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党徒

BlacKkKlansman,卧底天王(港),Black Klansman

主演:约翰·大卫·华盛顿,亚历克·鲍德温,小伊塞亚·维特洛克,罗伯特·约翰·伯克,布赖恩·塔伦蒂诺,阿瑟·J·纳斯加勒拉,根·加里托,弗雷德里克·韦勒,亚当·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黑色党徒》剧照

黑色党徒 剧照 NO.1黑色党徒 剧照 NO.2黑色党徒 剧照 NO.3黑色党徒 剧照 NO.4黑色党徒 剧照 NO.5黑色党徒 剧照 NO.6黑色党徒 剧照 NO.13黑色党徒 剧照 NO.14黑色党徒 剧照 NO.15黑色党徒 剧照 NO.16黑色党徒 剧照 NO.17黑色党徒 剧照 NO.18黑色党徒 剧照 NO.19黑色党徒 剧照 NO.20

《黑色党徒》长篇影评

 1 ) 一点感想

这电影告诉我们,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美国内战,至今尚未结束,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简直是种族内战第二波小高潮。

结尾的真实影像让人触目惊心。

我可以理解为什么这类电影总是能拿奥斯卡,对美国人来说,这永远是一段屈辱、伤痛的历史,是不能忘却的。

我也能理解为啥许多中国观众不喜欢,有人说这片儿故作严肃,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显性的,体现在民众与体制之间的种族冲突,中国人是无法想象的,电影最后,我们能看到悲剧至今仍在发生,我们就会觉得:这太憋屈了。

前几天看到了所谓“孙立平社会观察” ,他提出无论何时,美国人骨子里对自由的热爱都不会使其堕入纳粹主义。

那么,就用美国人自己拍的这部电影来驳斥孙立平吧,天真的他应该想想,某些美国人骨子里爱的自由,到底是为啥准备的?

若以其“文明和野蛮”论,这些举着火把的愚昧的新纳粹分子,崇尚的是否是文明的自由?

 2 ) 《黑色党徒》——“白色放火,黑色幽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色党徒》讲述了在科罗拉多泉城,一名非洲裔新人警察的真实故事:他在70年代渗透进入KKK(Ku Klux Klan:3K党),通过渗透三K党的当地分会来证明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警察,自己作为“幕后者”获得三K党魁的信任并说服他的犹太人同事(Adam Driver)作为白人至上主义者扮演自己的“幕前人”进行卧底。

导演斯派克·李一直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有天赋的导演之一,其所拍摄的独立电影充满冲突的同时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本身来自于非裔家庭,父亲是黑人爵士乐的作曲家,母亲则是一位文学教师,家庭的影响下,斯派克·李较早地开始了针对本身种族及其地位的反思与创作;作为一名最具黑人意识的导演,他一生的愿望就是拍出真正的“黑人电影”,因而他所涉及的题材也大都与黑人的出路、觉醒、种族歧视有关。

由于对于黑人的习性和社会困境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的电影风格相当犀利、节奏明快而有爆发力。

我们可以在本片片尾给出的片段看到这部电影的现实来源:2017年8月11日至12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爆发的团结右翼集会(Unite the Right rally),声称犹太人正在毁灭西方,这场大规模的集会是美国白人至上主义者对犹太种族及其他有色人种仇视心理的集中爆发。

右翼集会者手举Nazi党旗,宣扬“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向川普大帝与阿道夫·希特勒致敬。

集会过程中,一辆汽车冲入了反对集会的人群,造成了一名女性死亡,另有19人受伤。

8月16日,事件逐渐升温,总统特朗普在一次活动中称“双方对暴力事件都有责任”,对白人优越主义示威者表示同情,并称示威者中“也有很多好人”,认为“另类左派”应当在暴力冲突中负有责任。

这次事件在美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风潮,一度将整个国家激化到种族仇恨的巅峰,站在又一个危机的临界点上。

斯派克·李面对当代的种族主义热门话题、白人警察杀害黑人,以及白人至上主义等等,创作了这部丰富而又激动人心的电影。

电影本身的剧情并不像上述事件那样具有政治性,整体娱乐性非常不错。

这部电影在大致的背景上讨论了70年代的政治与社会气候,但更多的是黑色幽默,表达一种愤怒的态度。

在展示美国白人的官方形象时处于野蛮的最佳状态,由亚历克·鲍德温单独负责了开始的这一part,拍摄一段3K党人的宣传片,丧失理智、急躁,明显地如野兽般的焦虑,念着一段Form Speech的间断爆出几个脏字。

电影中表现了两个不同组织“3K党”和“黑豹党”的冲突,但两个组织并没有在电影中发生直接的大规模肢体冲突,仅仅从几个人物之间表现出来。

两个党派并没有实际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当中去,我们可以仅仅将其视作一种社会组织;两者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积极地进行活动,关于这个时间节点,可以在戴锦华教授的《电影与世界60年代》的课上得到充分的分析,再次不在过多赘述,就多言一句:六十年代是一个混乱与反思的年代,而从那时起每个十年的反思都是对那个年代冲突的重新推导。

“Ku Klux Klan”源自希腊语kyklos,圆圈的意思,发音与"Ku Klux"相同,以及英语的“clan”(氏族的意思)这两个词汇组成。

二者合一,则是一种白人至上主义并在意识形态上组成一个排外(黑人等有色人种及其白人支持者、天主教徒、犹太人等等)的圈。

而黑豹党,产生于1966年,成员是由非裔美国人所组织的黑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组织,其宗旨主要为促进美国黑人的民权;他们也主张黑人应该有更为积极的正当防卫权利,即使使用武力也是合理的。

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另一部入围电影《黑豹》中的主角,超级英雄“黑豹”这一漫画角色在当时的创作时很大程度也受到了这一社会活动的影响,也诞生与1966年。

可笑的是,除了白人选择了使用暴力和恐怖威胁将其对其他种族的愤怒表现了出来以外,我觉得两者的主要理念并没有本质区别。

他们所表现的都是种族主义,都是一种狭隘的仇视心态。

而“3K党人发泄仇恨终害己”的这一剧情,这可能是这部电影的一处在观者角度的“小失误”,没有达到黑白平衡,“各打五十大板”的手法可能更有助于其达到社会影响的作用;但一想到《绿皮书》中,Shirley博士的处境,也就对斯派克·李这么处理有些理解了。

说实话,这部电影能够达到平和种族纷争的结果吗?

答案是否定的,比起是一种解决方案,这部电影更像是一种政治声明。

 3 ) 《黑豹》《黑色党徒》《绿皮书》:政治的电影与电影的政治

戈达尔说,必须政治地去拍电影,而不是将政治拍成电影,不是拍出关于政治的电影。

2019年奥斯卡尘埃落定,“排排坐,分果果”的游戏结果看起来皆大欢喜,但仍有《黑色党徒》导演斯派克李听到最佳影片是《绿皮书》时愤然离场又被工作人员劝回的戏份,留下一句机灵的自嘲:““每次有人开车,我就会输。

”(他的《为所应为》曾败给过《给黛西小姐开车》)。

《绿皮书》是讲述黑人反抗的故事,为什么斯派克李如此愤怒?

黑人和黑人,不应该站在一边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齐泽克讲的笑话:关于犹太人在犹太会所集合,公开宣布他们的失败的笑话。

首先,一位强大的拉比说:“上帝啊,宽恕我,我什么也不是,不值得你关注!

”在他之后,一个富有的商人说:“上帝啊,宽恕我,我什么也不是,没有价值!

”接着,一个贫穷的普通犹太人上前说:“上帝啊,宽恕我,我也什么也不是……”于是富商悄悄地对拉比说:“这个可悲的家伙,他以为他是谁啊,竟敢说他什么也不是?

”这就是一种包装过的“政治正确”。

齐泽克接下来说:政治正确对肯定白男的特殊认同(认为这是压迫他者的模型)的禁止,尽管把自己呈现为对白男的罪行的招供,却又给了白男一个核心的位置:这个对肯定自己的特殊认同的禁止,使他们变成了普世的-中性的媒介,变成了这样的场所:从这里,我们才可以触及关于他者受到的压迫的真理。

这也就是为什么白人自由派如此乐于沉溺在自我鞭笞之中:他们的这个活动的真实目的,不是帮助他者,而在于他们的自我指控引发的那种Lustgewinn,即那种认为他们自己在道德上优越于他人的快感。

对白人认同的自我否定的问题,不在于它走过头了,而在于它走的还不够远:虽然它阐明的内容看起来是激进的,但它的阐明的立场却依然是一个有特权的普世性的立场。

所以,是,他们宣称自己“什么也不是”,但这个对一个(特殊的)某物的放弃,却是靠他们的道德优越感的剩余-快感(surplus-enjoyment)来维持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上面引用过的那个犹太笑话的场景又出现了:在比如说,一个黑人说“我什么也不是!

”的时候,一个白佬偷偷对他的(白人)邻居说:“这家伙以为他是谁啊,竟敢说自己什么也不是?

”但我们在这里,我们可以轻易地,从想象过渡到现实。

大约十年前,在纽约的一次以政治正确的左翼为主的圆桌讨论上,我还记得“批判思想家”中的几个大佬,一个接一个地进行自我鞭笞,把我们的邪恶怪到犹太-基督教传统头上,严厉地指责“欧洲中心主义”,等等。

接着,出人意料地,一个黑人活动家加入了讨论,也对黑人穆斯林运动的一些局限做出了一些批判的评论。

听到这个,白人“批判思想家”迅速交换了恼怒的目光,这里面的信息差不多就是“这个家伙以为他是谁啊,竟敢说自己什么也不是?

”……奥斯卡作为美国的左派集中营,它所选出的电影,都是站在白人中心,大喊“我们什么也不是”的意义上拍摄有关黑人解放的历史,奥斯卡永远包含对改变现实的呼吁,但这样的呼吁远不至于是颠覆性的,就像白人在喊“我们什么也不是”的时候,往往手里拿着香槟,享受着白人的福利,而不是站在黑人民权运动的前线。

斯派克李倒是站在黑人民权运动的前沿做出如此反应的,其实有点反应过度的意思,但对当下美国(像很多国人指出的,奥斯卡其实是美国内部的游戏)的黑人的状况来说,斯派克李的电影更有力度,更具现实力度,《绿皮书》更具普世价值和广度。

《黑色党徒》和《绿皮书》像是黑人内部面对白人时,激进派和保守派的内部斗争。

斯派克李同时讨厌的,是《绿皮书》明显的“白人思维”。

就像影迷指出的,《绿皮书》像是《触不可及》的性别交换版本,也是《为黛西小姐开车》的改编,这一类的“温情戏剧”很容易获得观众的喜爱,他们所宣扬的是普世价值观,同时有出色的戏剧性和视听效果做包装,又在内容上不那么直白激烈。

《绿皮书》是白人将黑人推向前台迎接掌声,自己在幕后稳坐钓鱼台的产物。

至少斯派克李是这么想的。

但好莱坞绝大部分的观众不是美国的黑人,所以它对世界其他各国的观众来说无疑是可口的快餐,在感动之余确认自己安全的身份和道德崇高的优越感。

这里稍微提一下Don Shirley的家人在电影播放后接受采访时表达的不满,对影片表达了相当的不满。

真实的 Don Shirley,不是一个远离黑人社区,不懂黑人音乐的人。

他积极参与黑人民权运动,他是 Dr. King的朋友,一起参与过在Selma的游行。

他和黑人音乐家 Nina Simone,Duke Ellington和Sarah Vaughn 都是极为亲密的朋友。

像很多其他同类影片一样,《绿皮书》的对真实事件的改编很大程度上是对历史现实的改写,重要的不是是时代戏剧化处理,这本无可厚非,而是主观性的掩盖和简化。

就算已经在影迷眼中成为经典的《辛德勒的名单》也在这方面得到很大质疑的声音。

这被过滤掉的部分往往超出了奥斯卡所能接受的颠覆力度,而这部分其实是斯派克李最在意的。

电影是戏剧和历史现实的战场,有时候,现实更加有力,比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就像这场电影美学新浪潮中重要的编剧柴发蒂尼指出的:以前如果我们想拍一部关于罢工的电影,会讲述一个爱情故事,罢工成为了背景。

而现在,我们直接拍罢工。

但大多数时候,电影遵循的是俗套的“做一场美梦”的叙事策略,比如《黑豹》,从它在中美两国得到的不同待遇来看,显然是给美国黑人的“美梦”。

福柯说“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 ,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

《黑豹》在电影内部抹除了现实政治因素,更反应了它对现实政治的敏感,并以此最好的献媚,只不过这次的对象不是美国白人,而是在权利斗争中获得部分胜利的美国黑人。

就像美国白人在赢得同印第安人的战争后急于在电影叙述中将自己的胜利合法化,黑人在黑白斗争中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胜利后,需要一部电影来作为里程碑,这就是《黑豹》,一部简单纯粹,适时出现的“纯黑人电影”。

“政治地去拍电影”,戈达尔这句话经常用于对电影批评,可以说这成为电影批评的一项尺度,用来衡量电影“反应现实,改变现实”的力度。

如果政治现实和电影虚构的现实是同一坐标系上的两端,那《黑色党徒》和《黑豹》位于坐标系的两端,而《绿皮书》居于坐标系最平稳的中间。

《黑豹》是架空历史和政治的电影,是“口号式”的电影,在拍摄方式上遮遮掩掩,在内容上则毫不掩饰献媚的态度。

《黑色党徒》则在形式和内容上同时是“呐喊式”的,就如同电影最后的纪录片片段,直接将电影撕开一个口子,将现实世界的空气引入电影,这就是“政治地去拍电影”。

奥斯卡就像一场化装舞会,每个人都带着面具跳舞,背后是政治的博弈,获胜的是政治,像《黑色党徒》里对黑人面孔出色的技巧呈现,它对奥斯卡来说过于直白而显得格格不入,但他仍是我最喜欢的“无冕之王”。

 4 ) 人的脑子就是这样的愚蠢!

种族主义这两年特别的多白人歧视黑人,对黑人的不尊重。

让人想起《逃出绝命镇》垂涎黑人强健的体魄,觊觎健美的身体,却从内心中厌恶低看他人。

一个戏剧化的反转,黑人扮成白人与杜克白人政党老大通话,获得高度的赞扬。

犹太人扮成种族主义歧视自己混迹在白人至上的政党中,而这两位竟是警察搭档。

每个立场都是那么的显而易见被接受,当没有中间者做协调时,则这条鸿沟越来越深,越来越不可逾越,各自为营,互不交流,便滋生强大的假想敌,滋生巨大的恐惧,滋生无法逆转的执念。

一到此境,便无解。

只能转移危机,转移仇视,轻则暴力频发,重则战争对外。

假想敌的强大,吓破了人民的胆。

一副即将成为受害者的姿态,却率先发起挑衅,因为你可能对我构成威胁,所以我得先下手为强,我没办法保持独立思考,因为周边的人们都喊着xx万岁 xx万岁 ,所以我也是在为xx而战。

人的脑子就是这样愚蠢。

 5 ) 赵铁柱大破3K党

如果你经常关注美国现任总统的动态,那么就无须担心被剧透,可以放心继续阅读了。

严肃的剧情介绍:赵铁柱(丹泽尔华盛顿的爆炸头儿子 饰)无意间得到一个诈骗集团3K公司的联系方式,出于好玩的心理,拨电话过去跟对方谈笑风生,更被该集团相中,获邀加盟。

赵铁柱虽然会模仿东南沿海地区的口音,但是却有着标准的北方人长相,担心线下与3K公司成员们见面会穿帮,于是请来自己的同事张全蛋(韩索罗的中二病儿子 饰)冒充自己。

在两人的配合之下,查明3K公司打算利用存在质量问题的手机实施炸弹袭击,袭击对象是进步女性李小花。

最终3K公司的阴谋被挫败,但是电信诈骗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遗祸无穷。

去看这部电影之前,没有注意到影片信息“类型”一栏有着“喜剧”的标签。

结果一开场亚历克·鲍德温的大脸还有半半卡卡的演说就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不仅是逗乐,还有怼川普,毕竟这位大叔除了是阿汤哥在IMF的(故)顶头上司以外,更著名的身份是川普模仿秀宇宙总冠军。

紧接着是一行典型黑人英语的字幕,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好像是说电影基于真实事件改编。

黑人主角登场,那嚣张的发型怎么看也不像是纪律部队的执法人员。

他去应聘警察,面试官相当可疑,分明是纽约警局黑警组织HR的重要干部西蒙斯。

上个月看的男主他爸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伸冤人2》里,还出现了这位面试官的克星豆豆警探。

主角被安排去整理文件,遇到种族歧视的同事,憋了一肚子气,申请转岗去当卧底,正好有个黑人学生会请了一个黑豹党的干部去做演讲,警方担心这场演讲会宣扬激进的内容,就让主角混进去搞窃听,必要的时候可以让那个黑豹党的伙计闭嘴。

结果主角去了以后,发现里面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反而被演讲嘉宾洗脑了。

顺便他还勾搭了人家学生会主席。

因为这次窃听任务,主角认识了警队中的两个伙伴,一个是日天日地弑父弑君的凯洛伦,还有一个样貌和声音都有点像史蒂夫·布西密,最后一看演员表,果然姓氏相同,原来是哥儿俩。

话说这电影还真是爱找知名演员的亲戚。

接下来,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内容了,这也是影片的核心情节,主角给3K党打电话,结果被吸纳为成员。

我对这部电影评价不高,主要是因为它有点标题党的感觉。

看之前,以为真的是一个黑人混进了3K党,心想那得多夸张、多刺激?

于是对这个故事抱有极高期待值。

结果实际上执行潜入任务的是凯洛伦,主角只负责打了几个电话。

而且那几个电话也不是非主角打不可,凯洛伦人都去了,顺便把打电话的活儿也接过来就得了。

对这个主角的第一印象还不错,可能是因为演员身上那股云淡风轻的感觉有点像他老爸。

可是电影给他的人设实在是不讨喜,老是甩脸子给队友,像是别人欠他的一样。

没错,黑人确实在美国遭遇不公正待遇了,可是他的队友是犹太人,人家的族群还遭遇过大屠杀呢,也没他这么苦大仇深。

更重要地是,这部电影里面真正危险的卧底任务都是队友执行的,队友要跟拿枪的神经质3K党直接打交道,所有的危险都是队友在扛,结果导演却强行让黑人小哥当主角,可是观众又不傻,能看出来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你去看《智取威虎山》,最佩服的一定是杨子荣,而不是少剑波,何况就这个大破3K党的故事来看,黑人主角的重要性还达不到少剑波的程度。

如果要说主角发挥了什么关键作用的话,大概就是激起了犹太队友对3K党的憎恶,那么他就该作为一个导师一类的配角退居二线,电影的核心矛盾应该是受到歧视的犹太人如何对抗3K党。

可惜导演是黑人,因此黑人角色的故事哪怕没什么可看性,也要强行被扶上男一号的位置。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或许有人会借此为导演辩解,说历史上就是这么发生的,所以就这么拍了。

如果原始事件就是这个尿性,那么这个事情本来就没什么可拍的。

替两个男主撕番位这个事情就此打住。

换个角度,单看反派的话,这电影还有点意思。

我估计很多人也是跟我一样主要冲着3K当来看的这部电影。

里面的党徒们简直都蠢哭了,而且能看出来都是些游手好闲的屌丝。

把严肃社会问题用喜剧手法呈现出来是导演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我们不需要担心严肃性和社会意义被喜剧消解掉,恰恰相反,导演让3K党丑态百出,反而加深了观众的危机感。

3K党徒们表现出的这种不可理喻的状态,极易链接到观众的真实体验,让人们联想到与之有相似特点的传销组织、邪教组织,以及疯狂的粉丝团体。

这里我又要老调重弹一下,引用自己之前的观点:愚蠢远比智慧更容易叠加。

一个蠢人或许还有点萌,一群蠢人就很惊悚了,没有理智却具备强大执行力的人,就像丧尸一样可怕。

这部电影其实是借批判3K党来怼川普。

我非常尊重导演的个人立场,而且我也不喜欢川普。

但是直接让3K党大佬说出类似“让美国再次伟大起来”“美国优先”等川普金句,把川普和3K党露骨地划上等号,手法并不高级。

结尾的纪实影像资料当中直接出现了川普的身影,其实导演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正片里面继续无节制地兜售私货,未免用力过猛。

扮演3K党大佬、川普化身的托弗·戈瑞斯把上面提到的那种蠢萌发挥到了极致。

说点题外话,这次开场前的贴片预告有汤老湿的《毒液》,巧的是托弗·戈瑞斯正是老版《蜘蛛侠3》毒液的扮演者,而本片女主角还是去年《英雄归来》里面小蜘蛛的女神学姐,所以这部电影也算是蜘蛛侠电影宇宙的编外作品了。

说回影片。

后半段的节奏明显出了问题,跟最近的国产片《西虹市首富》结局部分有点像,凯洛伦的身份暴露,观众的心情都随之紧张起来,按理说接下来应该是他面临杀身之祸,观众想看他怎么应对危机。

结果导演却话锋一转,去讲女主角遭遇的炸弹袭击了,凯洛伦身份曝光的事情不了了之,导演制造了紧张感,却没有对此做出呼应,而是用另一边的危机掩盖这边的潦草收尾。

除此之外,汽车被炸那一幕,感觉上对应的是剧情线当中主角失去一切、陷入黑暗时刻的节拍,结果下一幕就是主角智擒种族歧视的同事、大获全胜,让人有点跟不上思路。

正如上面提到的,这部电影里勇闯虎穴的是凯洛伦,主角一方作为警察,唯一曾经有过射击动作的也是他。

而黑人小哥干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身上绑着窃听器搜集证据。

或许这部电影应该改名叫《窃听风云》。

最后给出纪实影像,已经是近年来用烂了的招数,但是观众确实吃这一套,我也被震撼到了。

这样的手法放在《萨利机长》那种五星佳作里面,就是扣分项;放到本片则成了加分项。

此外片中的时代金曲也值得一听,男女主角在餐厅约会时的背景音乐是Brandy,去年的《银河护卫队2》也用了,还是星爵爸妈的定情曲。

 6 ) 以西部牛仔的方式復仇

如果說一個導演一生只拍攝「一部影片」,那麼毫無疑問史派克.李算得上其中最硬核最執著的一位。

種族議題永遠是其創作的核心,他也從不避諱通過激進的方式在電影中表達政治訴求。

史派克.李在《三K黑煞星》(BlacKkKlansman)中再一次對《一個國家的誕生》和《亂世佳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批判。

早在1980年,史派克.李還在紐約大學讀MFA課程的時候,便拍攝了短片《答案》(The Answer),講述一個美國黑人編劇被大製片公司僱用重拍《一》的故事,因為影片涉嫌冒犯「美國電影之父」格里菲斯,史派克.李險些被學校開除。

2000年拍攝的諷刺喜劇《迷惑》(Bamboozled)在結尾長達六分鐘的蒙太奇段落中,展示了20世紀美國電影中被醜化的黑人形象,《一》也位列其中。

史派克.李曾在訪談中指出一個問題,人們(包括電影學院的老師)提到《一》時,通常會大加讚賞格里菲斯對電影敘事、攝影、剪輯的貢獻及其影史地位,反而鮮有人講到影片狹隘的種族主義意識形態表達引發了第二次三K黨復興(1915年—1944年)。

《三》以更為直接、反叛的方式對格里菲斯和《一》進行了復仇:《一》改編自湯瑪士.狄克森(信奉白人至上的浸信會牧師)的小說《同族人》,從白人視角,將三K黨描述成英雄,打敗粗俗邪惡的黑人民兵,拯救人民於水火;《三》改編自羅恩.斯塔爾沃斯(科羅拉多州斯普林斯市警察局招收的第一個黑人員警)的回憶錄,從黑人視角,講述了黑人員警如何打入三K黨內部、贏得信任、阻止恐怖襲擊的故事,從而解構了「極端種族主義邏輯」。

《一》中的許多黑人均由白人演員扮演,尤其是與白人女演員有對手戲的角色;《三》則通過身份置換和視聽錯位,讓白人員警假扮黑人員警(兩人使用同一個名字),電話裡負責佈局的是黑人羅恩,出面行動成功混入三K黨內部的是白人羅恩,影片藉此直擊種族主義的荒謬——只靠聽覺,你真分得清黑人和白人嗎?

既然分不清,那為什麼要歧視黑人以突顯白人的優越?

《一》高潮段落的平行剪輯將白人和黑人二元對立 ;《三》同樣在高潮段落使用了平行剪輯,一邊是黑人講述1916年傑西.華盛頓被誤判並處以私刑的場景,另一邊三K黨觀看《一》進行慶祝並預謀恐怖襲擊,歷史在這一刻重演;不同於《一》中三K黨通過殺戮取得單方面勝利的結局,《三》中的三K黨則在自作自受中慘淡收場,同時影片試圖提出解決種族衝突的辦法,即彼此認同、通力合作。

如果放到武俠小說裡,史派克.李儼然化身「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慕容復。

《三》中再現了史派克.李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視聽語言,即「Spikeism」。

Spikeism是以視覺修飾或誇張的手法有意識的引起觀眾注意。

影片前半段有一場戲,激進分子斯托克利來到斯普林斯市給當地黑人學生演講,導演在使用套路化的對切鏡頭時進行了反常規處理——隨著話題的深入和演講者情緒的遞進,在一片漆黑的畫面背景中,浮現出一張張被燈光打亮的聽眾特寫。

這些黑人學生猶如從黑暗中被喚醒,給予演講者和其傳遞的價值觀以強烈的認同。

導演標誌性的推軌鏡頭(double dolly shot)在影片結尾再次出現,羅恩和派翠絲看起來像站在傳送帶上一樣,舉槍快速滑向鏡頭,儼然化身雌雄大盜「邦妮和克萊德」。

影片將諷刺喜劇和探案類型嫁接,在保證觀賞性的同時進行了現實批判,對當下美國(由特朗普領導的保守勢力管控)依然存在的種族衝突問題表現出憤怒和擔憂。

但劇作和表演依然存在問題——羅恩和派翠絲的人物刻畫過於扁平,性格並不突出,淪為象徵黑人平權運動的符號,兩個演員的表演也沒能幫助人物塑造的更加立體,以至於看完後對兩個人物的印象依舊模糊。

影片的結尾也極富爭議性,史派克.李在故事結束後插入了夏洛茨維爾暴力襲擊事件的紀錄片段,雖然足夠震撼,但卻削弱了影片的諷刺性和完整性,變成憤怒的情緒宣洩。

如果結束於三K黨剛愎自用的爆炸段落,影片的諷刺力度反而更強烈。

伴隨影片西部片風格的配樂,史派克.李以荒野大鏢客的姿態行俠仗義、快意恩仇,取得了對格里菲斯單方面的勝利。

(转载自 https://p-articles.com/critics/832.html?fbclid=IwAR2H8MEUr0NQ4ImxkFzQ9Tv0aFpg12hw8VHJE05jZTPxDH0lDdcFZAieGFM )

 7 ) 《黑色党徒》:一次关于种族群像的无效沟通。

《黑色党徒》是由美国焦点电影公司发行、斯派克·李执导的传记片,于2018年5月14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并荣获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电影在8月10日于北美院线上映,距离2017年美国弗吉尼亚团体右翼集会差不多刚好一年。

那是一场白人至上主义团体的集会,集会最终演变成暴力冲突事件,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伤。

 《黑色党徒》是一部黑色喜剧+传记片,主要讲述了一名黑人警察打入3K党内部做卧底,最终挫败了3K党的阴谋、阻止了悲剧发生的故事。

除了黑色喜剧+传记片,《黑色党徒》还有什么关键词呢?

政治 好莱坞左派精英和特朗普,这两年没少“互怼”,左派电影人认为,种族仇恨在美国重新抬头,与特朗普的纵容不无关系。

好莱坞向来盛产左派电影,虽然也曾受过镇压,但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主流电影圈明显陷入“政治正确”的困境(要谈好莱坞政治,能谈上三十小时)。

在好莱坞,什么是“政治正确”?

去年奥斯卡,《月光男孩》打败《爱乐之城》拿到了最佳影片,撇开艺术考量,从政治上谈,两片都不缺左翼思想,但考虑到好莱坞的政治取向,《月光男孩》主角被接受、被理解的基础,正在于种族仇恨所赋予他的人种标签。

设想若《月光男孩》的主角换成白人,那么在政治上的表现力、危机感会减弱很多。

导演到底是想反映什么呢?

还是单纯地想做出一部有表现力的片子?

无论如何,好莱坞需要左翼思想,在好莱坞,对“政治正确”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亦步亦趋的地步。

好莱坞里聚集着一群有话要说却又无话可说的人,在新时代的微风吹拂下,好莱坞变成了新左翼的大本营。

纵观好莱坞电影史,黑人演员扮演正义角色的比例逐渐增大,专门反映种族问题的电影逐渐增多,电影人一只脚踩在好莱坞这个乌托邦,另一只脚在政治社会上方停留,在“政治立场”上,这就是“政治正确”。

除了审查机制,好莱坞本身也是左翼的票仓。

“好莱坞是外来者和外国人的世界”,在美国政治稍有变动的情况下,第一个有所反映的地方就是好莱坞。

然而,在这种“政治正确”的情境下,歧视和仇恨并没有消除,少数人种带来的刻板印象也丝毫没有改变。

也许带有政治味道的电影“有逼格”,但作为评论家和观众,你已经无法走出“政治正确”的漩涡。

也就是说“政治正确”的电影必须是文明的,如果你不认同,你就不是文明的、有品位的人。

“少数人政治”或许在政治圈难以实现,但在电影圈,原先的自由已逐渐僵化。

 说回《黑色党徒》。

黑人导演斯派克·李一直被称作是黑人文化的“斗士”,他本人也拍过不少反映社会问题的佳作。

早在1989年的《为所应为》中,他就展现了自己愿为少数人发声的抱负,当年的金棕榈给到了索德伯格的《性、谎言和录像带》,这让斯派克·李十分不满。

29年后,斯派克·李带着《黑色党徒》回归,除了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和黑色幽默,他在这部新作中添加了不少明面的讽刺。

与主角相比,导演对3K党成员的刻画明显更“二维”:分不清单词意思啦、讲蠢笑话啦,他甚至找来了和特朗普极为相像的演员来扮演3K党领袖,说出“让美国再次伟大”等川普金句。

这种把特朗普和3K党直接划等号的手法其实并不高级,而且片尾的纪实影像中直接出现了特朗普的身影。

斯派克·李的意图其实很明显了,这些借古讽今的私货是否用力过猛呢?

但不得不说,在所有“借古讽今”、“指桑骂槐”的电影中,《黑色党徒》算是佼佼者了。

《黑色党徒》延续了斯派克·李一贯的风格,简单、直接。

他在这部电影中为右翼人定了性:一群又坏又蠢的智障。

种族主义为什么重新抬头,这个问题可能无法用一部电影的时间来回答,但《黑色党徒》越走越远,再一次证明了美国两党无法沟通的政局:无论保守派还是自由派,都打从心底里认为对方是个傻子。

在电影尾声,斯派克·李加入了希瑟·海耶(2017年美国弗吉尼亚团体右翼集会遇难者)遇难的段落,针对这一举动,在访谈中,他说:“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记警钟,因为事情在发生,黑白在被一些人颠倒,谎言正在被一些人包装成真理。

这就是我想通过《黑色党徒》说的,我不在乎影评人和其他人这么想,因为我知道,这部电影是站在历史的正确一面。

 8 ) 为了斯派克李 认真写次影评!

好久没认真写影评了昨晚和家母一起看了《黑色党徒》 剧情讲述的是黑人打入3k党内部的故事因为同为真人改编、喜剧电影、种族话题 又是奥斯卡多奖项提名的热门电影 和绿皮书一直在做比较说真 没看这部之前我觉得绿皮书还不错看了之后觉得绿皮书瞬间被秒了…同为喜剧类 这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黑色"幽默" 硬件上 主角养眼 演技自然 音乐非常棒 镜头也棒呆了(演讲那段简直了)!!

剧情上来说很尖锐 没有很狗血的桥段 也没有做作的煽情 讽刺得也毫无顾忌 善恶分明 没做过多解释 很多值得讨论的元素(看完后和妈妈聊了二十多分钟的剧情和种族歧视问题) 最后一段毫不留情的显示了现实里种族歧视的恶心嘴脸为啥绿皮书被黑人们嗤之以鼻(绿皮书的主创人员都是白人…)原因在于 白人们习惯性的粉饰太平 鼓吹自己的"包容性" 而不去直接面对问题本身 逃避过错… 所以他们对于绿皮书那种"友好"电影 自然不会感冒所以绿皮书获奖 也是满足了一部分人所喜爱 "平等、友好"的"主流核心价值观"…(所以我一直觉得奥斯卡"白"得一塌糊涂 格莱美也是🌚🌚……小声逼逼)关于种族问题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和远离 也许你自己是受害者 也可能是加害者扯得有点远了 总之这部电影很棒 导演斯派克李依然宝刀不老 这才是真正属于黑人的电影五星不谢!

 9 ) 平等与和平

由斯派克·李执导的《黑色党徒》无论是从剧情上还是主题上,都可以说是一部佳作,虽然在奥斯卡最佳影片上输给了《铁皮书》,但他却有独特的风格与《铁皮书》相媲美,都涉及了白人与黑人,种族主义的话题,但一个悲伤沉重,一个治愈幽默。

我不是很了解历史,所以以下的说法比较浅薄,《黑色党徒》首先就主题而言,它涉及种族歧视,在这个看似平权的地方,美国白人宣扬其地位至高无上,歧视黑人和犹太人,黑人与白人之间始终存在随时都有可爆发的战争,从黑人警察到警局报道,在档案室里工作,遭到白人同事的嘲讽与打压,以及最后罗恩逮捕康妮时被两个警察抓捕毒打,但却始终不相信罗恩是卧底警察,在白人康妮的言论下,白人警察不由自主的还是相信白人康妮的话,都能看到种族歧视的影子,虽然影片一直在说种族歧视的问题,最后升华到了平等和呼吁和平的主题上,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种严肃的现实意义,去反思社会现象。

音乐很有特色,紧紧围绕着情节和人物的心境,或急促或缓慢,或愉快或悲伤。

黑白对立,这里的黑人不再仅仅是被压迫的,他们开始了反抗,他们想要平权,平等的工作,教育,这样一个严肃的事件被赋予了喜剧的色彩,在欢笑之余,内心五味杂陈。

平等和平是每个国家每个人每个时期都在呼吁和追求的,这部《黑色党徒》,把黑白分明的对抗年代展示的特别幽默,好几个地方特别有趣又直教人深思其中的荒唐。

 10 ) 拿起武器!!!

“我们在讨论革命,你们却还在讲什么特写镜头?

”当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小子们冲进戛纳会场的时候,政治影响了戛纳,这个日后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

2018年,戛纳将《黑色党徒》迎进了卢米埃尔宫,斯派克·李导演的新作,一部愤怒的电影。

电影中的高潮部分用格里菲斯创造的平行剪辑来展示3K党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场面和黑人集会,以此展现美国社会中双线的政治生活并表达导演的抗议。

《黑色党徒》讲政治的视角十分特别,它以反击电影史中鼎鼎大名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种族歧视内容而引出自己希望种族平等的观点。

《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电影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因其使用平行蒙太奇和最后一分钟营救等而成为以后早期电影叙事技巧的集大成者。

但其内容以南北战争的背景且充满着种族歧视的内容,并直接成为3K党观影“圣经”。

《黑色党徒》这部直接回击《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作品,因其强烈的政治性大受争议。

现在再将《一个国家的诞生》拿出来批判其内容,并不合适。

但以它电影史的地位,且作为3K党的“标志”之一,斯派克·李的目光并不能将其忽略掉。

与其说站在黑人立场的斯派克·李在反击《一个国家的诞生》,不如说他反击的依然是那种族歧视的思想。

双面的身份 说回到斯派克·李, 斯派克·李是对美国种族历史文化和融合有自己深入的理解的,同时他也并不一味的将黑人放置于弱者地位,同时甚至可以看出他对黑人运动的一些不当行为的不满,这在他的《为所应为》中都可感受的到。

《黑色党徒》延续着《一个国家的诞生》的黑人白人的地位之争的问题。

《黑色党徒》依然有着类型片的外衣,卧底警察的故事也并不少见,但斯派克·李像《为所应为》中那样的设计的剧情和人物不仅仅牵扯到黑人和白人,隐藏的犹太人也被提及。

斯派克·李在这里面呼应了《一个国家的诞生》:3K党认为是犹太人带领黑人民兵洗劫庄园。

卧底警探其实是主角罗恩和他犹太同事菲利普组成的“虚构”的罗恩,这种“虚构”既是荒诞的,同时也是复杂的,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的“重合”表明了,在电话另一端,黑人和白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电影中的罗恩一个试图在混乱中认清局势的人,作为一个黑人,他对黑人处境不满,作为一名警察,他不能完全同意黑豹党的做法。

他似乎就代表着斯派克·李的目光。

作为黑人,斯派克·李要反对《一个国家的诞生》为代表的种族歧视,但作为一个具有洞察力的美国社会精英,他试图在激进的两个种族中寻找落点。

所以,他用反击的平行剪辑段落就不代表着他失去了理智。

罗恩与黑人大学生联盟的领袖在桥上的对话,更像他的自问自答。

他借罗恩之口说出了他的对自己的定位:具有双重意识即既作为美国人又作为黑人。

同时也在询问着:不能从体制内进行改变吗?

斯派克·李对黑人身份有着极高的认同,所以他完整呈现了夸梅·杜尔的演讲并伴随着一张张发亮且深情的黑人的面孔。

斯派克·李在本片中加入了喜剧元素,他明白在当今,以彻底的黑人意识形态输出必然会导致白人观众的不满,这是他妥协的一面。

但他喜剧效果更多的来自对3K党的描绘和嘲讽的对比上,不着重让黑人去复仇,着重去刻画3K党徒的愚蠢。

例如:3K党领袖组织的白人聚会上,负责安保工作的是一名黑人警察。

这些处处体现着他的蔑视的态度。

平等而非推翻 《黑色党徒》的平行剪辑中黑人认为《一个国家的诞生》直接导致了3K党的重生,白人则在仪式和观影中享受着《一个国家的诞生》带来的快感。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黑人民兵意图强奸庄园中的白人女性,《黑色党徒》中,3K党筹划着对黑人的袭击。

“白人万岁”和“黑人万岁”交响。

当我们观看《黑色党徒》时,当它引发巨大的争议时,我们就应该相信,斯派克·李想要的不是以黑人题材获得怜悯与赏赐,他要的是揭开电影史在某种程度上的伪装!

它迫使观众去重新想起那部在电影史上赞誉满满的电影的内容和其所代表的思想。

它不像《黑豹》,但又确实有相似之处,《黑豹》本身没有明显政治诉求,甚至带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根据鲍里亚的观点来看,意识形态本身的效果就已经内在于电影摄放机器之中,所以如果将《黑豹》和《黑色党徒》两者如果结合分析的话,无论是有意和无意,两部电影背后都可以看出“白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的呼声,超级英雄黑人也可以做,同样的,电影史黑人也能发声。

况且,《黑色党徒》激进吗?

从前面的论述就可以看出,它是愤怒的,但它并不激进!

一方面受限于类型化的处理,另一方面,它不想创造什么,它不要求推翻,它的思考是两面的,它只要求平等!

《黑色党徒》并不想发明一种全新的拍摄手法、剪辑技术,或建立一门独属于黑人的美学,它沿用着格里菲斯的手法来拍摄电影。

即使很多人批评用格里菲斯手法来反击格里菲斯依然是在白人话语权下做无谓反抗,但用格里菲斯手法不就是恰恰表明了,电影史不是专属于白人的吗?

这不就是要求平等的呼声吗?

黑人可以在同样的技术上表明自己的立场,完成自己的表达。

这部电影来的太晚了,比《一个国家的诞生》晚了一百零三年,但它终究到来了。

坦诚的结尾 当罗恩完成自己的任务时,他却被告知销毁掉任务的记录和证据。

这个社会依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 在《黑色党徒》饱受争议的结尾,一段段纪实片段让整个电影的呼喊获得有力的现实支撑的原因,《一个国家的诞生》所代表的歧视带来的后果依然存在。

一些评论认为这样的结尾是在逼迫观众强行代入导演的政治立场,但其实这正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的部分,《阿甘正传》都是将观众直接放置在意识形态之中(手段的高明与否另当别论),而《黑色党徒》则是让自己的意识形态与观众发生冲撞,因为它展现的是真实的画面,它需要观众脱离电影这个“虚构”,去审视真实的生活,而不是仅限于热血、感动和流泪。

所以,斯派克·李是坦诚的,在他眼中,他的“虚构”和他眼中的“真实”是一致的。

在当今电影的政治表达上,像斯派克·李这样坦诚的表达并不多,我更愿将《黑色党徒》作为斯派克·李心声的吐露。

当我们鼓励导演的作者意识时,必然要考虑到,政治观点和发声一定是作者范畴内的一部分。

我们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是可以表达作者的思考、作者的理念的,这其中也必然包括政治思考和政治理念。

正是因为电影的艺术属性,所以才使它和政治的表达不可强制分开。

《黑色党徒》短评

斯派克•李用诙谐幽默取代了正襟危坐和苦大仇深,并采用了类型片的框架为自己的肤色代言,没有了自欺的白人愧疚和黑白对立的虚张声势,《泥土之界》和《底特律》与本片的差距之大一目了然。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群魔乱舞,卧底警探模仿格里菲斯式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影像自反),平行蒙太奇恰是亮点而非败笔,结合结尾新闻片段混剪更是串起了斗争的前世、今生与未来,这是斯派克•李即《为所应为》后最好的影片。

6分钟前
  • T2
  • 推荐

直面政治其实也就无所谓直白与否了,本来就不是一个玩暗喻的隐晦文本,由于结尾对现实录影的引入使其在趣味性与说教性的天平上滑向了后者(可是很奇怪这种引入看起来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忽然后知后觉昆汀·塔伦蒂诺可能是在政治议题上最寓教于乐的一位导演了。

8分钟前
  • Alain
  • 还行

从第一分钟《飘》的缓步crane out,影片飘向一个虚构和幽默的假想世界,直到影片最后dolly in,影片却滑入了真实残酷让人绝望的现实。用平行蒙太奇解构诞生平行蒙太奇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用黑人剥削电影解构无奈的历史真实。。。这部电影无论是在对话历史,还是在对话现实,无论是在解刨电影的技巧和历史,还是在构建影片文本结构来说,都是精心布局之后的佳作。。。但影片中他们最终获得的小小的胜利终究抵不上david duke后来当上议员至今仍在影响米国极右的现实,就像一部爽片大抵是无助于撼动世界的阴暗。。。从60年代到影片的2018年,再到今天,对于少数裔来说,米国的社会真的有所改变过吗?大概是没有吧。。。

11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凡是比比什么民族力量,种族优先,厉害了你的啥的,都是xxx

14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被封面和标题骗得好苦。。。自己选的电影,再困再无聊也要睡着放完

16分钟前
  • Moon
  • 很差

卧底KKK,全靠一张嘴,智力太低了。

21分钟前
  • 一片大好
  • 较差

机关算尽,投机取巧的垃圾。言之凿凿最后说什么“NO PLACE FOR HATE”但是通篇都是针对白人的恨意。所有黑人角色都是正派,白人角色正派的薄如白纸,反派的丑态百出。最后刻意煽情引导的新闻剪辑真是恶心得好像闻了憋了13天的屁。抛开这层,这片也不过只是一个模式化的警匪片结构,节奏还有大问题。拍出Bamboozled那个斯派克李早就死了。

25分钟前
  • 全声波频道D
  • 很差

卧槽,斯派克李典型志大才疏越活越抽抽的大爷,你他吗牛逼哄哄个啥,奥斯卡绿皮书拿了最佳,你摔门而去,这个我支持,我要是黑人早他吗竖中指了,可你丫自己拍得这个片子,能不能争口气啊?这拍得什么玩意,这么好的一个真实史实打底的电影,看的我都快睡着了。。。

27分钟前
  • 琧婯
  • 较差

20190127 Harry Belafonte痛述革命家史和kkk集体观看学习《一个国家的诞生》那一幕应当被载入影史——一边是种族的平行蒙太奇,一边是电影史的平行蒙太奇。Lee比黑潮时的自己更激进,这种媒介自指可能也是今年奥斯卡不多的亮点,反思作为电影本身的历史和意识形态性

30分钟前
  • 推荐

如果想看一部轻松刺激的电影,别看这部。这是此时此刻的美国发生的、野蛮程度与上世纪无异的、种族歧视现状。沉重严肃甚至愤怒

31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我就实话实说了,我对种族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等这些玩意儿实在是厌烦了,结果这还是一群脸谱化的人物的对绝,观点倒是很明确,明确到不用看电影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俩小时的故事不如片尾几分钟的视频有冲击力。

34分钟前
  • 刍狗
  • 较差

buddy comedy的部分还是很不错的,而夹带私货的部分则生硬无比。两个有意思的点:1. white power/black power同时展现以及两边代表人物相似势不两立、煽动仇恨的言行,某种层面上印证了川普最后的讲话;2. 花了一整场戏批斗「一个国家的诞生」,最终戏剧高潮仍然用的是平行剪辑+最后一秒营救,真是口嫌体正直啊

38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剧本真的不给力,为什么非要有两个Ron,不要Black Ron都完全可以,太牵强了,旁边有观众睡到打呼噜,最后三分钟的影像很震撼

43分钟前
  • spellbound
  • 较差

直面被《逃出绝命镇》回避的复杂,直面被《绿皮书》降级的调和难度,直面分裂,直面激进,直面不太平。碍于知识面,很多点一知半解,但看爽了。这是被现代语境、影史观、使命感共同铸就的现代电影。从主角开门起,结尾的蒙太奇如此述说:一、以上是一部电影,接下来不是。(故意提高噪点、用载人推轨制造最虚假的行进感)二、他们要面对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更多。(敲门→没人→窗外远处的3K党)三、这并非远去的历史,一切还在继续。(3K党进行焚烧十字架仪式→当下种族主义者示威)

46分钟前
  • Ocap
  • 推荐

4星,9.2分。黑白杀戮,惊悚震撼。这应该是一部禁片。要把黑人和犹太人杀光的3K党,和一群聚众革命的黑人,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绿皮书》只是蜻蜓点水,黑白琴键。《黑色党徒》直面黑白,相互杀入。警局的这一对黑白配,黑人变白人,犹太变3K,太戏精了。这又是一部被奥斯卡严重看低的影片。只拿了最佳剧本奖。为导演的勇气,必须给他投一票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希望今日的美国,不是白人的美国,而是地球人的美国,更希望是一个无政府主义的美国。

51分钟前
  • 虚之竹
  • 力荐

底层的决斗,双标的开始,美国的末日

53分钟前
  • cc
  • 较差

期待值过高

58分钟前
  • Jin
  • 还行

冲着“戛纳电影节放映后10分起立鼓掌”的宣传语看的 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 也知道这片子注定会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只是作为纯看讲故事delivery的人 我觉得这片子只能算“还行吧”

59分钟前
  • 睿蕊
  • 还行

后半程陷入震惊状态,《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电影史中绝少被提及的丑陋的种族歧视被斯派克.李挖出来了!扒开对《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刻意掩饰,用格里菲斯的手法来回击3K党真的是燃爆了。录像才是斯派克.李真实的愤怒与批判。虽然某些笑点真的很尬,也没有彻底去发泄,黑白两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批评,但比《逃出绝命镇》这种猎奇玄幻故事好多了。2018年度十佳第九!

1小时前
  • Berger
  • 力荐

水深火热的大爽片。

1小时前
  • 怪力比多兽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