更难。
借用一下无知之幕的概念吧,幕前也许你会唾弃美国大兵在阿富汗在伊拉克射杀了那么多的当地人也许你会唾弃整个战争都是fucking bullshit,可如果大幕拉开发现你是一个有亲人在911中逝世的美国人你的心境会不会不一样?
人类总是这么矛盾的动物。
一会儿又提倡普世价值,讲究保护人权,一会儿又咬牙切齿要杀掉干掉他妈的鬼子。
但不管对谁来说战争带来的伤害都是在是太大了。
死去的人无论是去了天堂还是地府,所有关心死者的人总会黯然神伤,甚至无关的人也总会被他/她的事迹所打动,就算是一丁点的温情也足够用来唤起稍有良知的人的同情心了。
而活下来的人则面临着更大的折磨,眼睁睁看着前一刻还说着笑着的伙伴被子弹射穿头颅被火箭弹烧坏躯体,或者反过来眼睁睁看着自己手中的子弹带着血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打了个对穿,天哪我甚至无法想象这些,而他们又要用多大的勇气才能面对呢,才能不每天晚上做噩梦呢?
不管是对谁而言,都太难了。
首先这不是一部商业大片,所以场面不可能华丽,也不会有多少特技,只能走心理震慑路线,让观众感同身受,以获得好评。
在影片当中这些回来修整的士兵生活一团糟,ALL ARE STUFF AND FUCK THEMSEVS UP,但是镜头的选择,转换等等等等也是一样的糟,镜头的糟糕是否就能告诉别人战争很糟糕呢?
片头一段战斗场面,既不猛烈,也不精彩,算什么?
充数吗?
如果要表达主角经历的东西,那么用间隔回忆的方式就很好,这个方式也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手法,为什么不一直这么用下去?
开头完全可以用主角在回国的飞机上开始,看着窗外,看着自己旁边剩下的队友,回忆起战场上发生的事情。
止损,a really ridicular reason,一个可以大加发挥的题材,本可以做的更好,但是,没有看到更多的冲突,力度不够并且太单一,从欣赏的角度上来说,是在是没有什么值得欣赏的东西。
好料做成了烂菜,好评只因反战!
推荐一下吧,了解战争对人性的戕害的一个生动故事,还有对stop-loss制度的揭示
扬帆老师推荐,非常深刻
比《锅盖头》深刻多了。
借用片中这句:“fucking the President”。
纵然诸多帅哥,依然浅于表面
结尾真是无奈啊,美军还有这么变态的制度
囧瑟夫不适合演这种有anger issue的人 ryan超帅
最养眼的战争片?结局极度不解,难道导演被改的?
反战!
最终的屈服和stop loss形成强烈的反差,虽现实却令人扼腕。伊战如此,抛却此背景,人生何尝不是?有时候,你为之奋斗为之抗争,最终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只在暗夜之中偶尔闪现。片尾,布兰登和斯蒂夫并肩back,从布兰登的微笑中,我看见如炬的目光必将校准失衡的天平。6.5分
片名“stop-loss”(止损)原本是金融外汇领域常见的词语,大致指投资失误时设法把损失限定在较小范围内的一种行为。越战之后这个词被美国政府加以利用,“stop-loss procedure”(止损程序)是指军方在其认定的紧急情况下,强迫已经履行完毕服役期间的任务或者有条件退休的士兵延长服役时间的一种行为。根据一项估计,这一备受争议的政策使得大概有7000名原定可以回国的美军士兵被迫滞留在伊拉克。 片中由莱恩·菲利普饰演的布兰登·金中士带着荣誉回到了家乡小城并打算重建自己的生活,但是军方在止损程序下强行要求他立即回到伊拉克继续服役,不得已之下布兰登开始了亡命天涯的旅程,逃避一个他原本不惜生命去保护的国家的所谓“正义”。
“战争对我来说永远不能停止”。所以回家来说才是最温暖的归属,为了回家,我选择继续战斗。
很现实 很可悲 很难过
Joseph Gordon-Levitt
没有好好发展这个剧情,虽说是在描述归家后的士兵内心的纠结,但总觉得有些事情就是被一笔带过的,看的完全憋屈.
哇Tommy。
fuck the president
又是反战题材.
为什么最后还是选择回去
wa&#39;s d fuckin stu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