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9.30看开头1/3的时候,没有看懂,不清楚亚美子有什么奇怪之处。
晚上投屏看了中间1/3,看得非常苦涩,小学升初中的亚美子,应该有12岁了,但是无论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包括对话、行为举止都跟幼儿一般。
①学习能力严重落后,最基本的日语(是她的国语)“我”都拼写不对,书法是全班最差。
②没有自理能力,不能穿着得体,不洗澡,不换洗衣服,不梳头,光脚不穿室内鞋袜,卧室杂乱无章。
③虽然个性活泼,但与人对话的能力完全是自说自话,捕捉不到关键信息,对方也很难与她沟通。
从来不正眼瞧母亲,只是盯着母亲嘴角的痣看不停,幻觉里将痣放很大。
初一同桌问她说的“阳台幽灵”在哪个阳台,她竟不知道幽灵为何意,与《同一屋檐下,阿斯伯格的她》回忆里的课题对话如出一辙。
④行为举止幼稚,经常长时间发呆,有重复行为,通过大声唱歌(自己编的歌)来驱赶恐惧(阳台幽灵)。
⑤缺乏同理心,母亲怀的弟弟(实为妹妹)出生后就去世了,她在家里给弟弟做了一个墓碑,作为惊喜把母亲刺激到精神崩溃(抑郁),一直提死去的弟弟,还说他的幽灵在阳台。
———————————————————2023-11-5补:后来国庆假期结束看完后1/3,情节发展到高潮,亚美子被打折鼻梁骨,父亲把她送回老家给奶奶扶养。
看之前觉得内容太过沉重,怕看不下去,也不敢看,听了邦尼的播客,大概讲了电影的内容,有一些温情的片刻,所以选择去看。
看了之后我觉得真的不错,没有生理性撕心裂肺的疼痛,平平淡淡的,像是夏天山间冰凉流过的溪水。
亚美子除了生活中偶尔的怪异时刻,很多时候都像一个正常的孩子,所以看电影的过程中我频繁停下,在想这个时刻他是否会伤心。
他的哥哥把她的东西扔出房间,他的父亲母亲都在拒绝他,最后把他送走,这些时候他是否会伤心。
作为观众,我替他伤心。
最难过的一个情节是,他被喜欢的男孩子暴打,她顶着伤口回家,他的爸爸回家看到愣了,然后就是匆匆抱着她赶往医院,她趴在爸爸肩头,爸爸走的很急,他在肩头一颠一颠的。
看到这个镜头我就哭了,为她的遭遇,也因为此时的父爱。
她说了好久幽灵幽灵,没有人理他,如今父亲总算是关心她了。
她的哥哥有一天突然回来了,我觉得应该是哥哥带着她的对讲机,然后听到了她说的话,就跑回来了,解决了她害怕的幽灵,原来是一只筑巢的鸟。
镜头回到以前,在他们小的时候,哥哥很耐心的给他解释,不要只盯着妈妈的痦子,妈妈不是痦子,妈妈是妈妈,然后俩人在阳光下跳起来摘果子。
这里面没有坏人,只有难以再承受下去的人们。
亚美子喜欢的那个男孩儿,也挺压抑的,换位思考,如果我被这样一位怪异人士喜欢,在学校里受尽嘲笑,在生活中饱受折磨,我也会很讨厌亚美子的吧。
在对电影丝毫没有了解的前提下,不受任何影响直接观影了。
电影开头以为会是一个女生版的《菊次郎的夏天》或《鲭鱼罐头》,结果看着看着心碎了。
一看豆瓣影评,很多人都说亚美子是个“问题儿童”,甚至有人说她有智力障碍、心理障碍。
一个四肢健全、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活力满满的孩子,怎么就成了有些人嘴里的障碍儿童?
她不是一出生就这样,是家庭环境、生活际遇让她变成这样。
有病的是无爱的家庭、不负责的父母,有病的是冷漠的教育思维。
有些人说亚美子这个年龄,应该会自己照顾自己了,不应该这么邋遢。
她的亲生母亲不知踪迹,继母对她态度淡漠,继母抑郁后家里都无人收拾,父亲得过且过,谁教她照顾自己?
上来就指出亚美子是障碍儿童的,是颠倒因果、推卸责任。
对我一个在东亚高压教育模式下成长、经历了人生重大挫折并完成了自我意识觉醒的人来说,TMD这孩子哪里有病?
她不过是在表达自我,对不断变化的家庭环境不知所措;并且始终在被周围的人曲解、推开,是父母和同学把她驱赶到角落。
1.孤独、惊恐的亚美子1分30秒处,亚美子无聊地独行在公路上,手持木棍敲打着公路围栏和地上的小草,独自坐在台阶上玩石子。
漫长而孤独的放学回家之路,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的童年孤独印象。
—这几幕已经隐约意识到亚美子可能缺乏照看、非常孤独。
一只大鸟在阳台上搭窝、栖居、下蛋,不分昼夜发出吵闹的怪声。
年幼的亚美子因为陪哥哥看恐怖片,加之哥哥离家出走后独自起居,日日夜夜与不知来处的声音作伴,对未知的噪声产生了恐怖幽灵想象。
她对父亲、对同学寻求帮助,获得的是不信任和冷漠对待。
大人如果日夜被莫名的声音惊扰,都会产生抑郁情绪,何况亚美子只是孩童。
时间一久,她在教室、走廊都能听到幽灵的恐怖声音。
——这是已经出现惊恐的心理问题。
亚美子只能反复、大声唱同一首“不怕鬼歌”,才能驱散心中的恐惧。
而她不停地唱这首歌,招致了父亲、同学、老师的厌弃。
——无人关心她为什么唱歌,无人关心她的心理和生活状态。
我童年时,也曾在家长的好奇心驱使下,陪同看了两部恐怖片,从此形成了永久的恐怖记忆。
看完恐怖片后的一个月,风吹草动都让我惊恐,每晚都缩在被子里不敢入睡。
我也像亚美子一样,向父母求助,但父母回馈的是责骂和厌烦。
恐怖影像带来的心理影响,让我从此变成一个很胆小的人。
孩童是肯定不适合看恐怖片的,亚美子是因为哥哥的不懂事导致恐怖印象如影随形,而我是因为父母的愚蠢和不负责任导致形成一辈子的恐怖阴影。
孤独、惊恐的亚美子,选择了与幽灵和解,与幽灵成为朋友。
2.被家庭排挤的亚美子(1)继母的排挤放学回家后,亚美子躲在门后向母亲的书法课教室里偷看,被发现后母亲拒绝她加入书法课堂,并要求亚美子遵守一系列家长要求。
——这里感受到了淡漠的母女关系和母亲对亚美子的不关心。
一个母亲,怎么会拒绝教自己的孩子学习自己擅长的技能?
如果孩子调皮怕影响课堂纪律,完全可以在课后单独辅导。
电影中亚美子的同学也对此提出过疑问:你妈妈是书法老师,怎么你的字写得那么难看,甚至还写错很多?
起初以为是母亲怀孕无暇顾及亚美子,后来发现这个下巴长着一颗大痦子的母亲,会排挤女儿。
过生日时,礼物和生日蛋糕分别在爸爸和哥哥手上,母亲则两手空空。
这个细节其实就是爱意的体现,说明真正在乎这个生日的只有爸爸和哥哥。
拍照前,母亲的表情很耐人寻味;拍照时,母亲故意拿着镜子让所有人等待她,爸爸不耐烦但忍了,亚美子没有忍,直接拍了照片,然后母亲开始生气、摆脸色、拒绝拍照,直接把相机从亚美子手中夺走。
很明显,母亲认为自己才是这个家庭的聚焦点,哪怕在亚美子生日当天也丝毫不肯让步。
亚美子没有妥协,拒绝吃母亲做的炒饭。
不吃饭转而吃零食的亚美子,母亲也并没有关心她生日当天是否能吃饱,而是冷漠视之。
——这样的母女关系,显然不是正常的,很多细节都在明示,这是一位并不喜爱继女的继母。
继母死产后,也许是因为自己再也不能生育(电影中没有交代,但从继母后期的重度抑郁来看,合理推测也许再也无法生产),曾试图与亚美子建立亲子关系。
但因为亚美子的一次童真行为,导致尚未建立的亲子关系彻底决裂,这次事件是亚美子从被爱到被抛弃的人生转折点。
亚美子会把失去的金鱼埋在花园里,做一个小墓碑来纪念。
继母和亚美子关系和缓时,亚美子也想为继母做点什么,因此伙同书法课学生小范一起做了一个死产“弟弟”的墓碑,这个出自孩童的mini墓碑对继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刺激,从此继母卧床不起,再也没有跟亚美子说过任何一句话。
有人说亚美子“有病”,才做出一个mini墓碑刺激继母。
那同样参与制作墓碑的模范生小范呢?
按照苛责亚美子的逻辑,小范是不是也是问题儿童?
孩童的同理心,是在一次次犯错后,经过正确引导和合理教育建立的。
墓碑事件后,小范的父母登门道歉,积极教育并加以引导;而亚美子这边,无人问津。
——没有人告诉亚美子她是对是错,没有人向亚美子解释人的情感,她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认知。
(2)父亲的排挤父亲对妻子与女儿并不和谐的关系,没有做任何努力,冷漠待之。
亚美子和小范做的mini墓碑对继母造成精神刺激,父亲并不关心女儿这一举动的动机,也没有借机教育、引导亚美子。
哥哥在同居的卧室里抽烟,亚美子很反对,叫父亲出面处理,父亲完全漠视亚美子的诉求,只告诉哥哥注意不要引起火灾;哥哥把亚美子的床褥和物品扔出房门,父亲视而不见,全然漠视。
继母卧病在床、哥哥离家出走后,家里乱成一团。
亚美子惊恐于大鸟制造的噪音,产生严重的恐怖幻想,向父亲求救。
父亲冷漠地连推三下,把亚美子推出房间;亚美子唱歌驱散恐惧,父亲大声责骂她。
亚美子遭受校园暴力,被最喜欢的模范生小范暴打至鼻梁骨折。
父亲竟然完全不关心是什么原因让亚美子满脸、满身是血,向医生承诺会了解情况也并未真正与亚美子沟通。
故事结尾,父亲终于将亚美子当作累赘,抛弃至奶奶家。
就“搬家”一事,他也没有向亚美子作出任何解释或开导,甚至直到父亲离开前一晚,亚美子才知道自己是被抛弃,而不是与父亲一起搬家。
最后一晚,父亲连陪她多玩一会儿牌都做不到。
故事里没有交代父亲和继母的婚姻是否发生变故,也许是再次离婚了、家庭再次破裂,不得不把亚美子送到奶奶家;也许是继母无法与亚美子共同生活,父亲只得妥协,将亚美子抛弃。
——这样的父亲,烂到家了。
(3)哥哥的排挤哥哥在青春叛逆期以前,对亚美子有照顾、关心和教导。
但年幼的亚美子总是与哥哥一起看恐怖片,从部分镜头来看,她对恐怖片并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害怕和恐惧。
在这个应该看动画片、儿童片的年龄,可以想见,是哥哥要看恐怖片,而亚美子只得被迫陪看。
年幼的孩童看恐怖片,很容易形成惊恐记忆,伴随一生。
哥哥进入叛逆期后,对亚美子态度十分冷漠决绝。
哥哥在与亚美子同居的卧室抽烟,亚美子状告父亲,哥哥把亚美子扫地出门;亚美子与哥哥同校,从未被哥哥保护或关心;哥哥离家出走,从始至终未与亚美子说过话;亚美子被送走前,哥哥出现在房间里,揪出了制造噪音的大鸟,但没有问亚美子鼻梁被打伤的原因;亚美子被父亲抛弃至奶奶家,哥哥也未送别。
3.被校园排挤的亚美子(1)校园霸凌亚美子在洗手间被三个女生轮流踢腿,遭遇校园霸凌;当时哥哥还是学校有名的二流子,霸凌的女同学闻风而退。
mini墓碑事件后,小范同学当众脚踢亚美子肚子。
哥哥退学后,同班男同学曾警示亚美子,她可能会被别人打死。
随后,亚美子在医务室被自己最喜欢的小范同学暴打,满脸、满身是血,鼻梁被打断。
(2)恶意舆论唯一一个不排斥亚美子的男同学告诉亚美子,她在同学们的舆论中,是一个恶心的人,恶心的行为有100个亿,多到要做个表格。
当亚美子反问到底哪里恶心,男同学也说不出来。
(3)冷漠的老师亚美子在学校不穿鞋,浑身发臭,没有任何一个老师关心她。
她在考试时唱歌,老师只是冷漠平常地叫她出去唱,可见常年被冷漠、区别对待。
她被赶出教室,到医务室唱歌,医务室老师给她话筒,嫌弃她唱得难听,但毫不关心她的心理状况。
极度缺爱的家庭一手造就了亚美子孤独失常的童年,影评区一众自以为是的评论给小女孩扣了一顶“障碍儿童”的大帽子,分明是因果倒置、推卸责任。
一个四肢健全、智力正常、精力旺盛的小女孩亚美子,因家庭重组缺少父母关注、关心和照顾,变成老师同学眼中的怪胎,最终更是因为家庭变故被抛弃。
亚美子不过是东亚高压教育模式下,脱离主流的小小自由人,她遭受的来自家庭的冷漠和来自同学的暴力排挤,让我心疼不已。
问题不在亚美子身上,不正常的是她的家庭和父母,不正常的是学校教育。
有病的是无爱的家庭,有病的是冷漠的教育思维。
不合格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因”,亚美子是“果”。
孩子从生下来就在不断观察,为了适应突如其来的广阔的陌生的有温暖有狰狞的世界,离我们最近的是母亲,父亲,兄弟姐妹,家人。
亚美子的观察是象征式的,母亲的特征是下巴,动来动去的嘴,一颗放大的痣。
常人眼中盯着看(ジロジロ見てた)是不尊重,是怪异,所以哥哥会问,你干嘛一直盯着看。
哥哥没有看不见,只是故意将视线移开,假装妈妈是正常的,因为自己头上也秃了一块,哥哥需要掩藏,需要回避这种异常和丑陋,需要不断地不去否定自己,大家也心照不宣地视而不见。
可是亚美子看到了,亚美子还要说出来。
“我只是在想,会不会有一天掉下来”。
孩童的好奇和直率到了成人法则中会变成刺人的尖刀,缺少耐心和关切,孩童的善良就是难以理解。
雨下得老大,妈妈看起来很难受,弟弟要出生了。
亚美子想撑一把伞,跑到前面去,可是太笨拙了,爸爸哥哥看来是挡路(邪魔な!
)。
最后撑起一把伞,落在最后,没人顾及亚美子的善意。
爸爸妈妈消失了,什么时候回来呢,弟弟出生了吗,没有人回答,哥哥脸上写着不耐烦,能做的只有等待,提前迎接提前看到,打着同一把伞热得全是汗,亚美子可不会哭。
她不觉得委屈,没有概念,学不会哭。
妈妈终于回来了,看到亚美子了,还脸上都是汗。
被看到的感觉真好呀。
妈妈好像变得耐心又温柔,会陪着在草地上找四叶草,最后送了二叶的。
妈妈还说亚美子也可以一起学书法了。
死去的事物需要一个坟墓,需要被参拜,像是死去的金鱼,阿范以前也拜过的。
亚美子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去求了阿范写上弟の墓,多兴奋多喜悦的分享啊,亚美子说别管了先过来,这可是秘密惊喜哦。
可是妈妈崩溃了,从此没再振作。
爸爸闻声而来,哥哥说你看这个女人做这种事。
爸爸看了一眼,把妻子扶进屋。
亚美子挫败地蹲下,长久地蹲着,为什么事情不像预想的那样?
亚美子觉得自己没有错呀,可是大家的反应却是你错了,你最好改掉,你别再惹事了。
孩子的死是妈妈心头的伤疤,你不该一直揭,别人会痛。
亚美子会说,这何痛之有?
你们在忌讳什么?
弟弟只是来了又走了,可能还没成佛,变成幽灵了,我每天都听得见。
你看,你以为自己与大家没有什么不同,可我们都没有把你当正常人哦,所以连不是弟弟而是妹妹也没人告诉你哦。
不然你为什么一直穿着拖鞋,凉鞋,甚至不穿呢。
别人都不那样。
欺凌的氛围(いじめの雰囲気)在日本课室中放大了虚伪和做作,半大的孩子模仿着大人的语调和动作,窃窃私语,拉帮结派,恃强凌弱,抛出话题和应和,像一波波不由自主的海浪,可是又无力拒抗,无力细想。
不想变成异类,不想被集体孤立,那可是很可怕的,要挨打,要被消灭,要被放逐。
不否认每个人都是这样开启他们的社会化学习。
人很复杂,人要伪装,人构成社会需要角色需要面具,世界就是如此变动而多义。
有的人形成了较为一致的面具,有的人会在亲密的人面前脱下面具,有的人终生来不及看面具下面内分裂的混乱的血肉模糊的一团。
亚美子呢?
亚美子不愿意戴上面具,这太奇怪了。
亚美子不是不会,我们看到她心中有一个穿着红鞋红裙子的表现得体的女孩 ,“我为什么要?
”不是反问,而是真的在提问,疑惑,不解。
言行问答中我们看到,亚美子身上也充满拙劣的模仿成人的痕迹,这种可称为失败的模仿恰恰显示着社会的丑陋一面。
亚美子声音很大,对应不太回应她的所有人。
亚美子看起来不伤心难过,对应情绪复杂的所有人。
好きだ!殺す!好きだ!殺す!亚美子可以大胆地说喜欢,不管你怎么对我,杀了我还是打断我的鼻梁骨,不改我对你的喜欢;不管你是因为母亲嘱托还是迫于虚伪的礼仪,不改你是曾唯一陪伴我的人。
没有人和亚美子说话,她于是听觉灵敏。
亚美子总是一个人看电视,发现这个世界有幽灵,也听到了。
爸爸说,你电视剧看太多了。
亚美子有一个丰富的世界,幽灵活了,跑出来了,有一个小小的亚美子,穿着红色小鞋,红色小裙子,和幽灵们一起玩耍。
大声地唱歌可以驱散幽灵,歌声后半总会迎来下降的调子。
可是可是,我还是有点害怕。
小寸头看起来是剧里唯一真心想和亚美子沟通,想了解她的人,想帮她的人,贴满了夏至书法纸的窗户外阳光灿烂,小寸头的声音听起来也很灿烂。
对着小寸头时亚美子的声音就会缩小,小得像自问自答,不想应和。
小寸头每次都要补充,话说那边是我写的。
小寸头说不要忘了我哦。
亚美子的回忆里有很多温暖,比如哥哥面前的小碎步,哥哥的解释和无奈,哥哥摘果子。
我们看到了行为的重复,将亚美子带到熟悉的眷恋的温情中,对于亚美子来说,善意是不变的,有过即是永恒。
整部剧里亚美子都没有哭过。
こちら亜美子是通话时打招呼自证身份,我是亚美子。
如果将こちら看成另一把声音的指示,也是,这边哦亚美子。
影片最后,亚美子坚持着小碎步回到了海堤,她在那里给过阿范吃涂满口水的饼干。
这样阿范也是承认自己的吧。
亚美子哼出了幽灵歌的调调,可能被爸爸训斥过的缘故,声音小了很多。
幽灵们撑着小船来,在向亚美子点头招手,过来吧,这里很美好。
こちらへ。
亚美子没有犹豫地挥手,再见啦。
挥了很久,用尽全力。
幽灵继续劝诱,无果,那我们就回去了,同样挥手。
幽灵淡出画面,画外传来一声关切,有人看到大清早的小女孩脚泡海里,这个时候水还很凉吧?
而亚美子的回答(返答)是带着微笑的大丈夫よ。
终于也选了こちら。
【主观评分:7分】【海报&基础信息】🎬
【剧情概述】💊从一个5年级小女孩视角看待家庭中父母和哥哥,在妈妈肚子的宝宝流产前后对她的态度变化。
【评价感受】🤨这种家庭状态冷漠到窒息,每个人都不愿意给亚美子解释,也可能是多动症的亚美子完全听不进去尝试过的道理解释,依然顽固的坚持自己的见解和行为。
一方面也感受到日本女孩的敢爱敢恨,五年级就追着自己钦慕的男孩子不撒手。
母亲和父亲在我看来都有大病,母亲感觉和女儿存在几百年的怨恨,父亲感觉就像这个女儿是捡来的,对儿子变坏,抽烟出去住也不闻不问。
10岁的女主演技爆炸,丝毫没感受到演技,仿佛就是一部纪录片。
【印象深刻】💾
好惬意的小镇,多动的小女孩,马路在她那是靠翻着跟斗过的
尽管变成不良少年了,但各个少年还是循规蹈矩的戴着安全帽,是他们有底线呢还是影视审查制度的要求呢?
这段太窒息,当父亲的对女儿完全像世仇一样,就因为女儿做了一些完全出于好意但不懂事的行为
鼻梁被爱慕的男神打断了(因为她给别人吃的曲奇都是她舔完夹心后剩的,这个事也没人告诉她是不对的)
出了女主角外每个人都不爱表达,和每次转场的冷血动物和昆虫一样
妖怪之歌贯穿全片,这些cosplayer都是学校墙上的故人,确实小时候盯着那些墙上的伟人们会有无限幻想,不过最终被哥哥打破阳台的陶管赶走格子破解妖怪幻想也是挺意外的。
《这里是亚美子》的开场,观影体验是怪异的。
演员尾野真千子的左下巴上,多了一颗过于刺眼的——在特写镜头下,未免也太大、太明显了的伟人痣——而我记忆中,尾野真千子是没有这颗痣(毕竟也算看着她在影视剧里从小女孩长大)。
痣,这个突兀,隆起物,成了一处电影的情绪标志,它是进入《这里是亚美子》的一个点。
电影里有许多类似的点,方便观众自行进入,前提是,你要真的相信,主人公“只是孩子”。
这些点,就还包括前半段,似乎过于多的液体与汁水。
亚美子分不清动物与人,死与生在人类情感天平上的重量区别。
一番人间折腾,继母哭嚎后,陷入昏睡。
哥哥出走,就此消失。
父亲似乎处在爆发的边缘,但还是以克制而冰冷的距离,与女儿交流。
总之,突然地,家里再也没有人,跟亚美子“说话”,而就在此时,她开始听到了诡异的,幽灵的声音。
中段开始,亚美子越来越像一个讨人嫌、也长不大的孩子——就像现实中,大多数人讨厌的那种。
这是一个以孩童的姿势,停留在了孩子的季节,没有人与之对话,也收不到对讲机回音——只有掉线、沉默和杂讯,被遗弃的成长致郁故事。
最近刚好在翻漫画书《我永远也当不了大人》,第一篇讲道,作者挖出来10岁时埋下的绿色蜡笔信。
信的结尾,10岁的自己,居然要求「亲爱的25岁」,“请回信!
”。
更无需奇怪的是,10岁的孩子更关心狗,不care人类。
《这里是亚美子》的怪孩子,大概依托今村夏子的小说文本。
有意思的是,前阵子疯狂刷屏的大陆各城市版本《花束般的恋爱》中,今村夏子是原版里头结结实实被cue了的。
亚美子怪得已经不能用倔,冲,或精灵来形容。
步入中学后,更与可爱、古怪绝缘,反倒散发着蓬头垢面的臭味,被描述为“恶心”。
无疑,成年观众的种种不理解,就因为她“只是孩子”。
亚美子似乎全然不受控制,停留在了口欲期(前后两次,反反复复舔饼干),光着脚、踩跳步、大喊大叫大唱大闹。
她相信听到了幽灵的声音(电视机上出现了电影《科学怪人》画面,无法不想到葡萄牙导演维克多-艾里斯《蜂巢幽灵》),像所有小孩子那样,亚美子与动物和昆虫们对话,疯狂热爱一切会动的生命,像模像样地祭拜它们的墓冢。
“小孩是人一生中最「生物」的時期吧”,有位日本漫画家这么说过。
总之,抛向空中的橙子,魔术般没有落下。
急冲冲拆着生日礼物的亚美子,生命停留在了那个点上,那个没有落下的魔术橙子。
她也就此停留在了童年的躯壳里,没能长大。
长大了的她,永远走神,不合群,没有朋友。
恶意与善意,在那个看得见的世界里,横冲直撞。
幽灵与音乐,野餐与划艇,在那个看不见的世界里,一切云淡风轻。
如果以青年导演作品来评价《这里是亚美子》,它无疑是另辟蹊径的成功之作。
固然日本盛产沉重悲涼的儿童/成长题材,但它依然讲出了一些新意(尤其不去渲染亚美子的家庭前史)。
一些突如其来的冷/热暴力,更是让人感到(步入)成人世界的孤独与恐惧。
稍嫌不足的,是电影相当倚重“看不见”的声音设计,但后来一再泛滥。
譬如露台上的幽灵声音,其实听多了,更像老鼠在天花板上搬家过境,而有如《四百下》的海滩结尾,交代得太满、太实了。
花朵所不能选择的颜色
这部电影大概只有接触过“问题儿童”的人才会有共鸣。
看完以后觉得很难过,大家像是很关心这个异于常人的亚美子,可是没有人真正去了解她的内心,她的诉求。
父母给亚美子过生日,可是他们不是真正的爱她。
妈妈嫌弃她,不让她进书道教室,只会对着她生气,责怪她不像一个正常孩子。
爸爸也不曾去理解她。
她一直唱古怪的歌因为害怕房间的奇怪声音,爸爸只是生气她的口不择言将她推出房间,没有人在意她的害怕,只有校医会给她一个发泄的渠道。
她被打断鼻梁,爸爸带她去医院也只是觉得是亚美子自己摔断的,和医生说过会儿会问问她,可是爸爸根本没有在意她的伤,亚美子表达想住院(得到大家的关心)也没有被真正理解诉求。
这个世界没有人真正爱她,甚至都没有人平等地对待她。
因为她的异常行为举止和邋里邋遢的外表甚至遭到校园暴力,长期不上学也没有老师做跟进,她像是自由,却又被社会的常规束缚着。
在被抛弃的乡下,她和自己的幻想告别,看着觉得好心酸。
但又想也许在乡下,没有那么多人际关系和社会约束,也许亚美子可以活得更自由自在。
“如何做一个保持童真的人?
如何做一个自我、自由的人?
”或许在真实的东亚世界,亚美子所提供的答案,将显示“查无此人”。
6月10日,《这里是亚美子》迎来了在上影节的中国首映。
在此之前,该片曾入选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单元,荣获了第台北电影节的国际新锐导演竞赛中最佳影片的提名。
电影改编自今村夏子的原作,配乐合作了青叶市子,在日本广受好评。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海报看完此片的影迷,评论在豆瓣上呈两极分化的趋势,有观众认为影片所刻画的人物都过于迟钝怪异,让人难以共情;但仍有观众认为导演借此将一个极其残酷的成长故事,包裹得柔软细腻。
实际上,该片远比单纯体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刻,对细节的刻画也十分丰富。
而且在改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作的文学风格,是一部值得仔细咀嚼的佳片。
别做给别人添麻烦的事好吗身处以此为默认规则的社会,亚美子绝对是个异类。
上课时大声唱歌,在马路中央赤脚翻跟头,把整盒曲奇逐一舔过再转手送人,不停重复没人在意的“奇怪的声音”——在旁人眼中,随便拎出一条都可以作为控诉亚美子的罪状,印证她留给周围人的印象——怪异、烦人甚至令人恶心。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即便偶尔有人对她释放善意,也是出于同情或者避免损失。
同学小范陪亚美子走路回家,只因受妈妈所托,“孝太的妹妹是个怪孩子,要是做了什么奇怪的事你提醒她一下”。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是社交缺陷?
是智力障碍?
还是某种异于常人的难缠病症?
对于亚美子这样的熊孩子,人们总爱追根究底,寻找她不守规矩的原因何在。
好比妈妈之所以是妈妈,因为她做出好吃的饭菜;爸爸之所以是爸爸,因为他开车送家人就医看病;哥哥之所以是哥哥,因为他保护亚美子不受欺负——可是,亚美子凭什么成为亚美子?
听到请回答,这里是亚美子都说童言无忌,可到了这个年龄,旁人只觉得她太不懂事。
种种越轨行为,使亚美子日渐脱离社交网络。
越来越少有人尝试走近她,理解她。
面对亚美子的乖张行径,父母或熟视无睹、或敷衍了事,同学或公然嘲笑、或集体霸凌,老师或放任自流、或施压打击。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亚美子几乎丧失与外界对话的通道。
无线对讲机丢了一只,无论亚美子怎样呼叫,都不可能有人再对她做出应答。
“为什么没人告诉我呢?
大家都在保密,每天,一直”,她只好自说自话,只好高声唱歌,只好独自面对感到“有一点点害怕”的怪声与怪相。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行至结尾,亚美子走入大海,再一次直面鬼怪。
这次她没有接受邀请加入那支庞大的队伍,只是远远地挥手示意,向老朋友们问好送别。
她是否学会承受失望和痛苦?
她是否分得清内外有别?
她是否终于长大了?
或许答案仍然无解。
“这里是亚美子”,无论在家中、在学校,无论读小学、读初中,她始终保有本来的样子,率直、纯粹、如其所是。
今年年初,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之前,《这里是亚美子》曾入选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单元。
彼时电影放完,我们曾有幸跟导演森井勇佑聊了聊,共同探讨「亚美子」究竟如何成为「亚美子」,如何成为一个怪异而又真正自由的人。
以下是专访正文。
“大多数青年导演倾向于从个人经历入手,拍摄第一部电影。
你为何选择改编今村夏子的原著小说,作为自己的长片首作?
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森井勇佑:“我特别喜欢今村夏子的原著,所以文本改编对我来说不算太困难。
我常常在亚美子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片中还有很多原创段落,是我看过原著后自然而然想到的,整个改编过程其实非常好玩。
亚美子这个人物是原著最吸引我的地方。
东亚社会有很多严厉的规则,人们总在应付考试,压迫感无处不在。
但亚美子是自由的象征,她完全不在意这些规则,相应地,也就很难融入社会环境。
她在向社会施加压力,社会反过来也在对她施加压力。
故事结尾,她似乎开始留意别人的看法,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
亚美子和外界社会之间的摩擦与冲突,让我觉得特别值得去拍。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如果问遇到什么困难,我觉得更多是在选角层面。
呈现亚美子的演员必须足够有力,足以说服人。
还有同学、父母、老师,亚美子身边的每一个角色都得跟她气场相合,但凡有一个角色出了错,都会让整部电影失去平衡。
所以我在选角上花了很大力气。
”“为何选择大泽一菜饰演亚美子?
演员和亚美子之间有何异同?
”森井勇佑:“有300多个孩子来参加试镜,我一眼就相中了一菜。
一菜非常直接,非常真诚,简直是我心中亚美子形象的化身。
她展露一种异于常人的气质,眼睛和面部表情尤其明显。
我可以感到那双眼睛在对我说话,面对镜头,她也能自在地打起哈欠。
现在很多童星过早接触商务,少年老成,极为注重外在形象,在乎其他人如何评判自己的一言一行。
一菜完全不考虑这些,这点跟亚美子很像。
亚美子饰演者 大泽一菜至于差异,大概是一菜从来不会把曲奇上的巧克力都舔光,再放回盒子里送给别人吃吧(笑)。
”“片中很多场景非常有意思。
比如亚美子认真舔完每一块曲奇,再原封装好送给小范吃;比如她蹲在烈日下等妈妈回家,汗珠不断滴落,砸出一滩小水坑。
你是如何设计出这些场景的?
”森井勇佑:“曲奇代表亚美子对小范的感情。
虽然舔曲奇那段拍得没那么直白,但最后亚美子跟小范摊牌了,也遭到小范的暴打。
这些都是原著的描述,也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支撑,我认为很有必要保留下来。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汗滴则是我的改写。
原著里,亚美子等妈妈回家那段发生在冬天,她一边等,一边玩雪、吃雪。
我则想把这段场景放在夏天——生产不顺的妈妈回到家里,看到亚美子浑身汗津津的,知道她等了很久,上前帮她擦去满脸汗液——一个原本疏离的妈妈(继母;离家很久),跟亚美子产生如此亲密的身体接触,这是我想展现的场景。
蹲在一个地方,一直流汗,直到在面前砸出一滩小水坑,也是我爱玩的游戏,现在还玩儿(笑)。
”“电影中的鬼怪,你是如何设计的?
”森井勇佑:原著里,提到阳台上有“奇怪的声音”,亚美子对此非常敏感,不停跟别人重复她的发现,可是没有一个人拿她当真——当然,最后发现那只是鸽子的叫声。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原著里没有表现鬼怪的具体形象,我在电影里用视觉方式把它们呈现出来了。
有一首日本童谣就叫做《世上没有鬼》,我想,如果亚美子能看见鬼怪,一定会唱这首歌给自己壮胆。
所以我就把鬼怪的形象具象化,让亚美子一边唱“世上没有鬼”,一边跟鬼怪们玩耍、互动、交朋友,最后也变成鬼怪的一份子。
这种想象和现实混杂的场景很有意思。
“对于现场收音和后期拟音这两种声音处理方式,你有什么偏好吗?
”森井勇佑:“很多小成本电影会忽略后期音效,我完全不认同这种做法。
我认为后期非常重要,尤其对这部电影来说,我在后期制作时特别强化了很多声音,比如水流声、脚步声,于是,电影就能以亚美子的视角,呈现她感受到的世界。
”“失去小孩之后,妈妈心灰意懒,不再理睬亚美子,爸爸随口敷衍,索性把亚美子扔给奶奶照顾。
你是否希望探讨父母的失职问题?
”森井勇佑:“一开始,妈妈为亚美子打点饮食起居,督促她认真读书、遵守礼仪规范;爸爸性情温柔,耐心处理亚美子闯下的各种祸事;哥哥引导亚美子友善待人,保护她免遭同龄人欺负。
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尽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承担自己理应承担的角色和责任。
然而,亚美子置身于这套规则之外。
她完全自由,没有身份概念,也不承担任何责任。
这种自由反过来使得周围人压力倍增,最终导致这个家庭系统运转失灵。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妈妈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只好不再理睬亚美子;爸爸精力有限,只好请奶奶援手照顾亚美子。
这是他们当时唯一可以为亚美子做到的事情。
我并没打算探讨父母失职与否,也不希望把事情简单定性为负不负责任。
我只是想刻画周围人面对亚美子时所做出的反应——对于亚美子这样独特的存在,其他人会如何理解,如何应对?
”“亚美子怀揣一副热心肠,结果却总给他人造成伤害。
这算是好心办坏事吗?
”森井勇佑:“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种反差。
亚美子无意分辨好与坏,她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出于本能。
“弟弟之墓”也好,鬼怪之说也好,都是亚美子彼时彼刻听到、看到、了解到的东西。
她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做出来,因为她想跟别人分享,想与外界产生互动。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这般纯粹的童真和率直,不可避免对周围人产生影响。
从一种局外视角注视亚美子与周围人的互动关系,正是这部电影的意图所在,同样,也是创作的乐趣所在。
”“映后环节,你提到鹿特丹观众和日本观众的不同反应。
在日本放映时,观众从电影中感受到的情绪大多是难过、惋惜,到了鹿特丹,观众席却更加欢乐。
你如何看待观众对影片的不同反应?
”森井勇佑:“确实存在不同反应,最后一幕时尤其明显。
亚美子面朝大海挥手,背后有路人表示关心,她回头笑了笑,脱口而出「我没事」。
在东亚社会里,这句「我没事」语义双关,本来背负很多的糟心事,还要佯装坚强镇定,听起来挺让人难过的。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鹿特丹观众看到这一幕,反倒觉得很有意思很好笑。
或许在西方文化里,亚美子的自由行为算不上触犯禁忌,所以大家并不觉得她所承受的压力有多严重,这句「我没事」也就显得没那么沉重了。
”“最后一幕亚美子走向大海,是否代表某种死亡隐喻?
”森井勇佑:“观众对此会产生个人解读,但我的本意并不是要表现亚美子打算自杀。
亚美子被接到奶奶家生活,那天清晨,她离开家,一路蹦跳着来到海边,刚好看见海面上出现一群鬼怪。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她所做的一切仍然是出于本能,想到、看到,就立刻做出反应。
那一幕看起来是某种隐喻,其实没那么复杂。
”
《这里是亚美子》上影节排片信息采访&稿件整理| 段小白校稿|Flo
(被后劲击中了,我决定好好写一篇影评)儿童和动物一样,都是电影拍摄过程特别难对付的对象。
日本早些就有羽仁进拍教育电影得到口碑,其中的技巧好像就是让孩子与摄影机交朋友。
逐渐忘记摄影机的存在之后,他们便可以开始放开自我,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
《这里是亚美子》显然没有这种儿童纪录片的技巧,反而有一些《一一》和《热带鱼》那种台湾慢电影中,含蓄而安静的氛围。
儿童视角的电影,这么称呼反而又有一些不对。
毕竟在很多个场景中,亚美子单纯而善意的行为反转为的伤害和恶意,确实是让人心头一凉。
如此又回到羽仁进的《她和她》中出现的战争游戏的片段,与真实战场无异的激烈中反映出的是不仅是儿童天生的暴力本能,还有与成人世界的同质。
所以这是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时刻感受到的文本力量的强大––不完全是儿童视角的儿童文学,也不完全是成人童话的黑暗寓言。
亚美子与她周围世界的不合,不是一种设定上的东西,而是在行动与言语中渐渐明晰起来的【现实】。
这个现实在最后通过一个音声演出收束:亚美子终于听到了海浪的声音。
声音。
这是让我前半段如坐针毡而后半段又回味无穷的精心演出。
总结一下就是太过明显的后期配音。
导演在采访中特别强调了在声音上下了许多功夫([https://www.cinra.net/article/202207-kochiraamiko_ymmtscl](https://www.cinra.net/article/202207-kochiraamiko_ymmtscl)),比如汗珠滴在水泥地上的声音,亚米子赤脚穿越走廊时与地面之间的啪嗒啪嗒的声音。
这些被刻意加强后回荡在影院时,确实达到了导演想要的“有触感“(手で触れるような)的效果。
但同时被消除的背景杂音,只有在行驶向画面深处后才能听到的摩托轰鸣,以及放大后让人无法信服的【幽灵】的声音,让画面与音声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矛盾。
于是影片的观感失去了远近感,一种在声音演出上的儿童视角:只能听到自己被吸引的声音,只能感知与自己能理解的情绪。
而这种远近感的缺失,正是亚美子这个孩子的问题所在不是吗。
如果说远近感在人际关系上可以换做是同理心,那亚美子确实会被解读为没有同理心只有自我的熊孩子。
但其实,远近感与同理心还是有差别的。
没有远近感,不仅意味着听不懂对方的情绪感受,而以为着将自己的情绪感受无限放大并反射给周围的人。
所以最后海浪声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亚美子之后会成长为一个有同理心的大人,而是反映了亚美子意识到曾在自己的世界中亲【近】的逐渐【远】去,并已经远去了:变成不良的哥哥,想要好好对待的继母,甚至很温柔的爸爸。
如此一来,亚美子在最后的笑容与活力的回应是不能再痛的成长了。
没想到森井勇佑的第一部作品就让我有了如此深刻的观影体验。
当然今村夏子的文本也不亏是芥川赏获奖作品,亚美子的故事确实是一个全新的有关成长的视角。
虽然没有很浓烈的情绪桥段,但最后却有些让人陷入沉思的回味。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能听见海浪的声音呢?
在日本,“残疾儿童”被称作为“障害児”,指的是因为身体、智力、心理或感知等方面的缺陷而需要特殊教育和康复帮助的儿童。
亚美子的生活悲剧居多,其根本原因就是亚美子是一名障害児。
电影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其病症,但是看起来属于是轻度自闭症。
先天性疾病属于不可抗力的话,那么人为因素就是我们值得思考的点了。
首先,没有将亚美子与正常的小孩恰当地分开是一大问题。
在日本,各个地区教育基准有所不同,但都大同小异。
虽然我不知道亚美子所居住的广岛是什么情况,可能也有年代的原因,但是现在在我这里,日本小学生在入学前都会进行一个测试来判断心智水平是否发育正常。
如果被诊断为障害児,只要家长同意,哪怕全校只有你一个障害児,学校也会专门派一个特别支援的老师来对你进行教育,专门为你开一个班(我去的学校就是如此)。
电影中,正是因为在学校没有将亚美子与正常的小孩恰当地分开才导致了亚美子在学校没有朋友,每次都是一个人上下学。
即使是她一直粘着的小范,也是迫于大人的压力才不得不和她在一起。
那么,亚美子的继母不让她和同龄人上书法课就是正确的吗?
并不是。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要“恰当”地分开。
以我这边为例,障害児虽然有自己的教室,有自己的老师,但是只有语文课,数学课,理科是单独上的,其他的体育课,美术课,生活科之类的都是和别的小朋友一起上的,当然特别支援的老师是一直陪在旁边的。
甚至当障害児要去单独上课时或者单独上完课回来时,班主任还会带头让小朋友们说「いってらっしゃい」、「おかえり」(走好,欢迎回来)。
这样的话,就会让正常的小朋友和障害児之间,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互不影响的情况下,保持友好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亚美子从小学到初中,没有任何的成长。
直到电影的最后,要不是亚美子的邻桌告诉她她很奇怪,她都不知道自己与众不同。
没有自知之明是阻碍亚美子成长的一大原因。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亚美子没有自知之明呢,即周围人对她冷漠及模棱两可的态度。
亚美子生日会拍照时继母沉积已久的不满,继母流产后对她的无视,父亲甚至没有说流产的是男孩女孩,父亲没有跟她解释为什么继母如此伤心,父亲认定窗外的声音是她的错觉,父亲并没搞清楚她重伤的原因,父亲把她扔到奶奶家却并没有解释,等等。
他们觉得亚美子是障害児所以就算告诉她她也不懂所以懒得说。
那就是大错特错了,亚美子并不是不懂,而只是需要我们以她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告诉她而已。
电影中其实也给出了好的例子,比如小时候她哥哥对于新妈妈脸上的痣的解释,虽然亚美子依旧很纠结那颗痣,但是认下了新妈妈。
还有,卫生室老师直说亚美子唱歌很吵,在小范来休息时让她保持安静她就不唱了,因为她知道唱歌很吵。
另一处虽然电影中没有明说,但是我觉得是有暗示的。
就是亚美子的邻桌说她不洗澡很臭。
在此之前,初中的亚美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是学校那一套衣服,但是在那之后,初中的亚美子在家里第一次换了自己的衣服。
其实我也问过我去的学校的那位特别支援的老师,就是同学们不会觉得障害児奇怪吗,或者说障害児自己不会感受到自己与众不同吗,这种时候要怎么解释之类的。
而特别支援的老师对我的回答就是:实话实说。
比如说语文课数学课要单独去上这件事。
别的小朋友问的话就回答说:你们上课太快了她跟不上。
对于她本人的解释也是如此。
她本人一开始还有点不相信,于是老师就让她到正常班级体验了那么几节课,让她自己切实地意识到自己跟不上。
最后她是意识到了自己确实跟不上,乖乖地回到自己教室上课并接受了这一事实。
最后以那位特别支援的老师对我说的一句话(大意)最为结尾吧,同时送给所有的父母和老师:一定只有你才能理解的孩子,一定只有你才能教会的东西。
一定要去拍摄地旅游
这应该就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前传吧!在不断前行的世界,停留在原地的天真就是一种罪。
父母带回的生日礼物,是给弟弟成长的记录;形影不离的同伴,是大人对其的约束。聒噪接沉静,失落就转活跃,她总是用这样的能量差弥合创痕,却也留下更多独处的角落。如同一首童谣,哼唱一遍是欢乐,哼唱千遍是孤独。被嫌弃、被殴打、被抛弃,再回馈一句「没事的」……残酷的第一层是生长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残酷的第二层是看似笨傻的孩童开始懂了。
電影是認真的,小女孩的個性也描寫得非常突出。但這樣的小孩真的會讓我煩死!
观看过程中很难不想起童年度过的许多对自己说话的寂寞时间,从中段的幻想歌谣开始便已经踏入一己之力独自支撑的世界;coming-of-age是温和而残酷的抽枝长叶。声音的设计非常灵。
装神弄鬼
看了评论才知道小孩是障碍人,我觉得更可怕了
完全是用小女孩第一视角来展示情节和情感重量的,想知道像亚美子这样的小朋友是真的这样感知这个世界吗?就像所有的苦难都轻易从她的周围划过了,没有在心上留下痕迹?(她是ADHD吗 话说我看得也直走神…)
有小孩子的电影,一定要选好演员,特别是这种表现小孩不一样的电影,演员本身一定不要透着让人不爽,否则还怎么共情,光忍受就够够的了,如果演员选错了,真的是没有回旋的余地,建议导演认真观摩鱼之子,学习如何选角。另外,开头就血压升高了。
其实并没觉得亚美子有什么大问题,她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吃自己想吃的东西。她并不是没有同理心,她会给未出世的弟弟(妹妹)做一个墓碑(不太能理解母亲在这块歇斯底里的点),她也知道给身体不适的小范倒果汁,她甚至在小范把她鼻子打断后遵守不把这件事告诉父母的诺言。反观她的父母,母亲脆弱,父亲冷漠,连儿子抽烟都不愿意管,在这种家庭长大真是辛苦亚美子了。不过好在学校里还有一个愿意关心她听她说话的人。影片最后与心中的鬼们告别,对路过的人微笑着说“没关系”,不知道算是导演的温柔还是冷酷,在这种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天真与周围格格不入,未来的日子只会更加艰难吧……
剧情刻意,中规中矩。
Amiko 2022 Blu-ray 1080p AVC LPCM 5.1-DIY@TTG
有些部分可以联想到搬家
“这里是亚美子”,但是没有人回应她。亚美子好像是一个不懂事不知分寸的怪孩子,常做一些别人眼中肆意妄为的事,惹人生气,不断被嫌弃。但亚美子并非完全自我的封闭灵魂,她能感受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需求、情感甚至关心,但周围的人,不管大人小孩还是最亲的家人,这些“正常人”却对她缺乏耐心和呼应。他们不应该是懂事的吗,他们的分寸在哪里,这不是很讽刺吗?关注的背后其实就是可以笼统称之为爱 的东西。能给亚美子一点呼应的是自己也失去依归的哥哥,以及一个喜欢她的男同学。亚美子自己当然有,所以她还是能坚强成长的。影片用影音(静镜特写、具体的声音等)配合小演员的表演,营造了亚美子的生活及内心空间,给人疏离又可触摸的生动感受。
鉴赏能力实在有限,完全没看懂讲什么,只感受到日本人村八分的冷漠
无法预判的情节走向,和柳乐优弥长相一模一样的女孩。一面是古怪的、迟钝的、智商不足又悖于常情的亚美子在幽闭的自我世界中将一切的身体创伤与疼痛合理化,将所有破碎的美好黏成一间足以蜗居的梦乡;另一面是分崩离析的家庭关系与冷酷无情的社会秩序给予“不正常的”亚美子审判与惩罚,在公众道德的尺度范围内嫌弃她、放弃她、遗弃她。导演用诙谐的语气调和故事残忍的底色,清新的构图与选景放在《小森林》中都足够合理,但悲伤依然如病毒般将所有生机蚕食。结尾亚美子面对大海,背影弱小又决绝,海浪声混杂着她的哼唱,我们似乎看到了死亡将她拖拽的样子,直到她大喊一声“没事的”,死亡又一次悄然离去。
#BC日影展#
从智障儿童视角欢快地讲述一个不幸家庭的悲伤故事,结尾不落俗套。“正常人”遭遇不幸一个比一个脆弱,不是摆烂就是自暴自弃(半死不活的继母,忽视并遗弃孩子的父亲,自甘堕落的哥哥,暴力泄愤的小范),而“不正常”的亚美子即使被遗弃,也能在海边果断挥手拒绝死亡,充满生命力。
妈妈的伤口并没有痊愈,只是(很日本地)假装它不存在,而amiko只是又暴露了它而已。大家一个一个地都逃走了,没有什么对错,聪明蛋面对创伤是脆弱的,只有amiko因为不懂得恐惧而可以拎起一条蛇。
特別沉重,無形的壓力,兒童的教育,宿命的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