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西雅图还真是多雨啊。。。
本来打算给3星的。
我实在是对这种一个嫌疑人一个嫌疑人先堆积疑点再排除的桥段爱不起来。
而且每次排除嫌疑人的线索都没有很自然。
新线索的出现也有点突兀。
导致每次排除新的嫌疑人的时候我都在想凶手不会是那两兄弟吧?
不会是jack吧?
那我就肯定要给差评了。
而且关于linden和rick的关系跟整剧一点关系也没有。
那段jack失踪完全莫名其妙。
加一星完全是看在最后加的悬念上面。
不过现在看起来完全是为了拍第二季而这么做的。
为毛holder要去搀和竞选的人啊?
完全不搭嘎啊,之前一点铺垫都没有。
从在议员的车子里发现尸体就显然不会是他啊,以他的缜密和智力怎么会干这种蠢事,再怎么样,也得尽量抹去自己和案子的关系。
不是很喜欢女主,总给我一种随时精神崩溃的感觉。
也不喜欢那种有了一点线索就很激动,不彻查甚至不尊重嫌疑犯的权利的行为,只是嫌疑犯而已,如果人家不是呢,你道歉有用吗,人家生活已经被你全毁了。
作为这种特殊部门的人,言行就应该慎之又慎。
可能还是因为不喜欢这种美国片子常见的单干型个人英雄吧,比如国土安全我也不喜。
还是CM NCIS这样的氛围比较好。
13集的戏量,并没有把一件案子完全讲完,第二季继续还是这个案子,这个编剧团队是厉害的。
每一集都是案件发生后的一天,这个结构和体量的难度非常之大。
编剧,果然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编剧团队共同创作。
犯罪悬疑剧的创作难度,最大难点其实不在情节上,这一点和犯罪推理小说的核心诡计不一样,小说最难的是核心诡计——犯罪手法要足够难以猜到,足够新鲜,而犯罪悬疑电视剧的最难是在容量上,用让别人猜不到的一种讲故事方案,线索复杂但主线清楚;如果一个案子像法治节目那样一集告诉就你答案了,迅速结果出来了,那么就没有太多戏容量,无法延展出来的人物深度和人物关系,这是犯罪悬疑剧的特点。
其他类型,比如言情剧/甜宠剧,结构方法就容易一点,只要为了两个人谈恋爱,没完没了换场景,跌宕起伏起来,都有爱情关系作为核心线索。
但是犯罪戏本身的核心情节就一两句话,延展开来的人物和情节也必须要和犯罪有关系,这才是难度所在,编剧创作时主要要解决的问题。
编剧团队创作会有一种集思广益,把悬念打开得足够丰富,用人物扩展场景,每个编剧贡献自己擅长的部分,这个戏的容量就可以有保证。
为了足够多的容量,这几年比较流行的一种结构方式是多线并进,最后闭合在一条叙事线上,比如《无罪之最》,这个结构的优点显而易见,多线就能带进很多个人物,带进多个悬念和叙事钩子,在《无罪之最》里,第一个钩子是消失的妻子,接着是一个坠楼的修女,再接着是莫名其妙遇害的私人侦探,几个钩子下来,就都要解谜,于是故事的容量就可以展开。
多条线最后收拢进了一个多年前的大事件里,还有一个精神失常的父亲,两件大事件收尾,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容量撑了9集戏,这已经是犯罪戏的良心容量了,他根据小说改编,已经算是个人智慧竭尽所能。
还有一种传统方案是像《犯罪现场》《犯罪心理》那种单元剧,我们叫做系列剧,就是一集一个案件,有核心的侦探、警员贯穿人物,新人物每集都有。
这种单元剧是犯罪剧里一个大的种类,后来和连续剧不断融合中和,进化出如《傲骨贤妻》这种有固定场景、常驻人物的单元连续剧。
犯罪戏这种结构是比较好写的,因为在一集之内案件悬念会解开,会告诉观众凶手是谁,容量不用特别扩展。
犯罪悬疑剧里最难的就是《谋杀》这种结构和容量,作为犯罪悬疑类型的连续剧集,挑战类型极限,一个剧集里从头到尾只有一个案件,一个核心悬念,不跑偏,彻彻底底把和案件相关的每个人的秘密挖了一个遍,一个又一个坑,挖了又填上,悬念有层次地展开,这是最考验编剧的创作能力的。
难在哪里?
一个案件就是从当事人,破案的人角度看,只是一个时间、地点、作案手法、动机,这几件事,一个案件的真相,用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了。
但是要扩展成13集戏的容量,每一集是20-30场戏,每场戏人物要有事情干,有话说,人物之间有矛盾,最要命的是,展开的所有戏的容量,都要和主线的案件紧密相关,这是很难的。
大部分编剧会用到前史策略,用主人公的前史和现在的案件搭上关系,就像《无罪之最》,使用了时空很多跳跃,为了什么?
为了容量。
所以你看一会儿就能写到前面的一个案子,等于编剧给自己先准备好了一个备胎,万一不够,就写前面的故事;最后再编回来,虽然有些技术难度,逻辑容易不严谨,但是好于故事容量不够。
《谋杀》改编自丹麦的原作,保留了原作结构,时间线一直向前走,故事的核心案件一直保持着压倒性的地位,没有前史案件的勾连,所有的人物都在这一条主线上,围绕着一件事,一个案件扭结人物关系,这简直是犯罪戏里的高端难。
我先看的《东城梦魇》,就是这种结构的,觉得这戏很棒很让人惊艳,但当我看完《谋杀》,真的觉得《谋杀》更棒,而且前者很多借鉴了《谋杀》,但没有超越她。
《谋杀》的故事容量靠什么?
一个是人物关系展开,受害者家庭线,展开了固定场景,常驻人物,但是是逐层揭开家庭秘密的结构,这条线是不断推进的,最后也归到核心案件的揭开;这条线带出了西雅图一个普通底层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那个圈子的人的状况;一个痛苦的母亲,有过黑暗历史的父亲,和自我不太正常的小姨;一条线是竞选线,那些光鲜的上流社会的人,他们的世界,他们的斗争圈子,他们满脑子想的事情,除了经济条件不同,他们的人性并不比穷人更好,也不比穷人更坏;两个警察的私人生活线,填充故事的调节情绪线,两个警察是引领员,相当于故事向导和视点,这两个人如果有意思,思路清楚,我们也愿意跟随人物,没意思的人物,看她们破案也没意思。
两个警察的故事,创伤、弱点,都是一点点展开讲的。
第一季里,剧本写最好的是第一集,毫无疑问精彩的第一集戏,紧凑集中准确;剧本第二好的是第十一集,女警察儿子失踪了,两个警察一整天去找男孩儿的一集,教科书级别的一集戏,将二人的性格特点、前史、二人情感关系微妙变化,逐层推进呈现,就只有找孩子这一件事,写得跌宕起伏,而且还没有悬念和动作、强情节加持,都是人物关系,人物心理、人物情感都出来了,一定是出于成熟编剧之手。
警察的破案主线,这条是最好看的,主线中的主线,有刑侦学专业知识、技能,还有不断打开又关上的悬念,有热血和正义,是犯罪悬疑剧这个类型的核心看点,本剧这部分戏也很硬壳了。
还有竞选这条线,这条线索里的人物深深卷入犯罪故事,每个人物都被作为嫌疑人,而且竞争对手市长和主角议员的争斗主导了故事里所有的小人物,如蝴蝶效应般,因为竞选的双方互相挖坑陷害,争夺最高权力,并因此控制公检法、控制经济,土地,所有罪恶和不平等的根源都在政客股掌之间玩弄。
这条线看的时候,对我们来说有些没感觉,毕竟我们没有选举文化那套资本主义的东西,但是难度在于编剧将这条线索紧密缝合进了案件主线,而最终意难平的就是整条线上的事情。
上面围绕核心案件展开的四条故事线,表面上必须有情节容量作为支撑,但归根结底还是对人物的创作,这个戏的人物创作相当优秀,深深扒开人物内心,扒开和谐表面下的危机和龃龉,光鲜袍子下面的虱子,透过一桩少女被害案件,两个警探带着观众完成了一场人性的冒险之旅。
犯罪戏写成这样子,才是合格的、好看的。
看点并不在案件的离奇曲折,因为案情和犯罪过程几句话就能说清楚了,看个电视法制节目就明白了,犯不着看剧集,剧集要给到观众的是透过案件所看到的人的故事。
阿加莎·克里斯蒂也很少营造案件的复杂性,而是喜欢写在案件侦破中,将当事人言行的真真假假,一一揭开。
人性的不确定性,观众不断地猜测和落空,是我们看犯罪悬疑故事的最想看到的了。
写好犯罪故事真的才是会讲故事。
因为这个类型考验编剧的结构能力,安排时间空间、事件线索、人物关系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考验创作者对人性的理解和呈现能力。
这是我们很多国产剧的弱项,这几年在不断创作尝试犯罪悬疑剧,希望会越拍越好。
AMC出品的片子似乎着重在人性的描写上。
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过单元剧之外的罪案剧了,习惯CBS的一集式紧凑故事,碰上这个在警探抉择自己生活和不停延误飞机中慢慢展开细节的线索,忽然觉得有种舒畅感。
还没下载本季最后一话前被文字透说第一季的故事还留了尾巴可能到第二季才会解开。
看完最后一话倒觉得第二季会不会去解这个底呢?
感觉完全没有必要。
说到底这场少女的谋杀就是一场政治选举的伴生,那到底是谁导演了这场悲剧,答案真的无意义。
首先要表扬AMC,最近出品的几部小制作都相当让人惊艳。
阴暗的画面,雨,码头,黑色系衣服,如果忽略口音,俨然就是一部BBC的英剧,想不到西雅图也可以这么英伦,这么欧洲。
剧名很简单,the killing,谋杀。
不是什么变态连环凶杀案,请不动FBI们上天入地,更没有神奇的CSI鉴证结果,只有当地警察局的两个探员跟着线索顺藤摸瓜,其中一个还是刚刚从卧底转正的新手。
虽然剧名很简单,案子很简单,但剧情却相当复杂,牵扯到教育,政治,家庭,宗教等等等等,可完全没有混乱庞杂的感觉,而且每一位角色都性格鲜明,整体上精致又真实。
节奏慢?
我完全不觉得,只不过你看完第一集,凶手没有被FBI用枪指着抱头跪低,就以为节奏慢了。
大家都看惯了一集解决1-2个案子的CSI、CM,此剧的意图大概就是让你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破案连续剧。
以上就是我一口气追完八集的感受,以目前的质量来说,想烂尾都难。
-第一季终,再来说几句。
据说,米国媒体和观众们都对结局感到相当愤怒。
追了十三个星期,以为终于能知道凶手的真面目了,结果却是:请看下季。
也难怪大家都喊着要去kill编剧。。
但不得不承认这部剧开创了破案剧的新模式,虽然是翻拍但翻的很大胆,也没有谁规定季末就必须破案的吧?
还据说,制片人表示,现在只有他自己和编剧知道凶手是谁。
所以,大家可以用余下一年的时间,继续猜。。
两个警探第一次见面:林顿正在收拾桌子,霍徳抱着满满一箱子东西站在门口,他看了一眼林顿,正打算走。
林顿:你是谁?
霍徳:我是霍徳,县里派来的,你是林顿吗?
林顿:是的,我是林顿。
霍徳:我以为你已经走了。
但如果你需要时间我现在就走。
林顿:不用,美式,进来吧,我快完事了。
霍徳把箱子放到桌子上,却失手把林顿的箱子弄翻在地。
林顿:(赶紧过去)我来。
霍徳:我的错。
给。
林顿接过箱子,边整理边偷偷观察。
霍徳:我听说你要搬洛杉矶了。
林顿:旧金山那边。
霍徳:奥克兰吗?
林顿:索诺玛。
霍徳:索诺玛,不错。
气候宜人,阳光沙滩,最讨人厌了。
霍徳说着把一个纸团投进墙角。
林顿:那你肯定超爱这里。
霍顿看到桌子上一张血肉模糊的遗体照片,一张涂鸦的画。
霍顿:哎呦,瘾君子自以为毕加索吗?
林顿:瘾君子6岁儿子画的。
霍顿:他也磕嗨了吗?
林顿:没。
霍徳:那,那孩子是怎么了?
案发现场:天气阴沉,乌云密布。
一片野草半人高的田野,警察在野草里仔细搜索。
林顿的车远远驶来。
一个警察拿着一个塑料袋走到路边。
警察:林顿警探。
林顿:尸体呢?
警察:尚在搜寻。
作实地考察的学生早上发现了这个。
林顿接过塑料袋,里面是一件粉红色的羊毛衣,胸前沾满血迹。
林顿仔细看着。
霍徳:这公园晚上就是个犯罪中心,混混们常来此兴风作浪,可能是某个瘾君子。
林顿:衣服的主人不是个瘾君子,至少不是在此处鬼混的那类。
那可是件羊毛衫,最近还刚洗过。
霍徳:拿去投币洗衣店洗了呗,又如何?
林顿:你会干洗羊毛衫吗?
你认识那个瘾君子常光顾干洗店吗?
还有何发现?
警察又递过来一个血迹斑斑的卡片。
警察:这个,ATM借记卡。
霍徳拿过来仔细查看:斯坦利·拉森?
有可能正是正爽的时候掉了钱包吗?
警察也跟着笑起来。
林顿没有理会,开始观察这片田野。
林顿:再有任何发现,做上记号,不要移动。
还有,通知性侵案小组,现在移交他们了。
霍徳:我们可是先来的!
林顿:对,但我们没有发现尸体。
霍徳:现在没有而已。
林顿:你愿意跟进的话,随意。
霍徳:我坐你的车。
母亲出门扔垃圾,霍徳和林顿从车上下来。
霍徳:嘿!
西雅图警局,我们找斯坦利·拉森。
母亲:他不在家。
霍徳:你是他老婆?
母亲:是啊。
霍徳:你知道我们在哪能找到他吗?
母亲:他出去干活了,我不知道具体地点。
霍徳:昨天晚上呢?
母亲:(有些生气)你们找斯坦干什么?
霍徳:你丈夫晚上经常外出吗?
拉森太太,还不告诉你去哪儿。
母亲:不。
斯坦总是在家很我和孩子们在一起。
林顿:昨天晚上也是吗?
霍徳:是啊。
我们去野营了,回来晚了,所以他就没再出去。
林顿:(抽出一张名片)他一回来就让他打给我们。
霍徳:你确定他昨晚在家?
母亲:是啊,我确定。
霍徳:怎么确定?
母亲:你觉得呢?
林顿笑着看了霍徳一眼。
霍徳:我们就等着那家伙打给我们吗?
林顿: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问自己,耶稣会怎么做?
霍徳考了笑,低头点了一只烟。
霍徳:不知道,我问问他。
林顿突然停住脚步,她的目光落在了拉森家杂货间里一辆粉红色的成人自行车上,表情逐渐严肃起来。
拉森太太从杂货间走出来。
林顿:拉森太太,你是不是有个女儿?
拉森太太:是啊,怎么了?
林顿:她也去野营了吗?
拉森太太:没有,她没去,她周末留在镇子上,去她朋友家住了。
林顿:你上次和她说话是什么时候?
拉森太太慌张起来,克制着颤抖的声音:周五,就在我们离开镇上之前。
怎么了?
林顿看着她,没有说话。
人们寻求真相 但现实往往没有真相 The killing ——is a mistake 对,我和大家一样。
都是看了一大堆的犯罪心理,CSI等高效率真探片来看的谋杀。
已经不记得看过多少剧多少人被谋杀,roise,kalle,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因为她们和我们一样,没什么差别,你甚至不能想象她们会被谋杀。
也许很多剧情和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不太一样,因为美国的文化差异,社会背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甚至是寻找真凶的手段,与在中国大相径庭。
谋杀真正不是想讲述一个小女孩被人谋杀这么简单而已,roise被谋杀只是万千丝缕中的其中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女孩被人谋杀了,一切仍在相安无事的继续着,唯一变的只有两种身份的人——她的家人和警察。
政客们并不在意小女孩被谁谋杀,他们只是忙着自己的竞选;媒体人大肆报道博取公众谈论这一事件借以大赚一笔。
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有密不可宣 难以启齿的秘密,roise的母亲,roise的小姨,竞选市长的候选人,赞助人,赞助人的玩侉子,roise的闺蜜,帮助市长赢得竞选的助理,林顿的搭档斯蒂芬,林顿自己。
什么时候结局呢?
事情什么时候结束?
什么时候才到头呢?
我想,当所有乱七八糟头疼得问题解决完了,真相就出来了,就可以到剧终了。
喜欢这部剧的原因是:非常非常详细的剖析了美国现在的社会,政治,官商勾结,美国也是一样,不要觉得“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家就真的平等,那些充斥着的毒品、枪支、抢劫、犯罪,还有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都让这个世界一团糟。
谋杀并没有停止,有欲望就有谋杀。
冷色的镜头给人安静的感觉,真实感,角色不像传统美剧中明星闪耀的感觉。
女主角穿着不收腰的家常毛衣,黑色的外套,两绺头发自然的搭下来,本因要结婚将离开这个城市的她因为这个案子不断拖延着离开的时间,没有语言的镜头中透露出她的执着。
我常常觉得美剧比国产片情节把握得更好,一个爆点接着一个爆点,让人不自觉的追下去,但是最近的一些“慢”片,比如“清水湾”、海港、无处可退等等,安静和阴郁的镜头不会让人觉得厌烦。
看来无论哪种表达方式都有好坏,关键看是不是高手了。
过年回家前熬夜追完,了却一件事。
好吧,我承认被你完美的反转了结局。
你赢了。
我想说的是,这个剧真好。
所以有人说是2011年里比权力游戏还精彩的剧,那我也就不反对了。
不同于大家通常看到的犯罪题材剧,这个剧继承了北欧片子的气质。
叙述循序渐进,你看得着急,但是人家讲故事一副慢慢悠悠的架子。
整个剧的节奏每一集都非常的统一,包括每集结尾设置的爆点,一定会吊足你的胃口。
另外,全剧的演员表演都相当出色,直接拉升了整个剧集的水准。
不要说女主在片子里不上镜,我要说,那是你还太年轻。
多有魅力的女人啊,我再大几岁,我都想追了。
呵呵。
不过呢。
关于结局,其实我真不太喜欢一点,为了反转而反转的痕迹太过拙劣了。
好吧,姑且理解为下一季做铺垫,妥协也算数。
没想到到最后又被推翻了,Richmond其实也是从最开始就一直在出现,从一开始车子就和他有关系,但是随着故事展开这个案子跟他之间的关系渐渐有些模糊,直到后面他在网络上化名去嫖,以及妓女的一些描述,凶手似乎已经板上钉钉了,结果没想到最后一集他被Stan的小弟开了一枪,再联想到他和Linden对峙的时候他否认自己杀害Roise其实那个语气不像是撒谎,而且那种情况他已经被Linden逼得不行了,所以看来凶手另有其人了,我觉得或许和Richmond的赞助人有关系,里面有提到他也会约这个网站上的一些妓女,并且他对此不以为意,认为会有大人物来帮他擦屁股,编剧或许是在这里埋下了一个暗号。
Linden和Holder探案的过程很不容易,甚至说他们的每一步都间接地造成了一些后果。
先是最开始的Roise的前男友公子哥,到后面的老师Bennet,我也曾经觉得Bennet的嫌疑很大,他和Roise——他班上一个高中女生走得这么近,并且俩人之间有不少敏感的行为,而他跟自己的妻子竟然也是师生恋,俩人相爱的过程还和他与Roise接触的过程如出一辙,最后他为了帮助那个叫艾莎的女生又一直对警方有所隐瞒,综合他的这些行为,想让人不怀疑都难,让人很糟心的就是明明他什么都没有做,甚至他还想要帮助他人,却因为女生阴差阳错有Roise的同款衣服,从而警方的调查方向再次被误导,Stan曾经放弃对他采用私刑,但最终受到情绪波动的妻子的推动,还是对Bennet采取了打击报复。
还有最后的Richmond,本来已经铁证如山,结果关键证据居然是假的,Linden想采取些行动却为时已晚,Richmond遭到枪击。
这部剧整个故事发生在阴郁潮湿的西雅图,其实我短暂地去过西雅图,倒是没有感觉到剧中这种氛围。
不过配合着整个故事,这样的氛围我还挺喜欢的。
两个男女主的搭配也不错,俩人都是衣着朴素像个便衣的样子,女主Linden冷静细致,对于整个案件抽丝剥茧,能够捕捉到案件最幽微之处,男主Holder像一只大狗狗,虽然很多时候他都欠啦吧唧的,但是他会追随Linden,抓住一个点不放,直至找出突破口。
不过他身上似乎也还有些秘密。
没想到到最后又被推翻了,Richmond其实也是从最开始就一直在出现,从一开始车子就和他有关系,但是随着故事展开这个案子跟他之间的关系渐渐有些模糊,直到后面他在网络上化名去嫖,以及妓女的一些描述,凶手似乎已经板上钉钉了,结果没想到最后一集他被Stan的小弟开了一枪,再联想到他和Linden对峙的时候他否认自己杀害Roise其实那个语气不像是撒谎,而且那种情况他已经被Linden逼得不行了,所以看来凶手另有其人了,我觉得或许和Richmond的赞助人有关系,里面有提到他也会约这个网站上的一些妓女,并且他对此不以为意,认为会有大人物来帮他擦屁股,编剧或许是在这里埋下了一个暗号。
Linden和Holder探案的过程很不容易,甚至说他们的每一步都间接地造成了一些后果。
先是最开始的Roise的前男友公子哥,到后面的老师Bennet,我也曾经觉得Bennet的嫌疑很大,他和Roise——他班上一个高中女生走得这么近,并且俩人之间有不少敏感的行为,而他跟自己的妻子竟然也是师生恋,俩人相爱的过程还和他与Roise接触的过程如出一辙,最后他为了帮助那个叫艾莎的女生又一直对警方有所隐瞒,综合他的这些行为,想让人不怀疑都难,让人很糟心的就是明明他什么都没有做,甚至他还想要帮助他人,却因为女生阴差阳错有Roise的同款衣服,从而警方的调查方向再次被误导,Stan曾经放弃对他采用私刑,但最终受到情绪波动的妻子的推动,还是对Bennet采取了打击报复。
还有最后的Richmond,本来已经铁证如山,结果关键证据居然是假的,Linden想采取些行动却为时已晚,Richmond遭到枪击。
这部剧整个故事发生在阴郁潮湿的西雅图,其实我短暂地去过西雅图,倒是没有感觉到剧中这种氛围。
不过配合着整个故事,这样的氛围我还挺喜欢的。
两个男女主的搭配也不错,俩人都是衣着朴素像个便衣的样子,女主Linden冷静细致,对于整个案件抽丝剥茧,能够捕捉到案件最幽微之处,男主Holder像一只大狗狗,虽然很多时候他都欠啦吧唧的,但是他会追随Linden,抓住一个点不放,直至找出突破口。
不过他身上似乎也还有些秘密。
剧作太投机了,看到一半 仍没有一个角色是立体的,基本可以弃了,省得浪费时间。 这个编剧名单里有nic pizz,他是真探的编剧,但在这部联合编剧的作品里水准没发挥出来。
非常棒的悬疑剧,气质不像美剧倒有北欧味道。除了罪案剧对案情一贯的关注外,似乎受了十二宫的影响,一是反高潮,二是重心放在了一起罪案对周围每个人的影响。
我最恨把电视剧当电影拍的
节奏太慢 衔接一点都不紧凑 一点都不推。
虽然拍得不错,但是节凑真的好慢。季末坑人
这结尾直接砍一星
节奏放慢是好的。结尾不评价了。。。
结局的时候大反转啊
不管怎么看都会睡着的剧。三个礼拜一共看到第四集,我还是弃剧吧。PS:据说这剧居然还出了第二季,而且两季一个案子还没破完。不知道等到我退休的那天,我会不会坚持着看完第一季。
阴郁的天空,无尽的雨……这片子的气氛跟《七宗罪》、《十二宫》很像。特别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情感,特别是受害者一家的反应非常触动观众,想想也是:CSI 中可能只会留给受害者家属一个3秒钟的镜头,但在现实中类似这样的悲剧毫无疑问将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如果这是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会是一部好片子。磨磨唧唧的剧情推进实在太让人不耐,不过结尾非常有力,多多少少弥补了一点缺憾。
#S1##S2#在美剧中一部剧集只跟进一个案情的很少,这部丹麦翻拍剧的情况跟《24》颇有相似,后者每集一个小时的剧情发展长度,而后者是每集约一天的剧情发展。在一个少女谋杀案的调查中,不断发现线索,不断否定打回但又更进一步,政治、黑帮等各种因素若有若无渗透其中,让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對我來說太慢了.而且每一條枝節都伸得好開,然後沒有好好解釋.欸.兇手 > 想不到原來是他呀.但... 原來又不是.囧!!!
拖沓
为了反转而反转,磨磨唧唧不说,最后上法庭,你们污染的证据能用?
反正就是想把所有人都当成嫌疑犯一次呗,作者想咋写就咋写系列,for反转高潮爱好者。
美编剧为了续订什么事都能做出来一直到观众恶心为止,这大概是美剧群的一大弱点。
美剧
拖沓,罗里吧嗦。唧唧歪歪讲了一大堆跟剧情无关的支线
先是一个浅坑,跟着每一集都开始越挖越深挖呀挖呀挖呀,太拖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