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明,我是真·腐女,福尔摩斯2下档前被我三刷了,我坐在电影院里口水连连淫笑声声,但不代表我不爱纯爷们一根筋热血到底的电影,相反,我可喜欢了。
但,我厌恶小清新,是真D。
电影是跟我妈一起去看的,虽然去买票的时候只剩前三排了看完之后我眼睛疼,虽然电影院里面手机声与小孩吵闹声不断,虽然各种高科技假的让我妈都吐槽“这也太夸张了”,但不妨碍我给它打五星,我是个很容易满足的人不是咩?
一开始我还担心,传统美式热血电影中必将出现的滚床单镜头跟我妈一起看怕尴尬,结果完全木有这种桥段嘛从头打到尾简直太爽了嘛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故弄玄虚直切主题,不基不腐不上床不做作美式热血一根筋到底的动作片真的美死了啊!
阿汤哥的瘦身效果真好,特技效果太棒了。
什么是好电影呢?
就是看到阿汤哥几次差点摔下去,参谋小哥差点被卷成肉酱,等等那些危急镜头的时候,电影院的观众都发出“哇”的紧张呼声,让观众全情投入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其实情节真没什么好说的,豆瓣简介都说光了,三句话就能解决剧情:阿汤哥奉命偷情报反被愿望炸了克里姆林宫,面对俄罗斯小哥的紧追不舍他联络了三个团员全世界跑去捣毁了敌人的阴谋。
完了。
这就是美式爷们动作片的精髓,一点没有什么矫情的玄虚,没有铺张浪费的男女主角感情戏,只有硬汉、英雄、肉搏、一点点小计谋和太过夸张的高科技。
让你从头爽到尾,看完以后高呼过瘾。
如果有直男直女觉得对现在的腐元素充斥的电影市场绝望了话,那就一定要去看这部电影。
=========正义的直男直女到此留步的分割线===========参谋小哥说“下次我去勾引阔佬”的时候我才没有阴笑呢俄罗斯小哥天涯海角跟着阿汤哥最终找到他对着身边人说“他是我的人”的时候我才没有阴笑呢参谋小哥一直对阿汤哥很愧疚的感情以至于他用身体来偿还阿汤哥的情节我才没有脑补呢以上。
一开场:一位IMF特工抢夺敌方文件成功,正准备返回时被一位女杀手拦截而殉职,文件失踪。
主角Ethan Hunt(汤姆克鲁斯饰),正在俄罗斯监狱里无聊的扔石头玩。
IMF伙伴前来劫狱,凭借着高科技黑客和同伴间的默契,Ethan脱狱成功,顺便还救出了同在监狱里的一位俄罗斯线人狱友。
Ethan被赋予一项任务:一位俄国将军正在销毁他自己的档案。
而这项任务就是需要他潜入克林姆林宫的档案室,找到任何一切关于一位将军的资料。
虽然地点夸张了点,但是比起之前又是生化细菌又是神秘物质的,起码这次要偷的东西安全点。
Ethan和他的战友们轻车熟路的乔装打扮进了档案室,突然发现档案室里关于那位将军的一切资料都不见了。
这时候有人袭击了一位IMF的成员,并且用IMF的频率向俄军和Ethan双向发了一条讯息“队长,我已经准备好了,听你的口令爆破”。
俄军蜂拥而至,Ethan下令撤退。
撤退途中,Ethan看到了一位似曾相识的疑犯,来不及细想,克林姆林宫档案室发生大爆炸,Ethan也被爆炸炸晕。
醒来时Ethan因为自己身上之前所穿的伪装军服被拷在了医院的病床上。
略施手段,Ethan在暴跳如雷的俄国特工的眼皮底下逃出了医院。
紧急联系上IMF后,Ethan惊讶的见到了国防部长。
部长告诉他,俄国人认为是美国人炸毁了克林姆林宫,IMF队伍已经被总统授予启动“幽灵协议”即除了之前所有的资源外,不再提供任何资源(枪支武器装备弹药,车辆,资金,秘密据点等),并且任何人被抓包括美国在内会把他们当作国际恐怖分子处理。
部长还告诉他,之前被女杀手所抢夺的公文包里的文件,是俄国的核弹发射密码。
为了世界,必须抢回来。
部长正说着,突然遭遇枪击!!
俄国特勤不知道从哪儿冒了出来拼命扫射。
部长和司机死亡。
Ethan和Brandt(杰瑞米·雷纳)好不容易逃生。
回到恐怕是最后一个仅存的火车上的安全屋,Ethan查阅了部长死前赋予他的任务:女杀手喜爱钻石,她要用手上的俄国核弹发射密码和那位“消失了的将军”换钻石,地点就在杜拜。
Ethan一行马不停蹄的住进了迪拜塔。
任务听起来也不难:双方分别假扮女杀手和将军,去和真的女杀手和将军会面后交易再伺机抓捕。
正在准备时,IMF专门负责电脑的同事提出了一个尴尬的问题,因为没有了总部的电脑协助,他无法在这么短时间内控制电脑和安全摄像头。
Ethan只好能者多劳的攀爬一次迪拜塔。
“从我们所居住的134层往上爬26层,再横爬8个单位,就是服务器房了。
”途中,Ethan差一点儿因为装备失灵而摔死。
搞定了电脑,继续行动。
交易开始很顺利,但是女杀手在最后的关键发现了破绽,双方打了起来。
女杀手被打落迪拜塔,Ethan也因为沙尘暴的来袭而最后没有捕捉到将军。
回到集合地点,队员们互相责怪,Ethan很着急,因为那个疯子将军打算发射核弹来场核子战争。
同时,Ethan又对Brandt作为一个文职数据分析师却有着这么好的身手而感到奇怪。
Brandt在Ethan出门的时候向其他人说了他的秘密:他以前是保护证人组的,最后一次任务是带队保护一对夫妻。
有一天丈夫出门,他跟了出去。
在家的妻子却被人杀害。
他很内疚,从此改行文职,也再也没有见过那位丈夫,直到前两天部长被杀时,他和那位丈夫侥幸生还。。。。
Ethan通过开场救出的俄罗斯狱友去找地下军火商要将军行踪的情报: “你知道外面要打仗了么?
”(You know there is a war going on ?) “那样我的生意就会更好了。
”(That will make my business better.) “是核子战争。
”(Nuclear war.) "......!" "你也知道那个疯子,我想他甚至应该试着向你买核武器来用吧?
“(You know him, I bet he even try to buy it from you." "。。。。。。
我不能告诉你那个疯子是用着XXX公司的卫星在印度连线的。
” Ethan一行人来到印度。
在酒会上,由女特工去找卫星公司的主人套出卫星的密码,试着让卫星报废。
过程中突然发现那个疯子将军居然已经开始用卫星连线准备发射核弹了。
Ethan试图去阻止,中途被红灯和过马路的人流所阻,核弹升空!!
Ethan改计划为夺取核弹控制器和连线电脑,一场恶斗下来,核攻击在最后一刻被解除。
一行人大获全胜,Brandt向Ethan坦诚往事。
但Ethan告诉Brandt,他没有失职,以及一个秘密:他妻子的死是假象,他为了保护她而离开她。
并且杀了6个俄罗斯人(也是目标)作为报复来掩饰。
为此,他之前被关进了俄罗斯监狱。
Ethan和他的妻子远远的俩俩相忘。
我在0094影院看了分享!
借着参加索尼4K观影活动,免费观看了上映中的《碟中谍4》。
看之前随便查了下豆瓣、Mtime的评分,评分竟然都高达8分以上。
于是我震惊了,突然对这部电影满怀期待,以为会有超出以往商业的因素,变得更文艺些。
看到一半才意识到:大概不是碟中谍系列变得文艺了,而是豆瓣、Mtime变得商业了(当然,Mtime本来就比较商业)。
在剧情和逻辑上,作为商业片的《碟中谍4》依旧是牵强附会,不堪推敲。
对我这样喜欢装深刻的人来说,实在没有什么值得记忆的东西。
主角们在紧张完成不可能任务的同时,偶尔穿插的思考、情感也都是很常见的美国主旋律:反战反恐、亲情爱情、自由精神和社会责任之间矛盾调和等等。
都是偶尔带过,比我还装。
从中又可以再现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基本套路:第一、组件基本框架:商业内容+热门概念+主旋律主题。
商业片套路,大家都一样。
第二、网络商业内容:帅哥美女,好车好房奢侈品,先进科技,一个都不能少的。
阿汤哥虽说老是老了点,但足够用了。
女主角大概是符合西方审美,我不好评价,但反正事业线要强,这个倒是跨文化、无国界的。
好车嘛,哪家车厂给钱多就开谁的,科技神马的,更是不能少,各种只有在执行任务中才会用到的蛋疼发明——比如那个伪造幕布。
第三、概念上,全球化背景下的好莱坞电影取景也一定是要全球化的。
反正恐怖分子和反恐精英玩猫抓老鼠游戏,满世界转也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热门国家上,中国光顾过了,南美洲概念也有些过时,该轮到照顾下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印度了。
另外,不知道是不是气候变暖概念后又流行沙漠化概念。
国内的《龙门飞甲》和《碟中谍4》都不约而同的拍起了沙暴概念。
还有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后来又叫哈利法塔),好不容易熬过危机,封顶盖成了,正愁孤零零杵在那,回收不了成本,于是拍个电影宣传一下,也算双赢。
第四、主题上,沾边一下上面说的美国主旋律,让观众在视觉高潮中间偶尔泛点泪花,思考一下够了。
第五、然后才是编剧出场了,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商业元素串起来,完事儿。
剧情、逻辑神马的都是浮云,反正又不图小金人,赚了钱自己仿造几百个都行。
其实在看《龙门飞甲》,《钢2》,《变3》等商业大片时候,自己不也挺沉得住气的么。
因为目的明确,不图什么剧情,就是去感受感官刺激的么?
都怪豆瓣和mtime上的评分,要不是看到8分+的评分,我也不会这么无聊的用看剧情片的眼光去看这样的商业大片。
其实从商业大片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还是很给力的。
碟中谍一贯的震撼画面和酷炫的打斗场景,倒是都没落下。
在加上那些新奇的主题和场景,比如克林姆林宫的爆炸段落,可真是堪称大手笔,堪比飞机撞世贸——对,后者不是电影。
当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将迪拜塔的高度拍的那么的真实,绝对让你身临其境,而且还不够,非得让你跟着主角爬到楼外面去。
甚至在阿汤哥差点掉下去时,很多女观众都情不自禁的叫了出来。
所以这还真是让人过足了眼瘾。
而且因为看的是索尼4k(分辨率4096×2160)场,相同的荧幕大小下,清晰度是普通电影(2048x1080)的4倍,那可比在家里看碟爽多了。
人可真是奇怪的动物,就好像原本觉得挺清晰的iPhone一代屏幕,在看过iPhone4的Retina屏幕后,就下意识的觉得粗糙了。
不怕货识货,就怕货比货。
想来以后要是看剧情片,尚可忽略普通屏幕的颗粒,但是要是就为了图视觉感官享受的话,还是尽量看4K场的最好——反正是一样的价钱。
对,要是再配上3D的话那可就是极致享受了。
后来看了下豆瓣上给高分的影评,看来多是出于场面精彩和怀旧情怀给的高分,谁也没把这电影的剧情认真当回事儿。
影片看完,所有人的感觉都是情节紧张,扣人心弦。
除了匪夷所思的特技和平行蒙太奇以及节奏的把握属于好莱坞拿手好戏外,不妨看看两个简单但是非常实用有效果的小技巧:体验性植入和倒计时。
在越狱次情节完成后,影片展开了一个小组合作闯克宫失败的次情节。
这个次情节非常有用,对观众起到了铺垫抑或曰体验式植入的效果。
1)一个身经百战的特工,在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际就死于女杀手之手(还故意留了一口气),并且行动惨败。
向观众体验式地植入了女杀手比特工更强悍更狠毒的印象。
观众于是对于特工小组在主情节正面交锋能否斗得过她,产生了悬念。
2)同样的,大反派能够截获特工小组的通讯频道,并嫁祸于特工小组。
体验式地植入了大反派比特工更高明更掌控的印象。
于是观众对于特工小组在主情节能否斗得过大反派,产生了悬念。
3)克宫大爆炸的戏,拍得惊心动魄,而这不过是大反派小试牛刀。
体验式地植入了反派爆炸威力大,后果恐怖的感觉。
使观众对于影片的核心危机,核弹爆炸产生担心和恐怖的心理预期。
4)医院逃跑的戏,男主角几层楼的高度都不敢跳(如果是成龙的电影基本不在话下),就算最后跳车也摔得不轻。
体验式地植入了(同时也划定了本片特工高空能力的基调)高处跳跃对于男主角(观众原先预期是全能无敌的,一切掌握的)同样非常危险且有心理压力,还容易跳偏,容易受伤的感受。
于是后面男主角爬高楼外墙,男配角爬深井和正反大战空中车库的戏,观众也相应产生了担忧和惊心的感觉。
而且这些感觉在影片反复演出的高空跳跃死里逃生的特技中不断地叠加,增加了对于观众的冲击力。
5)次情节交待两个队员一个是菜鸟,一个刚失去恋人经历行动失败有心结的女性。
最后被大反派设局算计导致行动失败。
而菜鸟紧张万分,还在行动中发生了一次失误。
女性则经历了连续两次行动重大失败。
体验式之植入了队员水平/情绪不可靠,特工小组一切并不在掌握,行动容易失败的印象。
观众于是对于特工小组在主情节中的行动成败充满的担心或者悬念。
试想如果这个次情节,队员麻利靠谱,行动顺利,反派们在主情节才出现,男主角高空跳跃如探囊取物,无比精准,后面的主情节对于观众的冲击力会减色多少。
此外,在主情节里给观众制造紧迫感的就是倒计时。
1)主情节每个事件都有具体精确的时间限制,而且时限非常之短。
2)随着影片的节奏加快,时限越来越短。
开始潜入机房时限还有几十分钟,保持半公里追踪距离的(变种的时限)就更短。
从印度大亨获取核弹密码只有5分钟,核弹发射只有三分钟,最后车库里终止发射只有1分钟左右。
3)不断地有倒计时的提醒。
例如跳动的电梯楼层显示,倒计时的钟特写,特工耳麦里的倒数声音,特工之间的反复提醒。
沙暴,在谍中谍里加剧了危机和紧张感。
而上述简单的道理龙门飞甲要是学会十分之一,就不要同样是搞两次沙暴,还没有一点紧张感。
但是,影片开头越狱的次情节略有不足,除了制造一个悬念(为什么他在监狱里,为什么要救线人),没有对于整部影片有所帮助。
当然主情节里,线人派上用场了,但作用不明显,不关键。
唯一可以显示男主角先知先觉将来会用得着他(他越狱后接收秘密任务才知道要重返俄国),但用意也不明显。
在高潮后的尾声里男主角揭示了这个悬念,但这也不是很有余味的结尾。
因为,高潮已过,尾声是用来平缓观众的情绪的。
这里,观众对于越狱次情节的悬念本来就印象很弱,基本也不是太走心了。
当然,尾声揭示了一个在影片中没有发生,基本通过片中人物口述观众才能想象的生离死别爱情故事(不厮守但爱永恒)。
凡危机/动作高潮过后,就是爱情戏,这是人基本的心理安全需求,也是动作片的常规桥段,这还是需要的。
《碟中谍4》的成功之处在于上演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惊险动作戏码。
从《迷失》中骚爷(Sawyer)扮演的特工与敌人交锋拉开序幕后,波涛汹涌的动作场景就呼啸着冲到了观众眼前:限时越狱、克里姆林宫爆炸、轿车遇袭坠河……而阿汤哥扮演的特工伊森·亨特只靠着一副“磁力手套”就敢在世界第一高塔——迪拜塔攀岩的勇气,恐怕只有蜘蛛侠敢与之比肩了。
不过,这个只有超级间谍才配拥有的“磁力手套”关键时刻却非常坑爹,居然断电了,于是阿汤哥只有大秀《碟中谍2》中的徒手攀岩本事,可是,在滑溜溜的玻璃上攀岩跟在粗粝的悬崖壁上攀岩完全不是一回事,这种只有非人类才能够完成的任务,恐怕只有导演过《超人总动员》的布拉德·伯德会想到吧!
作为首次执导真人电影的好莱坞动画导演,布拉德·伯德还为影迷奉献了一场颇有想象力的沙尘暴飙车戏:在黄茫茫,什么都看不见的迪拜沙暴中,伊森靠着手机(苹果的哦)的GPS卫星定位锁定了敌人的汽车(宝马的哦),并以极速的马力(同样是宝马的哦)撞上了敌人的汽车……可以说,《碟中谍4》的动作场面是《碟中谍》系列电影中最有想象力、最生猛、最火爆的一部。
除了火爆惊险的动作场面外,《碟中谍4》里的新奇发明也令人又惊又喜。
比如刚才提到的磁力手套,能够像隐形眼镜一样佩戴的视网膜相机也有着成也萧何败萧何的效果。
最神奇的一个高科技产品就是全息投影,它能制造出超保真的“假环境”,用以迷惑敌人,完成各类本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虽然夸了《碟中谍4》很多,但它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它仍然只是精装的爆米花,只能让你吃得爽,却不提供营养和悠长回味。
一部优秀的谍战电影,必须有两样法宝,一样是“碟”,一样是“战”。
“碟”说的是疑窦丛生的悬念戏码,“战”说的是惊险刺激的动作场面。
在《碟中谍》系列电影中,这一点做得最好的当属布莱恩·德·帕尔玛执导的《碟中谍》第一部。
这位被奉为“当代美国希区柯克”的好莱坞导演将惊险的动作场面完美地融入到希区柯克式的悬念迷局中。
人物关系复杂,角色善恶难辨,真正的大反派是谁更是最后一刻才浮出水面。
相比之下,《碟中谍4》的“碟”却弱爆了。
它的故事线索简单至极,主线就是美国间谍阻止苏联疯狂科学家毁灭世界。
它的人物关系也简单,是敌是友基本一目了然,只有杰瑞米·雷纳扮演的勃兰特在前半场让人产生忠奸莫辨的错觉,但悬念没保持多久就破梗了。
最大的反派(扮演者是曾在瑞典版《龙纹身的女孩》中担当男主角的迈克尔恩奎斯)虽然号称有190的智商,但他的反间谍能力却差强人意,给伊森团队制造的麻烦也仅限于肉体层面,而不是智商层面。
“战”而不“碟”的《碟中谍4》的成功告诉我们,观影的群众要求一点都不苛刻,如果你不能“碟”和“战”两者兼得,只要专攻其中一点,并将这点做到极致,让观影群众看得过瘾,看得刺激,就能讨得我们欢心了。
本文发表在《名famous》,发表时有删改。
尼玛!
中国电影啥时候分级啊!
每次二周目都看到家长带娃的!!
带就带吧,不到1米2不收费你看就看吧!!
尼玛,3岁看魔戒啊,被奥克斯吓的嗷嗷哭啊,家长你SB么??
5岁孩子看阿凡达啊,TMD孩子看不懂家长就一个劲的解说啊,我TMD花钱来看电影的还是来听你说书的!
劝你一次你还说还说!!!
一大老爷们带个5岁的娃看速度与激情,你家娃一个劲的吵吵要走啊!
你就不走就不走!!!
今天二周目谍4啊,旁边坐个大概9岁的男娃,娃很乖,该笑笑该惊讶惊讶,那娃他妈啊!
你以为你家娃SB么?
从头解说到尾啊,还TMD半个小时接次电话,嗷嗷嗷喊啊!
我TMD想上去掐死你!!
二周目电影伤不起嘤嘤嘤!
啥时候分级啊!
o(>_<)o
间谍片一直是好莱坞的炙手可热的类型片,流水线上出产的间谍片数不胜数,但作为系列而出现的经典间谍片其实屈指可数,基本不出《007》、《谍影重重》、《碟中谍》三部,其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流传最广泛的当属《007》系列,最为硬派最为有创造性的当属《谍影重重》系列。
而《碟中谍》系列,作为一个同样的重量级的间谍系列片,其的特色似乎一直在变,由于每部都换不同的导演,这部片子的特色一直在改变,唯一不变的只有那标志性的配乐和阿汤哥,从德帕玛、吴宇森到JJ、布拉德伯德,每部片子都打上了各自导演的烙印,而正是因为这种波动性,《碟中谍》系列才具有了其他两大系列片缺乏的东西:可塑性上带来的惊喜。
《碟中谍》系列四部的发展历程写在阿汤哥的脸上,从第一部时的英俊小生到第四部的满脸大叔气,阿汤哥伴随着《碟中谍》系列走过漫漫时间长河,并在影史上留下了一个经典的剪影,看着年近半百的阿汤哥仍然卖力的在荧幕上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不禁心生感动,他的付出和努力必将得到影迷们的认可,而回到电影上来,最新上映的《碟中谍4》无疑是《碟中谍》系列的一个非常优秀传承者,紧张刺激的剧情、幽默的小段落、劲爆的视觉冲击还有阿汤哥标志性的迷人微笑,导演布拉德伯德用自己的风格重新塑造了经典的碟中谍系列,给了影迷们带来了久违的惊喜。
《碟中谍4》的导演布拉德伯德之前是动画片导演,代表作有《超人总动员》与《美食总动员》,这两部皮克斯动画都以流畅的剧情、巧妙的细节和弥漫整片的幽默逗弄元素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回转型拍间谍片,布拉德伯德把他前两部动画片中的个人电影风格潜移默化的用在最新一集的《碟中谍》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毕竟《The Incredibles 》中的Incredible和《Mission: Impossible》之的Impossible是近义词,所以对于这样一个想象力丰富并且会讲故事的导演来说,讲好一个天马行空或者说是天花乱坠的故事其实并不难。
而事实证明,他确实把《碟中谍4》这个简单无脑的故事讲的天马行空、血脉贲张,让故事的受众们大爽了一把,其实越是简单的故事讲起来越难,布拉德伯德优秀的叙事能力在此片中得到体现,《碟中谍4》的故事简单但是脉络清晰,层层推进带出各种精心安排的视觉场面和笑点包袱,当下很多大片犯的错误是故事为场面服务,而《碟中谍4》明显做到了视觉场面服从于故事脉络,虽然商业片的买点之一是视觉效果,但是只有视觉和故事脉络配合好了才能更好的展现其卖点,布拉德伯德执导之下全片基本无拖沓之处,直奔主题到最后一分钟,非常有效的利用了电影的两个小时,整个观影过程就是一次畅快淋漓的刺激体验。
和之前的三部碟中谍电影相比,第四部在继承的同时也做到了创新,相对于前三部的不苟言笑,第四部电影嵌入了不少的幽默元素,使得整部片子在紧张的同时也能让观众们会心一笑,这一方面减轻了高强度叙事、爆炸性视觉画面给观众们带来的疲劳感,一方面也丰满了整部片子的卖点,这是一举两得的安排,英伦喜剧之星西蒙佩吉承担起了这部分的卖点,他与阿汤哥AB角制的配合增强了电影的叙事效率,而他的存在也着实使得整部片子更加的富有活力,当然这种安排不应该喧宾夺主,不然就变成《憨豆特工》了。
虽然整片的动作戏比例有所下降,但是质量却没有下降,各种惊险刺激的画面足以满足观众们的商业片观影述求,阿汤哥卖力的表演也着实使得这部片子分量十足,虽然让戏于西蒙佩吉,但是对于全片而言,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整片的效果着实大大超出预期。
虽然对于碟中谍系列电影而言,这些创新并不大,但是却是一种换个风格讲故事的好思维,布拉德伯德挽救了这部经典的系列片。
从克里姆林宫到迪拜高塔,阿汤哥矫健的身影无处不在,徒手爬高塔,单指擒导弹,半百闯世界,四曲书传奇。
时代越发展阿汤哥越接近准超人,一是观众们的的感官阈值在变大,二是好莱坞电影技术的发展。
对于布拉德伯德而言,他应该庆幸自己再一次成功的塑造了一个超人的形象。
其实《碟中谍4》的故事非常简单,基本没有什么可探索的地方,观众们需要做的只是卸下思维负担,与阿汤哥一道进行一次跌宕起伏、紧张刺激的冒险。
在布拉德伯德的包装之下,碟中谍系列电影重新披上了崭新的外衣追赶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阿汤哥会老去,但是碟中谍系列是不会老去的。
碟中谍系列电影是每个影迷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大片,电影标志性的音乐和阿汤哥标志性的笑容已经成为了很多人记忆的一个标注,它象征着荧幕上一股永不消逝的力量,阿汤哥半百之年的奋斗事迹也正是这种力量最好的注解,希望碟中谍这个系列能和007系列一样长青,为影史留下一段佳话。
《碟中谍4》的成功是多个方面要素结合共同的成果,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电影本身的质量,而就电影本身而言,作为一部纯商业片,《碟中谍4》非常成功的起到了娱乐大众的作用,也非常成功的获得了商业的丰收,这是一部商业片是否出色的两条评判标准,无疑《碟中谍4》满足着两点。
对于2011年大片质量普遍低下的情况而言,《碟中谍4》为2012年初的电影市场打入了一剂强心剂,今年的大片大战已经拉开帷幕,《碟中谍4》作为头批主力,打出了漂亮的第一役。
非常喜爱这系列的第一集,虽然后续越来越接近纯粹的动作惊险片,但每次上映时,都还是会去电影院。
但,还是逐渐感觉到对这系列失去兴趣。
直到这集,风格突然转变,可能,也许,大概是加入某人的关系,剧本突然开始出现一些恶搞的桥段,为什么说是恶搞?
而非惊险,大概是因为那些惊险,并非源自于剧情,而是源自于…工具突然故障…不严谨的细节…莫名其妙的奔跑…跟沙尘爆。
好吧,完全无法理解这群做事很不严谨的特工到底在干嘛,但情节当中的搞笑桥段,是有让我发笑,风格也有所转变,只是期待的方向不一样,至少让这系列出现不同的感觉。
Jeremy Renner今年已经41岁了,之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貌似也就《拆弹部队》《城中大盗》这两部吧,甚至在提到另一部比较有名的影片《惊变28周》时,更多人的反应应该是“哦,原来是他啊。
”今天,《碟中谍4:幽灵计划》在千等万盼订好上映再延个三天终于在中国内地全线登陆。
而可以注意到几乎所有的演员表上仅次靓汤的那个名字是他。
其实在之前,只是知道剧情设定的Brandt是个紧张的参谋,想来既然是这种片子大不了也就是个笨手脚蠢汉,至少是硬汉特攻。
但直至今天去影院看过电影,发现之前的脑子里构想的形象完全被颠覆了。
他绝对是MI4一大亮点。
眼神里忽闪的不坚定还是紧张的小动作,绝对是演员自身的感悟而并非硬扣剧本编排。
作为粉丝,心里清楚这个角色跟他之前饰演的桀骜不驯或沉稳冷静有着千差万别。
但撇去粉丝独爱心理,还是要说JR这次角色塑造的真心成功。
1. 《碟中谍》系列每部影片的片头都会出现不同的派拉蒙logo,而《碟中谍4》刚好是第一部使用派拉蒙100周年纪念logo的影片。
2. 电影中,攀爬迪拜塔的惊险一幕是汤姆·克鲁斯亲自上阵完成的。
拍摄时并没有使用替身,而是吊着多条威亚,并在后期制作中把威亚消除掉。
哈利法塔(迪拜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828米),阿汤哥在拍摄时攀爬的高度大约在518米。
最后阿汤哥还一鼓作气爬到塔顶,拍下了一张帅气的照片。
3. 为了这场戏,阿汤哥在前期花了大量时间排演和训练。
剧组为此建造了一块巨大的玻璃墙,阿汤哥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练习如何尽可能快地上下攀爬,同时锻炼攀爬时的耐力。
4. 杰瑞米·雷纳在片中饰演特工勃兰特,这个角色最初是被作为代替伊森·亨特而设计的。
因为阿汤哥曾经一度对扮演这个超级特工而感到厌倦,制片方为了让续集能拍下去,便设计了一个人物来接替阿汤的角色。
5. “碟中谍”系列前三部都出现了“悬空平衡”的经典画面,但《碟中谍4》中完成这个动作的人不再是铁打的阿汤哥,而是新加入的杰瑞米·雷纳。
6. 影片中给阿汤哥递上黑面罩的长发男子,是第一部《碟中谍》中黑市商人麦克斯的手下。
《碟中谍》中伊森会见麦克斯前也戴上了同款黑面罩。
7. 伊森在电话亭获取任务时,输入的暗号为07362,这串数字其实是阿汤哥的出生日期:1962年7月3日。
8. 油电混合概念车——BMW未来效能动力车出现在了影片中,此款车也是后来BMW量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跑车I8的雏形。
9. 影片中出现了一枚“A113”戒指,阿汤哥请求撤离时所报的暗号也是“A113"。
实际上,“A113”这是加州艺术学院动画教室的门牌号,很多皮克斯大佬都在这里上过课,其中就包括本片导演布拉德·伯德。
提示:布拉德·伯德在左上角10. 本片是曾执导《超人总动员》的奥斯卡级大导演布拉德·伯德的第一部真人电影。
11. 电影第二款预告片的结尾中,可以看到一支导弹飞过旧金山的上空,实际上它正在飞向爱莫利维尔市(Emeryville),皮克斯总部的所在地。
12.影片结尾,伊森从手机上接到新任务,透露邪恶组织“辛迪加”(Syndicate)重出江湖。
“辛迪加”是1966年电视剧版《碟中谍》与“不可能任务情报局”对立的神秘犯罪组织。
《碟中谍5》出场的“辛迪加”首领所罗门·莱恩文 | 彩蛋君KL本文部分内容来自IMDB,图片来自网络及截图,侵权请联系。
拓展阅读:《碟中谍1》中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碟中谍2》中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碟中谍3》中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碟中谍5》中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了解更多关于电影不为人知的花絮与彩蛋,欢迎关注「电影彩蛋堂」(movierush)。
「电影彩蛋堂」专注分享电影彩蛋
四星;阿汤哥归来,这次是卯足了劲的拼老命,莫斯科红场看爆破,迪拜高空擦玻璃,印度趴体去搅局。情节张弛有度,视觉效果和配乐都不错,几处亮眼的设备也甚是精彩,值得一看。
4.5。阿汤就一孙悟空啊,而且还那么年轻,16年了!依然能跑能跳的,裘德洛你看看人家!你还比人小十岁呢!苹果功劳可大了,ipad搞的假景一出来全场哗声一片,流弊啊!后来就一路感叹流弊的高科技。SP一如既往负责搞笑。女主从头到尾只会做一个表情半张嘴撑开鼻孔微皱眉头。前排有个鬼佬笑点果然不一样
如果加点悬疑,我想我会给它四颗星,看完了既然立马忘了它讲的故事,我想我也绝不会把它推荐给别人。
故事情节稍显老套,只是情节安排有可看性的复杂度。个人感觉,Mission Impossible变成007了。我不是Anti-007,只是Mission Impossible变味成007,真觉得电影质感变差了。而且,里面夹着亚洲搞笑片里面的元素。看到时,总觉得和电影基调格格不入。P.S: Tom Cruise真的老了。呃。。。。
还不如《逆战》呢,拯救美国???你是有多爱国,编剧你就吹吧,一群大表哥的故事。
三星都是给阿汤哥爬迪拜塔的 当我看到澳门塔蹦极之后 觉得能上塔的人但是超级牛逼的人
伊頓最後說完這句任務完成!然而電影也好像跟着完成任務似的。電影的套路依舊是爆米花類型,看起來沒甚麼驚喜感,打鬥場面不溫不火,而且特技場面也見慣見熟。由於場面設計過於乏味,所以連本片最大的亮點——攀上哈利法塔+Tom親自上陣+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畫面也刺激感不大,總結說就是看得不夠盡興!
我这几天可能是太累啦,中途睡了好几次,差不多有二十多分钟都断断续续地睡过去了…这演员之间完全无火花啊,阿汤哥也不靓了,又傻又僵硬…不好看。
除了装备和风景几乎没有任何卖点~还有那无所不能的iphone4
1.美国人总是在美国电影中拯救世界,呵呵哒;2.既然俄方都发现发射码丢失了,那么为什么不知会军方呢?军方居然还按照正常的简陋流程发射了;3.把箱子丢下去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抱着箱子自杀呢?4.仅一颗核弹,美国居然都拦截不了?甚至都没发现?
和ZL一起看的第2部电影 可惜你为了陪我参加婚礼而熬了通宵 看着你在影院睡着的样子 真心疼 -,-
U2当年转型电子后的main theme依旧最大亮点啊,多少植入广告啊,他们的待机时间咋那么长啊,拥有高科技手机和电脑多必要啊!很单一的爽,连影院里磕瓜子的声音都沉寂!
虽然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仍然感觉挺无聊的
花瓶都不好看还叫花瓶吗? Simon Pegg在好莱坞赚够了没有,还不回来拍点正经东西。
2011年,新沙俄对美仍心存幻想,美对俄也还未撕破脸,搞事的只是第三方中年疯子男,世界大体平静,都有心情把冷战核阴影翻出来当段子了。另,老怪抱箱子自杀什么喜剧。
满·是·槽·点!无·法·直·视!你到底是凭什么豆瓣平均分8.2比妇联还高啊!!!
这部喜剧性大大加强,但还是足够打。1苹果真是下了血本 2北京的沙尘暴还是赶不上人家迪拜 3 米国自己就完全没法拦截飞弹么,nmd哪去了
1和当初看速度与激情5是一个感觉,阿汤哥帅死了,各种帅,不止是爬迪拜塔,还有最后那个不如不见。看着一个将近五十的老帅哥未太发福,未太秃顶,随随便便卖个萌摆个深情款款就比越来越文艺作的乔治克鲁尼可爱总是一件挺美好的事情。2陈木胜们刘德华们那些一心想拍大片的老板们睁大眼看清楚了,钱是这
一如既往的精彩。作为一部不需要太费脑子的休闲商业影片,碟中谍4一如既往的大场面和刺激特效,阿汤哥的演技这么多年虽然没有长进,但是阿汤哥帅气的容颜也没有什么改变。总的来说,只要你不是挑剔的职业影评家,碟中谍4s都是值得一看的
就是炫特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