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蔬菜。
我们的一生都想要证明自己。
证明自己的思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运气。
但很难被理解。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星球,好像面对面,其实相隔万里。
就算怒吼,也像隔着玻璃。
无济于事。
觉得无力。
有时候越是声嘶力竭,越容易让他人想使你保持镇静。
像不像呢?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是精神疾病患者。
每次看着男主越是努力想要和他们沟通,越是得到他们的惊慌失措。
我充分感同身受。
我最难过的是爸爸站在窗外,为男主表演烟花绽放,跌落下去。
该多么难过啊。
人生中从中缺少了一个教他用拳头砸在桌上,表示一个男人的愤怒。
我最喜欢的一幕是邻居女友跟他告别的时候,他们一起透过门缝触碰彼此。
她是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女性角色,那么纯粹热烈。
特别是她来告别,趴在门口,用和他一样的姿势,如此地贴近着他。
所以我后面不喜欢福利院的那个女人。
我觉得她在欺负男主。
生气!
虽然男主对他一见钟情。
有一幕,我本来没有看懂,看评论才知道。
精神病院为了“帮他”不再吃饭咬嘴唇而直接拔下门牙。
我就说为什么他突然没有牙齿了。
我以为是帮他治疗伤口。
好难过啊。
一个有思想的人,却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只能被动接纳。
无法告诉他们,我想要坐着吃饭,我想要回家,我喜欢你,我很愤怒,和你在一起我很开心。
突然之间觉得自己很幸运,尽管能被理解的时刻是少数,但我可以大声拒绝我不喜欢的事情。
我也可以勇敢地表达我的爱意。
还好,最后他遇到了语言学家,教会了他表达。
他能够通过符号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是蔬菜。
我最生气的一幕是,那些评判家说他是弱智,他拼命从轮椅上挣脱下来,爬到桌子附近,站起来,努力用拳头打在桌子上。
啊一个男人表达忍无可忍的时候就会把拳头打在桌子上!
首先感谢鲁豫和鲁豫观影团以及波兰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们给我们准备了这么棒的一部电影。
男主演神一般的演技,导演高超的叙事和镜头运用,如此优美的配乐,波兰电影《生命如此美好》绝对值得拿到一座相当于奥斯卡级别的全球电影奖项。
基于以上几个因素,基于真人真事拍摄的这部电影给我的第一感官反应是,它不像一部电影,反而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我们坐在下面,看着荧幕上男主角从小到大的生活,仿佛是在看一位邻居的亲身经历。
男主演如此高难度、炸裂的演技,让你从开始就不觉得他在表演一位肢体高度残疾的角色,而是他本就如此!
波兰不愧是培育出了像肖邦这样的大音乐家的国度,电影的配乐太美了。
从开始响起的那一刻,就让你感受到一种轻快、喜悦,和男主角表面沉重的人生经历,形成剧烈反差。
我想这是导演有意为之,也契合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和男主角——马特乌什——内心的某种状态。
马特乌什虽然重度残疾,无法用语言表达、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被误认为是智障,但是他有思想、有情感,他没有智力障碍,只是无法用常人的方式与人进行沟通。
当他经过自己的非凡努力,终于找到一种方式——用眼睛读特殊符号——沟通他的想法,并且让妈妈明白他的那一刻,整部电影、全场的气氛到达高潮,很多人在这个时候泪奔了。
在我看来,电影的结尾处,马特乌什把脸转向摄像机的镜头,安静而坚定地望着大银幕外的观众,那纯净、清澈的眼神,跟观众跟这个世界进行了一次“对话”,将电影进行了升华,并且表达了至少两层意思:第一,我可以跟你们、跟这个世界沟通,通过我的眼睛;第二,你们能跟我沟通吗,能懂得我吗,能懂得像我这样千千万万的特殊人群吗?
换一种流行、通俗并且贴切的说法:我看见你们了,你们看见我了吗?
我想,即使是肢体健全、语言功能正常的我们,每个人内心里恐怕都住着一个“马特乌什”。
我们如此渴望被看见、被听见、被懂得,可是往往这个世界会让我们失望,哪怕是最亲最近的人,经常不懂我们,这也常常让我们陷入苦恼甚至痛苦之中。
而男主角马特乌什则给我们示现了在那般艰难的环境里,如何顽强地活下去,而且找到一种方法,可以跟世人沟通,被世人看见,被世人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明明生活充满磨难,生命何以如此美好?
男主角用他的优秀品质——无比坚强、永不放弃、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刻、勇敢地表达自己,给了我们答案。
(PS:大使馆准备的美味茶点,尤其是咖啡,必须要点赞。
)
波兰电影《生命如此美好》
马特乌斯父亲“永不言弃”和相信“一切都会好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了马特乌斯,所以,他利用一切机会去观察世界,以此学习并试图证明自己。
正因此,他得以观察到女邻居的乱性生活,以及女邻居引狼入室导致她女儿安卡被性侵;他也成功地利用那幅无知之幕,让安卡母女摆脱了光头狼的纠缠。
然而,他却因此失去了安卡对他的爱。
在“男朋友篇”中,人性的丑恶与光辉也是对比鲜明的。
本次观影在波兰驻华大使馆,观影体验非常好,也非常感谢鲁豫姐能举办这样的活动。
电影只有在影院的环境下才能有更完整的体验。
本次放映的是波兰电影《生命如此美好》,这部影片我之前看过两次,这次在影院的环境内又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自从第一次接触到波兰电影后,我就非常关注波兰电影。
波兰电影带给我的是感受是冲击感和有内涵。
《生命如此美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幽暗,听名字我只认为这是一部波兰主旋律励志电影,但自从细致研究本电影后,我感受到作者对很多生活及哲学问题的思考。
越来越多的人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这样一位主人公被贴上了蔬菜的标签,在不同的篇章中,人们围绕着主人公展现了人性的冷漠和残忍。
人们总是被常识所迷惑,从而变得标签化,这种去独特性的趋势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而独特、个性的人就会被贴上标签。
在一次一次灵魂深处的探索与挣扎中,在近三十年中,证明了自己有心智。
无论面对什么标签,人们都应该有面对生活的勇气,有化解心结的力量,感叹生命如此美好。
出于对这部影片的喜爱,我也在课题研究中选择了这部影片,基于同题材的内容进行探讨。
当男主通过“交流”告诉大家自己不是植物时,我凭借荧幕微弱的光芒感受到身边人的动容,大多数人都哽咽了,这也许是我喜欢在影院环境感受一部电影的原因,只有在身边都是陌生人的环境下,通过部分感受他人的状态,综合获得对这部影片的感受。
#影# 2013《生命如此美好》《Chce Się Żyć》8.5/10真人真事改編的片子,只要在保持生活化的同時把握好戲劇衝突和感情爆發的力度,都不會差到哪裡去,如果再加上以假亂真用生命用身心去“演”戲的好演員,絕對是值得一看的佳作。
波蘭的電影業雖然被“資本主義”腐化多年,但依然多多少少留下了“社會主義”的烙印,工人階級標準住宅區,整齊但破舊的格子樓,千篇一律的房屋格局,面目模糊活著的人物,出生就被診斷腦殘疾的男主角幾乎要被淹沒這無意義的等死人生中,但是不幸的他幸運地遇到愛他的父母,一對毫無保留呵護他陪伴他的偉大父母,為他在黑暗中點起不滅的燭光。
他在窗台上趴望世界三十年,他在地板上捲曲狗爬三十年,他在輪椅上挪動嚎叫三十年,都是為了告訴身邊的人:我不是腦植物人,我也有思想,我也有喜怒哀樂!
一個被困在鐵籠裡三十年的靈魂,終於在機緣巧合找到表達的突破口,他那句憋了三十年的:“我,植物,不是!
”,輕易擊穿觀眾所有的感情防線……主線非常精彩,但是副線絲毫不遜色,早逝的父親為幼小的他帶來會爆炸絢麗的“星星”,勤勤懇懇持家明顯偏心男主角的母親,吃醋但依然深愛弟弟的姐姐和哥哥,鄰家女孩和他安靜的初戀,富家女送給他獨一無二的成年生日禮物……雖然旁人的故事都僅僅點到為止,但是都留下飽滿的色彩,導演輕重筆墨控制得很好,從側面豐富了影片,把一整個波蘭社會投射入兩小時的膠片裡。
我最欣賞是導演對同情的拿捏,非常容易催淚的題材,但他沒有肆意放縱情緒的流竄去刺激廉價的淚水,而是一直用安靜的對白和音樂講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讓人感覺到主人公那種“我是一個人,請正視我!
”強烈願望。
尊重殘疾人,而不是居高臨下憐憫他們;給與他們養活自我的機會,而不是處處保護讓他們產生一無是處的感覺;平視他們,而不是隱性歧視他們;一部片子能帶給觀眾這些思考,它已經超越“成功”的定義!
从出生之后,医生就给马特乌斯下了智障的结论,认为他的大脑不会思考,就像一棵植物。
庆幸他有关心他的父母,尤其是父亲,不仅对他照料有加,还是他的魔法师,宇航员,机械师,并且教育他不要放弃。
可惜父亲因为意外早早去世。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马特乌斯又失去了理解他的初恋女友和因为年老无法再照顾他的母亲,只能被送进智障者福利院。
马特乌斯不适合这里。
他有思想有感情,只是苦于无法表达出来。
这里的人对他漠不关心,为了防止嘴唇受伤甚至使用拔掉门牙这种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全然不去想其实他只要坐起来吃饭就不会伤到。
他喜欢的女护工虽然带给他一些温暖和善意,但其本心仍然是为了刺激自己的父亲而把他当成工具,在达到目的后就离开了。
马特乌斯第一次在母亲面前悲伤地痛哭,为了曾看到又失去的光明。
幸运的是,马特乌斯遇见了尤拉博士,她利用一套残障人士所能理解的符号让他可以表达自己“不是植物”,证实了他具有正常人的思维意识。
经历了身体和内心重重伤害的马特乌斯在听到测试官轻蔑的说“明明是个智障”时,跳下轮椅用尽全力艰难地走到桌前狠狠地敲击,他用父亲教给他表达愤怒的方法,反驳了测试官们对他的偏见和误解。
马特乌斯用三十年的时间,克服无数磨难,证明自己不是植物,不是智障,而是一个思维正常的人。
在影片的最后,他转向镜头凝视着观众,眼中似有千言万语在诉说,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撼。
人总易被常识所蒙蔽,只要你不展现出芸芸众生相,你就会被贴上各种不同的标签。
如同本片的主人公马特乌斯,即使生在一个和睦有爱的家庭中,只因他无法跟人交流,就被医生贴上“蔬菜”的标签,他的父母就被神职人员要求“面对现实”。
还有比预设主人公一无所知更能彰显人性恶的吗?
若非因“一无所知”这个常识,专业人士是不敢乱贴标签的,神职人员更不愿丧失这个或可展现神迹的机会的。
常识之下,马特乌斯的姐姐甚至都要跟他争夺父母之爱,否则,她哪好意思对自己亲弟弟恶言相向?
这就是本片“证明篇”之前所交待的人性幽黯面,它与彰显人性光辉的父爱母爱形成显明对比。
一个天生脑瘫的男孩从小被诊断为植物人,再大点被送到精神病院。
偶然间,医生发现他有意识、有反应。
在快三十岁时,他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严。
影片有真实故事的支撑,避免了剧本在情节设计上的过度想象,整个电影下来是非常流畅的,有温情也有失意,不是平淡安好的鸡汤。
主人公一直住在那个病院,直到去世。
在片尾的彩蛋,有男主角和真人的一次互动。
真人的马特乌斯,看上去非常快乐。
尽管他没有看到成片就去世了,但他的精神鼓舞了很多在困境中求生的人。
人总易被常识所蒙蔽,只要你不展现出芸芸众生相,你就会被贴上各种不同的标签。
如同本片的主人公马特乌斯,即使生在一个和睦有爱的家庭中,只因他无法跟人交流,就被医生贴上“蔬菜”的标签,他的父母就被神职人员要求“面对现实”。
还有比预设主人公一无所知更能彰显人性恶的吗?
若非因“一无所知”这个常识,专业人士是不敢乱贴标签的,神职人员更不愿丧失这个或可展现神迹的机会的。
常识之下,马特乌斯的姐姐甚至都要跟他争夺父母之爱,否则,她哪好意思对自己亲弟弟恶言相向?
这就是本片“证明篇”之前所交待的人性幽黯面,它与彰显人性光辉的父爱母爱形成显明对比。
影片虽然平淡,但值得一看,比起很多激情澎湃的影片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比真实的东西更动人。
男主角天生残障,26年来无法与人沟通。
直到那个女老师出现,他才把憋了26年的那句话说给他母亲听,第一次对他自己的母亲表达心中的想法。
当今社会不乏像男主角这样的人,他们生而残障,但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
我们比较幸运,我们拥有健康,完整的身体,我们可以毫无障碍的表达爱恨。
所以,如果你身边有像男主角这样的人,请用你健康的眼睛,耳朵,嘴唇表达你的善意,传递你的温暖;如果你什么也不做也没关系,但请你一定尊重他们,因为他们也有感情,他们不是蔬菜(植物人),他们是人,上帝给予我们健康的体魄,不是用来伤害这些已经受了伤人的。
泪目π_π男主演技太棒!人都有表达的和渴望理解的需求。不要放弃,一切都会好的。
男主演的是真辛苦,3分致敬演技,其他无。
疾痛的隐喻-人性
流水账
只能说是我不喜欢的类型。看得人心累
恩。。窒息感伴随着恶心感
我是人,不是蔬菜
三体困境解决之道,仅通过眼神来表达自己。
每个人都渴望表达和被理解,只是方式不同
我最喜欢的残障题材电影出现了!
花了那么多力,忍耐抗议等待学习,让“我不是蔬菜”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变成了振奋人心的跨栏,连几乎没人在意的,倾尽全力拍一下桌子,都默默振奋观众。每个人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我们倾力所为的,是公平和自由。
三星给演员的敬业!我还是无法接受这样的人生,与其痛苦,不如早早了却……
这演技也是绝了,太厉害了。最后奋起拍桌的那一段看的真是心酸
太难看了,第一次看一半睡着,第二次看剩下一半,剧情好恶心,然后最后十五分钟又睡着。无聊的电影不少,无聊又恶的头回见呢。
星星和乳房,是上帝最伟大的杰作,但是我并不是一颗蔬菜,我奋尽全力,只为想男人一样敲一下桌子发泄我的不满。
直译片名《星星和乳房》。遥不可及的星星和遥不可及的乳房。
演员很卖力,7.0
题材很好也很感人,男主演技也很赞,但是这个故事个人觉得并没有讲得很好。
还行
1.天生脑瘫患者男主,一出生就被医生认定是一颗蔬菜,不会思考;2.爸爸妈妈却坚持陪伴儿子,努力怪变,父亲为他制造独特轮椅,一起玩耍嬉戏;3.父亲为让他看眼花而坠楼身亡;4.男主慢慢长大,偶然看到对面窗户看书眼镜女孩;爱上女孩,并慢慢和女孩成为了朋友;女孩母亲生性放荡,不停变换男人,最终因为遇到家暴男人,而搬离此地;5.男主因为弄伤妈妈,被认为是累赘的姐弟送去疗养院;等待妈妈带自己回家,等来妈妈,妈妈依然不能带他回家,男主陷入自闭;6.护工小美到来,有没舞姿,爽朗笑容,深深吸引男主;25岁生日,两人滚床单;小美带男主回家,被众人群嘲,而小美也仅仅是为了刺激父亲而已;7.失恋男主,在心理讲授的教授下,第一次通过符号,说出了“我不是蔬菜”,感动妈妈痛哭流涕;8.随后事件被报道,残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