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范达绝对是水瓶座,我竟然如此笃信。
那艾德必定也是风向星座,只是说瓶子或者双子我还没琢磨透彻,双子吧,可能。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一直在发笑,发笑的同时范达又让人思考人生或是死亡的意义。
死亡必定不是终点,活着的时候就该疯狂的造疯狂的折腾。
老狗并不可悲,可悲的是你用可悲的眼光去看待它。
人应该在最年轻的时候死去,因为年老了伴随而来的会有疾病和痛苦。
但如果你在年轻之时失去良机,那么,就必须撑下去。
范达选择了最搞怪,最不同寻常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余生,和铁磁艾德一起。
可答应了韩太太改邪归正一切从良后,他牺牲的是自己滑稽与精彩的人生。
这大抵也是太太为何如此羡慕他并将就他44年的原因吧。
咳,我猜韩太太应该是土向星座....这么踏实....囧所以,年轻就疯狂的造吧。
年老更是。
我们去乘热气球,去吃豪华西餐,去忽悠房产商,去不屑死亡...去做我们自己。
我爱的,是那个犯了错会买花求我原谅的你;我爱的,是那个鬼马精怪、怀揣美梦的你;我爱的,是那个会说谎骗人、不担心被戳破的你;我爱的,是那个抽烟、喝酒、和我吵架的你;我爱的,是那个逃避死亡、用讣闻折纸飞机的你;我爱的,是那个热心、善良、单纯的你;我爱的,是那个体贴、细腻的你;我爱的是那个与我完全不一样的你所以我愿意和你一起走下去
正所谓“少要沉稳老轻狂”,年届不惑的弗兰提斯克·汉越老越有活力,他不去理会老婆艾蜜莉辛苦存下棺材本钱的良苦用心,也懒得搭理那个不成器儿子糟糕的婚姻。
弗兰不愿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只想尽情享受最后的时光。
他和剧院的好友艾德假扮各种身份的人,从中得到无限的乐趣,却也因此惹下不少的麻烦。
垂暮的生命,因一颗青春顽皮的心而充满光芒……
它就像一颗宝石,也许你不能立刻发现它的光芒!这部电影适合给更成熟些的人或者不惧怕思考生命与死亡的人观看!..影片包含了很多生活的哲理有些我们值得用心去记住,生命就如同一次旅程不会因为被埋葬而结束,它会留在我们的脑海和灵魂里!
我该怎样叙述我对这部电影所存有的感情?
断断续续的寻找足足有三年的时间,但无论是在淘碟的时候亦或是在网上都无法把它据为己有。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人们总喜欢那些得不到的东西,所以对于它我总是保持了那种非常非常微妙的感觉。
第一次看是实在中央六台,换来换去的只看了一点,再一次看还是中央六台,总算是看的全了。
也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拼命的去找。
那个顽童一样的老人带着他的固执和乐天渐渐占据我的脑子,可看着欢乐的日子其实伴随着的是虚弱的生命,是不堪一击的脆弱。
但片中的人们忙碌用心活着又不由地激起那么一些心灵的震撼···不过不论说了多少,只有看了才能领会。
做个广告先···同志们,快去看吧······
这部电影刚开始看可能就只是觉得是两个不着调的糟老头满嘴假话到处行骗取乐,没什么太精彩之处,两个老头的自娱自乐的恶作剧甚至让人有点反感。
但到后面却把钱给了本想行骗的比他过得还糟的人时,男主的善良显露无疑。
两个小老头只是想借恶作剧逃离老年生活的无味与空虚。
演员的演技真心登峰造极,后半段离婚时,老太(男主老婆)的一个长镜头陈述演技爆棚,感动值随着她说出的每句话、每一个表情而暴涨。
后面医院那段演技也没的说。
越往后越感动的电影。
永远不会过时的相濡以沫老夫妻故事,必定是煽情的,最怕是那种为催泪而让老人轻易死去的草菅人命者。
那非常低级、狠心、甚至肮脏的,因为众所周知老年人本就与死亡为邻。
本片的难得之处即在于,贯穿着死亡的话题却没有主要人物死亡的情节,30个富于情趣的事件保证了全片都好看,真是好电影!
我想这电影应该叫冬天里的春光更合适一点吧。
瞧,人生已经步入冬季,无法逃避的是近在咫尺的死亡。
冬天里难得一见的阳光乍现,也会让人如沐春天。
只是,当死亡的脚步日益逼近的时候,也时常感到茫然和无助。
一如电影中,老人对好友说的那样,“我们真该在年轻的时候死去。
“ 但是,当生命最蓬勃丰美的时候,你又如何舍得去死呢?
他的朋友回答,“良机既已错过,就要撑下去了。
“ 是的,就要撑下去了,即便死神明日就来叩门,也必须咬紧牙关,睁开眼睛,面对现实。
那些关于老去,死亡与病痛的故事,看过哈内克的名片《Amour》,那样冷冽又极压抑伤感。
也看过萨拉波莉的《柳暗花明》,作者的不忍心,给了它一个带点儿希望的美好结局。
这一次呢,导演常常慧心赋予它许多小小的幽默诙谐,隐没了那潜藏在暗处的死亡的幽影,是带着眼泪的淡淡微笑。
倘若你还年轻,还在四外奔波为今后的生活打拼。
也许你从没有时间,停下来静静思考一下有关老人,有关自己的父母,以及,有关死亡。
也许你就不会明白,一个老年人,他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虽然东西方文化多有差异,但当生命之路已走向尽头,怕想的多是同一件事情吧?
就如同电影中传递的那样,围绕着主人公的,那死亡的气息充斥在电影中,无所不在。
除了他们还有谁会留意布告栏里的讣闻?
谁会来打扫自己将来的墓地?
老人的妻子将省吃俭用的钱存在铁罐里一点一点的攒棺材本,收集自己喜欢的讣闻,准备通知亲友的名单。。。
儿子经营着一家制作墓碑的小作坊。
老人80岁生日 收到儿子送的一份大礼是一块二手墓地。
儿子心心念念的是将两位老人送进疗养院,以便解决因住房带来的家庭危机。
老人的妻子喜欢带着老人一起去打扫自己未来的墓地。
当他们在墓地遇见老人从前的一位旧友,老人问起他那身边的美貌爱人哪去了。
朋友答,六十年前我娶了她,上个月她死了。
这么讲话,听起来好残酷啊!
这么美丽的人,六十年前娶了她。
任凭你再美丽,在无情的时间面前也只能败下阵来。。。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年纪大了还是这些年来经了生离死别,一看老人的故事就会掉眼泪。
虽说这电影导演尽力不要把故事说得那么伤感,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位像老玩童似的男主人公。
他不喜欢陪自己的妻子去看墓地,也不好好地把钱用来经营自己的身后事。
他更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去住疗养院。
自从剧院退休以后,他常常把自己的年金花得一干二净,来实践他对自己的好朋友说的那样:人老了一定要有钱,还要受人尊敬。
于是他和自己的好朋友把演戏搬到了真实生活里,两人结伴伪装成上流阶层以到处参观豪华别墅为乐趣。
终被人发觉而赔掉了妻子辛辛苦苦攒到的全部棺材本。
当妻子因他这游戏人间的态度而提出要与他离婚时,他才决定按部就班,按照妻子的希望去生活。
可是这样的生活却让仿佛变了一个人,他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开朗了。。。
直到常与他结伴演戏的老友也中风瘫痪在病床上后,他的妻子才意识到他就是他,让他违背自己心意这样不快地生活,如同活死人一般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不如轻松面对,释放自己,就如同死神从不在那里一般地好好生活。
因为既然生命这样珍贵,时间已这样仓促,为何不听从本心开心过好每一天呢?
电影的最后,妻子从小铁罐中取出自己日常的积蓄,对老人说,走吧,我们一起去看你一直要去看的那座别墅。
于是出现在最后一幕里,一辆豪华轿车载着两位老人驶出风景优美的庄园。
老人又一如从前,玩起他的一贯把戏:这里真破,我不要:)也许生命就应该是这样子吧?
陪君醉笑三万场,不诉离殇。。。
电影一开头就特别像正大剧场以前放的那种电影,一个老小孩的促狭、幽默,哥俩好一搭一档,连家中儿子的离婚都被他当做笑话。
我以为这电影就要向着温情轻松的方向去了。
然而,并不是,老奶奶对他的花嗤之以鼻,要他看在儿子买二手墓碑的面子上,第二次让出房子。
再加上骗局被戳穿,又要四处筹钱。
一丝现实的尴尬气氛逐渐弥漫在整个电影里。
老人对现实的妥协,乖乖生活,却迎来了一个接一个的打击,变得不快乐。
真的要这样吗?
所有的调皮、不甘于无聊,结果难道都要坠入现实的沉闷和无奈?
当然,最后老太太还是想通了,与老头一起走上爱谁谁的快乐道路。
我不禁在想:我老了以后会怎样?
绝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也不要她管我,尽完义务之后,just enjoy my life!
一篇由电影思绪飘起来的自由联想讨论,关于如何去看待“长辈们的智慧”。
也许对于全世界 ,都同意“有些长辈就是拥有更多经验和智慧的” ,我们认为是时间赋予人“资历”。
所以带着捷克黑色梦幻般的汉那“搞些乱七八糟”,年纪大了赋予的思想的自由和洒脱吧。
但真是时间赋予的吗?
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链接”,将个人的学识和经验,与个人深层的体悟、禁忌联系到一起。
这种状态,就有点那种,老师傅做了一辈子木工,突然成了生活的大师,平凡的街角神秘的智慧老者。
对于这种“链接”,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总是发生在老年的。
不严谨梳理一下中国传统教育, 幼儿时期背诵四书五经,14岁前后进入婚配,接着科举考试,再强调“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而立之年,开始慢慢强调以前所学的知识与人生体验的链接,开始强调“悟道”,进入老年阶段,由于“知识和体验的链接强于年轻人”,有了“年长的智慧”。
所以有乡绅,族长的存在。
不过现在,我们也能感受“年长并不一定意味智慧”。
除了本来的不同情况,另外时代已经变迁,我们的成长教育模式不再相同。
有一点可能没变。
就是我们强调“链接”“感悟/体悟”都是在人生后期获得的,并且因此其带有“真理性”。
而儿童青年的“链接”,被我们(所有无意识认同这个观念的我们),被认为是幼稚的。
谁关心一个臭小孩的人生体验,关心的人也是觉得“可爱”“好玩”。
能听见有年轻人抱怨他们痛苦时刻,一个“长辈”过来说:“你那个真的不算什么。
”不知道这样的回答能否解决青年人的痛苦。
过程中的痛苦依然是痛苦。
而西方可能过度关注儿童期的“链接”,这也会引发一些问题。
(不过这里的地方我不太体会,不做过多论述)。
所以,“链接”在什么时候发生,如何去关注,需要在这种关注中保持一种“度”吗?
都是一些悬而未决不断发展的“事情”吧。
《欲望都市》里有一集,萨曼莎和一年老的富翁交往。
她本来还洋洋得意于富翁的财富和智慧,直到他看到富翁下床拿蓝色小药丸时下垂干瘪的屁股……我一直记得《欲望号街车》里马龙·白兰度粗野紧实得流油的皮肉,所以一直不愿意看《巴黎最后的探戈》。
据说年老发福秃顶的他和一女的有场肉搏戏……我不要幻灭。
因为《霍乱时期的爱情》已经让我看到年老色衰的男女赤裸裸的尴尬。
“——啊,吃不动了,走不动了,做不动了。
”那我们该怎么活?
《秋天里的春光》给了我们另一个答案。
记忆中看的和老年人有关的电影大部分和亲情有关。
因为似乎大部分普通老年人把生活重心都放在子女孙儿上。
但这个故事里的老人不同,他不关心他的身后事和儿子,他只是和他的好朋友进行“堂.吉诃德”式的冒险。
老头的妻子受不了他,要跟他闹离婚。
这么一闹,他老实了。
他真的为了身边的老伴不抽烟,不出去闲逛耍些小把戏了,还常常坐着坐着就打起盹来。
楼上的老头呆呆地坐在窗前,看着窗外。
楼下的老头呆呆地坐在窗前,看着窗外。
老伴看到这一幕,心惊肉跳,开始怀念原来的老顽童。
因为她觉得自己嫁的人变成了行尸走肉。
为了让老头的生命焕发生机,一板一眼的老太太在老头好友的指点下,重新和老头踏上冒险之旅。
“老人理应成为探险者 ,现世之所不是问题。
”
笑中带泪,真诚朴实。爱情伴着时间沉淀,友情亦更加深刻,但生命同样美好。非常的动人的一部电影~
就是一个不切实际不负责任爱好浪漫的老头…一点也不可爱
老年人就该怎么开心怎么活,好像马上回家看爷爷
作为影视题材来看是很好玩的“老顽童”,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学会享受不浪费春光是很美妙的一件事情;但是代入了一下女主我会觉得绝望又崩溃,真的那么爱吗?爱到他把你的棺材本都挥霍光了你都舍不得离婚,还担心他不开心,陪着他一起演这场闹剧吗?
3.5没什么比不能做自己更让人悲伤了老年如此年少亦是
好乐天的人生 好饱和的色调 一度觉得要比《遗愿清单》和《布拉格练习曲》还精彩 剧本好玩 表演过硬 可惜气场还终究是差了些许 而且导演的功力也逊色了点
没有触到泪点,前面无趣做作的顽皮,又拖又长,要是几年前看可能会感动些。今年看的最好的老年题材还是《道别派对》
佳片如美酒,欲与众人醉。老头子的生活,恰如陈年佳酿,温暖而后劲绵绵。即使他顽皮又不拘小节,细细想来却又如此充满童心。剧中当老太太在法院要和老头子离婚时那场陈述,数落了老头子种种不是,但更多的是对他的依恋与不舍。爱情久了,于是就真的成了亲情,成了彼此生命的一部分,便再也割舍不下了。
老来乐,当一个老了的无耻的骗子
笑看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通篇都是捷克电影的温暖色调,这样那些老年人的特写镜头也不太烦人,况且出场还算惊艳,两个老头子各种随机应变做消遣和占便宜,有种捷克人的民族性狡黠。但是故事的走向是怎么回事?老太婆受不了老头不着调的性格闹离婚,一段冗长法庭戏以后搭档挂掉就跟老婆子玩到一起。主题开始涣散,过程也过于啰嗦
真正的完美,有笑有泪有景,更重要的是有思考有见解有大爱。
为什么要把精力和金钱浪费在死亡上?随心所欲、肆意享受,活得浪漫和有趣!年龄又如何!心中有春光,何时何地世界都是明媚的啊。小老头小老太夫妻俩好可爱。
还行吧,不过骗人有意思吗?
这个可爱的老头,是个老顽童。是不是有天也能找到一个这样的人一起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呢?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当浪漫主义遭遇残酷现实~~作为暮年的老人该怎么办,电影告诉我们,既然死亡总要来的,不如潇洒走一回!
你将如何,当你爱一个人的特立独行又不能容忍他与生活的格格不入之时?他遵循你,他将再不值得为你所爱;他我行我素,你觉得处处皆是麻烦和恼火。无论如何,我不妥协。这句话说的那么大声,那么多次,那回声未免太空旷。身居旷野,你想不想回到人类中来?不要以为时间可以解决它,看,到老了,就是他!
下载的异常艰难,最终却因为太平淡絮叨没看完。。
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