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存亡之战

志愿军:存亡之战,志愿军:第二部,志愿军:雄兵出击2,志愿军:再起风云,志愿军三部曲2,抗美援朝(第二部),伟大的胜利2,战与祀,The Volunteers: To the War 2,Th

主演:朱一龙,辛柏青,张子枫,朱亚文,陈飞宇,王砚辉,肖央,吴京,张宥浩,欧豪,韩东君,郭晓东,李卓阳,任重,李乃文,聂远,唐曾,王挺,赫子铭,王阳,贾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24

《志愿军:存亡之战》剧照

志愿军:存亡之战 剧照 NO.1志愿军:存亡之战 剧照 NO.2志愿军:存亡之战 剧照 NO.3志愿军:存亡之战 剧照 NO.4志愿军:存亡之战 剧照 NO.5志愿军:存亡之战 剧照 NO.6志愿军:存亡之战 剧照 NO.13志愿军:存亡之战 剧照 NO.14志愿军:存亡之战 剧照 NO.15志愿军:存亡之战 剧照 NO.16志愿军:存亡之战 剧照 NO.17志愿军:存亡之战 剧照 NO.18志愿军:存亡之战 剧照 NO.19志愿军:存亡之战 剧照 NO.20

《志愿军:存亡之战》剧情介绍

志愿军:存亡之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聚焦铁原阻击战。1951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刚刚结束了持续一个月的作战,就受命进驻铁原战场,正面对抗“联合国军”4个师。志愿军将士们浴血奋战,终于把敌军打上了谈判桌。 为了完成任务,63军189师的战士化整为零,把自己变成一根钉子,牢牢钉在阵地上。 1营阵地上,身为营教导员的李想(朱一龙 饰)立下“一步也不会再退”的誓言,死守阵地。 炮火连天中,李默尹(辛柏青 饰)一家三口在战场上团聚,一把钥匙,一顿战壕中的团圆饭,让这个因战争分离的小家更为亲密。 为了给新中国造出更好的武器,归国军工专家吴本正(朱亚文 饰)在张孝恒(欧豪 饰)的保护下进入战场。身为警卫员的张孝恒坚信,守住了吴本正,就是守住了祖国的未来。 孙醒(陈飞宇 饰)、杨三弟(张宥浩 饰)也纷纷来到铁原。63军全体将士一起,在铁原战场上筑成了一道冲不破的“铁长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熊出没·重启未来萝莉的时间夺天阙危险卧底歌声不绝五十而立美杜莎潜艇我是警察僵尸岛汉阳造百烛游戏时间怪客滴血玫瑰戒烟不戒酒漫漫翘家路神秘间谍宝贝老板:圣诞红利猫和老鼠之巨人大冒险时光之尘一泡而红惊涛大冒险迷雾追凶劝和小组重启之蛇骨佛蜕一雪前耻老三届黑帮生意我的干爹是个贼弹无虚发

《志愿军:存亡之战》长篇影评

 1 ) 来讲一些电影里没拍的情节

先说结论:这不是战争片,这是一部被导演严重夹带私货的动作片。

连最基本的战术都没有,完全是无脑的动作爽片!

想看抗美援朝题材的战争片,推荐《能文能武李延年》、《特级英雄黄继光》、《冲锋》……1、189师师长蔡长元在无兵可用时,亲率机关、警卫人员冲向一线,结果受伤被埋。

被人救出回到师部时,只剩了一条短裤。

2、189师被188师替换下来时,只剩下相当于一个团的兵力。

当最后傅崇碧无兵可用时,不得不动用了作为军预备队正在休整的189师残部。

记住!

不是电影里那样由一个志司参谋越俎代庖带着189师的残部去占水库的,那是内外加山战斗时188师自己放的水。

3、189师以柔克刚,化整为零,没有固定防线。

而这种非常规的防御部署就意味着他们根本不可能完整的撤下来!

也就是说,他们根本没指望能活着回去!

他们在最艰难的时候,对军部问有什么困难的回复是:“让他们准备好二线阵地(言外之意就是:别让我们白白牺牲。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三天里彻底耗尽了美军进攻的锐气。

4、和189师一样,188最后也基本拼光!

例如188师563团从2600人打到200人。

563团1营1连2排最后8名战士在弹尽粮绝之后集体跳崖,只有3人因树枝拦阻而幸存。

5、188师因火力处于绝对劣势,所以特别重视土工作业和冷枪战术(对,比狙击英雄张桃芳所在的24军还要早),扬长避短跟美军打不对称作战。

因为在范佛里特弹药量面前,我们能依靠的只有英雄们的血肉之躯!

但导演却只专注于他的兰博儿子的狙击神迹,根本没心思去表现真实的神枪手们有多英勇。

6、187师在东面防御侧翼,部队不断抽调增援、补充南面正面防御的188、189师。

到美军最后也开始从东侧进攻时,只剩一个团的兵力可用。

但仍然对美军发起了63军最后的反击,而且傅崇碧为此打光了63军最后的炮弹储备。

对,这就是63军最后的破釜沉舟了!

7、彭总身边人回忆在朝鲜战场只看到他哭过两次,其中一次就是在五次战役后看到后撤休整的63军残部的时候。

……电影永远也无法再现当年铁原阻击战的残酷,更何况陈大导演本就为了捧他儿子而拍了这个三部曲。

 2 ) 吐槽贴!老规矩,打五星的来回答问题!我们不人身攻击,探讨!

1.一码归一码,作为电影来说,人物刻画的很差,里面为一个让我觉得真实和印象深刻的是那个用反坦克手榴弹的小兵。

志愿军是人,他们不是天生战神,但是他们因为有信仰而成为了战神,也成为了无名英雄,这叫人物刻画。

如果你对战争电影感兴趣,可以参考血战钢锯岭里面的人物刻画。

2.不写实的战争是非常愚蠢的。

5:1的战损比这是事实,志愿军以更大的伤亡完成了战略胜利这是事实,因为志愿军装备差,条件艰苦也是事实,也因此,人的意志才显得伟大。

3.里面陈宇飞几段戏你出不出戏,别人以牺牲自我的代价去处理美军坦克,他一个爬到坦克上,扔个手榴弹进去,你自己说离不离谱,面对伏击的美军,他轻松击杀,你说离不离谱,你说这叫真实战场吗?

这不是跟闹着玩似的。

4.李奇威的星期战术把彭老总都给干无语了,教员都无奈的说了一句狗皮膏药,你看电影里怎么刻画李奇威的,怎么刻画美军的,就一群蠢b,蔑视敌人就是侮辱志愿军。

5.电影最后,阵地上人都打光了,那手榴弹,炮弹啥的一箱一箱的,这是干啥呢?

且不说志愿军有没有这么多装备,我就想问你这些装备留着装备生崽呢?

这是什么愚蠢的指挥官分配的弹药?

6.炮弹都打过来了,主角团一家还在那抒情呢,一家人不分离,你觉得违和不?

合着他们心知肚明炮弹绕着他们走,因为有主角光环?

那墨迹的你看着不着急,那是实打实炮轰场面,最后还扔块糖,那糖还不如留到最后都没给儿子更有艺术张力。

7.空间调度一坨屎,从头到尾你就看到守了个阵地,一个营哪些战损死亡,空间感在哪,你看得懂吗?

怎么就能挖个地道到美军面前,那他妈是地道啊,那是几十米的距离吗?

两军安全距离最起码得几百米吧,一晚上挖通了?

你找几台挖掘机看看能不能一晚上搞定。

8.水坝那个狙击手呢?

帮助志愿军煽完情就自动退场了?

9.这个妹妹的戏份尬不尬你就说,属于硬来蹭戏,有她没她有啥区别,属于删了比留着更好点吧。

而且她一唱歌,志愿军也开始煽情了,你们是怕美军不知道你们的位置是吧,怕美军的炮火没有把子吗?

为了煽情而降智!

10.水坝那里留守志愿军和阻敌志愿军也是不清不楚的,打着打着,一个人都不见了,就死完了?

美军伞兵都打过来了,那两个配角游走在水坝和阻敌志愿军之间跟玩似的。

11.你说大场面,拍了个啥,铁原阻击战这么悲壮的战疫最后观感拍成了志愿军以一个营的代价干掉美军一个师。

这是什么玩意?

189师以一个师的代价最终减员成一个团,化整为零的防守没有,可以说是自杀式阵地防守这么伟大的战术素养丝毫不提,其余两个师非常漂亮的战术运用,也一点不提,结果给你整个三国演义水淹七军出来,我真他妈无语。

重点都找不到。

12.你看主角从头到尾,一个人都快赶上兰博了,指挥官亲自冲在一线,以一杀百,这叫还原历史吗?

确实有个别超强的军人英雄存在,但不是这场阻击战,因为你如果真的了解史实你就会知道,这场战役美军的气势相当全盛,正是这场战役之后,美军的士气才被击垮。

才间接导致有了后面的英雄事例,这些,都是历史逻辑环环相扣的,不是硬来的。

13.真实的事实是彭德怀最后看着189师仅剩一个团的兵力,彭德怀是什么心情!

蔡长元手术之后问彭德怀要兵,这是一种什么感人的场景。

真实的还原不是让你拍超人的,这场战役真的就是以血肉之躯抵挡对方钢铁洪流。

14.那个专家更是来搞笑的,那偷坦克是不是有点过分且搞笑,这叫尊重事实?

朱亚文演的跟个疯批似的,还有美军的坦克,那一点战斗力都没有,就这也叫美王牌军的美骑一师啊?

坦克的内部机枪都是坏的,只有顶部机枪是吧?

除了坦克大战那一段,坦克的炮筒子都不带转一下的。

15...欢迎评论区补充!

 3 ) 志愿军生死存亡千万别去看!

拍的相当差劲👎🏻!

我是奔着志愿军去看的,看完感觉毁三观!

完全资本电影,披着爱国主义的外套来圈钱带货捧儿子。

真不知道这电影怎么过审的,还是国庆档!

整个电影诉事能力很差,而且志愿军当年发生过的事情要不不讲,要不讲的很短(1-3分钟飘过),要不改编志愿军的历史来给导演臆想出来的假故事做铺垫!

我对志愿军故事也不说完全了解吧,但是出于喜欢,大学期间看过很多书籍,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先辈们的聪明,对战术的灵活运用,对地形的完美运用,还有为了国家不怕牺牲的精神等等等等,这些电影完全没有表现出来一点!

打仗场面给人的感觉就是导演儿子徒手撕鬼子(这里指代美军),而且这样猛的英雄还是虚构的(搞得好像我军没有猛人似的必须虚构一个出来),我就想说如果美军(联盟军)那么差劲,怎么能体现出我志愿军的强大呢?

他美军可是二战的霸主啊,还拥有世界上先进的钢铁洪流啊!

再说了,你把美军拍那么差劲,我军还跟他们打那么久,那我军是什么呢?

有的人会说这没啥的,电影嘛怎么怎么的。

好!

那先不说这些,那咋就说志愿军铁原阻击战的经典战术之一:天女散花(撒钉子200多个小阵地)为啥导演就是飘过呢?

你不知道这是多么牛逼的精神?

多么牛逼的战术?

那你不给画面也可以,那你好歹说清楚啊,稍微介绍下啊,一点也不,就飘过,都没你虚构的故事重要呗?

那我就告诉你这是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被世人一直称谓经典的战术:抗美援朝是二战后紧接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用无数场战斗证明了战场上部队一旦分开,是没有战斗力的。

而我们的先辈为了给后方争取时间,他们做到了!

这是什么呢,是对战术的理解,是领队对手下的绝对信任!

是子弟兵对上级安排的绝对相信!

是志愿军的精神啊!

这些灵魂的东西不值得你导演去细细的拍吗?

又有人说了,只拍这时长不够,我想说你围绕这个主题可以加一些虚构的啊!

而导演是虚构的事件作为主题,这个战术就是铺垫,甚至懒得介绍一闪而过。

我们再说回来,你说这个时长不够。

那好,那炸水库再加进去啊!

也是真事,可导演干了什么呢,炸水库这样的真事,为了他的虚构的故事需要,竟然改动了历史!!!

你没听错,改了历史!

志愿军确实炸了水库,可水库不像电影那样有重兵把守。

炸水库这个决策很艰难执行,那是因为,一旦水库炸了,内外加阻击的志愿军就大概率是自断后路回不来了!

这是啥,这不是精神吗?

为了完成任务,保证大局,视死如归啊!

这不值得你导演好好拍吗?

非要为了大场面为了你虚构事件的推动改编历史?

咱就说为了煽情也不至于改历史吧?

你就实际的拍,稍微夸张一些,我相信电影院哪个不感动,不哭呢?

还有就是电影的叙事能力,电影就没有说清楚为啥会有铁原阻击战的发生,当时美军换了领导,新上任的李奇微通过分析之前麦克阿瑟的失败经历,发现了志愿军的特点,也就是著名的礼拜攻势:美军当时已经溃败了,可志愿军每次进攻,很有特点,只有一礼拜左右,所以他再通过制空权明白了,志愿军是因为后方补给跟不上,进攻就是7天左右。

所以李奇微让部队在我们进攻的时候故意撤退,差不多没有补给了就狠狠的反攻,还用飞机炸你后方的补给!

(你看敌人多强大,导演就不知道拍出来,只有敌人强大,我们战胜了才能显出我们的强大)。

当时我们领导人也是发现了这个,才做出赶紧让大军后撤的决定,而后撤的最重要的中转站之一就是铁原,所以才会有铁原狙击战,所以才叫做志愿军的生死存亡之战!

电影呢,讲的稀里糊涂,只怕你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还有电影中的专家来看研发的炸弹效果,一直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炸药少,没办法啥啥啥的,可电影最后突然就是我们炸药满天飞炸的美军稀烂,我们赢了。

我的妈呀!

导演啊。

你自己不矛盾吗,我们是动用了很多大炮不假,可你就这样突然的画面,不会让观众产生割裂感吗?

你就说清楚,第一:当年弹药少,确实舍不得打,而且没有制空权容易暴露大炮的位置。

第二:志愿军进攻在晚上,打的敌人怕了,晚上给自己扎营周围设置铁网,防止被偷袭。

第三:志愿军发现了他们的这个弱点,想办法用战术逼他们尽量的聚拢了。

所以赶紧用大炮还调用了别的地方的大炮一起狠狠的炸啊!

我就问你,你把现实拍出来,这不能体现我志愿军的聪明吗?

对战术的高级理解吗?

就我军那装备,那点炸弹都最大化的使用不值得你导演好好拍吗?

改历史不说了,电影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矛盾,甚至bug,我只是从我知道的角度分析了下,电影太长,我也不可能一帧一帧的复盘,我也打字累了。

有兴趣的朋友,我给你推荐一些大v写的也不错!

他们的角度看这个电影,你会发现,这部电影,真的无话可说!

推荐,抖音:①特种吃货Seven(从部队角度对电影的评价) ②羊月哥③你去搜索:志愿军唐国强(唐国强老师毕竟出演了说的很委婉了,怕得罪人)再次说明:不是志愿军精神不好看,是导演纯纯拿志愿军的题材来圈钱,圈钱不可怕,可怕的是压根没拍志愿军,纯纯来捧儿子圈钱。

就这都不好好拍志愿军,拿虚构事件来煽情2小时,可劲想让你哭!

真不知道怎么过审的!

你打着国庆、志愿军的口号,这样拍虚构的事件,会让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有了错误的认知,认为当年真发生过导演拍的事,你哪怕拍完用字提醒观众,本故事纯属虚构也行啊!

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志愿军,对有爱国情怀的国人看你电影的不尊重!!

 4 ) 志愿军存亡之战

电影非常好看,视觉效果很震撼,仿佛带我回到过去,以见证者的身份直面战争的残酷。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要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更有种无力感,实在太惨烈了,好几次绷不住哭了。

63军以2.5万对5万人的劣势兵力,对联合国军展开12个昼夜的惨烈阻击。

63军凭借着铁血军魂和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在铁原宽达25公里的正面上,挡住了美军4个主力师,1600门炮火,和400辆坦克,无数架飞机,鏖战十余天,共毙伤美军1.5万余人,获得铁原阻击战的重要胜利,粉碎了美军快速占领铁原、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线的企图。

其实在看电影之前,我就了解过这段历史,我有心理准备,铁原战役真的太惨烈了,可当我看电影时,还是被虐到了,实在是太惨烈了,心痛,眼泪控制不住的流了下来,有时候文字远不如画面来的刻骨铭心。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科技军事实力的差距,电影里美军用坦克改成的推土机填平63军挖的地道掩体,军工专家说去申请用炮,一个炮弹过去就好了,可我们炮上不来,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落后就要挨打,美军用装甲部队,用武力直接碾压,而我们只能用战术和血肉生生扛下来了,太过心痛。

志愿军2这部电影让直观感受到战争的痛苦和毁灭,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那些用血肉铸成新的长城的英雄,无数血泪,守护了我们现在,致敬心痛,更让我清晰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现在谁也不敢小觑,我为现在高速发展的祖国而自豪。

电影群像塑造的好棒,李想、李晓、李默尹、孙醒、张孝恒、杨三弟、吴本正,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志愿军们,每个人鲜活生动的,有血有肉,各有各的故事。

也是因为他们如此的鲜活,让牺牲也变得更加惨烈,每个人的都向往着回家,他们好多人却再回不去了。

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广播员唱起张老三,你的家在哪儿时,志愿军跟着一起唱,随着信号枪响起,他们冲锋时喊着自己的家乡,眼泪止不住的掉下来,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还有好多好多让人忍不住落泪的瞬间,我其实泪点还蛮高的,但是杀我别用祖国刀,真的忍不住。

电影的最后更是让我泪崩,为了打开水库阻挡敌人的进攻,一个个的志愿军倒下了,战场上只剩了李想一个人,通讯设备响起,傅崇碧说不管剩了多少人,都带回去,可没有人能活着回去了,报告,我们回不去了,一营倒下了,其他人继续前进。

最后李想舔了一下糖纸,取出作战日记里夹着的妹妹送他的那一朵已经干瘪了的小花,糖纸包着小花顺着水飘向远方,那是胜利的方向,是家的方向。

糖是小朋友写信要送给志愿军的,由彭总交给李默尹,李默尹带给李想,李想把糖给李晓吃,自己珍藏着糖纸,糖传递的是家乡的甜,小花是妹妹李晓送给哥哥李想的,带的是家乡的香味。

虽然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可总有人会回家,他们的灵魂与国家同在,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回家。

 5 ) 这部是对第一部的全面升级

既讲好了战术,也讲好了感情,围绕李想一家串起来的故事,不禁感慨,这才是兰晓龙的战与祀啊!

这部把志愿军的各种战术表现得太好了,符合历史,震撼人心!

铁原阻击战需要大银幕的展现,希望更多人了解铁原阻击战!

朱一龙饰演的李想,很好的诠释了妹妹的好哥哥,父亲的好儿子,人民的好战士,兰晓龙笔下的人物从文字中走出来了

 6 ) 希望央媒下场说两句,如果爱国剧被这么带私货,那就真的是要亡国灭种了。

1、剧中188师1营那张合影是搞什么?

美军吗?

教导员那个怂样子太“艺术”了吧。

2、吴京,您老人家干脆敞开了穿军装算了,脖子太粗,风纪扣系不上了吗?

你别让傅崇碧将军蒙羞!

3、剧组完全没有理解什么叫“铁原阻击战”,63军是仓促接战,不是布置好的,189师蔡长元是实在没办法了才分了200多个小阵地!

完全没演出来!

4、战争场面真差,跟香港小痞子街头放烟花一个感觉。

5、请尊重烈士!

请尊重最可爱的人!

他们英勇无畏!

他们视死如归!

但他们打仗充满了智慧与灵动!

编剧,导演们,你们自己智障,请一边儿自己和泥去!

别恶心人!

 7 ) 这部电影应该换个名字叫: 父与子,父亲送我穿越到朝鲜战场。

志愿军二:存亡之战。

这部电影应该换个名字叫:父与子,父亲送我穿越到朝鲜战场。

这样能极大的缓解我在整个电影设定上极大的分裂感,这个分裂感主要来源于这部电影。

对部队建制编制、人员调整、指挥关系、官兵情谊的巨大无知。

让我知道了老子为了捧儿子能够努力到什么地步,努力到我都想有。

陈导这么一位伟大的父亲,严重的影响了我和我爸的父子关系。

陈导也身体力行的告诉了各位父母,鸡娃不如鸡自己。

大家好,我是特种部队退役军官,今天带大家看看志愿军存亡之战里有多少陈导家的私货。

视频会先拎出来电影中最大的核心bug,然后再按照电影发展的顺序分析核心bug在推动剧情时引起的四个连锁bug。

听我分析完,相信屏幕前的各位特种兵能感受到电影是靠夹带私货串联起来的。

铁元阻击战只是一个爱国主义情怀的保护壳。

视频严重剧透,不看就不看!

第一:核心bug这部电影啊,最大的bug就是陈太子饰演的虚构角色孙醒。

在志愿军一里,孙醒作为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1营三连副连长,参加了著名的松骨峰战役。

现实中这场战役打得十分惨烈,以百人之力阻敌三个师长达十几个小时,全连一百多名勇士,最后只剩下七人。

为啥没有呢?

如果让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打完松谷峰,再参加志愿军二的铁元阻击战,不就成了明目张胆的篡改历史?

但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贯穿整个志愿军序列,陈导埋下了整部电影最大的bug。

让孙醒作为38军的副连长,深度参与了63军188师1营的战斗。

这种指挥关系在现实中是绝对绝对绝对不可能的。

更可笑的是,为了保证太子的出境率,朱一龙饰演的一营教导员李想全程对这位外来的副连长委以重任,直接指挥整部电影。

没有找过自己营里的任任何干部,合着你们营除了营长、教导员两个干部,其他的全都是战士了啊,什么排长、副连长、连长、指导员,一个都没有。

我跟不太懂的观众科普一下,正常的编制序列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营在营长和教导员下面会有副营长和副教导员,往下会有三个连,每个连会有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和三个排长,干部序列就到这里。

再往下一个排会有三个班,每个班有班长、副班长、战士、副连长,在连长、指导员的直接领导下,而不是教导员,所以说对指挥关系是巨大的无知。

这种无知还表现在吴京饰演的63军军长傅崇碧,老是一个电话直接要到一营教导员那里,直接越过了市场两级。

现实中真正的指挥啊,先不说会不会累死,这个仗肯定是打不赢的,指挥效率太低下了。

我严重怀疑编剧对于部队的认知是部队等于军营,等于军和营,什么军师旅团营连排到我这儿都重来,更何况孙醒还是一个外来的副连长,在现实中真出现了这种情况,自己营里的连长们、指导员们还有副连长们怎么看肯定不爽啊,这就相当于空降了一个干部,凌驾于其他人之上,这会极大的影响内部团结。

所以说电影对官兵情节啊,也是巨大的无知。

就是因为这种破坏编制建制,影响官兵团结,越级指挥的存在,让我在整个观影的过程中一直有极大的割裂感,让我忍不住一次次拍脑袋,什么玩意儿啊?

每一次68军的教导员叫38军的副连长,让我都感觉是陈导在借理想的嘴叫儿子冲锋了,表现了爸爸给了你不死光环,你别怕。

哎呀,这是志愿军里最要命的陈家私活,让志愿军看起来十分的割裂和拧巴。

所有剧情上和逻辑上的bug,如果从父与子这个角度去看,那都可以解释了,我一点都看不出来。

2、出场bug。

在这部电影里,陈导遇见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陈飞宇饰演的38军的孙醒变成63军的孙醒,因为这种跨军的调动是极少的。

如果硬要给孙醒调动,又要编造更夸张的理由和噱头。

一个谎言需要更多的谎言去掩饰。

于是陈导心一横,软的不行,来硬的那怎么个硬转法呢?

给孙醒直接恢复出厂设置。

参加完志愿军一里的孙国峰战役后,孙醒得了战争失忆症,不记得之前发生了什么。

更令人喷饭的是,根本就没有战争失忆这个病,为了查找这种病用ChatGPT也是没有。。

目前能查到战争失忆症的出处都是志愿军的软文,合着现在软文都这么好写啊,都不用写,片方直接给啥就发啥。

可能编剧们觉得这样做还有两个好处:第一,解释了为什么38军的孙醒没有回到38军报道。

按理来说,中国风战役38军是胜利了,并不是失败了,建制还在,只要建制还在,那么打完仗的战士都必须回到38军,总不能说我打完仗想去哪就去哪儿吧,你当在打王者荣耀要匹配吗?

第二,解释了松谷峰战役存活下来的七勇士为什么没有遵循一个不存在的疾病,解释了一个不存在的人如何存在了。

苏格拉底看了都要自愧不如,感慨一句啊,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句真的是苏格拉底说的。

第三,转移bug。

解决了身份的问题,就要解决转移的问题。

因为38军在38线以北,63军在38线以南,于是安排了一辆给前线送补给的卡车。

懵逼的孙醒毫无缘由的跳到了这辆车上,没有人管,没有人问。

我是说如果如果这辆车不是去前线,而是去后方或者说是回国的那孙醒是不是就成逃兵了?

按照他的精神状态,肯定不知道车的目的地。

这么不讲道理的剧情,居然还更不讲道理的安排了一场美军对补给卡车的小组渗透伏击战。

在我军的大后方出现了美军的渗透小组啊,美军都傻眼了啊,我是谁?

我在哪?

我要干嘛?

擅长打小组渗透游击战的不应该是志愿军吗?

就在我和美军都很懵逼的时候,懵逼的孙醒突然不懵逼了,因为美军的枪声激活了他的一个出场预设,枪声一响,百分之百冲上战场,枪声一响,绝对是第一个冲上战场的人。

这个预设无论失意还是没失忆,都能正常激活,激活后进入超级赛尔人状态,能凌波微步接地,能行进间急停射击,近能枪托肉搏,远能百步穿杨。

最令人望而生畏的是拥有子弹操纵数,打出去的子弹百分之百命中,大观园的子弹百分之百闪躲。

这个状态呢,主要通过眼神来分辨,平常两眼无神,目视前方,激活时两眼使劲往上登,就是粉丝们最爱说的眼神里游戏。

随着最后一个伏击美军倒下,孙醒完成了华丽出场,又变回了失忆状态,恢复了睿智的眼神,颇有一番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之运。

第四,政审bug申请到了63军188师1营,教导员李想一点都没有怀疑他的身份,什么问题都没有问,还委以重任,这一点都不像有素养的政工干部能干出来的事。

政审是政治工作重要的一部分,要弄清手下人员的成分和情况,对来路不明、无法证明自身身份的人,一般都要限制自由的。

当时朝鲜战场上有一名叫吕超然的美国华裔军官,在战场上骗杀志愿军,所以来路不明就值得怀疑。

如果是我到了战场上捡到了一个人跟我说啊失忆了,什么都不记得,这会引起我极大的警觉,因为这代表着他可以装疯卖傻,隐瞒一切。

我在明他在暗。

对我来说,有条件就关起来,没有条件就绑起来用是不可能了,更别说重用了。

5、战役bug虽然太子作为编外人员,多次参与了63军188师的战斗,但基本都是对转移时反伏击战的复刻,还差一场对战局有决定性影响的战斗把太子推上神坛,于是就有了一场被篡改的内外加高地战痘帖原城外的最后一战。

电影里讲,188师的阻击战队面对人数和装备有巨大优势的联合国机械化部队倍感压力。

于是让太子带着三连二排去抢夺由美军重兵把守的水库放水淹美军水库争夺战是电影里最后浓墨重彩的一战,打得十分惨烈,美军甚至空投部队前来增援。

最后战士们靠肉身阻挡狙击手视线,才成功手动打开闸门放水一营。

战到最后打的只剩下教导员李想一人,他与美军同归于尽的时候,水库放出的水也刚好淹到阵地,战斗取得了胜利。

李想和太子都得到了升华,不过太子并没有很明确的死,只是让太子带着在小溪溪里。

我大胆预测一下啊,志愿军第三部孙醒又会像志愿军二里一样醒过来。

孙醒孙醒就是孙子,哎,我又醒啊。

电影里呢对这场关键战斗的战场态势交代的十分模糊,没有沙盘演示,没有实地名字,内外加三个字,没有出现了解真实情况的。

我感觉他们在故意隐瞒,不想让大家知道战斗发生的具体地点。

我看过六十三军纪录片铁在烧里关于这场战斗的片段,大家就能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

这场战斗发生在内外夹山,美军是沿着87号公路从北向南进攻。

内外加水库在哪呢?

就在内外加山东北处。

这个地理位置大家一看就能明白,如果美军能重军把守内外加水库,就证明他们已经突破了内外加深阵地,所以水库根本不可能有。

美军真实的情况是在1951年6月9日。

63军188师564团5连的七十多名战士,一部分炸水库,一部分在内外加山构筑工事。

这场战斗从这时开始就已经十分悲壮了,因为炸开的水库也会阻断五连自己的退路。

从做这个决定开始,五连全体就已经做好了牺牲在阵地的准备。

6月10日一早,美军开始发起进攻,战士炸开水库,拖慢了美军坦克的前进速度,恼怒的美军通过飞机、火炮疯狂的向阵地上倾泻弹药,平均每个战士承受的炸药量比自己的体重还要重。

凭借着内外加深的地形优势,七十多名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数十倍于自己的联合国军拖延了整整一天,为后方的大部队争取到了宝贵的一天。

但是他自己的生命大多都在那一天结束了。

真实的故事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故是吧?

应该被大家记住。

陈导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拍志愿军系列是不想朝鲜战场上的年轻人被遗忘,我最害怕这些人被遗忘。

那你是怎么做的呢?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扮演的角色更加丰满,抹去战斗的名字,抹去战士的编制,篡改了真实的历史。

如果只因教导员李想的战斗,就按照真实的历史去拍,李想这个人物的丰满程度只会有增无减。

所以,这个与历史不符的改编是为谁改的呢?

6、其他bug我们基本可以看到,围绕着遵循的bug一直持续到了影片的最后。

真是慈父手中线,游子戏中也电影破破烂烂,老爹分分波波。

除了这些系统性bug,还有些零碎的bug,包括但不下雨以下两点:一、战略、战役、战术交代不清楚。

我老婆看完问我部队的领导是不是只会叭叭叭叭叭,因为电影里师级以上的领导不是在问能不能守住阵地,就是在说要是死守住阵地,具体到战术方面呢,也就一个字,有。

现实中我们能以少胜多,那一定是靠脑脑子的人。

但是电影里脑子真真不多,陈导还特别喜欢拍。

白刃战能白到什么地步?

志愿军都抓住敌人的刺刀了,敌人就是非要捅死志愿军不开枪。

铁蛋烧里也说了,没子弹了,要不就是捡石头丢敌人,要不就是敌人的枪到了导演那里场场都是白刃战。

那你挖那么多的防御工事是干嘛的?

睡觉的吗?

打仗利用地形是最基本的常识,一名合格的战士就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合适的隐蔽场所啊。

电影里我非常不解的一点就是,无论我们偷袭敌人,还是敌人进攻我们,大家都特别有默契的主动走出战壕,在无遮挡的开阔地带激情对射,主打一个我赌你打不到我。

整个影片看下来,双方都是有勇无谋。

哎,我们仗着人多不要命,联合国军仗着,哎,我也不知道他们仗着啥,他们的武器装备那么好,为啥要打白刃战呢?

真实的朝鲜战场上30米以内就是志愿军的优势作战距离。

联合国军基本都会避免。

二呢,更多的低智商军事行为,我特别不懂特别特别的不懂。

很多的军事片为啥那么爱涉水横渡,哎,我也能理解,但是非要在水里跟着岸平行走是为啥?

水里的响声更大,反光变化更大,容易被发现,容易打湿武器装备地图,影响行军速度等。

上岸后鞋子里面容易打滑,外面容易粘泥湿的衣物,也更影响行动。

没困难也要创造困难是吧?

电影里前一秒还在水里的战士,下一秒在岸上裤子就干了。

哎,你拍电影都知道衣服湿了不舒服,咋就想不到他打仗也不舒服呢?

还有后面着重描写的一个战术啊,那真的是笑死我了。

就是志愿军挖了隐蔽的战壕,陷入了敌方的坦克,然后从高处放出滚动的油桶,给油桶滚到战壕的时候,引爆埋在战壕里的炸药连锁引爆油桶炸毁坦克。

我当时脑子里是嗡的一下,是不是多少有点脱裤子放屁了。

你都挖了宽度,能够陷入坦克的隐蔽战壕,就不能把油桶一起埋在里面,非要从高处滚下来。

哎,告诉对方坦克成员哎,快跑啊,不然你就要被炸死了。

对方果然都跑了,只炸了坦克。

哎呀,真的是不知道怎么样表达我的内心感受。

还有就是明明是隐蔽渗透,终于摸到了敌人的阵地,发起冲锋前开始大声唱歌。

哎,我虽然不懂,但我大为震撼。

哎哎呀,我有时候啊真的不是要跟这些军旅片较真,真的不是为了吐槽而吐槽,而是我关心真正的历史。

电影里有很多细碎的问题我都没说说了,能再写五千多字梳理出这么一条线,不是我有意解读,是因为电影里有这些内容,还有真实的历史做比照,军旅片呢,有他的不一样,因为不了解历史的人会把电影剧情当成证实,他们相信电影团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如果大家只记得电影里的这帮人抢夺了水库,打赢了铁元阻击战,那还会有人记得真正的内外加深战斗吗?

还会有人记得63军188师564团5连的七十多名战士吗?

我们是要宣传这种战斗精神,让这种战斗精神流传下去,但有谁以什么样的方式承载和展现这种精神,是我们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不能让这种精神成了资本的嫁衣和保护。

历史中有真实的人,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在节目里重新活一次呢?

作为退役军人,我希望这些前辈被尊重、被留、被记住,因为也许有一天我也会成为他们。

 8 ) 《志愿军:存亡之战》:铁原阻击战

李默尹(辛柏青)一家三口煽情的戏份略刻意,把联合国军单兵刻画得较弱。

本部聚焦铁原阻击战,志愿军占领汉城,由于补给不足而撤退,而联合国军展开反攻,铁原成为联合国军抢占之地。

第63军顽强抗击联合国军4个师的轮番进攻,胜利完成阻击任务,最后志愿军的炮弹运上来之后,对联合国军狂轰滥炸,看着真解气。

片中的战损记录员是虚拟的,真实的志愿军没有这个编制。

类似的工作是有的,但都是以连为单位,自行统计战损情况,再逐级汇总到团机关存档。

如果连队全员伤亡,营部或者团机关会派专人进行记录,但这种工作只是临时的,完成记录后还要开展其他工作。

 9 ) 她是战场上盛开的那朵“死不了”花

在《志愿军2:存亡之战》的首映礼上,饰演志愿军女战士李晓的张子枫说,她在片头送给朱一龙饰演的哥哥李想的那朵小红花,别名叫“死不了”,因为这种花适应性强,随手往地里一插就能活,“这是妹妹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是她希望哥哥能在战场上平安归来的期许和寄托,在残酷的战争下透出了那么一丝暖意和希望。

听了这个解读,我认为张子枫真正地读懂了李晓这个人物,这也帮助她把这部传统的男人战争戏里唯一的一朵小花,演绎出了更深层次的女性力量感。

作为一个明牌的女性主义者,我总是对在男人戏,尤其是中老年男性导演执导的男性电影里出现的女性角色格外敏感。

她们是不是用来烘托男性角色英明神武的工具人,充满了各种落后的刻板印象?

她们存在的作用是否含有被凝视的性客体意味?

她们有没有独立于男性角色的戏份?

再奢侈一点,她们有没有完整的故事线和成长脉络?

大多数时候,我得到的都是令人失望的答案。

但在《志愿军2:存亡之战》里,李晓是一个拥有完整个人成长线的女性角色,她从一个扎着红头绳麻花辫,和父亲哥哥嘻嘻哈哈说说笑笑的天真女孩,成长为一个在战火硝烟中成熟起来的志愿军女战士。

人们以前常说,战争让女性走开,战争片里的女性角色,不是被伤害被拯救的弱者,就是给予战士们温暖和关怀的母亲或姐姐型的角色,总之,她们的印象是刻板的,功能是被窄化的。

但李晓这个角色,给了我另一种启发,让我觉得,不是战争让女人走开,而是女性拥有能让战争走开的力量。

陈凯歌导演没有把李晓设定为和男性一样勇猛的女战士,他保留了很多她身上的女性特质,比如,她对生命始终不变的敬畏感。

李晓从入朝第一次看到牺牲的战友,到在铁原阻击战最前线的临时医疗点里为受伤的战友止血,她的表现始终如一,急迫地想要挽回战友的生命,并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默默流泪。

她没有因为见到太多年轻的生命逝去而变得麻木,她没有被异化成战争机器,相反因为见识过了真正的战争,她格外地珍惜和思念家人,更向往着和平的到来。

我印象很深的一个情节,是在敌我双方激烈交战的间隙,李晓利用敌方的广播机进行广播,一来是分散敌人注意力,方便战友们行动,二来是以情动人,激发对方士兵的厌战情绪。

她问他们来自哪里,是加利福尼亚还是肯塔基,话锋一转,她的语调又变得强硬起来,送给敌人一首中国军民在抗击日寇时唱的歌曲。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

我的家,在山西,过了黄河还有二百里。

”唱着唱着,她的眼泪就流了下来,差点哽咽不成声,而战友们也在此时纷纷站起来,接着她的歌声唱了下去。

之前就觉得,张子枫的“眼技”格外厉害,唐探里的那一笑时的眼神让人不寒而栗,《唐山大地震》里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母亲选择的绝望时的眼神,让我对“眼睛里的光熄灭了”这句描写有了实感,等等这些表演都可以列入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

而在《志愿军2》里,我发现张子枫的哭戏也格外厉害。

她在影片中可谓从头哭到尾,有跟父亲哥哥分离的哭,有接到父亲/哥哥危难时刻电话的哭,还有面对濒死战友时无力的哭,哭法各不相同,但是绝不是了某一个镜头的“炸裂”而浮夸抢戏或歇斯底里地哭。

张子枫的哭让人觉得是为了服务人物,跟随着人物情感的哭,就像是我们平常在激动或是着急时无法很好地控制生理自然反应的流泪。

她可能都没有感觉到,但是眼泪就下来了,就像张颂文在说好演员表演不是在表演情绪,而是在演出正常的生理反应。

这是很难的,但也是最能让观众共情的演法。

因为这会让观众觉得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在表演的演员。

在首映礼上,李晓的原型、90岁的志愿军女战士蒋奶奶亮相首映礼,张子枫想笑着去拥抱蒋奶奶,但是还没跑过去就忍不住先哭出来,奶奶说,“谢谢你,你演的太好了,谢谢你”,回到座位上时张子枫还偷偷在擦眼泪。

只有拥有如此共情能力的,内心敏感的演员,才能让李晓这个角色打动观众。

李晓的柔软,强大的感染力和共情力,让人不会觉得这是女性的劣势和缺陷,反而能从其中看到不能被磨灭的人性闪光。

片中有一幕,朱一龙扮演的哥哥李想拿出夹在笔记本里的干花给战士们看,那是出征前妹妹李晓送给他的“死不了”,颜色已经不那么鲜艳了,但仿佛还留存着一缕香味。

战士们小心翼翼地传递着,嗅闻着这朵来自于祖国的花,说这是“好日子的味道”,他们憧憬的,为之奋战的,就是自己和祖国人民的好日子。

这一朵小小的死不了花,在炮弹横飞的铁原阵地上,显得是如此脆弱,但它的存在,却唤起了战士们对和平安定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坚定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而这朵死不了花,也正如李晓的写照。

它象征着美好,象征着希望,看似柔弱却生命力顽强,在最艰苦的地方也能开出花来。

人类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李晓出现,或者说拥有李晓特质的人出现,才有可能走向更长久的和平与发展。

所以我很期待在下一部《志愿军》里看到李晓的“完成体”,在三部曲的巨制里塑造一个女性角色的成长史是近乎奢侈的,而张子枫懂得这个机会的可贵,也很好地接住了她。

“成长不是某一刻决定的,而是很多瞬间积攒起来的。

”这句话是张子枫在解读李晓这个角色时说的话,其实也很像她个人演艺生涯的写照。

作为观众们看着长大的妹妹,张子枫一路走来也面对过不少质疑。

开始是被人说童星就是靠天赋和灵气撑着,其实都是在演自己,认为她长大后走上职业道路必然会被消磨灵气,变得泯然众人矣。

可是这个国庆档里张子枫就贡献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儿形象,《危机航线》里失明的高小军和《志愿军2》里英姿飒爽的女战士,两个人物从性格到经历区别都很大,而张子枫的演绎也很有区格度,完全不会把她们弄混或者联系到她本身。

后来又说她只能演她熟悉的时代人物,但她不声不响地拿出了《穿过月亮里的旅行》里的林秀珊,以及李晓这个角色。

她们所在的时代与人生经历都和张子枫离得很远,人物的精神面貌也和当下有所不同,但是张子枫依然展现出了极高的完成度。

我一直觉得张子枫是很真挚很纯粹的演,一来是她用很“笨”的办法去接近角色,演盲人就去买盲杖练习,会为了还原人物精神面貌阅读许多史实资料。

她的下一个角色是运动员,所以在进组前她把自己练到体脂率特别低的程度,这次宣传时若隐若现的腹肌就是最好的答卷。

二来是除了影片的宣传期之外日常很少能看到她,她像老一辈演员那样,为了个人形象不影响角色的塑造,与观众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和神秘感。

所以,其实张子枫也像一朵“死不了”花,可能不是最夺目最艳丽的,却是能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努力开出花来的,用自己蓬勃的生命力给人以深刻情感触动的一朵小花。

 10 ) 三十五岁,正是保家卫国的年纪

妹妹送的花虽然干了,但花瓣间仍留有好日子的香味;爸爸赠的糖虽然吃了,但糖纸上仍余下亲情的甜味;我的身躯虽然倒了,但战壕后仍有千军万马保家卫国。

比第一部强多了,摒去了第一部扫射式大写意的拍法,聚焦到战争中的军人一家,对家国情怀的处理更细致入微,虽然还是摆脱不了主旋律喊口号的悬浮,但具体人物的生动塑造填补了单纯爱国的空洞。

同时相比于第一部指挥部、外交局、战场三线并行的仓促,这一部更针对战场进行细节刻画,不只是无脑突突突或者刻意降智,更有敌我间的斗智斗勇,让铁原阻击战更具刺激看点。

千年前张飞三十五岁退敌当阳桥,七十年前志愿军三十五岁守住了铁原,当我们三十五岁时也能保护我们的祖国。

志愿军:存亡之战 (2024)6.7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战争 / 陈凯歌 / 朱一龙 辛柏青

《志愿军:存亡之战》短评

张子枫那个角色我确实不太喜欢,其他还可以。

7分钟前
  • 白小离
  • 推荐

“军长,我们回不去了。一营倒下了,你们继续前进!”致敬伟大的牺牲。

12分钟前
  • 荞麦花开
  • 力荐

大场面杂乱无章,除了打枪就是坦克,小场面强制煽情,看不出主线。想以小见大拍出家国情怀,其实空洞无物,矫情至极。

14分钟前
  • 知鱼
  • 还行

仅为了此段历史。我也拍一部看一部。

19分钟前
  • agent orange
  • 还行

1)19:12.Oct.12 awoke. 父复催婚。收红黄苹果各一箱,从九棵树寄回mobo,付¥25.46*2。2)05:57.Oct.13 heading out(taxi fees分段起步费/2.5km/7mins/¥7.5;分段里程费/00:00-05:00 ¥2.2/km 普通时段¥1.76/km 信息费0.8 用券-¥3)、06:57 arrived in BJ、07:04-07:44 大望路-奥林匹克公园。3)大屯路nest旁边麻雀上下翻飞,喜鹊停在围栏上,秋叶簌落,雾蒙蒙。4)nearly 1/3 attendances/中影cinity/¥29.9。

22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9.27首映礼@中影党史馆 真成电视剧了居然还有前情提要 这集主要展现我方多么落后 重型炮弹靠肉身抵近攻击 看得贼窝囊 另外不知道是不是后期有问题开场一段音画没对上啊我说。,

25分钟前
  • 你虎哥
  • 还行

半夜场真的如坐针毡,好难看!小喽啰的命不是命,说几句台词就去壮烈紫砂。有的形象也太刻板太降智了……

27分钟前
  • 蟹肉棒
  • 较差

爸爸的糖妹妹的花,七星瓢虫送我回家。有一些戏剧性的设计但让可看性更高了,铁原这一战能打下来太不容易了,我们的军人有着过硬的战略能力和打仗的坚定与素养,看得挺感动的,多加一星

31分钟前
  • 东东
  • 推荐

我爷爷说,司号员可不是站着吹号,威风凛凛的。要躺下吹,气足,还不容易被敌人发现、放冷枪打倒,这才能保证完成任务。

34分钟前
  • 心锦意阑珊
  • 还行

比我预想要好很多,算是四部抗美援朝大片中战争动作场面把握最好的一部,比香港导演要写实多了,当然士兵精神状态还是很鸡血。由于只专注一场战斗,高层只出现了彭德怀,各种炮灰小人物的刻画也比较完整,情感上也更动人。

36分钟前
  • 麻绳
  • 推荐

李晓在家里挺好看的,阳光麻花辫活泼可爱不认生。一家都是英雄,爸爸哥哥都是好样的。吴京终于演大官了,以前都是演士兵,升成军长了。志愿军在没有空军海军支援的情况下,只靠陆军坚持了这么久,打退了装备等级碾压我们的联合国军,损失惨重,每一次战斗都几乎团灭,战斗至最后一人也要坚守阵地。鸟,雪,昆虫都是假的,一看就是合成的。

37分钟前
  • O型血
  • 力荐

把阿瑟的戏份去了我能多给一星。

41分钟前
  • Grain一动不动
  • 还行

第二部场面更宏大,情感更细腻更充沛,角色更有特色也更加饱满,几度落泪。片子展现了战场的真实情况,比如战士们是如何在装备不足,人员不够的情况下,仍然坚定信念,前赴后继,死守阵地。尤其是当你知道我军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抵近攻击”的时候,你会明白这四个字有多沉重。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现场有孩子问妈妈你为什么哭了?妈妈说,因为他们为了我们现在能有安全幸福的家,他们都回不了家了。

44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推荐

那可是铁原阻击战,某导演你不想拍可以不拍的,为什么要强行拍出一股打工人的敷衍?

47分钟前
  • 断肠人在刷牙
  • 较差

爱国教育电影,第一次看这种长时间的战争电影,挺好的

49分钟前
  • rua
  • 力荐

第一部当时就觉得不错,这一部,有些地方煽情太过直接了,反而削弱应有的感动。国庆档的高个子。

53分钟前
  • 七彩云男
  • 推荐

凯歌好喜欢装浪漫。家庭线索剪的好乱。也太刻意乐,为了有个家而有个家

55分钟前
  • 阿柏的奇迹
  • 较差

陈凯歌导演,二十多年了,我终于花钱看完一部你的电影了,按照你的意愿,我们中国70多年前,就能战胜全世界了。

60分钟前
  • 打小就当班长
  • 较差

以前我们常说陈凯歌能拍半部好片,现在好了,连半部好片都拍不出来了。

1小时前
  • 张小狼
  • 较差

无尿点,无尴尬煽情,平铺直叙展现中国经历的一切,就已经足够震撼了。日本人、国民党、美国人,中国人民经历的苦难实在是太多了

1小时前
  • JCTT56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