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比较期待的一部日本电影,自从错过了上海电影节首映以后,一直在等待网络资源,现在b站、a站终于更新了上篇,的确让人欣喜不已。
说起这部电影节上最受欢迎的影片,不禁让人联想起原作作者横山秀夫先生。
作为日本比较知名的推理小说家,横山先生拥有一系列堪称经典的推理作品。
以心理悬疑、推理叙事见长的他,往往在作品中融入不少深层次的元素,如探讨案件背后的“人性”问题,深入探究各式人物的心理状态,对于现实的批判与揭露。
影片《昭和64年》,改编自横山先生于2013年推出的推理神作《64》(当年顺利拿下“这本推理真厉害!
”的冠军)。
先生用细腻的笔触,丝丝入扣的叙事,错综复杂的线索,回味无穷的对白,给我们呈现出了一部震撼心灵的推理剧作。
尤其突出的是角色塑造,先生对于作品人物心理刻画、细节还原,称得上“无与伦比”,“登峰造极”。
作为推理迷的本人来说,十分期待此作的电影版。
先做个说明,由于后篇的资源还没有拿到,所以今天只能介绍电影版前篇,剧长2小时,情节较多,伏笔较杂,人物较乱,需要细心、耐心的观看。
点评作品之前,先来看一看,日本影评网站综合评分,表现不错,观众与影评人都相当热衷于此作。
yahoo映画评分:3.65映画.com评分:3.8进入影片分析,再罗嗦一遍。
电影有上下两篇,今番介绍的是上篇,很多人看了此段(2小时)会有一头雾水的感觉,不要紧,正常。
因为伏笔,支线情节比较多,脑子混乱在所难免。
不过只要耐心看,还是看得懂,就是比较“干涩”,至于想要了解作品内涵,需要结合下篇(我自己都没有看)才能一见分晓。
上篇的亮点不多,主要是靠演员的演技及个人魅力吸引观众的目光,具体的故事情节尚处在萌芽状态,慢条斯理,含苞待放,过于集中的记者与警务所的对立画面,让人看得有些厌倦,略感剧情乏力(估计一切要等下篇解开一切谜团)。
另外,片尾曲不错。
一一详解演员,就讲一人,三上刑警(佐藤浩市饰演)。
分两方面解析演员本人。
佐藤浩市,不再年轻,性感中年大叔一个。
演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多次获得“日本电影学院奖”,演技实力、颜值魅力兼备
作品人物。
三上刑警,一个被夹杂在记者与警署高层中间的宣传部发言人。
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不是指“心计多”,而是身处的位置与环境让他陷于尴尬、繁杂的境地。
第一方面,受制于组织内部的压力,无法有效、正面与记者沟通;第二方面,怀着极度不信任的记者对其的责难、争执。
第三方面,女儿的不理解,出走,让身为父亲的三上内心十分迷惘、纠结。
剧情,两点详解接近于三上刑警一个人的独角戏,尽管故事开始于一桩撕票案件,但整个2小时的剧情并没有如人所料般的展开,剧情更多关注的是对立点的梳理与强调。
如警署高层与记者的对立与博弈,三上想要了解案件详情与高层执意隐瞒的对立,办案人员与案件受害人无法互相理解而导致的矛盾...,类似的桥段还有一些,如果观众有兴趣可以在影片中仔细观察一下。
主线、支线比较繁琐,节奏很慢,急性子的人很有可能中途离场。
这个是日本作品的通病,2小时对于大和民族的导演来说就像是“及格线”一样,必须达到,硬凑都要弄个120分钟,不是太理解。
上篇剧情的主线就一条,探究案件,支线涉及就相当广,从记者到警署官员,刑警到事务部,从组织内部的争权夺利到挣扎在现实命运漩涡中的主角,太多的内容,三言两语说不尽。
结尾曲特地作为影片的一个亮点拿出来说一说。
片尾曲“風は止んだ”,由小田和正为影片量身定做。
这是老人时隔五年后再次为电影创作及演唱主题曲,让人无限感慨其敬业精神,据小田自己透露“在看过影片样带之后,觉得电影主题如此沉重,就想写一首积极一点的歌,于是将这种愿望融入创作中,从而产生了”風は止んだ“这首轻快靓丽的歌曲。
写在最后,本片是个人本年度最看重的日本电影,不论其叙事架构、人物处理,还是内涵设定、内在深度,都堪称经典,千万不要错过。
原作★★★★★(横山先生的作品,推理作品中的翘楚)演员★★★★★(演技卓越,感情细腻)导演★★★★☆(基本忠于原作,稍显拖沓)视效★★★★☆(日系风格的素雅)音效★★★☆☆(几乎没有BGM,ED是亮点)推荐人群:所有人详细影评+剧照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剧情过于压抑,但一些细节令人震惊。
昭和64(1989)年,居然还有渎职切腹的理念,故事的时间线是14年后(2003年),宣传官和记者组的对抗显示的是日本体制下的民主自由制服和精神。
愚昧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进步的希望,相比之下,这种对抗更具进步的价值。
记者要曝光事实的动机是什么,真的是为了正义和记者操守吗?
也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地位和背后媒体的盈利,头条的价值是利润。
警察隐瞒实事的动机是什么,在高层的腐败,在三上是对孕妇的人文保护。
善恶难以区分时,就要靠制度来实现“现实”公平,在一个组织,一个体制里,最终的价值体现还是制度本身
236分钟的片长 犹疑再三还是买了 之后一直在和Lynn讨论我们会以何种方式在电影院里睡着当然 没睡啦 而且越看越清醒好吗😂悬案题材 我看到的是三个父亲 一个是受害人的父亲 一个是警察 还有一个是罪犯 身份不同却同为人父 女儿就是他们全部的理由 会翻烂黄页去辨识那个只听过一次的声音 会千里迢迢去停尸房确认那是不是自己失联的女儿 会明知是陷阱也不容有万一发生在女儿身上而犯险 之前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帖子 叫「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什么样的感觉 电影里的父亲们已经给出了漂亮的答案
以上我个人觉得电影最动人的部分 除去悬案线 其他的支线可谓纷繁复杂 看得我有点脑子不够用 比如媒体对警局真相的索取 比如警局内部各部门之间力量的抗衡 比如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重度脸盲症患者 我费尽了脑细胞也没把人物拎得门儿清😂😂😂 比较想吐槽的是剧中的媒体 一言不合就摔文件投诉罢工找领导 发言基本靠吼 不满起身就走 而描述媒体与警局对抗的这段着实冗长乏味 没睡着的原因在于他们真的好吵 追索真相当然是好事 只是方法有点让人反感
听说是有日剧版本的 而且评价普遍比电影版高 倒是可以选择去补习一下 其实电影看起来也挺电视剧的😁😁😁PS:电影分前后篇 中间过度的时候 跳出来一段字幕「中场休息 但只有十秒钟」戳中笑点 PPS:后篇开始的时候 居然还有前情回顾 就听到邻座的小伙伴说 早知道有回顾我就去上厕所了 哈哈PPPS:听到片尾曲的感动难以言说 看着字幕都想掉眼泪 出电影院时回望「上海影城」 感觉人来人往 时间凝固2016-07-03
看了太多韩国,好莱坞以及少量国产剧,为了悬疑且跌宕起伏的剧情不惜刻意粉饰和雕琢。
今天这部让我最初以为是政治片的电影品出了特别的味道。
事实上它就是一部披着警匪片的政治片,所呈现的就是几大政治集团的争斗与妥协:县警要维护自己的脸面;东京方面想把警察系统集团化;记者想要第一手资料。。。
除了至亲,谁会真的在意一个寡居老人的生死,一个小女孩的生死?
天皇?
警察?
记者?
在我眼里,天网恢恢就和人定胜天一样就是个笑话。
整体节奏不快,一直在铺垫,警察和记者的矛盾,刑警和宣传部的不同处事方式。
男主在14年后发现当年昭和64案件相关人员都因为这案件人生发生重大转变,因为警局为了维持公信力和不被公众指责、不想承担责任。
设备故障无法录音,当时的四人隐瞒了当时凶手的一次通话,那次通话只有受害者父亲田宫接到电话,听清了绑匪声音,按照绑匪的要求赶向不同地点最终把钱扔下桥,绑匪拿到钱后却杀害人质,把小女孩放进废车后备箱。
当时的通话录音员因为长官的隐瞒和推卸责任,一直在责备自己,困在家中,父母只能写信与他沟通,直到他接到同事的信,一句不是你的错让他潸然泪下,向父母忏悔。
另一位因为内心的谴责选择写信向县警长官陈诉事实,但上面选择隐瞒,当这件事不存在,逼他离职,并且派人监视他。
他选择离职帮助已经找到凶手的田宫,假扮绑匪模仿14年前的案件。
而这次绑架案的受害者父亲就是当年害死田宫女儿的凶手。
让罪犯也体验受害者的担心害怕,其实大女儿没有被绑架,手机被偷了,无法联系上,他们利用时间信息差重复当年案件,最后用纸条提醒他当年案件。
罪犯吃下纸条,选择演一个受害者,他的小女儿不见了,他接到电话,因为小棺材的提醒跑到当年他抛尸的废弃汽车厂遗址撬后备箱,一切不言自明,他就是那个杀田宫女儿为了赎金杀人的凶手。
最令人感动的是那一本6厘米左右厚厚的电话簿,田宫在14年来刮风下雨、下雪大太阳,无论什么天气都坚持在电话亭打电话,想凭借记忆的声音找到当年凶手,电话亭的按键被他摸凹了,男主接到的无声电话就是他打的。
男主决定像田宫一样坚持去找自己失踪没有联系的女儿,而田宫也终于可以放下这件事,给女儿一个交代,把回忆的纪念品烧了。
感动于父亲的执着和坚强,为女儿伸张正义。
记者和宣传部那块实在有点多,搞来搞去,一个要实名制公布名字地址,一个要时效性,追求及时知道案件进展,记者比警察还官大,一直催警察,搞抗议,闹罢工,不配合。
高层为了前途和未来隐瞒案件细节,不追究追查凶手,搞小动作,想抓知道秘密的幸田,真是寒心。
没看过原著,单说电影本身1,太多的篇幅给了叽叽歪歪的记者和疲于应付的宣传部,却完全没有交代背景,就像菜市场的泼妇吵架。
满脑子都是问题却得不到解答:在三木来之前新闻都是实名还是匿名?
是只因为交通肇事案匿名吗?
但记者们的反应不像啊...如果使用实名,如何保护像三木所说的保护受害人类似被强奸者?
如果一直是使用匿名,宣传部和记者协会每天都要这样吵架么?
怎么喊了句“我要相信记者们”之类的话就突然对全剧除了吵架几乎没有有效沟通的记者完全信任以至于不计后果的相信了呢?
这应该是热血高校的画风不是这种文艺片的套路啊!
2,女儿丢了?!
难道是又一起绑架案?
哦原来是离家出走...但夫妻俩一会着急一会不着急,仿佛他俩是薛定谔,女儿是薛定谔的女儿。
只截取的细节比如家暴,但女儿为什么如此恨三木完全没有提,全靠脑补3,我想知道谁把“悬疑”的标签加上的,悬疑要素超过脑筋急转弯了么?
最后抓捕犯人不带摄影录音,冒着分分钟被翻供的风险玩追捕文艺的不对劲,悬疑的不到点...真的是日本片+钢琴曲+慢节奏分分能让文青高潮啊
宣传部门,就如同噬嗑卦中的三四两爻,被咬在上下之间,成为上下的阻碍。
这个部门,表面上是负责案情报告,实际上担负着引导舆论,缓解民众和警局压力,并发动社会提供线索。
影片主人公三上义,昭和64年的一个绑架案没能破获并导致被害人死亡,背负着这个负担,他担任了宣传部领导。
这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在谎言和受害者之间犹豫挣扎。
领导为利益隐瞒真相,记者为获得真相几乎以死相拼。
自己的前途掌握在领导手中,自己的良心却向着那些受害者。
在经历了太多内心挣扎和做了很多妥协之后,终于意识到,良心和利益之间不可调和的,但他还是找到了一条即能保住自己又能让媒体知道真相的方法,这在一般社会中会让人感到非常愚蠢,但在日本却能够实现,他通知了媒体,却不让媒体报道,或者,媒体的报道已经没人关心,而另一方面威胁媒体,如果他们报道,则自己必会完蛋离职,而新的新闻官依然会采取以前的方式,让记者接受一个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就是他已经是这个位置的不二人选。
这近乎无赖的做法似乎受到了大家的赞扬,他的良心也能因此获得释放,媒体也获得自己的利益,但受害者依然不知道真相。
也许这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没有办法改变。
只能接受了。
电影显示出了对这种情况的无可奈何,最后用了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来安慰自己。
电影中,记者们疯子一样的申明自己的权力,但最终的怒火都发泄在这个可怜的宣传部长身上,而且只停留在这里,当这个部长开始谈判时,媒体便做出了妥协。
在东方的民主制度外衣下的实质的专治,始终在那里,一切民主的秀都是为了专治而作的。
噬嗑卦显示的就是这种情况,中间越刚强,两边就越不通,则世界会变得越坏,而终于大凶。
上海电影节4小时联播,酣畅淋漓!
豆瓣条目居然是前后分开的,剧集我是没看过,坦白说买票之前对电影几乎一无所知,总体还是相当不错的,先看片的朋友说全程无尿点,当然两场连放4小时的片长肯定震撼度会比较高。
节奏:以往看日本电影常常习惯二倍速,电影院里当然会好很多,有些地方还是慢。
剧情:故事主线并不复杂,但支线也不少,所以感觉想要囊括的东西太多,有点分不清主次多线并进处理不妥。
既想理清贯穿14年的劼杀案渊源,又要兼顾各人形象的树立,还有警局的腐败,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斗争, 家庭内部子女教育的问题,旧案对小组各成员的十几年人生影响。。
这的确是一部剧集所能承载的内容,但作为一部电影哪怕时长四小时处理不好也只会显得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不是精彩纷呈的饕餮大餐。
亮点:1,印象最深是快到结尾的追逐戏,三上一直追问凶手“你为什么要杀了她?
你怎么下的了手?
你自己的女儿才2岁!
你怎么可以高枕无忧好像这件事从未发生过呢?
”,凶手近似惨淡的笑容无奈地回应“不,十几年了我从未忘记这件事,一秒都不曾忘却。
可是,杀人这种事情,你以为我怎么会知道为什么呢?
”这一刻,他是无比坦然地迎着三上错愕的目光,让我觉得特别真实。
三上当然无法相信,翔子的爸爸肯定也无法接受这种解释,但这就是现实,生活就是如此荒谬而真实。
槽点:1,既然是假绑架,凶手自己的女儿被绑完全和14年前一样的路线怎么会浑然不觉只是焦躁不安呢?
动脑子想想就会觉察什么啊,只有警察在对比14年前,凶手从头到尾都没有开窍过。
2,开篇三上和妻子在雪天一起去了很遥远的火车站看到一具尸体,明明已经是2000年后了,这具尸体是谁的呢?
3,片尾小女儿看到爸爸的时候惊慌失措的大哭大叫,现场居然无人动容,任由她哭闹。
我觉得是个人至少会去抱抱孩子把她带走,也没有。
最后一行警察都当她不存在一样任她蹲在地上哭泣就这样漠然走过了4,那个闭门不出的小组成员,看到“那不是你的错”就顿悟了。。
总体这一条线都比较假5,PR部门和记者部门的对抗几乎贯穿全片,记者的叫嚣有几场过了,搜查二科的发言人弱智的程度非常之假,完全没有必要,至少可以放个颜值低点的正常智商角色嘛6,好久没看日本警匪片了对警察体系内部结构并不了解,如果是日剧的话字幕组一般有所背景补充,电影就没有啦所以一开始各部门勾心斗角的时候有点恍惚7,小演员都好萌呀三上的女儿如此叛逆有点木有铺垫理解不能
目前只看了上篇 先写一部分:这片子等到心力焦灼终于能看了。
(下篇的熟肉估计也快了)电影和剧版的差距大概就是TBS和NHK的区别吧。
时长也差不多。
但是更喜欢NHK的剧版。
小说本身已力透纸背,剧版又珠玉在前,所以电影不可能差。
上篇给人感觉一直在为下篇蓄势,所以略闷。
又像是为了不那么闷,搞了很多太脸谱化的设定,过分追求戏剧冲突反而看得很烦躁,其实根本不需要。
横山秀夫的这个故事,精彩之处在于它的“真实”,说白了甚至有点像煮开水。
看似稀松平常又暗潮涌动的生活,进行到最后却发现是场精心设定又情感沸腾的大局。
故事就是在不住地铺陈真实,鲜有一蹴而就的事,要得到什么终要有所牺牲,阻碍自己工作的最大麻烦是共事者,虽然握有底线但为了“大局”必须做些违心的事,言语之刃杀人无形而冷漠更摧人心智,上帝在为你关上一道门时肯定把窗子也封得死死的…会有这种感觉。
每个人都不顺利,家庭也好,工作也罢。
因为生活真的是件复杂的事,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人性也是,规则也是。
迟来的正义甚至无法安抚到自己,因为痛过的地方疤痕依旧,一如围绕怯懦者十四年如一日的自责,一如敢言者迫于强权的苟且生活,一如遗属手指的茧,一如公用电话亭上磨损的按键。
总之,这仍是我今年最喜欢的故事。
无以言表的感激与感动,另一种程度的欣喜至极。
PS:淘宝的书降价了……
谈及日本推理小说,首先应该了解的就是作家松本清张。
在日本文学史上,松本清张是一位很特别的作家,他让日本推理小说进入一个新的纪元,改变了推理小说的叙事模式,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结合起来,让推理小说兼具了艺术性和通俗性,也因此而获得了更多的读者。
松本清张作为社会派推理小说的代表,在写作的过程中,摆脱了过去单纯描述侦破案件的手法,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叙述方式来丰富推理小说的内容。
除了描述事件之外,松本清张还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案件进行观察,在深入了解案件始末的基础上,将现实主义和深刻的哲学思考结合在一起,让推理小说的表达上升到人性的探索和良知的捍卫上。
最近看了濑濑敬久导演的《昭和64年》前篇和后篇两部电影,本片改编自横山秀夫的同名推理小说,电影通过一个绑架案来描述日本上层统治阶级权力更迭带来的影响。
电影跨度长达十多年,在这十多年中,当年的办案人员也经历了不同的人生。
有些人因为良心不安而推出警界,有些人因为贪慕权力掩盖事实,也有人试图找出真相。
当年参与案件的三上义信现在是群马县警署的宣传官,他终日周旋在上级和媒体之间,还要控制因为女儿失踪造成的无奈和焦虑。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看见的不仅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案件,还是一场压抑的人间闹剧。
每个人都背负着秘密生活,这是一个关于权力、关于生死、关于良知的秘密。
前面之所以介绍松本清张,是因为松本清张开创了“社会派”推理,横山秀夫继承了“社会派”推理的道统。
横山秀夫在追求故事性的同时,也关注着现实性的问题,通过案件展现社会个体存在的孤独和无助。
不过,横山秀夫的“社会派”和松本清张的“社会派”有一些不同,横山秀夫的作品中有很强的心理悬疑风格,而且作品的框架比较大,能够展现出众生百态,其丰富性远远大于松本清张。
《昭和64年》的原著叫《64》,虽然不是横山秀夫的代表作,但通过这部作品可以找到理解日系推理的三个关键词:社会派、历史进程、权力博弈
社会派:日本推理小说一共有五个派系,本格派、硬汉派、社会派、悬疑派以及法庭派,每个派系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本格派:注重推理解谜,强调逻辑分析;硬汉派:以侦探探案为主;社会派:以社会阴暗面为背景,选择相关案件进行分析,着重案件背后的人物动机,具有指导价值;悬疑派:注重氛围的刻画;法庭派:以法庭为背景的推理小说。
社会派作为其中的一个派系,近年来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东野圭吾。
他的《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店》等作品都被改编成电影,并得到了不错的评价和票房。
社会派推理作品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符合当下读者以及观众的需求。
社会派推理作品擅长将深刻的思想内涵放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观众在观看这类作品的时候,可以通过细枝末节看到被历史烟云遮蔽的隐秘往事。
在洞察社会黑暗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困境和痛苦。
推理小说的前身是侦探小说,这类小说的节奏性很强,内容肤浅粗糙,摒弃了对故事冲突的设定和悬念的设计,多是对事件进行平铺直叙的描述。
社会派推理对侦探小说进行了改良,留下了对事件的描述部分,加入了更深广的社会内涵。
比如权和法的对立,善和恶的对立,罪与罚的对立等等。
简单来说,社会派推理将整个日式推理带入了娱乐性和艺术性并存的高度,让推理系列作品进入了黄金时期。
历史进程:任何作品都有一个大的环境,有些作品借古讽今,有些作品借今喻古,在巧妙的时空转换中,被遗忘在历史中的种种故事重新被挖掘、被描述、被理解。
理解日系推理,离不开对历史进程的了解。
其实不仅仅是日本,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都和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社会派推理和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因为它始终关注着社会变迁和历史更迭。
看过社会派推理作品的人会发现,社会派推理会将事件尽可能的放在当时日本所处的整体环境、历史进程以及社会改革的坐标上。
在追寻真相时,会对时间发生的历史背景、形成原因以及参与者的态度进行深刻解读,在整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背景下来展开故事,以此揭露日本社会存在的问题。
在《昭和64年》中,可以明显得感觉到这种特点。
三上义信虽然参与了64绑架案,但他经历的种种让他不允许遗忘该绑架案。
于是,在后来的“解谜”过程中,三上义信逐渐了解了自己的尴尬处境,也了解了当年参与绑架案之后的那些年轻警员所做出的选择,也明白了警界的权利争斗。
社会派推理虽然也描述的是犯罪,但重点不是个人恩怨,而是着重揭露官僚政客的虚伪和阴谋,体现了一种严肃的美学追求,拓宽了推理小说的表现领域。
而且,“历史进程”可以给推理小说增添一些文学层面的艺术性,简单来说就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权力博弈:《昭和64年》中,权力博弈绝对是电影的重头戏。
上篇和下篇的时间加起来四小时左右,其中,有一大半的时间都用来描述警界的权力博弈。
在权力博弈中牵扯到的不仅仅是警界内部的权力博弈,也包括了媒体和警界的较量,甚至媒体内部的权力博弈。
任何一桩罪案带来的影响都是多方面的,而且站在不同角度的人会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这件罪案。
有人在罪案中看见的是痛苦,有些人在罪案中看见的是良知,而有些人在罪案中看见的是好处,这就是社会派推理最有意思的地方,提供了多个视角,而且每个视角都不是单纯的正义或者邪恶,很多视角都是复杂而纠结的,换言之,很多人在罪案中既是受害人,也是加害人。
而这种受害人和加害人之间的身份转换往往会因为权力的转移而发生变化,这也给电影增添了很多的戏剧性。
松本清张在早期的作品中已经加入了权力博弈的内容,因为权力博弈是最能反映人性善恶的方式。
在权力博弈中,身份的转换会带来心理的转换,而心理变化又会左右人的行为。
善恶模糊之后,每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就会显露出来。
社会派推理就是用这种方式揭开人性的面纱,将人性最肮脏的一面表现出来。
结语:看完《昭和64年》之后,我被日本社会派推理的现实性震撼,它丝毫不遮掩现实中的丑陋,而是一点一点的揭露。
就好像我们开始了解一个人,先是他的形象,然后是他的语言,再次是他的动作,最后讲这些内容串联起来,才能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人。
日本社会派推理强调的从来都不是结局如何,而是在知晓结局之前,人们的种种经历和心路历程。
唉,64案,被天皇逝世盖过的普通人,是所有知情人的梦魇
前篇铺垫太冗长了
看到令人心酸的浩市papa,我想把这片隆重推荐给我司那位PR
SIFF新衡山 前篇看得有点懵。
案件本身非常了不得,引人入胜环环相扣,但是,能不能不要加进去那么多要表达的意思啊,什么都要讲意味着这四个小时相当地缺乏重点,其实很多问题只要点到即止,过分深入就令电影有点散。
佐藤浩市好棒!
看睡了…
难看死了,一开始交代案情还吸引人,后面一个多小时全在记者警察家属拉拉扯扯。
日本警察系统的官僚主义
最令人感动的是那一本6厘米左右厚厚的电话簿,田宫在14年来刮风下雨、下雪大太阳,无论什么天气都坚持在电话亭打电话,想凭借记忆的声音找到当年凶手,电话亭的按键被他摸凹了,男主接到的无声电话就是他打的。男主决定像田宫一样坚持去找自己失踪没有联系的女儿,而田宫也终于可以放下这件事,给女儿一个交代,把回忆的纪念品烧了。感动于父亲的执着和坚强,为女儿伸张正义。
日本电影的通病就是太文艺 节奏太慢。电视剧改编电影的通病是不分主次,电视剧有的电影也通通要讲,导致篇幅过长。这片,以上缺点一个没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正片终于开始了,电影结束了(╯°口°)╯集末留悬念吊胃口,电视剧的臭毛病也给学来了!被你们这些电视剧党虚高评分坑了!
一般,日本电影节奏大多如此。
看之前就想知道什么内容必须做成两部,看完后篇依然觉得有拖沓的嫌疑。但是故事性还是很强的,感觉好久没看社会派推理了。
瑛太这个发型我喜!
粗鄙的我之前看名字一直以为是讲历史的…推理小说改编的呢…四个小时还是花的值得哒…确实还不错
2.5,偶有精彩,但鋪陳太長、廢話又太多,整體無趣,看下篇的動力缺乏,中文片名未免取得太過浮跨,2019.09.13
180830有些拖沓
我没看过剧版,我觉得还行。也可能因为我是倍速看的。
名字和人物关系太头大,两星给摄影。
2016.06.11 SIFF 我的开幕片 这次换在在大光明坐四小时,好在膀胱给力,中场休息时没有被骗出去,完整看完剧情。剧本之外,卡司强大,片尾曲也动人,原声音乐气势足。14年间活在那七天的人,果然可以因为这样而解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