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的范围来说,本片属于反乌托邦电影,科技进步了,表面看来是公平有序、没有贫困和纷争的理想社会,实际是受到全方位管控只有自由的外表,人的尊严和人性受到否定。
同类型的电影,比如《人类清洗计划》、《饥饿游戏》、《分歧者》系列,都表达着对未来的一种担忧。
有些内容,我们看着觉得未来不可能这么做,比如《人类清洗计划》中专门安排一个暴力日——在这一天实施的任何罪行都不会被起诉——来降低犯罪率,人们怎么会做出如此愚蠢的决定呢?
但谁又敢说未来不会这样呢?
更早一些时候,我们能想象出科技会用来像监控动物一样监控孩子,并专门做出分析表情的系统吗?
以前,我们看着电影里疯狂的科学家违背伦理制造怪物,也只是乐呵乐呵,谁能想到私自进行基因编辑就发生在我们周围呢?
借用《黑镜》中的一句话,“我们生活在未来”。
回到正题。
一、对科技的担忧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科技似乎总会有一些重大消极后果,比如本片中出现的“先知预测犯罪”整套系统。
当然,科技不总是带来坏结果,它的确提供了很多便利,但这些内容只是作为未来社会的背景,而不是故事核心要讨论的内容。
比如本片中的飞车、自动制造机、三维影像技术、喷气悬浮设备(是否有想起《进击的巨人》呢?
)、换眼术等。
人类又是如此脆弱,科技走向稍微出错,人类可能就走向灭亡。
对科技的担忧本质上是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本片中的“先知预测犯罪”系统用于阻止犯罪,先知能预测犯罪,警察根据先知的预测图像,寻找犯人,逮捕犯人。
这看似简单的流程,背后却隐藏着大问题,我们在下面伦理部分继续讨论。
二、伦理困境1、法律与犯罪以谋杀罪为例。
在现代国家一般的法律中,单单是“谋杀”就要分很多类,相应类型的罪刑也不同,从大的方面说,可以分为行为上成功实施了谋杀和行为上未成功实施谋杀,成功谋杀会导致被害者死亡,未成功谋杀不会导致被害者死亡。
以司法实例中的具体情况举例,如正当防卫过程中杀人、过失杀人、防卫过当过程中杀人、蓄意杀人、激情杀人等;还比如准备杀人过程中反悔后不杀人了、准备杀人过程中被人阻拦了未能成功杀人等等。
这不同类型的情况都要根据相应的法律作出不同的判决。
而在本片设定的世界中,这所有的情况都变成了一种情况——只要先知看到了他们杀人的情况,都要进行逮捕关押,而不管他们实际是否真的杀人了。
这种单一的类型既不符合现代人的认知,也会使社会非常脆弱。
2、肉体机器三个先知都是人类,他们长期被泡在营养液中,一遍又一遍地去看未来那些恐怖杀人画面,他们和那些古代的奴隶有什么不同呢?
角斗场中的奴隶受着奴隶主的剥削,和野兽搏斗,取悦观众(使观众获益);泡在池子中的先知受着权力机构的剥削,不断呈现痛苦的画面,保证群众的“安全”(使群众受益)。
如果你就是那三个先知之一,你会怎么做呢?
3、不稳定的预测本片中,人们一开始相信“先知”是认为他们不会出错,相信他们指出来的人都是罪犯呢?
如果先知出错了呢?
本片到后来明确指出了,先知是不准确的,先知会出错,而基于一种不稳定的预测来做出逮捕的决定,显然是荒唐的,最后这种做法也被取消了。
三、社会控制1、监控本片中监控无处不在,只要走到公共场合,监控就会提取个人信息,并报出名字,对于社恐来说,这样的社会简直是地狱。
而这种社会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呢?
是否是民众逐步妥协让渡了个人隐私的权力呢?
关于这一点,大家一点也不会惊讶。
即使在这种高监控社会中,犯罪仍然不会停止。
这种监控不是为了减少犯罪而设置的,而是为了另一种目的。
2、自食其果当这一整套防止犯罪的机制对你无害的时候,你会赞同它,即使它可能有缺点,你也不会追究。
但如果有一天,你成为了这种机制的受害者呢?
本片的男主就是这样,《黑镜》第三季第一集深受评分系统所害的女主也是这样,只不过前者结局乐观,后者结局更加悲观。
当你对那些不合理的机制屈服了,谁又能说你将来不会因此受害呢?
如果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话大概会少了调戏进度条君的快感,在汤姆克鲁斯如预言那般行动后就开始期待新一波反转,以致这部硬科幻佳作还差一点就是立意深远的经典,在寻求真相的过程中超现实打斗和未来科技的展现固然令人眼前一亮,然而一些为了悬疑而惨遭忽略的细节在浮出水面后就显得可笑。
尽管如此,《少数派报告》依然是科幻迷值得一补的佳片,剧情紧凑节奏快视效奇佳,随着汤姆克鲁斯在未来验证预言的旅程,每个人都会得到不同的惊喜。
故事设定在未来,预防犯罪小组通过“预言先知”可以提前预知罪犯的杀戮行为,并在犯人实施犯罪前及时将其逮捕,许多人的性命因此获救,汤姆克鲁斯扮演的预防犯规小组里的头号警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6年前爱子被偷走的他为了改变世界而加入这个组织,希望不再有人体会这种丧子之痛。
直到“预言先知”突然预言他将在36小时后杀死一个男人,一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人,汤姆克鲁斯就此踏上亡命之旅,逃避曾经是完美系统和最佳同事的追击来证明追击的清白...... 对于片名《少数派报告》,我的理解是:在三位预言先知中,双胞胎男人是辅助,女性先知是主脑,只有在女性先知与之对接的情况下,双胞胎男人才能和她一起预言未来,因此多数命案中三位预言先知的预言影像都是完全相同的,偶然会出现不同的影像报告,这种报告预示着凶手不同的行动:或者是在不同的时间犯案,或者是放弃了犯罪。
前者因为影像的相似通常被预言犯罪小组命名为“回路影像”——即对已经预言了的命案重复预言,影片的大BOSS因此实施了完美杀人计划;后者是汤姆克鲁斯追查自己杀人的目的,他希望还有另外一种预言,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然而无论是这两种报告中的哪一个,已经被预言有犯罪行为的人一定会被逮捕。
这就是少数派报告,必须被隐瞒的报告,为了维持这个预言系统的完美性,为了保证这个预言系统在公众面前的公信力,少数派报告必须被隐藏,由此而维护城市数年没有凶杀案的记录。
影片不难令人联想到2013年被斯诺登曝光的“棱镜计划”里对公民隐私的侵犯,在电影中所有公民的信息都被存在眼球识别器中,无处不在的眼球扫描器让你的性命身份随时曝光于警方和政府,这种随时随地的监控让逛街变成了一种令人不快的安检过程,每家店都有冰冷的机器用看似热情的的语调毫不费力的扫描你眼球后叫出你的名字和你的购物经历,继而为你推荐你可能会喜欢的商品,你没有选择的权利就被曝光在所有的店铺、地铁、大厦之中。
一旦你有可能犯罪的倾向,警察会因为看起来滴水不漏的系统程序逮捕你,而在此之前,你出轨或被绿的经历都被众人观赏了一百遍。
最后还要说,当然是原谅TA(预防犯罪小组)喽!
即便是普通公民被严密防范至此,我却不认为这对于国家运行是绝不可取的。
想要级别越高的安全,就必须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如同现在进入许多场所需要刷身份证,出行必须经过安检等,对其他人事物的负责也是对我们自身的负责。
但公众更为关心的,是公民的隐私和信息安全是否得到真正的保护,使用公众隐私的特殊人群或系统能否保证个人隐私不被侵犯和泄露、能否保证公众隐私不被私利谋取、能否只使用公民愿意提供的隐私信息而非私自窃取。
当然,严密如本片靠刷“眼球”出行的未来,也照样出现了贩卖良民眼球这样的黑市。
于是本片最大的漏洞就来了:当汤姆克鲁斯被“预言先知”预言为有罪,两分钟后警局所有人已启动追捕程序,铺天盖地的新闻都将潜逃的汤姆克鲁斯定为头号追捕嫌犯,而从追捕开始到汤姆克鲁斯被关在监狱,他的眼球都可以肆无忌惮的通过预防犯罪中心的扫描网,难道不应该删除他的眼球可进门允许并在扫描到他眼球的第一时间就自动报警么,为何还要让他大摇大摆的使用自己的眼球进入防控中心才去追捕、甚至他的妻子都能在他被捕后使用他的眼球经过扫描后进入监狱劫走汤姆克鲁斯?
然而影片的BUG还不止这一点:1、假装恋童杀童癖来引汤姆克鲁斯上当的人自称是有人打电话到监狱找的他,只要他引诱汤姆克鲁斯杀了他就可以给他的家人一大笔钱,能打电话到监狱找他,那么这个假装凶手的人不是犯人就是狱卒,不论是哪种身份,都是绝对要被国家层层审核监控的身份。
调查一下他的生平,很容易就知道这些儿童失踪案是否与他有关。
2、预言先知只能预言谋杀而不能预言自杀,假设即将临盆的孕妇突然想自杀,那么她的行为能否被预言?
3、预言先知的预言从未出错,所以她预言出了汤姆克鲁斯还会有孩子并且会是幸福之家,然而又预言到他被杀,然而预言失败大BOSS选择自杀,这种自相矛盾的预言简直可以媲美《十面埋伏》里章子怡死了又死的大写尴尬。
预防犯罪这个构思很奇妙,特殊机构提前预知了你杀人的行为后将你逮捕,那么由谁审判、由谁控告、由谁定罪、又判多少年、以何种形式判罪是值得关心的重点:三位预言先知是审判官,一男一女两个观看预言影像的法官决定是否逮捕、可能性受害人是否控告不重要,重要的是警察为了绝对性预防谋杀而逮捕所有可能犯谋杀罪的犯人、犯人被关在监狱的罐子里脑子连接精密仪器在思想中度过完美的一生。
也就是说,在这个预防犯罪世界中,当你被预言有谋杀行为,你的身体会被关在监狱里,而思维却让你在想象中的黄粱美梦里实现了所有的梦想继续生活。
即便是在日剧《世界奇妙物语》中,这种帮助人逃避现实的机器也是价格不菲,有的让人倾家荡产、有的让人忘记现实、有的利用时间错觉在思想中给犯人判了近千年的罪,但都没有像在本片中这样处理犯人的。
说是惩罚,难道庄生化蝶的美好是假?
说是弥补他未犯罪就将其逮捕的行为,那这种巨额的花销和科技是否用错了地方,惩罚方式也出现了问题?
三位预言先知的出现是因为吸毒者的后代脑部受损而有了超能力,其实影片还可以引申出“预防犯罪中心”极有可能引诱甚至控制部分人吸毒再抢夺他们的后代寻找有预言能力的挪为己用,毕竟预言先知也是人,虽然被机器控制收到当局剥削,但他们还是逃不开生老病死的人类。
预防犯罪中心的存在意义就是他们可以预言犯罪,所以当权者既然可以榨取三个人的精华,必然会以权谋私寻求更多保障。
一个构思可以引发观者无数的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要打戏有场面、要剧情有反转、要精彩有脑洞的科幻片的确足够精彩。
人权是本片立意的根本,证据也是审判的关键,人创造的法律和秩序必然也会为好人或坏人所利用,除了穷凶极恶例如强奸、杀人这样的罪犯,许多人都需要改过自新的机会,也有许多人也需要伸冤昭雪的机会。
这些更像神职人员而非警察的人应该明白,上帝不是那么容易被代表的。
这里有一个大胆的假设:既然汤姆克鲁斯本来身份的眼球只剩一只,他假冒身份的眼球也只剩一只,那把代表两个身份的眼球装上,扫描的时候岂不有趣?
如果预知了未来因而改变它,我如何还能宣称已然预知未来?
举例来说,我倘若经过某种方式,得知在待会儿我出门为了肚子打算的时候,会在经过街边的档口被一架史坦威平台钢琴自五楼掉下来砸成肉泥,于是决定今天晚上就自个儿煮碗泡面顺便在里头打两个蛋解决一餐——虽然略嫌寒酸,但不会遇上从天而降的平台钢琴。
因为我知道出门会有意外,所以我不出门;因为我不出门,所以意外没有发生。
但,如果这个意外没有发生,我如何预测得到?
《少数派报告》故事的主干,其实就源于这么一个矛盾情境。
姑且不论斯皮尔伯格在人物设定上对于菲利浦·迪克原著小说所做的更动,《少数派报告》的小说及电影版本,说的都是在近未来的社会里,有个预防犯罪的机构。
这个机构利用了三个具有预知能力、但心智发展有点问题的异人为基础,依他们所预知的内容得知某人在某时于某地将犯下刑案,于是就能够提前将此人逮捕,防止刑案真正发生。
因尚未犯下的罪行逮捕公民此事是否合理暂且不论,城市里趋近于零的犯罪率其实已然替这套系统提供了最佳的背书。
这个原因也许是:因为一般公民并不会知道未来如何,所以这些预言异人的预卜结果都是正确的,就如同我并不知道头项上会掉下一台平台钢琴所以还是出门吃饭结果发生意外一样;但如果这些未来式的罪犯知道了自己将会犯罪,那么,他们还会决定犯案吗?
故事里的主角就面对了这么一个状况。
预防犯罪机构的核心份子,就发现自己将会在若干天之后,杀害一个同自己素未谋面的人。
审判者在刹那之间成为受审人,于是我们有机会同主角开始检视整个所谓“完美的预防犯罪系统”,看看这个系统是否真的如此值得信赖?
三份预言报告是否总是明白地指出同一件发生在未来的刑案?
三个预视未来的先知异人是否总是做着相同的噩梦?
倘若不是,那我们该如何看待预言报告里的相对少数?
在电影和小说中,三份预视报告中都有一份提及,主角不会杀人;这份少数报告,究竟有没有它存在的价值?
三份预言报里的多数,当真就代表了肯定发生的现实;而代表少数的那份报告,就一定是错误的预视结果?
关于这个问题,斯皮尔伯格与菲利浦·迪克采取了完全不同叙事焦点,于是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先来瞧瞧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版本。
少数报告是三个预知者中最重要的、居领导地位的那人所预见的未来。
于是主角设法劫走了这个预知者,希望利用她提出这份少数报告来为自己翻案。
斯皮尔伯格在故事里掺入大量与亲情有关的元素:主角之所以全心投入预防犯罪的工作,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数年之前被绑架失踪,至今下落不明;预视者之所以获得预知能力,是因其上一代的药瘾所致,而关键预知者一再重覆的噩梦,则与自己母亲被弑的案件有关。
这些亲情元素在剧中纠葛成一团,最后在结局揭晓之后,斯皮尔伯格进一步否定了这样的系统,甚至替三个预知者安排了幸福平静的生活模式。
再看看迪克的小说情节。
三份报告虽然有两份的结果相同,但事实上每一份都是少数报告——结果相同并不代表过程相同,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的话,这三份报告其实都是不一样的。
迪克的焦点集中在我们之前提及的矛盾:如果主角知道了自己未来的罪行,是否还会照着预言犯案?
第一份报告里的主角将会杀人,而第二份预言报告将主角得知第一份报告结果一事纳入考虑,于是得出了主角打算不照第一份报告的结果行事、将不会犯案的决定。
在这两份报告之后,故事的主角已经在种种情节之中得知了被害者的身份等等原来所不明白的资讯,于是最后做出杀人的决定。
也就是说,最初及最末的两份报告虽然结果相同,但通往这个结局时点的过程却不一样。
迪克虽然提及了政治权力的倾轧、中年危机及夫妻感情的猜忌,但并未花费太多力气在这些问题的描写上头;他甚至不质疑这个系统,只是聚焦在这个矛盾的特例上头。
在斯皮尔伯格的手里,菲利浦·迪克惯写的脏乱、拥塞、混乱型式近未来,自然不可能呈现如同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那种潮湿沉闷场景,或者保罗·范赫文的《全面回忆》里那种工业单调都市,是故,这不但不是我在意的重点,事实上我还得承认,斯皮尔伯格使用偏蓝灰色清冷色调还蛮对我脾胃的。
而他一向被批评的太过商业手法或者太过滥情表现,我都觉得无所谓,甚至连最后童话般的结局场面,我也能勉强忍受,但是似乎他并没有把题目“Minority Report”处理好。
读迪克的小说就会发现,在并不算长的故事走到结局时,迪克回到了“预知报告里的少数”以及“预知未来是否会影响当事人的判断”这两个主题头来。
预知未来是否会影响当事人的判断?
答案是肯定的;于是这个变数再度回头影响预知报告,三份预知报告其实各自加入了不同的参考值,每一份都是题目所谓的“少数报告”。
而在电影剧情推衍的进程之中,斯皮尔伯格以“少数报告其实出自最关键者之口”的方式处理原来迪克故事的情节,再让预防犯罪系统的准确度一次比一次松动,最后否定整个系统——如此动作虽大,却让我有点无法满足。
因为我老会想到一些缺漏。
比如说:为什么明明知道有某个预知者最关键,但却轻易地舍弃其报告?
如果预知者的能力有高有低,那么也许他们提出来的预言份量就各有轻重,遇到三份预知报告内容不同时,是否简单地取其大者即可?
虽然概数原则如此,但这事儿可同某人是否得在牢里过下半辈子有关,如何能够轻率为之?
虽然用了别人的骨架再加进自己擅长的部份,但在经营自身专长情节之余,似乎反而没把原来的故事讲得完全。
简而言之,我觉得斯皮尔伯格的故事结构有缺陷,收尾也没给一个完整的交代。
但话说回来,电影或者小说创作,是否一定要替人性啦、宿命啦、社会结构等等提出最佳的定义?
我相信,用太大的帽子扣在创作品头上,都可能是不公平的;创作者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最要紧——亦即,我的满足与否,其实在于故事是否被完整的说出来。
在《少数派报告》的小说里,迪克不提系统是否正确,只提出会产生矛盾的特例,这种作法似乎比较谨慎负责;而斯皮尔伯格一举推翻了整个系统,我们不知道这系统之前到底有过多少误判的可能?
是否有可能在特例之外,这个系统真如影片刚开始时宣称的那么完美?
把系统否定了之后,原来的那些罪犯如何处理?
这些疑问让我在步出电影院的时候,不得不替这个故事可惜了起来,觉得银幕里的那个世界似乎在我爽完了就走之后还留下太多烂帐没有处理。
是的。
这是商业电影似乎很难逃脱的命运。
但我相信,不要给不负责任的结果,故事还是能够找到一个结局能够符合商业电影的市场考量层面、甚至令更多人满意的。
这是一个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看完以后让人觉得名副其实的好片子。
犯罪预防科,遵循的一个原理就是事情发展的必然性,比如一个球抛向空中,必然会落到地上,所以人可以在其下落轨迹上接住它。
这里有三个关键的先知,他们是人,却被控制在营养液中终日昏睡,就因为他们不同寻常的预知能力。
凭着对未来的预知信息,警察找到可能的犯罪分子,在他实施犯罪之前逮捕他。
而靓汤,从一个逮捕者,变成一个被逮捕者的时候,才发现这套看似完美的体系背后的漏洞,以及这个漏洞被人为操纵的可怕后果。
警察的天职到底是抓到罪犯,还是预防犯罪保护无辜的人?
不同的选择可能导致不同的后果。
总之这个脑洞很大但很好理解,也确实是一部从头到尾没有一处不精彩的好片。
开篇的设定很套路化。
在假设科技发达的未来中,武器交通通讯都变得更加先进,拥有了合法的犯罪预防系统。
犯罪预防科可以根据对未来的预测预防犯罪的发生,并且逮捕所谓的“犯罪未遂”的人。
未来和预测永远是个辩证的论题。
对未来的预知能否影响未来的结果?
知道了未来是否能够改变未来?
如果能改变,那所谓的预测又算是什么呢?
影片致力于一种有悖于传统的对于时间的非线性思考,给观看者一种对于时间性思维无能为力的感觉。
其实影片设定的所谓犯罪预防系统存在着巨大的疑问,尽管男主的预防犯罪部门对此深信不疑,但它的存在却很挑战现有的观念:犯罪抓人要讲证据的。
预谋犯罪在作案前总会留下蛛丝马迹作为证据,被判有罪大家都能接受;但冲动犯罪之前是不会有实际证据证明他想犯罪的,最终若被阻止了,仅仅通过预测,就能判定此人有罪?
而本片背景的设定,恰恰由于预测系统的出现,预谋犯罪几乎为零,男主部门处理的几乎都是冲动犯罪。
他们理直气壮的去抓人,我却心存疑问,总觉得不对劲。
果然,后面的问题出现了,先知预测出了一个男主无法相信的未来:自己会谋杀一个自己毫不认识的人。
这个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恐怕男主就又理直气壮的去抓人了,然而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他显然无法接受。
于是他开始想尽一切方法去逃避追捕的同时去调查真相。
故事发展到他走进那个预测中他要谋杀人的酒店中为止,我还俗套的以为这将又会是一个死循环故事:主人公因为知道未来发生了什么从而努力去做些事情企图避免未来,但所做的事情却恰恰导致了未来发生。
当男主挟持“先知”逃避系统的逮捕时,系统的创立者说出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没有人能阻止他了,因为他已经是未来的一部分了。
”然而身在当下,谁又不是过去的未来的一部分呢?
面对世界上最复杂的时间维度,谁能肯定自己的思维永远清晰?
而他最终没有扣下扳机导致对方一愣,拼命表示你为啥不杀我的时候,故事就越来越有意思了。
尽管我猜到大反派就是之前那个男主很信任的老头,不过犯罪手法却实实在在是我没有想到的事:利用系统漏洞和自身权限,混淆和掩盖自己的犯罪,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本来以为“先知”不断闪回的谋杀案和男主孩子的案件会有什么牵连,结果只是作为一个可以利用的点让老头去陷害男主罢了。
男主的孩子究竟是谁杀的起因为何依然没有答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其实依然是个普通的犯罪片,犯罪原因也很常规合理,只不过掺杂了一个先进的预防犯罪系统的设定后,犯罪手法有些匪夷所思。
略微遗憾的是老头陷害男主以及多年前不可告人秘密的动机似乎略显牵强。
男主也在不停地开挂。
前妻和先知都无条件的相信并协助男主,是因为阿汤哥太帅了吗-_-|| 前妻很大气自然,俩人的复合也是顺其自然。
“先知”演员太辛苦了,之前一直是光头,一直处于身体极度衰弱的状态,最后被保护起来过正常生活一看也是蛮可爱漂亮的小姑娘啊~斯皮尔伯格和靓汤的精彩合作。
还不错的片子,有深度有创意,故事讲述得也很完整的。
值四星。
先知不停地说,你可以选择,你可以改变。
知道了自己命运的人就能做出改变。
john知道了,选择了不杀掉害死儿子的凶手,如果不知道,他肯定忍不住扣着扳机的手,从而落入陷阱;拉马知道了,也选择不杀掉john,而杀掉了自己。
剧中唯有的两个知道未来的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不同的道路,拒绝掉入命运的囹圄。
告诉我未来,好让我去改变。
我不停地想,那些意图犯罪的人如果知道自己的未来,会不会去改变?
如果给时间让他想一想,看看自己将要犯下的事,他会不会另作一番抉择?
告诉我未来,好让我去改变。
我们做事,总说要三思而后行。
三思,思的不正是未来?
后行,行的不正是避免不好的未来的事?
告诉我未来,好让我去改变。
为什么那么多人害怕平庸的生活?
假如看得到全部未来,而无力去改变,一步步照着既定的舞步机械地旋转,生命确实失去了很多乐趣。
生活美在一转角的瞬间,绚烂扑面而来,猝不及防。
告诉我不好的未来,好让我去改变。
不要告诉我美好的未来,好让我去享受。
少数派报告算是逻辑缜密了但还是有些伤 理念方面: 1、因为刑法不仅仅惩罚杀人既遂,对被预测的谋杀未遂犯定罪并拘禁是合理且可行的。
如果根据预报提供的线索,寻找证据并能够确定嫌犯有杀人意图,那么嫌犯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行凶未遂则成立杀人未遂。
故,根据预报定罪有可行性。
电影基调认为未实行即不构罪是错误的。
结尾处将所有犯人释放是不合适的。
2、预测系统行之有效。
六年间大大减少恶性犯罪发生率。
虽然可能被利用而欺骗,但机率相对较低。
要知道现实的司法体系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裁判。
是不是有可能出错就要全盘抛弃呢。
那么法院存在的价值也要打折扣了。
3、西方人的理念是强调个人自由。
东方人强调的是集体的利益。
牺牲三个人的自由而确保整个预测系统正常运转似乎是电影所不能容忍的。
个人以为自由权和生命权是不可划等号的。
三个人的自由权和几千几万可能被拯救的被害者的生命权孰轻孰重呢。
剧情方面: 1、老头可以雇佣两名流浪汉甚至更多先后去杀先知的母亲,此举同样可以瞒过系统,且不易暴露。
或者可以利用权力暂停预测系统,杀完后再启动。
再或者可以将先知母亲永久拘禁起来。
总之,在若干方式中他采取了最愚蠢的。
2、明知主角的妻子发现了他的阴谋,老头没有任何举动而放任她离开营救丈夫,此举非常不智。
3、主角已被通辑,他的旧眼球居然还能通过预防局保安系统的扫描让人无法理解。
主角已被监禁,她的妻子居然还能使用他的旧眼球闯入监狱也十分的匪夷所思。
4、主角的妻子好大的面子,一个电话就可以让主角的旧同事将未经确认的图像发送到新闻发布会的现场。
5、主角在片中得到了两个黑道朋友的帮助,这两名朋友帮助他的理由十分牵强。
一个是因为被抓后进了监狱大学十分感激。
一个是因为已经被通辑的主角威胁他身负案底,大哥你都自身难保了,那威胁有啥用啊。
6、老头为啥要自杀啊?
7、主角的孩子哪去了?
8、养花的老太太说有好多吸毒者的孩子都有预测的能力,为啥整个预测局就有三个。
你多找几个让大家换换班行不。
9、你把三孩子送到荒野的一个小木屋还说要发挥他们的兴趣安度余生,这是整啥事啊,让他们三P啊?
2002年的电影也就不怎么挑剔了,但是电影里面2处让我无法接受的逻辑:1. 先知超能力的来源,只是因为某种毒品,感觉有点牵强。
2. 预知犯罪和真正的犯罪是不一样的,凭这个把一个人终生监禁简直毫无人权。
就像阿汤哥扔的那个小球,小球会因为重力原因掉下来,但是人不一样,知道了未来可以做选择。
半听半猜的,把一直想看的《少数派报告》看完了。
由于找不到匹配的字幕,实在看的痛苦得很。
但交流的奇妙正在于此,信息的传达有90%不来自于语言,所以居然看完了,那些不明朗完全没有伤害思维的睿智美感。
出自汤姆克鲁斯加斯皮尔伯格的梦幻组合,《少数派报告》这样充满各种商业元素的大制作,当年在美国居然落得个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初看来,实在是让人费解的一件事情。
然而,在伴随着影片叙事,当我们不得不开始动用自己不那么完善的对于时间轴线的思考能力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一部电影企图在120种内醉心于事关科技和人性的匹配的哲学性思考,那么再多的噱头也不会让一部商业片看去讨巧。
影片有着一般科幻片的老调开头——构建一个看似完美的未来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开始能够多多少少运用貌似成熟的预测能力,将犯罪行为扼杀在尚未被付诸实施之前。
这样的世界是整洁的,高效的,看去似乎也是了无瑕疵的,又一次,人类幼稚地认为,历史的终结终于到来,我们总算拥有了朝思暮想的黄金时代。
故事的波澜起于这种预防犯罪系统的发明者开始致力于将其在全美国国内范围进行推广——之前该系统只是在华盛顿特区被运用。
事关重大,FBI派出一名年轻的官员对预防犯罪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估。
传统与先进科技的交锋在一开始便锋芒相对。
影片的第一个高潮是一段对话,而这对话发生的背景,是FBI的官员强行闯入绝密的“神庙”(“神庙”是预防犯罪系统的成员对他们的“先知”,即预测未来的法官,的工作环境的昵称。
在“神庙”内,关于未来犯罪的预测被生成)。
代表传统讲究逻辑推理和实物证据的FBI官员,代表最新科技的预防犯罪系统的警官队长,一个对于人类干预未来的行为持深深的忧虑态度,一个因为爱子被人残忍杀害,而对犯罪行为持的是预防而不是等损失发生了再作于事无补的挽救。
以下是他们充满张力暗藏火药味的对话FBI官员:技术让人信赖,而这种迷恋最终导致的是错误的对技术的信仰警官队长:我们只是利用技术的预测能力为我们解决问题FBI官员:但人们会认为预测能力就是神力,认为技术就是宗教,就像你们把这里的法官叫做“先知”,把这里叫做“神庙”。
警官队长:“神庙”只是个昵称。
技术是。。。
FBI官员:完美的,对吧。
我知道你要这么说,我也承认。
但人永远也有缺陷。
在这里,FBI官员似乎保守,看似对新技术充满了自我防御性的抵触。
警官队长为这个看似可以为人类一劳永逸解决犯罪问题的系统投入了真挚的感情,他似乎更动人也更正确一些。
影片真正高潮的到来充满戏剧性。
新的任务到来了,而警官队长吃惊的发现,这次未来犯罪行为的罪犯就是他自己。
而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数十个小时后将被他杀死的那位受害人,他居然从未谋面。
面对着即将被系统逮捕的窘境,不得已,警官队长劫持了一名“先知”开始亡命之旅,他期待着“先知”对于未来的了解能够让他明白到底什么将会发生,并避免最终的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发生。
“先知”的超能力果然没有让警官队长失望。
在“先知”的帮助下,警官队长躲开了一次又一次来自系统的追铺。
这一次又一次的躲避竟在预测的犯罪发生前几分钟,将警官队长带到了预言中犯罪行为的发生地点。
真相终于大白,将被警官队长杀死的受害人,竟是逍遥法外多年的杀死警官队长爱子的杀人凶手。
如同“先知”的预测所言,在犯罪行为的预计发生时间数秒前,警官队长对“受害人”举起了枪,然而在犯罪行为预计发生的那一刻,枪声并没有响起,“受害人”耳畔传来的是警官队长对于他合法权利的宣告:“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一切都将作为呈堂证供。
你有权雇用律师,如果你没有支付能力,我们将为你找一位。
”正如之前“先知”对警官队长所言:“我这里没有你的少数派报告,但你仍然有能力作出选择”。
然而那一枪最后是否击出,其实对于整个故事的思考已全无重要。
就在警官队长疯狂逃命的同时,在系统内部,FBI的官员运用着传统的逻辑推理的工具对看似完美的技术系统,进行了手术刀般精确的解构。
FBI官员提出,可能的问题往往出现在系统的内部。
如果“先知”预测出的未来犯罪罪犯是我们的系统成员,正如这次的警官队长,那么有没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掌握了未来犯罪的全部细节,这位作为未来罪犯的系统成员运用某种方式,诱使他人依照这些细节在预计的犯罪时间出现在预计的犯罪地点,做出预计的导向犯罪的举动,那么这个无辜者将毋庸置疑被系统逮捕,而系统的警报将解除,真正的罪犯将在毫无被捕危险的条件下将本应该发生的犯罪真正付诸实行。
问题提出了,我们阻止了犯罪行为,但被我们阻止的犯罪行为真真切切是我们预测出的那次犯罪行为吗?
我们对未来进行了干预,但被我们干预的未来真真切切是我们企图干预的那个未来吗?
我们对未来的干预导致的未来的转向难道不会影响我们干预的预期效果吗?
“先知”带领着警官队长规避着被捕的危险,而这些规避却把警官队长引向了犯罪的发生地和本部可能谋面的受害人。
究竟是“先知”的预测指导着我们更好的适应未来,还是“先知”的预测本身在塑造着未来?
当警官队长挟持着“先知”逃避系统的逮捕时,系统的创立者说出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没有人能阻止他了,因为他已经是未来的一部分了。
”然而身在当下,谁又不是过去的未来的一部分呢?
过去在《异型》的影评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异型》描摹的是一幅破败肮脏的高科技未来图景,这种图景对于技术进行了完美的解构,技术日臻完美,而这种技术面的整洁永远也磨灭不了人性深处永恒的残缺。
”而《少数派报告》塑造的整洁高效未来,同样刻画着完美技术下的人性缺陷。
影片致力于一种有悖于传统的对于时间的非线性思考,不可避免的带给观看着一种对于时间性思维无能为力的感觉。
生活在不可折回的时间箭头之下,我们肉眼凡胎如何超脱自身,思索百般纠结的未来,而这未来竟被现在干预。
毕竟面对时间的链,谁能宣称永远思维清晰
【4星】QQ禁片1、男主吸毒,逃跑能力还这么强,那么多人都追不上,有点假2、这种题材的科幻片还比较少见,有意思,预测未来,还靠人,那三个先知也是人,本来就不一定准确,再加上预防犯罪的也是人,搞得好像很只能,每次预测到犯罪还整个台球🎱,太假装请求授权男主处理。
确实这个系统不稳定,不精确3、最后来说,先知也不算是先知了,因为至少在没有干扰的时候,该杀人的还是应该杀人,但是男主最后却没有被杀4、男主的上司太过于重视权力,最后自己给了自己一颗金子弹5、男主是个熟悉的面孔,应该演不少电影。
他适合超级英雄式的、好爸爸式的角色6、挖眼睛那里点到为止,不然就成了血腥恐怖电影了7、男主是个儿子奴,丢了多年的儿子居然还能这么情绪激动8、凶手其实不难猜,那个老头没有在行动上帮男主
斯皮尔伯格又成功商业了一部本可以很好的科幻片。
创意不错,到主角真杀人之前节奏都很棒,然后剧情急转直下瞬间无趣猜中BOSS+结局...
距9.11不到一年就拍出一部涉及监控与隐私题材的反乌托邦科幻片,只能说斯皮尔伯格的非常敏锐的时代洞察力。不过可惜作为天才好学生的他vibe和PKD还是不太兼容,威廉姆斯的管弦配乐尤其不搭调,但蜘蛛找人和Agatha给夫妻俩讲故事两段展现的调度与对情感的精准控制仍然让人叹服。另外本片与斯皮尔伯格好基友卢卡斯的《克隆人的进攻》同年上映,居然都出现了一段极为相似的装配线动作戏,也非常有意思
1.预知未来也就是严格的决定论,但不等于可知论,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可以“造假”,所以重要的是可知而不是决定。2.未来的影像化、时间来呈现决定论向可知的转化,但宏观的决定与可知关系不成立,那么微观的关系,环环相扣或许有可能成立。3.德里达的“档案之恶”,档案始于官方和权力的暴力,不仅包含过去,同时包含未来,是对未来的篡改。
电影毒药,汤姆克鲁斯加美国老谋子斯皮尔伯格
作为一部十年前的科幻,想象力很牛逼,结构紧凑,悬念迭起,故事流畅。当然,这种科幻片是不能仔细去想的,总有这样那样的漏洞。但各种情节反转,和对未来高科技的想象,还是相当吸引人的。但实质上,科幻的背后是对人性和道德的质问。即使先知预知了即将发生的犯罪,你又如何能给人凭此定罪?
剧本不错,本来可以更加宏大的主题,在冗长的镜头下展现不了,而且硬伤多了些,并以幕后阴谋者遭诛作为的标准商业片结局,俗套依然。不过影片立意深远,某些价值观值得探究。
剧情很好,演员很差劲~(当然除了靓老汤外)
因为我们对未来的描绘与预测而改变了原本的未来,那么我们还是否可以宣称我们预测了未来?如果不能,那么面对同样的问题&&人对于客观实在的描述与定义,因为无法排除这一行为的主观性,而或多或少的偏离了绝对的客观&&那么我们是否还可以声称我们进行了客观描述?
开头十分钟就很脑残了:科技都发展到能侦测脑电波预知犯罪了,却连最基本的卫星定位都做不到,找个房子墨迹十分钟。汤的手势指令又傻又别扭,还不如鼠标方便,不知道的以为在跳操。动作戏槽多无口,一群会飞的装甲兵在死胡同里被手无寸铁的汤汤打得四仰八叉。负分
三星半 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少數派報告”,斯皮爾伯格在“玩”大家。反轉有點意思,最後反派略顯刻意。雖然談不上佳作,但預測未來的創意點不錯。
看的时候觉得不错,看完就只记得电影忒长了....
近期的烂片大王!
还以为达到哲学高度 但到最后所谓的少数派报告也没出来过 大导演也会烂尾
我一直对嗑药生出预测未来来表示不解
土鳖特效加土鳖咳螺蛳剧本好到天顶星都没用啊
阿汤哥经典烂片之一。当然阿汤哥还是有好电影的。
一直期待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能像库布里克一样在极具科技感的同时,能坚持客观地描述未来世界中的绝对理性和对于感情与个性的极度抹杀,而不是每一次都要用主角的意念来改变本来该是悲剧的剧情发展,不是我太悲观,而是有时候,比起温暖和皆大欢喜这个世界更需要悲剧和深刻。
构思和创意很巧妙,老生常谈的预知未来预防犯罪主题依然可以拍的很精彩。就是整个故事杂糅的元素过多没什么侧重点,在科幻智能哲学思辨上略浅面,结局太平力度不够,整体风格比较偏好莱坞。
科技也有两面性,少数人不代表毫无根据。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