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接触不少亚裔导演,像是赵婷、李·伊萨克·郑。
也接触不少含有东方元素的影片,像是陈冲主演的《意》,王颖的《喜福会》。
在华语影迷圈,这样的作品总能引起关注,我们始终在探索民族电影的拓宽与融合,期望能相逢一部令人会心的作品,开凿出东方文化渗透世界的另一条路径。
郭共达这次拿出的《杨之后》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直击观众:软科幻的外衣披在了古老东方哲思的骨架之上。
影像好比血肉,填充在了衣物与骨架之间,使之不见得干瘪无形,反而饱满莹润。
好似“Under the skin”博览馆中陈列的骷髅艺术品,焕发着久远而深邃的生命力。
杨是一个文化类型的机器人,意味着它被灌输了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它的智慧来自于历史渊远的中华文明。
在未来世界,这是人们为了机器人能更好的融入各式家庭而做的特定输入。
杨有着丰富的中国茶知识,当其与杰克交流茶道的时候,却没有用它丰厚的知识存储道出一些古老的小寓言,而是醉心于茶杯在杰克手中发出的清脆碰撞声,水流从茶壶中倾泻而出的悠扬之韵。
它期盼着能有漫步雨后森林的感同身受,能有与杰克相似的爱上茶道的过程,不仅止于对于茶的客观认知,更渴望主观记忆。
彼时,杨失去了它的思路,这是自我认知的第一步。
或者说,开始意识到,作为一个本体,应该拥有自我认知的第一步。
这里,镜头非常巧妙地转场:杨面对镜子自我微笑。
拉康的镜像理论指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
当一个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他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
此时,不该继续用“它”来指代杨,转而用“他”来称呼杨,不可否认的是,杨与杰克的距离愈发接近了。
也许这不是杨的第一步,只是观众的第一步。
郭共达通过存储卡的记忆倒叙层层揭示谜底。
杰克在庞大恢弘的记忆卡星云里寻找线索,Alpha压缩包被解封的瞬时,巨大的生命信息扑面而来,仿佛尘封几世的人生画卷被杰克的一个趔趄统统摔倒在地。
余下,只有对人类记忆的赞颂。
转场依旧来到在镜子前自我微笑的杨,这样的第一步重复了无数次。
身为一个二手机器人,杨很像被嫁接的树枝,不断地与新的家庭进行融合与落根,实现生命的延续和轮回。
说悲欢离合也许太满,说人间沧桑也许太深,杨至少对于生命开始有了认知,不止于镜中自我的外形和轮廓。
他逐渐与中华文化指尖相触,由浅入深,完成了从目的到根源的探索。
由此看来,郭共达对文本结构的掌控是如此精准,通过克隆人艾达连结过去与现在的时空,使观众对影片的认知与杨的自我认知产生共情。
喜欢朋友对《杨之后》的引言:电影《银翼杀手》的原著《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指出,机器人也有直觉。
它们不只是飞快运算的机器,它们也会思考、睡觉和做梦。
看完《杨之后》,你会对机器人有新的认识。
它们不仅具有人类的情感和记忆,还能和你探讨哲学和终极问题。
无论我们称呼它们为智能机器人或仿生机器人或人造人,我们都终将不得不承认它们也是“人”。
(by 追忆)杰克承认了,郭共达用一次互文告诉观众,杰克承认了。
杨准备拍摄全家福,在他视角里的杰克催促自己赶快站过去一起拍照,彼时观众与杰克都表现出一种焦灼感,画面呈现出类似机器卡壳的质感,而事实上,杨确实也是一个机器人。
当杰克用杨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回忆时,他读到了杨脸上停留的一丝恍惚,我们可以赋予此时杨的内心活动以千百种解读,但是杰克与我们都必须承认,那份恍惚是属于人类的精神领地。
他的自我认知始终在生效和发展。
老子曰:“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我们称之为蝴蝶。
” 杨终究到达了他的使用期限,他关机了。
杨是否能重生为蝴蝶显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完成了自我觉醒的过程,至于之后的认知之旅,郭共达则用充斥全片的生命指示给出了描绘:天空,流水,树木,鸟鸣所营造的东方禅意世界。
不禁联想到河濑直美作品中的呼吸感,我与杨一起进行着吐吸。
看到这部电影的起因比较无厘头——前天团队开会时,老板提起他在飞机小电视上看到一部电影片名《After Yang》,以为是讲“新冠阳了之后”,心想这拍的速度还真快。
哪知道类似《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比较阴郁的片子,值得一看。
因为《海边的曼彻斯特》是我心中的电影No.1,所以周末看了《After Yang》,很是喜欢,发现两部有共通之处,都是致郁系电影里的治愈系。
故事起自一个未来的家庭,男主人是白人茶商、女主人是黑人,领养了一个华裔女儿Mika。
为了怕女儿成长中孤独、也为了让她能建立起对起源身份的认同感,父母带回一个面相也是华裔的机器人哥哥Yang。
Yang非常善良,能发自内心地去教导Mika。
Mika因为被领养的缘故,在学校里受同学欺辱。
Yang以苹果树嫁接为例,向Mika传达过去的根和现在的家同等重要的含义。
然而Yang毕竟是已经出厂多年的旧机器人,有天正跳着家庭健身舞,突然发生故障倒下了。
男主人Jake开着载着Yang四处寻找便宜的修理店。
在一处拉面店里,女主人Kyra问“拉面味道如何?
”,Jake苦涩一笑,说从拉面里品出了治愈。
想到大概七年前一个阴冷的雨天,我走在一条熙熙攘攘的关西街道,中午饥肠辘辘地躲进一间拉面店的小隔间,独自嗦着从对面小木板里递进来的拉面,从胃到全身也散发着一种温暖。
男主跑了多个地方,最后终于确认Yang修不好了,但Yang每天会保存35秒对自己最重要的记忆片段,男主便带回来,坐在沙发上独自播放。
这时候Mika走来问爸爸在看什么,男主不想让女儿伤心,便说是纪录片。
Mika笑了“Is it boring you to tears?
(这啥纪录片,都把你无聊到哭了)”男主没有解释,他不想让女儿伤心。
电影的构图非常完美。
很多处光影的变换能让人感知到时光在流淌。
比如Jake环视家里的物件时看到置物架上的照片:这是Yang刻意给一家三口先拍的一张,旁边放着几颗松果,镜子里是定睛看照片的Jake,后墙挂着一扇旧风筝——不用说,那一定是为了给Mika带来快乐。
而后,一家三口拍照前这3秒,也是Yang的一段记忆——说明这是Yang心中当天最美好的片段。
Yang在给一家三口拍照时,看到一家人的幸福,竟近乎出神,Jake喊他都没注意到。
男主又回忆起曾经给Yang讲解茶道时的时刻。
不是说教,而是回忆自己为什么喜欢茶、并以此为生计。
Jake告诉Yang,对茶的喜爱,源自那种寻觅品茶所带来的意境的过程,而非茶本身的味道。
在茶里,可以品出一段时间、一个地方,看见茶叶翻滚、绽放、落下。
片中的感情塑造非常细腻。
比如Mika虽然年幼,但感知到爸爸和妈妈对Yang的态度不太一样。
爸爸很关心Yang,但妈妈似乎没那么关心(其实妈妈也很善良,只是觉得Move on才是对Mika更好的方式)。
所以Mika问妈妈“那你呢?
你希望Yang回来吗”
在尝试过一切可行办法后,Yang确认没法重启了,但躯体和记忆可以在一所机器人博物馆里留存、展览。
男女主决定带Mika、以及从记忆里发现的Yang曾依恋过的一位女克隆人Ada,一起去看看Yang。
在车上,Ada虽然自己已经非常伤心,但仍然安慰Mika——“Yang loves you so much.” 寄前人所托,善良地希望Mika能坚强地健康成长。
然后一家三口和Ada一起走进博物馆大门,从狭长、昏暗的窄道向存放Yang的房间走去。
——这里的构图非常绝。
此时背景音乐响起《Mizuiro》,即《盛夏的果实》原曲1996年《水色》的大提琴版,柔声倾诉着思念,一开始伴随着一段略刺耳的留声机摩擦声,后来摩擦声逐渐消失,只余大提琴声。
——此处的音乐设定也非常精巧。
Mika扑到Yang身边,大声喊着“哥哥!
”。
没有哭,也不需要哭。
因为Mika还年幼,她始终相信多喊几遍,亲爱的哥哥就能醒过来,再陪伴她一起玩。
然而我们是成年人,我们知道Yang修不好了,永远都不会坐起来,温柔地看着Mika喊一声“妹妹”。
在伴随着大提琴哼唱和讲述声的这个片段里:Mika期待地呼喊着哥哥;爸爸、妈妈、Ada在身后望着Mika;我是一个旁观者,我一边远远地望着Mika和Ada,这两个Yang给予过很多爱的人;一边望着狭长昏暗的走道,仿佛没有尽头。
此时难过的无以复加。
此时镜头一闪,切到博物馆里陈列的另一具机器人骨骼,脑壳残缺了一块。
不惊悚,只是让人想起——这是谁,他一定也有很多自己经历过的故事吧。
Mika走后,Ada轻轻俯身在Yang的胸膛。
她和Mika不一样,Ada理解真正发生了什么。
Yang永远不会再回来,所以俯身贴耳在故去爱人的胸膛,可能就是此生最后一次告别了。
在后面女主的回忆里,Yang说过“即使最后归于虚无,我也不会在意”。
有无相生。
所以,即使Yang知道自己的这次故障和结局,应该也会笑着面对,他已经在心中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平和。
影片里拍摄了大片大片的浓绿滴翠。
我也很喜欢仰望这代表新生和轮回的绿叶。
因为即使自己无法做到既往不念,也还是能从翠绿的新生中看到轮回与重头来过的希望。
后来,家里正式从四个人变为三个人,Mika也接受了哥哥再也不会回来的现实。
然而,nightmare haunts. Mika睡不着,夜里起来,还是会想哥哥,很想很想的那种思念。
男主也在沙发上无法入睡。
但看到女儿起来,还是很温柔地“Hey...”
影片的最后,Mika靠在爸爸身边,唱起了Yang最爱的歌。
最后的最后,镜头又朝Jake和Mika缓缓、轻轻推进了两秒。
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片中的五个角色,都有着柔情、赤诚、深刻、也脆弱的灵魂。
Yang不止是一个机械的陪伴型机器人,他没有被出厂设置框定,他会思考非人类物体存在的价值,他早就接纳了自己虚无和泡影的结局。
男主Jake为了自己毕生所爱选择了茶业,也接受了生活的不富裕。
所以只买得起二手机器人,坏了后也无力负担新的机器人。
——但这些都不重要,从他对待Yang的态度、泡茶的动作、对女儿的耐心都能看出,他心中有爱。
女主Kyra虽然没有像Jake那样为Yang四处奔波,但她一直秉持着很强的信念,即希望女儿Mika能在After Yang的日子里好好成长。
对孩子Mika,Yang只是睡去了,在愿望里,哥哥还会醒来。
对克隆人Ada,这是一份记忆的封存。
海边的曼彻斯特 (2016)8.62016 / 美国 / 剧情 家庭 / 肯尼思·洛纳根 / 卡西·阿弗莱克 卢卡斯·赫奇斯这部电影和《海边的曼彻斯特》类似,看完后的很长时间里,人都会陷入贤者时间,反复体味那种Aftertaste。
两者有着相似的风格,平静、温暖、有质感、苦乐参半、酝酿着杂陈的味道。
也许这种味道更接近生活的本质。
平静里,才有深河般的爱在延续流淌。
大概六七年前,b站有一个做电影解说的up团队,叫“看电影了没”。
粉丝不算多,直到23年停更也只有六七十万。
整个大学时期加半个高中时期,我都在这个账号上看电影解说。
解说一期十来分钟,最长的也不超过二十分钟,非常适合吃饭的时候消磨时间。
解说通常是两位女士换着来,一位嗓音温柔,一位嗓音略沙哑。
我就在这样的陪伴里,看完了讲小姑娘被自己的情郎送出嫁的《八两金》,讲成年人也可以“I can't”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讲童年不幸陷入旋涡一路沉沦,但依然温柔的《倒带人生》,讲拉斯维加斯里妓女与酒鬼边缘恋情的《逃离拉斯维加斯》,讲旧上海长三书院妓女日常的《海上花》……还有许多许多。
《杨之后》是自“看电影了没”停更后,我播放得最多的一期。
有时候是在临睡前,设置成“播完暂停”,听着声音睡去;有时候是在伤感时,在搜索栏里敲下“杨之后”,然后静静地看。
结果这么多次,我也还是记不住《杨之后》的剧情。
脑海里只留下一个,“在坏掉的家庭机器人里发现很多家庭回忆,主角们都被治愈了”的大致印象。
放那么多遍,主要还是沉迷那种伤感和治愈混合的感觉。
像一片冰下的阳光。
此外也很喜欢导演的拍摄手法,克制的,冷静的。
尤其美香父亲邀请杨品茶那一段,讲喝茶就像在森林里漫步,他迷恋这种感觉。
我迷恋《杨之后》,大概也是这种感觉,有一种韵味在里面。
这种感觉在配乐“盛夏的果实”旋律出来时达到顶点。
电影里是纯音乐,但我觉得带莫文蔚带人声的版本也不错,“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
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
”有些东西,以为已经没有了,但其实存在过,就还可以怀念。
有些东西,在的时候我们看不见,失去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印象深刻。
“看电影了没”在的时候,我其实不关心背后团队的运营,甚至很少点赞。
基本是当一个电影解说工具在用——点进去,就能播放最新一期的解说。
23年,她们发布告别视频的时候,也没有太在意。
市场上的解说工具太多,我可以点别的。
只是有一点点疑惑,21年都出专门的app了,怎么还会停更呢?
我以为这个实力已经算得上一家小传媒公司了。
直到有一段时间,晚上睡不着,反复点开《杨之后》听。
有时候也点别的熟悉电影听。
“看电影了没”有超过900期投稿,总能找到我想听的。
然后发现她们其实还是在的,只是不会更新了。
哎,那么多年,我至少应该留言说句喜欢啊。
她们停更之后,我就不怎么看电影解说了。
这两年去影院看电影,花钱看了很多烂片后,也不怎么看电影了。
真抱歉,喜欢你的时候没有说。
谢谢你,做了这么多好电影。
一部应该静下心好好感受的电影——《杨之后》。
在看简介时,我一度认为它是部经典的科幻片,肯定又是讲些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博弈、未来机器人对人类的威胁等。
然而是在讲机器人的记忆和情感与人类同样重要、珍贵。
充满诗意和哲学的软乐观。
我会用“荡魂摄魄”去形容《杨之后》的视听语言带给我的感受,后段的拉起的《盛夏的果实》/《水色》彻底让我代入到Mika的世界里,情感的波动在内心萦绕,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这是我观影这部影片时的第一次情绪高潮;《杨之后》整部影片都围绕着“Chinese”,从影片开头就出现了亚洲人的面孔和许多中国的元素,例如:茶、筷子、甚至老子等……到最后Mika去给“哥哥”道歉时,我不禁想起了杨德昌的《一一》,而这就是我第二次高潮。
虽然没有深挖中国文化的细节,却能够向观众展现出其内涵,《杨之后》将观众带进故事当中的情节实在太多,你还能在这部影片中看到很多其它电影的影子,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感受。
可能是因为杨在他漫长的生存中早已看透生死与离别,才使得他能够说出那句:“我不介意最后化为虚无”。
他似乎不再是人们生活的单纯的记录者,已然成为生活的参与者,成为Mika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会去“感受”风的形状、“感受”人类的情绪,会与自己“合照”甚至同女孩一起分享。
他不仅是机器人,但他是机器人。
记忆能够证明我们的存在,而记忆将永远被爱所维系着。
这部影片的基调是一个安静的小品文,节奏舒缓,情节简洁,单线索述事,让观众慢慢沉浸其中,然而讨论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我们人类如何与不同的种族相处。
导演郭立达就是一种“嫁接”形态,韩裔美国人拍出中国风韵元素,影片中的四口之家,白人,黑人,黄种人及克隆人之间的相爱融合,尤其是“克隆人”这种特殊形态的人类,与人类相处和谐,没有通常科幻片中出现的“赛博朋克”观念,人类和“克隆人”相克相杀,争取世界的控制权。
世界上每一种物种、文化、社会形态的出现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我们要做的就是和谐相处,融合发展。
导演是一个中国文化的热爱者,影片中所涉及的服装,茶具和一些哲学思想,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第一幕已经抓住我了,一家四口幸福合照,接着立马切给了昏暗房间里孤身一人的杰克。
未来世界,家庭构成可能不再严格地有机结合,机械结合或许成为常态。
与没有血缘关系的MIKA成为一家人后,杰克买来Yang这一款仿生人作向MIKA传输中国文化用,同时Yang以哥哥的身份进行陪伴(不过设定是中国小孩为什么要叫MIKA,像个嵌合体)。
可是Yang非常突然的宕机无法重启,如人死去无异,杰克为了MIKA,全力想办法修复Yang。
接下来就是电影着重呈现的“记忆”部分。
人对某件物品倾注了感情,即与之产生连结。
对于无法进行同级交流的事物尚且如此,对着与人外形一致、能完成逻辑思维并沟通交流的仿生人,产生爱的感情实在不足为奇。
反之,仿生人究竟对人抱有何种态度?
最初的最初当然是按照写就的程序运行,一代又一代产品如果有细微的脱离控制的偏移,又将如何呢?
高等智能是否能够产生情感,是否将变得与其创造者无法区分,他们将如何自处,人又会如何面对他们?
不过这不是影片要讨论的,《杨之后》没有如《黑镜》系列里部分探讨两类群体关系的故事呈现出的尖锐不可调和的矛盾——其节奏缓慢,基调略带感伤与无奈,Yang的记忆里,呈现出与他为中心地波纹般扩散开去与他人的连结,他交谈时奕奕神采,这些都让人难以把他视为普通的陪伴仿生机器存在了。
借克隆人之口,电影里说了一个我一直想提出的看法:人总是意淫着其他物种有渴望成为人类的想法。
由此生出了多少神话与鬼话,只感动了编故事与听故事的人们自己吧。
影片里大量空镜里呈现着无限物美与禅意,如杰克看的电影里,德国人对茶的评价一般,《杨之后》也难以几句话评价概括,回味实无穷。
而得不到与失去都是常态,After Yang,After all this,we should let it go.
她睡不着,他睡不着,我也睡不着了
真的很好看,很绝。
其实我看到后半段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在哥伦布的导演拍的,难怪呢,难怪那么多相似之处呢。
摄影很绝,构图很绝,画面很绝,镜头语言,美学很绝,看他的片子真的都是到处充满了美学的享受,太美了。
配乐绝绝子,继在哥伦布之后,又一部让我看完之后去搜OST和相关配乐歌曲并狂听的电影,配乐真的太绝抬顶了,真的犹如天籁般空灵神秘。
然后,那首mitski翻唱的歌,以及片子里出现的lily chou的T恤,居然,居然和岩井俊二的莉莉周奇妙联动!!!
我的天呐!!!!!
我要昏过去了简直。
我虽然还没看过莉莉周,但岩井俊二对我的意义也很绝好吗,他的电影的配乐也都很绝很绝很绝的。
以及,这里有一个奇妙的缘分和巧合,看这部电影时,远东电影节正在举办,时隔我那场梦,也整整过去了一周年了。
一些奇妙的缘分回忆涌上心头,像是时隔一整年后的一次call back。
关于那场梦,我有太多想说的,但现在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这片子的很多歌跟去年的很多歌给我营造出的意境是太过于相似甚至相同的了。
片子营造的意境,vibe绝绝子。
真的很绝,我感觉这片子其实需要一定观影门槛和审美水平的,真正能看进去不容易的,因为节奏蛮慢的,也蛮闷的。
但这片子真的很戳我,真的。
以及在片中居然听到了熟悉的旋律,想不起来名字后来一查发现是盛夏的果实,但其实原作是日本的一首歌水色,这是什么样奇妙的体验啊。
作为一个中国人,本身在这部片子里就找到了很多很多自己文化里面的东西,我太自豪了。
what caterpillar call the e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 it butterfly.庄周梦蝶,破茧成蝶的文化典故在这里恰到好处的被引用,概念太绝了。
还有茶道,还有老子的有无相生。
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文化典故,都让我感到亲切,友好,即使是从一个美籍韩裔导演讲述出来,更给了我一种文化大融合,世界村的美好感觉。
以及这片子还有坂本龙一的曲子,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无障碍的听懂了妹妹最后跟哥哥说的那几句话,但电影本身这个时候是没有字幕的,也就是说,如果是外国人的话,这时候是听不懂妹妹跟哥哥说了什么的,只能猜或者去感受,留了个悬念。
但我无比自豪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丝滑的无障碍的理解明白了妹妹最后说的话,我是不是在这部电影里,也重新找到或者回顾自己的文化root呢,我是否也跟着影片,打开了属于自己的memory bank呢。
至于影片的概念也很绝,我都不想多夸了。
影片反映表达的那些东西,我想不是特别难理解,我就不赘述了。
我插句话说说Hailey lu吧hhh 继哥伦布之后,她再次和导演合作,再次和另一位亚男人类精华拍浪漫的拖,我感觉她现在在我心目中快要成为我最喜欢的女演员之一了🤣🤣🤣而且不是那种肤浅的喜欢啊,她身材样貌什么的在女演员里真的不是突出的,但她有自己的味道诶。
以后要是找老婆其实就想找这种的,真的。
以后我也算是小粉丝一枚了,期待她更多作品。
以及,郭导,我算是彻底入坑了。
我真的期待他之后新的作品,他的电影,太对我的味儿了,绝了,真的。。。。。
在正式踏足影视创作道路之前,作为最出色的视频论文作者之一,郭共达精于寻找和锚定电影中的基本元素或常用技巧,从而通过一支支短片迅速提炼作者导演的风格。
这些短小精悍的剪辑实践,已然将他对电影的细致观察展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无怪乎在长片首作《在哥伦布》中,这位新人导演初出茅庐即显露出高级的审美水平和成熟的控制能力。
经由外在的建筑空间,他富于设计又不着痕迹地建立起独特的影像空间,并在这个精密的空间中,松弛地展开对一段都市男女情感关系的刻画。
《在哥伦布》(2017)《杨之后》是郭共达暌违四年的软科幻新作,电影的叙事场景从外景转向大量内景。
他依旧克制、轻盈,更有野心,也更具智慧。
他无意构建一个大而无当的世界观,而是尝试探索更加浩渺、幽深的心理空间,在家庭关系中思考人与机器人的联结。
在郭共达的影像作品里,我总能看到和视听技巧一样丰沛的情感表达。
一、美学的师承:小津安二郎相比于其他近未来的低成本科幻片,如《降临》和《机械姬》,《杨之后》的特效含量显然更低,“机器人”的科幻母题也相当常见。
但郭共达感兴趣的并非人工智能的意识觉醒,他在老生常谈的话题上找到了一个小而美的切口:家庭关系中的情感与记忆。
在戛纳的采访中,主创进一步透露了电影的基础设定与创作理念:因为一场巨大的气候灾难,所有城市变得面目全非,因此故事不再发生在原著中的底特律,而被进行模糊化处理;考虑到叙事场景大多在室内空间,导演希望“科技是不被察觉的,未来是有机的”,所以在美术设计方面倾向于自然主义的装潢,而非硬线条的极简风格或是光怪陆离的赛博朋克;而在摄影风格上,导演和摄影师将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画面作为参考,着重使用全景和中景镜头。
熟悉郭共达视频论文的观众一定知道,小津安二郎是他最喜爱的导演之一。
事实上,Kogonada(郭共达)这一化名,就来自于和小津合作多年的编剧野田高梧的英文译名。
在2012年与2016年,郭共达曾两度推出关于小津安二郎的视频论文:前者名为《小津:过道》,以双屏的形式匠心独运地关注小津对过道空间的使用;后者名为《小津之道》,更以三屏的形式详尽地解析了小津作品中反复运用的镜头范式。
《小津:过道》(2012)
《小津之道》(2016)在这部新作中,郭共达尝试继承小津的电影美学。
《杨之后》展示了一个重组家庭:白人父亲,黑人母亲,华裔女儿,以及机器人“儿子”。
这个家庭的构成先天地带来一种多元族群的张力。
“家庭”也是小津安二郎电影中恒久的叙事空间,他在微妙的变奏中不断讲述着“嫁女”的故事。
家庭成员的离开,无疑将破坏先前保持的稳态,从而引出“接纳”的主题。
小津的主人公在离开与否之间拉扯,怀恋一种旧秩序;而郭共达的主人公试图接受离开这一既成事实,一如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的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二、短路的记忆:尽在此茶中杰克(科林·法瑞尔 饰演)在和杨(贾斯汀·闵 饰演)谈论茶道时,提到了一个他难忘的纪录片段落,他模仿片中的德国人形容茶的滋味,“我会想象走在森林中,地上有落叶,刚下过雨,现在雨停了,空气潮湿,而你就这么走着,不知怎么,这种感觉都在茶里了”。
《尽在此茶中》(2007)这个段落的原片出自2007年由莱斯·布兰克执导的纪录片《尽在此茶中》,杰克模仿的德国人则是在片中短暂出现的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
《尽在此茶中》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商人为了寻求最佳的绿茶走遍中国的故事,而杰克则在《杨之后》里追寻着杨的秘密。
在三次呈现回忆段落时,《杨之后》出人意料地用不同素材的声音和画面制造出细碎的重复。
这好像一种记忆的短路现象:当你努力回忆某个过去的场景,回忆的画面却仿佛被灼伤,无法被清晰地呈现;每次回忆之间带有逻辑重音和情绪的微妙区别,它们回旋往复、相互交织,就像茶叶在水中上下翻飞。
那种感觉难以言表,就像你无法描述出茶的滋味。
三、情感的秘境:盛夏的果实坂本龙一为《杨之后》创作了一首《Memory Bank》,并被安插在电影最重要的叙事段落上。
而本片的配乐师松宫飞鸟则根据这段主题音乐,发展出全片完整统一的配乐。
配乐中有一首《Mizuiro》,改编自日本女歌手UA的《水色》。
在中国,这首歌有一个更著名的翻唱版本,叫作《盛夏的果实》,“时间累积,这盛夏的果实,回忆里寂寞的香气……当看尽潮起潮落,只要你记得我”,几句歌词与这部电影意外地相配。
很难想象会在一部美国科幻片里听到这首歌,仿佛经年之后,在岁月的荒原上与故人重逢,才发现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大提琴如泣如诉,许多一厢情愿的回忆在颅内炸开,如同也打开了记忆宫殿,霎那间泪如雨下。
片尾,妹妹来到哥哥的空房间,与他做最后的道别。
小女孩用笨拙的中文说,“我想你了,哥哥”。
我想起二十年前,在另一部电影里,有一个小男孩在葬礼上说,“婆婆,我好想你……我觉得,我也老了。
”
《一一》(2000)女孩哼起哥哥生前最爱的歌,"I wanna be just like a melody, just like a simple sound, like in harmony." 那也是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片尾曲,惨绿少年站在青葱的麦田戴着随身听,幻想生命的可能性。
他渴望着爱与被爱,但终究只能孤身一人离开。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2001)四、电影的文法:碎片与反复小津安二郎认为电影没有文法和定式。
除了世人皆知的“榻榻米视角”,对话戏中越轴的正反打也是小津作品的一大标志。
——不同于一般的过肩镜头,他让两个演员在对话时正对摄影机,这样一来便破坏了经典的180度轴线原则,却也因而重塑了影像中的空间关系。
《杨之后》中几次出现了夫妻直面镜头的视频会话,郭共达也由此在形式上“正当”地致敬了小津,对轴线的破坏则强调了两个角色的疏离感。
片中演员们的表演极尽克制,正如小津指导演员的方法论中所说:“导演应该关心的事,不是如何引导演员流露感情,而是如何引导他们收敛感情。
”
在对小津的召唤之外,《杨之后》最大的亮点是“反复”。
除了上文提到的“记忆的短路”,杰克在读取杨的记忆画面时,由于存储空间的限制,每次只能播放一个几秒钟的片段——记忆宫殿如星河璀璨,可记忆本身却不过是一支支短暂的视频片段。
观众跟随主角不断重看这些碎片化的生活影像,这些片段是通往真相的线索,也是打开情感的钥匙。
随着画面交叠,剪辑和配乐的加入,让电影的魅力充分浮出水面——只有经过认真的凝视和组织,生活才能最大程度地彰显出它的意义。
记忆会重新焕发光彩,生命的联结因情感的存在而更加珍贵。
小津有一句箴言:“所谓电影,拼的就是一个余味。
”我想,《杨之后》的余味,就藏在每个观众脑海的记忆宫殿之中。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黑白黄三色人种组成的家庭 从影片开场便营造着一种疏离感本以为是亲人逝去后通过对其过去的追寻逐渐了解他 并且弥补家庭现有的裂痕的故事 或者本应如此 但是最终却并没有完成 所有可以深入的题材都没有实现 最终又似乎落回了表面上的 对机器人感情的怜悯上影片的基调全程如里面的人物般冷漠 所有对话描绘的似乎是整个社会的冷漠 遑论很难见面的夫妻 对女儿习惯不了解的父亲 对机器人只是视作工具的夫妻 在这样的社会里 机器人似乎才是最有感情的那个 他探求自己的身份 追问茶的意义 尝试理解生死 并且对人萌生感情 这很动人 但也不过只是机器人刚开始的觉醒 有些浅尝辄止然而在全片冷漠克制的基调中 当杨第一次记忆涌现而出时 这份冷漠又短暂地被打破 借助一次又一次的碎片叙事 我们窥探了杨的人生 也能够与之产生共情 可惜这种共情也是短暂的 浅尝辄止的对中国文化的渲染也流于表层 如女孩的名字“美香” 和她蹩脚的中文 只是 或许导演并不想表达对中国的思念 却有实实在在表现异乡客的愁思 如杨对自身中国身份的怀疑 对帮助美香了解中国身份的含义的尝试 以及片中大提琴所呈现的中文插曲 最后呢 机器人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离去 对他而言是残忍的 而他自身也开始思考 开始萌生情感 最终简单地离去 夫妻二人在杨离开后才开始理解杨 并且开始怀念他 两人的关系也开始修复 杨的离去给大家带来了些什么 但又似乎没有 电影所呈现的杨 其存在与作用过于简单与普通 “杨之后”有什么?
依然只是一成不变的生活罢了
好悲伤的一部片子,在晚上看甚至一度因为过于致郁而终止。
这部电影的内涵十分丰富,观众被带着经历一场关于死亡与悲痛的体验,同时还叠加着关于文化历史背景的探讨。
一个被西方家庭收养的中国女孩,如何能与她的根保持联系?
同为移民的导演郭共达通过这个故事展开自己的思考。
这个家庭中白人父亲黑人母亲的组成冲淡了建立在人种上的或者殖民文化上的矛盾对这部电影的潜在影响,避免观众被当下社会的热门话题分散注意力,而去引导人们追寻更深层次的东西。
电影中还包括了对死亡的解读,“I’m fine if there is nothing at the end.”杨说道,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不过是导演的一种自我宽慰。
这部电影真实的分数应该在7.5左右,成本的有限实在是让这部电影的制作看起来不够精良,配乐有些喧宾夺主,但是出于我因为导演前作《在哥伦布》而对其的热爱,和在一些哲思上的共鸣,决定给一个8分。
能不能让拍文艺片的远离科幻片与恐怖片,别霍霍行吗?
真正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和最好的那些AI题材电影一样,用细腻的笔触去勾勒轮廓,并对他们的内在保有某种神秘主义的敬意。放弃去塑造一个仿生人形象,更多地让我们一窥他的记忆,以其视角去观看去感受。杨也因此超脱一个被想象出的机器人刻板印象,而成为独立的存在。看腻了关于人工智能和人类关系的讨论,最后的结果无非是“人工智能不能/能成为人类”。我们连人究竟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却固执又自恋地以人类为标准线给仿生人的各项能力打分。我们迷恋机器,但又只是以其为镜像投射着自己。爱具体的人,也爱具体的人工智能。对移民文化的讨论非常亮眼。嫁接成为对这个黑白黄AI混杂的终极美式熔炉家庭最美好的比喻和期待。片中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哲学也蕴含着对“怎样才算是亚洲人”这一问题的解构。
新瓶装旧酒。未来和科幻的设定并无法阻止对所爱之人离开的思念,记忆可视化,几秒钟就能串起往昔,味道、光亮、对话…发生过,也正发生。喜欢妹妹半夜小声与哥哥对话,然后下床去喝水,爱你的人无论在哪儿都是会听见你最微弱的声音。电影结束了,想念却永远不会停止。
杨的记忆很美。赛博森林,最后AI会成为记录存在在记住他的人的脑海里。他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活过吧?可惜,这部缺点还是太明显。
有种特德姜的味道,披着科幻的外衣,用伤感抒情的方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关于过去也关于未来。原来你不只是我们的一员,我们才是你的家人,而你属于更多人。盛夏的果实很惊喜,那一刻我们眼前也浮现起不少以前珍贵的片段。
從《北極光》(笑)開始 不停想起ghost story 是同一種難以抗拒的長久及難以被理解的孤獨和哀傷 也是同一種「存在主義」 當我的存在只因你有意義 I’ve given my life to you (而我明知你的人生可以將我擺在角落)Yang問Jake是否將生命給了茶葉 這個hook揭曉時簡直hook到了心溝溝 啊 實在是 can I have this gege too? T_T
画面光影很有艺术感,淡淡的温暖和伤感,但是感觉关于科技和人性的讨论有点浅层
“我不介意最后化为虚无。”太寂寞了TAT
平淡
相较于亚历山大·韦恩斯坦那篇平庸的小说,郭共达的电影看起来倒也足够有特色。电影在最根本上延续着《在哥伦布》时的思路,大胆地将机器人提升到一个与人双向对话的位置,并且在家庭的外衣下消解了科幻电影中一以贯之人类中心主义,“人类总是幻想其它物种成为自己,但是成为人究竟有什么好处?”品茶的段落相当关键,杰克试图大秀人类对于概念的优越感,但其实还是杨最终胜出。人物关系对照《在哥伦布》就更加清晰,杰克对应的是凯西,杨对应的是金,美国与亚洲,人类与机器。不过摄影水平相较《在哥伦布》退步不小,一看果然换了摄影指导。
浩瀚,宁静,看到了宇宙,也看到了微粒。
A24的风格太明显了,也太显眼了。我一直对极简风格的文艺科幻片有自己的喜好。是很温柔的站在未来客观机器人的出发点,从家庭的角度去深度一层层剥开生死的意义。只要有记忆,就会一直存在。生死之间不过虚无,但那些记忆是真实活过的证明。在这个主题下机不机器人的完全不重要。但有点太温吞了。多到疲惫的各种空镜和重复的对话有点让人想睡觉。科林法瑞尔你真的好帅。
导演竟是韩国人,又为本片的奇特感增加一重色彩。影片开始导演就假定了一个已经破除种族偏见、性少数偏见的理想世界,电影故事很简单,一个家庭机器人无法修复,男主人进入机器人的内存,发现他不但有灵魂,而且他经历了比自己更复杂多重的人生。全片的优点很多,在形式上这是一部气质型科幻片,导演刻意回避科幻奇观的展现,画幅的变化也呼应全片“进入他人世界”的主题,既是高科技介质之间的转换,也是一种观众代入角色视角的镜头语言尝试;内核上本片更高级,用“嫁接”对应华裔的身份认同问题,并将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类比华裔与美国“主流社会”的关系,借科幻讨论当下的许多实际问题。更有趣地是消除了种族偏见,人类还是会偏见克隆人的闲笔。不过影片显然憋了太多“亚裔深邃的思想”想要证明给美国主流,还是有些反过来伤害到了叙事本身。
A24玩温情好像总是带着一起悬疑和不安,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关于过去也关于未来
裹脚布系列
不太行 bb叨电影
配乐其实选得不错,悬浮、浩瀚,营造出科幻感,但全片都填满音乐,不知节制,固然是一种低成本拍科幻的方式,但难免让人审美疲劳。导演塑造了一多种族乃至多物种的人类社会,通过yang拉进了机器人与真人的距离,事实上若某天,机器人编码技术足够高超,人脑的研究也足够透彻使记忆可以读取,便很难说哪个真实哪个虚幻,它们都在某个空间里存在一段时间,然后消失。片中人与机器人、克隆人的差距甚至没有不同人种之间的差距大,这也带来一个疑惑:为什么一定要固执地向小孩儿强调其中国/亚裔的身份呢?以树作喻,嫁接的枝,自身无根也可繁盛生长,又有何必要强调人的根源(or片子这么处理是否是在迎合关于东方的刻板幻想)?现世种族间的纷争,一部分就是固执于自身的文化啊。
为什么不进主竞赛???
3.5.
爱 死亡和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