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剧情分析之后再慢慢添加... 只是感叹于很多人似乎没完全看懂,clarify一些事情。
这个片实际是改编自2016年英国作家的同名小说,当然小说也是在畅销书架边缘那种没太多人看的,所以只当爽文来看,不要太过于深究。
以及,我也还没读过原著,以下是结合英文网站一些读过原著的review总结而成,如有读过原著的豆友还望指正 :)几个主要人物和其政治背景的说明:1. 首先是拉叔饰演的主教劳伦斯。
这个人本来是前任教皇的心腹,也是枢机主教团团长。
原著里设定他是意大利人(可能更符合梵蒂冈还是意大利人主导的现实)电影里由于拉叔的原因,改成了英国人。
对前教皇非常忠诚的好人,但也很普通,没有什么政治主张,对竞选起初不感兴趣。
2. 贝利尼主教,和现代接轨的激进改革派。
原著里设定他是米兰人,电影里改成了意裔美国人,我觉得这个改编还挺好的,Stanley Tucci本身也是意裔美国人,很有那种美国白左的气质,对右派嗤之以鼻,喜欢提女性LGBT等问题,但英气有余却常常庸懦双标,整个故事里好像啥正经事也没干,所以后来也无法拿到枢机团更多人的支持。
3. Trembley 主教,加拿大人(电影没有进行更改)。
投机主义+中间派,整体立场偏左但是完全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倒戈,实际想的只是如何贿选并扳倒对手,背后一身丑闻。
象征的也是西方国家的大多数政客,他们一群英语国家的人组成Lobby团体,在Bellini支持率下跌时号召大家退一步一起选Trembley,也暗示了当年拜登当选是怎么来的4. Adeyemi 主教,尼日利亚人。
第三世界国家代表,尽管有黑人buff,本身也不算恶人,但有他的背景局限,整体立场中间偏保守,发表过恐同言论,也是偏自私爱权的人,只是资源上稍逊一筹,也自然比不上Trembley这种西方政坛手段玩的飞起的老油条。
5. Tedesco主教,来自意大利南部,极端保守派,甚至有法西斯主义倾向。
这个人感觉就是教科书刻画般的右派,导致我都怀疑恐袭是不是他自己搞的(以及为什么他的名字叫Tedesco!
当年Bundestag大火难道是你吗?!
)当代的对应大致就是川普之流。
6. 最后的Beneitez主教,原著里设定是驻扎在巴格达,菲律宾人(这可是亚裔的representation啊!
)不过后来被改成了墨西哥人。
但是我觉得这个演员演的还是不错的。
双性人。
7. 阿格涅斯修女-- 原著设定是法国人,但这里国籍并不重要。
她代表的是整个梵蒂冈里的女性,看完一遍电影后回头再重刷一些细节,开始她见到Beneitez主教时冲他眨了一下眼,加上后来他说”修女们是有眼睛和耳朵的”,以及她和前教皇关系也很好,暗示出她对整个事情是完全知情的,也是背后推动很多事件的关键人物另外就是据说原著里更明显地提到很多事情都是前教皇临死前有意设下的局(影片里也提到教皇喜欢下象棋,经常比别人提前想八步)。
而教皇的理由是只有一个完全草根出身的人才有能力与教会内的极右翼势力抗衡,当然这是作者想表达的,读者是否同意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啦。
最后的反转太生硬了,一个在梵蒂冈教庭毫无根基毫无势力连枢机主教的身份都是可疑的有色人种双性人居然能坐上教皇宝座,编剧导演你们拍这片是不是存心嘲讽天主教会的?
从头到尾怎么看都是该男主上位,毕竟表面上的他大公无私,处断果决,谦逊下士,能力超群,在电影中又运用了以退为进,驱虎吞狼,借刀杀人,以逸待劳等种种手段,收买人心到了极致的地步:一开始就谦称自己没有能力做教皇,院长的职位也想辞去,此举很能拉拢一些弱小的没有派系的中立主教们的支持;黑人候选人出局,他的支持者应不会投票其他高票者,因为他们都可能是陷害黑人的阴谋者,多数会投男主,因为他票数最低毫无可疑;贿选候选人出局,他的支持者应该会转投男主,因为男主明知他们身份但选择隐瞒,于公于私也该投他;同一阵营的候选人出局,他的支持者更会转投男主;种族主义者候选人虽未出局,但他在恐袭后一番言论也会让他的反对派和骑墙派决心倒向男主。
但是最后居然这样结尾,到底是哪位喝大了?
还是近期美国电影一贯的做法,让一个有色人种和半个女人上位,充分表达了政治正确?
这几年拍教会这个题材,真的是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电影。
很多都是教会投资的什么驱魔电影。
效果可想而知。
终于迎来了一部宫斗大戏,让人欣慰。
这里边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点。
明晃晃的九子夺嫡大厮杀。
最终实现了藏在正大光明那块匾后边的遗诏。
这里边的争斗都是文化之争,文化之争,即意识形态之争。
我们一个一个来盘一下就很清晰了。
第一个黑人主教被对手泼了脏水,52票,完了。
但是这个所谓30年前的男人都会犯的错误被扒出来,真可谓是深挖,都挖到30年前了。
显然,这是老教皇临终的安排布局。
把给黑人泼脏水的主教一起拉下马。
那个“被辞职”的主教可能有点冤,第一,可能真的是老教皇让他去把黑人修女接来,第二,祁厅长说了,整个教会就我一个贪官吗?
但这都不是理由了,在这场厮杀当中,不可以有任何缺陷,必须无懈可击。
剩下两个其实更加不堪一击,一个搞守旧,搞派系。
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你的派系肯定不能占大多数人。
其实搞复古不是没有市场的,只是碰到了一个致命杀。
第一是其他派系肯定不支持你,都会导向你的反面阵营。
第二就是老教皇安排的这个绝杀。
最后的那番演讲可谓振聋发聩。
立足当下,立足当下的文化潮流才是有发展的,起码是有发展的可能性的。
搞复古和宗教战争,历史已经证明过不行了。
拿过去的思想放到现在来用,妄想解决现在的复杂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
搞宗教战争不是没有人望和市场,而是注定没有什么好的结果。
最后那个主教朋友,他虽然有立场,但是实在软弱无力,又无人支持。
他只希望保持现在老教皇的成果,总的来说,也只是保守主义范畴,进取是不能进取的,改革什么的就更不用想了。
最后选择双性人教皇其实是意义重大的。
当然在现实中肯定是不可能的。
双性人教皇的出现,比黑人教皇还要更激进,更正确。
显然这是最重大的一步棋。
直接声明了教会对现行文化的接受和支持。
都不需要发表任何声明。
最后伏地魔主教得到了修女会的支持,赢得了摄政王的地位,皆大欢喜。
最后说一句摄影还是很好看的。
很多的镜头,人在哥特式建筑的面前,展示出人在巨大权力体系面前的渺小与无力(即便摄政王已经权倾朝野),这个摄影还是有表意的,不全是炫技。
第一次闭门会议结束后,Lawrence枢机在祈祷中睡着了;
在山园祈祷中,耶稣让门徒们保持清醒,回来却发现门徒们睡着了。
谷14:32-42结果将定时,Aldo枢机问Lawrence枢机倘若当选,他将称自己为什么,Lawrence枢机回答道:
“我将被称作‘若望’。
”圣若望宗徒是“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若21:20),耶稣临终前,说的第三句话内容是把圣母托付给了若望。
若19:26-27Aldo枢机和Lawrence枢机谈话时,提到Lawrence枢机存在信仰危机;
Lawrence枢机的first name是“多默” Thomas,
圣多默宗徒在耶稣显现给门徒时并不在场,他并不相信耶稣的复活。
八天后耶稣真正显现在他眼前时,他才完全承认耶稣的天主性。
若20:24-29同时,“多疑的多默”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若14:1-7Thomas Lawrence枢机在闭门会议前的讲道:
“我们的信仰正是因着它和疑虑共进退,才得以是一个活生生的东西;倘若只剩‘确定性’,而没了‘疑虑’......那也就不会有奥迹,更不需要有信仰了。
”
今天,教宗方济各蒙主恩召,回归天父家乡。
这无疑是令人诧异的,因为就在一个月前,我们才听闻他的疾病治疗情况良好,身体略有好转;更不要说他刚刚出席的公共活动,复活节降福以及会见万斯。
我想起年初看过《秘密会议》,讲述一场教宗选举中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对抗斗争。
这部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呼应了现实——今天的天主教会恰恰处在一个变革与斗争的关键时期,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方济各教宗荣归主怀后,新一轮权力洗牌与倾轧角逐就要展开。
自由派想要巩固方济各教宗的成果,保守派则争取反攻倒算。
从影片拉到现实,来看看影片中的人物对应了现实中的谁。
1.Cardinal Bellini
对应Jean-Claude Hollerich,自由派代表,支持天主教内对社会议题的开放态度,比如对LGBTQ+群体的接纳。
2022 年,他表示,他认为教会关于同性恋关系是有罪的教义是错误的:“我认为这种教义的社会学和科学基础不再正确。
”2. Cardinal Tremblay
对应Raymond Leo Burke,传统主义代表,被认为是保守派的实际领袖。
他公开与方济各教宗发生冲突,强烈反对对LGBTQ+群体和离婚再婚者的态度的放松。
3.Cardinal Adeyemi
Peter Turkson,坚定保守派,被广泛视为“Papabile”——教宗热门人选。
他的反堕胎立场十分明确,且支持乌干达的反鸡奸立法。
——以及Robert Sarah。
同样地,他坚定反对同性恋、离婚和堕胎。
4. CardinalTedesco
对应Willem Jacobus Eijk,荷兰籍主教。
他坚持维护传统,尤其在反对离婚上立场鲜明,且曾公开批评方济各教宗。
5. Cardinal Benitez
对应Luis Antonio Tagle,菲律宾籍主教。
他对同性恋和离婚再婚者的包容态度使他被视为方济各教宗的精神继承人——他甚至被称为“亚洲方济各”。
——以及Mykola Bychok,乌克兰籍主教,长得有点像泽连斯基。
他在2024年被方济各教宗擢升为枢机,是枢机团最年轻的成员。
可想而知地,他十分关切故国乌克兰的境况,呼吁对俄乌战争的关注。
他说:“让我们心中带着基督复活,准备好向世界见证,爱比仇恨更强大,怜悯比复仇更强大,生命比死亡更强大。
”慷慨激昂的话语令人想起电影中Benitez打动人心的发言。
6.Cardinal Lawrence
我很难为电影的主人公——枢机团团长Lawrence——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人物。
现实中的枢机团团长Giovanni Battista Re是典型的保守派,曾支持将参与自由派组织并拒绝退出的天主教徒逐出教会,以及反对被继父强奸后怀孕的9岁巴西籍女孩堕胎,宣布她的母亲和医疗团队队已自动被逐出教会。
Lawrence精明干练、游刃有余的能力令人联想起Pietro Parolin。
他在梵蒂冈外交部门工作30年,后担任圣座国务卿,在各项事务上功绩卓著。
不过,他也是保守派。
按照电影情节,黑马Mykola Bychok似乎颇有希望。
不过,现实毕竟不是电影,不会有那样戏剧性的情节。
我只希望自由派能够不负众望,让天主教会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能够保持以及发展。
当电影在20分钟时出现一个偷偷摸摸上任都不敢公布的"阿富汗"红衣主教,我知道《秘密会议》会变得好看了。
这是一部纯商业类型片。
虽然题材是世界最大的宗教机构选举新一届教宗,但它并没有宗教包袱,充满了对人性弱点的无情拷问和步步升级的宫斗戏码。
加上1:1仿真搭建的梵蒂冈场景,绝美的摄影,考究的妆造,老戏骨的扎实表演,这是一部能让普通人都倍觉赏心悦目的电影。
我们终于也能深入那神秘的圣地,偷窥秘密会议的仪轨,了解到那些"离上帝最近的人"-红衣主教们的道德感也未必比我们高。
这是何等愉悦的事呀。
虽然这个故事本质上是个爽剧,完全虚构,最后的教宗产生也极其理想化不合情理。
但我仍然很喜欢这个idea,这个呼吁,这个诘问。
归根结底,信仰要解决的不是"我"和"上帝"的关系,而是"我"和自己的关系。
如何认识我,如何体验我,如何成为我。
片子用很多隐喻和符号暗示了这种神圣一体,包括最后教宗的身份都是神来一笔。
非常欣赏本片在类型片制作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精心打磨。
最后,本片最有力的独白"Certainty,Certainty is the great enemy of unity.Certainty is the deadly enemy of tolerance.Even Christ was not certain at the end:My God,My God,why are you forsaken me?He cried out in his agony at the ninth hour on the cross.Our faith is a living thing precisely because walks hand-in-hand with doubt.If there was only certainty…and no doubt…there would be no mystery,and therefore no need for faith." 我的转译,拥抱不确定性,它即是神性。
通过这部片子,我认识到连天主教这么古老的宗教,它的顶部权力机构都在吸取新血改变自己。
要知道它的权力拥有者也就是教皇是终身制的,完全可以萧规曹随安稳度日。
同时作为教廷最重要的组织机构,枢机主教团的成员即红衣主教来自世界各地,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推行变革那可有不少工作要做、有不少困难要克服啊。
片中我最佩服的,是开片即仙逝的教皇。
此君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安排好了诸多事项,确保教宗之位顺利传续,其核心理念是保持古老宗教的自我革新。
具体做法有三点,一是使用好最勤勤恳恳的得力助手,也就是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枢机主教,衔国务院国务卿职务,这位教皇眼中的“manager”,让他按部就班主持好新教皇的选举大典;二是利用125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教皇选举团成员,他们分门别派各持己见,老教皇利用他们的分歧,确保教宗宝座不落入那几个长袖善舞但存在危险思想的红衣主教之手;最后就是安排了一招出其不意的后手,从遥远的喀布尔招来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进主教,让他参与选举。
随着选举大典的推进,老教皇设置的元素逐一发挥效用,这位新主教凭借后发优势奇迹般地改变了选举结果。
整个片子看下来,为老教皇勇于打破藩篱、兢兢业业为教廷革新铺路以及超前的谋划能力深深折服。
姜是老的辣,这句话用在他身上真一点不过分。
但是算无遗策的他还是没料到他所布置的那枚棋子自己留了一手,在此不做展开,留待你自己去片中发现。
总之如果你喜欢看权谋戏顺便了解一下天主教廷的权力运行机制,那本片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其实影片的题材本身挺沉闷的,但导演的手法很巧妙,镜头语言很丰富。
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拍出了建筑和布料的质感,尤其红衣主教们穿的氅子,在灯光的晕染下显现出厚重的质地,非常想要入手一件。
声音效果也是细腻入微,值得戴上耳机好好观赏。
最后附上梵蒂冈城国和天主教廷的简介——梵蒂冈城国(TheVaticanCityState)简要信息一览国土面积:0.44平方公里。
全国人口:常住人口764人(2023年6月),意大利人为主。
官方语言为意大利语和拉丁语。
信奉天主教。
国家元首:现任教皇方济各(Francesco),原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戈里奥(JorgeMarioBergoglio),阿根廷人,意大利后裔,2013年3月13日当选第266任教皇,19日举行就职仪式。
地理位置:位于意大利罗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
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6℃,1月平均气温为7℃,7月平均气温为24℃。
建国历史:756年,教皇斯提芬二世获得法兰克国王丕平所赠罗马城及周围区域,拥有宗教和世俗管理权。
此后,在意大利中部建立教皇国。
1870年被意大利王国吞并。
1929年2月,墨索里尼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拉特兰条约》,教皇正式承认教皇国灭亡,另建梵蒂冈城国,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
政治体制:梵蒂冈是政教合一国家。
教皇是梵蒂冈的首脑,集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权于一身。
教皇自称“使徒伯多禄的继承人”,是世界各国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
教皇之下设有枢机主教团。
教皇由80岁以下枢机主教组成的教皇选举团选举产生,终身任职。
截至2024年7月,梵枢机主教团人数为236人,其中教皇选举团成员125人。
新任教皇必须获得2/3以上选票方能当选。
教皇通过教皇委员会行使立法、行政权,通过宗教法庭行使司法权。
政府机构:2022年3月,教皇方济各颁布教廷宪章《福音传播》宣布教廷改革,对内部机构进行调整。
中央机构设有国务院(SecretariatofState)和16个部(Dicastery)等。
国务院是教皇直接领导的工作机构,协助教皇行使职权,主管内政和外交事务,由枢机主教衔的国务卿(SecretaryofState)领导。
国务卿由教皇任命,管理梵蒂冈行政并掌管教皇枢密事务。
现任国务卿为彼得罗·帕罗林(PietroParolin,意大利人),外长为保罗·理查德·加拉格尔(PaulRichardGallagher,英国人)。
国务院下设福音传播部、信仰教理部、慈善事务部、东方教会部、圣事礼仪部、封圣部、主教部、圣职部、宗教机构团体部、平信徒与家庭和生活部、促进基督徒合一部、跨宗教对话部、文化教育部、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部、法律文书部、宣传部等16个部,负责处理天主教的各种日常事务。
各部一般由部长(Prefect)负责,下设秘书长(Secretary)和副秘书长(Under-Secretary)。
福音传播部部长由教皇兼任,另设副部长(Pro-Perfect)负责日常工作。
梵蒂冈设有三个法院,分别是圣赦法院、最高法院和圣轮法院。
经济运行:梵蒂冈拥有自己的银行、邮局、电信等公共服务机构,但其自然资源匮乏,没有工农业生产,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旅游业、发行邮票和钱币、不动产出租、宗教银行盈利以及教徒捐款等。
梵蒂冈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着无数艺术珍品,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
对外关系:截至2023年6月,梵蒂冈同183个国家、地区和组织建立外交关系。
梵蒂冈是经合组织成员以及联合国、欧安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万国邮政联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重要国际或地区组织观察员。
与中国未建交。
文丨范力文《秘密会议》讲述的故事正是在老教皇身故之后,梵蒂冈选举新教皇的明争暗斗。
这部电影在西方电影颁奖季中斩获了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影片奖,并有望角逐奥斯卡金像奖。
从某一时刻开始,关于梵蒂冈教廷的电影逐渐多了起来——意大利名导保罗•索伦蒂诺指导了由裘德•洛主演的剧集《年轻的教宗》,而可以被视作它的续篇的、由原班人马打造的《新教宗》于2020年面世;2019年,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教宗的承继》同样备受好评,它让霍普金斯入围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名单。
或许是我的臆断:这轮“梵蒂冈热”大概开始于2015年那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聚焦》,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团队发现天主教牧师对社区的孩子实施了猥亵,而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们发现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矛头直指天主教会。
当然,除了国际社会文化界的“外因”,也有梵蒂冈的“内因”。
现任教皇本人的进步主义立场也试图催使教会改革,方济各教皇早年深受“解放神学”的影响,尤其是在他担任阿根廷主教期间,积极关注贫困和社会不公,部分左翼人士将他视为“人民的教宗”。
《聚焦》的制片人Michael Sugar在上台领奖时高声疾呼:“这部电影为幸存者们提供了声音,而这座奥斯卡奖则放大了那个声音,我们希望这些声音能够汇聚成合唱,直至回响到梵蒂冈。
”我之所以认为是《聚焦》开启了电影界的“梵蒂冈热”,在于这部电影开始让人警醒到,原来神父们的神圣衣冠背后也其实是肉身凡胎,他们持有俗世的欲望,而他们还同时手握着权力。
而正如阿克顿勋爵所说,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这甚至不只是一种行政权力,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权力”——信众会无条件地授予他们信任,也会向他们袒露自己的私隐。
我在中学时期阅读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The Scarlet Letter)时第一次意识到了这一点,此后一直着迷于美国清教徒小镇那种虔敬之下暗流涌动的生活状态,它奠定了我后来对悬疑作品的艺术趣味——它揭示了人们看似平静的生活其实暗藏了许多秘密。
这种隐秘的欲望与庄严的信仰的对立,泥泞的尘世与无瑕的天国的张力,会非常吸引文学家和电影编剧。
《秘密会议》的英文原名“Conclave”特指“教皇选举大会”,而在一般的用法中,它也可以指一个秘密的或私人性质的集会。
这固然是一个转轨的时刻,当旧教皇故去,按照惯例需要通过选举来确定一位新的教皇。
全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都有参选的资格,而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主教团团长则负责张罗这次“天主教大选”。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自然会分出左右的阵营,普天之下概莫能外,梵蒂冈亦是如此。
天主教会内部的自由派和保守派阵营有着深刻的分歧——自由派主张教会应积极回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倡导在教义与实践上进行适应性改革,尤其关注族裔问题、性别平等及社会正义等议题;而保守派更倾向于坚守传统教义与礼俗,认为任何对教义的修改都可能削弱其道德权威,主张维护道德纯洁与信仰的原始性。
尽管圣经里教导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但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这两套逻辑从根本上是密不可分的。
于是观众可以慢慢理解这部电影究竟想说什么:它看似将场景安置在梵蒂冈的深宫,其实却意在指涉当下的现实——一场将决定教会取向的“秘密会议”,如同一场现下左右翼极化的民主选举,它的结果将成为未来世界的分水岭。
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劳伦斯主教受前任教皇临终之托,成为了这场选举的仲裁者,他试图弥合分裂的教会。
极端保守派主教特德斯科敌视移民与穆斯林,它的人物造型有意地靠近右翼民粹主义的政治领袖,煽动性的言语和浮夸的造型会让你想起米莱、特朗普与博索纳罗;黑人主教阿德耶米看起来符合进步主义的纲领,但他被一桩陈年旧事所困扰,年轻时的他曾与一位年轻女子育有私生子,而如今这位女子突然出现在罗马令他难堪;贝利尼主教则近似于民主党人伯尼•桑德斯,在整体政治氛围偏向保守主义的梵蒂冈的激进改革派,一个正义凛然但注定形单影只的政治人物;看起来,特伦布莱将是“最不坏的选择”,但关键时刻却被团长劳伦斯意外发现了他贿选的书面证据……《秘密会议》关于代议民主制度下选举的逻辑与策略,你可以从中领悟一些冷酷的启示。
有时候,一个出类拔萃的杰出领袖不如一个谁都不得罪的平庸代表,也有时候,一个洁身自好的圣徒无法战胜一个舌灿莲花的掮客。
劳伦斯尽管刚正不阿,但别忘了他也拥有获选资格,这不禁让人猜忌他对于其他有污点候选人的杯葛是否也是一种排除政敌的手段。
影片在这里诠释了一道无解的难题:但凡是政治的行动者,就绝无可能是真正中立的,而但凡中立者,往往很难对政治决策过程有实际的影响力。
有时候你渴望动用权力来主持公道,但一旦你沾染了权力,你却再也难以解释清楚你的动机。
说到底,这是一种在基督与马基雅维利之间徘徊的政治困境,一种理想之卵与现实之石的碰撞。
当中间派主教特伦布莱受贿的证据被查获,应当公诸于世吗?
从道德上看毫无疑问,但从后果上,这恰恰让民粹主义的特德斯科受益,因为他煽动性的指控正在于前任教皇的改革导致了教会的败坏(这有点像特朗普认为奥巴马的进步主义议程导致了美国政治的腐坏)。
劳伦斯说:“我以为我们是来侍奉上帝的,而不是侍奉教廷的”。
奥尔多却告诉他,“别天真了”。
奥尔多是对的,政治的实况里没有道德王国,人们每天直面的都是让人身心麻痹的俗务。
这是一个令奥古斯汀和尼布尔等古今神学家始终困扰的问题:世俗与神圣的逻辑不仅无法共存,甚至相互抵牾;主教们并非抛弃了福音书的教诲,就像参议员们仍然相信《独立宣言》里的道理,但政治的过程总是把“事实”与“价值”相互分隔出来。
这就是劳伦斯陷入怀疑主义的原因,也是他一开始解释自己为什么并不想担任教皇的原因——在这一切与“政治”的实际照面后,他似乎已经疏远了上帝,淡漠了信仰。
他目睹越来越多同侪的丑闻与污点,每个人都并非完人。
本以为教皇理应是亿万信众的道德师表,但如今放眼望去,你只能去挑选一个次好的选择。
劳伦斯的形象和处境非常像美国前总统乔•拜登:老派也老朽,有朴素的理想主义,但被现实的泥淖绊住,台面上一呼百应,实际上早已镇不动下面攒动的小山头。
《秘密会议》一点不避讳选举政治的幕后操弄,它多少有些“内定”的成分,这与梵蒂冈选举的程序有关。
一位教皇的最终获选需要得到所有枢机主教中2/3的选票,这种比例的绝对多数在许多国家中已经足够弹劾总统甚至修改宪法。
因此,几乎没有可能在第一轮投票中就决出最终人选,由于所有枢机主教都是理论上的候选人,头几轮投票中票数通常会相当分散。
通常,在这样的僵局下就需要像劳伦斯枢机这样德高望重的元老从中穿梭游说,通过内部协商达成一致——某些没有实际获选可能的枢机主教会主动退出竞选,或将自己的选票支持给那些在上一轮投票中得票较高、且有望当选的候选人。
这种选票的转移和集中,使得选举逐渐走向一致性,最终可能会出现一个获胜的候选人。
这当然会让人想到选举政治中类似“弃车保帅”的策略——立场相近的候选人主动让贤,避免瓜分选票。
美国大选中的党内初选也有如此的功能。
但这样做的坏处是,那些最直接代表民意呼声的角色往往要禅让给那些立场最居间的角色,那些不会触及既得利益者的角色,那些最安全的角色。
于是可想而知,这个系统总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小修小补,但对于外部正在刮起的风暴无比钝感。
直到一辆自爆汽车把教堂炸出一个窟窿,里面的老古董们才突然想起来,原来梵蒂冈究其根本,仍然是一座地上之城。
这其实才是《秘密会议》的最大问题,它试图反思,但反思得还不够彻底,它没有意识到或者假装没有意识到,在片中作为大反派的极右翼保守枢机特德斯科恰恰是这个选举代议制规则走入死局的产物,就像德国的魏德尔领导的“另类选择党”(AfD)是换汤不换药的“红绿灯联盟”的产物那样。
在电影中最终获选的那个幸运儿,其实一点都不让人意外,当他在电影里出场的那一刻,你就能清楚意识到这是一个救世主般的圣灵蒙恩的角色。
结尾处编剧为他添赋了一些特殊的属性,可以视作这部电影向奥斯卡的左翼评审们投诚的一个姿态,但令人惋惜的是——它仍旧没能跳出一套身份政治的窠臼。
这也就意味着,这部电影丰实的、洋洋洒洒的铺陈已经无限接近一个正确的诊断,但却不知为何,它最终还是开出了一帖旧的药方,尽管为它涂上了一层漂亮的糖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 朱振 [email protected]图片来源 影片宣传资料
大主教看上去寿终正寝了,背后留下了关于他的死和继位人选的迷局。
先是很确定的是黑大哥红衣主教遥遥领先的票数当选,紧接着就是不确定的出现了黑大哥三十年前的女人。
接下来默默做局的二号大哥可以顺利上位了,结果不确定的证据暴露他曾经的脏活。
就这么确定了又不确定的来回折腾下,终于选出来了德才兼备的后生仔,可算是确定下来了。
事情一旦顺利了背后的就有故事了,后生仔是确定了,可是确定“性”上出问题了,后生仔生下来就又两套性别器官,生前大主教给后生仔钱,让他去做手术,结果一番折腾下来,医学解决的范畴就在范畴定义部分,除了这个部分都玩不转了。
好不容易看到最后,看官们以为本片玩的是确定和不确定,谁知道居然藏了“性”在最后,好吧,异教徒们笑出声了,选出来的主教大人确定了,但是性别问题是不是也能那啥一下。
这就是今年的新片《秘密会议》由一大票老牌影帝们出演,相当有看点的不仅仅是老帅哥们的演技,而是背后讨论的“性”,剧中出现的两个女性为投票的确定和不确定埋下的伏笔也很巧妙,为最后的两性人上位铺垫了一个深刻主题。
毕竟这个地球上除了男的就是女的,人家男女兼备当之无愧做大主教也是合情合理,这个问题讨论起来会导致两性议题的长篇大论。
如果结合阿兰达蒂.洛伊的《极乐之邦》的书看,那这世界就大爱了。
书中的首先出场的主人公降生那一刻就是男女兼备而被定义为男娃娃,因为他老爸太想要个男娃娃了,可是这个娃娃长大后混迹海吉拉场所,历经世俗的唾弃和自我的折腾后,主人公去了墓地开了旅馆。
等来的人都是社会边缘人士,在主人公的旅馆里生活的人们,不求啥确定和不确定,更加没啥性别的区隔,能到墓地旅馆来的人都是希望的守灵人。
影片中那些红衣主教在忙活确定性的时候,书中的守灵人们已经开上了party。
其实,确定了性也就剥夺了性,即便是有了确定性的大主教,最后一刻不也困在交代自己到底是男是女。
梵蒂冈的老小子们也没想到会有今天,必须阉割一具身体的性别才能求得确定性,可是一旦阉割了那就成了阉人,大主教这个位置可以坐阉人嘛,等等问题都会接踵而来,一个问题的开始只是黑暗来临的前兆,长夜漫漫将何去何从呢?
起先我以为这仍是一个荒诞版教会故事,没想到如此写实。
天主教教皇去世,枢机院院长与众位在梵红衣主教来不及悲伤便全身心投入投票选举,各国红衣主教从世界各地赶来梵蒂冈,愉快相聚,交谈近况、职务升迁与未来规划……影片首先细致呈现了教廷现状,主教们俨然把主教干成了一份高级职业,在他们中间,不乏劳伦斯这样的信仰危机者。
从主教们的身上以及从他们的所作所为中,丝毫感受不到上帝对他们的丝毫影响,上帝成为了局外人,没有人相信上帝正冷眼看着他们,再秘密的会议,上帝怎会不知道?
由此可见所谓的忠诚都是表演出来的。
喝酒、抽烟、吃肉、享受现代科技成果和最先进的医疗,他们的世俗几乎毫无禁忌。
他们一边为世界各地教会团结在上帝的脚下而自豪,一边又为用餐时以语言分组而觉察到这种团结的虚伪与脆弱,他们追忆纯拉丁语的脱利腾弥撒,争论下一任教皇是否必须为意大利人,以及黑人与女性的可能性……那么谁才是上帝选中的人?
是遵循民主评议结果吗?
私下各种拉票?
这与上帝有何关系?
劳伦斯是个很矛盾的人,他对人的情感与忠诚浓于对上帝,困惑于自己究竟是服务于上帝还是教廷。
他说,确定性是团结和宽容的致命敌人,并阐释了信仰是活的,即使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九个小时,也在不断怀疑上帝是否遗弃了他,从而得出结论:信与疑是一体两面,信因疑得到解答而坚定,疑因信之过于坚定而萌发,若无怀疑,神秘便告消亡,信仰便不存在。
但当103位主教经历了异教徒骚扰、种种阴谋论、教廷“宫斗”后终于选出一位双性人教皇时,劳伦斯曾言之凿凿的“信仰建立在不确定之上”的观点瞬间动摇了。
教徒们叶公好龙的本质隐喻和揭示了太多:政治、人性、教会与神的关系……从25分起,朝着聚光灯而缓慢推进的长镜头体现了该片的艺术追求,1:39:43的红与白再次验证了这一点。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精巧的镜头语言和类似于政治斗争的戏码,保守派接连失利,一个个意外也制造出悬疑,最终似乎是唯一一个剩下的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斗争,但不速之客Benitez却因为危险的事工与反对Tedesco的几句演讲获胜,这种两派妥协是否有点欠缺说服力且不谈,结尾揭示医疗谜底原来是要切除子宫卵巢,新教皇是双性人,简直狗血,此结局太过前卫,强行置入惊人的大秘密,虎头蛇尾的电影。
越神圣越污秽,穿过冠冕堂皇的权斗滑稽戏,几乎一如往常地用宗教题材洗涮人性荒谬,但最终,竟可掉落一个大跌眼镜的包袱,这包袱,直捣老登黄龙,大破传统地狱,一下子就在凡俗里变得惊世骇俗起来。也不好说有多少滋养,但是既妙又爽,有种巴不得全天候轮放的狡黠——看吧,你们那个振振有词的旧世界,现在是这样了呢。三星半。
这不就是陈思诚《解密》最想实现的效果啊。
#VIFF24 剧本节奏很好,宗教活动的仪式感和配乐氛围也营造得很好,但是结尾真的有点儿戏了… 像是生怕观众不知道这是虚构的一样。鉴于整体观感还是让人比较投入,勉强打个四星。
在权力游戏面前,政治主张在纸面上的价值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反倒候选人身上的瑕疵有多致命,或者可以藏多久,才是让天平倾斜的砝码。投票是民主形式,但更是社团活动和利益交换,本质上与市场行为无异,个人层面的信仰去动摇整体的风向根本是天方夜谭。本片将老教皇临终前的部署一步步转化为现实,看似达成了相对理想化的结果,但也进一步说明,胜利者的宝座终究还是留给那个最懂得如何使用权术的人。
除了美术没啥
哈哈哈,太搞笑了,教皇是双性人,真希望是真的。
作为一部宗教类型的电影完全没有神性的存在,表现宗教的氛围只有仰视角拍摄建筑的壁画,跟教宗的承继对比强烈。整个电影关于选举的情节非常无趣,不如一局普通效果的狼人杀,反转的方式也很轻浮,再往里面插各种现代美国的政治东西很低级。
导演将候选人角色献祭一样逐一奉献,到最后遗失了真实感。不过镜头语言真的厉害,气氛、调度、情绪都给得够够的。
构图很美。宅斗/宫斗剧的即视感,没有太多韵味在里面。
挺认真的
等了这么久终于上流媒体了,虽然剧情瑕疵挺多的,但between the certainty真的很美妙啊……另外摄影和美术太工整了,对我的眼睛极其友好,对J人来说更是一种颅内高潮……
没想到能在关于罗马教廷的电影里看到intersex representation,不做手术的选择太好了,that’s just how god has made them.
最后的选举结果有点意外 只因为一次公众发言就被选上 也太简单了 这些大佬们可不是单纯的小学生 选择一个人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 难不成都是觉得了解的人都有太多缺点 所以索性选一个不了解的看起来的“圣人”?
三星半。意料之外相对扎实的颁奖季作品,权谋解构的悬念表达近似于推理悬疑类型,费因斯扮猪吃老虎再被反噬的递进逻辑也相对清晰且引人入胜。不过在时刻蔓延的严肃气氛下,结尾“谜底”的揭晓反而令全片有了一丝不曾预料的喜感,好似搞笑漫画日和之《西游记:旅程的终点》强装严肃的拉长版。
跟朋友在cuisine 一起看的,在去玩梵蒂冈之后再看这个电影,不一样的感觉。我去过诶,现实与电影交织的感觉,这个世界原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远。一步一步扒开每个人背后的故事,完美的人根本不存在,只是永远要做出最优解!
“让我告诉你们,有一种罪是我最害怕的——确定性。”——我的人生嘴替!忍住前面的慢节奏,后续会渐入佳境,电影构图犹如油画般精美。
只能说能看,破宗教片还能成最近改编剧本,太特么扯了。
本来也不会看的,说有可能给《粗野派》《阿诺拉》构成有力竞争就好奇来瞧瞧。从内容来看,确实从形式和主题两个层面背反并戳破了《教宗的承继》。形式上,《会议》用严格的中心对称构图,呈现出宗教的庄严!多次强调选举时隔离的严肃!从而形成一种尖锐讽刺突出这次选举的荒谬和这些红衣主教们的虚伪。而《承继》则是一种纪录片似的拍摄手法,包括拍老教宗走进人群,新教宗去酒吧看球,显得特别亲民,两者构成反义词。内容上,《会议》非常详细地呈现了整个继承投票的过程,看着跟《鱿鱼游戏》似的😂,展现出了他们投票制度的严重落后,并利用结尾的反转来体现出选举本身的荒唐!也同样是对《承继》的尖锐嘲讽——华丽而腐朽!只是电影依然没有跳脱出固有的身份政治,其讽刺的内容也并不新鲜。倒是对应了老欧洲们的陈旧,都什么年代了?
伪造了很多视角,叽叽喳喳的,最终仅服务于唯一的上帝视角,傲慢地俯瞰,又谄媚地迎合。不如我国小学选班长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