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滨哥一开始就准备复仇小方刚来的时候,东滨哥去给了他儿子扫墓,镜头从坡顶转到墓碑时,上面写着爱子之墓,照片远看很像边程演的那个角色他也是特别招的刚出狱的小方,第一次家庭聚会时,其他浪人就说过:“咱这还对外招聘呐”,说明东滨哥是特别招的他。
2.红色冲浪板是复仇的重要工具小方之前用这块红色冲浪板时就出现过脚绳断裂,而袁泳出事的那块红色冲浪板正是这块红色冲浪板,推测东滨哥本身就会在小方常用的红色冲浪板的脚绳动手脚3.尼姑庵的尼姑很可能是东滨哥的合作者,甚至有可能是他妻子,协助他进行复仇东滨哥去尼姑庵不拜佛,是否是他不信佛,只信报应。
进宝殿和尼姑一样也没有脱鞋(小方之前去拜佛时是脱鞋的),藏在镜头左下角仿佛与尼姑密谋,并熟练地拿起一个🍎咬了下去。
而他也特地让管饮料的女生给尼姑拿两颗椰子,说明两个人有某种隐而不宣的往来4.东滨哥要让小方留下来,直至有一天汹涌的海浪、易断的脚绳带走他的性命在小方犹豫要不要走的时候,在尼姑庵抽到了好运签。
而当聚会中发现,小方和袁泳一起离开聚会时,特地给了东滨哥一个镜头。
印象里应该第二天红色冲浪板就出现了意外,或者至少是不久之后?
很有可能是他想要早点除掉小方,或者除掉袁泳让小方留下来。
而最后小方也穿着袁泳的泳衣,揣上那块红色冲浪板,在彻夜的伤心落寞后,走向了海边5.兰花可能暗示意外死亡的人数小方刚来时是4朵,而袁泳死后他又新种了一朵。
我倾向于东滨哥知道他要复仇的是谁,其他人是为了他的谋杀计划意外死亡的,或者他的谋杀计划的实验品。
像第一点说的,东滨哥之前可能真的没有对外招聘,而且名字、出狱的背景、年龄的信息,乃至小方无意中透露的性向,说明东滨哥很有可能知道小方很有可能是儿子意外死亡的凶手,在最后那场家庭聚会时,特定给了他手持刀具的特写。
前面那个男孩我倾向于是个普通浪人。
最后,那个稻草人感觉也是个隐喻,但是还没想明白是啥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关于这部电影的介绍,隐约有些好感,于是网上刚有资源就下载来看了。
小方是个面容清瘦、气质忧郁的男子(看到快结束时才觉得他很像年轻时的张亚东,一身的文艺范儿),上中学时被人霸凌,一个长相英俊的男孩出手相救,二人成为好友。
他们同时喜欢上一个女孩,在天台争执打斗时,他失手将那个男孩推落下去,当场身亡。
多年以后,小方来到一片适合冲浪的海边,在租冲浪板的店里打工时,认识了为人热忱的东滨哥,结识了一群冲浪爱好者,更重要的是,与前来度假的袁泳、杨帆成为好友。
他教二人冲浪,二人带给他友情与快乐。
阳台上抽烟,沙滩上练习,海浪里探索,和交警争辩,大排档吃饭、唱歌,和当地流氓打架,雨天里淋雨、推车,帮袁泳额头贴创可贴……点点滴滴,小方都觉得美好而难忘。
但是,就像中学时留不住那个英俊男孩一样,这一次,小方也没能留住袁泳。
一次冲浪中,袁泳不幸溺水身亡,徒留小方和杨帆无限悲伤。
初相识时,袁泳笑话小方喜欢男的,小方恼羞成怒:“你才喜欢男的,你们一家都喜欢男的!
”但是,点点滴滴的细节,朝朝暮暮的相处,我们知道,他是真的喜欢袁泳,喜欢这个大大咧咧又活力四射的男孩。
一切并没有发生,又好似已经发生。
送走杨帆后,小方伏在冲浪板上,在浩瀚的大海里沉沉浮浮,是在流泪,是在怀念,也是在告别……整个故事讲得过于简单,一小时四十分钟的长度便只能用海边风光的长镜头来填满,观影过程中未免有些不耐烦。
其实,还可以讲讲东滨哥的故事,为何让一盆鸢尾花成为自己的老婆,为何常常在寺庙里虔诚地烧香,为何又要定期组织浪友沙滩聚会,不厌其烦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也可以讲讲袁泳的故事,他不是从天而降的一个男孩,他也有自己的过往,如果小方喜欢的就是他的莽撞无知,就是对他的毫无了解,那这段感情来得快也可以去得很快。
影片开头和结尾都以女孩杨帆的视角沉入回忆、走出回忆。
说老实话,她的眼睛真的很美,笑容也很灿烂,但瘦成那样,在我看来实在缺乏美感,甚至有点吓人了。
🎬 《红色冲浪板》一座远离尘嚣的滨海小镇,三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怀着各自的追求和梦想,在不断的碰撞和摩擦中,心与心的距离逐渐靠近。
三个迷茫又不羁的年轻灵魂,在这个冲浪爱好者的乌托邦,展开了一段疯狂跳脱的大胆之旅。
冲浪就像是生活,你永远不知下一波浪会带你去哪里。
不是每一次跌倒都能够站起来,但站起来的每一次都值得骄傲。
海浪不会等你准备好,你得学会随时迎接挑战。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会犯错,但重要的是敢于直面过去,寻求救赎,才能获得新生。
红色冲浪板 (2024)5.1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马雪 / 许伟豪 黄炎
马雪执导,李康生、许伟豪、王悦伊、黄炎领衔主演的电影《红色冲浪板》于今日(5月17日)在中国大陆正式上映。
本片讲述素昧平生的小方(许伟豪饰)、袁泳(黄炎饰)和杨帆(王悦伊饰),相聚在罕有人知的小岛上东滨(李康生饰演)的冲浪店里,三个迷茫又不羁的年轻灵魂,在这个冲浪爱好者们的乌托邦里,展开了一段疯狂跳脱的大胆之旅。
影片的创作团队也是卧虎藏龙,马雪导演力邀朴赞郁导演御用剪辑师《分手的决心》《老男孩》《老手》《首尔之春》剪辑指导金尚范,《小姐》、《误杀》电影音乐赵惠媛,《烈日灼心》《我本是高山》造型指导刘宁等实力主创加盟。
本片在国际电影节获得多个奖项及认可。
入围第25届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获第7届洛杉矶独立女性电影节最佳导演,第10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最佳导演、最受欢迎女演员,第9届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摄影等。
本期导筒带来本片导演马雪和主演李康生的联合专访,走进这部实现了中韩两国电影人的深度合作的新作幕后故事,两位主创也将分享戛纳电影节和全州电影节入围的最新讯息。
专访正文导筒directube:最初是怎样开始创作这个故事的?
马雪:之前我有两个好朋友,他们在十几年前开始放弃自己在一线城市的工作,以及出国留学的计划,去到万宁这样的岛上开始冲浪,这件事情持续了可能接近10年,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我一直在想是什么魔力吸引他们,把自己“正常”的一种生活放弃掉,到一座岛上去开展另外一段新的人生。
马雪《红色冲浪板》 (2024) 剧照我是2018年第一次到了海南的万宁,才发现确实很神奇,有很多不同的冲浪爱好者聚集在那,就像一个侠客岛似的,每个人都好像身怀绝技,但是背后都隐藏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者一些前尘往事,但大家在那里的相处方式是非常自由,也不会相互去问对方的背景。
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一个环境和状态给了我一些创作上的启发,如果在这么神秘的地方,有很多人是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那里,应该会发生很有趣的故事,在这个背景下才想写的《红色冲浪板》的剧本。
马雪《红色冲浪板》 (2024) 剧照导筒directube:在海边拍摄,选景上你会有哪些要求?
马雪:这次在海南拍摄的区域主要是刚刚说到的万宁,其实我觉得拍电影是天时地利人和,如果能够激起我们的创作欲望,一定是当地的风光可以上镜,有能够吸引到我们的点。
比较幸运的是我最开始去了海边,而我朋友的名字正好叫东滨,然后就用了他的名字,有了东滨冲浪店。
我们片中出现的冲浪店正好就是他在经营的冲浪店,他的天台也确实是当时在冲浪店旁边设置的天台,所以剧本当中有很多的场景元素是先看到了景才产生的故事,但是也有一些补充的景是额外加上去的,没想到我们第二次再去看景的时候,很多的场景都是1:1完全能在当地找到,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奇妙的缘分。
马雪《红色冲浪板》 (2024) 剧照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十字路口的场景,它正好有一个米粉店能让他们有相互交错这样的一个环境,包括开篇小方在的那个菜市场,也是凌晨我们偶然间路过时发现的,进去一看,别有洞天,特别的有烟火气。
还有非常重要的两个天台,一个是东滨的天台,另一个是少年时期两个演员打架的天台,也是我们在当地几乎是非常容易就找到的,加上海边原本就有一座寺庙,所有的地方就像老天赐予我们一个拍摄机会一样,故事就在那里自然的展开了。
所以很多之前看过我们剧本的一些朋友,在看成片的时候会觉得很多地方几乎是一比一地还原了剧本的不少场景。
马雪《红色冲浪板》 (2024) 剧照导筒directube:李康生老师不是第一次到海南拍片了,你对这次拍摄场景以及对海南的感受是怎样的?
李康生:海南是一个岛的状态,其实跟台湾很接近。
之前拍《雪云》是在海口,海口就像台北一样比较湿润,但是我到了万宁以后感觉比较接近台湾南部,感觉那里就像个度假天堂,我看到很多冲浪的年轻人,我觉得他们身上会传递出来一种很自由,很奔放,也很冒险的精神。
马雪《红色冲浪板》 (2024) 剧照导筒directube:你会怎样来概括或者来感受这次饰演的角色?
(编者注:回答略有剧透)李康生:我在里面饰演的东滨哥是一个大boss,心中藏着一些秘密(笑),虽然戏份不多,但算得上是一个关键的灵魂角色,我的小孩小时候跟小方在一起,不小心被小方弄死,所以我的角色心里藏着一个怨恨,想要做一些报复的手段,冲浪板上的绳子,是我搞的鬼。
马雪《红色冲浪板》拍摄现场导筒directube:本次影片当中的几位主要角色的演员是如何确定的,跟他们还有李康生老师的合作感受是怎样的?
马雪:首先三个演员都是第一次领衔主演一个大银幕的电影,但是他们之前也参与过不少的表演,有拍摄经验,不是那种完全的新演员。
演员许伟豪是跟我一起来共同创作剧本的,所以他的角色也带入了很多他自己的想法,是最先确定下来的。
但是他的角色和平时本人的状态反差还是非常大的,所以也算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袁泳这个角色我们在招募演员的时候,就希望跟小方之间一定要有特别大的区别和反差,他们两个人的状态正是因为对方跟自己有非常大的反差,是自己无法成为的那种人,所以会被另外一种人格所吸引。
这就需要有一位在外形上能完全有辨识度,可以让观众区分开的演员。
马雪《红色冲浪板》 (2024) 剧照在面试过程中,黄炎聊了关于他成长的经历还有背景,有很心酸的一面,我被他打动了。
我发现他虽然年纪很小,但是他对自己原生家庭还有一些成长故事都是有一个认识的,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状态,所以我觉得和袁同时我们为了确定这两个演员是否彼此有戏,能不能在大银幕上产生化学反应,是有一次试拍的。
在全组开机之前,我们把这两位演员带到了海南的那个场景下,拍过一个8分钟的小短片,没有台词,但是有同样的环境和场景让他们自由表演。
那是他们两个第一次见面,直接在海南当地见,所以在视频当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那种荷尔蒙的产生,还有他们的配合,我觉得确实是不二人选,所以就最终敲定了。
马雪《红色冲浪板》 (2024) 剧照片中的女生杨帆这个人物很有意思,可能是一个中国内地大银幕上不多见的女孩子的形象,她的表演时间跨度又很大,不仅要演跟他们同龄的那一段回忆,还有一部分戏是要跳到多年之后,我们最早都会担心年轻的女演员能不能胜任多年后的形象,和之前的状态能不能做到区别与反差。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角色的表演难度大,它可以发挥的空间也很大。
关于演员王悦伊的试镜也是非常巧合,她最开始来不是试镜杨帆这个角色,但我和摄影师看到她的形象时都立刻被吸引了,确定她就是我们心里想要找的杨帆。
我觉得这三个年轻人身上,有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
马雪《红色冲浪板》 (2024) 剧照王悦伊第一次见到许伟豪的时候,上来就说你长得好像我爸爸,仔细看他们俩其实面相上是很接近的,小方是男性角色,杨帆是女性角色,但是这个片子某一个瞬间里,你会觉得他俩好像又有不谋而合的地方。
袁泳跟他们两个又有比较大的反差,所以我觉得这三个演员是这部片子的看点之一,很难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么养眼,同时气质比较独特,外形能让你看完了以后过目不忘的这样的年轻演员。
马雪《红色冲浪板》 (2024) 剧照再加上他们三个人是第一次担纲这么重要的大银幕角色,所以都会有一种粗粝感和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这种质感也是帮助他们塑造了这三个角色,我想要的就是他们演出这种没遭受“社会的毒打”的感觉。
或者说前方的未来世界还未知,但却有着一些莽撞、一些无畏的态度,对背后的危险还没有预知到。
对他们三个人的表演,我是特别欣慰和满意的。
跟小康老师的合作就更是这个片子的点睛之笔了,因为我自己非常喜欢东滨这个人物,以及他整个的人物的动机和他存在的方式,这个人物也是整个电影当中加深它悬疑部分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线。
在邀请小康老师之前我是不认识他的,我也问了一些圈内资深的一些其他的前辈,有些人会说康哥虽然好,但不一定回来,是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的。
所以我是怀着忐忑的心情给康哥递了一纸剧本,但是小康老师看完后立刻给了我们反馈,因为没有立刻见到面,还跟我有一个电话交流。
首先康哥是非常鼓励我们的剧本,他觉得和以前看到的一些剧本都不太一样,东滨的这个角色有一些不同的气质,他也表示愿意合作,并且有出演的信心,还探讨了很多的人物细节。
马雪《红色冲浪板》 (2024) 剧照我觉得小康老师的脸本身带着许多的故事,他哪怕不说话,一个眼神里也会饱含很多东西。
这部片中他的台词相对于其他的作品来说还算比较多的,跟年轻人也有很多对话。
这三个年轻人都是来自北方,不是当地的口音,所以这种碰撞很有意思。
在现场拍摄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如果李康生如果不是一个有“光环”的演员,可能就是一个在海南经营冲浪店,卖卖椰子的老板,非常有代入感。
这一次的合作非常愉快,有机会的话还想和小康老师继续合作。
导筒directube:小康老师这次和几位年轻演员合作,现场是否会给他们表演上的一些建议?
李康生:基本上我是没有什么建议的,他们表演的都蛮不错的。
主要是导演在掌控那个场面,所以我几乎没什么好挑剔的。
马雪《红色冲浪板》拍摄现场导筒directube:刚刚有提到了,在演员选择时候导演会跟摄影一块商议,在摄影方面你是怎样和摄影师沟通的,或者你们对整个影片的基调,是怎样来确定的?
马雪:这个片子是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做导演的一部长片作品,也是一个学习和体验的过程。
从最开始的时候,我一直自己认为镜头是导演的,光影是摄影的,所以我会对构图以及摄影的调度有有明确的一些方向和要求的。
我以前做制片人的时候,会问导演有没有分镜。
这一次片子刚开始制作的时候,我的团队还提醒我作为导演得画分镜,我和一位分镜师在前期一起做了这个工作,也是不得不做的。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如果我的脑子里有非常明确清晰的构图和调度的话,分镜是可画可不画的。
马雪《红色冲浪板》拍摄现场演员在前期到达海南的拍摄现场以后,是要在真实的场景里有一个准备和训练的过程的,我希望他们熟悉这个环境,我们在排练的过程中,摄影师也是必须要在的,他会拿着摄影机或者手机,提前把一些位置和调度定好。
这些前期准备过程中的讨论也是帮助我们成长的,比如在一些构图的细节上,我会提出一些非学院派的一些东西。
因为我们的摄影指导是从美国科班学习摄影回来的,他会更希望镜头讲究逻辑或者前后因果,尤其是特写中近景远景会有一个非常规矩的方式。
但是我作为导演很多时候是希望能跟着一些创作时的感觉走,在一定的时间打破那些框架和规矩,有一些想法可能跟他不一样。
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斗争”,有一些超出规矩之外的破格的镜头,甚至是无厘头的镜头,是不在他以前的掌机经验范围之内的,但是在拍摄现场的那一刻我觉得是合适的,我也希望他能配合我。
最后在这种配合下,有好几场戏出来是很有大师相的感觉的,我们的摄影指导也拿到了不少摄影方面的奖项。
马雪《红色冲浪板》拍摄现场比如说小方往海里游的那一段,其实也是在那个环境下,希望通过一个五六分钟以上的固定长镜头,对于大海还有整个状态做一种诗意的表达和诠释。
另一个我们觉得在大银幕上看的时候,呈现出来比较有新鲜感的是一部车的翻转镜头,光用摄影机没办法表现,所以也没有一次拍完,而是接了一点特技,后期再结合了特效去做的一次尝试,虽然我们是一个中小体量的影片,但在拍摄上的难度还蛮高的,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一起工作的过程是很愉快的。
但我现在重新审视回看这部片子的拍摄情况,我觉得操作起来是有挺多困难的地方,但因为大家都比较亢奋,对这部片子热情很高,而且信念感很强,所以完成的时候没有出什么问题。
马雪《红色冲浪板》 (2024) 剧照包括水下摄影,我们有另外一个小分队,他们专门会潜水,然后熟悉海滩的情况,知道怎么能够规避一些危险,并且又能够清晰拍出来。
当然也有一些插曲,比如我们拍的素材有那种GoPRO的素材丢了,就放在海滩上被人拿走了,也有一些其他的临时突发状况。
还有雨戏的拍摄,他们打斗那场戏其实也是第一次尝试一镜到底,同时又要拍武打的部分,这对我们来说就是难度很大的戏,当天摄影机还淋了雨修了半天,所以最后从完成的角度来说,在视觉上其实给大家的电影感的体验我觉得还蛮不错,大家应该会有那种艺术性和娱乐性都能够看到吧。
马雪《红色冲浪板》拍摄现场导筒directube:这次影片里面在时间线上来说,有过去的一条线,还有一条现实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在剪辑上你是怎么跟剪辑师来沟通的?
对于剪辑的风格会有什么样的要求?
马雪:其实拍完这个电影,后期制作花了蛮长的时间,然后剪了N多个版本,最早是舍不得剪,一开始我们有5个多小时素材,剪了170分钟、150分钟的都有,康哥的那条线也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是有悬疑和复仇感,力量也很重的一些线,但最后都是在做减法,最后用相对轻巧的一个方式理掉一些细枝末节,把最核心的部分和最令人动容的部分给抽出来了。
我们剪辑师是韩国挺著名的一个剪辑师,叫金尚范,经验非常丰富,从朴赞郁导演第一部短片的时候,他们就一直搭档,我个人很喜欢朴赞郁导演的电影,之前在韩国留学的时候,其实是从《共同警备区》开始,就一直在看他的片子,每一次都能有特别大的惊喜,《斯托克》《老男孩》都不用说了,我一直觉得他的片子里有一点比较令我动容的是人物背景和人物关系的一种悬疑,这一直是吸引我的一个命题。
剪辑师金尚范(中)与导演朴赞郁(右)接受采访虽然我们的片子简单来说,就讲了三个年轻人的故事,但是其实它背后的阴谋也好,可能带一点扭曲变态的关系,也是我自己个人非常喜欢的。
剪辑师是先看到剧本,他有一些想法和思路之后会按他的节奏剪一版,我会按我的节奏剪一版,我们再把两个版本糅合在一起。
金尚范老师更擅长于商业片的剪辑,我也希望我们这片子观众能看得懂,在不失掉一部分艺术表达的前提下,最好能让大部分观众看明白这个故事,所以他的剪辑是对这方面是有比较大的帮助的。
金尚范剪辑的《首尔之春》获得第17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剪辑导筒directube:提到韩国,本片也在全州国际电影节放映,导演你之前也在韩国工作过,从其他领域转向电影方向的。
在你看来,对韩国电影工业,包括跟韩国的剪辑师合作之后,觉得韩国电影行业会有怎样的特点,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韩国观众是怎么来看待咱们现在的包括这次作品或者其他华语片?
马雪:我在韩国时间比较久,现在想起来会觉得受到很多韩国导演和影片的一些影响。
因为很早就接触朴赞郁的片子,金基德、金知云和罗泓轸导演我也非常喜欢。
还有一些优秀的演员,其实是在我以前的工作当中也有接触,包括李沧东导演,我自己也非常喜欢。
从留学到之后的工作,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一点,如果是想要当导演,剧本必最好是自己原创。
这一点对我来说比较深刻的一个启发和标准,如果不是我自己想要诉说或者呈现的故事,我是不敢轻易的想去做导演的,所以会特别有敬畏之心。
刚才说的那些导演大部分也都会自己去做原创剧本,甚至会去分镜图都是亲手画,比如奉俊昊导演。
此外像李沧东导演,他本身就写小说,是典型的作者型导演,他们很重视叙事的一个基底,这件事对我影响也比较大。
说到电影和观众的交流,我记得我是两千年初,在韩国留学的时候,第一次看了法国导演欧容的《泳池情杀案》,这个片子当时我还是学生的时候,用了一张点映票看的。
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点映概念,这些模式都还没有进入到中国电影市场,但是那个时候我发现韩国就已经提前让观众开始看片,来了解自己的影片在观众心目当中是什么样的位置了,我还在那里填过答卷,所以我会觉得韩国的电影工业它发展的比较完善,虽然它的影厅没有那么多,它的观影的人口也不如中国,但是我觉得细分做得很好,工业化流程也是很清晰的。
弗朗索瓦·欧容《泳池情杀案》Swimming Pool (2003)我还有一个电影的好朋友,张镇导演,他是《欢迎来到东莫村》的编剧,代表作也非常多,比如《请在鼓掌时离开》《杀手公司》《儿子》《高跟鞋》等,是以喜剧见长的,很多剧本都是他舞台剧改编成电影的,是在韩国非常著名的导演之一,我跟他接触也比较多,我是亲眼看见他在现场自己去剪辑,现场的粗剪全部是他在现场边拍边完成的,所以我觉得他们给了我一个榜样的模板,可能做导演需要样样精通,你需要了解懂音乐,懂摄影、会剪辑,会写剧本,最好是个全才,可能才能去做这样的工作。
朴光铉《欢迎来到东莫村》 (2005) 剧照这一次去全州上映,我也觉得蛮有缘分的,我们其实之前也是刚从全州回来,在全州和观众非常非常近距离的接触,虽然他们是电影节的观众,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观众,他们有一定的阅片量,他们提的问题都非常专业,有观众问到我电影拍摄的云台水平角度,还问到很多有关电影引申意义的内容,比如他们会问比较广义上的,对结尾的设定,认为这是一个悲剧还是喜剧,会问的比较宽泛,不会没有太多问情节的,这些我们觉得交流起来会蛮有兴致去探讨更深的一些问题。
我发现这部电影其实在韩国没有门槛,他们的年轻人的情绪跟我们是非常一致,那种想逃避彷徨,想躺平,或者无力感,还有年轻人的那种对青春爱情的迷茫,爱而不得的那些心境,全部完全都能够对上,他们都能够理解。
我们觉得这个影片好像在这两个国家之间没有什么壁垒。
马雪《红色冲浪板》在全州电影节首映导筒directube:其实这次也是很巧的,李康生老师的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蔡明亮导演也在全州有放映,放了“行者”系列。
这个系列您当时参与拍摄的感受是怎样的?
然后这次跟蔡导在全州有怎样的一个交流?
李康生:这次很难得,全州影展把蔡导的行者系列都搬上大银幕,因为原本拍行者是想要在美术馆方面配合一些展览,我们也去了蓬皮杜,还有其他的一些美术馆,但是导演在这次就觉得在电影院看的效果会更好,因为在美术馆这个空间有可能你放一放,观众可能看个一分钟就走了,也有可能会看到结束,但是主要不是大银幕,不能够集中你的注意力。
蔡导很希望能够在大银幕放映,这次就很难得。
后来全州也宣布,蔡导会在全州拍第十一部戏。
导演蔡明亮在全州国际电影节影展记者会上宣布第11部作品的制作计画。
(图取自全州国际电影节网页eng.jeonjufest.kr)导筒directube:是会之后再回到全州拍,还是这一次就已经在制作了?
李康生:我们这次有稍微看了一下场景,应该导演在明年拍摄。
导筒directube:蔡导他现在会对华语年轻导演的片子有关注吗?
李康生:还是会的,他现在越来越偏艺术性的,所以才会拍《行者》系列,基本上他还是会一直关注。
5月3日,第25届全州国际电影节《慢走长征》系列作品特别展记者招待会上,导演蔡明亮(左)与演员李康生手捧此次特别展专册合影留念。
韩宣网记者徐爱英 摄马雪:蔡导在全州有跟我说,说康哥演的他一定会挑过来看。
导筒directube:李康生老师现在其实也经常和新导演合作,你在选择剧本和角色的时候会有怎样的一个标准和要求?
李康生:基本上我会先看剧本,只要剧本能够打动我,打动我就会考虑接。
不管是比如大陆,香港,台湾的可能都是一样的。
一方面是新导演在念书,或者是从小看我天长大(笑),所以他们都很希望跟我们合作,一方面我也想要摆脱“蔡明亮的御用演员”,所以我想要多方面发展。
导筒directube:可能提到蔡导的艺术性,你现在也会接一些商业方向的影视作品,你会怎样来做商业片跟艺术片的这种平衡,怎么去考量的,会有不同的半段标准吗?
李康生:我觉得电影就是有商业片和艺术片,我也是希望这个世界上的电影能够百花齐放,因为艺术片和独立电影,拍摄的人员也很简单比较少,商业片因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有固定的宣传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我觉得这个世界是需要有商业,也要有艺术,我也是因为希望别人看到李康生有比较多的可能性,所以才会接触一些商业电影。
导筒directube:马雪导演之前在这种制作到创作身份的变化中,会经历怎样的调整?
马雪:其实有很难的地方,因为大家会有偏见,会觉得认识我的时候,我没在做导演,是另外一个身份,这就让人觉得先入为主,觉得你是那样的工作习惯。
但是他们没有人了解我的话,不知道我对艺术创作有多么热爱,我自己是这么看待的,做制片人的时候,其实是一个行政工作,不是参与创作的,是帮助导演完成他的创作,再就是制片人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职责跟创作真的没有关系,但其实又很关键。
当我我自己决定做导演的时候,我觉得一个改变是可以更加自我,我在做我自己作品的时候,我完全要跳出制片人的思维和角度,只专注我的创作就好,因为我没有办法兼顾,但是我觉得那个目标很明确。
导演马雪在拍摄现场做导演也是,你如果足够热爱它,你有必要的追求和目标,总有一天老天会眷顾的,就像沿途就是看了很多风景,工作的内容可能又和娱乐相关,和大众媒体相关,这都是一个看世界的视角。
我觉得终于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做导演,而且不是玩票性质的,当我拍第一部的时候,可能也有很多朋友说你就拍一个,可能试试就也不会有下一个,但是当我拍到第三部的时候,我发现周边朋友就不说这话了,因为看到你一直在还为了这个目标在努力和坚持,我就觉得那个这个目标就很明确,我觉得一个导演是需要建立自己风格的,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导演,这个东西是需要积累的。
我之前还拍了《燕交》,这次去全州有《燕交》的粉丝就出现了,说因为去年看了《燕交》特别喜欢,他看了三四遍,他是专门找着来看《红色冲浪板》的,他也了解了我之后的一些计划,他们会有我后面的作品有期待。
我觉得做导演,虽然非常孤独,挺孤注一掷的,但是又值得坚持的一件事情,在慢慢的探索和不断的进步当中会形成一些自己的风格,然后我也经常问自己,我这片子拍完了,如果别的导演按照剧本拍一遍,是长这个样子的,这个是我现在在还在探索的一个过程,但我觉得做导演是非常幸福的,因为电影是导演的艺术。
马雪《燕交》 (2023) 导筒directube:除了这次公映新片,您还有其他作品有在创作或者是正在推进当中,可以向读者们介绍一下其他的作品。
马雪:我还拍摄了一部电影叫《梦香》,然后这个是已经拍摄完成了,但是在做后期的一个作品。
另外有一个剧本叫《家人》,这个剧本在去年的第二十四届全州国际电影节上入选了剧本创投,是最后四强的唯一一部中国的片子,另外几部都是欧洲和还有南美导演的作品,那个剧本也是一个东亚背景下的有关家庭故事,可能未来的创作都会以比较强的剧情,再融入一些自己的风格。
我在去年见到康哥的时候,其实已经是拍完戏已经好久没见了,我们去年在全州又碰到的时候,我看到他又有了一个电影剧本的想法。
我记得第二天还是第几天,全州影展结束了,我就给了他一个大纲,我说咱们要不要拍?
还有一个有可能会尝试的悬疑惊悚类型的一个本子,但是还在准备当中,反正现在的创作欲望和激情是比较高涨的,会一直拍下去。
导筒directube:刚刚李康生老师也提到了,会和很多学生导演就是新导演合作,然后这次你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新片《蓝色太阳宫》进了戛纳电影节,导演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女导演,也是新人,就想请你给观众介绍一下这部作品。
李康生:先介绍一下导演的背景,她是美国华裔,只会讲广东话,所以我们之间的沟通还要透过翻译,这算是她第一部长片。
主要故事是在讲华人去美国的唐人街打工,那些都是非法的,这期间发生的一些爱情故事。
还有因为两位女主从事的是色情行业,我是在那边做建筑五金材料行的,在里面算是喜欢上一个女生,但那位女生因为逃避警察,结果坠楼而死。
后来我们两个因为一些原因,没有真正在一起。
曾佩裕《兰天阁》 Blue Sun Palace (2024) 剧照导筒directube:这是全部在美国拍摄的?
李康生:对,在美国拍的,在美国的唐人街。
导筒directube:你之后是不是还会继续留出一些精力去跟这种新导演合作,会有哪些新的这种类型片,或者是之前没有尝试过的这种题材会想拍的?
李康生:我应该也是会跟新导演合作,因为一方面我刚才说过一些导演在念书的时候受我作品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我也想努力帮助那些导演去国际影展,让国际上看到他们的影片作品。
我以前希望能够拍一部武侠片,《一代宗师》之类的,但是我现在很老了,没有在想了。
因为我长期演的都是比较犹豫,比较悲惨的人生,我希望带点不一样的正能量给观众,我希望拍一些喜剧片(笑)。
所以其实这次《红色冲浪板》还算是跟以往角色反差挺大的。
看的提前场,导演主演映后,这片子真的看得人特别难受,好在映后互动交流算是愉快,也心疼女导演,所以把这个评价忍到今天才发也算是对她(导演)最大的善意。
剧情不行,演技一般我都可以忍,但这片子的运镜和镜头表达真的好劣质看着真的全程wtf。
开头从女主回忆视角切入,一会儿第三视角一会儿又第一视角手持拍摄,还要乱七八糟加些固定机位奇怪角度的偷窥视角,中间又插入了男主的闪回,导致整个故事的叙述角度十分混乱。
一些镜头设计也很难懂,比如开头那个李康生开车颠倒的转场但又没完全转场的镜头,比如那个沙滩人物介绍的ppt硬切镜头,比如KTV唱歌打架的慢镜头,再比如那个天台从裆部拍太阳的迷之镜头,真的wtf啊,可能导演有她自己的表达和意思,但我真的看得一头雾水一脸懵逼(算我肤浅)。
没看之前我又误以为内地市场已经这么友善了,可以在大荧幕上看到越来越多的这类题材了,但这片子的lgbt元素真的毫无意义,找个肌肉男脱衣服再搞点暧昧擦边,能蹭一下是一下,导演虽然友同,但真的不要觉得我们通讯录的钱很好赚好吗?
我们大多数人只有随分子钱的份没得收分子钱的份啊我们多难啊!
不要再消费通讯录了好吗!
我挺喜欢导演以及两个男演员的,现场接触起来觉得很愉快,我也想说好话骗导演,但觉得不好听的话更有利于导演以后的发展。
最后,希望你们有想看的还是去看看,因为我不想只有我一个人吃屎。
这个内容在5.17上映加上首映礼。
可以说就是明牌了。
然而...什么鬼台词什么鬼镜头什么鬼视角什么鬼行事逻辑莫名其妙的片段很多,老到掉牙的地方更是比比皆是...两次死亡真的很刻意。
杨帆这个角色的存在更是...只能认为是起到一个方便过审的作用。
全程0塑造+背景板最后却给我硬生生来了层情感纠缠就是大可不必反正这片子大家都懂...但更恐怖的是——我真磕到了啊啊啊啊啊啊啊...(抱头)明明俩男的单拎出来要么丑要么油但在一起怎么就这么有性张力...现在整个心情就是要么给我速速二搭要么赶紧找到代餐转移视线不然真的会在意…好崩溃...丧鬼遇到小太阳,救赎不能什么的直戳我xp...怎么就这么爱磕阴间cp...我恨...(俩星给这里,其他好的实在想不到了...)——————但纵使缺点这么多,还是希望能有一些这类作品。
毕竟一回想到自己在电影院明明看到如此明显的人物情感还是会因为各种原因质疑自己“是不是过度解读了?
”就觉得可笑又荒唐。
——————对了,配乐好听的...等上流媒体了我要一个个听歌识曲(——————还有这两个虽然谈不上好看但身材不错的男演员记住了...快点二搭...(跳大绳)毕竟不是你们两个配对麦恐怕都不对劲...cp感真是个玄学的东西....(扶额沉思)——————刚刚想了想,东滨哥的小海是不是就是坠楼身亡的那位男孩呢...(刚看了人物表确定是了)那这么一来结合前面尤其是家庭聚会前东滨哥那段就明了了...我就说这么显而易见的诡异不可能没有原因...合着还有个复仇暗线...但对不起还是烂...行为逻辑不合理和不接地气的台词真的让我很难全身心的感受这个故事...——————想了想还是改三星吧...虽然总觉得成品观感怪怪的,但确实主创们有想法而自己也能被他们想表达的打动到...希望老师们后续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反正我的评价我做主...有时候人也见...
首映看完后劲挺大,很多情绪和问题都在从影片中迅速寻找答案和支撑点。
如果你曾经拥有爱情或者正在经历爱情,如果你曾经拥有友谊或正在收获友谊,5月17日在这个夏天走进影院用心直面感受导演和编剧对于“青春”的诠释。
从某个层面来说导演把对于故事的定义权给到了观众,更像是导演来完成70%的基础铺垫,剩下的30%由观众自由完成,这种感受很有意思。
影片中每个线索下的小设计都成为了点睛之笔的亮点和剧情的推进叙事。
情感的爆发三位主人公的内心呐喊和台词表达蕴含着双重含义。
有含蓄有大胆。
影史上又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恭喜马导。
就想问花了多少钱买豆瓣5星评论的?
上映前这清一色的5星评论是不是都花了钱啊?
看看评论清一色一星。
这鲜明的比对,只能说影评不真实了。
啥时候能出分啊?
看看到底几分就想问花了多少钱买豆瓣5星评论的?
上映前这清一色的5星评论是不是都花了钱啊?
看看评论清一色一星。
这鲜明的比对,只能说影评不真实了。
啥时候能出分啊?
看看到底几分
1. 双男主的名字。
帅哥即袁泳姓“圆”,男主小方即方晓姓“方”,一圆一方,两个男主名字上就是一对。
2. 关于三角恋。
杨帆更喜欢方晓:1)袁泳亲她的时候,她看着方晓 2)最后离开前也是希望方晓留下她方晓更喜欢袁泳,这个电影中无数细节。
1)随便说一个杨帆问他喜欢什么样的,他说“喜欢有趣的”,那就是说袁泳。
2)在袁泳死后,小方对他的爱更加显性与浓烈了,在床上抱着袁泳的泳衣在怀念他。
袁泳两个都喜欢。
1)出场就一次性吃两个冰淇淋,还说“一个怎么够我吃呢?
”此处暗示袁泳是双,且暗示方晓和杨帆两个他都要。
2)袁泳说“自己不被爸妈认可”,“爸妈以为此时他还在南半球”,这里隐喻袁泳的性向不被父母接受,并且没有出柜/甚至是形婚、欺骗爸妈。
3. 关于男主坐牢。
片头和结尾方晓在面馆吃面,此时还是短发,有二维码但他不能扫码付款,老板说有没有零钱。
这里是暗示方晓害死小海后坐牢,刚刚刑满出狱。
交警说“不是第一次了吧?
”也是隐喻小方有前科。
另外,结尾不是说袁泳活过来了。
注意此时方晓是短发,时间线上是一年前。
4. “家庭聚会”上的几处反话。
在“家人聚会”上,“瞎子”问老板:“你们这还对外招人啊?
” 方晓说:“看到招聘广告就来了。
”1)“家人聚会”里面没有一个是家人2)“瞎子”不是瞎的3)这里本来不对外招人。
老板知道方晓出狱时间到了,安排前一位店员离开(一开始老板坐着,只出现了一次的一个拿着滑板裸上身的帅哥),故意把方晓引来为了复仇4)方晓不是看到招聘广告来的,是有心故意来的,为了纪念自己害死的同伴小海5. 关于老板的复仇。
老板的儿子就是被方晓推下楼的男生,名字在墓碑上叫“南小海”。
老板在车上说“孩子不是你想要他在身边他就能在身边的”暗示儿子死了、自己很无奈。
一开始面试时,老板只介绍自己的老婆(即那盆花)给小方,不带小方去认识自己的儿子(即墓碑)。
是因为小方和小海本来就认识。
小方洗澡的戏,印象中有一个镜头是圆形视角。
这里暗示老板装了监控,不是因为变态哈,是监控小方的一举一动,准备伺机复仇。
尼姑庵是小海妈妈的本人所在。
小方决定要不要留下时,去求签,求得的是“好运”,为了让他留下被杀。
椰子广告上写了“他杀”和“自杀”。
注意尼姑庵里面门的内侧有字,观众看到的右边是“舍得”左边是“放下”。
有一幕,老板进门走的是“放下”这一边。
所以我的理解是老板最初想要害死小方,在冲浪板上做了手脚(一开始小方掉到海里说绳子断了,以及汽车轮胎被人做了手脚);但后来相处之后老板“放下”了,袁泳的死应该是因为他想要证明自己、受到认可,在电影中夙愿达成通常都会死。
6. 关于袁泳的救赎。
结尾欺骗警察的部分。
两层含义:表面上,袁泳是为了救杨帆才丧命的,是为了帮助袁泳受到父母的认可;根本意义上,袁泳死了,三位主角的关系打破,杨帆才能解脱,得到拯救。
所以小方和想象中的袁泳,反复强调和确认,袁泳是为了救杨帆才死的。
7. 关于小方的纹身。
方晓出狱时做了纹身,是纪念被自己害死的小海。
袁泳死后,方晓洗掉纹身,是放下了小海。
遇见袁泳后,小方最爱的人是袁泳;袁泳死后,小方心中最痛的地方也不再是小海了,而是袁泳。
8. 关于小方和小海。
个人觉得小时候的部分,小方是喜欢小海的。
有一个重要镜头,两人用粉笔在天台的地上写字,一起写了一个“10”,小海写的1,小方写的0。
—— 最后说一下,整个电影是不错的。
男主小方长得不好看是硬伤,导致很多暧昧镜头少了一点点火候。
袁泳很帅身材也很好,是让人看完电影的全部动力。
死了真的很难过!!!
2024年5月24日 长沙
本人比较呆滞,表达相当破碎,如果有吵到您的眼睛请直接离开,不要骂我,求求了(◐‿◑)(*/ω\*)在回学校的车上记影片始终是以一种灰蒙蒙的、旧旧的色调呈现的所以我一开始就觉得这只会是一场悲剧但我没想到连三人最快乐、最亲密时画面也始终是灰色的三人跳舞的时候我忽然恍惚了一下想到之前在大理的时候和朋友们一起聊天唱歌站在古城的石板路上期待太阳升起在我心里那段记忆一直都是闪着光的所以我不理解为什么这里的画面要这样处理直到映后伟豪老师说“不管结果如何喜欢过就是喜欢过那段时间的欢乐也是真的这就够了”具体我记不清楚突然想到影片中的小方最后把纹身洗了说“有些东西记在心里就够了”导演也说“记忆这种东西是会随着年纪和境遇的改变而变的”确实记忆中的片段或许会褪色但哪怕它变旧了我心里知道它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就够了这部片子对人物的塑造也很细腻许伟豪老师对小方这个角色的故事感把握得很好“我能在店里放我喜欢的音乐吗”Sealed With A Kiss被放逐一般的孤独眼神跳舞时克制的摇晃逐渐变成老派的舞步看到二人亲吻退后时的手足无措被丢下的苦涩黄炎老师演的袁泳初登场时的轻佻“你们哪个板最牛逼”别人都喝科罗娜,就他一个人喝日威那种憨憨的装感一下子就拿捏住了但和交警对峙时的靠谱二人海边对谈时不甘又无奈的“我想躺在海的中央”这些细腻的刻画又让我意识到这不是一个脸谱化二世祖他是一个立体饱满的袁泳作为一个叙事者对杨帆的刻画或许不像另外两人那么多但依旧能感受到这个人物的魅力映后问导演两人接吻时杨帆看向小方的眼神是什么意思我本来还以为是邀请?
但感觉有点扯了就没说导演说杨帆是一个很热烈、很直白的女孩她亲吻袁泳就是因为她喜欢,气氛一下到了但看向小方其实是想知道小方的反应因为小方在杨帆眼中是很神秘,很有魅力的所以这时候她想知道“我亲了别人你是什么想法”在片中杨帆也数次问小方“你有没有女朋友啊?
”“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孩?
”那种俏皮的探究就是你我身边的每一个外向的女孩东滨哥的故事就是本片的一条暗线红色冲浪板的复仇主要还是想说他给我的感觉一个总是忧郁的眼含热泪的坚毅的中年男子每当镜头转向他时那种浓烈的疲惫感简直要把人包裹住了让人喘不过气影片最后是三人未曾相识的假设如果我们从未相见情况是不是会变得更好不会因为相遇这件事本身就足够美好了 站在杨帆视角我可能会想“如果没有和你们相遇我不会染红我的头发也看不到毛利人我将不是那个勇敢又热烈的我”站在袁泳视角我可能依旧是那个假装吊儿郎当的失败者窝窝囊囊地死去好像从未度过一生站在小方视角我还是那个被社会放逐了的人人在一处安居灵魂永远游荡这次真的很开心能在映后和主创们交流能够感受到各位的真诚和用心尤其和许伟豪老师交流时他问我学什么专业的我说翻译英语翻译所以浅提一嘴电影名真的翻译得特别好导演专门说到电影的命名“我觉得它不应该叫那些青春疼痛的名字它就是红色冲浪板电影的英文名labyrinth迷宫其实就是说整个故事以及人物的心理就是一个迷宫一样的东西”本来我在看到电影海报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听到导演的解释之后觉得真好就像看到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翻译是Journey to the West那500块翻译成$99.99那种开心的感觉就是那种看了译者注之后恍然大悟觉得这个译者想法好妙独具匠心的感觉希望其他影片也能在这方面做得更好最后回扣一下标题感觉不会错不仅是电影中人物的台词(我记得好像是小方说的吧?
)也是导演回答问题时说的话我们所感受到的往往是最真切的感受也是对真相最接近的诠释大抵就这么多吧一些碎碎念
这是啥呀我的妈呀服了
看不下去,自我沉迷的視聽
提前欣赏到这部作品,听惊叹很大胆的一部作品,为了过审调整了剧情,可以理解。一开始以为是个纯爱电影,结果里面还隐藏着悬疑,东滨叔对小方复仇情节不是很突出,倒是墓地祭拜的镜头,能看出是男孩的父亲。还有不理解为什么不先去救人,救到袁泳还去拿红板?导演选择517公映作品,也很有意义。构图很美,开着皮卡车的公路,还有斑马线的十字路口,推荐圈友去看看~
屎
这个夏天,放浪爱~真的好开心看到了红色冲浪板的首映礼,电影的画面很有质感,也细节满满,好几个镜头需要深度思考才能明白。很幸运在现场听到了影评老师的分享,有些谜底揭开,带着答案去二刷更值得!祝电影票房大卖!
看到“你不会喜欢男的吧”“你才喜欢男的”完全丧失所剩无几的耐心 不是慢就文艺 mv拍法还没有美感 纯纯乐色
看完陷入沉思:这仨年轻人,咋就把日子过成这样了?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剧情、角色、氛围、风格……都不是喜欢的那种,就很……莫名其妙……以及:溺水好可怕啊~大海好可怕啊~
黄炎笑起来非常明亮,一笑,世界就撒满金色的阳光,坦坦然然浩浩荡荡,背景是嘹亮的音乐。眼睛眯起来又非常可爱,目光是孩子般的渴盼,不知道怎么落下泪来,有掬水月在手之感,顺着指缝间溜掉的,是无限惆怅的青春。(声明:所有的星星都是给黄炎的。至于编剧和导演嘛,都35+的人了,对待人的生死还这么随意,有人说一部作品就好比是编导的孩子,随随便便就可以让作品中的一个人死掉,对待现实中的人想来也不会多么负责,听哥的话,这样的编导别跟着混了,你值得更好的)
非常细腻动人的一部影片,大海真的太美了,友情爱情也在海边缓慢生长,是一部值得细细去品味的好电影,视听语言的效果也非常赞!这部电影关于青春的一场梦,在这个属于青春的迷茫的迷宫里,每一位角色的形象都非常的鲜明,有诸多匠心在电影中能够展现,而且也有诸多暗线埋藏其中,是一种暗流涌动的形式呈现出来,给了观众更多的机会去想象感受。
边看电影边回想自己的青春,是有遗憾,但或许这才是青春!《红色冲浪板》这电影正如我们热烈而残酷的青春啊!
整体观影感觉这是一个带着一些悬疑和反转的文艺纯爱片(明线)➕复仇剧(暗线)➕喜剧(穿插)。刚开始看可能会感觉没看懂,但影片中有很多细节,仔细看会细思极恐。因此打算再次二刷去看看细节。总之喜欢悬疑和纯爱片的推荐去看!另外演员颜值都很高,全程赏心悦目哈哈哈。康叔的普通话台词太逗了。
一开始以为是悬疑,中间以为是耽美,最后发现啥也不是……
冲动中又克制,隐忍中又努力试探。但全片看下来很丝滑,并不拧巴。取向的问题常常被标签化,但哪怕是同一个个体,也存在着很多种可能性。基于外部环境,很多人在压抑某些可能性,甚至也看不清自己的内心。所以哪怕是有些许瞬间我对小方的人物设定有些困惑和矛盾,但又很快就能释然和接受。对袁泳太可爱了,他的很原始的孩子气的嚣张和迷茫都让这个角色并不令人生厌,反而会觉得小方会对他难以名状的情愫非常合理。杨帆的解读空间其实也不小,她的表演有非常多的细节。看到有人觉得电影的可解读性其实是导演在表达上的迷茫,我是不以为然的。只能说有些人对自身情感体验的普适性太过自信了。他们一根筋的刻板的情感领悟力,只能把更真实更丰富的超出他们认知的电影叙事归因于导演在技术层面上的无所适从,这是相当傲慢的。
海滩版《燃冬》,这个地方不知道为啥能与世隔绝,成了各色人物的避难所?不喜欢色调,红色冲浪板已经不是红色了,现在怎么是个电影就得调这种颜色,恰恰太不电影了,也让许伟豪饰演的小方显得很病态,与黄炎饰演的小袁年龄差距过大,毫无CP感。李康生饰演的滨哥,既故意着墨又留白过多,甚至我强行解读为小海的父亲,儿子去世后来此“避难”。人物的情感铺不开来,最后报假案也没有推向情感的高潮,结尾又把一切指向为命运安排。
南京路演场。暗流涌动,暗澜潮生,暗晦暧昧。让我一再回味的有两场戏:阳台并肩抽烟之后,两颗烟头被扔进装着半瓶水的瓶子里,瓶水是大海,烟头是肉身,原来此时早已暗示了两个男生的命运归宿;最后三人街角各自擦肩而过,而并未相逢相识,似另一个平行时空宇宙的故事,我们的人生经历种种,其实本来就是一场又一场的运气、概率与偶然吧。
???这???
黄炎人间天菜,所有的星星都给他
武汉路演场。摄影和镜头还可以,特别是开场时海里水下视角的运动镜头拍得很帅气写意。剧本很有早年萌芽杂志疼痛青春的味道,青春片程式化的要素都配齐了,青年组的两个男生互动其实不太有火花,倒是回忆里的少年组更自然一点。最喜欢的段落是袁泳离开后小方独自在房间里练习滑水然后抱着袁泳的冲浪服哭泣,以及之后又回到海上一个人孤独的身影,爱情短暂来过又逝去。
国产同影,泪目前半段相当可以,我好激动🥹🥹但是后半段是什么鬼..不如按前半段的节奏一直拍完,我能看一整天 ..anyway,不知道是不是审核改过的问题 还是庆祝第一次在影院磕到这么好的🥳🥳
敢于加入lgbt元素值得鼓励,但电影拍摄水平和剧情表现力实在不敢恭维,像是一个幻想自己是奥运体操选手的人,刚翻了半个跟头就摔倒在地再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