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选择看某部电影,自有他的理由,题材、评价、导演,当然,还有演员,对于我来说,阿尔帕西诺就属于神一般的演员,任何电影只要挂了他参演,我铁定要看,哪怕那片已经有烂片之名,我也要迎烂而上,义无反顾。
在看《正当杀人》之前,我就听闻本片烂声四起,但是怎奈有阿帕,还有另一位大神罗伯特德尼罗,还有那经典的《盗火线》的浓浓怀旧感,于是,我看了,我失望了,我大叫烂片,我看着阿帕脸上的褶皱,看着德尼罗肥硕的啤酒肚,看着两位大神变老,只能叹一声“相见不如怀念”。
其实,本片刚传出拍摄风声,就让人捏把汗,我感到汗的是这片导演是用《88分钟》已经把阿帕毁过一次的导演,《盗火线》的成功不得不说有当时状态上佳的迈克尔曼的功劳,而如今找个无名导演Jon Avnet就让人心里一阵紧,估计部分知道他的国人也是通过他导过的那部“反华片”《红色角落》的信息。
在《88分钟》中,他大搞悬疑惊悚成分,前半段尚好,但是越到后面越混乱,最后的结局给人以强加之感。
而在《正当杀人》中,他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看得出,他还是想走惊悚路线,开始先将观众往认为德尼罗是警界的超越法律的“正义仲裁者”的方向引,然后又试图结尾来个大逆转,让阿帕露出真身,最后复制《盗火线》那最后双雄火拼的英雄惺惺相惜之感。
但是在剧情上,导演拙劣的采用了旁白式的在我看来最懒惰,最无创意的方式,到后面的结尾揭示真相部分又掉链子的转折过快,感觉导演迫不及待的要让阿帕现出真面目,然后让俩男人真情诉说一番。
由于《盗火线》中阿帕和德尼罗的演技碰撞太过经典,所以不得不承认对导演来说有个天然的“不公”,他要接受一种与经典的比较。
如果他完全按自己的套路来,那么怀旧感极浓的影迷们会觉得不够过瘾;而如果他试图简单复制,又难逃无创意的指责。
所以,他一边设立自己的剧情,又是让阿帕和德尼罗站在统一阵线,同时在如结尾处等小心翼翼的向《盗火线》致敬,只是这次挂掉的是阿帕。
很多人看这片的期待是阿帕和德尼罗再次奉献演技上的碰撞,但是很遗憾,两人同一阵线,且是好兄弟的设置,让这种碰撞感全无。
在电影中,往往最出彩的是对立性的角色碰撞,首先,两人因为分属不同阵营,可以平衡角色戏份,而本片中两个大牌都成了警察铁哥们,导演又不可能让谁主谁次,只好做算术一般的平衡戏份,很生硬无趣。
其次,在《盗火线》中,两人是对手,其相互的赞赏隐含于彼此的一次次交手中,导演从未刻意张扬这样的情感,这才是够男人的对决。
而本片中,导演让俩人都如祥林嫂一般不停对旁人说着可以为兄弟做任何事情,俩人之间没有了精彩的对手戏,只是不停谈心扯淡,乏味至极。
当然从演员角度看,二神貌似也状态不佳,而导演一些细节设置又实在太土,比如《盗火线》中,德尼罗的角色渗透着孤独感,他与心上人的爱细腻内敛,美感和忧伤感十足。
而到了这片,挺着个啤酒肚的他还要粗暴的去跟佳人做爱,看着那镜头都想笑。
而阿帕片中一副颓废相,声音总是有气无力,阿帕的拿手绝活其实是歇斯底里的那种感觉,那种状态下的长篇台词往往是他参演电影的高潮和亮点,而本片只见帕神一脸皱纹,两眼无神的像吸了毒一番,开始我还琢磨这是剧情需要,表现他内心的矛盾痛苦,但后来怎么看都没法把他片中的精神状态和剧情联系起来。
相信视阿帕和德尼罗为神的影迷为数不少,所以《正当杀人》一出,就见骂声和哀愁声一片,作为他们的影迷,我不愿见神老去,不愿看到当年酷毕有型的德尼罗如今总演些老神经味道的电影;不愿看到阿帕在一部部烂片中无力的驰骋。
其实不止是他们,70、80年代的一批演技派,或者说方法派明星一直是我的最爱,我对他们的情感与更早的40、50年代的影星不同,虽然那时的几位明星我同样尊崇,但是那些人大多已经死去,他们的地位早已盖棺论定。
而德尼罗、阿帕、达斯汀霍夫曼等人还在电影界活跃着,所以我依然会期待他们能够重现当年的辉煌,但是最后总是一次次失望。
所以,我还是放下对他们过高的期待吧,毕竟他们已经都辉煌一时,为世间影迷奉献了那么多银幕上闪亮的片断。
还是回到《盗火线》吧,回味他俩在咖啡馆的非常男人的对话,回味片末,阿帕有力的握着中枪到地的德尼罗的手,那种情谊一切尽在不言中,看来,我该把那片翻出来再看一遍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41330dbf5002661d1164eb8.html
即使现在他们年届退休之龄,但依然宝刀未老,被他们亲手送进监狱的罪犯更是数不胜数。
但有时候正义却难以得到伸张,虽然逮到了嫌犯,可司法上的漏洞却让不少恶人仍旧逍遥法外。
这次一名强奸嫌犯因为证据不足被当庭释放,大卫冷笑着“祝贺”他,并语带凶狠地提醒他“小心背后”。
几天后,大卫和托马斯奉命前往调查一宗凶杀案,发现死者居然是日前被无罪释放的那名强奸嫌犯,在尸体旁边还留下了铲奸除恶的四行诗句。
命案继续发生,一个个逃脱了法律制裁的嫌犯接连被非法处决,种种迹象让两位干探联想起多年前曾经处理的案件,但 当时已经将凶手捉拿归案了。
时隔数年的案件重演,是有人刻意模仿,还是至今仍未捉到真凶呢?
我是个无聊的人,看些无聊的电影 ,做些无聊的评价。
昨天在看书考试前之余看了这部片子,righteous kill,国内有翻译正义杀戮等等,名字只是个手段, 我不是很在意有2个我所认为的主角, 够了罗伯特。
得尼罗,阿尔。
帕西诺;两代的教父(GOD FATHER)他们之间有更多的火花,和碰撞,可惜只是在盗火线中吃了顿看似像样的晚餐。。。。。。
我也许有些许断臂,我承认男人间无法动摇的友谊,甚至超越友谊。
但事实往往变化的比较快 ,尤其当 友谊出现超越想象的转变的时候没有了疤面煞星里的古巴口音,一副调侃的美国南方腔调,圆滑不是结束前的谨慎,也许我在看12罗汉之类的东西,而非教父,结局比较怪异,也比较平淡,更没有我想要的真正断背(我摆出我也有之类的倾向)。
我从不认为他是个会有崇拜别人的人,至少从他的所有角色来看,然后就是对崇拜者的尊重和压抑,并没有改变他貌似深沉和圆滑,也许正如他说的,我要做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仍旧一派黑帮气质,动辄武力解决,嘴头是FUCKING 和 bitch然而他缺站到了正义的最后,很讽刺,也很喜剧,我只能说导演和制片人只为吸引观众而忽视了这两个人所代表的事件和事实“他们就象列侬和麦卡尼特”我也需要我的麦卡尼特
首先要说,偶像确实老态龙钟了,感叹岁月无情啊,再好再坏的人都得老,每个人都逃不掉。
德尼罗—>帕西诺,两个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老戏骨,好莱坞传奇一样的人物,当然值得影迷期待。
影片悬念尚可,就冲着这些,四星也得给啊。
剩下的一星都是被该片的摄像和剪辑破坏的,感觉国产片都不如。
然后感到万幸的是,还好看影片前没看介绍和评论,要不会郁闷死,这又是一部事先知道剧情结局的话观影过程就会很无趣的电影。
从头到尾,与其说是role model,不如说是life partner,至少对Rooster是这样。
小时候遭受恋童癖神父的骚扰,一直单身,后来以Turk为精神寄托,以模仿他为乐,陪着他打棒球,陪着他打架,不过Turk栽赃罪犯的举动让他在Rooster心中的光辉形象顷刻瓦解;Rooster开始有样学样的杀死未被判罪的嫌疑犯逐步走向极端,并在事情将快暴露时未蒙面就强暴了Turk的情人以至于让案情浮出水面,这点按常理很难理解,Rooster是吃醋?
嫉妒?
或报复?
或兼而有之。
临死前,温柔的对Turk说了多句:Tom,你保重。
我相信他最后指向Tom的枪是不会扣动扳机的。
对了,可以反复看“正当杀戮”和“盗火线”的结局,一个你死,一个我亡,值得玩味……
越坚持,就会越渴望放弃。
推倒一切的残忍快乐,会上瘾。
就象我们总在哭着说,那分手好了,那不做好了。
老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就是颓了,胖了,不英雄了。
唉~~~
先说结论:David "Rooster"(阿尔·帕西诺饰演)是一系列杀人案件的凶手。
Rooster 从未栽赃嫁祸给搭档。
开头进监狱的罪犯是 Tom "Turk"(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用他案枪支栽赃嫁祸的,Rooster 目睹其心目中 Turk 的警察楷模形象崩塌,开始连环杀人。
但在坦白日记中,他主动为 Turk 背了锅说是自己栽赃嫌犯。
之所以观众会一头雾水,很大程度是因为导演故意挖的坑。
从电影一开始,Tom "Turk"(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旁白、VCR叙述其实都是倒叙/插叙,是 Turk 照着念 Rooster 坦白笔记本上的文字。
因为要制造反转效果,所以片中 Rooster 的心理活动全部交由“替身” Turk 来展现。
1. 按照心理医师的说法,罪犯想要也不怕暴露自己。
Rooster 从一开始就很大方的在警察内部会议中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影片00:38),“Okay, I'm the killer.” 他明明白白地把另外两位警督往警察内部人士这条线上带。
2. Turk 在警察局健身房问会不会是“前警察”实施犯罪,Rooster 就顺势说出几年前被辞退的老警局队长的名字。
但另两名警督跟踪调查中,老警局队长自曝有某起案件的不在场证明(护照、票据和过境签),线索因此中断。
因为是 Turk 起的头,两名警督开始怀疑是 Turk 在转移视线,将嫌疑对象聚焦到了 Turk 身上。
同时他们找到女警员要求帮助协查涉案枪支和人员。
3. Rooster 眼见自己引的火烧向了 Turk 但 Turk 的嫌疑即将被解除,而射杀俄国黑帮又留下活口,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施暴了女警员,好让自己的身份更早暴露。
正如題目,如果不是因為這兩位老戲骨,我是斷然不會去看這電影的時光易逝,只能說,長大了、成熟了、老了艾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想到你們,還是那種黑手黨大佬象我愛你們看之前完全不知道介紹完全不清楚劇情所以,最後的逆轉,還算有點驚訝這倒好,否則,如果真的四平八穩的繼續下去這電影也許在mtime連7都達不到……其實常人懲治罪惡的劇情從勇敢的人,到蝙蝠俠各種各樣的類別實際上,兩個親近的人最後的對決也屢見不鮮劇情并沒有特別大的新意倒是鏡頭的運用讓我覺得蠻不錯的而最後兩個老傢伙追逐的場面讓我想起無間道,讓我想起80年代的電影希望我們不再變老再一次,我愛你們
彻底大反转,完全被牵着鼻子走了。
当你确信自己是对的,你往往就错了。
老尼罗和VS老阿帕,看这两个传奇戏魂对飚演技真是带劲,后辈里存在可以超越他俩的影星吗?
即便有,也难再现如此双雄并立的好戏了。
基情满满,虽不明讲,却也基本透明了。
P.S. 十三年前《Heat》里最后的那一枪,到此算是清了。
我都看傻叻。
一直以為Turk是兇手。
結果沒想到是Rooster。
這編劇比較牛逼。
而且Turk性情暴躁。
在殺強姦犯噠時候也表示他有可能是兇手。
可結局卻是這樣令人蛋疼。
Rooster是Al Pacino演噠。
這老頭眞是純正噠演技派昂!
太到位叻!
一直兩人扮紅白臉。
隱藏噠那麼深。
這部電影情節出人意料。
還是很不錯噠。
其他噠甚嚒就不多說叻。
祇想感慨一下。
2013-10-10 16:26:59 弱水 我看是德尼罗在杀人,阿尔帕西诺最后杀人是为德尼罗顶缸,德尼罗念帕西诺的本本时就说了“你要为我背黑锅?
”另外,德尼罗是神枪手,从没有失手过,而俄国人挨了三枪都没死,说明和以前的连环杀人案不是一个人,还有神父死后德尼罗说神父是他儿时就认识的,这里并没有怕斯诺什么事···贴一点别人写的,俺比较认同观点 在影片当中,有好多漏洞,为最后的结局做铺垫,比如“其他的死者都是却是被枪法极准的人打死,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两个年轻的警察才会怀疑这个枪法准的离谱的托马斯,那么,为什么那个俄国姥中了六枪还没死呢?
答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杀害俄国姥的凶手和连环杀人凶手并不是一个人,也就是说,杀害俄国姥的人,是大卫。
而连环杀人凶手则另有其人。
那么,大卫为什么要故意让看到自己脸的俄国姥活下来呢?
可想而知。
为了掩盖连环杀人的真正事实。
第二,从影片刚开始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大卫不是一个好色的人,但是,为什么他要在打伤俄国姥后去把自己好朋友的女人强暴了呢?
因为,他要让托马斯的女人拿着自己的照片去给俄国姥只认,这样就会将杀人的嫌疑引到自己身上。
而这样作的唯一解释,就是,他要保护托马斯,因为他知道,托马斯就是连环杀人凶手。
他想保全自己的信仰。
不愿意让自己的完美信仰托马斯成为法律制裁的罪犯。
因为他深深的知道,托马斯是个正义的人。
所以影片叫做“正当杀人”。
影片要告诉我们的是,杀人是付出代价的,不论代表正义还是邪恶的杀人。
比如,连环杀人凶手托马斯。
而反之呢,正义的东西,又是会得到保护的,正如,托马斯没有受到法律制裁,而大卫,他就是一个保卫正义的战士,他保护了托马斯,就是保卫了正义,他的死,对于托马斯来说,是最痛苦的,这也是对托马斯正当杀人的惩罚。
所以影片存在一个矛盾的纠葛,正是这个纠葛让观众回味无穷。
如果大家能够仔细的品读这部影片,你就会知道,两位影帝为什么同台出演,难道他们是为了在自己电影生涯的临尾处留点瑕疵吗?
你错了,我要说,他们真不愧是老爹级别的好莱坞影帝。
觉得吧...老了还是老帕更棒...
故事平平淡淡的讲了将近两个小时 起先以为自己猜对了 到结果时来个大翻盘 唉 毕竟是这两位演的电影 也不好意思打那么低的分啊
其实只是为了这两位啊!
对两位老戏骨希望多大失望就多大,倒是50 cent的出现给俺添加些许乐趣~~
不明亦不觉厉
整体表现平平,但为了两位老戏骨的对手戏,给4星
故事老套 剪辑混乱 结尾无聊
"rubbish",i have to say.
两主演在给影片做宣传时上了莱特曼秀并进行了如下对话:"-帕西诺:我接这片子是为了告诉大家我还没死。-德尼罗:我接这片子是想看看阿尔死没死。"如果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设定,那么这片子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得亏Pacino演得好,大卫这个角色真的是写的很烂。
罗伯特德尼罗和艾尔帕西诺,如果没有这两人,这样的超级烂片还有谁看?
结尾预感到了 动机缺乏
无聊透顶
悲剧....
跟我想的一样。。全靠两老爷子撑场。
毁人不倦的导演,装逼无限的俩傻老头。
糟蹋了两位影帝
诗人帕西诺,好人德尼罗。
其實挺失望.
酸梅是个好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