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导演白志强自述追求一种“要命的真实”,他也确实做到了。
这种和真实生活贴近百分百的还原度,首先源于一个导演的纪录片拍摄习惯,其次是素人主演,饰演司机的本身职业就是司机,小孩子也真的来自当地农村的学校。
当然,如此籍籍无名的主创,最终收获不足两百万的票房,也实在是过于合情合理的事,虽然后来他们在电影节上收获颇丰:金鸡6提1中,上海国际电影节1提。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举国欢庆的年份,2008年。
陕北孤冷的冬天,两个孤独的灵魂在同样孤独的大山中相遇了。
留守儿童毛豆偷偷钻入卖货郎苟仁的货车,从此黏上了他。
毛豆想要找到自己的爸爸,苟仁想要找毛豆爸爸讨回毛豆造成的损失费,于是两人一起踏上旅程。
但毛豆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和正义感,总是能给苟仁带来麻烦。
他用石头打破以为是坏人的车主的车窗,他在集市上公然指出小偷,苟仁的记账本越来越厚,讨回的可能性却越来越低。
寒冷的冬天,在一个极其偏僻的山路上,货车突然陷在泥坑中无法行走时,濒临爆发的苟仁意外发现毛豆主动站在了货车后面,正用尽全力去推这个以他的力量显然无法撼动的庞然大物,鞋子因用力而开裂,泥水溅满了本来就不怎么保暖的脏兮兮的棉袄。
就在这一刻,苟仁开始接纳毛豆。
意外成为两人此后旅途的关键词。
他们一起经历快乐(毛豆哭着问苟仁“这烟花真的是给我一个人放的吗”的时候,我也暴哭),经历悲伤,苟仁深藏于心的过去也满满揭露了出来:原来,他走遍大江南北是为了报“杀子”之仇。
旅程在热闹与烟火气中继续,毛豆和苟仁也陌路搭档终成“父子”,可残酷的是,这是一段所有人都知道的注定短暂的临时温情。
最终,苟仁离开,毛豆拿着曾经属于苟仁儿子的拨浪鼓,发现被自己弄破的鼓面已被粘好(他一直担心自己干的“坏事”被发现)——原来,苟仁比自己想象中更早接纳了他(呜呜呜
1月18日,电影《拨浪鼓咚咚响》(下文简称<拨浪鼓>)的点映礼在榆林万达举行。
导演白志强高兴地告诉大家,电影将于2023年2月25日全国上映。
听到消息由衷高兴,看完电影深深感动。
我是《走出家乡的榆林人》栏目组的编导,我们采访白志强是2021年1月19日的事情,到我们看到这部电影,过去了整整两年时间。
我们栏目组一行四人对白志强的印象都非常之好,在我们采访他的时候,他刚刚凭借他的第一部长片《拨浪鼓咚咚响》入围了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参加FIRST影展,获得诸多关注;在专业影评人的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华语电影十佳榜单上。
在采访他之前,查阅资料的时候,我已经为这样的成绩感到吃惊。
我们榆林也出过不少电影人,但是第一部长片能取得这样成绩的实为凤毛麟角。
白志强是西安美院摄影系毕业。
毕业后他参与了八集纪录片《路遥》的摄制,是纪录片的副导演,随后还有《道情》、《声命》等佳作。
我尤为喜爱的是他的纪录片《边走边唱》。
这部纪录片令我印象深刻,感触至深,我看了三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体会。
闭上眼睛就看到盲人说书艺人行走在陕北清涧的大地上,他们捉着拐杖过河,他们用看不到的眼睛仰望天空,他们在昏暗的窑洞里唱着泼辣粗俗又真挚的陕北人的生活,他们摸摸索索自己给自己煮面做饭……如此具体的真实,如此令人心碎的生活面貌,一次一次地让我内心受到冲击。
而这些细腻的画面都是白志强骑着摩托,拿着摄像机,跟在盲说书艺人后面拍了两年之久而成。
他说他拍摄的初衷,是希望能通过这部纪录片改变一些盲说书艺人的生活现状。
我个人以为,这样淳朴真挚的情感,这样踏实勤恳的努力,是一定会做出真正精品,打动人心的电影的。
直至2023年,期待已久的《拨浪鼓》定档、点映。
我再次确定了这样的想法。
《拨浪鼓》的故事是在白志强拍摄《边走边唱》的时候,在家乡清涧的一个村子,听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小孩的父亲在外开卡车出了意外,但是家人一直瞒着他,说在神木跑车,这个小孩要跑到神木去找他爸爸,结果被村长拽了回来。
这个事情一直萦绕在白志强的心头,最后也成为了《拨浪鼓》电影创作的原型。
《拨浪鼓》全篇用的都是清涧本地的方言,采用的两位主演都是素人演员,甚至许多群戏都是没有请群众演员,就是在真实的场景中拍摄,为了解决群众围观穿帮的问题,白志强甚至让摄像藏在了纸箱里,就这样形成了一部完全本土又纯粹的电影。
虽然大概知道电影的情节,但是在观影中,我仍然控制不住地被触动。
电影讲了留守儿童毛豆偷偷藏在拉货郎苟仁车里去神木找父亲的故事,中途几度给苟仁惹上麻烦,苟仁为了找到毛豆父亲要赔偿款,又不得不带着毛豆四处寻亲。
从一开始苟仁提起毛豆胖揍,到后来苟仁拉着毛豆滑冰,给他添置衣服、书包,逐渐将毛豆看做自己的孩子,甚至将儿子留下的拨浪鼓送给毛豆,完成了感情的传递。
关于电影的很多好笑又感动的地方,这里并不想赘述。
这是一部陕北人在陕北拍的由陕北人演的陕北生活的电影,充满了我们熟悉的元素,但是他的格局却又不局限于陕北,人类的情感共鸣触动心弦的那一刻,才是这部电影能在众多电影节上获奖、获誉、获赞的原因。
在看《拨浪鼓》的同一天中午,我刚刚看完电影《人生大事》,类似的半路父子/女的关系,阴差阳错的结缘,由恨生爱的情感纠葛,使我不得不将两部电影放在一起对比。
《人生大事》是强阵容,高制作,豪华卡司,也是2022年一部广受好评的电影,《拨浪鼓》是素人阵容,资金匮乏,在制作上比大部分院线电影要捉襟见肘许多,但是感情的击打,并没有因为这些原因而变弱。
真挚和真诚,永远是最好的答卷。
我相信每一个2月25日进入电影院,看《拨浪鼓咚咚响》的人,都不会后悔。
最后在结尾,附上《走出家乡的榆林人》栏目白志强的采访节目《带着大山的嘱托》。
真心希望大家能够走进影院,关注我们清涧老乡白志强的电影。
还是想给这部电影写一篇影评,因为它真的给了我很多触动。
或许影片本身,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业故事,但是这部电影的创作本身就不是作为商业片来的,因此,这部电影有些冷门,很少有人听说过。
但是观看下来,还是值得我们坐下来,去细细品读。
从影片的故事来说,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你甚至在影片的开头就能猜到它的结尾,但是影片内容里,嵌入了很多如此刻骨真实却又不易被我们察觉的真实。
关于留守儿童,关于留守老人,关于农民工,关于为生活而奔波的透明小人物,更关于社会上无数真实生活着的小人物。
这该死的要命的真实,就是我对这部电影以及创作它的故事的所有评价。
或许在观看的时候,你并不会想到这么多,而只是关注到片中一些令人厌恶的人、整体脏乱的影调,甚至是有一些不太舒服的观影体验,但是当你沉下心来去静静解读的时候,真的能够收获很多感动。
或许这也并不是一部合格的文艺片,我对它的评价就是很《隐入尘烟》的一部电影,所以要命的真实就是它最大的亮点。
然而,正是这要命的真实,才是我们所很少在大荧幕上能够看到的。
《隐入尘烟》就给了我一种窒息的真实感。
但是不久就被下架。
所以那段时间,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害怕的不是贫穷,而是失去对贫穷的想象力”,这才是最可怕的。
隐入尘烟 (2022)8.4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李睿珺 / 武仁林 海清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同样是如此。
真实中所包含着的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底层文化,是真的很难被触及的。
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是商业化的中产阶级文化,而底层文化因为缺少商业价值而理所当然地被掩埋、被忽视。
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需要这样的故事,也需要更多地去挖掘这类型题材的作品,不仅仅是电影,而是对所有作品来说。
我们需要走进影院,走进底层,去接触,去发现,去挖掘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大抵就是如此。
不论对谁来说,这都是一种慰藉。
8分。
已经很久没这样,大哭特哭后觉得他妈看得真开心的感觉了。
一部非典型的陕北公路喜剧片。
还是现实题材的。
影展时领的票,没了解就直接进场,一开始以为会是脏乱粗粝的黄沙漫天犯罪片,又或者沉闷痛苦的真实写影,结果发现是捧腹欢笑的“谁是大冤种”选拔赛。
这种轻盈的拍法说实话我挺喜欢。
轻松治愈可爱还能洗眼睛,很合适周五约上朋友看完美美回家睡一觉,或者难过致郁的时候来被治愈。
(所以上映后直接拉着朋友二刷了:-D)单从故事上有人可能会觉得老套,一个为子寻仇的大老粗,一个千里追父的熊孩子,撞在一起,看开头能猜结尾。
但有时候感情真挚的片真的不需要那么多“套路”和“技巧”。
导演说只用了一个礼拜找到演员,如果没找到说明剧本不接地气。
最终的结果是,剧本很扎实,五年改了十二版,难得能看到这种扎根土地讲故事的电影。
国内电影都照这样用力,我也不用每次上院线看片都要豆瓣精挑细选了。
两个素人演员也很有灵气,从外观到情绪没有一点违和感,让我以为是专业演员了。
结尾的创可贴对这对父子的意义,就跟电影之于我的意义一样,有些伤口被抚慰住了,莫名地哭哭后笑笑,觉得生活其实也没那么不好。
Ps:导演说,本来拍的18年,领导觉得08比较好,以及最后的法院人员、小偷被抓……em...我明白了哈哈哈哈
作者/清凉电影《拨浪鼓咚咚响》是一部公路电影,由陕西籍青年导演白志强执导,以陕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货车司机苟仁与留守儿童毛豆的寻亲故事。
该片获得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
影片展现了黄土高坡,人迹罕见的高原上,稀稀落落的村镇,一片西北风貌。
电影中的小男孩毛豆(白泽泽饰演)和奶奶便在此生活,爷爷多年前去世,母亲不知去向,父亲在外打工,离乡多年,也甚少回家看望,毛豆是典型的留守儿童。
苟仁(惠王军饰演)是中年失子的卖货司机,仿佛游走在山涧沟壑里的孤独野狼,当年为了给儿子治病,被朋友骗钱,他心心念念儿子,也没忘记复仇,终日腰间别着一把短刀,身为父亲的他坚信,今生此仇不报非好汉,一边开车卖货,一边寻找仇家。
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就这样在世间相遇了。
奶奶离世后,家中只剩毛豆一人,寻父心切的他找到了父亲在家中唯一的照片,偷偷钻进了苟仁的大货车,想去县城找父亲。
被苟仁发现后,训斥了一顿,生活困窘的苟仁,看着眼前的小男孩,想起了自己逝去的儿子,他也不忍心将毛豆丢在公路上,两人便开启了公路寻亲的旅程。
电影中两个人从最初的不熟、误会和争吵,到后来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比如深夜被困山里、在庙会被恶霸毒打,戏剧性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时而令人啼笑皆非,时而又温情脉脉,在天寒地冻的黑夜里,他们成了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彼此相互依偎的人。
苟仁开着那辆“移动百货超市”,走过了大大小小的乡镇,帮毛豆寻找父亲,一路上发生了许多事,让他不断想起自己的儿子,这也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将苟仁对儿子的思念移情到了毛豆的身上,展现了苟仁细腻的一面,跟他粗犷的一面产生了反差,人物的刻画是立体的。
电影让我联想到日本导演北野武的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也是寻亲的公路片,影片同样写实且感人。
在这部《拨浪鼓咚咚响》里观众跟随着镜头,看到了中国西北乡镇的苍莽,这也成就了电影特有的美感。
影片结尾,苟仁的大货车喇叭整日播放的“蔬菜瓜果米面油,日用百货全都有”再次响起,被毛豆弄坏的拨浪鼓(苟仁儿子的遗物)象征着一种“希望”:找到父亲的希望、看到儿子的希望、冲破困境继续生存的希望。
苟仁把拨浪鼓给了毛豆,并将他送回了家,毛豆对苟仁的情感此时不是父亲胜似父亲,毛豆最后追车的场景,是整部电影情感的升华。
当中国的城镇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家乡、涌入城市,成为建设现代化的一部分,也是不可忽视的群体,导演将镜头聚焦到这些社会的边缘人:失去孩子的父亲,以及留守儿童,将他们面临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眼前。
《拨浪鼓咚咚响》是华语影片近年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佳作,影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电影发表在北京文艺评论转载请注明
电影本身和演员主创们都极可爱、质朴,主题和立意觉得都蛮好,导演在其中埋了很多中原地区的社会问题。
于上海大象放映首映场观看,十分的话个人给七分。
但可能对我来说,并不是能让人哭的电影就好,结构比较套路,煽情用力过猛,完成度不够高(例如配乐出现的比较突兀等)主创们很真诚,更期待后面的正式公映~
很高兴能够看到在陕西这块盐碱地上看到一束来自陕北的奇葩,这里的奇葩是褒义词,并没有讽刺之意。
之所以说是盐碱地,是来自于我长久的观察,有资源的人不干实事,干实事的却没有太多的资源,就像这部电影纪录片里所说的,这个也说投资,那个也说投资,到最后谁都没投。
之所以说陕西盐碱地,是来自于周遭的对比,这些年,山西新浪潮,贵州新浪潮,内蒙古新浪潮,杭州新浪潮,藏地新浪潮,新疆新浪潮,却唯独没有听说陕西出来个新浪潮,这多少有些对不起曾经辉煌的西影时代,所以由此看来,吴天明的西影时代,只是一个昙花一现,盐碱化才是这片土地的常态。
之所以说陕西影视盐碱化,是从文艺,独立,或者艺术电影角度来谈,真正走出潼关,或者冲出潼关,在佛斯特,平遥,或者北影节,上影节,海南电影节拿大奖的陕籍导演,近年来,几乎一个都没有,白导算一个。
刁亦男就不算了,白日焰火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不得不说,几乎看过的人都在夸,但是本片的票房却可以用惨来形容,叫好不叫座,似乎成了很多文艺片的魔咒,如何走出,只能用魔法打败魔法。
回顾一些经典案例,情绪营销非常重要,比如《隐入尘烟》的口碑票房双丰收,是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就在于赶上了一个公众情绪到达最低点,去年的情况大家都是过来人,在大众最艰难的时刻,当一部更惨的电影的出现,观众很容易带入到隐入尘烟中两位主人公的心理,很容易想到自己,在无形之中,隐入尘烟抓住了公众情绪,甚至可以说是操控,在电影资源泄露之后,借助很多抖音创作者的二创,着实在抖音上火了一把,不仅如此,隐入尘烟甚至发起了很多活动,火的一塌糊涂。
但是疫情一结束,公众情绪变了,中国人历来健忘,去年遭的罪,今年新的罪都来了,早都忘了,与此同时,大众都忙着搞钱,想把这三年失去的机会弥补回来。
所以,不难理解2023年2月为什么会是近几年来票房最低的2月了。
即使大鹏的《保你平安》,全明星阵容,充满话题性,依然票房不及预期。
电影的艺术价值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观众不会在乎你的票房到底多少。
《拨浪鼓咚咚响》票房失败原因分析:1.宣发层面,定位的偏差,上映时间节点的错误(后疫情时代,大家都在忙着抢钱,票房史上最惨淡的二月份),策略性的失利,(对比《隐入尘烟》分析)2.影片自身,影片有笑有泪,口碑好,传统价值观,无法与更多观众共情,3.非名导名演员,缺乏话题性,4.客观层面,纯素人电影的尴尬处境,没有明星与流量的加持,5.导演路演,没必要,直接网络连线就行了,能够看出拨浪鼓的宣发团队很卖力了,导演甚至自己录制了一首RAP,吐槽自己和这部电影,但依然没有挽回败局。
所以,低成本文艺片如何做,才能让票房挽回尊严:首先,是影片质量要过关,要过硬,口碑要好。
整体策略,举高打低,以互联网为主要阵地。
那么怎么做呢?
1.找到目标客群,调查问卷,观众座谈,以数据分析为核心的营销策略,2.宣发策略建议,事件营销,比如,拨浪鼓可以给北上广农民工放映,给远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放映,并且制作访谈,邀请他们观影。
3.借助抖音二创,让众多大V制作短视频,引发观众好奇心。
4.制作针对不同受众的物料。
5.借助大V转发。
6.制作事件营销。
除了穿帮很多,别的都还挺好的,这么多穿帮,有些可以理解为因为缺钱剧组没法改变场景更不可能大面积外景置景,但是更多的穿帮真的是可以避免的:包括那个拍到“中国移动”门面的时候,边上那个“and”的logo,印象中是14年开始才有的,是和“4G”技术的宣传结合在一起的,当时的宣传语是“和”(and),5g之后就改门面的logo了;还有像那个三行每行四个词一组的标语,以及其他围墙上的那些标语,是在后来那个什么之后才有的;vivo手机是在09年之后才有的,也不合08年,而且那时是不是这种logo也不知道;满大街的LED红色条屏及发光字在08年小县城也是不可能的;围观群众用智能手机拍照也是完全不合08年的……(还有好多好多)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
想就靠《我和你》把观众拉回2008年显然是太“理想化”了,而“没钱”也只能算借口而不是理由。
最后用几个别着那种徽章的西装男女来代替“加一条字幕”,简直高明多了,后面的镜头追着车跑的只有小男孩,而没有那些人,足以让观众觉察到加上前面那个镜头的“目的”以及“并非导演希望”,并且从“正片”中游离出来。
而且,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他们只是站在那里,也不会跟着男孩跑,呵呵,其实,也是另一种“深刻”的体现。
再补充一句,车里头放鞭炮那段,是拍的真的挺好的。
公路电影往往是这样开始的:两个相似的人相遇了,他们互相看不上、争吵、放弃,但在一起经历了各种事件之后又产生了依赖,互相放不下,最后共同上路去完成目标,情感达到最高点。
这部带着陕北味道的公路电影也是这样:一个没儿子,一个没爸爸,路途上发生着各种故事,情感不断升华。
对于这样的公路片来说,动机非常重要,不然故事无法合理地发生。
苟仁和毛豆的故事发生在货车后面,苟仁载着车发现车厢被烧着了,原来是毛豆钻进了车内,不小心点燃了爆竹。
毛豆为了去神木找爸爸才混上了车。
于是,苟仁为了让毛豆赔偿损失,开始和他一起找爸爸,一个是真的要找爸爸,一个是为了要钱找爸爸。
所以之后的一路都是苟仁都是怒气冲冲的,本来刚刚没了孩子,又破到了这个破事,就更加来脾气了,而且毛豆又是一个倔强的孩子,所以对毛豆一路都是拳打脚踢。
任何剧情里,铺垫都很重要,不然没有前因后果,转折也不是一下发生的,送毛豆回家的时候,大伯告诉了苟仁关于毛豆的身世,他开始重新发现这个倔强孩子和他的相似之处。
同样巧妙的铺垫,在后半部分毛豆有一个很让人感动的举动,给了苟仁一个东西,说是给他儿子的,他问你怎么知道儿子的名字,毛豆说你经常在做梦的时候说。
这个是在前面一直被演绎的,还有一个梦中追寻儿子的镜头,本来以为只是表现他对儿子的思念,没想到在后面变成了苟仁和毛豆之间的情感爆点。
在苟仁喊了一句,”他娘的还躲不了你了。
”把毛豆追回来之后,关系开始改变,一起卖东西,又让情感进一步升华。
一直到找爸爸的事情结束了,发现爸爸并非真实存在,你我都是苦命之人,彼此相依为命。
在剧中,拨浪鼓是一个表现苟仁对于儿子思念的意向,这种意向天然就具有不可被伤害的属性,却被毛豆破坏了,不过并没有被揭示出来,而是作为伏笔隐藏在最后,拨浪鼓的裂缝被苟仁贴了一个胶布,也象征着伤痕愈合的过程。
整部剧情结构很缜密,果然是导演花了500多天写出来的剧本,虽然也有着公路片的惯常逻辑,却是接地气的,引人入胜的,演员的表演也是极为动人的。
与一般文艺片不同的是,本片的剪辑也很出色,不拖沓,在前半部很多让人有点感动的小情节,导演没有沉迷,快速跳过,把情感爆发点留到最后,流畅的剪辑也让这部影片具有商业潜质。
在场景选择上,有非常多的西北农村和城市边缘意向,逛庙会,把生活用品卖给建筑工人让孩子假装要饭的,建筑工人在小货车里买生活用品等等,看到这些场景,我就感觉导演对于底层有很实际的了解,果然,后来他说是自己纪录片出身,对这部片子的美术基调是现实主义。
除了室内场景是特别布置的,其他都是选择比较真实的室内场景,陕北农村的发展相对缓慢一些,很多状况和之前差别不大。
奇特的是,在剧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尝试,比如稻草人的恐怖镜头,货车的广告,充分体现了导演的趣味,映后访谈证明,导演是一个幽默的人。
映后访谈满满都是干货,仿佛一次电影创作讲堂。
为了确认美学风格,导演把电影史又重新看了一遍,在各种风格中找到了一个统一的。
导演说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区别,纪录片是要拍几百个几千个小时的素材,然后捋顺。
剧情片需要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好,每个分镜头都画了出来。
这其实就相当于之前听黄庆军老师所说的,是在被动在那里等待素材出现,还是说主动去创建素材之间的区别。
观众普遍疑惑一些情节,很多人和我一样注意到了最后孩子被送回家的时候站了几个带着党徽的政府工作人员,但什么也没做,只是在那里保持微笑。
导演说工作人员是领导要求必须加的。
其实片里面有很多内容是因为审查才加上去的,包括抓小偷的,领导说小偷一定要被抓住,后来就补拍了一段。
可见在我国拍作者电影也是很不容易。
看完这部电影你可能不会再吐槽国产片讲故事的能力,看好公映票房大卖。
“明知道无望,却还是在一次次否定中充满期待。
”电影名中的“拨浪鼓”是种意象,它代表了孩子、童年、亲情的寄托。
在我看来,英文名"LIKE FATHER AND SON",更能讲述故事的核心主题。
电影叙事简单,讲的是两对父子关系逐渐合二为一。
一位只想找到父亲的儿子,一位想要为儿子复仇的父亲。
这世上大部分的起因都是一连串的巧合,比如他们。
苟仁的货车正是陕北乡村里需要的服务。
捎物、卖货、照老相。
既然物能捎,那么人也能“捎”。
寻父的毛豆和“复仇”的苟仁,在一辆货车里,一段行程中逐渐看到彼此的真诚和脆弱。
毛豆在不知不觉中将父亲的角色位移,苟仁也慢慢感受到有这个“儿子”的快乐。
他们是治愈对方的“冤家”。
因为冤(那些按手印的赔偿金额),才有了他们之后的缘。
那漫天的烟花,毛豆看得直哭,他连问三次,这是为他放的吗?
对于留守的孩子,一点点爱就已经可以填满心口。
这部陕北地域的作品让我太亲切,熟悉的地貌、熟悉的方言、熟悉的人物性格。
电影是开放式的结局。
我们希望苟仁停下车带走毛豆;但也有可能那辆货车不会停。
但这个不重要了。
他们遇到过,为了只剩虚衔的父亲兜兜转转,相互保护,有这些就已经够了。
毛豆知道自己被爱过,苟仁知道自己还可以被爱和付出。
希望电影公映的时候,座无虚席呀。
就一般般,要视觉语言没视觉语言,只有现象,没有本质。
剧情挺平的,属于一眼能看到底的那种(可能也因为有一个心理预期了所以煽情的地方没哭出来不过喜剧部分笑得还是很欢),比较触动的其实是意识到自己很渴望在银幕上听到天南海北的口音,看到乡村县城的尘土。第一次看路演,挺有新鲜感,感谢导演不问自答了我和老孙最大的困惑
《如父如子》公路版的《隐入尘烟》。情绪过于饱满反倒显得滥情了,再收着点拍能高级一些。
各方面都俗套得难以忍受
两个主演演的真好,当小朋友哭着说没人亲我了的时候,我也哭了
我在cctv6看到过的剪辑最烂的电影。 没有之一。
想了很多该说什么,最后只剩一句。有人认认真真拍一些东西,就会有人认认真真看一些东西。
菊次郎的夏天,苟仁的冬天。
错误百出的催泪电影。
住酒店那段有点夸张
2月4号看的首映,蛮可爱的西北小语种。导演说“有人说我拍的是社会边缘人物,其实这才是十三亿人的生活,这是主旋律”。
不是陕西的《隐入尘烟》,而是陕北的《菊次郎的夏天》
作为电影,不球行。
中规中矩的展现,有点要煽情又怕被人说卖惨,硬➕喜悦积极向上的虚假希望,一如对孩子说他爸在上海打工,可怎么能以为孩子小,就不懂察言观色呢,还活着又怎么会一个电话都没有了
動機的承接被拋到九霄雲外
7.8我一直以为苟仁发现拨浪鼓被捅坏会是一个剧情冲突转折点,没想到最后等到的是一块创口贴!两人都受过伤,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他们互相成为了对方抚平伤口的创口贴!
如果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影片,那么“父子”夜晚戏出现的jump scare和惊悚音效,结尾的刻意煽情及配乐,实在是令人出戏且非常之没必要,其实可以做的再好一点的不是么
剧本的糟糕不能用资金不足这一借口来掩盖,但……难得一见的真诚,难得一见的黄土气味和黄土之上的人,还是四星鼓励一下吧。
遇到苟叔是毛豆的幸运,那其他的“毛豆”呢
白泽泽,好好念书,长大做个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