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1957版的翻拍。
但是,导演为了更富于感染力,刻意把主角丹尔塑造成一个处处失败的人。
不论走到哪里都被打,被吐口水,被所有人瞧不起。
而本韦又过于神通广大,百打不死。
这种过于夸张的处理,使得人物变得太脱离现实。
简直是巴黎圣母院钟楼怪人人与超人的结合。
显然导演为了电影,丢失了人性。
影片中不合理的地方也随处可见,例如,本韦说自己只读了一遍圣经(显然他没有说谎,也不必说谎),却往往能对圣经章节脱口而出。
而旧版的丹,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是孩子们爱。
他爱自己的儿子,儿子们也爱他。
为了钱他要押送大盗本韦。
两夫妻的对话,也充满了似乎是小欺骗的温情。
例如,丹尔对妻子说自己执意押送,不是为了妻子,也不是为了钱,而是因为死去的亚历克斯,为了社会。
这种假大空的话,你可以说是电影在说教。
但也可以理解为,他用来哄骗安抚妻子。
因为此时离押送仅剩最后一程,丹尔赌气的认为押送必然成功,而在这99%的地方退缩会很不男人。
总之,旧版的丹尔,不是一个枪法神准的武侠,不是一个崇高伟大的人物,也不是一个离谱失败的人物;他是一个小农场主,他是一个普通的人。
会被言语激怒,也会被金钱迷惑,也会为了虚荣而头脑发热判断不清。
但也许是因为幸运,他完成了一个艰难的任务。
而新版的丹,小人物非得要轰轰烈烈的死去,故事情节非得波澜壮阔,于是乎,一个小故事被拍成了辛德勒名单。
其结果是四不像。
这篇评论是有关齐泽克在《活在末世》中有关好莱坞意识形态退化的评论的一个整理。
讨论有关“翻拍的悲观教训”。
他称之为:“对于这种退化,我们不禁要用乔治•卢卡斯(Georg Lukacs)最具斯大林主义意味的作品之题目来命名:(解放)理性的毁灭。
”下面是有关本片的两个版本的评述。
《决战犹马镇》(3:10 to Yuma)的两个版本:德尔默•戴夫斯(Delmer Daves)的原版(1957)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6962/詹姆斯•曼高德(James Manigold)的翻拍版(2007)。
两者的关系由德文题目的变动很好地概括了:德国人(考虑到当地的发行,他们按惯例会重新命名电影名称)把第一个版本命名为“数到三并祈祷”(Zaehl bis drei und bete),把第二个版本命名为“开往犹马的死亡列车”(Todeszug nach Yuma)。
《决战犹马镇》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农民(埃文斯)为了赚取200美金好将他的牲口从干旱中拯救出来,接受了一份押解工作,将一个脑袋价值千金的匪徒(韦德)从旅馆押送到一辆通往犹马镇监狱的火车。
我们面对的当然是一个有关道德考验的经典故事;在整个影片中,农民自己似乎遭遇了考验,他被暴露在了诱惑的面前——这种诱惑是以更加著名的电影《正午》(High Noon)的模式呈现出来的。
所有曾许下诺言要帮助他的人们在发现旅馆被前来劫救头目的匪徒团团围住时,都抛下他跑了;被抓住的匪徒头目也多次威胁农民,并试图贿赂他。
然而,最后的场景却回溯性地改变了我们对影片的全部看法:随着离站的火车逐步靠近,韦德和埃文斯发现他们面对着等待合适的时机杀死农民并趁机救出头目的整个犯罪团伙。
在这紧张的时刻,当形势对埃文斯来说变得近乎绝望的时候,韦德突然转过身来对他说:“相信我!
让我们一起跳到马车上!
”简言之,真正经受考验的人是韦德自己,表面上的诱惑代理人:最终,韦德被埃文斯的正直所打动,他为埃文斯牺牲了自己的自由。
在詹姆斯•曼高德2007年的翻拍版中,埃文斯年少的儿子威尔伴随着父亲来帮助他完成任务;埃文斯的勇敢在儿子眼中拯救了他。
在最后的时刻,当他们抵达火车的时候,韦德的同伙击倒了埃文斯;韦德被释放了,但他把枪口转向了自己的同伙并让威尔把自己押进货车……在这里,相比于原作,风格的(再一次是倒退的)转变是双重的。
首先,电影把注意力从韦德和埃文斯之间有关道德忍耐力检验的决斗转向了父子关系:父亲害怕表现得软弱,所以,他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在儿子眼中维护父性的权威——根据俄狄浦斯公式,这样做的最终方式是死亡并作为父名而回归,好让儿子承担自己的真实位置。
韦德远远不是一个道德正义接受检验的人物了,其角色被降低为父性权威转移过程中的一个“消隐的中介”。
【笔者注:失去了检验的主体,韦德的“我” 的塑造被重新定义。
】有一个特点或许会反驳这样的分析:在翻拍版中,韦德心意的改变不是得到了过分的强调吗——他不仅帮助埃文斯,他甚至把枪口对准同伙还把他们全消灭了?
【笔者注:韦德需要“证明”】但在原版中适用于这种转变的道德行动之维度在这里反而因为它的过分强调而变得无效了:原版中瞬间的抉择,一个“在我当中又超越了我自身”的行动,如今却变成了一种完全有意识的立场转变,它不再改变参与其中的代理的主体身份,因而丧失了其作为一种行动的特点。
【笔者注:如何理解齐泽克所说的“在我当中又超越了我自身”,我个人的理解是,原版本中的转变是隐形而无意识的,他超越了“自我”但他仍然是“我”,换句话说,他在完成“自我”;而新版本中韦德的“有意识”的改变,已经失去的我这个主体,从而变成了另一个人。
(或者说,这里说的有意识,已经变成了别人的意识——埃文斯的意识)。
【笔者注:并且正因为是“有意识”的改变,因此这种改变也变得非常可疑。
】【笔者注:新版本在处理人物关系中,加强了感化和诱导,因而消解了韦德的自我完成。
】更糟糕的是,两个更深入的细节让影片的结尾变了质。
当韦德团伙中的一员击倒了埃文斯并把手枪扔给韦德的时候,韦德快速地瞥了手枪的把手一眼,注意到上面有一个基督受难的雕刻,接着就改变了心意,无情而快速地杀死了他的全部团伙,仿佛神性的干预推动着他背叛了他的营救者。
【笔者注:依旧是有意识的感化。
】其次,在最后的几秒钟,当火车载着韦德启动前往犹马镇的时候,韦德对着他还在车站里的马吹了一声口哨,马开始向火车跑来——一个明显的暗示:韦德已经计划好逃跑了,对他,一切都将完美地结束。
【笔者注:这或许就是之前所说的,有意识的改变是不可信的。
】(除笔者注释部分,其余皆为齐泽克在“今日的好莱坞:来自意识形态战场的报告”中的论述)
人格的魅力,亦不忘初心!
一个农夫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影响了一个悍匪!
教育了一个孩子!
给好多人上了一课!
虽然代价比较沉重!
但赢得了一些人的尊重!
也证明英雄是树立起来的!
死并不可怕!
但要死的其所!
男孩在最后一刻,勇气得到了生华,勇敢的站了出来,出现在父亲面前!
父亲亦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给一个还不懂事孩子上了一课,什么是勇气,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什么是承诺,以及在电影里说的那样,孩子继承了自己好的一面,怎么做一个好人,并成了一个好人!
就像本.韦德最后说的一样,“你,做到了!
”“英雄”,通常是某人或某些人对某人或某些人的评价,但究竟是不是名副其实,只有自己知道!
英雄不是那么好当的,实际上,对得起本心就已经不错了!
前天晚上在看看网看了影视帝国版本的《决战犹马镇》,还不错。
为什么叫这个片名呢?
故事根本没有在犹马发生啊,只是说火车要去那里而已,匪夷所思。。。
近年来好莱坞已经很少有成功的西部片了,难得请来两位大牌一起出演,贝尔是通过《致命魔术》记住他的,看了《机械师》之后,对他更是崇敬不已,多么敬业的演员啊,为了一部电影,竟然可以对自己的身体那样的。。。
罗素·克洛不用说,猛男的代表,两个都是强人。
影片当中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这两位主角,反倒是克洛的那个跟班,演坏人演的太到位了(听TB的花痴姐姐说那个男的就是阿尔法狗里面的那个哥哥),很像《燕尾蝶》中许志安演的那个反角,坏到骨子里,表演非常出色,也很抢戏。
贝尔在里面是个瘸子,但是跑步没问题,在西部也是骑马比较多,还好。
两个儿子,大儿子很猛,喜欢冒险;小儿子那个演员很可爱,好好发展,也是个不错的童星啊。
片子里面枪战的场景不是很多,大的就是两场:开头那帮匪徒抢劫和最后贝尔护送克洛上火车。
其实电影大部分内容其实就是押解,押送犯人去车站,感觉像古代的捕快,呵呵。
途中,大反派搞死了两个“公安”,一个人吵得他晚上没法睡觉;另外一个是老仇家,而且还辱骂他的父母,死的好惨,掉下悬崖了。
最后去车站的时候,小混混们都来救老大,杀一个警察200美金,那些治安官都吓跑了,只剩下贝尔一个人留了下来。
他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必须把犯了事的人送到目的地,这只是一个承诺,连保证过他的长官都要离开,他却留了下来,一定要完成自己的使命。
不能说他顽固,他万一死了,留下妻儿和农场确实很自私,片中治安官反复强调自己有妻儿,所以不敢留下来,贝尔呢?
他怕死吗?
应该不怕,但为了坚守自己的信念,他毅然抛下妻儿。
这让我想到了CURE的两首歌《FAITH》和《Disintegration》,Disintegration 里面有段歌词是这样的:But i never said i would stay to the end so i Leave you with babies and hoping for frequency Screaming like this in the hope of the secrecy Screaming me over and over and over i leave You with photographs pictures of trickery Stains on the carpet and stains on the scenery Songs about happiness murmured in dreams When we both us knew how the ending would Be... 当时看了,只是觉得贝尔真TMD男人,不是说有勇气这么简单的。
然后奇异的事情发生了,克洛竟然同意让他带着自己去火车站,路上一大堆人开枪射击他们,危险自然不用说。
就是在贝尔说了他的腿其实不是战斗中立功受伤的,而是很窝囊地被战友误伤,但是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起英雄父亲的形象而编故事。。。
做父亲不容易啊,伟大的父爱,他说的时候还哭了,克洛听完就决定这次让他当一次真的英雄,把自己这个大坏蛋押解成功,这样一来,贝尔就可以在别人面前扬眉吐气了。
因为影片最后克洛吹口哨,他的坐骑跟上了火车,说明他上了火车,成全了贝尔之后就会马上逃走。
所以说,最后他那个手下把贝尔给枪杀后,克洛也彻底愤怒了,把自己的兄弟也全都干掉了,瞬间全秒,果然是神枪手,狠。。。
影片最让人感动的就是结尾部分了,两个男人之间微妙的关系,英雄惜英雄,可惜其中一个是坏蛋,不被社会所接受,另外一个做了英雄,但是却死得太快,但是贝尔做人实在太够意思了,没话说的。
PS:影片中大坏蛋叫BEN,贝尔的角色叫DAN,两个加在一起正好是笨蛋,呵呵,老版本也是这样的么?
博客废弃,整理以前的东西扔上去,现在看看这片仍然颇具喜感,哈哈,我喜欢一切令人愉快的东西。
果然瓜瓜看犹马也看得很high,于是某年某月某日从中午洗碗开始,我们一直很high地讨论了大半天,从“炮灰二当家华丽的双排扣上衣真好看”,“两个儿子长得也很有前途呀”,“RC的包子脸居然也让人觉得可爱”一直到“哎呀绿眼睛真是罪过”,“炮灰就是要为一见钟情牺牲的啦”,“这哪里是押送,分明是两个人手拉手HLL的私奔逃难啊”,当然最后还是免不了回到我们HC的重心上——“贝尔怎么又那么瘦,那张脸都削下去啦”,“他演正直的人他演正直的人他演正直的人他演正直的人,我还是喜欢他BT……TUT”,“贝尔坐在窗边自嘲地一笑,哎哟哟,我的小心肝抽了啊啊啊”。
犹马镇真的是非常欢乐的片子,不是说它的结局或者三观什么……而是每个人看了这片子都会很满意,“笨”很强,“蛋”很棒,炮灰也很好,故事也说完整了,中心也有了,三观也正确了,蜜月套房也住了,天下大同,可喜可贺,欧也~一些讨论的记录:瓜:原来贝尔的儿子就是爱国者里面那个儿子,他怎么老演别人儿子?
我:看他的脸,他现在真没法演别人老爸……要给人家时间长大啊。
瓜:导演真是居心叵测啊叵测!
我:估计他是看背背山看腻歪了于是拍案而起发誓要拍一部真正的、西部的、男人的、背背山!
这真的是一座人心里的背背山了呀囧。
瓜:贝尔为什么不能演“笨”这个角色,“蛋”虽然很正面很积极,但没有“笨”、炮灰那么抢镜和讨好。
我:他从良了。
(……囧)瓜:据说他要和JP一起拍个片,好像也演警察追人家,另外还有个片MS还是追人家,都好正直啊,改邪归正难道为了他家娃?
我:估计以后他就抱着他家女娃看自己演的片,然后说:“娃,看到没,找男人就该找爹这样的好男人”。
瓜:没错。
“连男人也爱你爹”。
我:这就是导演所谓的“押送”。
瓜:分明就是“笨”保护着“蛋”逃难啊,期间有些情节很囧……我:私奔的道路总是有很多阻碍的……真的是好欢快的片子呀,最后虽然是@#$%^&(防剧透)的结局,但是一点都不苦情。
不管什么东西一旦苦情起来就让我忍不住囧rz了,而能够看得那么心花怒放,导演,你真是太懂现在女人的心了TUT。
电影之后不少人都提出了那些硬伤,所有解答借用回帖“坊间传闻:Wade fall in love with Dan.”如此一来所有BUG迎刃而解。
没错!
TX们,这才是被掩盖的真相呀=v=。
最后,缅怀为了一见钟情而牺牲的炮灰查理公主。
电影的很多细节都为我们表现主角的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画着素描,手下没有人会欣赏,只会在自己兴奋创作的时候,打岔。
对手如此的羸弱,完全不需要牛逼哄哄的自己亲自动手。
生活是如此的平淡没有刺激,还是放过这个实在不怎么样的老对手,饶他一命,不然更没什么玩头。
还打趣一下:“这次损失大了,还不如让我们直接抢了呢!
”至于这个老家伙的恶狠狠的誓言“我不会放过你的”,回答是“你放过我,我倒会失望的。
”。
确实不必在意,这么多年了,头发都白了,也没见你把我怎么样。
“汤米挫,汤米笨,汤米死。
”愚蠢的手下是不能接受的,应该比敌人先死。
在酒馆,看到一位绿眼睛的美女,有种莫名的感觉,说着千篇一律的沟女大法,一如既往的手到擒来,做完爱,画幅素描留作纪念,背影似乎有点像,一时激动来了一句“和我一起去墨西哥,只要从窗户翻出去就行”,美女只当这是一个玩笑,让ben有点受伤。
dan进来要money,颇为绅士的给了对方足够的补偿,和警长的形象倒是来了个颠倒。
(伪圣徒的表现)被抓了,这游戏还算刺激些,总算比抢劫运钞车来的好玩。
看看你们能坚持到哪一步,挺有趣的,不是吗?
虽然满口圣经,但在dan家吃饭的时候,根本不祷告,dan一家祷告,他也只是敷衍了事一般随口一句阿门,哪一点有教徒的样子。
那个泡妞大法用到人妻身上了,其实dan老婆倒更符合ben理想中的母亲形象。
dan的老婆也是绿眼睛可以看出,ben的母亲应该就是绿眼睛,嗯,应该是吧!
“我的马,就是我的,你不能抢,还骚扰我睡觉,叉死你。
”从这条杀人理由看来,马似乎比手下的小命更重要。
“我一直很喜欢你,巴伦,但你总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闭嘴,即使恶人也爱他们的妈妈”老家伙胆敢说我母亲的坏话,去死吧。
在旅店中的话,ben所说的人生观就是“几乎所有人,都贪生怕死,巴特菲尔德也不例外。
”在圣经上画画的说明他已经把dan作为自己酒鬼父亲的理想形象。
之后听到dan的真心话和为了儿子一直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挣扎,多少有些感动。
也只是感动而已,还没到杀手下的地步。
完成了父亲光辉形象的塑造后,dan被查理打中,ben大声的说“no”,很可惜查理没有听。
查理杀了dan后,那句“tough son of bitch”(狗娘养的真麻烦)犯了忌讳,才让ben做出了决定。
用玩具这个词,似乎过于冷酷。
不过,我想,对于一个一会儿扮圣徒,背诵圣经,讽刺挖苦;一会儿便魔鬼,杀人如麻不需理由的神经男,早已封闭了自己的深层感情,看世人不是玩具又是什么。
手下是用来做什么的,不就是玩的嘛!
结尾叫上自己的马(这马在ben心中的地位估计比查理还高些),开始玩逃火车或者第三次越狱。
-ben童年回忆---一位母亲带着一个8岁的小孩来到火车站,母亲对孩子说:“我去买票,我一会儿就回来。
”孩子祈求道:“不嘛,我不要和妈妈分开,我也去。
”母亲告诉孩子:“钱不够买车票,我再去想点办法,你不要跟来。
乖,坐着不要乱动,你先看着圣经,看完之前我一定会回来的。
”孩子叮嘱道:“我看完前你一定要回来噢。
”就这样孩子开始看圣经,为了让母亲早点回来,没有认真看,只是随手翻翻,一会儿就翻完了,可母亲并没有回来。
“怎么还没回来,我已经看完了呀。
”百无聊赖的他四处张望,每个人都忙忙碌碌的,却没有人对自己关注过。
随着时间的流失,孩子便焦急起来。
“一定是母亲知道我偷懒了,根本没有认真看。
”想到这,孩子便安心了。
“那我这次认认真真,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的看一遍。
”这样,这个孩子便开始一句一句的认真阅读圣经。
把它作为向上帝的祈求,希望上帝一定要听到这位虔诚的小信徒的呼唤,把他的母亲带回到身边。
“妈妈你快回来。
妈妈不会抛弃我的。
不要让我一个人孤零零的留在这个世界。
求求你,妈妈不要抛弃我。
虽然很多人都骂她婊子,做不好的事,但她是我妈妈,在我饿的时候,她为我做饭,是我远离饥饿,我冷的时候,她会把我抱在怀里,给我温暖。
她不是一个很好很好的妈妈,但她现在已经是我唯一的亲人。
仁慈善良的上帝,一定不会让我失去她,让我成为孤苦无依的流浪儿,宽容的上帝一定会聆听到我的祈祷,在我念完圣经之前,将妈妈送回到我的身边。
我会牢记圣经的每一句,遵从您的教诲,传播您的福音,请您千万千万让我妈妈回到我的身边。
”这样,孩子尽可能慢的读着圣经,将圣经上的训诫牢记于心,用最虔诚的心灵祷告,祈求着上帝。
三天之后,孩子念完了最后一页最后一句,可母亲没有出现,是的,奇迹没有出现,母亲和上帝同时抛弃了他。
让他成为了一个终其一生都没有信仰,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没有友情的天才。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救赎的故事,救赎什么?
从四无的危险分子变成社会主义四有青年?
彻底改变一个有自己价值判断的人很难,而要改变一个偏执狂的人生取向根本就是不可复制的奇迹。
从结尾看,ben也没有改变,只是成全一下自己的心灵拼图。
他的人生在8岁的时候火车站那三天就已经决定了。
威廉同样在火车站有了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经历,也许这会决定他的一生,谁又知道呢?
"William's got a head start on the path of decency."
其他先按下不表,结局实在太匪夷所思,印象深刻!
为此,我看了豆瓣上几乎所有像点儿样的影评,我看到各种牵强附会的解释,但真的,解释得差强人意,毫无说服力……本最后杀死所有千里驰援来救他的兄弟,无论怎么讲,都不符合逻辑。
于情于理,于公于私,于黑道白道,东方西方,从古自今,都没有这个逻辑!
有人说男主就是这种狂放不羁的性格,我就问一句,这种人品,在江湖上怎么混?
不说以后他还混不混,就这种做事风格,之前怎么可能混的起来?
为了解决这个迷惑,我专门快进着看了57年老版。
老版的结局是丹失手杀了查理,二人顺利登车前往犹马镇。
个人觉得,如此结局比较合理。
另外讲一点。
本和丹在影片中惺惺相惜,可能是篇幅不够,交代得不够自然,显得比较突兀,但是我理解可能导演想要表达,这迥然各异的两人,实际上是一个男人的一体两面。
每个男人都渴望成为本那样无牵无挂风流倜傥的"快枪手"跨马扬鞭行走江湖快意恩仇,可是又无法割舍亲情友情爱情的羁绊与温存。
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男人们,一边跛脚走在泥泞中,一边沉浸在罗曼蒂克的意淫中无法自拔……这种影片满足了他们这方面蓬勃的欲望而往往容易大受好评。
我喜歡他眼底激蕩出來的仇恨,這一刻真實而焦慮。
根本不需動作幅度太大地舉起槍,就可以輕松解決掉對他頂禮膜拜的手下,或者說,也算是出生入死的兄弟,就為了一個只得到了幾分鐘的朋友。
所以成为首领是因为比之于其他强盗更加凌厉而冷酷,坏得极致而彻底得以称王;所以成为首领一样因为那超脱于强盗的桀骜与才华,深埋于心优雅得一发不可收拾。
每一部西部片都是一首沉重的民謠,塵土混雜著美感飛揚。
你可以試試用木吉他去清脆地演奏,但那音色反而更加悠揚,更加傷感,更加撕心裂肺。
最終我們就用看似歡快的旋律別扭得結束了一曲挽歌,那結果自然是――淚流得一塌糊涂。
有人會不理解那個善良又懦弱的他,是一定的。
一個被責任搞壞了腦子的懦夫,愚蠢而不合時宜。
直到你看明白,其實不管什么時候給他兩百塊,他也不會停止,他也不會放棄。
他丟了條腿身無分文,但卻是個可怕的完美主義者。
在他的世界里,他始終維護者那也許自己都不相信的正義,他始終堅守著也許自己也不知道從何而來的原則,他始終夢想著解決了責任,成為最偉大的父親,哪怕就只有這一次而已。
Ben的射殺成就了他的英雄夢,只有他才能成就他。
而必然會有更多的人不理解他,什么,那個瘋子就這樣殺了自己一群忠心耿耿的至交?
恕我無禮,那樣的小角色怎么配得上成為這個偉大指揮家的朋友,他唯一的到過的朋友也許就是眼下的Dan,他其實很可憐。
過于用力就像是在自我保護,把脆弱一一寫在臉上。
所以他要一边歹毒地调侃你,提醒你,一边惬意地勾勒着水平不赖的素描,他是個充满艺术气息的完美强盗。
Ben才是這部電影獨一無二的主角,不理解Dan無傷大雅,但是你一定要理解Ben,理解他漂亮的收尾,理解他痛苦的自我救贖,理解他必定要解決掉那幾個不諳世事的混蛋的必然性,因為那是這部電影最絕妙最成功的一處。
Dan說得對,他并沒有那么壞,但是那幾個手下?
他們懂得這一切麼。
共鸣就是朋友的诠释。
这样同样怀揣信仰的两个男人,甚至那信仰的初衷拼合得几近于唯美。
善与恶和正与邪之间毫无瓜葛,那只是一种习惯。
无需惺惺相惜地假设,如果不是相遇在此,说不定两人会成为完美搭档,那是虚构,不抵真实。
矛盾的碰撞才能挖掘出默契如此一般,这是电影的最成功之处。
你看懂了,你明白了,暗暗欣慰,凄凉中轻轻一笑。
那么就这样吧,哪怕还是有些遗憾。
电影的確是是荡气回肠的,是忧郁的,是彻底的,是刚性的,是理智的,是决绝的。
兩位我素來欣賞的演員,將各自的角色已經演繹到了極限。
这样的故事与命题就造就了任何一处试图幽默以及轻松尝试的失败,结尾处放牛出来的活泼音乐是何用意?
那会让沉浸其中的人突然松动,咦,原来只是一部电影而已。
而这样的清醒于观众而言,则是电影的失败与沉沦。
我們要的,是徹底的淪陷,是欲罷不能的哀慟,是西部強大的風格與征服力,是想起這兩個男人信仰交匯的那一剎那時,無法停止的憂愁。
它們變成了彼此的正義,然后一切灰飛煙滅。
副标题:查理王子你他X的以为你算老几?
其实我本不需写这篇文章,因为我想说的已经被人讲的差不多了(http://www.douban.com/review/1270754/)。
但当我再次看到那两个在枪林弹雨中奔跑的男人,我觉得还是该写点什么。
本中了枪,疼痛使他感到厌烦,他觉得没必要为此玩命。
他知道丹是为了孩子才坚持到如此地步,所以他对丹说“你儿子已经走了”——你已经树立了光辉形象,反正现在也没人看着,何不留下小命回家?
但是丹坚持。
这个瘸腿牛仔怎是本•韦德的对手?
本用冷酷的眼神看着无力对抗的丹,不知是否该就此掐死他,这时丹说出了他一生最大的秘密——他只是个编织英雄谎言的失败父亲。
这个秘密丹从未告诉任何人——包括他那美丽无奈又不满的老婆,他却偏偏告诉了这个穷凶极恶的本•韦德,在即将被掐死的生死关头。
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但就是有那么一种感觉:如果这世上有一人能理解,就只有这个本•韦德。
这时响起了遥远的鼓声,犹如这秘密在轻轻敲击着本的胸膛——这个瘸子宁可拼上性命也要树立真正的英雄形象,而不愿再靠谎言编织。
是的,这谎言是如此脆弱,以至日渐长大的大儿子已看出父亲的懦弱本质,而开始怀疑其英雄身份的真实性。
这才是丹接下这个死亡任务的真正原因。
这样的父亲,才真正配得被画在圣经上。
于是本说:“好吧,丹。
”随即在鼓声之上响起了悠扬的弦乐,节奏渐紧,在这全片最优美的音乐声中,两个男人开始奔跑。
一个男人的成熟,是从超越他父亲开始的。
所以自幼丧父的本•韦德从来都没有成熟过。
他只是像一个任性的少年,肆意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光芒天然而又纯真,是那些已经长大的男人们不再拥有的;但这光芒又是如此热烈,以致会灼伤本周围的所有人,包括本自己。
他的心始终躁动,渴求却又无法平静。
这时,失败父亲丹出现在他面前。
与本幼年死去的酒鬼父亲不同的是,丹虽然同样失败,却一直没有放弃努力,这令本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希望。
更重要的是,从丹的大儿子威廉身上,从那个目光中同样闪烁着兴奋与野性的叛逆少年身上,本分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踏上火车、帮助丹、让少年能够正常的成长,并不一定可以让自己获得救赎,但至少不会再出现一个本•韦德。
但是,这世上总是有太多的蠢货,一厢情愿的,不遗余力的,以他们自己的无知伤害他人,摧毁梦想,扼杀希望,阻止救赎。
这样的蠢货,在本片里叫做查理王子。
两个男人在屋顶飞奔时,查理在下面大叫:“老大跳下来!
”但是那个几分钟前还说要出来的老大现在却瞥都不瞥他一眼,跃过屋顶,飞身而去。
导演给了查理一个面部特写——他瞪大双眼,满脸都是难以置信:一个瘸腿牛仔挟持四肢健全的老大作高空跳跃?!
于是他终于明白,这是老大自己的意志,虽然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不懂。
然后,火车前,在本高声大喊的“不”声中,查理一枪又一枪将丹打死。
查理是瞎子么?
他亲眼看到老大冒着摔死的危险在屋顶腾空飞跃;查理是聋子么?
他亲耳听到老大在开枪前喊出了“不”。
所以,就算是再蠢的人也该能看出来,查理打死丹,根本就不是为了什么老大,只是为了他自己。
查理只是拜倒在本的光芒下,一厢情愿的将本当作老大,但对于是什么塑造了这个本•韦德、本为什么如此横行作恶、以及本究竟想要什么,查理压根不能、也没有尝试去理解。
他只想让本带着他爽,却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本,归根结底,他只是把本当作一个属于他的物件,只是给了“老大”这么一个很好听的称呼罢了。
所以查理不能容许老大与丹的“同流合污”,因为这完全违背了他查理王子自己的意志,即使那是老大的希望和梦想,但只要查理王子大人不愿意,也照样要摧毁。
于是他用自己那无知又愚蠢的小脑袋得出个结论:只要把丹杀了,本就会乖乖回到他身边继续作老大,只作他查理王子的老大。
如果说本和查理都活得很任性的话,善于洞察人心的本还保有着人性中最纯真的光辉,犹如未经打磨的宝石;只想着占有的查理则不过是茅房里的砖头。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世上砖头要比宝石多得多。
甚至,砖头会为了自己的占有欲而不惜打碎宝石。
这一次查理试图摧毁的是本的梦想,那么下一次,当本又将如片头所画的那只鸟儿般不受束缚、自由翱翔于天际时,可以相信,查理一定会把枪口指向本。
当然,本•韦德这样拥有强大人格魅力的人,是不会被蠢货所束缚的。
整部影片,本从来就没有正眼看过查理,大概这一直让查理很郁闷。
不过查理的“努力”终得回报,在他打死了与本共同追逐梦想的丹之后,总算让本仔细的用正眼看他了。
——但也只是在本用最后一枪了结他性命之前。
本侧头打量着眼前这个胸口冒血的蠢货,眼神冷酷、鄙夷、轻蔑,仿佛在说:你这种自私的蠢货,居然自以为有资格管我的事?!
在那群自以为是的白痴被干掉之后,大儿子威廉将愤怒的枪口指向本•韦德,本慢慢转过身子,却没有丝毫动手的意思,用古龙的话说:这一瞬间他有1247次机会可以杀了这个少年,但本一动也没动。
——死在“自己”手里,虽不一定是最好的归宿,但他绝对心甘情愿。
然而威廉也没有开枪。
发泄仇恨轻而易举,学会宽恕却难得多。
在父亲死去的同时,少年终于开始走向成熟。
丹和本的这一番努力,总算是没有白费。
整部影片,我最喜欢的就是两人最后那一段不足2分钟的奔跑。
两人从屋顶到工地再到棚区终至车站,背景明明是枪林弹雨,音乐却如此悠扬动听。
眼看这两个男人终于决定不顾一切,追逐梦想,我忍不住希望他们可以这样一直跑下去,永不停歇。
因为这个时候的人,是最美的。
而与美为敌的蠢货,罪不可恕。
翻翻James Mangold的履历,http://www.imdb.com/name/nm0003506/copland, identity,ok,没问题.girl interupted?kate and leopold?是不是该说,这个大胡子原来也柔情似水?再然后,men in trees????怎一个晕字了得.只能说"多元"来形容了.人家的名言不早摆那里了:We should be writing more great roles for women, period. Another problem is that movies are generally made for 14-year-old boys and 14-year-old boys want to watch 25-year-old action heroes.这就对了,所以他贡献了影史上最刚柔并济近乎完美的女子joan carter,walk the line,我更爱那个译名,弦途有你.所以他会拍西部英雄Ben Wade.3:10 to Yuma,IMDB8分以上,什么概念啊,10个人里面8个人说好.主观臆测一下,那2个不喜欢的,应该是女人吧.3:10 to Yuma大概就是所谓的"男人电影",情节流畅(流畅是JM的强项),干净利落,枪火四射,荷尔蒙弥漫.....故事不新鲜,两个男人惺惺相惜,甚至角色之间有了点"化学作用",两个男人的电影,不说远了,近的有虎豹小霸王吧,再近的有韩国的<武士>吧,再近的,还有何平的<天地英雄>.....前提是去掉那个太夺宝奇兵的结尾也许好点.别忘了最最最NB的heat啊.西部片从来都是枪战让女人走开,看西部片总想起古龙,谁说古龙没有从西部片里找营养?现代西部片,大概不能少了谁?john woo......为什么<喋血双雄>就gay,heat就不gay?老外就是喜欢过度诠释.可现在连老外都承认了,去年oscar,搞个西部片回顾加致敬加暧昧,原来西部片.......真的很gay,喜欢符号的,隐喻的,终于被平反,本来嘛,两个牛仔拿着枪比划来比划去,还用说吗,瞎子也看的出来啊.john woo居然动辄让两个男人双枪对峙.....这这这,儿童不宜啊儿童不宜,不能看啊不能看.这不,3:10 to Yuma又来了.精神还是一样滴,所谓男人之间,英雄惜英雄的戏是也.男人们欢欣鼓舞,真正的西部片来啦,终于可以摆脱娘娘腔的brokebutt阴影啦,看,这才是给老爷们看的片儿.女人们万般不情愿的被拖进电影院,看啊看,这这这,匝这么暧昧啊?RC好有才华啊,貌似老粗原来还会素描的说慢着,怎么画完女人裸背还不够,还要画男人.....对了对了,as good as it gets里那个爱画女人裸背的画家其实是....Ben Wade对农夫的那份"惺惺相惜",按电影给的解释,是对其那段伪造的光辉历史的敬重?而最后豪不留情杀掉救自己的伙伴,则被诠释为"一个生存者的本能"?什么跟什么啊,真是编剧怎么说怎么算啊.所以,不喜欢过度诠释的男人们,可以好好欣赏这部James Mangold从影来最男人的电影,喜欢过度诠释的女人们,可以为同人文配对寻找新的素材,:)最后说一句,RC还是很有魅力,CB还是很内敛,都演的好,但也都不难演,突破程度甚少.
不装A也不装C你非要装...
实在对不起西部片这个类型,一点都不西部,刻意的煽情
还是无法欣赏西部片
蓝光重刷。勉强两分,又看睡着了。这个故事最重要的还是解答:大贼为何因押运的牛仔葬送了自己全部手下?这个翻拍版依然没有解答好这个问题。此外剧本和调度还有明显的疏漏:押运队刚上路时,安排了兵分两路的疑兵,但二号人物明明全程看到了,为何还要先追马车?而且马车上竟然还把自己人真锁在里面,这不扯淡吗?押运路上,大贼克劳像玩一样,一会儿杀一个押运人,这里是不是应该交代一下,押运人为何不能杀了他?毕竟按常理来说,出于自卫把犯人干死才符合押运人立场。过程中还一直铺垫克劳杀人都是有理由的,这设定消解了他的暴虐,导致剧情松垮,而且对克劳和贝尔之间产生心理羁绊也没有支撑作用。贝尔只是说自己在北军阵中狼狈的从军真相和生活的实际困难,克劳就认同他了?认同的结果就是施舍他200元押运费?全片节奏拖拖拉拉没起伏
剧情实在是太诡异了,我根本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个故事和结局,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我发现有此疑问的不在少数.主角演得再好可是被这么瞎编故事毁了
罗素•克劳。
男人心中永恒的豪情
没落的英雄还是英雄的没落?没有英雄的西部片
卢瑟克劳这天煞孤星最后得多善良才能帮一个嘴子在他儿子面前挣面子还自己上了火车
为了一个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大坏蛋就乖乖的跟他走了,还把自己的同伙都给杀了,最后自己跳上押送的火车。。。我不信。。
我的孤独谁能懂
不怪它,怪我昏昏沉沉
我不是很能理解Ben wade他对于Dan是同情吗?但他不至于杀死拼命救自己的兄弟。如果理解三角恋倒是更适合。
I want to kill the script writer.
别TM好端端的糟蹋西部片的风格。这剧情傻逼到无力吐槽,本属于牛仔的那种犀利睿智欠缺到极致。目前最让我恶心的一部电影。半夜一点多看完这个愣是气的睡不着了。让Russell Crowe演牛仔?完全不是一路,这货连给牛仔提鞋都不配。结尾维德拿枪时那白白嫩嫩的小手,麻痹化妆师都是吃屎去了?
道德是个渣~~~
美国装逼耍帅片 USA版电影式BBC种族输出 只有傻子爱看
结尾真有情怀。
很男人的电影,冲突表现虽激烈但不够强烈,导致结局不太合理。但还是很酷,拍的其实很不错,演员也不错,有点太正了。
【181104】5.5-人都还没熟就疯狂发便当。结局更是屎。人物MOTIVE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