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Evelyn是来自菲律宾的佣人,第一次做保姆,目的是逃离不幸福的家庭。
她只会英语不会粤语,心地单纯没有太多心机,同乡教她一点偷懒的技巧她就学一点。
虽然做着保姆的粗活,但是她敏感,倔强,小心地保护着自己的梦想。
当主人昌荣说她不配有梦想的时候,她伤心地躲到一边哭。
男主人梁昌荣因为在工地摔坏了身体下半身残疾,每日在逼仄的空间行动不便,心理灰暗,常想一些悲观的事情。
性格多疑对佣人都脾气直接粗暴,一开始他对菲佣是不相信的,因为之前的菲佣都很滑头。
直到Evelyn的到来,昌荣的生活中才出现一点亮光,他看到了这个佣人的单纯和对自己的照顾,他看到了菲佣也有理想,他自己是不行了,他就想支持菲佣去追求理想,这样他自己也能多个乐趣。
家人尤其是儿子对他还是有感情的,但是儿子要忙自己学校的事情,照顾不到,而且身在母亲新的家庭中很多不方便。
经常来看顾他的不是他的亲人,那个妹妹是他照顾大的,那个李灿森饰演的阿辉也是他一直照顾的从大陆来的。
昌荣人缘还不错,也是因为他之前对人善良,懂得付出。
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电影进行到70分钟时阿辉告诉Evelyn的。
两个境遇都不怎么样的人在共处的环境下养成了同患难的感情。
菲佣对昌荣更多是理解和感激,她理解他的残疾给他心理带来的变化,所以尽自己可能照顾,让他开心和放下戒备。
她感激他帮助自己实现理想,尊重自己,把自己当做家人。
昌荣则是有种得到知己的感觉,他对菲佣有那么一些爱慕之情,但是对自己的处境又很自卑,只是想单纯看到她变好,和以前对妹妹对阿辉一样,他这时候依然是个乐于付出的人。
昌荣在儿子毕业的时候他都自卑不敢去,菲佣照片获奖,他却前去捧场在台下鼓掌。
在摄影颁奖现场他看到了自己成为获奖作品,也看到了家人对自己的理解,看到了自己内心想闪光的意念。
Evelyn同样看到了这点,她对未来对昌荣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理心。
影片最后在探讨主仆之间的感情问题,Evelyn的那个因为自己服侍的老太太去世痛哭的朋友让她明白了主仆也有真实的感情,只是这份感情究竟是什么,她还在掂量。
但是昌荣知道自己的处境,他不敢过多奢求,他知道Evelyn想要变好只能离开自己去完成梦想,他把她送到车站,然后送别他,对他来说,分手告别是一种成全。
而对Evelyn来说,她在这个境遇糟糕的男人身上看到了对自己的友好和尊重,最后喊出了那句爱你,这个爱,你可以说是男女之情,也可以说是同伴之情,是夹杂着感激和经历了亲密感觉的复杂情感。
导演陈小娟也是电影的编剧,她从小就被父亲抛弃跟着姐姐妈妈一起生活,对人之间的感情想必有很多体会。
电影中关于收养,朋友间的扶持,亲子间关系有很多画面的刻画都让人意识到人与人之间不是简单靠血缘维系的,尊重和成全别人也是相互的。
看完电影,有点淡淡的忧伤。
两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把日常生活演绎的真真切切。
因为我舅舅曾经就是因为生病,瘫痪在床,不难引起我的联想,更加同情他们这样的残疾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梦想,昌荣也是一样,虽然不是大富大贵,经历了意外,瘫痪,依然对儿子,朋友那么好,内心抱有善心的人运气不会差。
阿莲虽然是菲律宾女佣,但是依然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她只是在之前的国家和没有感情的婚姻的得不到尊重,无奈来到这里打工挣钱。
内心对于摄影有极大的爱好,并曾经被大学录取。
是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朝气蓬勃。
两个的相遇,从语言不通的磕磕绊绊,到后来的彼此支持和成就,感情像父女一般,真好,有时候,家人若不在身边,也未必有陌生人好。
远亲不如近邻嘛。
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就是这样,如果深谙其中的道理,我觉得世上本无所为的好人与坏人,只是各自立场不同而已,没有完全的对与错,黑与白。
这个世上灰色地带非常多,自己认为好就行,不必强求他人认同。
家人也是一样,有时候最了解自己的人未必是家人,而且家人未必是真心为你好。
电影的结尾,昌荣为了帮阿莲实现梦想,让她去上大学,两人分离。
我感觉,这世上,所有遇见都是为了最后的分离,这样想了,也会更加珍惜此刻拥有的每一分每一秒。
――――*以下全部是剧透哈哈哈*――――《沦落人》是一部香港电影,其实英文名是Still Human,听了名字,看了电影大概就可以知道主题是——Still Human Still Dreaming,想讲述的就是两个人即使社会地位不高,一个是住公屋的半身瘫痪的人,一个是天资聪颖但是家境贫寒的菲佣,但是她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小的梦想,而且他们惺惺相惜、互相帮助,努力帮助对方实现对方的梦想。
两个都是善良又温暖的人,故事讲述得也简单、美好又动人*⸜( •ᴗ• )⸝*给情节铺垫、画面、配乐🎵点赞~(๑˃̵ᴗ˂̵)👍导演和编剧有他们想讲述的故事,我感受到了理解到了。
但是我根据我自己的生活经历,自然又会有一些不同的启发。
两个人需要一些时间相处才可以慢慢增加了解。
阿莲一开始也曾经因为听信朋友的话,一度偷懒、装傻,让昌荣觉得愤怒、无奈,甚至最后让昌荣受伤入院。
但是昌荣的大嗓门也确实容易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后来阿莲出于生存的需要,以及自己的天性,开始一丝不苟地工作,也发现了昌荣善良、温暖的一面,而昌荣也逐渐感受到阿莲工作时的细致和认真。
两个人在生活中慢慢开始向彼此靠拢、互相依赖,两个人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升温~不是所有感情都能够被命名。
阿莲和昌荣之间到底是互相帮助的主仆关系,还是纯粹的惺惺相惜的朋友关系,还是有点点爱情呢?
🤔其实我不太感觉得出来,很难表述准确。
阿莲被妈妈无理取闹欺负哭了,因为语言不通和嘴笨,被菜贩欺负,昌荣都能义正言辞地帮她争回一口气,帮她怼回去。
昌荣没办法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都是需要阿莲细心照顾。
阿莲不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昌荣给予她实际性的帮助和鼓励。
昌荣不敢说出对儿子的期盼,也是阿莲帮他说了出来,帮昌荣圆梦。
两个人互相照顾扶持,像是主仆,也像是朋友,但是在某些情节和时刻,会有一点点逾越爱情的界限——比如当两个人有点点依恋和亲昵的时候。
电影在最后也没有点明两人的关系究竟如何进展。
但是认真想想,两个人在这段时间的相处之下,昌荣得到很好的照顾,自己心心念念的愿想得到了实现。
阿莲摆脱了原生家庭的阻挠,勇敢向自己的梦想前进了。
两个人在这段关系中都得到了治愈人心的力量,也没有对身边的人造成伤害。
所以哪怕我们不知道如何定义这段关系也没关系,起码两个人都没有因为这段关系受伤,反而是变得更好了,更有勇气向前走了。
这样看来,其实这是一段很温暖的感情,一段充满美好的经历~♪
【 一】 时间定格在这样一副画面上:一张电动轮椅缓缓前行,前面坐着的是一位双腿瘫痪了的中年男子,他的面容十分平静、安详;站在轮椅后面的是一位较为年轻的女性,微笑且微微仰视。
他们看样子都很幸福,似乎关系很不一般。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类似的场景,公园里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的情侣,街头巷尾互相搀扶缓缓步行的老夫老妻,又或者一家人手牵手在阳光下的背影。
这些温馨的画面常常使我们内心有一种感动,尤其是独自一人时,更会流露出一种羡慕的情绪。
在情感社会学家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可以使人自信、热情、自我感觉良好。
同样,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样的和谐群体时,它也会折射给我们关于人的关系的美好想象。
然而,和谐不是生活中的常态。
生活中更普遍可见的是各种冲突,利益的争夺,权力的斗争,以及攀比、嫉妒、猜忌、不信任、斤斤计较。
陌生人之间的擦肩而过,或许也只是两根平行线没有交集。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幅画面,假如我们对他们俩一无所知,或许会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是互相深爱的夫妻关系。
这样的误解情有可原。
毕竟,这幅画面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讯息本就是浓浓温情。
【二】昌荣原来是一位底层的工人,在一次事故中下半身瘫痪,结果妻离子散;Evelyn是他雇来的菲佣。
二者的交集最初全是利益的关系,昌荣需要有人照顾他的起居,Evelyn则需要工作以获得护照远离原初家庭。
起初,他们互不信任,互相留有余地,昌荣将Evelyn的护照收起来,防止她生活稳定后就另找工作;Evelyn则听取了她同行的意见,决定只做工作份内的事,能偷懒绝不行动。
事态的转变产生于昌荣的善意,他在Evelyn生日时送给她一台相机。
礼物的赠予绝不是物质的简单流通那么简单,其中蕴含的细节需要一个人用心慢慢品味。
因为了解了Evelyn曾经的梦想,才会选择相机;而只有真正富有同情心以及爱心,才肯花大价钱去买下相机。
Evelyn曾经丧失了梦想,昌荣送相机等于给她再次安上了梦想的翅膀。
对于Evelyn而言,或许这是她一生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刻,是她此后面对挫折、勇敢追梦背后所有动力的源泉。
Evelyn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换一份工资更高、劳动更少的工作。
而且她也的确需要更多的金钱。
但是她最后仍然坚持着,原因是她怀着感恩之心,或者说,她在昌荣身上感受到了爱结果对此恋恋不舍。
从冲突到和谐,便是建立在这些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的细节上,背后的驱动力则是人的同情和感恩之心。
诚如《天水围》中的阿婆和贵姐,从互不相识到形成亲人关系,是由一次次小小的善举促成的。
我们常见的温馨画面同样如此,它绝非只是照片中的定格瞬间。
只有生活本身的慢慢积累,才有可能在某一时刻达到花开灿烂的惊艳。
原创:odipus2021/3/29
为什么还活着呢?
因为一个是想自杀都无法自杀的半身不遂老人,一个是从菲律宾来的“佣人”。
在世人眼中,这样的人就不该妄想“梦想”这两字。
可是他们却在相互的点滴生活中努力为对方找回了梦想。
总体剧情有点像“不可触摸”,但加入了香港本土的文化还有亚洲人之间的细腻与敏感,音乐和春夏秋冬的主题也配合得很到位。
最后个人吐槽一句:最后那段棉絮纷飞象征着春天的种子又开始生生发芽,但作为鼻炎重症患者的我看到就好想打喷嚏………😂
沦落人这部电影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节奏也算平缓。
两个旁人看起来生活都过得挺悲惨的人因为雇佣关系而有了交集,也在日后的相处中慢慢成为了相互扶持的好朋友。
家境贫寒的菲佣虽然独自一人在香港做着饱受冷眼的工作,但依然心怀成为一名摄影师的梦想;因为一场意外而下身瘫痪的昌荣,妻离子散,本已失去对生活的期盼,但菲佣对梦想的执着打动了他,他帮助菲佣实现了梦想,自己也重燃对生活的希望。
因为两个都是很善良的人,一个两次用自己的救济金给她买单反,一个在火警铃响时选择背上本不相干的雇主一起逃命,所以在香港这个主仆之间地位关系极不对等的地方,两人还能生出深厚的情谊。
我觉得电影一个主题是梦想,另一个主题是情—亲情与友情。
关于昌荣的妹妹的情节我没有看懂,他的妹妹应该是很在意他,钱包里还放着多年前与他的合照,回想起往事也会潸然泪下,但是生活中却表现得很冷淡,甚至尖酸刻薄,两人之间可能是有什么没解开的结,影片中却没有说清楚,或是我没有看懂?
影片中有几个画面挺美的,一个是旋转着仰拍昌荣居住的高高的楼房,楼很密很高,最顶端确是极美的蓝天白云。
是不是象征着虽然生活压的我们透不过气来,在缝隙之中依然可以寻找到美好?
另一个是菲佣拿到了摄影奖,她穿着得体在路的这头,昌荣坐着轮椅在她拍的他的巨幅照片的下方在路的那头(照片的主题是梦想),两人遥相对望,空气中都是实现梦想的喜悦,却又暗示着不可避免的分离。
最后一幕是菲佣获得了成为摄影师助理的工作,离开的那天,菲佣依旧推着昌荣的轮椅,两人穿过平日里常来往的街道,停在了公交站台,菲佣目送昌荣又独自一人推着轮椅离去,轮椅所过之处,木棉花絮纷飞,是他们都期盼喜爱的景。
在舊式電影院裡看電影是第一次,在電影院裡看黃秋生也是第一次。
香港的公屋是狹窄的侷促的,斑駁的黃牆和落灰的桌面上擺放著久久之前的合照,但早已物是人非,幾個穿插的鏡頭就把故事前節交代清楚,這種惜墨如金的拍攝手法我很喜歡,人總是往前看的,沒必要回顧太多對吧。
畫外音告訴Evelyn: 他是個好人,電影的細節也處處透露梁昌榮是個好人:他會盡力為小孩玩留氣球,他一手一腳扯大妹妹,他對初來乍到的阿輝加以照顧,隔著一個大洋也默默愛護孩子⋯⋯他會不聲不響地為她的夢想鋪路。
四季變換,窗外的木棉花貫穿整部電影,見證男女主人公從初識到離別,從陌生到熟悉,從語言不通到扶持尊重,沒有刻意的煽情,也沒有長篇大論的說教,就在和風揚起的窗紗裡透露著角色的逐漸改變。
最讓觀眾拍手叫好的是導演藉著梁昌榮和Evelyn語言不通拋出一個又一個語言梗:真誠地道謝用一句「多撚謝」;比鍾意要多很多的叫「痴乸線」,而且都很巧妙地插在淚點之中,讓人攥著紙巾又想捧腹大笑,就連離愁別緒也沖淡不少。
再者,貼地的題材和背景離不開最地道的港產文化,偶爾彈出一句粗口(太多了),一句「茶煲」(即英文的trouble),甚至是有幾個特寫鏡頭的「花生煲雞腳」(廣東人飲食喜歡身體缺什麼就補什麼,因為梁昌榮沒法走路,雞腳寓意他能有朝一日重新走路)便能讓粵語觀眾會心一笑,自然不造作,讓人更熱愛兩分粵式文化。
同時天涯淪落人,但只要你還是一個人,你就能夠繼續追夢。
謝謝你,予夢者。
最後:黃秋生真的很有魅力啊!
(我喜歡「不能說的秘密」和「頭文字D」裡面的爸爸)李燦琛飾演的阿輝和梁昌榮亦父子亦友也很讓人感動。
看《沦落人》的时候,脑海中总是浮现出李宗盛的《凡人歌》,你我皆凡人,胜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日不得闲......问你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而改变,有了梦寐以求的容颜,是否就算是拥有春天。
电影里随风散落的木棉花配合着李宗盛沙哑的嗓音,勾勒出边缘人的喜怒哀乐。
整体来看,《沦落人》就是一个底层拯救底层的故事,残疾人昌荣和菲佣Evelyn,从一开始的针锋相对到最后的相互成就,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就连两个人的感情也是隐而不发。
看完如此克制的一部电影,只能感叹一声,人生真难。
很多人会将《沦落人》和《触不可及》做对比,从结构上看,两部电影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文化层面上来看,《沦落人》和《触不可及》完全不同。
《触不可及》有一个大主题——种族问题。
在《沦落人》这部电影中,削弱了阶层和等级,着眼点在两个失败者的身上。
尽管从社会身份上来看,残疾人昌荣高于菲佣,但他们面临的生活困境是相同的,这也构成了整部电影的主题基调。
《沦落人》是一部侧重于写实的电影,昌荣居室的摆设、格局、房屋属性,和儿子、朋友、家人的对话,昌荣行动不便时使用的辅助性器材等,构成了一副生动的底层生活图景。
而这些写实元素的设定就像一个个生活隐喻,包含了香港社会存在的一切问题,甚至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的问题。
既然说到了写实电影,不妨来粗谈一下香港写实电影:香港的写实电影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萌芽,最初的写实电影大多都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题材以爱国主义为主,电影结构也比较明确,个体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做出的选择。
五六十年代,香港写实电影进入世情故事阶段,这个阶段的写实电影以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生活和选择为主题,其中最热门的话题就是爱情。
七十年代之后,香港写实电影走向了改编真人真事的阶段,邵氏公司因此发际,在拍摄大量武侠电影的同时,邵氏公司也在各类悬疑奇案中寻找创意和素材。
八十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开始,这个阶段的电影人放弃了复杂的电影语言,强调电影的核心——故事。
用故事来反应时代,用时代强化故事的意义。
九十年代,香港底层人物的生活成为了电影人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底层百姓的刻画来反应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合理,也透过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和选择来表现人性。
进入千禧之年之后,写实电影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老传统,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以及电影人倾向于根据市场来拍摄电影。
写实电影更多的是出现在电影节或者各大颁奖礼上,这又是为什么呢?
写实电影固然好,它最大程度的复制了现实世界,透过写实电影可以看见生活的多样性。
对很有电影人来说,“写实”是让观众了解现实的窗口,很多写实电影倾向于表现社会底层,让观众看见华彩生活的背后其实还有很多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但是,写实电影也有它的问题,因为写实电影大多不追求奇观和视觉刺激,题材大多平时而简单,既不跌宕起伏也不紧张刺激,从观影体验上来看,写实电影带来的观赏愉悦性远远低于商业大片。
而且,很多写实电影由于资金有限,在拍摄的过程中影像比较粗糙,会直接影响到观影者的体验,这也是很多写实电影无法进入院线的原因。
写实电影给香港电影业创造了很多辉煌的成就,它不仅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影像资料,也成为某些时代的记录者。
写实电影用平时直接的方式记录和反应香港社会最真实的样子,在镜头中,可以看见香港人如何面对命运的挑战,如何面对时代的改变,如何面对生死选择。
《沦落人》走的也是写实主义的路子,导演陈小娟从细节处着眼,展示出了一幅香港底层生活的图卷,透过这幅图卷,我们可以看见残疾人如何自处、外籍菲佣如何处理身份带来的尴尬,现实和理想之间如何选择,人和人之间应该用各种方式相处等等。
虽然写实,但《沦落人》也存在很多问题,电影中情感表达的部分太多,比如给菲佣买相机,给菲佣报摄影大赛,帮助菲佣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煽情的段落太多,导致电影后半段的分离直接垮掉。
电影前半段的克制拿捏的恰到好处,但后半段的煽情过于饱满生硬,以至于电影少了情感的余韵。
不过,尽管如此,《沦落人》还是让我感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先看到陈果监制,黄秋山,李灿森这样的阵容,我就知道这部电影很难水掉,果然开头看到黄SIR坐着轮椅,电动轮椅划出公屋,路过街头,镜头再给到天井,沦落人。
作为一个港片铁粉,我心里有许多偏爱着的男人们的形象,黄SIR的印象当然首当其冲就是《无间道》里的黄SIR了,然后古惑仔里的大飞,枪火里的阿鬼。。。
但在我心里,我最喜欢黄秋生的角色是他在《老港正传》里的老港,从我内心来说,他演出了与我爷爷那一辈人身上最接近的特质。
虽然他经常在节目上、颁奖礼上口无遮拦的『大放厥词』,但并不妨碍他对自己内心价值观的正视和认可,我们不要德艺双馨,敢做敢言也挺好,不是吗?
我看到这部电影是在他拿到影帝之后了,终于黄SIR还是三夺影帝,实至名归。
但不知道他拿奖时候看着与他同场『竞技』的演员们,会不会也像片名的感觉一样,让他觉得港片真的式微了呢?
拥挤狭小的表演空间并不能阻碍他内敛的爆发,李灿森的点缀恰到好处,我喜欢他们表演之间的小幽默、小默契,Still man,首先他得是个人,是个正常得男人,所以男女主之间也会有淡淡得些许情愫,都留在相册中吧。
最后木棉花开,木棉的花语是珍惜你身边的人,就像泰戈尔那首诗:『如果你爱她,就让你得爱像阳光般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
19.8.10 利奇马来临前得午后。
无意间刷到这部电影,看完后稍微查了一下导演,陈小娟,是名挺励志的年轻导演。
黄秋生在“独”事件发生后,就很少看到过的出品。
在这部《沦落人》中,他是男主,饰演因工伤导致下半身瘫痪的残疾人梁昌荣。
嗯嗯,导演选黄秋生饰演这名角色可以说是很成功,熟悉粤语精粹且要有故事的发生地爱民邨(也就是导演童年生活的地方)本地人的那股港人气息,可以说,黄秋生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查了一下,因这部电影,他夺得了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题材呢,我不知道导演是否特意拿“菲佣”来讲故事,毕竟整个剧情看来,为“菲佣”在香港各种不公平和歧视都多次体现。
而女一(菲佣)Evelyn(Crisel Consunji饰)也是有演技和颜值。
特别是她去拿摄影奖那段,太惊艳了。
虽然无论在阶级或者年龄上,主人公梁昌荣和Evelyn是差距挺大的,但我更相信他们之间产生的是“爱情”。
不过导演没直接明说,电影中也充满港式风趣。
估计也是因为黄秋生的原因,这部电影应该没在大陆上映。
所以说,“祸从口出”。
挺好的一部电影。
幸亏没来一段爱情。
看完觉得全世界欠我一个黄秋生这样的爹......
《触不可及》的短评再用一次:对于过于完美的想象,我总是心怀恐惧。
就视听语言而言,太肤浅了,符号化那么刻意,脸谱化那么用力,看似都是小人物,但全部是咬着牙齿卯着劲,想用千斤博四两的感觉。黄秋生的角色是唯一闪光点。
别拿这种说教架势来感动人,导演技巧和剧本手法都接近零,只觉得被侮辱
那场黄秋生看色情片和女佣们聊天的蒙太奇技法瞬间崩盘,这么低级的处理,长焦特写拍女佣们烂爆了。这电影靠什么但8分的,手法太嫩了,不过导演很漂亮!
黃秋生值得全人類的愛。
好生硬,好刻意,好鸡汤一童话故事。本来开头还蛮香港小市民生活的挺有好感,随着刻意的鸡汤一点点败掉,到最后完全hold不住只想快进。处女作的缺点暴露得特别明显,情绪不够连贯全靠对话支撑叙事。黄秋生的演技是唯一亮点。
沦落人 指的是两个沦落香港的最低下层的人。一点点的《幸运是我》、和一点点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然后还有一点点的《遗愿清单》。发生在繁荣熙攘的香港一隅的社会底层的小故事,能看到落泪的全是一些不经意的小事,菲佣因为不会粤语被菜贩讹了钱之后只能倒贴自己的钱、残疾爸爸唯一的梦想是希望陪儿子去一次毕业旅行、李灿森因为年少时的滴水之恩而愿意对残疾后的黄秋生付出比家人更多关心和陪伴。一个是有摄影师梦想的菲佣、一个是因为意外而半身不遂的公屋男中年,没有金钱和欲望、也没有尔虞我诈,这个故事安安静静地发生在这个被繁华都市遗忘的角落。两个破碎的人因为一段短暂的雇佣关系而走在一起,彼此温暖。菲佣女孩参加摄影的作品人物就是这个半身不遂的雇主,她把它取名为「予梦者」,是他让她有梦可以做。
如坐针毡
一点七五星 假装举重若轻但还是太使劲了
小娟說劇本的創意來自於她在街邊,看到了一個菲傭推著坐著輪椅的老人,兩人笑得場景十分甜蜜。她產生了DISS,這樣的僱傭關係合理嗎?再又想,也許背後存在一段故事。小娟沒有迴避香港正在發生的事,對這個世界有想法要講,故事也就誕生了。尊敬她創作者的初心。一些台詞和細節都設計得十分工整巧妙,黃秋生的完美演技讓人看得扎心啊。
学生作业的“触不可及”,中规中矩完成了已经相当不错,还带入自己能够探究到的脚下苦涩现实和温情关系,如何将日常故事娓娓道来并升华出泪点,是不可苛责之事。
其实这个节点观看黄秋生的电影多少还是有些别扭,特别是他还凭借本片获得了金像奖影帝。抛开政治,单纯从影片来说不得不承认是近年来港味最纯正的影片之一。故事也走的是温暖路线,黄秋生本身就是属于有笑点有内涵的演员,虽说全片只能躺在轮椅上,肢体语言不够,但对于黄来说有脸部表情和台词足矣。然而缺点也非常显而易见,题材实在太没有新意了,桃姐,触不可及珠玉在前。后半段鸡汤教育又让人发腻,最关键是too perfect to believe!都没有发生什么黄就送单反了,不太可信,只能三星!
有点矫情,有点不真实,有点自我理想化。
喊到黐孖筋!好warm So Hong Kong nutritious film 🙂
难得的市井气息,老套的煽情。
看完觉得是抄袭触不可及的,是很煽情,但是太刻意了
个别地方煽情的有些过了。
有点像之前法国的电影《触不可及》,虽然风格和思路上相近,但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港式化操作。黄秋生从某种程度说和昌荣有一种性格上的共通之处,可以很好地将他的失意与落寞诠释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