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的第二季仍然保持了第一季的风格——短小精悍的3集片,紧凑而充满意外的剧情,黑色的讽刺仍然直指现代人的消费主义与科技依赖。
这样的剧集仍然值得5星推荐,但是相比看完第一季之后那种“给我十个星星也不够用”的感觉,显然还是差了一些。
至于预告片里反复回响的"Share more. Play more. Connect more. Find more. Experence more...."其实大部分都没表现出来。
虽然也有少部分沾边的,却都是浅尝辄止。
既然各个方面都已经有人给过了好评,多说无益,那我就来挑挑刺好了。
=====================================================Be Right Back这一集的结构很奇怪。
根据开头的一堆铺垫,你猜到后面会出现虚拟人,果然他出现了。
渐渐地你也猜到大概会出现机器人,果然他也出现了。
你很自然地觉得他们不可能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果然矛盾也产生了。
接下来你觉得导演会就“机器人永远不能代替人”这一古老的论点说些新的想法。
结果居然就结束了。
……回过头来看整个故事,我相信“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上展示出的人格”是前半部分剧情的核心。
男主角生前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虚拟社交上,而他死后,虚拟人、机器人都基于他的网络身份而产生。
影片中也有机器人自嘲“我比他帅多了因为大家都把最好的照片放网上”这样的小幽默。
有这么多铺垫在前,而且按照这个系列一贯的对科技依赖症的讽喻,“社交网络人格”才应该是重点吧?
但是没有,接下来的剧情仿佛完全被“机器人”这个设定绑架了。
“机器人”和“社交网络人格”是两个不同的设定,在片中前者基于后者而存在,但后者的内涵其实远比前者丰富——人的自我伪装、碎片化的人格、社交网络与现实世界的互补与冲突……话题这么多,可是偏偏就写了机器人。
女主角要求机器人跳崖的那一段台词,大概表达了这个片子的终极思考——“你不是他,你没有过去,你只是表现出他未经思考做的一些事……”大俗套。
如果说前半部的细节、伏笔以及氛围给人一种神作的苗头,后半部就直接给拉回到了一部普通科幻小说的水平。
White Bear我从一开始就被“手机拍照”这一景象绕了进去。
在预告片里,面对风暴时人们纷纷举起手机的片段还历历在目,我以为剧情会围绕这一点展开。
但是真相揭晓后,才知道这些人原来是在执行“正义审判”。
那为什么要拍照?
编剧说,因为女主角的犯罪过程是“用手机录下了虐童片段”。
……好吧,原来科技只是一个以眼还眼的幌子。
重点不是“手机”,而是“围观”。
于是一个很震撼的结局挽救了整个故事——观看轮回式的受罪,人们乐此不疲。
眼看着罪恶一次次上演,却认为自己在执行正义。
但这剧情似乎缺点什么?
我记得麦基在《故事》里面讲,人性总是在两难选择中体现的。
给你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看你放弃哪个,选择哪个,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你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但是坑爹的是,White Bear的女主角就像一只兔子一样,除了不停地跑路求生之外,对别人言听计从,完全没有自己的意志。
当主持人宣布她的罪孽时,她除了哭,没有说过哪怕一句话。
至于其他人,更是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执行每一步计划,一切只是周而复始的工作和消遣而已。
于是这部片子不存在选择,它的大半部分用来描述“戏”中的追杀过程,却压根不塑造人物。
它展示出一幅“消费痛苦”的图景,很震撼,但难说深刻,因为这样的“人性体现”并非建立在成熟的剧情架构上而是建立在对人性阴暗面的简单揣测和讨巧的悬念设置上,一切都太想当然了。
The Waldo Moment非常接地气的一集,除了结局略显平淡之外,没什么好黑的。
不过有一点感想:今天有太多人在网络上用Waldo式的小聪明来嘲讽政府,这种行为暂时情有可原,因为我们没有一个能让我们像Waldo那样和政府官员面对面辩论的平台;但如果有一天这个平台被建立起来了,习惯了在“认真你就输了”的掩护下安全地进行吐槽事业的我们,能保证“好好说话”么?
抵触政治,也是一种政治立场,而它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强大。
=====================================================总之,这一季仍然很值得一看但水准有所下降,有很大的野心,却又常常虎头蛇尾。
所以如果还有下一季,请不要死守在憋屈的40分钟里了……
完美诠释Guy Debord的书《景观社会》里面的一句预言:只有当人们被分离时(这里被推向极端案例——爱人的死亡),技术制造的景观幻象才被用来将人们重新联结。
而这种联结一方面归根结底是一种模拟,因为无法取代真正的联结(人类的爱),却恶化了真正的人际关系纽带,比如女主得到人偶之后不再需要联系她的闺蜜。
影片的最后给了一个积极的结局,逻辑上其实是寄希望于人类意志上对上瘾的控制。
其实整个影片中人偶就是一个极端化的上瘾机制——无法再带来快乐的满足却无法戒掉。
最后所谓的每周末可以团聚“过瘾”一次,其实就像是我小时候那种节制儿童打电子游戏的逻辑。
我觉得整个剧情之所以要安排怀孕这个内容也是为了让小孩成为新的可能的寄托,从而让女主角最后“解毒”变得略微合理。
可是大家想一下,那些没有小孩寄托的人,还有别的希望么,恐怕除了一直依赖人偶脱离整个真正的人际关系没有别的机会了。
反观现实社会,非极端案例,所有针对大都市宅男宅女开发的产品——游戏,肥皂剧,真人秀,在线娱乐,通过成为他们的公共话题的爱好,联结他们,然而代价是将真正人际间的社交活动挤压为零。
同样是虚拟的沟通取代真正的沟通。
最后,如果我们将剧中的极端案例推向更加极端:如果女主Martha的不适只是因为人偶技术不成熟,无法做到和人类一模一样。
那么,若如Guy Debord在书中的预言,景观的制造最终目的是制造更炫目的景观,也许有一天人偶的真实度能够无限逼近Martha死去的爱人,甚至继续随着之后的相处继续进化发展出性格和样貌随时光的成熟变化。
是不是完美了呢?
然而新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真实人类的人际关系呢,你还会珍惜你和真正爱人的关系么?
如果你离开我了,我只要花钱再造一个你不就可以了?
景观真正无法取代的是真实的不完美性。
因为脾气好,所以从中学开始做各种人的垃圾桶,也听过了各种故事。
其中也了解到的一点就是:每一个自以为独特的人,其实也都有着和其他人大抵相同的成长轨迹,会在和其他人相似的节点上面临其他人也都面对的问题,再由与其他人大差不大的过往经历中产生出雷同的思维方式,因此而选择了和其他人类似的处理方式,也获得大部分人最终得到的结果。
然后,就像卷积一样,为下一次的周而复始埋下又一块砖头。
so u're not different,at all“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后工业时代里无数个典型的错误之一。
有些人知道事情不是这样,但是他们宁愿这么去想,有些人则当真会误把这句话当做不需质疑的公理。
可是了解多了便自然会发现,人是会自组织的、有行为模式可循的。
而见识过各种模式后,就可以为人们贴上标签、打上条码,甚至拟出公式。
说到底,每个人都可以化简为多维的向量。
或者洋气一点的说法叫matrix这个理论也许二十年前就有。
可是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有人感到不适?
Ash在生前不算是个完美的男友,沉迷于网络,不能帮忙做家务,床上交流似乎也有点技术障碍。
如果不是因为Ash的骤然离世,两人生活下去,也就是简单纯净的匹夫匹妇的感情。
但是Ash死得那么突然,而Martha又发现自己怀孕了,与人工智能的每一次对话都放大了她的哀思和怀念。
在孤独的孕期里她对Ash的替声的依赖到了成瘾的地步。
声音进一步实体化,展现了Ash最有精神的样子,又乖又甜,床技逆天,但是Martha对他的期待也提高了。
她希望这个机器人会像Ash一样和她吵架,违背她的主张---她期待更深层的互动,而非不经思索的反应。
各个地方细小的不同一直在提醒她Ash已死,面前的是倒影是涟漪。
最后在悬崖边,Martha一度想毁掉机器人。
然后她就果断戒了这个瘾,把这个人工智能放进阁楼。
只是每周末带着女儿和它见一次面。
这个故事是对今后科技走向的预言吗?
从剧中人物使用的物品来看,相信设定是离现在不远的将来。
我却愿意把它看作是女主人公从addicted 到get clean的励志故事。
PS, 人工Ash被扔进阁楼好多年,转身的一刹那,突然让我想起守候两千年的百夫长Rory...对,就是那么一种凄凉。
不负责任严重剧透,如在意,赶紧关闭页面!!
闲来无事,终于把黑镜第二季看了。
去年第一季刚出时火透半边天,还记得当时一边看一边高赞牛逼,一边吃炒粉,一边剪指甲。
那是一个美好的晚上,就像这些个春天里的每一个夜晚。
那个月的观影记里我写道:英国三集迷你剧。
第一集讲的是英国首相被迫在网络直播与一头猪性交。
第二集在未来的科幻背景内展示了消费文化几乎能消解一切的终极可怕。
第三集讲的则是高科技记忆工具在未来家庭生活中的一场风波。
每集都精彩,令人叫绝,极具震撼力。
什么是黑镜?
即你眼前的这电脑、电视机、摄像机…… 嗯哼,我还是这么认为的,黑镜,科技的镜子,人类的未来,也许是黑的。
第一集。
故事很简单,一对情侣,和所有的情侣一样,有甜蜜有问题,恩爱生活。
但是有一天,男生被车撞死。
女主悲痛欲绝,茶不思饭不想,每日以泪洗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这样的意外并非人人都曾亲历,但大概每个人都听说过突然的死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听说的频率也在上升。
然而时间会冲淡一切,旧人会在记忆的湖泊里越沉越深,会有新的人,新的生活,新的人生。
这是我们知道的事情。
但是剧集中,这位女主获得了科技的帮助,因为他的男朋友是个重度网络依赖症,不论声音视频还是文字聊天记录,他留下了太多痕迹。
于是有了这么一种产品,一种软件,虽然他死了,但你还是可以跟他打电话,跟他视频,跟他聊天。
他会反应,有记忆,会学习。
她开始了独自,但并不孤独的生活,一个人去野游,去散步,随时和他通话,但实际上,对面和她说话的只是一个软件。
甚至,不止是软件。
在这一集的中段,一个可以在浴缸里泡发的生化人走进了她的生活,他长着死去男友的样子,知道他所有的事,除了不会呼吸,不会进食之外,几乎完美。
所以,女主是在和谁生活呢,他的男友?
显然不是,在生物学意义上他已经死了。
他的记忆?
也不尽然,这个软件或曰生化人是有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的,也就是说他有智能。
所以,其实,她和另一个人开始了新生活。
一个拥有他死去男友的身体和记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并且可以随时勃起和她做爱的生化人。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一集到此结束。
科技在改变生活,改变世界,改变所有一切,甚至人本身。
第二集相对第一集更严肃更实验。
一个名为白熊正义公园的旅游景点里有一项特殊项目,前来参观的游客要扮演“看客”,在这一天的活动中参与游戏并用手机拍照摄像但不和主要人物发生关系。
主人公是一个女人,她每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记忆,没有过去,莫名其妙的被带着面具的人追杀,逃跑,嚎哭,恐惧,绝望,在一天终于结束,她的逃难之旅的终点,她和我们发现,原来这就是一场真人秀,除了她,所有人都是观众,并且深度参与进这个游戏中。
原因?
因为她是一个杀人犯,杀了一个小女孩,所以经正义判决,她每日受此刑法。
每日醒来,每日恐惧,每日逃难,每日绝望,每日重新发现自己的罪恶,每日在这痛苦中忘记今天。
这甚至像是一个神话故事,做了错事的人受到天神的惩罚,反复的做着无力的工作,冥冥中有网牢着,冲不出去命运。
但,那是天神。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可以因为正义的名义发生如此变异,那么未来果真不是好的,科技也不定都是美丽的。
这个故事除了对正义的思考之外,群众、围观者在事件中的帮凶性质表露无疑,这其实已经被很多作品表现和处理过,但这个剧集还有一个元素,让这一切更为复杂和哑然,即这些群众同时还是消费者,正义在消费时代里,人人如蝼蚁,如围观者,也可能是受难者。
而且,再也没有摩西。
第三集,聚焦政治。
一个叫沃多的卡通蓝色熊形象在电视节目中走红,于是制片人突发奇想,要收视率,要红,要关注度,既然有人喜欢,就做大一些。
于是,这只屏幕中的蓝熊开始开始参与国会竞选。
一场闹剧。
一场闹剧,就是现在的政治,不是吗?
政客互相泼污水,谩骂争吵,暗箱操作,人们其实也不关心政策,娱乐,娱乐至死。
这就是未来,或许。
这集最令我觉得感触的反而不在政治,而是蓝熊备受欢迎的事实。
虽然这个卡通人物没有任何建设性意见,每次辩论都是爆粗口,骂人,一副我一无所有我一无所惧我无所谓的态度,但恰恰正是这种态度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心态,于是人人都喜欢他。
因为他帮他们骂他们骂不到的人,骂他们骂不出的话。
但,这个卡通熊真的能为他们做什么吗?
没人在乎了。
其实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到,认真已经是错误,而撒泼吐槽才是王道。
我们太累,所以需要娱乐,还是我们太蠢了,所以只懂这些?
留几手在微博上爆红,实际上他就像那只蓝熊,吐槽,吐槽,吐槽,我们欢笑,鼓掌,关注。
这就是未来,美好新时代。
欢迎。
简要说一下我理解到的每一集中要表达的含义。
S02E01刚开始,觉得女主很可怜,但是看到后面,却觉得有些可恨。
开始看到“人偶”的时候,看得出来女主是很好奇很喜欢的,并且把失去爱人的痛苦几乎都忘掉了。
但后来发现他不会生气不会发怒不会害怕一点也不像爱人的时候,却想要毁掉他,然而悲剧的是,她竟然没有勇气毁掉他。
最后她要上那个阁楼,竟然需要莫大的勇气。
本来是用来忘记痛苦的东西,最后却变成了她不得不面对的“痛苦”。
没有人是可以用任何东西代替的,不想面对的痛苦最终会变为更为痛苦的东西跟随你。
我认为编剧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前面看到的评论中,有人提到此片其实是对科技的抨击。
抨击科学抛弃了道德观的底线。
我十分同意。
这个“科学”其实也只是为了赚钱。
“人偶”最后没有帮助女主,反而徒增了她的痛苦。
S02E02这应该是几集中,看的最伤心最痛心的一个。
不仅仅是痛心于女主的命运,更痛心于那些打着正义旗号却做着拿人痛苦当开心的勾当。
也许有人要说了,觉得这是她该得的,因为她犯了罪。
无数的群众唾弃她,厌恶她,表演者们说着“这都是为了正义”的话。
但是,当人们在女主体验的无数次痛苦中寻求快乐之时,人们就已经“成为了”女主。
这又让我想起了一部美国电影《守法公民》,这两部作品在这一点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实在无法想象,为何大家都能够以娱乐的态度去看着别人惊慌失措,痛苦无助的样子。
女孩在林中被杀,而表演的场地竟然设在了那个林中。
用这些表演,来博得观众们的笑声。
这无疑是对女孩生命的一种亵渎!
“正义”不一定是在大义凌然中出现,但绝不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表现。
女主罪致死,但用她来娱乐自己的大众,也没有什么区别。
S02E03看影评时,有人说这是抨击英国政治的片子。
我想说,我看到的含义其实与政治毫无关系。
一个卡通人物,何以能够去竞选总统,还票数第二?
这都是大众的功劳啊。
只要博得大众的喜欢,你就有立场去说话。
“小熊”无数次地误导了人们,让大家认为他“无立场”就是代表了群众的意图。
其实,这也是对人们心中“娱乐性”的一个放大表现。
“娱乐心态”超过了政治的严肃性,让人们乐在其中,还管他什么选总统,只要让大家开心了大家就选你。
好在最后男主反思后,辞去了这份工作。
但是高潮正好在这里:第二个配音的说谁打男主,就给他500元,结果还真有人跑上去打他。
在我看来,这群人已经丧失了理智,小熊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也麻痹了他们的思想。
我以为,全剧就这样结束了。
结果编剧安排的十分巧妙,在最后男主看的大屏幕上,“小熊”已经流行到了世界各地,作为一种文化传入了其他国家。
男主看着大屏幕又打又骂,却被巡逻的人给电击了。
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人们自以为很聪明,却被“小熊”这个虚拟的人物给“奴役”了思想。
最后看着大屏幕上“小熊”旁边的那几个单词,实在是觉得好笑。
真的是一部黑色幽默啊。
第二集编剧感觉蛮神的。
这集背后的隐喻主要是围绕媒介审判展开的。
后20分钟直接深度挖到另外一个程度。
前20分钟:Hunters象征媒体,拍照的游客象征着如今媒介环境中所存在的各路看客。
这一段不太难理解。
1. Hunter一路对于新闻事件中所涉及的报道对象穷追猛打,尤其是马头女手中的电锯活生生地让我想起来在电视记者手里拿的话筒。
编剧很明显对于这种现象本身是反感的,甚至觉得这种行为是极度畸形甚至变态的。
所以就出现了中年男人拿着电钻要xx女主的镜头。
2.大众媒体、司法体系本身在这一类(虐杀女童)案件中也难以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对于被告人本人的表述无视,而媒体在评价女主的申辩时直接斥为狡辩。
而被告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辩护是合法且合理的3. 各路看客对于新闻报道所涉及对象的感受熟视无睹。
当女主高喊HELP ME HELP ME的时候,依旧在拍摄不帮忙。
而且他们对于事实的真相本身并不关心,而是裹挟着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围观者,激动时用言语作为武器(在这集里女主游街时砸向车的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可以视为其象征)进行攻击。
4. 这种大众传播的麻痹功能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社会公众表面上言语的参与代替了实质上的社会参与,表面上更为积极参与的背后实质上是更为冷漠的心态。
编剧尤其强调手机,暗里有一种很悲观的心态。
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实际上是让这种麻痹作用更为严重,而本应严肃的司法审判成为了一种娱乐形式。
(让我吐槽搜索....搜索花了100多分钟想表达的,黑镜20分钟就表达完了)——————————————————————————————最后20分钟,尤其是白熊正义公园的出现真心牛13前20分钟所展现的所有情节实际上都只是白熊正义公园的daily routine,媒介审判成为了White Bear的一个公共景观。
在这个公共景观是由四方共同完成的:公园管理者、无聊地演员、苦逼的女主、蛋疼的游客。
审判活动成为一种公共景观这个问题,在福柯《规诫与惩罚》里就已经分析过了(= =所以说福柯是个聪明的男人...),这集碉堡的地方就在于告诉大家:嘿嘿,媒介审判也是一种公共景观,我们不能单纯批评下媒体和受众就了事,而要看到背后的权力关系。
公园管理者象征着现实中掌握社会权力、把控意识形态的一方。
把媒介审判改造成公共景观,以此牟利、把自己塑造成绝对的正确方。
他们还把握着话语权,整个案件的描述、细节实际上都是以他们的为准。
他们还设定了一些规则,要求所有游客遵守。
这种公共景观的操控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比现代媒介环境....呵呵呵苦逼的女主,有没有杀小女孩都不能确定。
但是,她还是如囚犯一样,是完全不存在自由意识的,每天都要被迫上演同样戏码,成为公园管理者的工具。
演员象征着现实生活的媒体,自觉地参与到这种公共景观当中。
观众象征着普罗大众,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到这种公共景观当中,他们既是参观者又是演员。
他们还是公园管理者真正利益的来源(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他们还必须遵循公园管理者的规则和控制(最后提到的监视摄像头)。
这四方的互动实际上表现了媒介审判作为一种公共景观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模式,以及之间的权力关系。
哎,以前都没有反映过来,媒介审判也可以是一种公共景观= =有人觉得和楚门的世界像= =还真蛮像的....不过楚门的世界更关注楚门内心的挣扎以及与制片人两方的互动,楚门和观众(第三方)并不存在直接互动。
如果编剧是意识到媒介审判是公共景观编的还蛮神的,要是是本来想copy下楚门的世界.....祝他们幸福。
嗯半夜三更果然说话没有逻辑
当我大天朝在摸着石头尝试建立当代的稳定的类似于君主-贵族统治的政体的时候,当我天朝p民对“民主”当做一个梦的时候,民主的大本营发生的故事的脚本却是:发现投票与民主越来越多的结构性bug,而越来越觉得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正确的腻歪。
民主政治之所以能变成秀是因为要取悦民众,可是民众是乌合之众,民众作为一个整体,几乎谈不上任何理性(waldo出现后,正在解释与某大妈切身利益相关的税的保守党候选人被大妈华丽丽的无视了);民众很容易被表面的无关紧要的感情所欺骗(民众观看第一的youtube视频与民众自身的福祉没有一毛钱关系);民众很善变;民众总是自以为是。
有如何的民众,便有如何的政治精英;有如何的政治精英,便会反过来影响民众。
片中悲剧的工党候选人,作为一个活脱脱的悲剧,实际上在体系中与民众的气场完全无缝接合。
保守党候选人 好歹还有点不得不为之的抵抗。
这货从前期的藐视waldo,到最后公布选票时候如临大敌。
这货属于政治精英中对体系仍有理性的改良愿景的那一类。
“体系出了大问题,但system built these roads”。
但这货缺陷在于以精英自居,而在实际上鄙视民众的智商(waldo一番I‘m more real than u理论能激起共鸣的根本原因),同时又不得不敬畏民众不可捉摸的巨大力量。
尽管仍然对体系有希望,但waldo让他感受到似乎越来越玩不转了。
vigilant citizen是民主社会中的永恒命题。
片尾全剧中唯一清醒的话剧演员被电击,或许表达了导演对于体系培养vigilant citizen的悲观看法。
另外话剧演员有点2的设定也很赞,对高智商的精英、不思考的群氓是完美的讽刺。
last point。
奥观海和罗姆尼辩论时候,罗姆尼攻击了芝麻街的大鸟,随后大鸟在utubue风传,一时间被各大媒体推到风口。
探讨是否杀掉大鸟作为一个辩题并无任何问题,但是把大鸟符号化、口号化,而作为杀器,则是选举对手非常喜闻乐见,但却对“选举”体系杀伤力极大的一种行为。
因为,民众是那么的喜欢简单化的符号,并被口号的力量引导折服。
可蓝熊终究是很boring的,当民众的注意力转移他处,也觉得有如撸管之后的空虚,就会渐渐淡漠政治,远离vigilant citizen。
是为正在发生的 民主的硬伤。
接着说第二季,用黑暗的色调揭露着社会现实,第二季相比第一季的话,更加揭露的是人性的黑暗这点。
第二季依然有个特别亮眼的故事,白熊,这个故事我记得太清楚了,看的我不知道可以说什么,看完觉得谁都不可信,每个人都是黑暗的。
女主角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在一间陌生的房间并且失去了记忆,然后她跑到街道上求救,发现每个人都拿着手机拍自己,根本不理会自己的求救,并且,成为了一个面具人的追杀对象,不得已,她只能跑,路上遇到了“好人”,带着她逃亡,渐渐地发现了“好人”也想杀自己,也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好人,女主角快崩溃了,这到底怎么了?!
最后,当她被绑着坐在舞台中央的时候,一切终于明朗了,自己杀了人正在被审判,而拿着手机的人们是游客,这是游客们的一个旅游项目,审判自己!
游客们可以通过给钱达成此次审判。
当夜幕降临,游客们结束了自己的旅程,女主却并不能结束,审判会一直一直下去,因为晚上,主办方将会把女主继续放在同一个位置,并用电击让她失忆,永远重复着逃亡审判,这是对她的惩罚。
这故事看的真的有点沉重,杀人犯法应该由法庭审判,那些说着审判罪犯的人正做着和女主一样的犯罪事实,罪人是不可以审判罪人的!
然而,并没有人觉得不妥,主办方游客们都觉得理所当然,他们觉得自己是正义的一方,这就很可悲了,沉重的不是做了错事不能改,而是永远也没有机会改。
只谈第一个故事。
玛莎的男朋友因车祸去世,朋友给她推荐了人工智能,通过读取男朋友在网上的发言来模拟他的性格。
最初玛莎不同意,因为那不是他,然而不久她发现自己怀孕了,终于忍不住尝试着与人工智能对话,在听到他的声音时泪流满面。
之后他们一起聊天、回忆过去、故地重游,玛莎用男朋友的视频给人工智能订做了身体,似乎过去的一切又回来了。
然而随着相处的深入,玛莎发现与人工智能的交流总是无法达到她期望的结果,逐渐陷入绝望,最后人工智能被关到了阁楼上。
这个结果产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程序编得不够好,宅男程序员们真是太不懂女性心理了,处理问题都是直线思维,看玛莎心情不好就问要不要滚床单,让滚出去就滚出去,让跳崖就跳崖,让不跳就不跳。
其实程序应该这么写:当她无来由地心情不好的时候;当她让你滚出家门的时候;当她叫你从悬崖上跳下去的时候……上前抱住她,说“我爱你”。
一早看到新闻《计算机首次通过图灵测试》,瞬间觉得科幻中的好多问题都即将成为现实了,比如人工智能的一大痛苦在于,他们以为自己是人,应该有人的尊严,而人类把他们当做机器来利用和销毁,于是人工智能与人的冲突爆发了。
不知为何联想到《青蛇》中,白蛇生了一个看起来完全是人的孩子,法海的表情震惊而悔恨,伸手要去救她,那一刻是承认她是人了吧。
如果程序能让人相信它是人,并且有学习能力,它就有了生命吗?
它的生命要通过人来定义,还是有其自身的存在意义?
这样的生命有原罪吗?
可以被拯救吗?
参与轮回吗?
可以谈恋爱吗?
问一个程序员同学:“你觉得人工智能算生命吗?
”“算。
”“要足够复杂才算吗?
”“不用啊。
”然后他贴了Youtube上的一个故事:“我四岁的时候,我爸买了台XBOX,如果你有印象的话,你或许还记得那2001年出的黑色的、挺结实的方块盒。
对,就是那个XBOX(不是360),我们一起玩了很多游戏,而且玩得很开心,直到我六岁的时候他去世了为止。
在那之后的10年,我没能再去碰它,然后当我再度将其打开的时候,我留意到了一件东西。
我和我爸曾经玩过一款赛车游戏:《越野挑战赛》,当时它刚出来的时候我们真觉得它挺不错的。
就在我打开游戏这看看那看看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幽灵。
这游戏的设定是计时赛中,最高纪录保持者的录像将会以幽灵驾驶者的方式呈现出来与你一起竞赛。
猜到了吗?
对,没错,我爸的幽灵至今仍在赛道上奔驰着。
我于是玩儿了一遍又一遍,试图打败这一幽灵。
慢慢的,我追逐上了幽灵,而终于有一天我超过了它,然后……我在终点线前停了下来,以确保我不会将它抹除。
”
英国版世界奇妙物语
第二季了无新意……
我是来拉低分数的。。。明明那么艺术的片子为什么都被捧上天,你们都很害怕自己过上片子里的日子么?放心吧你们会的,刷着SNS不知不觉的几十年一眨眼。
越来越《世界奇妙物语》的味道了,是我的错觉吗?!
第二季比第一季震撼力低一档次,回归人性和现实更多,不再耸人听闻,但或许耸人听闻后效果才是好的。
只有第一集毁三观了,2、3没啥意思
完全不知道这集出现的意义
最经典还是1-3了~2-2他妈的拍恐怖片么
没有第一季好看
感觉这季没有能特别颠覆我三观的故事。
第二集碉堡了,精华啊!
E1 was just fine. The other two were more embrassing than disturbing, don't even say funny.
水平很差又死爱说教的一个剧
没第一季震撼,看完也就只记得手机公园了
小清新软科幻不带劲,反思精神很浅显
明明是channel4的为毛都标签bbc。。
第一集模拟电话刚打通的时候我就哭了
这剧或许刚好展现出的是最近一百年英国人普遍意识形态的大退步吧,另外作为一个典型白左,编剧也太没特点了。
用娱乐讽刺娱乐至上。第二季依然神作。
已经看过的6集里面,s01e03和s02e01的讨论与社会讽刺较远,偏偏这两集也是我最喜欢的。而如果说发人深省,可能还是s01e01和s01e02最为震撼吧。第二季的后两集有点意义重复的味道,其实social media的受众还没有那么卑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