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剑父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廖启智演的非常的好,看过智叔演的许多电影,演技出神入化,永远支持你,智叔的普通话说的真有意识,希望明年再获金像奖
首先要先感谢小米兼老驴,ziyue,and 低调的小九姐的赠票,使喃和喃们有机会在这秋风沉醉的晚上有功夫回忆百年前英雄们....其次喃想说温姐老了,豪哥老了,校长也不是二十五岁了,就曾小胖还那么青春永驻再次不看战争场面,不看故事情节,粤式景色还是挺漂亮的最后喃要咆哮了:编剧阿亲咱情节能不这么一帆风顺不?能不这么一帆风顺不?
周末去影院观看了《英雄•喋血》,原本对主旋律电影没有太大的兴趣,同时片中也没有《建国大业》大片豪华的明星阵容,满足观影时数明星的那点小乐趣,不过在看过16日首映的朋友强烈推荐下,自己没有hold住就去看了,影片果真是别具风味。
影片长达109分钟,观看时景竟然没有丝毫的疲惫,也许归功于独特的选材、紧凑的故事情节和亲切的岭南风情。
《英雄•喋血》并不跟随传统辛亥革命主旋律电影 “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大家闺秀”之风,而是走起了“小家碧玉”的路线。
对于主旋律影片波澜壮阔的阵容,硝烟弥漫的战场,观众早已经司空见惯,《英雄•喋血》在选材上不走寻常路,主要表现了黄花岗起义前的紧张准备和失败后收尸的场景,从侧面体现了革命精神和战争场景,观看时颇为新鲜。
片中人物塑造继续延续着“小家碧玉”的路线,摆脱了塑造革命伟人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而是让他们回归了生活化的人物,甚为亲切。
高剑父邋遢的造型,罗仲霍的市井气,两大主角形象深入人心,一个豪气过人,幽默诙谐、张扬而从不畏缩,一个胸怀坦荡,淡定冷静、内敛精忠。
回想起同是赵崇基导演的另一部影片《夜•明》,片中将孙中山平民化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生活还是爱情,记忆深刻的是孙先生生活中也要自己通厕所、自己洗菜做饭。
整部影片的场景尽显岭南小清新的风格,感觉格外亲切,将广州百年前的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
码头艇仔粥的叫卖声,随处可见的粤式早茶和烧腊,岭南特色的骑楼建筑以及本土的粤剧等场景均浮现在眼前,还有广州人熟悉的地方,例如南海影视城、清晖园、三元里以及燕塘等名词频频出现,心中时不时泛起涟漪。
这部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由珠江电影集团出品、广东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制的《英雄•喋血》,以本土人的视角拍摄黄花岗起义的历史,尽显岭南小清新风情。
9月16日,由珠江电影集团出品、广东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制的《英雄•喋血》拉开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影片的序幕。
《英雄•喋血》与《辛亥革命》作为两大重头戏,可是两部影片的剧情却出现了矛盾之处,影片中均有黄花岗起义的内容,《英雄喋血》中的精华潘达微为烈士敛尸、造墓,而《辛亥革命》为烈士收尸的并非潘达微,而是变成了李冰冰饰演的革命女杰徐宗汉(黄兴的夫人)。
同时,《辛亥革命》出现了孙中山送这封遗书去林觉民的家里交给陈意映的情节,与课本中收录的林觉民的《与妻书》也不相符。
对于这种现象,有两种呼声,其一认为电影就是艺术,不需要死板的拍摄成纪录片,其二认为在这种事关历史的创作上,态度必须要严谨,重要的历史时刻,不适宜修改。
对此《英雄•喋血》的导演赵崇基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历史题材的电影,其实从创作初期开始都是要经历大量的史料考证和调查,然后才去结构故事,而故事的演绎方面也就会产生很大的不同。
关于《英雄•喋血》的拍摄,赵崇基导演表示,电影本身是调查了很多历史资料之后,根据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设计的剧情,你完全可以理解成我们是照着历史来拍。
但那个时期,参与起义的人有很多,你又不可能完全照搬历史,那样就只是一个纪录片。
所以我跟编剧谈的时候,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感动人,所以这次电影里哪怕只有几场戏的配角,都会有很立体的性格。
同是由赵崇基导演拍摄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影片《夜•明》,被称为“《英雄•喋血》姐妹篇”和“《英雄•喋血》前传”。
在孙文先生于槟城筹款和与陈粹芬爱情故事两大历史重要事件的基础上展开了合理的推测,不仅讲诉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还避免出现与历史不符的剧情出现。
因此,历史题材的电影究竟该如何把握历史真实性和电影艺术性之间的平衡点值得深思!!
9月14号,有幸参加了《英雄喋血》的首映,现在气氛十分热烈,说一说这部主旋律献礼片。
作为一部主旋律献礼片,这部电影还是显得有些非主流的。
主要角色几乎都是香港演员,操着广东腔,再加上相对鲜明的人物设置都在以往的主旋律中看不到呢。
当然这部电影也还没有完全摆脱主旋律电影的一些让人诟病的地方。
节奏稍显缓慢,剧情张力略显不够。
赵导在现场说人物设置的时候,谈到了几点,高剑父是外放,潘达微是内敛。
而我觉得人物性格上还是有点符号化的,高剑父全是外放没有收的时候,潘达微一直内敛到最后也没有放开。
而罗仲霍也太冷静,机智,勇敢了,简直成了侦查科长曾泰了。
这让的人物性格还是有点符号化,又有点回归到高、大、全。
还有其中对经脉的运用和那个美女杀手我恍惚见有了《武侠》的影子。
最后,影片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场面,导演呢也是有自己的想法,想通过令一种方式来表现。
但我觉得还是很可惜,我看过令一部相关题材的《百年情书》,最后的战争场面描写还是很让我动容的,尤其是当同盟会成员和要一起起义的新军兄弟们错打到一起的时候,我也是扼腕叹息,心中大呼,可惜,可惜。
最后,抒发一下我的爱国主义情怀,本来我只在课本中对广州起义有匆匆一瞥,经过《英雄喋血》和《百年情书》我感触颇多。
高剑父,潘达微、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壮士,那是什么样的情怀。
明明知道自己是送死,明明知道这一次起义还改变不了格局,可是依然慷慨赴死。
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中国,用这战场的枪炮来当自己葬礼的礼花,用这一个个炸弹来炸醒沉睡中的中国。
可再看看现在,“官二代”“富二代”嚣张跋扈,仇富,贫富差距的现象比比皆是。
在地铁,公交上因为一点磕碰,互相谩骂,打架。
今早1030的场次。
手里攥着票根入座,听后头两位退休大叔聊刚刚的早茶点心和多少年没有进过戏院吧啦吧啦的,直至戏终偌大的场子一共只有我们三个人。
开场,史坚如暗杀失败被斩。
后头大叔蹦了句:“顶!
做乜讲普通话架!
”作为小成本投资的主旋律,成品变成文艺小清新确实让我小有惊喜。
时间不多资金不够嘛大场景欠奉,换个角度从侧面讲述革命者人性的那一面,反而更贴近平凡百姓,对自由的远大理想不过是希冀改变现状,通过改变而变得更好,每个人都是这样。
故事平缓,波澜不惊,准确来讲是沉闷有余,偶有亮点。
开场不久的小枪战戏竟然已是最激烈的戏码了,最豪华的场景帮会老大的家就是番禺的余荫山房。
倒是那些岭南印象的构图,巷头街尾,锦鲤荔枝,画面是挺有爱的。
谢君豪。
吃素信佛的副会长潘达微,隐忍内敛贯穿全片,最后为烈士收殓那段可以更放一点。
他勉强算是男主,从戏份看只能是串场的男二,画画黄菊,演技嘛是没话说的,只是本来还期待能有更多的发挥。
当年南海十三郎的美好印象深刻,真巴不得他能多拿几个影帝。
廖启智。
广东同盟会会长高剑父比较起来就是豪放派的了,画画老虎。
多亏了他这老戏骨,不然中段做起义准备的陈冗连亮点都没有了。
赵炳锐。
完全不认识,男一哎,几乎和每个人都有对手戏,是个有发挥的角色。
演槟城教书先生罗仲霍,沉稳多谋。
搜了下资料,原来还是广州美院雕塑系03级的。
只是他那太北方人的脸孔,连后头大叔也说“咁似黎明0既”。
江若琳。
演帮会老大方弘治的女儿方惠如,也是个用来串场以推进情节的角色,起义时她不能参与的焦急难过悲伤,把气氛就托出来了,可谓戏里的掉泪点。
眼睛又大又水灵,超上镜。
嫁一个少一个的香港女新星里她和薛凯琪算有潜力的。
温碧霞。
演帮会老大方弘治的“情人”姜美熙,这个应该是杜撰的角色新潮有亮点,一会儿弹钢琴泡咖啡学英文,一会儿做裸背模特,还凄美地因爱而死,绝对是大有可为的,我也确实被她带了戏。
只是美人迟暮,当年的火玫瑰现在连花瓶都做不了——脸颊是垮的!!!
曾志伟。
友情客串水师提督李准,也就真的客串而已,如果起义那段能加戏就更好了。
谭咏麟。
友情客串黄兴。
挺肚子粘胡须,莫名地一出场就喜感迸发。
吴友静。
又一个莫名的角色,做个女保镖摆摆酷杀杀人。
看的时候就觉得她长的不合群,原来是个韩国人。
结尾有点憋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哎,宏大战争场面没有就算了,前头小家到最后总该大气点儿吧,怎么弄个2011年大妈们在公园舞操的远景呢?
PS. 忘了说造型的事儿,设计简单,但恰如其分,和摄影构图一道确是文艺小清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搜了下造型设计吴宝玲——噢原来懵懂少年时看的《青蛇》就是她的经典作,至今那些绿的白的飘逸裙摆仍在脑海飞扬。
没有激烈的场面,连最华丽的葬礼都只有听到枪炮声和听者的反应,但明知死而兴高采烈去赴死的悲壮已震撼人心。
不是主旋律片,表被片名吓到,是值得走进影院的感人好片。
另见面会温碧霞本人很美。
《辛亥革命》VS《英雄喋血》,珠影出品,和之前与《风声》性质相同的《秋喜》一样,我较偏好后者。
没有北方派的那种刀光剑影、抛头颅撒碧血、气势如虹、大气凛然的主旋律画面氛围,却从起义的准备着墨来反映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显得更易让人细腻地体会到人物的情感。
片中人物既有敢为天下先的勇闯精神又有南方人特有的温和内敛,此片的人物刻画比靠近主旋律的《辛亥革命》更能体现大时代大事件中小个体的真实与历史价值。
而且最后收烈士遗体的方面,《辛亥》篡改历史,为了突出演员这样做实在不能接受。
而《英雄》则尊重历史原貌,赞!
美术指导应该和《秋喜》同一个人吧,或者说珠影的风格一向如是,影片对岭南特色的背景很讲究,拍得很美!
只是我觉得片中温碧霞的成分过多,虽然也反映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对自身解放的挣扎,但貌似与影片主题的直接联系不大,可以适当减少吧。
正值辛亥革命100周年,以此为题材的《辛亥革命》也箭在弦上,而一部同题材电影《英雄喋血》则先一步上映,无论从历史维度还是商业目的上讲都是一首前奏曲。
《英雄喋血》所截取的故事以广州起义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历史基础,着重起义的前期准备阶段,正因此电影并没有太多了战争场面。
当然,在预算的钳制下,避免过多的大场面,而侧面描写起义也不失一个好方法,方慧如被关于房间之中的处理恰当好处,更能抒发出那种焦急压抑的气氛。
就这样整部电影的气氛可以用表面轻松、背里压抑来形容。
可能是不适应香港导演所讲述的历史故事,整个故事虽然步步惊心,但是铺陈起来却提不起高潮,儿女情长的故事耗费了过多的笔墨,影响了整部电影的节奏,要不是百度百科惊现简要剧本,真得无从得知一些关键的细节。
好在自众人入住小东营5号,影片的节奏和风格回归应有,用炸弹为礼花的葬礼也名副其实了。
当然,影片有一个怨念不得不提。
既然故事发生在广州,一切台词以粤语配音为宜,而此番众港普、台普着实让人无从消受,原音虽好,但也得恰如其分啊。
画面拍得挺漂亮……音乐,音乐。
普通话,普通话,宁可都讲粤语。
等到大家都讲普通话才突然发现谢生的普通话讲得真不赖……到25min,男女主这是什么发展,什么奇怪的台词天啊,我现在听到粤剧都觉得有点亲切风味……男主会胸口碎大石,不是,隔空打牛?
算了,谢生普通话也不咋地,但是他站在那里低着头笑就是卖萌了整个台词实在太弱了,给画面减分感情线真的很没意思,我无聊到只想吐槽,真的无聊……天啊我终于听到一段配乐了靠吃饭我看饿了念台词给点爆发力吧,球球了什么乱七八糟的感情戏啊啊啊娶亲这段剧情逻辑太弱智了突然就革命了,这个电影真的有主题吗摄影真的不错,不如拍默片就当是风景纪录片……他真的很有文人气质,他是我见过最有中国文人气质的演员,呜呜廖老师也很棒谢生之后,或许再不能见人穿长衫了!
他还在雨里打伞,过分了!
本来想再扣一星,看在谢生哭得很漂亮……(。
)结尾倒是有在好好点题,就当是革命教育片……查查潘达微,竟然和江太史也有一段关系。
广州啊。
真的,电影很好。不教化,有种感受中国人智慧的电影。
很小的时候看的一部电影,至今还印象深刻
看了没有留下太多印象,平常的表现了那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过程,发动广州起义的动机和过程都被一下带过了, 反倒是刻意表现了每个人物之间的“人之常情”,主旋律不够,煽情不足,也显得有点不合拍。不推荐看了吧
角度神奇
没看完
故事讲的不错, 情节起伏欠佳,没有那种扣人心弦的紧张感觉, 导演说的不错,为了讲故事讲人性. 很羡慕那个热血澎湃 理想高于一切的年代,有些台词还是很棒的: "一场最华丽的葬礼,炸弹就是那最美的礼花." "在这个闹剧的时代里证明我们并不是活得像闹剧." 演员个人表现一般,但是整体来看影片还是挺不错的.
这个剧本真是。。。我本来想给2星的。。。看在一帮老戏骨,港人里还是温碧霞普通话说得最好!
心胸狭隘怎么做大哥的
我看过的主旋律片里面最有诚意的。为什么拍战争戏就一定得有战争场面,我就是喜欢这样的调调~
演员演的都挺好!值得去看!
平实的叙事风格还挺让人喜欢
盗用简评,看不下去的理由:男猪脚在机械地背台词时喉咙里总是含了口痰,相当膈应人
没在影院看的。
太清新了... 感人还是有的。。“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好雷人的片头
看的时候哭了,也许我比较理想主义吧
广州根本又红又专....擦
看着很亲切给五星~廖启智版的高剑父很可爱啊~哈哈
从剧情上来看跟核心的起义关系有点弱...只能说还是很感动,一百年前的先烈们值得后人永远敬仰。
那个年代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革命者,明知看不到革命胜利之时,燃尽自己的生命之光只为了点燃革命之火,72烈士中随便拿出一个罗仲霍也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淡化了起义之日的残酷可算是别出心裁,可是黑帮的戏份有点喧宾夺主。PS:不管谁是主角,与妻书总是无法避开的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