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第一季,感谢这部剧,让我慢慢拥有种品味书籍的那般感觉了,或许这就是我的观影启蒙剧吧。
第一季结尾摩斯父亲去世,寥寥的几个动作 一如往常的面无表情 一闪而过的肌肉抽搐 不发一言 悲痛 茫然 疲惫 愧疚……各种情感交织在屏幕上汇入观众的心里 事实上整部剧给我的感觉都是语言简练 情节紧凑流畅以至于刚开始看得时候经常犯迷糊看不懂,但这就是正常的电影电视剧应该呈现的样子,也是,以前观影尤其是一些国产剧(无意指责,然知不足而后自省) 导演总是以一种填压式的方式意图将故事说明白,冗长累赘的语言花里胡哨的剪辑莫名其妙的情节以及演员强烈的表演欲所生发的惊世骇俗的恸哭,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一部国产剧要七八十集了。
(我tm以前都看得是些什么😌) 故事是讲明白了,可观众的大脑却未曾思考,也无法真正感受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的观影体验几乎为零。
伯格曼说你永远无法理解任何一部电影,你只能用情感去经历电影。
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
寡言少语的摩斯每一次小小的动作表情都那么地值得揣摩,从不计较得失又对正义坚守不渝,真是我的内心写照了。
继续追第二季,期待性格更加饱满的摩斯。
片尾曲也好听,简直是为摩斯量身打造。
多喜欢他卡夫卡外表一般的weak,连衣服也扎没好,可是他眼睛的沉思,区别他人的固执与智慧,让人不舍得欺负,所以也不愿意更亲近,不管男女。
像不像清晨催醒你的鸟声,或者。
其实每天我们都会看到自己的陈旧,当我们兴奋的时候,心底却是因燃烧而卷起的纸,那将是灰烬,那是写给谁呢?
但那灰烬却也不是,你看,春天也会有落叶,自然的色彩脱离你的认知,你回忆的时候又会懊悔吗?
只剩下蹒跚学步的时候——
在娱乐圈,小雀斑就是一个开挂般的存在。
埃迪.雷德梅恩,英国演员,第87届奥斯卡影帝,江湖人称“小雀斑”。
为什么叫他“小雀斑”呢?
看一下未精修的高清大图就明白了:脸上密密麻麻的,宛若天上繁星,遇上他,化妆师的遮瑕膏都要用掉双份。
一般来说,白种人的皮肤长斑是常态,但,多到这个程度的还真是少见。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缺点,混娱乐圈有特点是好事,最忌长得四平八稳泯然众人,观众根本就记不住。
才华横溢,年轻有为,举止优雅,受过良好教育,身上还有一种文艺小生特有的书卷气——这,就是大众对小雀斑的第一印象。
因为长相,也因为家世,出道没多久,小雀斑就拿下了英国奢侈品牌巴宝莉的代言,赢在了起跑线上。
小雀斑出生在大富之家,是那种不努力就要回去继承家产的人。
虽然说富不过三代,小雀斑的家族却不在此列。
家族的财产由高曾祖父奠定,19世纪初,他靠经营丝织品发家,开过化学公司,底下员工700多名,还娶了海军少将的女儿当妻子,拥有财富和名望后弃商从政,当了治安官。
曾祖父创办了伯明翰大学土木工程和矿冶系,担任过大英帝国矿产资源局主席。
小雀斑的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是物流公司的老板,大哥是全球最大英文出版集团的CEO,和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是同学。
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和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家里的关系错综复杂,宛若现实版的《豪门恩怨》。
小雀斑从小就接受精英教育,就读于大名鼎鼎的伊顿公学,和威廉王子是同窗。
不过,他在家族中是个异类——他喜欢演戏,剑桥毕业后,他拒绝了父亲的安排,一头扎进了娱乐圈。
2003年,参演个人首部电视剧《Doctors》,从而开始了他的影视之路。
同年,在舞台剧《哈罗德主人与男孩》中饰演哈罗德。
2004年,在家庭剧《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中饰演儿子比利,凭借此剧获得伦敦标准晚报戏剧奖和英国剧评人新人奖。
然后,就是《伊丽莎白一世》《心智相投》《特务风云》《欲孽迷宫》《辉煌年代》《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德伯家的苔丝》《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蓝色粉末》《荣耀三九年》《黑死病》《圣殿春秋》《乡下人》《鸟鸣》和《奇迹之年》。
这个阶段,小雀斑以数量取胜,他在小成本中演主角,大制作中跑龙套,混了个面熟,却没能激起什么水花。
最受好评的,还是那部《我与梦露的一周》,影片中,小雀斑扮演初出茅庐一脸青涩的贵族青年柯林,被梦露迷的神魂颠倒。
(该角色相当于度身定做,因为,小雀斑演的就是他自己)2010年,凭借舞台剧《红色》获得第34届奥利弗奖和第64届托尼奖最佳男配角奖 。
2011年,主演莎士比亚的戏剧《理查二世》,凭借此剧获得英国剧评人奖最佳莎剧表演奖 。
2013年,他被英国版《GQ》杂志评为“年度人物”,获得最具突破奖 。
和前辈们一样,崭露头角的小雀斑将眼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好莱坞,开启了新的征程。
在那里,他还是个新人,打怪升级的过程又得重来一次。
他出现在《木星上行》中,为钱宁.塔图姆配戏,扮演一个弱鸡且没什么存在感的大反派。
或是一展歌喉,在群星云集的《悲惨世界》中轧上一角,扮演革命青年马吕斯——男主角女儿的男朋友,演员表中五番开外的角色。
很快,小雀斑就迎来了演艺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机遇:在《万物理论》中扮演青年时代的霍金。
为了更加贴近原型,他开始疯狂减肥、减重,把自己折腾得瘦骨嶙峋。
他在伦敦运动神经元疾病诊所里待了4个月,每天缩进轮椅里,研究和模仿病人的肢体语言,电影拍完,他的脊椎也受到了严重的损伤。
功夫不负有心人,电影一经上映就好评如潮,就连霍金本人都流泪点赞:“埃迪.雷德梅恩演我演得很好,我甚至觉得他就是我!
”
凭借该片,小雀斑拿奖拿到手软,先后将第72届金球奖 、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和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收入囊中。
每个演员,都有个奥斯卡的美梦,美梦成真的却是少数,过程,更是充满了艰辛:老一辈的,保罗.纽曼和马龙.白兰度,都是人老珠黄身材走形后才拿的奖;中生代的巨星汤姆.克鲁斯,增肥扮丑演残疾,把所有的花样都玩了一遍,最终还是一无所获;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小李子,为了获奖,把自己搞的又肥又残,屡败屡战,成了颁奖礼上的一个段子。
奥斯卡是讲资历的,还有种对屡次提名者的补偿心理,新人和老人争奖,一般来说总是新人吃亏。
但,小雀斑可不是一般人,他首次提名即获奖,打败的,还是当年呼声最高的小李子,这个结果,让所有人的眼珠子都掉了一地。
小雀斑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获奖后他佳作不断,叫好又叫座。
2015年,他出演了《丹麦女孩》,电影中他大胆尝试女装,真是千娇百媚,活色生香。
这个雌雄莫辩的角色,为他赢得了第二个奥斯卡提名。
(要不是才拿的奖,第二个影帝也不是没有可能)2016年,他被英国女王授予大英帝国官佐勋章 。
前途一片光明,除了文艺片,商业大片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神奇动物在哪里》的男主角最终选定了小雀斑。
作为《哈利波特》的前传,本片未映先红,尚未开拍就万众瞩目,大批的明星跑去试镜,小雀斑能够胜出,还是靠了那个“80后第一个奥斯卡影帝”的头衔。
影片上映后,在全球共收获8亿美元的票房,小雀斑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
华纳宣布,该系列至少会拍个五部曲,可以想象,小雀斑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娱乐圈有句老话,叫做“小红靠捧,大红靠命”。
小雀斑才出道的时候,家世确实帮了点小忙,后来的获奖,靠的却是那逆天的好运。
当然,他一直是很努力的,但,别人难道就不努力了?
对芸芸众生来说,成功的路上布满了荆棘,不是付出努力就能得到回报。
最近,我在追一部英剧《摩斯探长前传》。
摩斯探长是个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他单身、酗酒、脾气暴躁,却有着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
为了充分利用这个IP,电视台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衍生剧,一拍就是六季,至今也没有收手的打算。
剧中,摩斯探长还是个刚刚走出牛津校园的小萌新,又软又糯,动不动就被人推倒。
该剧的推理并不严密,那种六十年代的英伦风情却把我迷得不行。
看的时候,总觉得男主角似曾相识,但,此前确实没有看过他的任何作品。
直到第五季,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他长得很像小雀斑。
男主角肖恩·埃文斯,从年龄长相到身高体重都与小雀斑相仿,那股子腼腆含羞的书生气,更是如出一辙。
他的存在,向我们展示了人生赢家小雀斑的另一种可能:
如果不是那逆天的好运气,小雀斑就拿不到奥斯卡影帝。
没有影帝,也就不可能接到《神奇动物在哪里》这种大IP,来个商业文艺一把抓。
他不是主流帅哥,也演不了动作片,只能在小成本的文艺片中打转。
他有老婆孩子要养,一个三十多岁不算太红的男演员,机会有限,他会很乐意在长寿剧集的前传中扮演男主角,增加曝光率,也得到一张长期饭票。
剧集年复一年的拍下去,他也就日复一日地扮演着同一个角色,对演戏的激情,那些曾经的雄心壮志,一点点地在重复劳动中被消磨殆尽。
然后,在不知不觉间,皱纹增多,两鬓也出现了丝丝的白发,他老了,开始接一些男二男三男四的戏,扮演主角的父亲或师长,顺便,被人家尊称为“英国老戏骨”。
他也不是不幸福,只是,总觉得人生中还少了点什么。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偶尔会想到某个幸运儿:“当年,那个角色要是让我来演就好了,说不定,也能拿个奥斯卡……”
英剧《摩斯探长前传》第一季第二集名为《赋格》。
赋格是一种乐曲的编排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在不同的声部重复相同的主题。
这集剧中,弑母的少年犯在成年后,追踪并连环毒杀当年凶案的相关人员,重复的主题就是杀人。
第一名死者名字首字母是 E,已婚妇女,勒死后被抛尸在停在火车站的货运列车车厢,嘴巴里塞了一条手帕,车厢门后的粉笔字迹是《奥赛罗》中奥赛罗弥留之际的念白:再一个吻。
四幕歌剧《奥赛罗》背景是在十五世纪的塞浦路斯,当时塞浦路斯与土耳其有领土纠纷。
第一幕,摩尔人奥赛罗领导的塞浦路斯军队重创土耳其海军,奥塞罗得胜归来,被任命为塞浦路斯的新首领。
拉戈嫉妒奥塞罗的胜利,并且愤懑于奥赛罗认命卡西奥为海军领袖。
在奥赛罗的凯旋宴上,拉戈灌醉卡西奥,前者的同伙成功激怒卡西奥并引其失态。
奥赛罗见状,撤销了对卡西奥的任命。
第二幕,拉戈建议卡西奥通过奥赛罗妻子实现复职。
拉戈借此向奥赛罗暗示卡西奥与其妻有私情。
生疑的奥赛罗对妻子态度冷淡,妻子询问情况,他谎称头痛,妻子用丈夫送给她的绣有草莓的手帕为丈夫包扎头部,奥赛罗愤而扔掉手帕。
拉戈继续煽风点火,谎称曾看见卡西奥携带手帕。
第三幕,拉戈继续挑拨,奥赛罗夫妇误会升级。
第四幕,奥塞罗在勒死妻子之后,得知种种皆是拉戈的阴谋,羞愤自裁。
第二名死者名字首字母是 G,退休女植物学家,死于曼陀罗中毒,家中温室植物的吊牌上挂有歌剧《Lakme》中女主角的临终遗言。
三幕歌剧《Lakme》背景是十九世纪的印度,因为英国殖民者的缘故,印度人只能暗中信奉他们的宗教。
第一幕,宗教领袖带领信众去神庙朝拜,留守在家的女儿与佣人去河边玩耍。
在佣人离开的间隙,领袖女儿遇见一名英国军官,从惊慌呼救瞬间转为一见倾心。
第二幕,宗教领袖让女儿在公众场合唱歌,意在引诱出在河边惊扰女儿的英国人。
英国人现身,被领袖刺伤后成功逃跑,领袖女儿暗中为他疗伤。
第三幕,同僚警告军官要铭记国家利益,领袖女儿察觉到了对方态度的转变,心灰意冷之际,食用曼陀罗的毒叶自杀。
第三名死者名字首字母是 B,受害者被凶手捆绑、砌在受害者家地下室一面墙内,窒息而死。
摩斯和上司赶到现场时,现场还播放着歌剧《阿依达》的高潮部分。
四幕歌剧《阿依达》第一幕,埃及人打败埃塞俄比亚人,擒获一众俘虏,其中包括埃塞俄比亚公主阿依达,但埃及人并不知情。
战斗中,阿依达与一名年轻的埃及勇士互生爱慕,而勇士也被埃及公主单相思。
第二幕,埃及公主欺骗阿依达勇士业已战死,后者伤心之余真情流露,埃及公主妒火中烧。
勇士凯旋,法老应允了勇士赦免埃塞俄比亚俘虏的请求,钦定他为继承人,并将女儿许配给他。
第三幕,勇士与阿依达私会并商量逃跑,谈话被埋伏的公主偷听。
公主现身,勇士拒绝与阿依达共同逃跑,面对皇家卫队,乖乖束手就擒。
第四慕,审判庭上,勇士被判处活埋。
想着阿依达已经安全逃离,勇士安然接受命运。
然而,当他被推进墓穴,他听到了早已潜藏在此的阿依达发出的叹息。
案发至此,摩斯在办公室梳理案情,想着三起凶杀案都与歌剧有关,灵光一现。
由受害者姓名首字母 E G B 想到一句话:Every good boy deserves favors(每个好孩子都值得被宠爱). 这是西方人在记忆高音符号时,使用的一种记忆法。
钢琴键盘中央 C 区七个音哆来咪发嗦拉西,对应的音名是 C D E F G A B。
而「Every good boy deserves favors」这句话各个单词的首字母 E G B D F 对应起始于钢琴键盘中央 C 区的五个白键、也正是五线谱五条线上的五个音:咪嗦西来发。
摩斯由此推测,凶手之后准备谋杀两人,他们的姓名首字母分为 D、F。
果不其然,第四名死者名字首字母是 D,医生,被杀后被泼强酸毁容。
与警方合作的记者收到歌剧《Snegurochka》的文本。
四幕歌剧《Snegurochka》第一幕,雪女心上人与他人出双入对,偏执的追求者却难以赢得她的芳心。
第二幕,沙皇宣布谁能赢得雪女的心,就能得到皇室的奖励。
第三幕,沙皇组织的宴会上,雪女见证了心上人与他人的誓言。
第四幕,雪女意识到了追求者是自己的真爱,追求者将雪女作为自己的未婚妻介绍给众人。
突然,雪女融化,追求者投湖,当地人迎来长达十五年的寒冬。
歌剧中雪女的融化,正对应了医生的面目在强酸的腐蚀下毁坏。
凶手在最后一次犯案前打电话给摩斯,电话那头的人沉默,但播放着歌剧《托斯卡》。
根据那个高音部记忆法,这次凶手准备猎杀名字首字母是 F 的人,而根据《托斯卡》的剧情,摩斯断定凶手准备将受害人从顶楼推下。
三幕歌剧《托斯卡》发生在拿破仑带兵入侵意大利的背景下。
第一幕,罗马前执政官越狱躲藏在教堂,在警方的追击下,教堂画师带着越狱犯逃出重围。
第二幕,画师被捕,警察头子当着画师情人、歌剧演员托斯卡的面,下令对画师施加酷刑,托斯卡供出越狱犯下落。
越狱犯面对追捕自杀。
画师被判极刑,警察头子答应托斯卡会让刽子手手下留情,进行一场假行刑。
而后托斯卡刺死警察头子。
第三幕,行刑完毕,画师毙命,托斯卡意识到警察头子的谎言,同时,她的行凶事迹败露,面对追赶而来的警察,托斯卡跳楼。
凶手最后准备谋杀摩斯的上司 Fred Thursday,成功将后者引到楼顶,但摩斯及时赶到,与上司合力逮捕了凶手。
整体看下来很平淡,节奏平缓,案子也不复杂,有些地方很牵强。
怪不得那么多影视剧侦探都个性鲜明,和周遭生活冲突不断。
摩斯这种阴郁内敛的性格,在情节上,确实缺乏制造波澜的源动力。
同时,缺乏同伴的设定,也让摩斯没有太多机会和观众“对话”,不论是上司“星期四”还是好友“奇异博士”,他们在探案前期关于案件的讨论都太少。
加上平和稳重的镜头和剪辑,以及推理更多依靠情报逻辑而非一些侦探剧和小说注重的现场证据,让整部剧的信息量被稀释(怪不得不讨论,前期根本就没什么可讨论的)。
在关键情报没有被发掘出来前,观众往往被镜头格外关照的嫌疑人迷惑,以至于常常在观看后感叹:“啊?
最开始给了TA那么多镜头,最后就是个路人甲?
”情报的缺失,往往是关于人际关系方面情报的缺失,导致观众很难做到和摩斯“共同探案”,而只能等待,等待摩斯把深层的人物关系等情报发掘出来。
而往往到了这个时候,真相就已经不远了。
但好在,人家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作为狂热英剧迷,在年更的英剧面前除了重刷老剧还是重刷老剧。
给基友强推了这部摩斯探长前传,深爱卷福的基友一听是侦探英剧,屁颠屁颠地跑去看,回来后跟我吐槽剧情节奏太慢。
其实对我来说,卷福真不是我的菜,卷福的案件更像是天才与天才之间的一场对决;推理过程像我这种脑子不好使的人一下子就跟不上啊(*/ω\*)在我心目中,古典推理剧大概还是最得我心,就像阿加莎的推理小说,如《大侦探波洛》、《马普尔小姐》那样,节奏循序渐进,跟随着细心的侦探,所有细节慢慢铺开,最后剑指凶手,却发现是一场人性与爱恨的纠葛,让人在为侦探的侦查能力击掌赞叹的时候又能反思人心的难测。
特别是大侦探波洛系列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我永远都记得冰天雪地里波洛手持着十字架,故意给了警察错误的侦查信息后,红了的眼眶,每每想起都深受感动难以抑制。
所有经典的英剧都共有的特点是用典的精准与严谨的镜头呈现,随便截图都可以是一张构图严谨的照片,不得不感慨英剧的优良品质;而这部《摩斯探长前传》,整部剧弥漫着英国天气那般阴冷潮湿的味道,加剧了案件侦查过程的紧张与悲剧成分;背景音乐从侦探剧常见的古典音乐改成了更具表现张力的意大利歌剧,就连歌剧剧名都能引申成为一场谋杀的布局;主演带着英国小生特有的苍白与忧郁在整个街道与案件线索中穿行;他没有常见的侦探那样沉着冷静不为谋杀所动,他脆弱而敏感,没有人能轻易走进他的内心。
让观众随着他一起探寻案情真相,一同走入他的悲伤沉郁。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我脑子不好使,第一季我刷了两遍都记不住剧情是什么,总觉得推理过程有点曲折?
就记得最后凶手了……大概是因为名侦探初长成?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视频版本的翻译,将原句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一直对里面的台词念念不忘,可谓是译制界良心啊
『000』伊比库斯临死之前,看到了一群鹤飞过他的头顶。
【侦探片G点之一】(不重复)你注意到的细节,上司一定认为这是稀松平常,最后的结尾一定是“调查还是要按部就班来,不包括(……)”。
“天才做必做之事。
”找人的一开始,别人只答应给个口信,但做好功课,认真恭维,对症下药之后,别人决定让他留下来等他要找的人回来。
像是那个《祈祷落幕之时》里的各种桥,这次更棒的是利用报纸上的填字游戏,结合诗中的句词,传送时间地点。
【侦探片G点之二】对于下属的发现百般阻挠,然而其中一个领导早已听过,坚持令其说出,于是揭示答案震惊四座。
42分钟,两件凶杀案莫名其妙地就联系起来了,静水深流。
47分钟,开头的广播再次出现,时间来到一半,所有开头出现的看似毫无关联的人物与片段已经全部拼接起来,一场好戏即将上演,基本编剧法,常规好用又工整。
逆光,后景是草地,前景有人骑自行车过。
后面竟然是黑暗,以及高级妓院中的神秘人,拉满了。
几个细节:1.他教会他喝酒,于是以后他只喝那一种酒。
2.女学生群像的性格用了一个小段落就表现完整了,之后的探访完美对应她们之前的怯懦,刚愎,惊惧。
这完全就是视听戏法啊,出现次数最少的人,由于视线的被吸引,早已被大家遗忘,结果恰是凶手。
一开始就写的辞呈,嘴上说的在忙工作其实是在写辞呈。
“我在一个灰色,没有知觉的地方长大。
”“我在,一直,看你。
”“你在和我调情么?
”“大概……”穿衣服戴假发装尸体,最后用一出歌剧的平行蒙太奇讲解犯罪手法,真是精彩。
果然,歌声毫无变化,然而时间线已经越来越乱,剪辑速度加快。
神秘人果然是正义的最终boss,压制一切的存在。
『001』他把她拥进了怀里,一切都变成了迷雾。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老师爱惜羽毛,保护学生,手段粗暴,被学生看成打压,类似有明的弹劾。
“他永远没有时间看店。
”
大概因为是之前看过的侦探剧主角都太光芒万丈傲娇闷骚,机缘巧合下看到这一部《摩斯探长前传》发现主角竟然还能如此软萌。
工作上每天都在受大BOSS责备和同事的揶揄讽刺,家庭上家境普通,母亲早逝,与父亲又有心结,爱情上更是······啊。
这样看来摩斯可谓是我见过的过得最不顺心的神探。
过去接触的男性神探们多具备以下一个或多个特点:1·不顾他人眼光(内心强大);2·傲娇;3·是有知识有背景且上面有人的土豪 4·搞基。
总结来说这些神探多半保有大众普遍认为的男性力量,魅力的象征,即使侦探缺乏普罗大众认定男性魅力中的某一部分,其创造者一定会设法用其余的加以补足甚至加分。
例如没有强健的体魄就一定会赋予其两倍于体格的绝顶聪明的头脑和严密的逻辑。
但···摩斯好像一条没占,基情不明显,甚至于不像神探,更像一个隐没在人海中再普通不过的人。
但是慢慢看下来,这样活得不顺心的摩斯却把我感动到了。
那个感动的点总结起来就是他的上司THURSDAY说的那一句话:“在你心中某处,黑暗无法染指。
”他并非一举一动透露神探的强大气场,面对讽刺他也会不知所措,有时他也不自信,这样一个人,要是放到其他侦探剧里估计就是案犯了(他在《白教堂血案第三季》里就演的杀人犯),在被光芒万丈的大侦探揭穿后跪在地上哭诉命运如何不公以至于被逼无奈走上犯罪不归路。
摩斯在侦探这种高富帅圈显得如此窘迫。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默默地将案情抽丝剥茧,在政治权力的阻力中坚持真相。
他承受痛苦却又不屈服于痛苦:不因遭受的伤害而炫耀伤害,不因心灵光明之外的阴影而肆意憎恶,不因望它它亦望向你的深渊而退缩。
摩斯对于我们的生活更有启迪:以及每天饱尝这个世界的恶意,却不以此作为堕落的遮羞布,仍然选择坚持自己的底线与原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THUSDAY和STRANGER等人对于它的支持与鼓励也是莫大的动力,尤其是THURSDAY对他无条件的信任和关怀让我备受感动,这些都是驱散黑暗的灯塔,让摩斯看到黑暗淹没的路并且坚持走下去。
他做的只是:锲而不舍。
第一部导演通过画面渲染情绪方面有着稳定的输出。
疫情不能出国,追剧间隙还可以当怀念牛津镇的风情片来怀念一把。
看过英剧比较多关于探案推理的,按照这部剧13年播出,感觉后面部分其他剧侦探角色的演绎都多少有些“致敬”这部主角的演绎方式,包括微表情、肢体语言、语言谈吐。
第一季可能期望太大的缘故,剧情的推进、主要凶手的描述和最后结局的解释有点牵强,像是在愚弄观众的小聪明:根据前三分之二的推进和动机,观众你猜哪个人是凶手,即便这个人是凶手更为合理,编剧我也偏要找个其他角色是凶手,最后圆一下。
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前面兢兢业业讲故事后面通过卖弄结局想要故意让人诧异一下的作品。
包括现在国产剧在内的剧作,也有这样的问题,韩国刑侦剧大部分做的就基调比较稳。
本来看完第一季准备弃剧的,硬着头皮看了第二部,最近确实剧荒,没有下饭剧啊。
第二部有开始引经据典的苗头了,第三部,开始感兴趣了,个人最喜欢第三部第一集,引用借鉴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感觉把牛津郡、英国绅士和主角、警局的忧郁感直线拉到满格,以卵击石,鸡蛋经历了天堂与地狱的痛彻心扉直至身心俱疲,只求能争取到那一丝可怜的回馈,真情也好假意也罢,既然已无他求,粉身碎骨又如何,大梦一场又如何,而石头,一场大雨之后洗刷的干干净净,毫发无伤,继续生长。
多年后,鸡蛋的牺牲只不过是他人嘴里饭后谈资,石头一杯酒的故事。
饭还的吃,剧还得继续往下看。
一直以为Jk是个很容易被黑恶势力腐蚀最后成为一名黑警的,我每吃一顿饭看一集,每顿饭都惦记着“他是不是这集要黑化了”、“要暴露了”,最后第二季结尾编剧却给他戴上了一个“观众同情帽”,第三季直接人物品格升华成了为保护Ms伙伴和人质勇于牺牲自我、浪子回头、敢于承担家庭责任的优质男,加上本身就是工作认真负责、帅气逼人、风度翩翩,这男神送的我猝不及防。
这个是惊喜。
而Ms的感情世界,额,怎么说呢,作为女性观众,我觉得有点一言难尽,可不可以别总是动情啊,而且对象特征还挺多元化,一副禁欲系的外表,突然就一个眼神好上了。
谁能给他带来短暂的安全感,谁就可以敲开他的心房?
感觉大哥一直在走shen,至少目前还没看到他对谁真的上心。
这么一说这方面他还不如Jk了。
而且他还总是搬家,虽然剧情中明示或暗示他每次搬家的原因了,不禁会想着是不是也是编剧从侧面塑造他情感性格的一部分,比如懦弱。
看完第九集再回头看第一季百感交集。
曾经他还是那个心里只有案件,只要求真相,只想将坏人绳之以法的小警员,后来他也懂了退而求其次,懂了有些事并不能求个是非曲直。
开始是四叔对他百般照顾,到了第九季他变成了那个照顾别人的人了,他会替四叔考虑,会替未来考虑。
婚礼上的那一场梦,或许是为了他自己也是为了观众圆梦吧。
看完以后理解为什么以后的摩斯会是一个邋遢探长,在和世界的不公对抗时,有的人会同流合污,有的人会远离一切,但有的人因为有心中想要守护的东西所以不得不在自己不认同的环境里求生,酒精使他能够片刻抽离他憎恶但又不得不拥抱的环境。
摩斯,谢谢你~
第二集的确是佳作,但最后一集又让我看得昏昏欲睡……不过星期四老大隐忍着说出的那声“be good to her”真是……好爸爸好上司
比1987版精致,从调度到剧情,基本演绎法活生生把摩斯变成福尔摩斯了,整体算是比较优秀推理剧
感觉不出来他的精彩
在Colin Dexter逝世这天看完了前传第一部。比起布洛克更喜欢Morse,把英剧的好全部发挥了出来,传统的,润物细无声的好。配乐太厉害了,想得到小侦探的古典音乐列表。再然后,Shaun Evans长得太对我的喜好了。
#剧集剧集# 294 一个案子也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有个宇宙第一好上司,以及本以为会和上司聪明又貌美的闺女有感情线,没想到大闺女和垃圾同事搞到了一起。强烈怀疑导演对摩斯探长有非分之想,分给他的女伴各个惨不忍睹。
Sherlock太多人爱了,还是来当介个见血就晕史上最软探长的NC粉吧 23333
英伦式古典平淡,破案情节一般,看过就忘系列。
最喜欢《回家》这个故事,风景和BGM都满满那个年代的真实感
节奏略拖沓,最后一集容易让人联想起Sherlock的情节
场景音乐衣服美 第一次看剧想每。一。帧。都。截。下。来。[主要是人美] 每一集导演不一样但是整体节奏很稳 thursday可爱jakes可爱strange可爱bright也可爱[[[探长看到个女的都眼睛发光=.=最后一集明明很基嘛!【呸
虽然逻辑严谨,但是人设太简单了,每个人的嘴脸永远都是如此,无趣!!
第二集剧情赞,第四集演技好,亲情,亦师亦父情细腻。
E1齐刘海金发妹子好像斯嘉丽哦
一点都不介意ITV再播上十几二十年!案子本身细节抛出一大堆但又不全用,有时有故意混淆视听的嫌疑,如果你比探长本人先破解谜团那很正常。摩斯有着仙一样的品位,过着猪一样的生活,萌死个人,却掩盖不了背后的苦情和孤独。
每次看到这么这座精良的破案剧,我就会觉得生活在被英剧环绕的时代真幸福啊~
9.0/10 分。初看。有特色的探案剧集。。。正传我都没看过。。。
阴郁沉闷正如剧中牛津的天气一样
牛津的古典气质萦绕着每个案子,摩斯忧郁而神秘,还契而不舍,但是案子好像没有那么吸引人?
我可能是会爱上所有脸上写着'justice must be done'的brits(雾
每次看到这种气质的剧我都控制不住自己那要点五星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