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崛起时

When We Rise

主演:盖·皮尔斯,玛丽-露易丝·帕克,瑞切尔·格里菲斯,奥斯汀·麦肯齐,卡丽·普雷斯顿,艾米莉· 斯凯格斯,迈克尔·肯尼斯·威廉姆斯,凯文·麦克哈尔,迪伦·沃尔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当我们崛起时》剧照

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2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3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4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5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6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3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4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5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6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7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8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9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20

《当我们崛起时》长篇影评

 1 ) They run around, like everything is for granted out there.

昨晚看完了最后一集,和14年的平常心对比,电视剧的篇幅确实有利于题材的深入,它描绘的是历史的进程,但早已跳出了LGBTQ的范围。

它谈论平权,也谈论女权,少数族裔,医保,宗教,生育权利。

正如贯穿全剧的那句话:One struggle. One fight.没有一个人置身事外,都是为自由与权利而战。

关于政治正确。

从1969年石墙运动到现在只是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有人认为LGBTQ群体取得的进步是巨大的 ,甚至是过分的,因此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嘲笑这种作品太过于政治正确,事实上他们也嘲笑一切关于平权关于少数族裔的作品,认为这只是一种投机取巧的献媚或是得寸进尺的傲慢,他们不理解这些人强调该话题的意义。

IMDB上的一句留言或许可以回答其中的一部分,“They run around, like everything is for granted out there.” 这是一位年长的同志写给年轻人的。

因为没有争取过,所以谈论起来才会毫不费力,享受的时候理所应当。

这是过去与现在的矛盾,没有共同回忆,所以需要这些作品来唤起共情和清醒 。

少数者与多数者的情感矛盾其实包含两种恐惧。

少数群体的恐惧是今天的所有终会化为泡影,而一旦失去,温室里的年青一代未必能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反抗到底。

他们需要更多的保障和安全感。

他们恐惧所以他们强调 don‘t forget,keep fighting。

多数人群体恐惧的是少数者权利的扩张会威胁或是侵蚀他们的权利。

所以他们一直喊 enough, enough。

讲到底,两者都太害怕失去,抗拒离开舒适区。

所以我认为有些作品并不是指向这些群体的任何一方,它们指向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人,还在孤独地挣扎着的人,他们不属于任何一方,他们没有去处。

在大时代里看一些关心个体命运的作品,可以保持清醒,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精神上流离失所,在物质上饱受煎熬。

还有很多地方,群体被割裂了,被裹挟,被禁言。

包括在这个国度批评政治正确的你们,连政治正确都没有,你们也是流离失所的。

 2 ) 看完感想

感谢网络,让人能看到如此优秀的作品。

在中国,对边缘人群的歧视和打压比较隐秘,甚少在明面上。

即使出现像剧里的暴力冲突,你也看不见,都是因为和谐与维稳的作用。

也许激烈的抗争来维护权利,对我们的参考有限。

但是,任何诉求的第一步就是发声,要这个世界听到你知道你。

这就是为什么剧里运动参与者,要大张旗鼓举牌子出柜。

这是第一步,重要的一步。

不过我们国内的lgbt也还在进行这一步。

更多的人像剧里的一个龙套那样,不参与这股浪潮,只等着异性恋的世界认可。

毕竟多数人是碌碌无为,发声说话看似简单,却需要无比的勇气。

活出真实的自我,对于多数人是口号,很难做到。

无论你是什么取向,标签,身份,发自内心的接受自己,才有机会走向幸福。

要做到这些,是需要勇气。

所以才说对许多人来说,只是口号。

历史是前进的,偶有曲折也不可能改变这一方向。

世界各地的平权运动皆是如此。

中国也是,也许是慢一步,慢很多步。

 3 ) 把婚姻延伸到所有有爱的伴侣里,不是在削弱婚姻,而是在强化婚姻。

1历史的轨迹很长,但总会延伸到正义的地方。

上帝也爱同志。

杂志广告,好多镜头。

前额叶切除术“治疗”同性恋,可怕的年代。

非裔军人的炮友被炮击中亡故,伤心。

旧金山曾经在市长牵头下驱逐、逮捕同志。

我厌倦了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即逝。

2如果不愿意为同志权益而奋斗,就永远等不到胜利的那一刻。

每次三轮。

男人都是猪。

克里夫出柜后,为父亲所不容。

他不想做前额叶切除术以“治疗同性恋”,到旧金山寻找自由。

没钱,为了生存,差点卖身。

支持米尔克当城市监督员。

创建一个自己的街区,同志街区,然后反抗。

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但对方说只能做姐妹。

gay吧能开起来,是因为在工商局有人,有同道,不错。

3有些感情受挫、事业失败的恐同者喜欢殴打街头同志,同志们就联合起来反抗,谁怕谁啊。

看起来比回形针还直的警察。

我们得放慢节奏,让世人跟上我们的步伐。

男同跟女同应该联合起来。

女权主义者建起了旧金山女性大楼,厉害。

可以给同志权益运动使用。

吉尔伯特长发,耳朵旁边别着一朵大红花,美极了。

他提议旗帜不用粉红三角,而是八种颜色的彩虹旗。

两个受不成器,但三个受可以组成姐妹团。

西尔维斯特是个有趣的黑男。

同志游行时,警察必须保证他们的安全。

同志要站出来,被人看见,这样才有存在感,才有可能被支持。

主动敲门去调查直人对同志的看法,有的会反感,然而大多是倾听,“他们怕我们,甚过于我们怕他们。

”每个人都会坠入爱河无数次,也会为爱心碎无数次。

被射出来之后,精子在一小时之内都有用。

出柜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风险。

如果我们想要有自由,就不能再躲藏,不管结果如何。

排斥同志的六号提案被否决,但不久市长和米尔克被恐同者枪杀。

审判谋杀者是过失杀人,同志马上游行抗议。

只有警察来压制,不会派军队镇压,因为在美国,军队是不管国内事务的。

4勾搭方式就是走过时彼此看对方三秒,然后回头,如果对方也回头,说明对你有意。

流浪人群收留中心。

促成了同性恋权益保护法案。

HIV来袭。

黑人男肯要男友跟他像无聊的异性恋夫妻一样暂时保持专一,不去浴室,因为还没搞清楚男同志免疫缺陷病是什么鬼。

发现HIV跟性行为有关,就开始要求像异性恋一样采取保护措施,戴套。

拉拉过来帮忙照顾HIV患者。

幸存的同志,要成为最强壮最温柔的人。

将亡故者的名字写下来,挂在联邦大楼上,以此悼念。

直到有妇女、儿童也感染了这种病毒,男同志免疫缺陷病才改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

5对HIV,里根总统和布什总统都不在乎,同志就在白宫外机会,说这些总统“可耻。

”老了十年的演员都选得不错。

gov还是不肯做治疗HIV药物的临床试验。

infighting,内讧。

感染者还在抗争着,做亡故者纪念被子条幅。

艾滋病解放动力联盟。

gov不肯研究新药用于治疗艾滋病。

克里夫尝试鸡尾酒疗法,有效,可以晨勃了。

克林顿的不问、不说。

我们已经厌倦了要不断证明自己的存在是合法的。

艾滋病死亡者纪念被活动坚持了好多年,终于引起了媒体、gov的重视。

克里夫通过特殊渠道取得了鸡尾酒疗法,活了下来,他恳求总统让其他感染者也能得到这种治疗。

6婴儿需要不断的刺激,有人跟它交流,不然都不懂得如何发笑。

恐同专家的儿子是同志,额。

克里夫领养了一个弃婴,但他被社会领养组织拒绝领养这个小孩,因为他有HIV,虽然病毒已经检测不出来,哎。

肯的爱人艾滋病发病去世,他被赶出了房屋,也失业了,流落街头,开始嗑药。

某已婚男同称不想跟男人谈恋爱,只要性。

克林顿总统选择继续忽视同志的诉求,承认美国历史上对同志的歧视,但删掉了“我道歉”的那段话。

因此仇恨同志、殴打甚至杀死同志的犯罪在增加。

同志事业总是需要奋斗,权益来之不易,巩固也绝非易事。

有时候逃出体制的办法是先遵守它,但不相信它的鬼话,这样你还能保有局外人的力量。

老同志担心新同志丧失斗志,麻木了,不敢为同志权益而站出来。

新一代的同志是看着《威尔和格蕾丝》长大的。

这部剧淡化同志遭受的歧视。

7小布什颁布同志婚姻禁令,但很多州在奋斗。

比如加州市长、加州最高法院的支持。

加州人民不同意,要求全民投票,结果排斥同志的八号提案被加州民众通过了。

我们是上帝的儿女,他爱我们原本的样子,因为我们是他创造的。

只要有片刻的不平等就非真正之平等。

克里夫的演讲发言:我们存在于所有时代、所有文化、所有土壤,我们今天聚集在此就是为了大声说出我们平等,我们同样有能力去构建与维持爱的纽带。

我们同样有能力去抚养、扶养、 领养,同样有能力去捍卫自己的祖国。

在上帝眼中我们生而平等。

一个自由且平等之公民不会忍受自己权利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不接受委曲求全,他们不接受怠惰因循,不再曲意迁就,不再蹉跎岁月。

我们是平等的!

拉拉帮忙推进全民医保,安全屋、医疗安全屋,针对每一个人。

克里夫想让同志的平等权利写入民权法案,但另一个同志官员则考虑通过最高法院来否决八号提案。

前者更保险,但更难,还要几十年。

后者则是在赌博。

拉拉有摩门教徒和玛吉加拉格尔的海量资金来准备25年计划,以争取同性婚姻权利。

拉拉用了同志市长的基因繁育的女儿长大并跟直男结婚了。

肯流落街头,留着非主流头发。

把婚姻延伸到所有有爱的伴侣里,不是在削弱婚姻,而是在强化婚姻。

8希望子孙后代能够自由选择恋人,并且能够被平等对待。

当一个人是你的朋友,也是最好的支持者时,你很自然地想要跟他结婚。

为同志辩护的律师也是挺厉害的。

老女人向老女人求婚,这个可以有。

当年肯帮助过亚裔变性女,现在她反过来帮助他。

它的罪过无法抹去,当你剥夺了这一大群人,宪法赋予的隐私、自由、集会和亲密性行为的种种权利之时。

这在我们宪法体系下是不可允许的。

法院支持了同志人群。

有两个爸爸或两个妈妈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何不能结婚?

大概奥巴马是非裔,知道同志跟黑人一样被歧视,他要维持正义,就顺水推舟帮助同志?

温莎老太太的遗产继承问题要来搅局,吸引总统的注意力。

这对同志婚姻平等权利的推广是一个挑战。

奥巴马表态赞成同性婚姻。

不应基于某一群体不同的特性,把他们单独拿出来,而不让他们享受婚姻所赋予他们的隐私、自由、集会结社权、精神支持和自我认同。

法官考虑到了同志伴侣抚养的孩子们的心声,他们希望父母被认同,他们作为同志的子女,也要被认同。

结成互许终生的伴侣。

最高法院判决《婚姻保护法》违宪,支持同志婚姻的权利,以5:4的比例。

如果没赞成,大概会被荷兰等国家嘲笑吧,都什么年代了。

但写入民权法案还需要努力。

看到亲人态度的转变、直人观念的转变。

同志、妇女、种族等人群仍被攻击,路漫漫其修远兮。

 4 ) 珍惜,并奋斗,才能够崛起

年轻的人们或是远在大洋彼岸的人们并不知道如今我们之所以能够坐在gay吧里侃侃而谈,那是前人的血和泪的功劳,是他们倾尽全力而得到的权利,从青葱少年到白发苍苍,前人经历历史并创造了历史。

每一个平权路上的人都应该了解这段历史,每一个反对平权的人也应该知道这段往事。

平权总是同政治绑在一起,但本质上就是人们为爱的权利而呼喊奋斗,什么时候人们能够抛开无知和狭隘,什么时候人们可以抛开宗教偏见和对未知的恐惧来正视生而为人去爱的权利,什么时候人们真正明白自己在反对什么的时候,世界才会变得更好。

回归到剧本身,个人觉得将纪录片和电视剧融合是比较出彩的,但就是混乱,事件线的混乱,演员的混乱,总有种走马观花的感觉,大事件打卡一遍就行了感觉,其实题材这么好,值得拍得更好。

同时也有些启发:中美虽然国情不同,但恐同人士的论词全世界基本都一样,我的国家目前缺少发声的人士,缺少足够的社会认知,缺少在此方面的法制建设,大多数人选择沉默并继续任由外界对LGBTQ群体的随意涂抹,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战士,但请有人恶意诋毁的时候,不要首先选择划清界限,而是直接地,告诉他,为什么平权,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些“政治正确”。

我相信世界会更好,但这并不是坐着喝咖啡就会发生的事,我们需要发声,我们需要为彼此付出努力,如果每个愿意与之奋斗的人都能够呐喊,那将汇成一股巨大的声音。

路很长,未来可期。

 5 ) we can do more things

what is it like to be part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in this country that has no purpose.And what are you do about it?我感受到了使命感,作为新的一代,我们应该做得更多。

我们这一代人缺乏信仰,缺乏目标,缺乏动力,我们仿佛只局限在个人利益的小圈子中。

这个世界还不美好,我们要做的其实还有很多,我们有这个责任去做更多事,而不是安于前辈们为我们创造的基本生活权利。

我从when we rise中学到了很多,比如我们想做一些事情必须要有权力,所以我要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让自己获得拥有美好生活的权利。

(表白编剧😄)

 6 ) 一股反政治正确潮流

其实这类题材看多了后,到这部剧的观感就比较一般了。

但是这一串故事的历史与当下的现实意义交织在这里,足以给它加满到五颗星。

不仅比较完整地讲述了性少数的平权进程,更包含了多个不同弱势群体的斗争历史。

这些人奋斗过的地方,是自由派眼中全世界民主自由的灯塔,Trump眼中的乌烟瘴气,以及被以反政治正确为潮流的人黑成翔的白左大本营……这个潮流感觉主要就是在Trump上台后愈演愈烈的,或许是因为人们对民主党的反思过了头,就转而又极端地憎恶起曾经的正确。。。

陈寅恪先生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看来真是每个时代的人都要永远谨记和不断学习的。

Anyway希望这类反政治正确人士在学习了公民常识、了解了言论自由是什么、曾经的恶性制度是怎样被废除、今天公民的诸多权利是怎样争取得来、以及少数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之后,再谈今天的“正确”是否越了界。

最近两年美国的政治环境越来越不友善了,而中国……哎。

这几年谁都能感受到的变化真的不用多说了。

只愿有更多人的公民意识能够觉醒,这样one struggle one fight便不是梦幻。

 7 ) 你什么时候知道你得崛起并且绝地反击的?

都快翻译哭了啊,这么沉重的话题“从平权运动开始,我们的恐惧就是我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我们的邻里、文化交融、我们拼命所构建与赢来的自由。

”“那些憎恨我们入骨之人,将年轻的男性绑在怀俄明的藩篱上,把他们的脑袋砸出脑浆”不仅仅是我听到了命运的召唤是我们所有人这意味着轮到我们反抗了 It means it's our turn.

 8 ) 崛起的钟声也为我们而鸣

影片一开头的一句话就直击重点:“你什么时候得知你得站起来反抗”,“听到召唤的人不止是我,是我们所有人”。

影片的整体内容与之前几部反映同志平权斗争的电影,如《米尔克》、《平常心》并无大的不同。

都是在诉说如何在一步步的斗争中,获取原本应有的同志群体权益。

但与另外几部不同点在于,虽然是有三个主角的经历作为主线,但整体电影的叙事更有种纪录片的感觉。

从1971年越战时期,一直讲到了最后美国最高法院否决8号提案,认定同志群体的婚姻权力。

时间跨度不可谓不大,中间除了讲述三位主角的奋斗和挣扎历程,更是谈到了种种同志运动的过程。

例如同性恋在心理学中定位的变化,从最开始的电击甚至脑百叶手术矫正,到最后的去污名化。

有趣的是主角的父亲也是一名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从最开始坚持对主角的矫正治疗态度到最后的理解与支持,这或许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出柜之后父母所表达的态度与态度的变化。

中间一段电影也谈到了艾滋病对于同志运动的巨大影响,在同志权益有所起势的时候,突如其来的一个打击。

如何来应对,如何在扑面而来的脏水中不仅向政府抗议,加速药物的研发,争取自己的生命,同时还要保存之前斗争的成果。

这个部分对我启示很多,对于我们这一代,看似很幸运,出生在一个同志身份已不再是疾病的时代。

但这些种种,都是之前的前辈用很多东西争取而来的,如果再来一次艾滋,或是特朗普、普京之类的领导掀起的媒体对同志群体的诋毁,那这一切是否又会付之东流。

我们能否站起来,rise up。

看完电影后我也一直在拷问自己。

When the time comes ,can we rise up?

 9 ) 为尊严而勇敢

When we rise(中文名称:当我们崛起时)讲述了从1969年美国石墙运动开始直到2015年同性婚姻合法这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里程碑意义的性少数平权运动,也顺带提到了女权、医疗保险、宗教等等议题。

女同Roma来自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她一开始并不敢表露自己的身份。

她只是告诉家人,自己在从事女性事业。

她们在旧金山市建立了一个女性大楼,这座大楼只允许女性进出,所有的管理工作也都由女性担任。

她们向所有受到男性压迫的女性提供服务,那些渴望远离男性的女性可以在大楼里生活、工作、互相照顾。

70年代末,旧金山准备出台“布里格斯法案”,该法案要求所有同性恋教师以及所有支持同性恋议题的教师都要被解雇。

女性大楼里的她们意识到,如果该法案通过,后续将会出台更多歧视性法案,包括女同生养孩子的权利可能都要被剥夺,而Roma的女朋友无比渴望孩子,她想要做母亲。

于是她们联合男同性恋组织,一起去挨家挨户地游说当地居民。

每敲开一户人家的门,他们都要出柜一次。

这极大地增加了性少数人群的可见度,让社区里的直人们看到,原来自己的身边有那么多同性恋者。

这在70年代的美国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因为他们可能面临歧视、失业等等威胁。

但是他们知道,如果不站出来,性少数对直人来说就是隐形的,而他们为什么要投票来保护隐形人的权益呢?

相反,当他们看到自己的邻居、亲人、朋友是性少数的一员,他们就会伸出援手投出反对票。

他们的策略是成功的,布里格斯法案最终没有通过,这项基于性取向而制定的歧视性法案,在这些勇敢的年轻人的努力下失败了。

来自小城镇的青年Cleve在17岁那年向家人出柜,其父是心理医生,坚信同性恋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甚至表明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电击法治疗儿子。

Cleve远走他乡,来到旧金山求学。

在这里,他开始领导和组织同志运动,在当地同志社群具有极高的威望。

他结识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出柜的政治家哈维-米尔克,并在其竞选团队工作。

后来哈维被政敌刺杀,而法官的判决却是过失杀人,愤怒的同志群体走上街头表达不满。

至此,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涌入旧金山,让旧金山成为一个无比包容开放的城市。

80年代艾滋病开始盛行,无数人因此死去。

直到有妇女被检测出HIV,这种病才被去掉了“同性恋病”的名称。

然而很多人还是认为艾滋病是上帝对性少数人群的惩罚,Cleve此后一直致力于艾滋病的公益活动,他在白宫门前的国家广场发起了“艾滋病纪念被单”活动,五十多吨的被单缝起来铺满国家广场,以纪念那些因艾滋病死去的人们。

这个活动如此盛大,时任总统克林顿和夫人一起走出白宫参观纪念被单,这是里程碑意义的一刻,因为最高权力开始关注艾滋病。

黑人海军Ken在参加越战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男朋友,那时候的美国,种族歧视的阴霾刚刚散去不久,黑人社群认为没有一个黑人是同性恋,没有一个同性恋会是黑人,而Ken在公开场合告诉自己的黑人兄弟自己是gay,可想而知他会面临双重歧视。

但是他跟Cleve以及Roma一样认为只有不断出柜、不断被看见,才有可能实现平权。

90年代,克林顿总统在军队里奉行“不问不说”的政策,即在部队里军官不允许问下属的取向问题,下属也不必主动提起。

作为向保守派的妥协方案。

这是一种选择性忽略,也是一种歧视,尽管各大公益组织提出抗议,但总统是永远不会道歉的。

后来Ken一直致力于帮助无家可归的青年,为他们提供住宿、食物、教育和工作,帮助了大量的多元倾向的青少年。

进入21世纪,加州成为美国第一个允许同性结婚的地方,而反同团体花重金收买媒体、政客,通过了“第八号法案”,该法案的通过意味着加州的同性婚姻法案失效。

年轻一代想到了各种策略去推翻该法案,但他们预计最起码要在25年后才能实现美国全境的同志婚姻合法。

此时白宫团队联络员查德-格里芬出面,联合民主、共和两党的金牌律师,一起将第八号法案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最终判定“第八号法案”违反宪法,每一个美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是每一个。

至2015年,美国50个州全部实现同性婚姻合法。

这当中,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奥巴马公开表明自己对同婚的支持。

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插曲,克林顿总统的同志事物高级顾问,其父亲是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多年来致力于同性恋的治疗,他研究了40余年,认为同性恋是因为母亲的强势和父爱缺失导致,是可以治疗的。

他的权威导致了很多同性恋争取权益的案件失败。

而他自己的孩子就是同性恋,他拿自杀威胁儿子,让他不要出柜,不要毁了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

但历史是前进的,一直听话的孩子永远长不大,他作为高级顾问,出柜是必然的。

纵观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过程,真的是一部血泪史。

很多人因此牺牲,丢掉了所谓的好工作、好待遇、好前途。

那些躲起来的人,最终也可以跟自己相爱的人结婚,但是他们永远也体会不到那些冲锋陷阵的人是多么喜悦和自豪。

坐享其成是人类的自私本性,而当自己的利益和尊严被一点一点剥削掉时,坐以待毙只会丧失最后一点作为人的体面。

看一下国内的性少数人群生存状态: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的国家里依然有80%的同性恋进入异性婚姻,有的是欺骗,有的是逢场作戏演给别人看。

20%出柜的又有相当一部分人活在当下、得过且过,只有极少数公益人去不断地出柜、不断的发声,努力跟每一件歧视性少数人群的事件做斗争。

我们面临的问题一点不比美国少,而我们前进的步伐却比他们慢了几个世纪。

别人已经在研究怎么建更多的机场,我们还在研究怎么制造自行车,这种比喻毫不夸张。

同性婚姻不合法,伤害到的绝不止是性少数群体本身,那些因为害怕别人眼光而骗婚的人,会对另一个无辜的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啊,而事情一旦败露,双方家庭受到的伤害又该怎么计算?

其实不止性少数群体会面临这种事情,所有少数派、异见者等弱势群体(甚至包括女性群体)都有可能面临来自多数人的暴政,传统的偏见、拒绝了解的心态、多数人的冷漠都会一点一点地践踏弱势群体的尊严。

如果你恰巧在某一方面是弱势的,你又选择沉默,寄希望于有个勇士来解救自己,那可能此生都等不来那一天。

而如果自己能够行动起来,一切都会为你的勇敢让步!

 10 ) 吾爱吾国,吾更爱##。

我们这一代为我们所想要的奋斗过什么呢?

微博上沸沸扬扬回头看看现实生活还是一片河清海晏,我们想要改变这世界,却不知道怎么去做,但总要有人站出来,我曾犹豫过当有人站出来为正义发声与权力为敌时要不要跟随,现在我希望那个人晚些站出来,我一定会跟随。

我们用比美国少几十年的时间达到基本同样的物质生活,在精神领域所用的时间只会多不会少,慢慢来吧,我们应该给这个年轻的国家更多的包容与时间,也希望我的国能看到年轻的我们的声音。

《当我们崛起时》短评

卡司好!要把歷史都收編進去,剪輯就變得很跳躍,有點可惜。

9分钟前
  • 所在
  • 还行

首先里面的bgm都好听的让人起鸡皮疙瘩,其次就内容而言,虽然有很多表述看一遍并不能看懂理解,到这并不妨碍我在一些关键时刻潸然泪下

13分钟前
  • Softbabygirl
  • 力荐

可以看出想要描述很多内容但是可能没讲好。

18分钟前
  • Theodore
  • 还行

浑身颤抖

21分钟前
  • Scheiße
  • 力荐

哭到停不下来

25分钟前
  • 不喜欢水果蛋糕
  • 力荐

前部偏向浪漫主义,后部偏向写实主义,四五集之间断层严重。更喜欢前部角色的人文气息。看到最后的婚礼哭得最厉害,平等的权利来得多么不容易

29分钟前
  • 雨夜飞行
  • 力荐

当前生活不易,需要珍惜。也需要发声承担起社会责任

32分钟前
  • 冬树🌈
  • 力荐

应该活得再勇敢一些。

34分钟前
  • 大雨~
  • 力荐

剧终哭到头痛。从女性平权到同志平权到八号提案到同性婚姻再到现在依然无处不在的歧视,One Struggle One fight,这条路看不到尽头,但我们能做的就是一次一次fight for us-es。看到美国人一浪又一浪地抗议游行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婚姻真的不只意味着婚姻二字。同时我们国内好似被蒙住了眼睛和嘴巴一般,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吗。作为没有信仰的新一代年轻人,我们做何感想。法律和思想,不论哪一个先行,都会反过来推动另一个的改革,但不论哪一个,都需要我们先去推动。一昧地等待认可,把主动权交到他人手中,这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被召唤而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一代人,Us-es,Family。

36分钟前
  • 力荐

正常的平权电视剧,盖皮尔斯那股妖艳劲儿!

40分钟前
  • 你们结婚吧
  • 还行

4/用三条线串起1969-2015近半个世纪美国同运史的重大事件,以近似传记片和纪录片的形式翔实描述在这条道路上抗争的活动家,政客,公务员和法律从业者如何用一代人的时间奋斗并最终实现目标。美国同性平权运动事实上也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革命运动浪潮最后的遗腹子,而21世纪的我们这一代人似乎注定要在沉默中羞愧。从《石墙暴动》到《米尔克》,从《平常心》到《审判八号提案》,从《马修谢巴德的故事》到《再见我的新郎》,50周年的一个注脚。最欣赏年轻cleve和roma演员的表演,最喜欢片头曲《I'd like to change the world》。

45分钟前
  • 姜荦恴
  • 推荐

补完青年Roma真的是不好看 不是颜控都很烦躁 同样的效果milk已经呈现过 拍电影更好

48分钟前
  • -lynzlynz-
  • 还行

可能是限于篇幅,4部讲完一个一个群体跨度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史显得非常仓促,人物多而且中途有换演员(真心记不住角色名字)加上节奏过快导致我有点跟不上队。有些地方感觉还是有些“用力过猛”吧

49分钟前
  • 剪刀机器人
  • 还行

  美国公共电视网ABC于日前正式购得,讲述同志权益斗争的八小时迷你剧《当我们崛起》(When We Rise,暂译)。美国大导格斯·范·桑特将执导该剧两小时时长的首播集,《米尔克》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则撰写本片剧本,这也是两人时隔8年后的再度合作。该剧目前已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52分钟前
  • 可爱多
  • 还行

虽然因为时间跨度太大而导致节奏混乱不已,但依然随时眼泪直流或气得咬牙切齿。所有的斗争都鲜血淋漓,为什么这是“政治正确”?因为政府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政治错误”了,错误到变形,如果不改正过来,就会有更多以偏见之名而发生的流血事件,就会有更多以爱之名而发生的家破人亡。

56分钟前
  • 本质鳖屎eznf
  • 推荐

嗯嗯

57分钟前
  • 叶zsunshine
  • 还行

不得不说题材还是占了很大便宜,开头几条线实在过分散装了,AIDS出现后才收拢起来,之后倒是渐入佳境,尤其最后野心很大地试图把几条LGBTQ以外的边缘战线也囊括进来,居然也撑住了并成功收回了主线。One struggle, one fight. 歌单值得,ep1就Hadestown,哇

60分钟前
  • 黑桃生
  • 推荐

【A】短短八集,五脏俱全,整个平权史曲折而震撼。爱病死,挣扎和斗争,正确与错误,碰撞与联合… 像Cleve那样真正的斗士是流血又流泪的。而我们碌碌无为的一代,在社交软件所营造的虚晃的认同感和平权的“泛滥”中,真的以为“政治正确”到什么都不用去争取了吗?

1小时前
  • Cardinal
  • 力荐

8集全,英语中英双字幕,大家字幕组译制。bgm都很好听,剧关于平权、关于LGBTQ,时间跨度挺大的,E2就看哭了,8集让我好几次眼眶含泪,这是我今年看的最爱的一部美剧。一代代为了平权运动而努力,在这一条平权之路,多少人带着愤怒又怀抱希望。你应该热血沸腾,准备好为你的生命而战。

1小时前
  • 嘛哩嘛哩呗呗塔
  • 力荐

3.5剧本太快,说的事太多。

1小时前
  • Estricin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