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 观后#台北电影节#国际新导演评审团特别奖整部片的气氛让我想到杨德昌导演的《一一》,映后在和导演QA的时候导演也确认了受杨德昌导演影响很深这点。
主题就像片尾女老师的独白所说的那样:人生不只有好事,也不只有坏事,而是什么事情都有。
影片内容概述可以说是一个初中小女孩的成长史,在家庭环境压抑、学校环境填鸭甚至变态的情况下,好不容易有一点开心的友情和爱情如果也出现了问题,小女孩要在哪里找到出口。
很幸运的,在汉文补习班的老师那里找到了倾诉的出口,但就像片中那个压抑的社会环境一样,对事情多思考、对自己多探索的女老师成为了补习班老板口中的“怪人”,而这个小女孩也在全班匿名的票选中被评为“全班最混的学生”。
两个“怪人”相遇,彼此似乎都获得了一种理解和安慰,但很不幸的在大桥倒塌的事件中,女老师不幸身亡。
影片整体风格细腻而完整,细腻是导演的视角和主角的表演,一个小女孩怎么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被自己亲哥哥打,和同学交流后发现同学被打得更狠,互相交流被打经验,得出结论还是乖乖被打希望早点结束为好;父亲在医院知道自己要开刀,可能会留下面部神经麻痹的后遗症之后抱头痛哭,小女孩眼神中的疑惑和小惊讶;在地下蹦迪的放肆和回到家里的压抑形成完整的对比。
完整是影片剪辑利落,美术扎实,镜头摆的很有教科书的感觉,调色调光也都很温和,整体上给我的感觉是Production Value很高。
导演和片中的女主角一起前期工作了六个月,互相熟悉,建立信任,这是这位演员的第一部长片,之前只是拍过一些短片,算是半个素人。
演员的眼神真的很有戏,爆发力之强我觉得碾压现在正红的一些同年龄演员。
以下是我看到的问题。
1.导演试图想要呈现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表演,但是这样割裂的表现我有点没反应过来,甚至在地下蹦迪那场我还看了半天确认是不是主角本人;2.1994年的时间设定有些成为了背景,而不是渗入到主角的生活中,因为主角最长呆在的家里其实平时并没有关心政治问题,只是在大桥倒塌的时候担心自己的小孩有没有遇难,而且可能因为我对韩国的背景不熟悉,对于片中美术上的安排也很难让我回到1994的那个氛围中;3.利落的剪辑是优点也是缺点,影片前半段经常是一小段故事发展到高潮然后就切掉,切了三五次之后我就知道啊导演要切了,有种小跳戏的感觉(虽然对于情感体会上来讲没造成太大阻碍)#导演人真的很好,在场内QA结束之后还在外面和观众合影留念继续QA,大概站在那里至少要一个小时吧。
(2019 台北電影節)先說導演映後,主持人提的兩個問題,導演回答非常詳細(女生,當時記錯29歲,實際為81年39歲),對電影的每個細節都非常有想法,口條很好,用詞精準(以我微薄的韓文聽力來說),另外有一位觀眾提了問題,並說導演如此年輕就有這樣的格局,很厲害,也問了是否有參考一一這部電影,結果導演超喜歡,還提到她來台北像粉絲一樣去一一的拍攝地踩點。
這次的映後很棒,解答許多(對我來說有用的)問題。
歷年來北影都會選部韓片,但選的每部都好長好想睡,以為這次又是這樣了,結果沒有!
我超有精神!
看完很喜歡!
從開頭就留下很多細節,劇情很流暢,家庭部分的矛盾很寫實。
導演談到一一時說了,她看電影裡繞著洋洋連接到其他家人的故事,而她的電影裡也是靠著恩熙連結到周邊人物。
看到後面某一幕我就開始止不住的落淚,是恩熙從老師家回來後趴在桌是叫媽媽,並問她「你不想舅舅嗎」,媽媽回「感覺很怪,很不真實的感覺」(大略意思)我對離別也是這樣的想法,回想起來感受不到離別,卻也在那當下得知離別的感覺。
最後是恩熙在陽台坐著打開老師寄來的信,聽著聽著就哭了,我的生命什麼時候會開始發光呢?
很驚艷,但不是那種用力過猛的驚豔,細膩平緩,極簡寡淡的美學踐行得非常成功。
空氣裡流淌著不可訴說的黑暗,在風吹過的葉子、窗簾、母親的衣角上,悉悉簌簌。
自我懷疑與厭惡以及自我為中心的青春時期,短暫萌芽又無法嚴肅訴說的情感,無能且施暴成性的哥哥與父親,軟弱寡言的母親,令人羨慕的也許是每個人都想要在成長時期也能擁有的溫柔年輕女老師,個人與更廣闊社會政治議題的連結。
导演對東亞特有的住宅樓宇、學校、菜場的空間展示做得非常不錯且很有耐心,尤其是最重要的家庭內部空間,美術的細節精準真實,在片子的不同時間進行同一空間的不同視聽語言詮釋,而且,有文本意義的廚房與陽台藏到了幾乎片子末尾才進行展示,太有耐心了。
幾場情緒爆發的戲也安排得恰到好處,既有情緒的鋪墊又通過細節的設計而不至於使演員露怯而顯得尷尬。
美中不足的是對光線的運用稍差,而且濫用大光圈(一種我很反感的東亞影像審美)。
作為處子作非常令人刮目相看,期待後作。
半夜看我已经哭的不行了。
这是一部不能用女性主义来定义的电影,我甚至很难去强调所谓的女性视角这个维度,时代背景也并不重要。
它只是在极为平淡的表象下灌注生活的本质之痛。
说这部电影狗血的人根本就没有心,就算有也是毫无感知力的心。
这难道不都是再常见不过的家庭状况和生活状况?
青春的表象给它蒙上一层柔和的薄纱,但这种薄纱反而更加凸显出背后力量的形状来。
这种处理方式的意图恰恰是抹去那种时代的特殊性,而留下的是普遍的痛和迷茫。
我觉得其实影片没有必要做到像《请回答1988》那样如此细致而真实的服设和道具设置,它之所以告诉你具体的时间和年代,是为了把真实放进来,是为了让人更有切近感。
因为生活必然和社会背景是不可能脱离的,但这种不可能脱离性确实没必要因为具体的设计而转化成一种对主题表达的桎梏。
这种痛从何而来。
其实甚至不在于所呈现出来的每段人物关系具体的离合聚散。
虽然说关系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关系所支撑出来的生活本身。
它是没有回应的。
影片开始,尚且是隔着一扇门呼唤,无人应答。
仍然还留有用逻辑去解释这种无人应答的空间——因为找错了,走错了。
也就是说至少还存在一条对的路,存在一个对的门,只要你去寻找,总会有回应。
在这样的前提下把整部影片铺成开来。
到中段的时候,那段无论如何呼唤都没有回应的母亲可以说是全片我最喜欢的设定。
恩熙在这里喊的是妈妈,一般来说,是建立在无数次呼唤母亲而母亲对自己的回应的基础上的。
但这里的不回应,留下一个空白,是母亲专注自身(自身的视角)而不曾做出回应,不曾做出被这种亲子关系所覆盖的回应,甚至离开了。
这可以说充满了精神分析的隐喻性,在主体意识到母亲并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孩子独立于母亲的欢愉之外的时候,也就是说母亲在朝向自己而并不回应孩子的时候,母亲是处在大写之物(das Ding)的位置上的。
这种隐喻的处理完全消解了存在所谓“对的门”的可能性。
因为所谓的大写之物,根本特性就在于它是最原初的,因而是不可能被把握到的。
而在这个桥段之后整个电影就开始将这种遭遇大写之物的创伤呈现出来。
从具象化地割裂肿瘤开始,到大桥的坍塌,关系的彻底死亡(关系中对象的死去),世界的伤口暴露出来。
生活的本质就是痛,生活的本质就是那看似坚强却不可预测地坍塌了的大桥,生活的本质,刨去那些毫无波澜的表面,它就是一道巨大的伤口。
这种青春的视角,意义就在于去更敏锐地捕捉这种伤口。
我们始终在围绕着这个伤口对它进行想象性的重构。
即使不从拉康的升华意义上去理解这种想象性的重构,至少我们一直都在想象存在某种关系某个人可以填补生命的这道伤口。
可这种想象并没有错,是依靠着这种想象生活才得以维系。
即使这种生活的维系让人痛苦,这种痛苦让人想要把自己的灵魂甩出自己的身体来获得彻底的解放。
可这种彻底的解放是不存在的,必须要记住,它是不存在的。
即使生活“平静”如常,它依然是千疮百孔的。
记住这种解放是不存在的就意味着,记住老师对恩熙所说的最后一番话,“别再挨打了,如果有人打你,无论如何都要奋起反抗,千万不要坐以待毙。
”千万不要对生活坐以待毙。
八年级少女恩熙正在卖力的按门铃,她一直等待母亲开门,却是长时间的无人回应。
滞留太久的冷漠将她击溃,无助,狼狈,焦虑,她像一个找不到妈妈的婴儿,风中凌乱。
这是韩国电影《蜂鸟》的开场,不动声色之中,疏离的窒息感悄悄散发,它甚至冲出银幕,困住无辜的我们。
但随后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原来她看错了门牌号。
紧接着她到家,镜头远远拉开。
密集公寓的轮廓在我们眼前呈现,住户们紧紧挨在一起,小型又整齐,就像码头上的集装箱,毫无生气,有着难以言说的压抑。
电影将时间设定在1994年。
这一年韩国发生了很多事:美国世界杯,金日成去世,韩国民主化热潮的兴起,圣水大桥倒塌。
这注定是一个慌乱迷茫的一年。
恩熙身处在一个台风眼,周围的世界就像天空的雪霰,看似的平静,内部却在急遽的运动。
恩熙在如蜂鸟巢穴般的公寓中生活着,外表平静,内心渴望生机的她一直在寻求人生的意义,始终想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却不断在内心的失落和空虚中徘徊游荡。
电影不厌其烦给恩熙设置一次次的“磨难”:一次偷盗事件,好朋友将她出卖,甚至拒绝道歉;男朋友出轨且立场非常不坚定;上学期还喜欢她的学妹到了下学期就对她冷若冰霜。
中伤,背叛,易变的友谊,经不起考验的爱情,通通向她袭来。
不稳定的因素一直在积蓄着,就像恩熙耳后的那个包,慢慢的变成肿瘤。
外面世界如此冰冷,回到家中,依然空白一片。
她的父亲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中年男子,终日苦闷早已把精力消耗,只好在子女身上找存在感;母亲年轻时有一个大学梦,无奈家庭贫困早早辍学嫁人,成了一名家庭主妇,是韩国女性悲剧的一个典型人物;姐姐总想着反叛,却在家庭的束缚下失去自我;哥哥作为兄长被家庭寄予厚望,身心压力极大,面对父权的施压和大环境下的激烈竞争,他只有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殴打妹妹成了他出气的唯一手段。
家庭的成员们各自怀着心事,极度缺乏交流,他们就像是屋子里摆放工整的物件,虽然体面的相处,内心却是长久的隔离。
电影通过展现一家人的精神状态来折射韩国各个年龄段所遭遇的困境,也许对于导演而言,她的野心不单是展现恩熙的成长,她真正想呈现的是韩国那一代人的精神隐疾。
身处在一个分裂的半岛,面对隔壁朝鲜的虎视眈眈,韩国人始终处在一种危机之下,金日成的去世让韩国民众的神经又紧张起来,唯恐战争打响。
安全感的缺失加上严重的竞争观念,导致了韩国人的心理失衡。
他们一方面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所谓的“身土不二”即是这样;一方面在从小棍棒打压的教育体制下,导致了严重的自卑感。
恩熙舅舅的自杀正是那个环境下的悲剧反馈,是电影第一个惊叹号。
第二个惊叹号是智英的结局。
智英是恩熙的中文老师。
她是电影里最为光辉,也是最为理想的一个人物。
智英身上有着淡淡的忧郁,骨子里的文雅被恩熙吸引,对于人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更重要是她身上有着难得的诗性和智慧。
作为一个独立女性,她几乎可以算是恩熙母亲的对立面,是恩熙最想活成的样子,可以算是恩熙的精神导师。
最终智英成了圣水大桥下的亡魂,这对恩熙是巨大的打击,意味着电影最具希望的火苗也被浇灭。
但索性导演并没有将颓丧的调调延续下去,恩熙虽然失去了精神导师,但她的姐姐却因此保命:姐姐正好错过了开往圣水大桥的公交车。
电影所展现的青春不同以往青春片的焦躁,它很容易让人想起杨德昌的《牯岭街》,同样的冷静克制;也会让人想起相米慎二《台风俱乐部》,平静之中积蓄着张力。
在卓越的镜头语言之下,《蜂鸟》在空间上的停滞,延伸,压缩,使得整部电影更具质感和韵味。
松散的情节宛如一股股细线,在圣女大桥倒塌的喧嚣中,汇聚成一股巨大的麻绳,有力,强悍,把所有的人绑在一起,丰富的层次感如一面大网将我们盖住,动弹不得。
《蜂鸟》影像整体的沉稳和老练,让人不相信这竟然是新人导演金宝拉由短片改编而来的长片处女作,节奏把握的恰到好处,没有一丝失衡,它那如潮水般的生活流静悄悄流淌,直到流出银幕,我们不由跟着恩熙思考人生的意义,也许会再次感叹恩熙的天真和善良,心疼它们在旋涡般的世界之中被搅得支离破碎。
人生是公平的。
她失去了老师,姐姐逃过一劫;学妹不再喜欢她,好朋友和她重归于好。
有失去,就有获得。
智英虽然死去,但在她写给恩熙的信中,恩熙又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也许她已经继承了智英的精神衣钵。
所谓的生活哪有什么对错,既有糟糕的时候,也会伴随着快乐。
没必要对一切都失望透顶,与其沉沦在不堪的生活之中,还不如保持独立,潇洒微笑的活着。
毕竟世界终归是神秘又美丽的。
首发在:几点电影
韩国青年女导演金宝拉拍了这部关于青春的电影:蜂鸟。
蜂鸟把青春的困境拍的非常有质感,那种青春的迷茫,是有社会和家庭落点的迷茫。
相比之下日本的青春片更倾向于把青春置于社会文化和家庭情景之外,提纯个体间的心理历程和精神体验,展示出一种更加虚无感的迷茫。
韩国和日本的青春片气质太不一样。
蜂鸟前半段讲初二女生恩熙在面对家庭人和同学时陷入的困境和迷茫;后半段讲她在辅导班遇到一个教中文的名校高材生女老师,在学习之外老师还给了她更多的精神指引,恩熙因此逐渐学会如何面对困境,并自己走出困境和迷茫。
有条件的爱家庭是有条件的爱,还是无条件的爱?成绩好会有额外的关爱奖励,比如哥哥; 成绩不好会有额外的惩罚,比如姐姐;成绩一般就被忽略,只要有吃住,能看病,活着就行。
住院了最脆弱时,最需要爱的时候,恩熙也没有家人的关心慰问和陪护。
孤独无助时,她需要的无论是心灵的陪伴,还是身体的陪伴,这种爱都已经超出了有条件的爱,超出了家人能想到的给予。
而这时,和她并无直接利益相关的老师和同学,却能给予她没有条件的爱……社会的毒打老师说在遇到不公的时候,不能默默忍受,要反抗。
恩熙确实做到了。
因为辅导班的主任随口说的错误时间,导致她没能和老师当面告别见最后一面,还被主任说是恩熙自己记错了。
她在门口心理建设了一下,估计是想起了老师的话,就再次进门怒怼了主任,指出不是自己的错是她的错。
敢挑衅反抗主任?然后她就被开除了!辅导班通知家里恩熙被开除了,她一回家就被全家人指责围攻,这时她彻底爆发了,歇斯底里的乱跳怒吼道:被开除不是自己的错,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错,然后就被她哥一个巴掌呼到耳膜穿孔。
她反抗了,她立即遭到了社会的毒打,学校和家庭,二连暴击!手指在动当你盯着自己的手指看的时候,会发现手指在不由自主的活动,这个意象成了电影后半段的母题。
恩熙迷茫的时候找老师,老师陪她坐在路边,恩熙问如何摆脱自我厌弃。
老师说她自己在自我否定的时候,会观察自己,才知道原来自己也有这样的情绪。
这段对话其实是老师在告诉恩熙面对自我否定、厌弃和抑郁的时候,需要暂时跳出自我,不能深陷自我意识。
把自己抽离出来,把自己的思维当做他人去审视,会看到她原来是这样的,然后才能试着去理解她,去以朋友的角度接受她,而不是厌弃。
然后老师告诉恩熙,在自我否定的时候,她还会观察自己双手的手指,手指在不由自主的动。
你的手指属于你,却有它自己的运动。
观察他们,就像在审视自己,接受自己。
眼睛直接看自己的手指,比从精神上观察自己的情绪更直观,更容易领悟。
恩熙在以后会逐渐明白这些深意,并实践老师指引她的方法……
如何区分“狗血”与“典型”?
不妨以《过春天》和《蜂鸟》为例说明。
两部电影有诸多相似性:青春、家庭和社会,但从创作方式看,却遵循相反路径。
《过春天》从社会问题入手,建构起青春故事。
也就是说,青春只是幌子,来呈现“水客”这一社会现象。
《蜂鸟》从恩熙这个人物发展家庭和社会,本身是青春片,额外承载了温和的性别批判和社会意义。
这导致了在情节设计上,两者本质的不同。
《过春天》的女主角“佩佩”来自普通单亲家庭,有一位有钱闺蜜,闺蜜的男友帅气又有魅力,佩佩对其萌生爱意,误会,撕逼……整个剧情是俗套的三角爱情剧的套路。
《蜂鸟》的女主角恩熙同样遇到了爱情和背叛,但导演巧妙加入同性与异性爱意萌动间的对比,来说明青春期模糊的性别意识,这是着力刻画人物内心复杂暧昧的状态。
“狗血”是小概率事件,像《过春天》那样。
单亲家庭、港陆两栖、有钱闺蜜、帅气男友……这些都是小概率的事件,一旦都堆叠到一起,结果就是让人感到“狗血”。
不过导演聪明之处在于将观众的注意力从设定中走出来,引向“水客”这一社会事件,并用精致的视听语言进行包装。
相反,“典型”来自于大概率事件。
如《蜂鸟》这般,一幅90年代韩国家庭画像:重男轻女的家庭观念,矛盾爆发的生活日常,迷茫无助的青春岁月……这些都是普遍现象,不只限于韩国社会,在中国、亚洲乃至世界都有共通性。
狗血产生隔应,典型引致共鸣。
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把青春期的孤獨講得好溫柔好深刻,如果青春時迷茫的我能看到這部電影,會不會好過一點呢?
青春時的我彷彿一座孤島,等待來來去去的船隻停靠,但潮起潮落總將船隻一會兒推向我、一會兒又推離我,懷著滿溢的情感卻孤零零地矗立在喧囂的海平面上看著人來人往,沒有人願意為我停留,讓孤獨感層層堆疊、令人難以呼吸。
後來的後來,我終於學會品嚐寂寞,可是那也是好久好久以後的事了。
恩熙怯生生地問了老師:「老師,怎麼樣才能喜歡自己呢?
」老師淡淡地笑著答:「要想喜歡自己,怕是需要一些時間。
」
看了這部電影以後,我開始回味我的青春期,這是我自離開青春期以後再也沒做過的事。
而你或許會感到疑惑:青春期與後青春期又該如何劃分?
我的答案始終不變:從我開始漸漸喜歡上自己,自那以後,便是我的“後青春期”。
恩熙的青春期和我的很像,我們對這個世界有很多的不解,而這個世界對我們也是如此:昨天晚上還在吵架甚至還大打出手的父母,今天一早就能坐在電視前如無事一般地依偎著一起看電視、明明嘴上說是一輩子的好朋友,出事時卻毫不遲疑地出賣了自己、前些陣子說喜歡自己的人,隔沒幾天在路上遇見卻彷彿陌生人…。
潮水將這些人們推向了我卻也同時準備將他們再次推離我,一次又一次的潮起潮落,我這座孤島卻一次也沒學會習慣這些不告而別;然而這個世界就是如此的奇妙、每一波的潮汐都是如此的獨特,讓每一艘駛向我的船隻都別具吸引力,使我這座孤島始終敞開港口,期待每一次的停靠。
雖然是一座矗立在汪洋大海中的孤島,但總有一天還是能夠等到船隻停靠,久久一次卻歷久彌新。
面對那樣特別的情感,恩熙和我一樣像是雙手小心翼翼地捧著脆弱的泡泡,深怕一陣風吹來就把手上好不容易抓住的泡泡吹破。
我們怕太快向前踏進一步,眼前的這個人就會被嚇得倒退兩步、我們擔心滿溢的情感被眼前的這個人看透,所以面對這樣不知所措的感情我們遮遮掩掩、我們只在獨自一人時偷偷地想著那個人,然後在傻傻地笑著之前得先確認四周空無一人,只為隱藏自己的真心,每當我們越是小心的對待雙手捧著的這顆泡泡,情感堆積的越是濃厚,於是只能將滿溢而無處釋放的情感寄託在每一次的相遇。
最最喜歡的是恩熙和老師在醫院的短暫談話,兩個人一句話、一句話慢慢地說著,有時甚至留有不算太短暫的沈默,兩人之間的情感隨著談話一點一點地堆積、變得越來越濃厚。
最後,老師緩緩地靠近恩熙,很慢、很慢地然後在恩熙耳邊輕輕地咬著幾個字,那個畫面平凡至極卻因為濃烈的情感而美麗的不像話。
這讓我想起以前面對稍有好感的朋友,總是特別期待一些肢體上的碰觸或近距離的接觸,只要稍稍和那人靠近,那些情感像是從四面八方而來聚集在我的體內,腦袋裡會因為那些情感產生的化學作用而突然迸出好多好多的幻想,然後我大概會將眼睛慢慢地閉上任由那滿溢的情感四處流竄,而我的感官會漸漸地變得敏銳,時間或許靜止了五秒亦或者有十餘秒,待我感受到四周空氣流動的形式已不再躁動不安,我才會再緩緩地把眼睛打開,此時眼前那人大概早已將字字句句在距離耳邊不遠處傾吐而出,而我的耳根多半也已滾燙不止。
可面對自己的情感,我和恩熙一樣總歸來說還是不相信自己的。
縱使身邊偶有幾艘船隻來來去去,我始終認為我這樣的一座孤島不值得停留,這樣的思維不斷地自我衝撞,使得我漸漸疲乏甚至開始相信這樣的自己連存在的意義都不配論述。
於是這座孤島的四周激起了暗流,使得船隻更加難以靠近。
這樣的恩熙向老師訴說起這樣的感慨,老師坐在階梯上,像隻貓一樣靜悄悄地從菸盒裡拿出一根菸,緩緩點燃,再輕輕吸了一口,然後兩眼往恩熙的雙眸裡望了進去,並將自己兩隻手攤開,說到:「當你感到疲憊郁悶的時候,你就看著你的手指,然後一個一個的動你的手指,那時你會感覺很神奇,雖然什麼都做不了,自己的手指卻都還能動。
」這麼一想突然豁然開朗,那些令人喪氣的事物,好像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雙手雙腳、每一根手指、腳趾都還能動,或許也沒什麼真正困難的事,反正總會過去,就像我面對自己那樣濃厚的情感是那麼地克制,而連這麼本能的感情都能絕口不提地咬牙咽下,或許真的再也沒有比這更困難的事了。
我的青春期或許就和這部片一樣這麼的孤獨,我一個人座落在汪洋大海中,日日夜夜引頸期盼有個人願意為這樣的孤島停留,可無論我的情感是多麼的濃烈,我始終等不到一艘船在此停泊。
「老師,我的人生什麼時候才會發光呢?
」恩熙在信裡寫下,嘴角帶著淺淺的笑意,因為她認為老師或許會給她一個答案,她也終於可以終結那份孤單。
可青春期哪有可以預知的終點?
人生也從來不會那麼簡單。
想要終結那份獨自漂泊的孤單、或是學會品嚐寂寞都是一個人的事,唯有親身走過才能清楚了解如何劃分“青春期”與“後青春期”,就像老師對恩熙說的一樣:「要想喜歡自己,怕是需要一些時間。
」而現在的你是不是終於走過那段辛苦的日子?
抑或你依舊是座孤島殷殷期盼人們的停靠?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今日观《蜂鸟》,中文教师把这几个汉字写在黑板上,问恩熙二人它的意思。
在我看来,什么是人师?
在我身边有多少人能够被称为人师,谁能拿得起这个称号呢,恐怕寥寥无几。
我心中的人师,不仅传授知识,并且从他们的人格上能让我感受到温柔和韧性,感受到一个作为最基本的人的气质。
身在师范院校,难免会接触到许多未来的人民教师,可是我能从他们大多数人身上感受到的却是“庸常”“乏味”“闭塞”“死板”……这些与开阔和冒险相隔甚远的词,都出现在他们的外露的人格上。
我无法评价什么,主观感受让我时常做这种凝视,正如恩熙凝视母亲的袜子,父亲的伤疤。
试想,真正能和我成为知己的老师,可能是那位在我初中时期为我补习英文的李老师,我甚至连她的全名都不知道,她从不用她的个人传记感动我或是说服我,但我每次与她的交谈都十分愉快,甚至我告诉她这世上只有她知道的秘密。
其实看完这部电影就是觉得遗憾,在教育这件事上,我觉得有种种遗憾。
真正教会恩熙去抗争的人居然不是她的父母,而是一个被其他老师称之为怪物的中文老师,她总是一个人倚在窗边吸烟或泡上一壶乌龙茶,她告诉你她也喜欢漫画。
所有的事情啊,都是那么平静地就发生了。
相比《伯德小姐》和《狗十三》,这部电影更让我有代入感。
生长在普通家庭,长相、成绩、社交等各方面都不出众,回想起少年时代做过最出格的事情,也只有上课传传小纸条、偷偷去网吧ktv、还有早恋这么简单。
面对自我成长,家庭矛盾,社会大环境的变革,即使看得到也无能为力。
听话,顺从,乖巧,是我们的代名词,遇到事的情第一反应是不想给别人添乱,而是选择自己扛。
平庸的生活在继续着。
曾有人想刻意接近我们,喜欢的女孩子送来玫瑰花,看到家人争吵打闹,和最好的朋友发生争执,在老师面前大哭特哭。
这个时候才发现,真正的自我,甚至连自己都不曾了解。
生活给了我们若有似无的一刀,刀印刻在每次崩溃前夕脆弱的内心上。
但是就这样吧,随它去吧,让它继续吧。
来日方长,改变不了的时候,做随波逐流的一滴水也很好。
因为只要有太阳,从我们的侧影里总能反射出光。
顺便一提,小女主朴持厚长得好像赵今麦,很喜欢这种气质的长相,舒舒服服。
【B+】介于年份的一致性和表达的类似性,《过春天》《少年的你》和这部《蜂鸟》都是要免不了拿来比较的。而这三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成熟”,一种与导演履历截然相反而又让人欣喜的成熟,无论是叙事,还是视听技巧,都相当成熟。而与前两者的轻巧和浓烈不同的是,《蜂鸟》内人物情感的表达却是虚无缥缈且十分克制的。青春期那种自我放射的迷茫感,就这样被每一段关系,每一句台词给折射了出来。一觉醒来,欢笑与痛苦,亲密与隔阂,就这样被轻易置换。直到最后,在众人的窃语中,在世界的静音下,她仍未理解他人,却总算理解了自我。
同样是青春片,我们的《过春天》和《少年的你》讲的是,我就是世界!这部韩国片说的是在大时代里,我们都是小人物,我们的孤独无人问津。数着伤口长大,是绝大部分人的必经之路。无论你多疼,生活一直在那里。喊疼没有用,接受并理解生活,从中寻找自己的方向。
东亚女子图鉴,喜欢补习班女老师的线
我们就是在这些琐碎的小事里慢慢长大的。
看不进去
“要怎么活着才是正确的呢?就算有一天知道了,也可能还是无法确信。但就算坏事降临,快乐的事情也会一起到来。我们总会遇见一些人,分享一些事。世界真是神奇又美丽。”
我对这种中产阶级的“残酷青春”真是理解无能
难得一见的韩影走的是日影的那种含蓄而隽永的路数,少女成长故事,过程中无论是面对家庭、同学、朋友、老师以及懵懂的爱情都有涉及,没有强烈到死的感觉,也没有韩影惯用的大催泪时刻,娓娓道来观感始终舒适。不能打更高分的原因是一切都好,但情感不打动我。
剧本太好了。很神奇的是,所有场景、时代气候都能对应到2、3线城市90后的青春。明明是这么重要的事,为什么从来没人教过我
不行这种太沉重了真的受不了。全程2x+跳进看的
我很不喜欢这部电影,中途甚至一度想要罢看。现如今,所谓的艺术,就是把生活拍成流水账么?很认同一句话:人物必须被呈现,而不是描述。单纯的描述根本不能建立强烈的戏剧张力,也无法构成观众的情感认同。电影中,(描述)女主说哥哥很暴力,自己甚至想要一死了之。(呈现)电影中只出现过两次哥哥打人的情况,一次只有声音没有画面,一次是在女主主动出言讽刺后。(而且)影片的最后,哥哥不仅还变好了,为妹妹哭泣,还敢违逆父亲带着她们出门看断掉的大桥?哥哥就是一个强行煽情的工具人么?描述和呈现的强烈不对等,会让观众感到被欺骗,从而对剧情产生抵触心里。比如我,受到欺骗后,会“恶意满满”的将这部电影评价为:一部矫情到让人窒息,各种神奇的操作就要溢出画面的难看电影!看到短评中,满屏的夸赞,让我不知所措嗷
摄影很美 但还是隔靴搔痒 倒是惊讶于94年的韩国就那么洋气了 不管是普通家庭布置摆设 汉语补习班 还是校园教室 学生制服 你要说这是今年的上海 我也是可以认同的...同类型题材 少女成长伤痛感的 还是狗十三更好 我对于里面补习班老师和学生通感这块非常无感 也许因为我就是一个补习班老师...
女主选角选的特别好 不用演就很像这个人物 叙事很细腻 但平淡过长 明明是94年发生的事 如果电影里不刻意提起 很难看出年代感
讲了个啥?青春蛋疼物语?
异性、同性、姐妹、师生、父母…如今少年们的“花季”已经大不同了,丰富太多了,最深刻的一场戏,是初吻后还好吐个口水啊~
#BJIFF09注目未来06#少女清新,感情真挚,以往看的韩国电影,要么喜剧太吵,要么纯文艺沉闷,作为处女作,取得了中间的平衡点,不闷不燥,甚至觉得比《阳光姐妹淘》好看。
拍电影的大人们总是有些误解,其实不需要成绩差,不需要交男朋友被甩,不需要在男权家庭,不需要被欺负孤立,不需要被朋友背叛,不需要生大病,也是可以和老师谈恋爱的,也可以在开学的第一天就爱上她红裙子的影子,三年都只待在她的身边。\电影本身也蛮差劲的,剪辑混乱,每一个画面都是强塞给观众的\小姑娘的脸不会演,真的不经拍,何必给那么多近景大特写\女孩的成长和时代大事根本没有形成有机的关联,导演的野心太大但完成度低,反而把叙事割裂了\把大事浓缩带来的就是不真实感,不是谁一定要死才能离开,不是只有切割才能长大,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要写不要拍,你根本就不明白时间可以以怎样的方式塑造一个人。\评论第一那位去你的吧,你以为拿排偶总结剧情再上升一个好听的句子就叫评论了,我最讨厌这样拿高中作文模板当写作指南的傻逼们。
还可以吧,稍微节奏变数差了点。如果处女作是这个水准,比内陆导演还是强。3.4星。
“该怎么生活才好,有时感觉知道,又有时感觉不知道。只是当遇到糟糕的事情时,也会伴随高兴的事情,我们会不断与人相识,与人分享,这个世界真是既神奇又美丽 。”青春期的种种噪音,生活里的不可理喻,很远也很近,很响也很静,像坍塌的圣水大桥,成长中突然出现又不可避免的一道缺口,“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当你痛苦忧郁时就动动手指,它们都还能动”,英智老师谢谢你,因为你,我好像不再讨厌自己,也有了勇气去飞越那些曾经彷徨与害怕的沟壑与深渊。PS.女老师有点像年轻时的木村佳乃。
又无聊又物质又虚假,如此清新,这种片过几年看可能就1星伺候了。青春期女性题材创投都学这个,可见大家的生活是有多贫瘠都困在十三五岁出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