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睡了没有?
”在上海看完《吴清源》,这句戏谑式的问候成了一些记者的口头禅。
放映现场的状况不可谓不狼藉:不知道是从放到多少分钟起,一些人陆续进入睡眠状态,偶有鼾声响起,直至放映结束。
田壮壮不是催眠大师是电影大师,吴清源是围棋大师。
大师相逢,不是火花四溅的风云际会,而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式的一场私语。
他们用了传音入密的方式跨越时空对话,却苦了看电影的人:风景好美,人物好靓,唯独他们的声音,你不一定听得见。
干着急没有用,放弃努力的人还可以选择去见周公。
在那么美的山水里入眠,心不在人犹在,也算得一种支持吧。
毕竟,你是选择了进这间影院而没去看《红美丽》。
“不仅是一位导演,更是一位作家和思想家。
”《吴清源》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拿下“最佳导演”时,评委这样评价田壮壮。
相信这部电影也是记者们议论最多的一部,茶余饭后交换意见,大家都在询问彼此从中发现了宝藏没有。
我当天就上网去翻了吴老先生的自传《天外有天》,觅得一些八卦,比如他11岁时当段祺瑞的门下棋客,后来与川端康成、与梅兰芳的交往,他的婚恋:他夫人自谦说吴清源选择她是因为她“中原和子”的名字:“中原”让人想中国,“和”字又和吴源一贯主张的“调和、和平”的人生观相合……把这些八卦兜售出来时,大家又叫了:为什么田壮壮不拍这些啊?
这个问题也慢慢有些抵达电影精髓的意思了。
以传奇人物为主角的《吴清源》为什么看上去那么“不传奇”?
这大约就是田壮壮的选择了。
回避了最富戏剧性的那些桥段,你只能说田壮壮和编剧阿城是“选择性失明”的高手,一到关键处就虚晃一枪顾左右而言他,花了所有气力去捕捉吴清源某一刻的姿态和神采。
如你所见,张震时而独坐冥想,时而抬目远眺,时而低头奔突。
那是吴清源在一场场大变来临之前或之后的神态——大变的那一刻,田壮壮选择失明。
这又多像侯孝贤。
侯孝贤携《海上花》去巴黎时,法国《解放报》(Liberation)记者曾问他,“为什么戏剧性不是你电影的中心,而是作为影片背后、外围的东西出现,银幕上呈现的,永远是发生在戏剧性之前和之后的东西?
”《海上花》的编剧也是阿城,田壮壮又跟侯孝贤私交甚笃,他们同一个鼻孔出气也在情理之中。
由此也想到陈凯歌筹拍的《梅兰芳》,又是一场大师遇见大师。
由于各种原因,你可以想见,这个梅兰芳很难是陈凯歌眼中的梅兰芳。
舞台上的旖旎,烈火烹油的华彩,爱国的一生,完美的一生,波澜壮阔的一生。
田壮壮可以用一枚棋子来替代吴清源棋场上千军万马的厮杀,梅兰芳的舞台生涯却无法只剩下一只兰花拂穴手。
当然,最重要的是,陈凯歌不是田壮壮。
《吴清源》是僵硬的,这是我看此片的第一感觉。
吴清源作为一个围棋大师,《吴清源》作为一个表现围棋大师人生的电影,拍摄的如此僵硬,让人觉得导演田壮壮可能只是在借吴清源的噱头在搞什么实验。
片中出现字幕的时候,几乎没有背景乐,导演对于对弈的情节拍摄的很潦草,一带而过。
而对于吴清源的信仰和日本的战乱,倒是颇为在意。
似乎导演意图以大的环境来表现吴清源本人的内心世界。
片子的开头,有一段时间很短的剧组人员和吴清源在日本家中的会面畅谈场景,我甚至觉得,这个场景胜过整部片子。
张震的表现还是略显生涩,而且其呆板的表演,错误的理解了吴清源本人对围棋的痴。
如果轻率的拍摄一部讲述吴清源的电影,对于田壮壮和吴清源本人来说,都是一个遗憾。
end
春日暖夜,闲来无事,翻出《吴清源》DVD来。
这张DVD买了一段时间了,但一直没时间看。
jijian91兴趣广泛,也曾学过几天围棋,对一生传奇的吴清源并不陌生。
想来,由同样富于传奇色彩的田壮壮出马拍摄,必定是激情横溢。
但是,我失望了。
在开头一组色彩优美的镜头之后,是无休无尽的沉闷。
吴清源象个无头的苍蝇匆匆在镜头里穿行,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是陪衬。
电影中间还夹杂着一段段小得看不清的字幕,根本不知所云。
在耐着性子与瞌睡做了一番斗争之后,我终于放弃了,快放,快放,关闭。
我承认,我不但没看懂,而且失去了看的勇气。
这倒让我想起了《憨豆的黄金周》里电影节开幕式上放映的那部电影,从头到尾就是一个主角在跑在跑。
台下,导演“大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周围观众昏昏欲睡。
刚刚查了一下,巧合的是,《吴清源》在上海电影节作为开幕影片放映,观者纷纷以“你睡了没有?
”相互问候。
而大师田壮壮则自我感觉良好。
吴清源的人生始终是围绕着围棋。
离开围棋,他什么也不是。
但电影《吴清源》回避了最富色彩、也是吴清源一生光辉顶点的十番棋大战,甚至连下棋的镜头都寥寥无几。
不知道田壮壮借来天价棋盘有什么意义。
更不知道田壮壮理直气壮说出以下名言是出于什么心态:谁看得懂围棋呢?
十番棋是什么东西有谁真正知道呢?
拍下棋有什么用?
离开了围棋的吴清源,就像是被拔了毛的孔雀,呈现给观众的只是丑陋。
根据自述,吴清源幼年受段祺瑞资助学棋,并与段过往甚密。
1936年,在日本全面侵华之际,吴清源主动加入日本国籍。
当时,中日之间已成敌国,吴清源甚至通过日本外交官清水薰三出面压中国外交部。
在战时,加入日本国籍的吴清源曾被人贴出了悬赏告示的。
抗日战争期间,吴清源曾赴伪满洲国进行所谓“日满华”亲善,与溥仪相谈甚欢。
还曾陪日军伤病员下棋。
影片有意回避了这些中国人难以容忍的情节,而代之以吴清源参加日本征兵体检的镜头。
1946年,日本战败后,吴清源被华侨强迫放弃日本国籍。
1952年,向台湾申请恢复中国籍。
1979年,吴清源再次加入了日本国籍。
吴清源本人说,原因是为了儿子的前途着想。
电影《吴清源》 还涉及到吴加入日本邪教。
吴清源是在战后的1945年加入邪教玺宇教的,后退出。
但至今仍是红会会员。
不难看出,田壮壮版的吴清源完全是扬短避长,完全失去了围棋大师的光芒。
再加上为尊者讳,把吴清源表现成了彻头彻尾的迷途羔羊。
其实,吴清源是非常现实的。
这从他两次加入日本国籍的动机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http://jijian91.com/blog20080304/movie-the-go-master.html
如果没读过吴清源的自传或者不了解历史,整个电影都会显得闷到莫名其妙不如剪辑:风景,人,音乐……略表安慰,换个姿态,换个角度。
电影只是电影。
这注定是很难得到掌声的片子,更多的,应该是质疑甚至瞌睡。
首先要说,田壮壮是幸福的,他拍出了他心目中的吴先生,相比之下,陈凯歌却要不幸很多,《梅兰芳》是他的电影吗?
我更愿相信他是属于梅葆玖的。
传记不好拍,大师的传记更难。
片子没有把眼光放在大师的那些惊为天人的事业上,而是从仰视变为平视,没有那些粗鄙的煽情和简单的震撼,却营造了一个平静,书写了一个平凡,刻画了一个平常。
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电影,而是一片竹林一本书,平静中蕴含的风暴在杯酒中透露,平凡中深邃的气质在茶盏中宣泄,平常时细致的情感丝丝融合。
人生,并不只十番棋的胜负,却有无尽的悲喜哀愁人间,非黑白世界的清俗冷扰,繁华飞尽处莫能过眼云烟。
我为纹秤,倾年华芳菲世事伦常,诉鸡鸡犬犬棋道,恰人世不归之路,我不为神,因我为人,因真理恒存......为田壮壮喝彩,想起来,他从未让我的期待落空。
向田壮壮致敬,感谢他的诚意。
很多人拿此片与吴清源传记作比,但电影毕竟不是人物生平事迹翔实且面面俱到的罗列,所谓真实也必然是导演主观心智的外化,所谓真,亦不过是情感的真实罢了。
一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或价值,与他在一个人心中的意义是不一样。
此片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导演理念。
编剧阿城截取了吴清源生平事迹的几个片断,将人物置于两难选择和冲突之中(与棋、宗教、国籍、疾病),展现吴清源的精神层面,求真,及对棋的执著,因而人物是有性格的,真实的,情节进展虽有大幅度跳跃,但形散神不散,剧情看似平缓,实则相当紧凑。
摄影与剪接,皆营造出一种气韵与意境。
看到片尾,事廖庆松作为该片的剪辑助理。
想到侯孝贤说到小廖的“云块剪接法”:剪张力,剪画面与画面之间的情绪,暗流绵密,贯穿到完。
但此片看起来仍有几分吃力沉闷,这与田壮壮一贯冷静、简约、点到即止的导演风格和他表达关注的事物有关。
田壮壮的语言系统是封闭的,他有他的语言系统,从近几年来他的新作即可窥见一斑,一贯的冷静、克制,情绪藏于画面之外,看他的片子,常常令我想到布列松,想到他所言:不要追求诗,它会从接缝(省略处)渗入;一把小提琴足够,就不用两把……这一语言风格产生的疏离感,对观众的理解力与情感的投入度都有较高的要求。
田一直以来较为关注的是永恒且不变的精神世界,古老的民族与生态、人的精神与意志,等等。
这些事物潜藏在社会的外部事件和人物外在的生存行为之下,不具有太强动作感与冲突性,也就难以为大多数人理解并接受。
田壮壮在《吴清源》里回避了许多敏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把他塑造成脱离于历史之外的围棋圣人的角色,这也导致了整部影片给人一种失真感,但这不妨碍整部电影在美学上的优质表现和对大师内心的静谧探寻。
剧作上不似一般的人物传记一样把个人命运和家国大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跌宕起伏的壮丽人生华彩,而是以时代作为浅色背景下更多的探讨或展现大师内心的变化,将大师私(相对于公)的一面的一角呈现出来。
以吴清源个人的传奇经历来说,完全可以拍成一个极富传奇性的类似《模仿游戏》一样的故事。
但是田壮壮选择用更淡然的方式表达对大师执着追求己道的心路历程。
这是东西两种文化不同的感受。
以吴本人的感受和传统中国、日本那种淡雅的古典审美来讲,或许田壮壮的选择更富有中国式美感,而事实上他也做到了。
《吴清源》这部电影的画面是充满着静之美的。
田壮壮导演在拍摄这电影的时候有意识地学习了日本电影中的静美感觉。
又因为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名下棋的棋手,而下棋,是中国古代传统里最静的道了。
整部电影基本的色调是冷色,营造静的环境。
而吴清源心中的清冷孤独之感也由之而令人感受。
在电影28分的时候,吴清源从疗养院欢呼的房屋里走了出来,来到了杂草丛生的小山上,留下了一个背影。
本是寒冬里静谧的疗养院,众人却聚在一起欢呼,吴清源下棋受扰前去探寻,也被这欢乐感染了,谁知他们却是庆祝日军攻破南京。
此情此景犹如鲁迅在仙台医学院见到放映处决中国人的影像一般,这唯一的中国人,因为追求棋道的缘故而不能回到祖国,在敌国艰难生存,然而这又是他自己的选择,这是该有多么悲凉。
田壮壮选择让吴清源出走到山上,便是要把他的内心波澜通过静谧的画面展现。
那一个孤冷的背影,在荒山之上矗立远目。
他在望何处?
是望着神州吗?
观众会有这样的疑惑,但更多的是体验到吴清源的孤独之感。
尽管许多人质疑田壮壮有为吴清源洗白之感,但这样的孤寂,通过这样一幅清冷的画面是能够令人感受到的了。
在电影56分15秒的时候,吴清源与妻子回到了被炸毁的家中。
妻子在旁边整理着还能用的物品,叫吴清源帮忙,而吴清源依旧只留下一个背影,孤立地坐在那里。
吴清源望着被炸毁的家。
前一分钟还是炮火纷飞,这一分钟就是完全的静。
他面对的是自己被毁掉的家,他的心情也在这静中更加沉寂。
面对战争,这名棋手只能选择逃避。
这个背影让我明白了,他不是正面迎击战争的冲突之人,他会选择逃避。
那么这之后他躲避到宗教信仰里来寻求安稳也就顺利成章了。
电影75分30秒的时候,吴清源在门梁上绑上布带,准备寻求解脱。
这时候他依旧是留给我们一个背影。
画面暗沉,声音只有他系带的摩擦声,而他用头去试了一下那个套。
他向前一步,回过身看了一眼那个套,然后再一次背对着我们坐下了。
这基本是吴清源在电影中最后一次以背影朝向观众了。
吴清源在宗教信仰里依旧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安稳,这次寻死的背影正是他对自己的道的怀疑。
但吴清源心中的棋道没有完全寂灭,在死的面前,他的棋道又生了。
他那一眼回望,看向了那过绳套。
那个绳套象征着束缚他的一切,他的宗教、战争、两国的仇恨,他曾被那个绳套缚住。
但他还是离开了那个绳套,他再一次的坐下,留给我们的是安静的背影,但这个背影,是思考的背影,是求道的背影。
我所看见的三次背影,浓缩了吴清源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观众从来都看不到背影前的他是怎样,却能看到他的思绪。
,在那静下,他内心的变幻。
最后他给我们留下的不是背影了,而是那一手下在天元的棋,他的道。
【2015.11.08 笔记】
如果你对吴清源一无所知,或者几近无知。
那么,此片不看也罢。
如果你一向以为电影就是娱乐,而不是某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省察,那么,此片会让人觉得故作深沉。
如果你不知道田壮壮,那也没什么错。
就像田壮壮也不知道你。
电影,有选择观众的权力,这和观众有选择电影的权力是一样的。
到了现在,我们应该可以认为,电影和观众之间,能够做到互相尊重。
即是,我不喜欢你,你也不喜欢我,但我们都极力拒绝:对方该被消灭。
我看此片是一次美丽的误会。
误会是因为,我也不太知道吴清源,更对田壮壮所知有限。
所以,看完电影,我既不明白吴清源一生追求的两件事之一的“真理”,也不明白吴清源一生追求的两件事之一的“围棋”。
我只觉得,张震在很棒的摄影镜头下小心翼翼,跌倒,痛哭,空洞或者发呆,似乎与吴清源隔的老远。
更何况,片子里的张艾嘉,黄弈,李雪健(李雪健那段万字会的宣教简直搞笑)等都可有可无,而伊藤步(吴清源的妻子),这个角色太过隐忍,就如整部片子意境太满,满则过,而这个妻子,似乎也是可有可无。
川端康成,如果你会认出那个坐在草坪上赞扬吴清源文章写得好的人是川端康成,那么我断定,你一定是猜测。
吴清源为什么突然加入玺宇教?
为什么自传里说他一生都是万字会的成员,而电影里却变了?
(电影中玺宇教教主说自己是神的那段,让人觉得吴清源是白痴。
那么傻的一个教啊。
中邪了吧,呵呵。
——开个玩笑)......即使田导演要求我们看完此片后一一求证,要求还是太高了。
如果没有一个疑问我能从影片中找到答案,我看电影还不如去看《吴清源自传》。
全片的设计,都是断片式的。
或者不如说神思(之所以这么说,乃是因为神思无需因果,来去倏忽)。
田导演不交待棋局的对决。
也许是无从交待。
田导演只是对每场棋局的现场布置、灯光设计、机位拍摄做出精心的设计,难免让人坠入云雾里。
而想要从这些断片中窥得“棋圣”一生传奇,还是难得。
《吴清源》,说是人物传记,不如说是田壮壮的遐想:吴清源对于精神生活和内心平静的求索,他如何挣扎,如何平衡。
这些遐想,以出色的画面展示出来,力求诠释吴清源的内心世界,至少,眼睛是愉悦的。
眼睛是愉悦的,也许对一部片子来讲,就够了吧。
田壮壮曾说,他的电影是拍给21世纪的观众看的,以此片看来,21世纪的观者还是寥寥。
田壮壮、阿城、吴清源,现实中的仨人,合成了一个意境像文人画般的《吴清源》。
容易让人联想到《美丽心灵》里的纳什。
吴清源最后说,我一生的追求是真理和围棋。
姑且不论他最终的境界如何,电影更多呈现的是一个心灵的成长和生命历程。
阿城对棋术理解深道,只是这部电影的对白以及场景不是原来《棋王》那样生动丰满的写实风格,《吴清源》很内敛,一切在不言中。
整个大时代背景被虚化了不少,仅仅点到为止。
具体生活场景写实很少,留白较多。
所要说的,都在画面外。
都是浮光掠影。
剪辑相当干脆。
棋局与人生本身就是可以混圆相通的世界,一虚一实,都是个人体验,求的都是物我两忘。
看的出来,田壮壮是在进行个人表达,既是他对棋魂的理解,也是他对电影甚至是人生的理解。
田是一个不断在电影中接受精神洗礼的人,可以说,他是在用电影这门形式追求人生的真理。
求真和下棋几分相似,和现实有些拧。
所谓“为棋不为生,棋在养性,胜则害性”。
毫无疑问,电影中那个在乱世中寻求纯粹、苦苦挣扎在与现实的冲突与对抗中的生命,是剧中人,也是剧外人。
不需要苛求电影写实场景不够,A讲B的故事,很容易变成A借B讲自己的故事。
毕竟,每个人只能说出自己看到的东西。
也不必苛求电影过于清淡,与其他电影不同,田这部电影那个隐而不见的“后作者”,并不是观众和市场,而是心里那个自己。
这也是它让我联想到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原因。
在文脉早已断裂的今天,这样的作品必然是让人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的,然而,也是值得珍惜的。
说《吴清源》是一部如同清水一样的电影并不恰当,因为清水虽然淡而无味但不难下咽,而看《吴清源》绝对是对我的耐性的考验。
看演员名单上说有张震、张艾嘉,以为应该不错。
但看完后发现,导演使用的几乎都是远镜头,演员只能用肢体动作去表达人物的情感,而当我远远地看着吴清源很痛苦时,我确实很难被感动。
在这部片中演员实实在在是导演手动的棋子,完全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张艾嘉在片中其实只有几个镜头。
在我看来一部电影的任务不外是:讲一个好的故事;表达一种思想(看法、观点);现在的电影有时候还要展现一下它们有多么牛逼的电影特效。
这三点可以独取其一,也可以自由组合,只要是有一点可以看到“优”的,那么它就不失为一部好看的电影。
就像多年前的《圣子降临》,故事极烂,也没有什么有意思的思想,但是我至今怀念,因为它把蒂法做得很完美很完美很完美。
(不知道下一部《最终幻想》什么时候上映,很期待)我多少是知道吴清源何许人也的,也自认是个业余的围棋爱好者,但在看这部电影时,我不得不中途停下来,在维基百科上重温了吴清源的故事,以了解电影在讲什么,再一次确信吴清源是昭和棋圣——一个独霸日本棋坛16年的了不起人物。
电影完全没有交待背景、没有铺垫、没有高潮,我以为会被大书特书的新布局、镰仓十局、十番棋,都被淡处理、被弱处理、被一笔带过。
不了解吴清源故事的人根本无法看明白所讲述的故事。
电影更像是专门给吴清源看的。
看这样一部电影还比不上看维基百科。
要说电影有表达什么思想,很不起,我没有看出来,而且我把这归究于导演给的暗示不够多。
不知道其他人是否看出来,有的话留言告知一下。
在看完电影后,我有一点感概:一个人,即使是像吴清源这样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围棋的人,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也会发现有太多的事与围棋无关。
人生也许就是人跑题的过程。
电影:吴清源 (图:《吴清源》海报)(完)希銳亞發表於:一个人在途上 [ http://xxxcjr.blogspot.com ]本文鏈接地址:http://xxxcjr.blogspot.com/2009/10/go-master.html
纯粹看脸的飞过~
此人可疑
这个题材还可以拍更好的
导演失败了
真是难看。没有一点高潮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是拍给睡眠质量不好的人看的?
无需字幕,一股清凉的醒悟贯穿其中……
最近看了好多烂片。。。
片子一般,导演跟拍MV似的,张震太高太壮,其实不适合这角色。看了下对此片力捧的舒淇的评论,看来舒淇很热爱这种利用前景制造景深效果的中远景镜头,个个分镜都是规规整整的黄金分割位,还被她说是世界一流摄影师。。。图画很美,只要有室内戏,一定是用窗外背景测光,室内一片凉凉的暗。
挺写实的, 不过太注重冲突层面的东西了。
意境出来了
看了三十分钟,弃。完全不重视视听,全特么字幕卡。大陆赤民来拍这个题材真是P点质感都木有啊,哪怕丫是田壮壮。
这部电影需要慢品……
“我一生只有两件事:真理、围棋。” —— 导演: 田壮壮,编剧: 阿城 / 邹静之,主演: 张震 / 张艾嘉 / 李雪健 / 柄本明 / 伊藤步……如此导演编剧演员阵容拍出的《吴清源》却没能延续《棋魂》让我产生的对围棋的热情……
非常跳跃式地讲述了吴清源的一生,下棋很少,大半时间都花在求真理上。误入某教时的吴,像个加入传销组织患有自闭的抑郁症患者。围棋对他的意义反而弱化了。或者也可以说只有先解决了信仰问题,才能面对棋局。
单个镜头都典雅沉静美不胜收,怎么拼在一起如此莫名其妙?当然,只为镜头也可以一看。
本片整体叙述上的缺乏完整性使得本片最终也只是一部失败之作 不适合大众观看 不仅因为其中所需要的一些对围棋的认识 同时也因为拍这部传记片的视角 他无意于描述“昭和棋圣”吴清源的卓著战史 且对以往传记片所最需要说明的那些繁复的地名人名也作出了几乎是省略的处理 令人几进几出吴清源的精神世界里
我必须诚实的说……我没看懂……
不错的
沉闷无聊。
《吴清源》 田壮壮 2006年极其冷门的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吴清源19岁挑战日本一流围棋高手,开始了自己的围棋人生,七年后于木谷实对弈“镰仓十局”以6胜4负战胜木谷实。此后十五年以一己之力把日本所有上的了排面的围棋高手给打降级了,在日本开启了“吴清源时代”,被誉为“昭和棋圣”。这部电影就像一碗清汤寡水面,画风很冷色调,节奏也很沉闷,偏意识流了一点,主要是通过吴清源的人生成就中窥探他一路的信仰与精神建树。普通人有普通人的苦恼,天才就是有才的烦恼,我们可能很难理解他的痛苦,也不懂真理之路是什么,因为我们根本不会去思考这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