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生活

High Life,黑洞迷情(台),高大人生

主演:罗伯特·帕丁森,朱丽叶·比诺什,安德雷·本杰明,米娅·高斯,阿加塔·布泽克,拉斯·艾丁格,克莱尔·陈,伊万·米切尔,格洛里亚·奥比安约,斯嘉丽·林赛,杰西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法国,英国,波兰,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太空生活》剧照

太空生活 剧照 NO.1太空生活 剧照 NO.2太空生活 剧照 NO.3太空生活 剧照 NO.4太空生活 剧照 NO.5太空生活 剧照 NO.6太空生活 剧照 NO.13太空生活 剧照 NO.14太空生活 剧照 NO.15太空生活 剧照 NO.16太空生活 剧照 NO.17太空生活 剧照 NO.18太空生活 剧照 NO.19太空生活 剧照 NO.20

《太空生活》剧情介绍

太空生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一对父女,在太空中生存斗争的故事。身为罪犯的男主人公,他的精子被用去制造生命,最终违背意愿地当了父亲。在一次次的行动中,最终只剩下了他和女儿存活。DBTEST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孤独的二人也将更接近他们的目的地——时间与空间都不复存在的黑洞。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花府小姐要出逃开心鬼羞涩斗艳朋友圈儿里的男朋友系列大片弱比少男闯女校老游冰岛颜心记豆福传不翼而飞又见一帘幽梦盾之勇者成名录第三季上海风云蝙蝠女侠第二季照片里的伴娘永远恋爱真美塞巴斯蒂安伏妖天师罪之缘泥土之界摇滚都市本能寺酒店亚尔斯兰战记OAD玛雅帮第三季娘家的故事2四川好人同步囧爸喜事爱我别走

《太空生活》长篇影评

 1 ) 令人震颤的太空生殖记

《太空生活》里有惊世骇俗的一幕: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科学家迪布斯在辅助自慰室内自慰时,我们可以看到她全裸的身体,镜头大部分时间拍到了她的背部。

我们很难清晰地判断这是一个女人的身体,因为她带有强烈的力量和扭曲的身形。

即便镜头随后特写在她的面孔,也无法感受她脸上流露出任何快感。

这种性别模糊和情感缺失几乎贯穿整部影片。

性别模糊同样发生在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男主蒙特身上。

他和太空船里的其他实验对象都是死刑犯,他们被政府征去进行一项太空计划,以换取获得活下来的机会。

然而他们并不清楚这场实验,从登上太空舱的那一刻,就变成了一场大型且没有回头路的骗局。

摆在他们面前的依然是渺茫的生存机会。

还要随时被专业人士迪布斯摆布——喂药、参与实验、禁止性交。

这种绝望之境在太空中整整持续了三年多。

不同于太空舱里其他男性对性的极度渴望和无处发泄,我们的男主蒙特早早选择了禁欲,不但不让别人碰,也不愿触碰自己。

男性性欲望被自我意志打败,他的男性意识有意模糊化。

他的性别模糊其实早就有迹可循。

从开场的闪回镜头和只言片语中,影片一点点勾勒出男主的成长轨迹:他自语是被狗养大的,童年时期的“伴侣”便是一条狗,他的狗在被女性玩伴杀害后,他选择举起石头砸向自己的女友。

兴许从童年伊始,他对女性就失去了基本的欲望,性别意识便被他剔除,甚至剔除了部分人性。

我们所说的人性剔除,不见得说明他是坏人。

因为人性的部分也不是所有都值得必须拥有(这里不展开讲)

相反地,他身上混合了狼性,电影里以狗来象征。

他可以离群索居,蒙特在飞船上基本处于游离状态,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着其他人;也可以帮助同伴,他及时站出来制止强奸暴力的发生;他也更懂得如何对待狗,不该被驯服,而让他放任自流。

当太空船上出现一群狗时,他当即否定了女儿(实验成果)要把狗当做宠物来养的想法。

一定层面上,科学家迪布斯和男主蒙特是一类人。

他们模糊性别,令他们首先可以作为人这个个体存在,其次才分男人女人。

他们都具有纯粹的偏执和偏执的纯粹。

影片中有两处关于通风口的镜头,一次是迪布斯对着通风口,感受风吹动自己的头发和身体。

另一处是男主带着女儿在通风口处玩耍,对女儿说“它是属于我的,不属于你”。

这两处形成明显的性格照应。

这也是迪布斯利用蒙特的精子培育实验成功后,毅然决然地自杀,却把照顾培育品(女儿薇洛)的重任交给蒙特的原因。

和女儿的相依为命,让蒙特找回了缺失的情感,而迪布斯则以自杀的方式走向了自我毁灭。

这是可以预见的必然结果。

如此独特又细腻的展现,和导演克莱尔·德尼的女性身份抛不开。

翻开导演的履历,我们不难看出她喜欢以个体甚至女性身份来探讨一些社会问题。

处女作《巧克力》,她以女性的敏锐,从个体的角度对殖民主义提出了控诉。

随后在《军中禁恋》中,她又颠倒了世界电影里男性与女性之间普遍的窥视与被窥视的位置关系,毫不掩饰自己对健美的男性身体的迷恋。

她喜欢含蓄间接,甚至模糊叙事。

而有意在影片中制造的情色诱惑力,都带着极强的指向性和象征意义。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场大尺度自慰戏,就极其丰富。

一方面这里交代了女性对自我身体的控制和幻想。

迪布斯将自慰器幻想成动物的皮毛,令她可以抛开男性,便能自在玩耍。

镜头不断向下,她的腹部出现触目惊心的疤痕,显示出她也曾深受生育的折磨。

(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猜测她曾拿自己做生育实验)

另一方面,在伦理道德层面上,太空舱里的一些人直言迪布斯是下流女人,认为其具有因科学实验而走向偏执的反派人格,她又变成了被讨伐的女性形象。

从又一次培育的新生儿夭折开始,影片急转直下,船舱里的人一个个加速死去。

男性船长在生命的最终依然渴望得到性,性是他力量的延续。

而女性角色们一边相互关怀,举起刀子扎死强奸未遂者,又一边相互迫害。

这种死亡的对照,都“难以摆脱”导演的女性注视。

《太空生活》在太空科幻这类元素上并没有着墨太多,即便有,也都打上了极强的母性标识。

他们此次太空飞行的主要任务是靠近黑洞,寻找新能源。

黑洞的外形犹如女性的子宫,他们离开地球母亲的怀抱,无限接近于黑洞,就像在寻找新母体的庇护。

而黑人男性最后选择掩埋自杀,和太空舱里培育的土壤融为一体,又像是生命回归地球这一母体。

你甚至可以理解《太空生活》就是导演克莱尔·德尼的一场女性意淫。

它缺乏一些剧情上的内在逻辑,比如为何不直接让实验男女们自行恋爱性交,诞生新生儿,非要手动取精,再植入女性体内。

人物呈现是病态的,但充盈着封闭、绝望、未知的极端环境又满足了达到这种病态氛围的条件。

《太空生活》本身就营造地非常反叛,导演在介绍这部电影时,将它形容为一部监狱电影,只是外部场景被置换在太空中。

她有意把影片中的宇航服做成类似俄国的宇航服,区别于现今科幻电影中流行的NASA风格,即白色的,洁净的军事化风格,船舱也设置成暗淡底色,试图以此来放大这种幽闭恐惧。

她采用极端主义(空间环境)和极简主义(画面、对白)融合的方式,以实现影片所要传达的创作意图。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来探讨女性生育、暴力强奸、男性欲望的压抑等一系列问题,映射的依然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且与女性相关的话题。

从这些层面讲,我们可以说《太空生活》很出色,也很令人迷惑。

尤其他的表达主题和呈现方式彼此的反叛,充满了导演的“固执己见”。

导演借女性反叛者之口,说出那句“我的身体服从我的意志”,不管基于什么目的,它的表征宣扬意义已然达成。

至于我们怎么理解,就看自我的意志了。

 2 ) 一群死囚被送上太空做实验,这新片脑洞可以的!

克莱尔·德尼的新作《太空生活》终于出了资源了,这部影片期待了一年之久。

法国导演克莱尔·德尼应该算是当今影坛最重要的女导演之一了,之前她排名最高的作品应该是《军中禁恋》和《35杯朗姆酒》。

在她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很独特的对人性的观察,而这种人性的观察往往都发现于细微的眼神和动作之中。

在《军中禁恋》中,她以偷窥来展现一种隐隐萌生的爱慕与迷恋。

当军官的眼神不自觉的瞄向海滩上洗澡的男主,这种细微的情绪铺陈也就为后来心理的变态埋下了伏笔。

这种细腻的铺陈就是克莱尔·德尼电影中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即使是拍摄类型片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她最为细腻的一面,静静地去讲述复杂生活中的复杂而又难解的情感。

新作《太空生活》本来是去年戛纳主竞赛单元锁定的作品,戛纳艺术总监福茂大人心心念这部影片很久。

结果因为后期特效没做完,没赶上戛纳开幕,不得已就去了圣塞主竞赛,最后在圣塞拿了评审团特别奖。

其实让克莱尔·德尼这个级别的导演和一群后起之秀比赛本身就很不公平了,就像去年戈达尔《影像之书》入围戛纳主竞赛一样,这个奖已经算是可以的了。

(毕竟克莱尔·德尼作品是可以进戛纳的)

回到《太空生活》这部电影,来看他的整体设定,就是一个科学概念。

在这个科学概念之下,其实还是德尼一贯以来观察的人性的欲望和生活的本质问题。

整个剧本讲述的故事脑洞还比较大。

为了进行科学研究,科研组织从死囚中挑选出了一群人将他们送上太空,送到了黑洞附近。

由一名医生每天监测他们的数据,并定时取男性的精液让女性怀孕,以尝试在太空中孕育出下一代。

男主就是其中之一,每天这些人生活在飞船上。

医生在取走精液之后,会定时让他们服用药物来增加雄性激素的分泌。

服用荷尔蒙却又无处发泄的男孩们只能压抑自己的性欲,终于有一天发生了强奸事件。

强奸事件之后,医生偷偷取了男主的精液植入到女孩体内。

于是人类在太空中的第一个孩子诞生了,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压抑依然在太空舱里传递着。

终于有一天,有人把剪刀怼向了医生。

影片的设定处处都是漏洞,如果以理性的硬科幻来衡量,这都不合格。

但是,德尼显然不想拍硬科幻,所以根本没管这些科学原理。

科幻片外衣下,这就是彻头彻尾的一部“作者电影”。

影片的原名叫做《High Life》,我觉得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生活在高处,因为所谓的太空生活和黑洞不过是德尼用以观察人类情绪而营造的隔绝空间,而影片也说的非常明白,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验。

密闭空间相当于一个显微镜,而加入的人工干预服用性激素就是一场实验的催化剂,当催化剂的作用放到显微镜下面的时候,人的情绪里一丝一毫的变化都会显得更加狂躁起来。

飞船的外型整个被设计成一个盒子,这个密闭的盒子设计其实是不多见的,不像是一般印象里的飞船外形。

德尼之所以这样设计,用意就像是实验室里圈养小白鼠的笼子,其实就是把监狱放在了太空中。

女性在片中代表的是母体,相当于一个培养皿,而男性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供体。

但德尼显然并没有把女性角色当做是一个培养皿来对待,男性角色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供体,而赋予了情感的压抑和冲击力。

这让电影整体气质上区别于其他相同设定的影片。

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医生看起来是一个造物主的形象,她用性激素来控制着整个飞船上的全局,并不断地尝试制造出生命。

这种看似是上帝一样的位置让她在飞船上的地位看起来神圣不可侵犯。

但德尼显然不需要这种如同圣母一样的角色,所以她把神一样至高无上的角色拉下了神坛,成为了一个女性欲望的载体。

古希腊神话中男性的神一般都被赋予极强的征服性和花心的特征,比如宙斯曾经化作巨鹰与凡人亚历克斯的皇后生下了青年珀尔修斯,而珀尔修斯带领凡人完成崛起的使命,则更像是一种对父权对神权的反抗在其中。

而这种反抗转换到当下,主体已经完全不同,神权从虚幻的神身上已经悄悄地转换成了科学的力量。

《大都会》中曾经对科技改变的世界形态进行过探讨,被强行划分成两个阶层的世界和庞大社会运转机器象征科技对人的控制,科学就像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上帝。

而反抗者的反抗,则带有一丝的向上帝挑战的意味。

以此来看《太空生活》中将剪刀怼向医生的一幕,则更像是一种被控制的向施压者的反抗,只是由于施压者是女性,而减弱了父权反抗的色彩,但其本质上依旧是人在对抗神权。

医生本身作为一个造物主的形象,自身就带有欲望。

她不断地勾引其他的男性成员,甚至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男主也没有逃过她的勾引。

这样其实本身就带有一种压抑的欲望色彩,所以除了神的人设之外,医生的角色更多承担一种女性欲望的发掘。

她时不时的将长发松开,站在风扇前吹干头发的,正是她女性欲望的释放。

而这种释放最明显的效果就是,男性接收到了她释放出的荷尔蒙性讯号,悄悄地远观并将手伸到裤子里上下其手,最后企图实行控制。

这种偷窥的视角和行为,与《军中禁恋》中军官又热又燥的环境下偷窥男性学员的性感肉体,其原因也是一脉相承。

而更相似的是两部电影中的环境,一个是军营,一个是太空,共同点是隔绝外界的设定。

所以你可以看作是德尼在《军中禁恋》之后,对人的欲望的一次更为大胆的探讨。

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孩子的父亲,是贯穿整部影片中的核心人物。

德尼用这个角色所要探讨的更多的是亲情与家庭的连接。

性别的翻转削弱了男主的角色的父权色彩,而更多的传递出一种感性的亲情价值。

这种设定随着医生的自杀,而变得更为明显。

你观察飞船上每一个人的人设,有怀孕之后绝望的母亲,有受不了性压抑而实施强奸的年轻男性,还有掌控一切的造物主,综合分析下来,你会发现船上唯一一个想要保护所有人不受伤害的人就是男主。

这无疑印证了一点,就是德尼给男主的一个父亲的人设。

显然,在德尼的心中,父亲的角色相当重要。

在电影的后面,已经成为父亲的男主在发现另一艘船上的狗被施加了相同的东西,而让飞船整个变成人间炼狱的时候,本能的去阻止女儿去看到这些。

这无疑是男主在成为父亲之后,一种出于本能的对家庭和女儿的保护。

这种如山如树一样的人设,正是德尼脑海中父亲的伟大形象。

克莱尔反转了希腊神话中男女性别之后,去除了男性身上代表父权的一面之后,发现了父女之间的生物连接所体现的人的本能,并放进最细微的情绪表现里。

你似乎是难以察觉,但仔细去观察,却发现正是如此。

而以克莱尔的眼光去看其他动物的世界的色彩,则将人性与动物性作出了明显的区分。

在寥寥几笔带过的动物飞船上,我们可以看到是狼藉一片的。

而人类这边却出现了一个代表人性的守护者来保护飞船,这就从根本上将人性与动物性区分了开来。

这种设定看起来对动物有些不公平,但是其实人身上的动物性也在克莱尔的镜头里被放大开来,这就一定程度上也抹平了动物和人的界限。

这样看来,男主的形象反而成了一个如神一样的独立存在,这无疑就是亲情至高无上的理论。

任何人,一旦有了亲情的连接都将会变成一棵神一样的大树,起码在自己的孩子看来,父亲必须是一棵树,这是人的本能。

《太空生活》是一个完全抽离的故事,但是最后却落脚在人的生物本能上,我个人认为,这是克莱尔·德尼的惊艳之笔。

科幻迷不一定喜欢,但是却有足够空间去引人思考,这也是德尼电影的一贯特征。

也正是这个特征,让世界最高电影盛宴——戛纳一次又一次的青睐于她。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锐影Vanguard作者 | 致远君✪▽✪欢迎转载,但一定要注明来源和作者哟

 3 ) 流浪地球的故事

作为视觉艺术的部分,看不懂也说不出,应该算是很高级的。

作为我觉得我看懂了的部分,我一直不屑一顾的是西方人文化底子薄,只能拿宗教反复说事儿,好象哲学和艺术已经走到尽头,便没脸没皮地老生常谈。

这原罪和亚当夏娃的故事,生搬硬套到科幻题材上,也真是探讨人类现状和出路的热门方法了。

《流浪地球》来了,带着这个星球上最高级文明的光环。

也许是在意, ta利之后的第二高级,反正很高级。

是我认为自一带一路开始向世界‘输氧’以来,输出的最和唯一一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浓缩。

很激动,语法可能不通。

总结一句话,他们野蛮的渔猎文明,要一直探索和掠夺新的疆界,搞光了,换个地方重来一遍。

而我们高级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农耕文明,要与宅基地共存亡!

Catch-22里面的妓院老板都知道,德国人,美国人,今天你赢,明天他赢,一百年之后,意,ta利还在这,还是这个意,ta利。

 4 ) 私人看片笔记

太空生活 High Life (2018)

美版海报创意有些Nokia古早开机画面的意思这个故事的外部轮廓,是一场人类对待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太空实验。

题材并不新鲜。

深作欣二2000年执导的电影『BR大逃杀』(バトル・ロワイアル),威廉·戈尔丁(Sir William Gerald Golding)1954年发表的小说『蝇王』(Lord of the Flies),都聚焦过类似主题。

克莱尔·德尼(Claire Denis)这部电影迷人之处,其一,是将这场针对畸零年轻人的观察放置到太空。

在孤绝与疏离氛围下,这艘以驶过黑洞为目标的宇宙飞船内,氛围愈发暧昧不明,像少年管教所,像精神病栋,也像一间中世纪修道院,加上宇宙飞船内一方种满绿色作物的人造菜园,这部电影的视觉氛围立马与以往一切太空电影都不同起来。

其二,作为女性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多年来,克莱尔·德尼的电影美学一直独树一帜。

她赋予本片这场太空实验,一种审视母体的视角,尤其以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扮演那位有过杀夫嫌疑的宇宙飞船医生Dibs作为视点代言人。

克莱尔·德尼将宇宙隐喻为母体子宫,整船的少年犯仿佛都是Dibs的子女,这场太空流放,在Dibs眼中几乎化作对年轻犯人们的教化、孕育之旅(当然是失败的)。

女医生那场太空舱自慰戏码,写意味浓烈,如同沉浸巫妖乐曲中创世的女娲,触发神性。

看这场戏,不觉色情,我头脑莫名浮想起,近年来新闻报导里那些冷冻卵子的高收入无婚女性。

一种类似寺山修司在『上海异人娼馆』(Les fruits de la passion)制造的冷峻哲学反思,在这里产生。

Dibs作为医者的治愈意味,在她盗取精液,违反禁欲规则,私自培育婴孩后,被消解。

而在她此后跳船投身太空之时,你却很难仅仅用卑鄙无耻来概括她。

罗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扮演的Monte,他那个于这场流放之旅中长成的女儿Boyse,这对父女成为宇宙飞船最后的活人,他们将驶向黑洞。

Monte在结尾问女儿一句Show we?

剧终。

 5 ) 当时间和人类规则已经失去意义

今年在冰岛电影界实习,克莱尔德尼是荣誉终生成就奖的得奖导演,受邀来冰岛领奖+给讲座。

期间抽空看了high life (这个中文名翻译好无趣,完全没有诗意,英文原名虽然也很简单但可以解读成几层不同的意思)。

我之前没有看过这个导演的其他电影,所以无法跟她以前的作品做任何比较或放在一起分析。

关于电影本身。

影片的视觉是我很喜欢的类型,色调,节奏,剪切,叙事碎片化,有些缓慢,有些令人窒息,有种游离感和不现实感,就好像整个太空旅程本身一样。

在一个封闭的,监狱化的太空舱里,过着冗长无趣的每一天,缓慢地朝着未知的黑洞航行,船舱里的人必定对时间的感知已经受到了影响,时间这个概念已经变得十分渺小和不重要了。

影片本身也是塑造了这个氛围,时间线破碎,前后跳转,影像片段式,呼应这种对时间的感知失调。

导演在讲座中说,对她来说这部影片重要的不是叙事或者对话本身(何况这是她第一次执导英文片,而且她承认自己的英文也不是很好哈哈),因此此片的对话都非常极简,她说对她来说用视觉影像来描绘一种特定的氛围是她最重视的部分。

用各种不同层次的视觉图像来描绘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绪,气氛是她对此影片的着重点。

此片所营造的这种粘稠,湿润,黑暗的氛围,很暧昧,很暴力,很沉重,又很亲昵,加上许多蒸汽,流动的不明液体的画面,就如同船舱上几个互相没有瓜葛的人被囚禁的肉体和欲望。

导演说,现在的很多太空片都把关注点放在特效,机械设计,剧情都是什么外星人进攻地球,或者人类探索外星之类的比较科幻化的走向。

而最早的太空片,其实都是性感的。

外媒也称克莱尔这部太空片是一部“性感”的太空片。

此片可以说不是一部我们所熟悉的太空片。

没有什么画面是描绘神秘浩瀚的宇宙,或者是太空船先进的设备之类的。

基本上导演是讲一个非常人类化的故事,关于人类对情感,肉体,道德,欲望的探讨,放在了一个对外隔离的空间里,而太空的设置,放大了这种隔离感,延伸到了宇宙的黑暗深处,孤独感前所未有。

对我来说最有意思的部分,是影片结束后发现影片的艺术指导是冰岛艺术家olafur eliasson。

熟悉Eliasson的光艺术的人都会认同此片的光影非常出彩,尤其是影片最尾,当父女两人逐渐接近黑洞,影片突然陷入深沉的黑暗,只有一道耀眼的黄色光芒横切画面。

这道黄色光是艺术家的一个作品。

在讲座中克莱尔分享她跟olafur合作的经历,说她在艺术家位于柏林的工作室里寻找她想要的可以象征性表现黑洞的光雕塑作品,这道简单的黄色的光虽然在形态上与人们所知的黑洞的影像并不接近,但她发现当手靠近这道光管的时候,皮肤的颜色产生了变化,肌肤可以感受到光管发散出的能量,这种特别的能量正符合她个人对黑洞的艺术影像化。

对于影片结尾,导演非常开放地说,是的,她就是想要指出最终父女两人乱伦的无可避免性,这是人们拒绝去接受的,但必然会发生的一个taboo。

这是一个非常人类化的故事,而性是一个非常人类化的话题,当时间本身已经失去了意义,当这对父女整个人生整个世界都只有彼此,整个人类世界的规则和道德衡量都已经距离他们如此遥远,而缓慢迎向他们的,只是一个未知的黑洞和未知的人类可能性,这个所谓的taboo,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6 ) 黑洞噎死一个太阳 ,不道德的《太空生活》

1900年,尼采死了,黑洞是1916年最早被提出的,所以,尼采肯定不知道黑洞,否则,查拉图斯特拉的那句(也出现在巴塔耶《内在体验》里的)“黑夜也是一个太阳”,就会变成“黑洞也是一个太阳”。

幸亏尼采没说,所以被我说出来了。

打字失误,标题写成“噎死”,看着也还好,那就这样。

为什么看到“黑洞也是一个太阳”?

体内流淌着波德莱尔的血的人,时不时割破自己的手腕,看看这血有没有变质,够不够黑。

写作,是割腕验血。

讲到血,联想到与我有着亲缘关系(后天)的Ag,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偶然在某一届siff的冷门片《盗婴疑云》碰到,她真好看,我把她认出来了,她觉得我不错,我们变成现在这样了。

我们谈起初次的这个电影。

偷盗婴儿的女人,会被判有罪,这显而易见。

同时,她内心遵从另一套法则,基于这另一种法则,她认定自己无罪,她内在地道德化了自己的行为。

因此,在被抓捕、判刑、进监狱的这一整个过程中,这个女人,她脸上浅浅微笑,一句辩解的话也不说,没有一丝悔过。

常人眼里的不道德之人,或有她的道德之处。

我与Ag,都是不道德之人,并非我们犯下了真正的罪行,只是多少有逾矩之处,让我们至少显得不那么道德,同时,却遵循着某一种道德:被个体化的道德、为自己量身定制的道德。

这么说起来,也的确只能在那样一部电影放映中遇到她。

回到电影,同时进入标题后半段:不道德的《太空生活》。

克莱尔·德尼的新片《太空生活》(High Life)。

对导演的印象是她2001年的《日烦夜烦》(Trouble Every Day),血腥浪漫。

Tinderstickers配的同名曲,时不时拿出来听,飙满鲜血的封面,诱惑。

当年的文森特·加洛神似现在的罗伯特·帕丁森,帅、阴郁深沉、不知道他到底在打什么主意的,那一类帅。

《太空生活》片尾曲依然Tindersticks,弥漫残酷(黑洞酷刑)、优雅(缓漂的飞船),与《日烦夜烦》的鲜血淋漓比起来,极简、现代。

风格美的,叙事好不好,不好说,把这些皮肉都剔除,仅留下骨架,我如迷恋《日烦夜烦》一样,迷恋《太空生活》中的黑洞。

影片展示了极佳的道德模型,道德是值得被谈论的。

作为人类,是否有机会将黑洞(不道德的罪行)变成太阳(新的法则、新的道德)?

是否有机会,将罪行,在最坏的情况下,转化成神圣的祭祀(有去无回),在最好的情况下,转化成神的旨意,进而得到它的奖励?

影片(与现实)中的黑洞,含有一个可能性:它极大的引力,或可被转化为能量,源源不断地创造新能源,供给人类。

如果这一转化机制实现了,黑洞也就变成我们的另一个太阳了。

相对应的,影片中犯下罪行的死刑犯,被发向太空,如果,他们最终达成了黑洞能源的转化机制,他们过去所犯下的罪行,最终会在未来被反向地定义成:这些人,通过地狱之路,进入了天堂。

(类似的话,你应该见过)现实中,企图从黑洞中榨取能量的不道德的人,未必是要杀人(一切只是隐喻),而犯下一些罪行是免除不了的,这种罪行,是“一切反常行为”或“主流之外的声音”。

再往大了说,是乐意一脚踏入虚无的激情——实际上,这是实现创造的必经之路。

影片的另一个情节,进一步实在化了这一道德模型。

明明是一场几乎有去无回的旅程,偏偏在过程中进行人类繁殖实验,这不灭的生之欲,与死之逼近之间,制造出极大的张力。

繁殖的念头、生之欲,意志力的体现。

顺便,男主的禁欲是另一种意志力的体现,或是更强的生之欲,最终是他获得后代。

相对应的,选择犯下罪行,需要极大意志力,意志力在两个阶段发挥作用:第一个阶段,是犯罪阶段。

既然是罪行,反其道而行,没有强大的意志力,不可能做到。

第二个阶段,意志力在实现从0到1的转化、创造中发挥作用:将黑洞的负能量转化为正能源。

凝视洞的时候依然意志坚定——在黑洞里急拐弯时,紧握方向盘的手,不要抖。

在第一阶段执行意志力的人,是不道德之人;在第二阶段执行意志力并最终达成的人,是成熟的不道德之人。

成熟的不道德的人,他流畅地遵从着一种个体化的道德。

这一个体化的道德,从社会所不兼容的不道德出发,过程中,实现了某种转化与创造,形成了一种新的道德,这种新道德,不仅是个体所自洽的道德,最终,也以某种形式,洽于社会。

到达这个阶段的不道德之人,是将这一整个转化-创造机制,以科学方法实践出来的人。

实际上,他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体系,并通过这一完整的体系,最终说服了社会,社会因而判定它:第一印象给予人不道德之感的这个人,其实是道德的。

这个人,继而开始道德地不道德着。

这个人,将黑洞转化成了太阳,他成为了道德的不道德之人。

Okay,I’m talking about Artists.嗯?

聊宇宙呢?

你懂的,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曾被视为不道德,未来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从黑洞获取能量,是科学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但经由科学方法,将不道德转化为道德行为,是每一个在虚无中进行创造的人的日常:不创造好无聊,道德好无聊,不道德很惨,道德的不道德,有机会玩儿。

以上,《太空生活》是给想要变得道德的不道德之人的引子。

 7 ) 身体与欲望的描写依然是导演不可或缺的作者标签

法国人拍起科幻题材来,果然是与众不同的,他们往往更注重哲学层面上的思考。

随便举例子比如《第五元素》和《童梦失魂夜》,不仅在视觉风格上与好莱坞科幻片有着较大差别,而且更带有浓烈的作者意识。

克莱尔·德尼这部极具挑衅性的新作出色地涵盖了这几个方面。

尽管她拍摄过的题材比较芜杂,有非洲殖民地也有现代都市情感,甚至有血腥暴力的吸血鬼,然而谁也没料到她竟会挑战女导演甚少涉猎的科幻题材!

这令人喜出望外之余,同样不免让人捏一把汗,女导演成功拍出科幻佳作的案例实在罕见,幸好这部作品给她的忠实影迷一份惊喜的回馈,也证明了法国作者导演依然是当今影坛上最具实验精神,最敢于突破和挑战电影常规类型和探索影像与哲学意义的创作群体,《高潮》、《夜行盛宴》、《童女贞德》等等不一而足。

太空监狱的设定颇有深意,这个禁闭空间成为人性善恶的试验场,同时也是赎罪与重生之地的隐喻。

这群罪犯被流放至外太空去探索宇宙物理定律,用这种为人类造福的方式为他们所犯下的恶行而赎罪。

与此同时,女科学家进行着令人咋舌的太空人类繁殖实验,她禁止男女之间的性接触,采用特殊方式采集精液再输入女性体内完成受孕。

由此,性压抑令无处释放的欲望变成凶猛的野兽,最终引发出一连串的挑衅及暴力伤害的行为(死亡)。

相比之下,实行禁欲的男主角却意外迎来自己的女儿(新生)。

影片第一部分用倒叙的方式描绘女婴与男主角相处的过程,有点像普通的家庭伦理剧情节,这绝对是其他科幻题材里难得一见的情节。

导演透过展示这种类似于日常生活的场景,传达出对人类顽强生命力的赞颂,另一方面似乎也在探讨新生命的出现有助于消除人性中的恶行。

这一点在第三部分与影片结局里均找到耐人寻味的答案。

泛滥的欲望直接通往死亡,唯有禁欲才有希望迎来重生。

克莱尔·德尼借助这个科幻题材极力刻画人类在极端环境里互相对抗与诱惑的行为,拷问着人类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她并没有彻底转向好莱坞的宏观科幻类型片,相反采用极简主义的美术设计和影像风格,避免使用太多特效场景,流露出清醒的作者立场,身体与欲望的描写依然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情节。

聚焦在身体上的镜头,诸如手臂上被划破的伤口、小腹上的疤痕、吹风口前拨弄的长发等等,这些画面不断引发出暧昧的联想,流淌出强烈的欲望气息。

女主角朱丽叶·比诺什在自慰室里的一段段瞠目结舌的描写,情色感与惊悚感如影随形,暗示着纵欲行为必然招致万劫不复的结果。

 8 ) 不难看,只是无力

不难看,甚至可以说是拍的很美很有气质的一部电影。

我一直很喜欢朱丽叶比诺什,在这部电影里她一如既往地美,也非常突出。

然而就是她那种清澈柔和的气质,缺乏了推动剧情本身所需要的力量,反倒没有同为女主角的红发少女表现出色。

而罗伯特帕丁森…真是一如即往地…萝卜。

早在哈利波特的时代,我就非常不喜欢这个人。

总觉得他死板僵硬,缺乏演技,完全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能火起来。

但是想想火了多年的布拉德皮特我也没有喜欢过,也不认可他的演技,只能说是我太非主流了……总的说来,这是一部没有力道的电影。

女导演希望表现出封闭压抑疏离的空间内,性和繁殖欲望中的人性张力,实际上非常lame,很缺乏说服力。

而放在科幻的背景下去写这个故事,却没有科技本身所带来的实际效益,更是无法替电影本身添彩。

或许这部电影可以拍的更好,但说实话这种刻意营造的压抑情绪实在太过老套,剧情编排上也没有很好的烘托主题。

或者是我自己太不喜欢罗伯特帕丁森,觉得就他这么根呆萝卜,完全不配和朱丽叶比诺什搭戏,更别提被人强暴了?

 9 ) 一群死囚被送上太空做实验,这新片脑洞可以的!

克莱尔·德尼的新作《太空生活》终于出了资源了,这部影片期待了一年之久。

法国导演克莱尔·德尼应该算是当今影坛最重要的女导演之一了,之前她排名最高的作品应该是《军中禁恋》和《35杯朗姆酒》。

在她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很独特的对人性的观察,而这种人性的观察往往都发现于细微的眼神和动作之中。

在《军中禁恋》中,她以偷窥来展现一种隐隐萌生的爱慕与迷恋。

当军官的眼神不自觉的瞄向海滩上洗澡的男主,这种细微的情绪铺陈也就为后来心理的变态埋下了伏笔。

这种细腻的铺陈就是克莱尔·德尼电影中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即使是拍摄类型片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她最为细腻的一面,静静地去讲述复杂生活中的复杂而又难解的情感。

新作《太空生活》本来是去年戛纳主竞赛单元锁定的作品,戛纳艺术总监福茂大人心心念这部影片很久。

结果因为后期特效没做完,没赶上戛纳开幕,不得已就去了圣塞主竞赛,最后在圣塞拿了评审团特别奖。

其实让克莱尔·德尼这个级别的导演和一群后起之秀比赛本身就很不公平了,就像去年戈达尔《影像之书》入围戛纳主竞赛一样,这个奖已经算是可以的了。

(毕竟克莱尔·德尼作品是可以进戛纳的)

回到《太空生活》这部电影,来看他的整体设定,就是一个科学概念。

在这个科学概念之下,其实还是德尼一贯以来观察的人性的欲望和生活的本质问题。

整个剧本讲述的故事脑洞还比较大。

为了进行科学研究,科研组织从死囚中挑选出了一群人将他们送上太空,送到了黑洞附近。

由一名医生每天监测他们的数据,并定时取男性的精液让女性怀孕,以尝试在太空中孕育出下一代。

男主就是其中之一,每天这些人生活在飞船上。

医生在取走精液之后,会定时让他们服用药物来增加雄性激素的分泌。

服用荷尔蒙却又无处发泄的男孩们只能压抑自己的性欲,终于有一天发生了强奸事件。

强奸事件之后,医生偷偷取了男主的精液植入到女孩体内。

于是人类在太空中的第一个孩子诞生了,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压抑依然在太空舱里传递着。

终于有一天,有人把剪刀怼向了医生。

影片的设定处处都是漏洞,如果以理性的硬科幻来衡量,这都不合格。

但是,德尼显然不想拍硬科幻,所以根本没管这些科学原理。

科幻片外衣下,这就是彻头彻尾的一部“作者电影”。

影片的原名叫做《High Life》,我觉得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生活在高处,因为所谓的太空生活和黑洞不过是德尼用以观察人类情绪而营造的隔绝空间,而影片也说的非常明白,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验。

密闭空间相当于一个显微镜,而加入的人工干预服用性激素就是一场实验的催化剂,当催化剂的作用放到显微镜下面的时候,人的情绪里一丝一毫的变化都会显得更加狂躁起来。

飞船的外型整个被设计成一个盒子,这个密闭的盒子设计其实是不多见的,不像是一般印象里的飞船外形。

德尼之所以这样设计,用意就像是实验室里圈养小白鼠的笼子,其实就是把监狱放在了太空中。

女性在片中代表的是母体,相当于一个培养皿,而男性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供体。

但德尼显然并没有把女性角色当做是一个培养皿来对待,男性角色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供体,而赋予了情感的压抑和冲击力。

这让电影整体气质上区别于其他相同设定的影片。

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医生看起来是一个造物主的形象,她用性激素来控制着整个飞船上的全局,并不断地尝试制造出生命。

这种看似是上帝一样的位置让她在飞船上的地位看起来神圣不可侵犯。

但德尼显然不需要这种如同圣母一样的角色,所以她把神一样至高无上的角色拉下了神坛,成为了一个女性欲望的载体。

古希腊神话中男性的神一般都被赋予极强的征服性和花心的特征,比如宙斯曾经化作巨鹰与凡人亚历克斯的皇后生下了青年珀尔修斯,而珀尔修斯带领凡人完成崛起的使命,则更像是一种对父权对神权的反抗在其中。

而这种反抗转换到当下,主体已经完全不同,神权从虚幻的神身上已经悄悄地转换成了科学的力量。

《大都会》中曾经对科技改变的世界形态进行过探讨,被强行划分成两个阶层的世界和庞大社会运转机器象征科技对人的控制,科学就像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上帝。

而反抗者的反抗,则带有一丝的向上帝挑战的意味。

以此来看《太空生活》中将剪刀怼向医生的一幕,则更像是一种被控制的向施压者的反抗,只是由于施压者是女性,而减弱了父权反抗的色彩,但其本质上依旧是人在对抗神权。

医生本身作为一个造物主的形象,自身就带有欲望。

她不断地勾引其他的男性成员,甚至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男主也没有逃过她的勾引。

这样其实本身就带有一种压抑的欲望色彩,所以除了神的人设之外,医生的角色更多承担一种女性欲望的发掘。

她时不时的将长发松开,站在风扇前吹干头发的,正是她女性欲望的释放。

而这种释放最明显的效果就是,男性接收到了她释放出的荷尔蒙性讯号,悄悄地远观并将手伸到裤子里上下其手,最后企图实行控制。

这种偷窥的视角和行为,与《军中禁恋》中军官又热又燥的环境下偷窥男性学员的性感肉体,其原因也是一脉相承。

而更相似的是两部电影中的环境,一个是军营,一个是太空,共同点是隔绝外界的设定。

所以你可以看作是德尼在《军中禁恋》之后,对人的欲望的一次更为大胆的探讨。

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孩子的父亲,是贯穿整部影片中的核心人物。

德尼用这个角色所要探讨的更多的是亲情与家庭的连接。

性别的翻转削弱了男主的角色的父权色彩,而更多的传递出一种感性的亲情价值。

这种设定随着医生的自杀,而变得更为明显。

你观察飞船上每一个人的人设,有怀孕之后绝望的母亲,有受不了性压抑而实施强奸的年轻男性,还有掌控一切的造物主,综合分析下来,你会发现船上唯一一个想要保护所有人不受伤害的人就是男主。

这无疑印证了一点,就是德尼给男主的一个父亲的人设。

显然,在德尼的心中,父亲的角色相当重要。

在电影的后面,已经成为父亲的男主在发现另一艘船上的狗被施加了相同的东西,而让飞船整个变成人间炼狱的时候,本能的去阻止女儿去看到这些。

这无疑是男主在成为父亲之后,一种出于本能的对家庭和女儿的保护。

这种如山如树一样的人设,正是德尼脑海中父亲的伟大形象。

克莱尔反转了希腊神话中男女性别之后,去除了男性身上代表父权的一面之后,发现了父女之间的生物连接所体现的人的本能,并放进最细微的情绪表现里。

你似乎是难以察觉,但仔细去观察,却发现正是如此。

而以克莱尔的眼光去看其他动物的世界的色彩,则将人性与动物性作出了明显的区分。

在寥寥几笔带过的动物飞船上,我们可以看到是狼藉一片的。

而人类这边却出现了一个代表人性的守护者来保护飞船,这就从根本上将人性与动物性区分了开来。

这种设定看起来对动物有些不公平,但是其实人身上的动物性也在克莱尔的镜头里被放大开来,这就一定程度上也抹平了动物和人的界限。

这样看来,男主的形象反而成了一个如神一样的独立存在,这无疑就是亲情至高无上的理论。

任何人,一旦有了亲情的连接都将会变成一棵神一样的大树,起码在自己的孩子看来,父亲必须是一棵树,这是人的本能。

《太空生活》是一个完全抽离的故事,但是最后却落脚在人的生物本能上,我个人认为,这是克莱尔·德尼的惊艳之笔。

科幻迷不一定喜欢,但是却有足够空间去引人思考,这也是德尼电影的一贯特征。

也正是这个特征,让世界最高电影盛宴——戛纳一次又一次的青睐于她。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锐影Vanguard作者 | 致远君✪▽✪欢迎转载,但一定要注明来源和作者哟

 10 ) 一群死刑犯被送上太空进行“繁殖实验”剧情超黑暗!

《暮光之城》罗伯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近年的电影作品评价甚高,以偶像派演员出道的他在选剧本上一直十分严谨而他也成功在不同领域的作品中展现实力演技,不再侷限于《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中的“王子形象”。

罗伯派汀森的新作《太空生活》在释出预告后引起广大讨论,原因是剧情晦涩、黑暗,虽然不是恐怖片,却无时无刻令人感到焦虑、害怕。

看电影!

关注公众号:laikdy

《太空生活》讲述一群罪犯与政府交换条件,他们可以选择接受死刑,或是加入政府的一项科学计划,航向外太空寻找替代能源将功折罪。

罗伯派汀森饰演的主角 Monte,是这项太空计划的其中一员。

在太空船上生活的日子里,他慢慢发现“寻找替代能源”的计画根本一个谎言!

一群罪犯只不过是被送上太空进行某项“繁殖实验”,而他们的目的地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黑洞,生死难料!

只可惜,Monte 得知真相已为时太晚。

太空船上的医生 Dr. Dibs 就是这项繁殖实验的科学家。

她在未经过 Monte 的同意下取他的精子受孕,Monte 也因此有了一个女儿。

原本感情疏离的父女,在漫长的太空生活中渐渐产生真挚的情感。

但太空船上人心惶惶,这项诡谲的繁殖实验也开始失去控制!

一群被世界抛弃的罪犯,像垃圾一样被丢到外太空,无论如何尖叫求救,都没有人能够拯救他们。

晦暗的生活也逐渐让人疯狂,邪恶的人性,血腥、暴力相继发生,但这项“实验”却一直进行着...罗伯派丁森首部科幻太空片,剧情如此黑暗,却又莫名的吸引人!

究竟主角 Monte 与女儿最后是否存活下来,而每一位罪犯的命运又如何,真的很想赶紧揭开谜底!

西亚李毕福(Shia LaBeouf)的前妻米亚高丝(Mia Goth)也在《太空生活》中饰演一位罪犯,更令人期待了!

《太空生活》短评

漫漫长路,未来的探索者

9分钟前
  • 天渊
  • 推荐

我挺喜欢这种氛围的,故事也没指望往科幻片上走,父女,困境,欲望,人性交织但又理不清。结尾帕丁森的Willow真好听。

13分钟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推荐

我真就一俗人,这片子,当科幻片看,时间太长;当黄片看,时间太短

14分钟前
  • 左手の痣
  • 较差

不明所以,导演的叙事方式让人蛋疼加无语,性和暴力的表现形式毫无意义,就是花了两个小时看了小黄暴力片。

19分钟前
  • 暮流樱
  • 很差

无以言表。同方向内完胜《星际探索》,或许是10年代最佳科幻片(之一)

23分钟前
  • 顗礼
  • 力荐

太空片的终极形态,无尽漫游,体液肆意挥洒流淌。不要妄想太空能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恩怨情仇永不会消散。“迟一点,天上见” 4.0

26分钟前
  • 下落不明
  • 推荐

这片子真是太空题材一大迷幻,科幻题材一大奇观

30分钟前
  • 深海鳕鱼宝
  • 较差

摄影90,叙事零蛋。

34分钟前
  • 炜森
  • 较差

A-,Black hole=Vagina.

38分钟前
  • 我们敏熙
  • 推荐

【4.5+】简化一切诉求,用封闭空间执行永恒的欲望母题,而“科幻”无疑是为此铺上一层神秘面纱,深蓝影像下抽象展开,橙黄影像后具象生长。可以说,帕丁森是太阳,比诺什是月亮。宇宙中交媾,黑洞里重生,日月无光,最后一切皆有光。

41分钟前
  • DeckardYang
  • 推荐

宇宙洪荒下欲念流淌,血乳交融,神性从景框里倾泻,情欲自构图中喷涌,几场戏的处理实在是神来之笔,恰到好处的冷静,恰到好处的癫狂,极简的场景在德尼的镜头之下呈现出了胶着粘连的状态,在这样的太空中,刹那即永恒

46分钟前
  • 意识流螺丝刀
  • 力荐

现在的Robert Pattinson,我真的可以

51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打卡帕丁森养娃。

56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太空生活》是超越"电影"技巧和叙事的超然存在。为观众提供的主要是颅内高压,却及其轻盈地将人类世界根深蒂固的毒草连根拔起扔在一旁,不再看一眼。颠覆主客体(绝对女性注视)、重塑太空(除菌/弑人真空)、回归黑洞(母体);克莱尔德尼还是克莱尔德尼,她是身体里同时住着圣母、少女和圣灵的三位一体。PS: 埃利亚松也还是埃利亚松。

60分钟前
  • Virgohi21
  • 力荐

年度最烂,假深沉

1小时前
  • Dr.demon
  • 很差

低成本高真实文艺太空幻想,大概是看过最美的身葬太空镜头,我们从宇宙里凭空出生,死后亦当这样回归宇宙的子宫,循环不息。但全片看下来是不太舒服,也有种阻滞不流动的感觉,甚至要窒息。2019-12-21 18:42:16

1小时前
  • 时以星
  • 还行

影片第一个镜头出现即表明这是一部气质非凡的电影,仿佛一个异界乌托邦,场域内部人的活动、那些意图明显/模糊的行为才是电影最有趣之所在,导演用大密度五星段落(比诺什用机器自慰那里看的人头皮发麻,几处特写和略显诡异的机位非常Denis)来呈现这些行为。太空是我们认知这片场域的土壤,存在于这片土壤的乌托邦让电影显得更加神秘和奇妙。大师都是把握节奏的高手,尤其懂得控制这种贴近真实生活的节奏。Claire Denis绝对是最会处理结尾的当代导演,或许可以没有之一。2019年度十佳,锁定。

1小时前
  • 璐璐
  • 力荐

拍得太理想化了,真的不喜欢罗伯特帕丁森,但这个尺度在美国排片量这么大也是个奇迹了。期望明年复活节多上点好电影吧。

1小时前
  • xkan
  • 较差

第一部Denis 非常喜欢她设置的空间让不同的创作者/元素在里面自由发挥。深夜四刷,真的是爱她每一个镜头(打滚打滚打滚打滚)她在暧昧中做到准确的传达还是在于重复或说是同义反复。像是圣经的写法。从始至终人物和故事其实并没有变化,或说结局早已表明,只是熟悉的行为模式背后不着痕迹地被替换了完全不同的内涵。这个内涵是关于人类的新处境或是新纪元。观众去抵达这个新语境的过程会发现所有的old story都有全新的禁忌意味。真实.冒险。每次再刷都更觉战栗。她的凌厉,是包裹在温柔和混沌之中。叙述混沌或者隐藏在混沌中的凌厉。说她没有影像动力或是全靠情绪或音乐实在是太表面太急于判断了。她呈现了太多或强或弱彼此相关联的元素,关联的强与弱是构成她片子节奏的关键,而不是单纯影像表面。乍一看是混沌

1小时前
  • 雲豆子散步
  • 推荐

[2023.12.26 @HKFA] 〔打開想像電影節〕

1小时前
  • Hanson Tang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