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Hiddleston touched it. He read the book which I listened to. One Chapter, probably. I couldn’t get what it’s about. But I know it’s going to be heavy and dark. With movie, you can easily spend two hours on it and be briefed. Everything is too symbolic. How can I decipher it. The building, a closed system. The architect, the fundamental rule. Mr. Wild, the calling from bottom. Tom, sense, but it seems he killed everyone in his family and put them in the boxes. My God, one day if I read what I just wrote, I must think of the madness of myself and post-shock after watching it. Yes, I am creating a new word. Post shock. Post trauma. I am getting a bit wild after watching this insanity and coldness Tom delivered in the film. Maybe I should read the book or finish the audiobook. Anyway he is still charming.
在这幢大楼里,楼层的高低决定了居民的社会地位。
住楼层越低的人越情绪化,思考的内容相对简单;越高的人越冷静和理性,同时占有相对较多的资源。
但双方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压抑。
下层居民长期处于被歧视的侮辱中,为了满足上层居民的聚会,下层的电力经常被切断;下层的孩子因为太吵被禁止去上层的游泳池游泳。
上层的居民则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必须举办高雅的聚会,遵守贵族的礼仪,呈现出理性而克制的表象来;同时他们还要时时防备着来自下层居民的挑衅,为此谋划对策。
终于,下层居民终于无法忍受了,他们的情绪和感情更加接近原始,采取的策略也更真诚和直接:怎么爽怎么来!
最暴力的居民wilder采取的行动引发了上下楼层之间的直接冲突。
当他因为听说孩子们被赶出游泳池而发怒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位毛姓青年在振臂招呼自己的小伙伴们:干他丫的,俺们中流击水去!
这一幕是如此熟悉,童年的课本中描绘了许多这样揭竿而起的故事,他们或悲惨地失败了,或成功后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不管怎样,他们身上闪耀的光芒总是正义地、道德的。
而在本片中wilder仅仅是一个空有野性的破坏者,他并没有提供解决方案(比如建立一个更合理的新制度),而是代表下层居民进行压抑已久的发泄和破坏。
而让上层居民彻底打破枷锁的,在于门罗的死。
这场死亡彻底将上层居民释放了:原来大家都在熬着过这看上去文明的生活!
大不了像门罗一样用死亡作为结局也行啊,反正受够了!
压抑个屁!
当文明的束缚从上层居民的内心中被拿走之后,他们引爆出来的欲望、发泄和下层居民一样强烈和混乱,他们的失控同样彻底。
剥去楼层,他们和下层的居民其实是同一类人。
这幢大楼里只有两个真正的"文明人",其中一个是大楼的设计师。
他是真正认同文明、礼仪的,用修养阉割了自己的野蛮和血性。
因此他在设计大楼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文明标准来要求居民,越上层越高贵,所有人都向着最文明的顶峰努力。
这看上去似乎会走向一个不错的文明社会。
然而,他并没有给向上爬的人们提供他们原始本能的发泄渠道。
他自己则是把本能的发泄寄托在自己的妻子身上,虽然他一直嗤之以鼻,吐槽她的行为(在楼顶种树骑马)愚蠢,但他很清楚自己不能离开她,否则他就只是一个机器。
在丧失性能力之后,设计师自我定位为上帝,想要给大楼里每个人设置角色和位置,这实在有些冷漠而想当然,不接地气。
另一个“文明人”则是片子的主角,抖森饰演的医生。
设计师一上来就看出了医生的潜质:这也是从内心深处认同文明和教养的贵族,尽管他所处的楼层并不高。
医生是一步一步从底层走上来的,并没有自我阉割过,而是诚实地承认着自己的欲望。
所以他遵循身体的欲望追求设计师的情人;同时对wilder更多是欣赏和认可,觉得这样的生活比自己的压抑真实痛快多了。
但医生终究没有放弃过文明。
他的教养已经成为骨子里的价值观,他不是为了向上爬、向别人证明自己有教养而克制,而是真正认同了这样的克制。
所以他始终坚持锻炼身体,在最混乱的时候也不曾伤及无辜、失去风度,对所有女人和孩子一直很温柔。
他的坚持几乎要崩溃,但他仍然通过“刷墙”的方式咬牙守住了自己的原则。
医生对设计师设计的“文明”表示了反对。
他始终对wilder怀有敬意,他不同意设计师之前“直接抹杀、否定野性”的策略,那个文明和教养仅仅是一个表象,他们骨子里都有着和wilder一样的不受任何束缚的愿望。
但医生也找不到如何在文明和野性之间找到共存的方式。
医生和设计师共同努力想要让wilder(大楼中人们的野性)能在大楼中以某种方式存在着,但他们都失败了。
Wilder不可控,杀死了设计师,随即自己也走向毁灭。
而存活下来的医生,也终于放弃了自己原来坚持的文明,开始杀狗烤腿,重新回到野蛮。
影片给人一个悲观的视角:对野蛮和本性的束缚是注定失败的,现代“文明”终将毁灭。
这个视角是由几十年前的作家提出的,他把当时的普遍的人放在一个未来的科技社会中进行假想。
所幸的是现实并不是那么悲观,随着教育和观念的变化,像那个设计师和医生那样的“文明人”在“高楼”中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多,社会越来越成熟。
这就导致了那些中间层和上层的住户,并不那么容易发生彻底崩溃和丧失理性。
稳固的关键还是决定上下层位置的标准是否合理,以及是否每个人都有机会。
另外,关于文明和野蛮的故事,可以参考一下老舍先生的短篇《邻居们》,讲得更入木些,且对于我们更有代入感。
导演很细致。
电视剧的镜头,但符合了电影的规格。
细节很凸出,清晰,精准,冷静。
抖森真的太有魅力了。
Wilder也是。
开扯:我第一次看时,没有字幕,我也听不懂台词。
看起来搞不懂什么,但反正也没有什么事,坚持着看完,大概就懂了。
过了两天重新看有字幕的,感觉差不多。
大概就是说,一个有资源有理想的人,想造一个小环境,做个试验,为了让人幸福。
如何让人幸福,这是西方哲学的古风。
试验实施了,但结果做得乱七八糟,人都疯了。
他,还有其他一些人,都从这疯狂里想到了各自的什么。
这很像《蝇王》,但《蝇王》是用孩子做试验,而《摩天大楼》则是照搬社会人。
在《摩天大楼》里,这群社会人取样很周全,最凸出的是英国人的某种“等级”。
说实话我也拿不太准这一点,所以加上了引号。
电影里“等级”的问题贯穿始终,而且牢不可破。
我想看过的人都不会反对我这么总结。
于是,将这“等级”的各自特点和“等级”间的冲突细分并展开,内容情节上就表现为,人物一方面对自己的定位,和对其他“等级”之人的定位。
人物角色表现出强烈的“阵营”意识,这在观影时多多少少令我有点不适。
也许是囿于时长有限,无法将人物角色似乎反常的行为,进行合理化的铺垫解释,或者是出于其他某些考虑,我乐于接受电影的这种设定,不去细究。
(是啊,假如太要求合理化,我们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
于是我们爱上了“表演”。
)那么,我感觉最有意思的问题就是:一 人,假如他自认高于某另他人,在他的价值体系里面,那么当他与此某另他人发生面对面的冲突时,为何竟然不掩饰这单方面的价值判断呢?
这简直包办了文学作品中一半的戏剧冲突。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根本不必要回答。
假如我认为A是一条狗,那么我当然认为A是一条狗,我会对A说:狗。
之所以我会提出这个问题,恰恰暴露了我自己的心理定位:我无法坚持“等级”观念。
所以我才会不愿相信别人上演的这样的事情。
从这一点上,我无法理解这个电影的这方面观点。
二 男人,战斗;女人,变通。
电影里面,无论是上层的女人还是下层的女人,最后都活了下来,而且心态平稳。
男人则发疯、互屠、消沉、萎蔫、隐去。
有一个镜头,当上层的男士们商议决定如何行事然后散去之后,给出了那几个女人无声地吸烟的特写,无疑在透露,女人们感觉到了:对于男人来讲,情势已然失控;该我们女人,不得不,做点什么了。
这个镜头之精要,简直是哲学式的,我要给它画上一千个红圈。
还有女人们在泳池边洗衣服d 镜头:女人默默维持着生活的基础运转。
女人们隔离起孩子。
女人们搜寻灾难的残余有价物。
女人们接管了女人和孩子。
而最激烈的一个镜头,就是女人们一起刺死了Wilder。
Wilder用手枪杀死了建筑师,女人们则用刀杀死了Wilder。
这是不是明显不合理?
他手里的手枪呢?
他为什么不反抗?
他当时爆发了怎样的心理状态?
之前我已经说过了,这个电影是比较抽象的,不必考察它的细节是否都合于常理。
我想强调的是,女人们一起杀死Wilder,被表现为一种仪式,在这样一个仪式里,杀人的意义变了,不再含有我们习以为常的法制意识里的“犯罪”,而是原始的“除恶”:女人们当即决定除掉的这个“恶”,是相对于她们接管的这个小社会的利益而言的“恶”。
女人们没有经过语言交流,出神式的拿起刀子聚拢到Wilder身前,一起将其刺死:这“未发声”之中,高超地展现了女人的精髓:我们是用情感做决定的,我们的集体意识是统一的,我们是女人,永远都将是女人,女人是人类的核心。
三 何以抖森安然无事?
抖森,在电影里,几乎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那好,我以为我抓到了他活下来的关键: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抖森这个角色,年轻,健康,漂亮,受过良好的教育,性格温顺,但又不会没有底线地退让,具备理性反思的能力,但也会时而受控于情感的冲击。
抖森在社会地位上属于下层,在下层里他受到了女人们的青睐,在色的方面,他的肉体品质上乘,在情的方面,他充满细腻的体贴意愿,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都是理想的照顾者。
而在电影的末尾,上层女人也接受了抖森的存在,因为正是平着这些个性,他对她们圈定的小社会无害且有利。
抖森能够活下来,只为告诉观者一件事情:爱女人,顺着女人,爱孩子,身材好,脸漂亮的男人,是女人的宠儿。
咦,怎么就开始打起来了?
怎么是他和她打起来了?
他们是谁?
这是谁和谁?
那又是谁和谁?
男主角和她睡了?
她 是谁?
她老公是谁?
他的地毯哪买的?
我曹,还有超市?
那匹马怎么上楼顶的?
嗯....要上顶楼不是很容易吗....?
嗯 建五栋大楼是如来的五根手指么?
嗯 这光膀子的是谁?
嗯 这马什么品种?
嗯 这两堆纠缠在一起的肉是谁和谁?
这是谁死了?
啊 杂就死了?
嗯,男主怎么没死?
顶楼女让男主帮忙修的是什么?
嗯 男主 居然没和顶楼女有一腿?
嗯 这一片肉是谁谁谁谁谁谁谁谁?
这一堆人 哪冒出来的?
这居然是她老公?
这音乐是啥?
这慢镜头什么鬼?
啥?
.....全剧终......
该片改编自英国小说家J·G·巴拉德的同名小说,原著小说出版于 1975年,《摩天大楼》是他对战后非理性的城市规划作出的回应。
小说中的大楼设计者罗耶尔(杰瑞米-艾恩斯饰)的原型,是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勒-柯布西耶及其追随者。
影片情节设定是这样的:1970 年代,在一所与世隔绝的高层公寓中住户之间的阶级斗争与暴力事件。
这一座高级公寓共40层,拥有超过2000套独立的套房,超市、游泳池、小学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各楼层通过高速电梯连接,形成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的小社会。
不过这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异常脆弱,一次小小的停电以及琐碎的邻里纠纷就能引发冲突,随着冲突的不断升级,大楼里的人也分成了三个阵营:居住在底层的下等居民、居住在中间的中产阶级、以及坐拥高层豪华寓所的富人阶级。
不同阵营的居民为了有限的公共资源开始暴力相向,文明世界的规则在这里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丛林法则。
即便仅仅在过去的几年间,也有很多关于财富不平等的电影问世。
就好像奉俊昊的《雪国列车》里,下层阶级攻向养尊处优的头等车厢一样,《高楼大厦》里的大楼作为隐喻的意义远大于对于剧情的意义。
但在一个阶级差异人尽皆知的世界里,真正的问题是当你既不用为生存而挣扎,也不在享受奢华,换言之,就是当你是个舒适的中产阶级时,你会怎么做?
罗伯特就代表了这种人,以及他们深陷的两难境地。
但这部影片却拒绝给这个问题提供一个答案。
影片结尾通过广播式旁白表述了反乌托邦的思想:世界只有一个体制就是资本主义,区别只在于资本是属于国家还是国民,国家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没有民主自由的……
拓展阅读,主要翻译自 Make Public: A building Archive of London's Balfron Tower by David Roberts, in the Participatory City. 书研究者Balfron Tower是一座建于1967年,位于东伦敦Poplar区的27层粗野主义高层。
匈牙利籍的建筑 Ernö Goldfinger通过了这座大型公共住宅实现了他关于集体居住的乌托邦理想。
有意思的是,1968年建筑投入使用的前两个月,建筑师携同他的妻子Ursula住进了这座大楼的最顶层。
他展开了一项类似于行为艺术的活动,称为sociological experiment,主要便是邀请一层又一层的住户来顶楼参加香槟派对,记录居民们对他们新家的看法,进而修补自己的设计。
集体住宅撒切尔上台,新自由主义资本运作社区保障房的市场溃败...后话:迎接伦敦2012奥运会,在2008年时,“新”一轮的城市更新计划中包含着Balfron Tower的翻新整改。
主要推动部门是Tower Hamlets Borough Council 和Poplar Housing and Regeneration Community Association。
有意思的是在2010年时,housing association通知大楼里总共就住的99个“社会保障”租户都搬出去,然后更糟糕的是,由于总体社会经济下滑,在大楼完全翻新好以后,这些租户可能无法再有权回来租住。
于是,租户们开始团结起来使用各种信息媒体平台,比如当地的报纸或者各种等级的民主代表来对这样不公的决定进行抗议,表示自己有权进入关于决定自己居住去留的讨论和决议。
2010十月到2015年二月,Poplar区域的Housing Association还是保留了之前"原先租户可能无权回住“的决定,但为租户”提供迁置他处居住的协助”。
<图片1>图片来源<图片2>图片来源<图片3>图片来源关于扩展阅读中简单的建筑资料新闻。。。
理想的集体生活,美好的人际交流和未来城市。
可惜,大楼的构造就预示着社会结构的倾斜和不公正性。
社会阶层的不可颠覆,在大楼具体的空间格局和交通流线里已经明显的暗示。
资本的幻想,跟桃子一样,慢慢烂去露出腐朽的糙样。
乌托邦是暂时的想象,是灯红酒绿的群交,是匪夷所思的怀古。
观影全程就是库布里克山寨片的体验,故事没讲全,衔接太唐突,桥段模仿也是英式冷笑话一般得硬。
撒切尔宣称““There is only one economic system in the world, and that is capitalism.” 哦是的是的,顶多现在就是 capitalism in terms of neoliberism。
看完才发现是Ben Wheatley导的,比观光客那个神经病电影好多惹。
结局十分意外,整部电影中女性形象一直缺失,但凡出现都是作为妻子,杂工,性物件和男权附属品,最后却发出了比下层人更直接残暴的起义。
影片给我留下印象主要有三,一是男子气概的进化与退化,二是人性和兽性,三是微缩社会中的阶级表现。
在男子气概方面,抖森的角色很明显代表的是metrosexual的男性形象,注重外表,斯文礼貌,甚至有时被会部分人认为是女性化或者娘炮,而撸哥的角色作为communist(房间里有切格瓦拉像),整体气质比抖森的角色粗粝许多,代表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男子气概,强壮、粗犷、叛逆且不拘小节。
普遍意义上来说,metrosexual的男子气概在现代社会里被认为是一种进化了的男子气概,更开化,更文明,但在这部反文明的电影中,所有男性角色,不论来自哪个阶层,最后都退化成了“原始野蛮”的男性形象。
那两个前期西装革履后期一直穿着运动装的角色就是男性形象退化的最典型体现,虽然有点不太懂运动装是不是我推测的那个意思,运动套装使人联想到之前看过的一篇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对此类运动服的偏好(再加上simmens的大胡子),如果导演是刻意这样安排的话,那么在男子气概和人性退化的同时,也暗喻了角色从右派到左派的立场改变。
随着大楼内部陈设坍塌,大楼内居民的人性也在随之退化,这种退化是不分等级的。
不论是住在高层的权势阶层还是住在低层的居民,他们的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崩溃,低层人出卖自己的妻子换取食物,上层人杀掉了象征身份的马匹作为口粮,而一切的诱因是一场停电。
从最开始的短时间停电,撸哥的角色就开始暗示人类当代社会对电力这种物资的依赖。
在虚拟的摩天大楼里,物资是基本的电力食品,而在现实中石油、科技甚至信息都日渐成为重要资源,当人们对物资的需求达到一定程度,兽性压倒人性也只是早晚的事情(或者说这种情况其实已经发生了)。
电影是在a站看的,看的时候懒得关弹幕了,看完全片后觉得其实弹幕里也是个荒诞的微缩社会,庸俗无知者(没有自觉的,知识上的下等人)尤其喜欢上蹿下跳吸引注意力,动辄发弹幕:看了半天根本看不懂垃圾电影不看了。
而另一种愚蠢是自以为理解能力卓越,也要刷个存在,说连这些都看不懂,你们这群人是不是智障。
一种是不自知,一种是自以为自知,不也正是现实不同阶级的准确缩影么。
近年欧美电影中反资本主义大行其道,但其实大部分都是在给中下阶级人提供一个幻觉:革命就能带来更好的生活,推翻上层阶级就会有所谓平等。
其实稍微想想就明白,但凡有人就有社会,有社会就有阶级,毕竟人这种生物最需要的就是自己比别人从某种意义上要更高等的优越感。
High-rise作为一部制作者有思考能力的独立电影,和那些一昧渲染上层阶级就是伪善愚昧下层阶级就是朴素善良的青少年blockbuster电影的区别,也就在于它看人看得稍微平等一些,人是天生的坏种,不论是有权有势的人还是穷人,都是坏种,本质也都是掠夺者。
另,我个人很讨厌撸哥的角色,虽然影片想把他往摩天大楼里唯一一个理性者,正是因为太理性了反而疯狂了的形象渲染,但是光是他抛妻弃子对他们完全不在乎就够被脑叶切除一百次了。
不过撸哥在电影中的表现真的嗲,尤其是去找清洁女工要顶楼钥匙和在录音里反复喊自己名字的那段。
他重复着I won't be ignored和自己的名字,但最终没有人会记住。
就如同现实里每一个理性者一样,没人想听尖利的、清醒的话,他们只想听低俗的笑声和能引起低俗笑声的东西,或者耸人听闻的消息,好让他们感觉自己过得比有一些人好一些。
刚看完抖森的《摩天大楼High-Rise》,设定、美术、卡司什么的都蛮好,结果剧本崩了... 唉,其实反乌托邦题材想讲好世界观,暴乱起义走流程到最后全员恶人或者破罐破摔没关系,但是这个中间逻辑情节要过渡好,不然就挺突兀的。
角色动机其实可以多描述一下,甚至世界观完全为人物服务也没事,把角色情况讲清楚也有意思。
主角的100%中立人设其实蛮有趣的,人物背景可以深挖的点也蛮多,世界观也有意思,但是好像两边都没完全弄好,就模模糊糊的很可惜,够荒诞却各种意义上浮于表面,可惜。
看了编剧,一般般,导演导过神秘博士8季,那季也没有太大记忆点,节奏就有点慢,可能是导演通病了。
去搜影评发现好多和雪国列车比的,的确是差了。
不过就设定而言,工业风的摩登大楼,近未来乌托邦,而且是未封闭状态,角色全是自我选择留在故事场景里,真的很吸引人。
故事就我个人而言也是我毕竟青睐的反套路,没有具体英雄角色,所有人都烂到底,可惜没把故事讲好,甚至不如直接英雄主义效果好。
srds,说得再多,抖森也太帅了。
哦他美丽的肉体,看到就无比快乐。
苏黎世电影节的那个放映厅Arthouse le Paris应该最开始不是放电影的吧,有两层不说,而且荧幕距离第一排最多只有一米,以及就坐在这个第一排的窝表示脖子已断( ╯□╰ )……不过这样Ben导演和Luke上台的时候基本可以摸到(我没摸)也算是值了。
(Luke的腿辣啊啊啊啊么长……!!
)下面是努力回忆的他们说的话,涉及一些剧透,请小心阅读。
1.电影放映的时候导演和Luke去吃晚饭了,回来台上连夸苏黎世餐厅好吃,苏黎世人民好,真是抱歉给你们这群可爱的人看了这么个(重口的)电影( ╯□╰ )!
然后Luke就马上说我们晚饭吃的不是狗罐头hhhh→片中Charlotte给Wilder ( Luke在片中饰演的角色)上的那罐狗罐头并不是真狗罐头,而是牛肉,但是Luke表示是非常便宜非常难吃的牛肉,难吃到和狗罐头差不多了2333333。
2.第一天拍全身都是血的戏份的时候还很激动(我觉得我就要上战场了!!
),第二十天就要跪了,求快拍完吧……的Luke。
3.片中Wilder重复喊自己的名字一遍比一遍疯狂的那段,是Luke喝了威士忌之后拍的,导演说你就甭管我们放开了去演吧,于是结束之后才有人告诉Luke他喊名字喊了八分钟囧!
4.Luke表示剧组营造了一种十分令人安心的环境,让他能放开去演而不太在意自己(不太self-conscious),总之各种夸。
Luke还说Ben导拍片真是节奏超快,一天要拍好几个场景,之前他拍德古拉元年的时候基本两天才拍一个场景,表示剧组真是非常投入。
5.把这么复杂的情节拍到一个电影中是很困难的,导演使劲垮了一番Amy Jump说她把角色写得很鲜活,并且还说到在剧本创作的时候,就把场景和场景之间的切换写进去了。
6.导演觉得全片拍摄中最困难的就是有小孩和有动物的戏份,说再加上游泳池,简直要炸根本没法控制hhhh。
片中有高层住民知名女演员的狗在混乱的泳池中被溺死的一段,Luke表示真狗其实压根不可能被按到水里因为太活泼了。
还有Ben导说,你们看片中经常有那只柴犬在角落里露着半个身子诡异地看着你的一幕,但其实我们根本没法让它安静地坐着,不得不找个人在后面扶着它,你别看在片中它那么深沉其实你一松手它就撒了欢地跑了!
7.有观众说,故事的年代设定很有意思,但相同的事情若是发生在现代会有怎样的不同?
Ben说:那抖森的角色吃狗的时候会拍张照片发脸书上(笑),开个玩笑,那这个故事就不是有变动的问题了,而是会完全不同,毕竟互联网会改变一切,但是原作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个70年代的人设想的未来,虽然和真实的未来,也就是我们的现在,完全不同,但片中要传递的信息和其暗示,对当代社会仍然是有意义的。
(记忆模糊星人我只能想起这么多了><!
以后想起来再补充!
欢迎也去了电影节的小伙伴补充和纠错)
这部片子我只能说我没看懂。
感觉是荒诞,但还有一种感觉是整部片子在影射一种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明显的阶级对立(高楼层和低楼层)最终导致了矛盾激化(泳池派对),最后几乎所有人都失去了立场,本能驱使着他们去做一切最原始的事情(sex party或者是无处不在的性),阶级被打破,陷入mass。
但是朗应该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那一只了,最然最后才发现自己的py是设计师的小三,但是最终他还是适应了这个貌似无序的社会的秩序并找到了自己的定位,a doctor,or a king。
社会稳定下来之后不知道大家是如何认同他作为一个主人去办 自己的party 但是他的确是又睡了老设计师的小三。
片末那句 只要有国家资本主义,就不可能有政治自由。
嗯,东西方社会都一样,我觉得俺们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吧想要看懂恐怕需要二刷仔细分析细节了,好多长镜头的地方我都快进掉了,实在是不适合这样风格的电影
过分的隐喻,或者就是晦涩。
所以说英国都是蛇精病 而我们却在用神经病的语言 受着神经病的殖民
抖森的长相看上去和妮可基德曼一样,无数次在绝美与恶毒之间转换
躺椅怎么给剪了,我一个暴跳
改成话剧估计不错,很有张力
不论是乌托邦的背景设定还是略有点故弄玄虚的生存法则都还挺酷的,有种看不懂的好看。
大题小做,不堪细品
漏标。雪国列车的垂直版。抖森必须顶。原书其实更好看些。也许不好拍电影。作者的太阳帝国翻拍电影也很精彩,同样残酷奇怪瑰丽现实。
Welcome to the high life...
晦涩的政治讽喻,不过咱们不也会如此。
还是有点意思、有点新意的。。打四分估计是因为我没怎么看过类似的片子吧,冲抖森的卖力演出也要加点儿分
高斯福庄园里的危楼愚夫嘛
导演还真喜欢隐喻。不过没有雪国列车好看。
今年最烂
大胆而放肆,印象深的很多,最重要一条,wilder对laing说的,乱世中你不站边,独善其身,才是社会最大的毒瘤,可能对可能错。蛮有意思,阶级的产生与暴力对之的消除,人始终最适应的是丛林法则
我喜欢
一个开发商,造了一栋设计不合理、经常停电、物业配套差(连垃圾都不清)的公寓,然后他还敢跟业主住在同一栋楼里。
什么破玩意
一切看起来荒诞 诡谲 只剩下一个空壳 也许导演的高明之处在此 人类的阶级斗争之后的产物和这部作品一样空洞无物
荒誕的黑色寓言,頗為悲觀,舞台式設置。大樓即國家,樓層即階級。階級矛盾與衝突濃縮在此。上中下都諷刺,Tom Hiddleston代表的中產階級表面光鮮,實質不上不下,被揶揄為最好用的工具,擅於假裝現世安穩來保住安全感。Luke Evans(下層)最亮眼 。Irons(上層)戲份略少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