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平原上的摩西》小说、看过《平原上的摩西》网剧,悬疑感十足,东北早年间的风貌展现的很有感觉,人物形象刻画的都很好。
没想到沉寂多年的电影版竟然把爱情当成了故事主线,什么时候能够不这么俗套,这片子可讲的东西很多,大可不必围绕着儿女情长。
傅东心刻板爱读书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没强调,小时候小树和李斐的故事也没说,最重要的两人湖心划船场面也没了。
文/梦里诗书 作为改编于双雪涛小说《平原上的摩西》犯罪悬疑电影,《平原上的火焰》其实底子并不差,然而,电影将青春疼痛文学嫁接到犯罪悬疑电影的过程,却显得那么的尴尬。
从节奏掌控的失衡,到角色塑造的苍白,再到无从共鸣的情感,电影从始至终都只是流于了文艺爱情的表象,而从没有真正去展现出时代与人物。
电影最为明显的诟病,在于导演对非线性叙事掌控的力不从心。
这种叙事手法本就尤为苛求导演的能力,而从成片来看作为导演的张骥,显然并没有在这个上面去展现出自己的天赋,作为一场本就跨越了八年时间的案件,电影多线并行的结构没有抓住重心,导致主线模糊,次要角色的支线情节缺乏深度,又明显的能感受到删减对电影节奏的进一步破坏。
这就例如电影前半段的节奏本身是缓慢的,而到了后段的收尾,则越发的匆忙。
节奏的失控,在电影中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角色塑造的无力。
周冬雨饰演的李斐也好,刘昊然饰演的庄树也罢,这两个核心主演的人物,都没有给出多少情感铺垫的空间,女主李斐没有内心变化的挣扎,刘昊然的庄树,他所呈现的“平淡”,放在这部电影中,根本演不出庄树身上那种被宿命所困的沉重感,至于其他配角人物,如梅婷、袁弘等资深演员也能沦为了功能化配角,进一步暴露出了导演对群像刻画的乏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由此《平原上的火焰》想要作为卖点的冷峻风格,实则陷入了形式大于内容的陷阱。
大量低照度镜头和暗色调画面,非但没有服务于剧情,刻意营造的压抑更进一步破坏了电影的整体观感。
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情感纠葛,也在这样的视觉处理下实则变得模糊不清,这种刻意为之的风格体现,无异于刻舟求木,根本难以形成电影的美学表达,反受其累。
其实《平原上的火焰》,同《漫长的季节》一样,展示的同是经济浪潮背景下东北下岗潮的社会阵痛,本身都有很好的内在底蕴,本该都有着让人足够共鸣的时代情感,电影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创作野心与执行能力的错位。
它试图融合犯罪类型、青春疼痛、作者电影与社会寓言,但试问有几位大师级导演能将这么多的元素,驾驭的游刃有余?
贪多求全的改编丢失了原著的精神内核,迷失了自身的方向,最终只是将东北的衰败沦为了一场泛善可陈爱情的背景板,什么也讲不出,什么也讲不好。
一个好剧本诚然犹如基石,但更为关键的是导演如何去诠释与雕琢,《平原上的火焰》开始有着佳片的气质,最终呈现的却是一场杂乱无章的拼贴,内里空洞,缺乏灵魂,宛如一缕冰冷的虚光,点不燃平原的火。
非常凑巧地在某个失眠的晚上买到了最后一张平原在纽约亚洲电影节首映的票。
平原是这两年我很期待的电影,一是双雪涛的小说写得好,当年读的时候就感觉是好故事,可以拍成很好的电影,二是因为冬雨,平原算是冬雨继少年的你之后第二部大荧幕女主角的作品,我期待她的李斐,并且相信她有不会让观众失望的能力。
开场前主持人说这是个讲述 unfinished commitment, unfinished dream 的故事,我很喜欢她的概括。
其实当时我已经把小说内容忘的差不多了,只记得是在一连串出租车司机被害的背景下两个少年约好了要在平安夜放把火,也算是完全清空自己去面对这个电影,只专注当下的观感,什么小说里不是这么写的,那段怎么没拍出来,完全没有做类似这样那样的比较。
怎么说呢,电影本身像是在做梦。
再说得具体一点吧,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就是熟睡中的你能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正在做的这个梦是有趣的,但它断断续续,你很想屏息凝神,却无法让它连贯,又不愿意叫醒自己,因为那样梦就彻底没了。
这是平原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
冬雨是好的,有好几个片段足以让她再度封后,昊然也是好的,他呈现了一个更温柔的小树,更不用说别的演员。
可是当优秀的演绎遇上不连贯的剧情,突兀的感觉会大于感动。
所以平原无法取代白日焰火,超越燃烧,甚至是它自己的原小说。
至于电影结束后半小时的导演Q&A,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状态疲惫的原因,感觉回答质量不是很高。
看完电影就立马回去把小说重新读,此时脑子里已经有了小斐和小树他们的模样,再读的时候就更有趣了,也会思考电影的优劣之处。
她又一次笑了,说,你出现的时间很对,我知道你糙,但是你也不要嫌我细,你唯一看过的一本连环画,是一本伟大的书,只要你不嫌弃我,不嫌弃我的胡思乱想,我们就可以一起生活。
”电影里父母这辈的关系一笔带过,很匆忙,交代的不清楚。
小斐为什么买了四张去南方的票,她觉得傅老师和她爸是互相有好感的。
她为什么这么觉得?
傅老师为什么选择跟小树他爸结婚?
小说里这话说的多好,傅老师是不爱庄德增的,但我们可以一起生活。
小斐把火柴盒捡起来,从里面抽出一根火柴,划着了,盯着看,那时候天已经黑了,没有月亮,火柴烧到一半,她用它去点火柴盒,老李伸手去抢,火柴盒已经在她手里着了,看上去不是因为烫,而是因为她就想那么干,她把手里的那团火球向天空扔去,“咝咝啦啦”地响,扔得挺高。
”李斐喜欢火,电影里我记得只有一幕,是周冬雨开煤气灶,火苗“喷”一下绽放开来,她盯得出神。
我更喜欢小说里的这段。
我们小时候一定有一个阶段,也是喜欢火的,它神秘,它美丽,它危险,我们着迷于火柴擦地一下生出火苗,点燃蜡烛,不,还不够,如果手边有报纸啊纸盒啊树枝啊,下意识还想去点燃它们。
我从电影里能感受到李斐想去南方的渴望,但我感受不到她对火的热爱。
我对小树说,小树,快圣诞节了。
我知道庄家是过圣诞节的,每年的平安夜傅东心都给大家包礼物。
我说,你想要什么?
小树说,你买得起?
我不要,我妈骂我还少?
我说,我可以给你做个东西。
小树说,做啥?
我说,烟花行吗?
小树说,就像你点了那个火柴盒一样?
我说,你还记得?
小树说,那玩意太小了,没意思。
我说,你想要多大的?
小树说,越大越好。
他伸开双臂,能多大多大,过年我妈都不给我买鞭,怕我给人炸了。
我想了想说,我知道,在东头,有一片高粱地,我爸带我去一个叔叔家串门,我在那过过,冬天的时候,有没割的高粱秆。
都枯了,一点就着。
像圣诞树。
小树说,你敢?
我说,兴许能一烧一大片,一片圣诞树。
小树拍手说,你真敢?
我说,你会去看吗?
穿过煤电四营,就能看见。
小树说,你敢去我就敢去。
我说,无论你在哪?
他说,无论我在哪。
我说,如果傅老师不让你去呢?
小树说,不用你管,我有的是办法。
我说,几点?
小树说,太早会被人看见,十一点?
我说,十一点,你别忘了。
小树说,我记性好着呢,就看爱不爱记。
我准到。
”小斐和小树之后的命运起点就在这个平安夜的约定上。
电影里周冬雨带着玩笑地说,敢不敢和我去放把火。
看的时候我在心里说,什么鬼。
但是你看小说里就很详细,小斐是想给小树圣诞礼物。
小树是经常闯祸的调皮孩子,小斐喜欢他,想讨好他,一般礼物小树不稀罕,所以小斐想到去烧高粱杆,像点亮的圣诞树一样,最好还是一片一片的。
单单听到这么个想法是不是已经很兴奋了,何况他俩还是孩子。
这里两个人的对话没拍好,太可惜了。
这个约定很重要,小斐为此几乎失去了所有,所以它至少要站得住脚,它也要足够美,让人一想到之后每个人的悲剧,都下意识联想到平安夜的约定。
蒋不凡和孙天傅的戏份增加了不少,这两人在电影里演绎得很好。
蒋不凡没法单纯用好坏评判,但你能从电影里看出他的压力,一连好几起出租车司机被杀,他需要赶紧破案给老百姓交代,结果他的武断害了自己,也害了李斐父女。
孙天傅这个人物在电影里也是意想不到的,这也是电影出彩的地方。
同样,相比于小说,电影是有那么丝温柔在的。
刘昊然的小树是温柔的,平安夜那晚,小斐悲剧的起点,小树去赴了约,在夜晚的高粱地里他等了小斐一晚上。
长大后两人再度重逢,经过的火车把小斐的车切成一帧又一帧,望眼欲穿的小树,他是想念她的。
电影可以更好。
希望能顺利上映,希望更多的人能与小树和小斐相见。
很多人没看懂此片觉得逻辑不对其实这个故事极其缜密很多人没看懂 刘昊然到底去没去玉米地这是解开整个故事的关键如果刘昊然没去那第二天那个警察死于玉米地附近周冬雨正好又消失了两者都是他最关心的人他肯定能把两者联系起来而不是多年后后知后觉那么刘昊然必然去了他后来回答周冬雨说去了并没骗她那他怎么去的呢答案是 打不到车只能偷了辆大货车前面有伏笔他经常偷开别人的车因为不熟练开大货车撞到了周冬雨坐的的士仓惶中逃走了 估计还撞失忆了所以周冬雨最后开枪打了他两人的命运量子纠缠他追寻的凶手就是他自己
钟爱火焰的李斐本就不属于这片一切都在崩塌的冰天雪地,她没有错,但偏偏她想带走的一样都带不走,连孤独的出逃都做不到。
戏外删改的片名与隐去的“摩西”极为讽刺地与李斐的命运产生联结,恰如那幅白纸上没能完成的“出埃及记”,她每一个试图出逃的举动仿佛都受到了命运无情的责罚。
信念的向上牵引终究拗不过个人与时代螺旋下坠的重力,眼看着李斐无辜的肉体与灵魂被撕扯着划出一道支离破碎的“血流星”。
在大片的留白中诠释这种令人无比心疼的破碎感,冬雨早已驾轻就熟,尤其是八年后隔着铁道从后视镜回望庄树的眼神,无言的几个眼神中仿佛有着平静海面下涌动的暗流,百感交集。
不过最震撼的还要数李斐手刃小人的一场,原本坐等腐烂的黯淡人生因为庄树的回归而不再平静,内心的躁动、兴奋、不甘与恐惧一并涌上心头,而同时又遭受着小人的肢体与精神暴力,接连被殴打、羞辱、侵犯和威胁,多年积压的情绪早已在命运一次又一次地重击下扭曲成了不堪的形状,最终爆发为一瞬间不计后果的反杀。
面带鲜血的李斐在短暂的时间里,呈现出了一瞬间的错愕、略带恍惚的恐惧、生理性的紧张、被复仇快感上身的兴奋以及艰难地迫使自己冷静下来的急促呼吸,层次的丰富程度令人发指,表达的精准度堪称完美。
我不清除删掉的11分钟包不包含这一场前后的戏,但目前呈现在大银幕上的已经是又一次超出期待的表演了。
不过相比原著,目前的版本过于简练,气质到位,但剧本略有缺憾,有不可抗力的因素,但也有编剧的问题,在需要不小脑补量的情况下有些台词显得设计感过强,这就对主演自身所带的“故事感”有着极高的要求,万幸冬雨最不缺的就是这个。
除了几场重头戏外,例如坐上与滑下车机器盖子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也是一场比一场的妙。
可惜,庄树如同树桩,这傻小子一场戏都接不住。
3/10 极烂 一部空有东北下岗工人潮壳的文青无病呻吟之作。
这部片子能上映其实是有些波折的,几年前的那次撤档可以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再加上这种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致的东北工人下岗浪潮的影视作品这几年很多,比如说漫长的季节、老枪等等,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也因此我是抱着一个不小的期待去看的,看完以后真的是大失所望,完全是浪费钱。
本片大体可以归为极其灾难的前半部分,以及灾难的后半部分。
首先本片的前半部分真的可以说是把雷点踩了,首先各种信息都是通过台词直给,而非用画面讲出来,这部片子很多的信息这样。
再来就是人物之间的对话没有生活感,感觉每个人物就像是导演的人偶一样在演着木偶戏,说着一些云里雾里的台词,再加上演员的演技又不足以撑起这部电影,也就导致整体看起来相当的烂。
再来就是剧情,本来这种电影给人带来的感觉应该是小人物在时代浪潮的推进下不得不做出一些事情,是一种宿命感,但这部电影前半段的感觉就好像如儿戏一般,人想杀就杀了,仅仅是因为一时的冲动;车抢就抢了,也是因为一时的冲动;人打就打了,也是因为一时的冲动……这些举动都使这部电影看起来十分的幼稚,毫无宿命感可言。
本片后半部分也很差。
首先是时间跨度上虽然影片说了8年后,但在人物身上完全看不出时间的沉淀感,就拿刘昊然这个角色举例,八年前发生了那么大的事故,再加上他这八年里又考上警校成了警察,按理说应该会跟八年前有所不同,但整体看起来还是和八年前一样,不妇说这个人物角色从一开始就没有立起来。
再来就是周冬雨这个角色也很莫名其妙,动机不合理,她嘴上一直说着要去南方,但其实完全没有把要去南方的真正原因给讲出来,她第一次在派出所里哭的那段戏也是很莫名其妙,莫名其妙的就哭起来了,说她爸这样很不好,也没有说具体到底是怎么不好,影片也没有讲出来,真的就是很莫名其妙。
并且八年后喜欢女主那个医生这个人物也很莫名其妙,知道导演想塑造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但是这个角色真的就跟工具人一样,而他最后被女主杀死那一块儿也很莫名其妙,也不知道女主在笑什么。
反正整体真的很烂,可以看出来导演是想拍一部很牛逼的文艺片,但最后出来只是一部装逼失败的烂片。
当然,本片也是有一些优点的。
本片的大纲其实是很不错的:八年前的小镇上发生了连环命案,男主与喜欢的人约好了在圣诞夜前夕放火,但在圣诞夜前夕一个与男主有关系的警察丧命,男主喜欢的人以及她的父亲消失;八年后,当男主成为了警察,并再次调查这件事情后,发现这件事情与八年前消失的邻居有关,并展开了一场宿命般的追捕……这大纲听起来还是挺带感的,但最终执行出来真的很一言难尽。
我个人觉得里面拍的最好的一场戏就是雪夜出租车那一段戏,首先是警察司机以及后排的乘客嫌疑人,还有副驾上的女儿,这三个人之间的那种紧张感在那一段中可以说是比较好的展现了出来,再加上本片的配乐其实是很不错的,也就使那一段戏看起来比较不错。
再来就是本片的场景布置比较考究,像是男主他们家就有比如说吹风机、音响等等当时的小资家庭会有的东西,一些工厂以及户外的场景布置也很好。
只说可惜了。
总体也没什么好评价的,烂片一部。
《平原上的火焰》改编自双雪涛小说《平原上的摩西》这事大家肯定都知道了,小说讲了个什么故事?
电影又有怎样的改编?
从目前发出的预告,我觉得基本故事还是按照原著在走的,也会有一些新的内容,网上看了一条微博,觉得讲得挺透以下转自微博@黑光乍泄,有删减,如侵删:因为很喜欢刘昊然和周冬雨,想提前知道《平原上的火焰》的故事,就去看了双雪涛的小说《平原上的摩西》。
发布的#平原上的火焰火的约定版预告#中,可以看到很多原著里的色彩,以及为了丰富人物而增加的新情境。
小说以作者生长的东北沈阳市铁西区为创作背景。
有关铁西区的事,王兵拍过一部非常著名的纪录片,有9个多小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第二集的名字叫《铁西区:艳粉街》,在本片的故事中也出现了这个地方,都是真实地名。
这是整部电影所处的时代基调。
预告中那把枪、以及一个男人朝着另一人开枪的画面,就是这个背景下的一场意外,也是李斐与庄树这场错过的“祸根”。
8年前,一个县城接连发生出租车司机被抢劫杀害的案件。
袁弘饰演的刑警蒋不凡带领人手假扮成司机,守株待兔等凶手露面。
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小李斐和她爸坐上了这辆车。
预告中的这一画面,给雪夜中的那声枪响留下了悬念。
这天是平安夜,李斐和庄树原本约好要去玉米地烧秸秆,“烧起来像棵圣诞树”。
就是这样一个关于火的约定,让二人错过多年,直到长大后的庄树成为一位刑警,重新调查这起案子,才意识到当时车上坐着的人可能是李斐。
原著中的李斐从小就喜欢火,所以电影里也保留了很多“火焰”元素:燃气灶的蓝火苗、燃烧的玉米地、二人烤鱼的篝火、出租车焚毁后的熊熊烈焰。
预告开头和结尾,时隔多年未见的二人终于重逢,小心翼翼地互相询问,“那年平安夜,你来了吗?
”,希望电影版给一个不负众望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梅婷饰演的傅东心(庄树母亲,李斐幼年的导师),文雅理性,暗藏心绪,这个选角我觉得非常贴合。
另外,上映时间和李斐庄树的约定一样在平安夜,挺有仪式感的。
这部积压了很多年的电影终于在近期上映了,还被删减了较长的镜头。
本片的故事线分为八年前和八年后,并没有像一般悬疑片那样交叉叙事,完全就是先后叙述故事全过程,但同样具有很强烈的悬疑感。
全片在摄影和美术上做到了极具特色,将平原上的空旷和凄凉感呈现得极为出色,营造出一种压抑和萧瑟的氛围,也非常符合那个年代下东北地区人们生活的境遇。
本片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犯罪故事,还探讨了命运与救赎的话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无常,让人物情感上更具冲击力。
片中周冬雨饰演的李斐,既有少女的纯真,又有成年后的复杂情感,她的表演既细腻又富有层次感。
刘昊然饰演的庄树也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角色,他的表演也能让令人印象深刻。
但全片总得来看,前后故事的割裂感很严重,没有做到循序渐进,逻辑非常混乱。
另外全片对于人物情感表达也欠了不少火候,对于没看过原著小说的观众来说,很难理解清楚人物角色的情感动机,对各个小事件的突然发生充满疑惑。
今日份的失眠读物是#平原上的摩西# 原著小说。
除了喜欢双雪涛不露声色的文风,就是感慨女主真的是又一个极其适合#周冬雨#的角色。
可能因为之前在平遥影展看过N次的电影预告片,看书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把周冬雨刘昊然带入到故事中去了。
三金可能只是个开始,只要不出大岔子,李斐这个角色将再次巩固周冬雨的圈内地位,毕竟是原著里让人印象最深的存在,一粒孤独又耀眼的珍珠。
浅评一下庄树,个人看法较多,涉及较多剧透,不喜勿喷首先想说,感谢刘昊然演出这么好的庄树,正如原著作者双雪涛的评价:“他在创作中不止会考虑他自己的角色,也会考虑整个电影的立意”,刘昊然对角色和剧情的理解和坚持,让庄树成为了电影里人设性格最完整最正常的角色,而当年才22岁的刘昊然已然称得上精湛自然的演技,为依附在文字里的思想与灵魂增添了血肉,让庄树这个角色彻彻底底活了过来,走到人们眼前。
接着细谈庄树,庄树从不是突然变好的,所以他成为警察并不突兀,他不是浪子回头,而是一个内心向善的迷茫小孩在一个路灯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那条路。
八年前的庄树,虽然看上去混,但还是会去做一些真正混混不会去做的好事:会偷父亲行贿的钱给需要这笔钱的朋友,会帮人捡掉落的东西。
他的混,更像是青春期小孩博取父母关注的方式,可他的父母并不在乎他,在警局,一起参与打架的孩子都有人带走,可庄树没有,当警察说他怎么没人领那一刻,他的眼神警惕戒备又受伤,又隐隐带着一丝恼羞成怒,所以他会去直接挑衅警察,不过他总归还是个孩子,在蒋不凡将他压在墙角的时候他也会心虚害怕,可能蒋不凡也看出了这点,所以并没有为难他,反而略带关心的问了他的情况。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庄树的性格很大层面受原生家庭影响,庄树母亲只在乎艺术和李斐父女,庄树父亲只在乎自己的事业和庄树母亲,而庄树,就变成了一个出了麻烦事想回家,发现家里没地方待,出去找他爸他爸也不关心他到底发生了什么的多余的人,所以他渴求关注,渴求爱,他会打架一次次带着一身伤在父母面前转悠,会做一些他做了也不开心的所谓的坏事,或许他很想让父母能多问问他怎么了,多关注一下他,可惜,最后反倒是一个认识没多久的警察,会关注到他受了伤给他创可贴,会苦口婆心的劝他不能混下去,会因为他做了帮忙的好事顺着庄树那堪称任性的话同意请他吃烧卖,这是唯一一个对他表达关爱的大人,而这个大人却在还没有兑现请了吃烧卖的承诺时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草草下线,而害死他的凶手却毫无音讯,我们无从得知八年前的庄树得知那个唯一关心他的警察的死讯那一刻会想什么,可庄树在蒋不凡死后选择成为一名警察,已表明一切。
而庄树和李斐,我认为庄树对李斐是有感情的,但这种感情不像是爱情,不提一个人对一个从小夺走自己母爱的人到底会有什么想法,他对李斐的感情无疑是非常复杂的,他会因为母亲对李斐父女的亲近表现而直接冷脸,会在饭桌上不留情面的直接说出“择校费好几千我们给吗”这种听着就让人下不来台冷场的话,可他也会为李斐撒出一眼假的,钱是他主动给李斐的这种谎话,会注意李斐喜欢那个手套买下来送给她,会说出那句“你能不能别走”,他因母爱被夺走对李斐有怨气,因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因心中善意而帮助李斐,对李斐在意不舍,他还没有想着去分辨他对李斐到底什么想法,可这一切的复杂情感,一切的爱恨,都因平安夜那一晚都没等到人而独自燃放的那一把大火,焚烧殆尽。
而八年后的庄树,在经历堪称白月光的蒋不凡死去,青梅竹马的李斐一家没有遵守约定突然消失以后,从警校毕业成为警察没多久的他,比起八年前多了成熟稳重,可骨子里还是那个善良的孩子,会去经常探望蒋不凡的母亲,会怕蒋母生活困苦偷偷塞钱,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正式的警察,他终于有那个能力去为蒋不凡报仇。
虽然电影里对探案部分的细节描述不多,但庄树的查案流程其实是很精准的,细屡一下庄树的查案过程,从接下案子拿到特殊物证:与众不同的烟盒→找到烟盒设计者打探消息,得知特殊烟盒拥有者:李父→去工厂老员工聚会打探李父下落,获得线索开出租→直接上出租公司调查,排除一部分正规司机,蹲点出租车司机必去点:加油站,卖盒饭的小饭店…找到李父→中途得知出租车案凶手抓获,但不是杀害蒋不凡的凶手,将李父列为嫌疑人→不打草惊蛇,联系李父的直系亲属李斐,叙旧打好关系,趁机拿到血液样本→确定血迹来自李父在查案过程中庄树,或者说刘昊然的有几幕的眼神戏特别有感觉:追查李父行踪时如猎鹰般冷静锐利紧盯不放,开车追逐李斐时激动急迫与疑问,发现李父有重大嫌疑以后主动联系同李斐见面接吻中间睁眼时的愧疚复杂,撞车后一开始惊慌却在拿到血液样本后冷静还有最后,他同李斐对峙让李斐放下枪时眼中的审视,这些基本上能看出庄树在查这个案子时的整个思想变化。
虽然这个电影不算是专业的刑侦片,里面很多细节几乎经不起太多推敲,但庄树整个流程基本没有太大问题,其实在那之后庄树如果不因为心软直接上报警方进行抓获,这个案子基本可以直接结案。
他在看到那双凉鞋以后就彻底动摇了,他想到了曾经那个说南方暖和所以想去南方的李斐,李斐明明什么都没做错,却落得那么惨的下场什么都没能实现,庄树骨子里的那颗善心,那份想救所有人的想法还在,所以他放水了,不止一次,身为警察他的职责不能放走罪犯,所以他用手铐拷住了那条他明明知道是假肢的手腕,放任自己陷入昏睡,他就这样把选择交给了李斐自己。
其实电影最后庄树在平安夜放火那一幕,特别有震撼感和宿命感,漫天飞雪,熊熊大火慢慢燃起,像火焰做的圣诞树,却又轰然倒塌,火光照亮庄树的脸,他看着那片火愣愣出神,不知道这个夜晚发生了什么,不知道约定的那个人为什么没来,不知道自己以后会什么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约定,在一系列巧合的加成下,改变了好几个人的人生,最终导致了三个惨案,一切皆是阴差阳错,造化弄人。
做好了心理建设看的,还是低于预期。哪儿哪儿都不对,演员全程没找到感觉。
李斐像怀里抱着的鱼,跳不出这个水桶。被印上平原烟的包装,逃不出这个烟盒。口袋里四张去往深圳的车票变成了废纸,窗台上一双属于南方的塑料凉鞋积了灰。庄树说,是人就会犯错。她错在没穿上凉鞋,坐南下的火车,而是执意要放一把火。她终究是没看到那场平原之火,却被时代引燃的命运之火烧成了灰烬。
不知是剧本还是剪辑有问题,有种缺失感。有几场戏没头没尾的,故事都没讲清呢。前后八年的时间跨度也没有很好的展现。似乎对东北和那个时代(某些导演划重点了)的刻画也只停留在文艺界的臆想里。周的角色有些单薄,表演也不像以往那么有灵光,导演调教演员的功力需要加强。刘还是不错的,尤其是穿上制服以后。有几场戏氛围营造的挺好,比如两人驾车被铁道阻隔,还有结尾两人坐在车前,大有那种向着“你,我,对抗全世界”发展的势头(参考《少年的你》),但没有“燃”起来。导演说想要类型化,但很多情感喷发或戏剧冲突的点都没有很好地利用视听构建起来。这影展还是一如既往地由一堆boba libs组织,映后主持人还挺蕉的🍌
周冬雨刘昊然还要拍多少部这样故弄玄虚的片子。
本来觉得可以勉强给个四星,但是剧版我给了四星,影版我只能给三星了。。。
剧本内容挺丰富的,年代感拍的很好,仿佛把人带入了那个真实存在的北方小镇。但是感觉导演讲故事的能力有点差,很多情绪都没有特别好的铺垫和爆发。说是悬疑片又没有很悬疑,说是爱情片又不够浪漫,说是文艺片思考性上又浅尝辄止。所以整部电影看下来很平淡,故事中人自顾自的挣扎,而看故事的人并没有被触动。另,主演的表演在某一些片段有点拖后腿,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在电影节奏上,三星半。
有无常之意。
也不知道有什么好删11分钟,既然冬姐假肢杀人都没删的话,这场戏演得极好。最后一场公园戏为什么不在水上,因为不能演摩西分海吗。还有就是,老天,刘昊然还是好帅
3.5 聪明省力的视觉冲击,黑色电影暗夜追凶桥段对比明亮火焰,但火焰只作为一个表面的视觉元素出现,若是联想到燃烧里的火焰,那寓意份量就太轻太轻。一切无来由的祸因都指向女孩,太苦了,无可奈何的苦看得我翻白眼,还要坚守对爱情的美好愿望,但演得无可挑剔。男孩眼神好浅,逊色了,情感涌出的一些瞬间显得生硬,也可能和剪辑有关。虽然上一代的社会变革叙事被大量压缩,但从些许信息里感受到丰富的发展空间,想必原著小说一定很优秀。这部片如果是在电脑上看,前半部分大概率什么都看不见,建议午夜关灯再打开。
周冬雨把每个角色都演成了她自己。
不知道被删的那十分钟是什么,所以很难给出有效评价。仅就公映版而言,能理解为什么叙事聚焦于子一代。看过原著的话剧情不存在理解问题。但庄树父母的故事完全隐于背景感觉还是有点可惜。周冬雨这条线倒还不错。
4星给电影后半部及周冬雨。
庄树是没走出去的固执,而李斐是走不出去的执念,该表达的都表达到了,但问题是不该表达的也拍了一大堆,该铺垫的划了过去,该省略的画蛇添足。这几年关于东北过往的影视作品太多了,这种除了演员都略显平庸的作品就实在出不了头。看在刘源至少比燃冬拍的好看的份上,勉强及格
电影被压了五年,现在上映居然只有短短101分钟,我想它现在呈现出来的样子 或许已经不是张骥最初想要的样子了。和2年前的同名剧改一样,电影保留了双雪涛小说的故事主线,庄树和李斐卷入东北一场出租车连环劫杀焚车案。我一直想要知道平原上的摩西所指是什么,原著中的这段话给了我答案:「如果一個人心裡的念足夠誠的話,海水就會在你面前分開,讓出一條乾路,讓你走過去。不用海水,如果你能讓這湖水分開,我就讓你到我的船上來,跟你走。 我說,沒有人可以。 我不能把湖水分開,但是我能把這裡變成平原,讓你走過去。」摩西分海开路的能力需要遇到海才能发挥、但无法在平原上施展,就像那个时代的人很痛苦、但却无人可救赎。谢幕的时候,黑底的职员表里写着「文学顾问:张悦然」,这个名字是属于我的火焰、我的耶路撒冷,让每一个摩西都神往。
在巴塞罗那亚洲电影节看了首映,前半段比较平,节奏慢到不知道导演想表达的是什么。后半段开始发力,有几段小高潮,但总觉得差点什么。结局不太喜欢,最后给的特写还以为有什么反转结果也没有。但是周冬雨和刘昊然的演技不错!虽然在场给了3星,但是这里想给4星,不为别的,就为他俩的cp感😂
想象一下漫长的季节压缩成100分钟的电影
Filmfest München 2022 补标
高于预期。小说实在是太好了太丰富了,电影的篇幅没有办法容纳那么多(还原出它的三分之一就是胜利),整个调调把握得还是比较准的。周冬雨是好演员
我说男主是不是灾星了,他爸造反派打瞎教授双眼,他哥滥用职权害下岗工父女,他本人上岸先斩意中人。
刘昊然演的真差啊,真的,他除了当我男友,做啥都差点儿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