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电影1984里对于人类本性的压制,而至酷中的人们总会想尽一切办法获取自由。
当失去了感情生活,日子将会一潭死水,如同永远经历着失恋情绪,也或许有药剂的作用将会永远的感觉不到痛苦,自然也将永远感受不到快乐。
或许快乐与悲伤不能在一生当中得到正比,但失去任何一方都将不会是一个完整的人生。
片中帅哥武打动作很炫,但最后比枪那对徒手交搏却拍得很烂,搞得跟过家家似的。
而柱子后面的2人应该明显在视线之中的,却到后来才去解决,切掉脸部的镜头怎么也应该喷点血出来的,难道没动脉?
一个成年的父亲反而没有儿子聪明和善于伪装,也能够解释儿童拍恐怖片的效果会强烈很多。
约翰•普雷斯顿的犹豫《撕裂的末日》(Equilibrium)在很多人眼中是一部非主流的动作片,而我更愿意把它视为《一九八四》的“商业片”版。
与《一九八四》中主人公温斯顿在结尾的“屈服”不同,《撕裂的末日》中导演让男主角在片尾用一把武士刀横扫了“最终BOSS”,而他本人也曾隶属于该系统中的重要一员。
在这一情节中,男主角约翰•普雷斯顿过去一贯的黑色的装束变成了纯白色,这与此前的他和画面中的其他人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貌似导演要刻意营造出其对原来所属“系统”的“背叛”属于正义战胜非正义的氛围。
包括炫目华丽的打斗场景,都这一切引向一个商业片“合理”的完美结局——主角经过曲折的经历,在结局英雄主义的以正义战胜了非正义……然而,略去这一切的浮华,我们仍然能够在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中看到其有深意的地方——男主角约翰•普雷斯顿的犹豫,在“最终BOSS”就要的KO之前。
毫无疑问,这一时刻将会是一个新的时代开始、旧时代结束的节点,他犹豫了,作为一个在此刻有能力拥有改变权利的人。
而与此应和的是,新时代的另一方的领袖人物在片中的形象是有一张貌似切•格瓦拉的面孔和一身类似耶稣的白袍,这就更让人认同约翰•普雷斯顿的犹豫,以及对于“浪漫理想主义”的担忧。
相对与很多人把《撕裂的末日》理解为动作片,和在《一九八四》中探寻“反乌托邦”思想,我更愿意在其中体味更为微观的东西。
比如细节到一个人思维,相互交锋的一个人思维中的理性与感性;或者希望保持原有状态与希望改变的内心交战。
再稍微“中观”一些的,也可能会引申到一个组织中,创新变革于原有体系的冲突……那么,在我看来此时约翰•普雷斯顿的犹豫就变的极为可贵。
因为在现实中,永远不存在如电影中那样绝对的正义与非正义、正确与错误的交锋……犹豫即思考,犹豫与勇往直前,某些时候或者我们更需要犹豫。
下面那两张照片不知你们看了感觉如何,反正我是觉得他很帅.我尤其喜欢他的眼睛和嘴,给人很坚定的感觉.他的名字叫做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这个名字在一年前大概还没有人知道,但是在现在,肯定已经有很多人知道他了,这都是因为一部电影-蝙蝠侠前传.蝙蝠侠前传有着一个好名头,还有好几个很著名的老演员-摩根佛里曼什么的辅佐,使得作为年轻时候的蝙蝠侠出场的克里斯蒂安·贝尔一下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在这个时候我却想起了另一部电影,那是我去年的冬天看的一部电影,看了后就一直想写一下,但是一拖就拖到了现在.那部电影的名字就叫做
原出处:http://www.blogcn.com/user21/picturesofyou/blog/22284302.html
这部电影还是在研究专制与对抗,许多片子都是这样的主题,黑客帝国、勇敢的心、千钧一发。
就像美国人骂人时很恶毒的说法是:looser,输掉意味着受鄙视。
美国人在得救时老是喊:success.不断强化的竞争充满了他们的生活。
不知他们是变得更有活力,还是变得更累。
这部片子虽然知道是打打杀杀的,但还是很有耐心地看完了,因为画面很精美。
各种环境都被收拾得没有一丝杂毛,虽然是灰灰的没有感情,但却不失美感。
最近在重温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经典反乌托邦小说《1984》,不觉得想起了大学时好像曾和室友看过这类题材的影片,当时并不知道《1984》这部小说,不过电影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只是已经记不得片名了,今在豆瓣上找到了这部电影。
影片讲述的是在发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核武器的使用险些摧毁了整个地球,存活下来的人们组成了一个高度统一的极权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没有思想、没有感情,连最基本的喜怒哀乐都没有,所有人都只有一张麻木不仁的脸孔。
于是,所有与思想有关的艺术品都被统统毁掉了,你不能听音乐、不能看书、不能欣赏绘画,总之你的情绪不能够有任何的波动。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政府还推行一种情感抑制剂,从而让所有人失去了最基本的人类情感,变成彻底的行尸走肉。
毫无疑问,这部科幻片中对于极权主义的勾画非常极端,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讲,他们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属性,变成了由政府集体放养的牲畜。
可是这种禁锢实质上是虚假的,人性的强韧决定了人的体内必然需要有属于人的情感与情绪,而人的情绪则是极权主义最想要把持的核心要义。
两者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抗。
其实也是一部僵尸片的,只不过里面的人是主动成为没有情感的僵尸。
故事还是有巧思的,拍于2002年,片中意外的还看到类似iPad的东西。
还有一部拍于1997年的电影《千钧一发》,风格和对未来的想象和本片有相似之处:人类社会在这两部电影中,都是变得更僵化了。
有句话说,判断一个社会文明水平的高低,就是看它对差异的包容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发展其实是一直在反复的,想想看我们中国唐朝时的开明,后来的千百年间反倒兜兜转转,走了多少回头路。
人是有情感、有思想、有精神世界的活着的动物,人和人之间自然有各种不同,王小波一遍遍的教给我们:参差不齐才是幸福的本源。
而如果一个社会集体想要消除人们表面形式上的差异,方法可以很简单粗暴:注射药物、穿一样的衣服、统一人们的生活方式、销毁开智的物品、杀掉不听话的人……一句话:用死的形式代替活着的生命就是了。
而在影片中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一举解决可能会发生的人们间的战争和冲突问题。
这也是一个试图用简单方法应对复杂局面的“幼稚”反应,反证明了决策者智识的不成熟和思想上的狭隘。
在历史的进程中,有的时候人们活的宽松些,运气不好的会赶上压抑的时代。
但是,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总相信并希望:死,永远遏制不了生;黑暗,总会被光明照亮。
扯的有点儿远,呵呵,情感抒发受到眼下现实生活的影响。
再说回本片,虽然故事立意不错,但拍的过于形式化了,呆板空洞。
那些枪战和动作场景,设计痕迹太重,过于机械反倒显得没意思。
Christian Bale的颜值,被展现的非常精致,但是人物塑造的还是过薄了。
整体评分三星。
感受到1984的气氛,但是不如1984绝望。
也许正是这一点,决定了这部电影只能是一部商业片,而已。
刚看完这部电源,想摘抄些电影的原话:1、神父的演讲:人心潜藏着一种疾病,它的症状是仇恨,它的症状是生气,它的症状是愤怒,它的症状是战争,这种病便是人类情感。
但是我在此向你们祝贺,因为这种病可以被医治。
牺牲人类情感的波涛起伏,我们已经彻底抑制住病情。
身为社会一份子的你们享有这种治疗品,波西安。
如今我们和平共处,人类团结一心,战争消失了,仇恨变成了回忆。
我们现在成了自己的良知,正式这样良知引导我们去评定EC-10级。
在情感方面,凡是能够再次诱发我们情感的事物,一律销毁。
你们已经胜利了。
难能可贵的是凭着你们自己的本性,你们已经活了下来。
(群众热烈地长时间鼓掌)2、神父的演讲:波西安——解忧良药,我们大众的镇静剂,我们伟大社会的黏着剂。
救命良方,解救我们脱离哀伤苦海、犹豫和仇恨间的深邃壕沟。
有了它,我们才能麻醉悲伤,摧毁嫉妒,消灭悲伤。
(群众面无表情地听着)在片中,某个群众只要有一点情感,就会被判情感罪,直接焚烧。
神父的杀人工具有教士和各种特警。
神父的愚民政策和残暴被John Preston看破了,最后神父被醒悟过来的教士消灭了,科幻片情节当然要离谱些了。
《撕裂的末日》,2002年的科幻电影。
电影塑造了一个未来的没有情感的世界,反抗组织为了让人们获得情感而奋斗。
主角原本的身份是“教士”,是格杀有情感的人的最高级别的杀手。
Christian Bale,新科蝙蝠侠很好的诠释了这一角色,他由于拥有了情感而愿意帮助反抗组织。
影片的科幻意义似乎有些单薄,但是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将武术和枪术结合的打斗情节。
所以此片应该称为动作片更为合适。
查了查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定义,起初还以为是理想国,所谓乌托邦无非是存在一个制度,可以让所有人都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得到自己所想要的。
而反乌托邦,则是,表面上是如此的地方,实则底下暗藏着黑暗。
两者正说反说,都无非是简单的人性善恶的两面。
自己有一个疑问,大概是这样的,如果一个控制人类情感的制度,仅仅是独裁者控制社会稳定的手段。
那如今这个宣扬情感的社会,不一样么?
难道不也是控制社会稳定的手段?
人民要的自由又到底是什么。
绝大多人所要的无非是证明自己在社会上可以获取的比别人多,一股浓厚的自私欲望藏在了其中。
往往容易变成零和游戏,资源有限,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只能妥协,暗藏的情绪传递给后来者,让后来者还未开始努力便陷入问题之中。
世界告诉你,亲情,爱情,爱很重要。
可那是人类世界的人在制造的混乱,他们不会告诉你,娱乐节目的满足是为了令你情绪安稳,并不是为了令你将自己的现实世界引入其中。
乌托邦的思考是对于人类制度与人类的关系的思考,而不是对于情感与理智的冲突思考。
关于电影,自己喜欢这样风格的动作。
但那种冰冷的风格和所想要表达情感存在的温热,所想表达的爱之间的冲突在自己看来并不够明显。
对于电影,自己始终习惯于,若是准备表达一个主要价值观,核心,就好好的表达。
若是要视觉愉悦,感官愉悦,就尽量让故事简单,不要留太多无关细节去表达一些什么。
这是而今看来许多影视作品都爱做的事情,画面明明已经达标了,基本的故事也有了,却很是莫名的引入了许多无关紧要的东西,让人困惑。
一直喜欢贝尔这个演员,所以多加了一星。
故事本可以很简单,画面和动作都不错,可在一个还没有论证的完整的世界观里去表达人性里的冲突,真的是有些画蛇添足了。
果然很反乌托邦,就是太1984&华氏451了点儿...
漫画式科幻动作片,比起黑客差的太远
贝尔这里就是超人啊...
装,装个什么东西
建筑不错
美国人最爱中音fu。豆腐,傅满洲,特别是功夫。后来更以fu后缀造词去描述那种高度风格化的类武术动作,比如gun fu,维基上专设词条。其中举例就有疑似吴宇森发明的双手持枪飞身侧越凌空开火。还有华丽飙车也可称之为car fu车夫。……顺着这个思路,战场上华丽开炮叫什么?泡芙。
我看到了一个外国人的文化大革命。
制服控当年心潮澎湃一个星期没睡好觉,禁欲啊神父啊太适合Bale了
一个人的战争
一场空虚的主题,以及一场刀枪的娱乐.
几年前看的了,比我想象的好看,一部不错的科幻动作片
萌死了!
很傻的动作
你一定要看!
背景设定槽点略多,主题么就是抄华氏451,剧情又一本道导致几乎没有回味空间。武指水平照黑客帝国low了一条街,枪斗术这个概念不错但是动作设计得未免太僵硬了(还迷之强调东方元素)。反而作为贝爷黑,却感觉这个片里的贝爷迷之萌,这点还比较让我印象深刻。
一部很酷的电影,设定还有点意思,但剧情确实弱了一点
这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
5/10. 幼稚、粗糙的反乌托邦电影。不是耍枪耍得漂亮就是精致了。一个词形容本片,就是“中二”。片中频频向Metropolis致敬,从城市的天际线到工人们整齐划一的步伐,但其借用的僵硬程度和工人们僵尸一样的步子有一拼。
如果我说,贝尔拍的片子我都爱,是不是显得很基情?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