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班

少年班,The Ark of Mr. Chow

主演:孙红雷,周冬雨,董子健,王栎鑫,柳希龙,李佳奇,王紫璇,赵立新,王森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少年班》剧照

少年班 剧照 NO.1少年班 剧照 NO.2少年班 剧照 NO.3少年班 剧照 NO.4少年班 剧照 NO.5少年班 剧照 NO.6少年班 剧照 NO.13少年班 剧照 NO.14少年班 剧照 NO.15少年班 剧照 NO.16少年班 剧照 NO.17少年班 剧照 NO.18少年班 剧照 NO.19少年班 剧照 NO.20

《少年班》剧情介绍

少年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8年,来自西安交大的“少年班”导师周知庸(孙红雷 饰),前往全国各处寻找智商超群的天才少年,最终被选出的22个少年将被赋予艰巨的使命。少年吴未(董子健 饰)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这个特殊的班级里,他先后认识了有暴力倾向的麦克(王栎鑫 饰)、小天才方厚正(李佳奇 饰)、“神棍”王大法(柳希龙 饰),以及聪明却冷若冰霜的周兰(周冬雨 饰),五位天才少年从此开始了早于同龄人的大学生活,同时还面对着青春期的各种“疑难杂症”。女神江依琳(夏天 饰)的出现扰乱了男生们的心,攻克“世界数学大赛”的压力也从天而降,而导师周知庸也面对着人生中的最大难题,“少年班”该何去何从?天才少年人生的征途才刚刚开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异类之行走的古堡百年好合不需要邮费风流才子翻转天耶路撒冷地坏妈妈剧情提示请恋爱梅尔罗斯一念无明来不及盛开的花:巴西女童坠楼案租来的新娘爱情食物链麻辣开锁王THEMOVIE乾隆与香妃百味超市第一季大太平洋男人制造湘西往事轻舞飞扬假如没有你鲛珠传七日偶然遇见的你纸新娘猎犬山挥着翅膀的女孩数字谋杀案末日战士奇点翻译疑云

《少年班》长篇影评

 1 ) 专访《少年班》导演肖洋:少年看到女孩长得漂亮 能幻想出她的一生

15岁考上少年班,却毅然放弃颇有“钱”途的建筑专业,出国学习编导;当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数年之后,因为觉得没有创造性,果断辞职跳出来创业;“中国第一商业剪辑”当得好好的,因为心中的导演梦,在憧憬了多年之后,终于拿起导筒执导了处女作《少年班》。

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都没能做到其中的任何一件,肖洋这前半辈子都干了个遍。

人生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肖洋已经享受到比常人多得多的绮丽风景。

作为国内剪辑界导演水平最高的人,肖洋心中的导演梦是因大学时代为了追女生而起,不过有意思的是,当他为电影所痴迷之后,却忘了原本真正打算做的事——追女生了。

而作为内地导演中剪辑技术最好的人,肖洋在这几年的电影生涯中,遇见过太多贵人的提携和帮助,陈国富、冯小刚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曾直接或间接地指点过他,运气简直好得不能再好。

但俗话说,强者运强,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着肖洋自己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

一个不得志时接拍婚礼摄像都会想着用上最新拍摄技术的人,怎么会不发光呢?

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拿来做励志教材案例的人,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却坦言自己是个反鸡汤主义者,拍摄《少年班》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观众:鸡汤特别害人!

现实生活中根本没那么多励志的事情。

自爆传奇经历:看电影只因想泡妞 爱上电影后连泡妞都忘了记者:您一开始是少年班学建筑,后来转行做CCTV的编导,再然后又去转行做剪辑,现在做导演,你的跨度一直都是特别大。

想问一下,你为什么会进入电影这一行?

肖洋:因为上的是的工科大学,那时候泡妞其实挺难的,尤其对于我这种颜值不高的人更难了。

班上男女比例有5比1,想要一个姑娘能够对你另眼相看的话,身上没点活怎么行。

那时候玩乐队,混到校园十大歌手,但还是没什么用。

后来就觉得姑娘们都特别喜欢看电影,所以我就去看电影了。

后来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电影,最后连泡妞的事也忘了。

那个时候十七八岁,正好那个时候是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

1994年出了很多厉害的片子。

我觉得要是能像那样把故事讲给全世界听的话,会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所以后来就去德国留学了。

回国之后,因为根本没有经验,不可能有一个现成的导演职位留给我。

家里面也没有干这行的,没有什么关系,到北京就两眼一抹黑。

那时候有个机会,进了中央电视台,干了两年之后,感觉这样完全就只是一颗螺丝钉,总是机械地重复,不需要创意,所以我就辞职了。

现在的天工映画董事长常松,这个人执行力特别强。

我跟他说,你有没有想过你十年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一下就蒙了,说我没有想过。

我说我可以告诉你,我将来是要当导演的,我觉得你可以当我的制片人。

我准备辞职,要不然咱们一块干。

第二天他就辞职了,我俩一起创业去了。

一开始什么都没有,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接,拍拍短片也都是好的。

记者:积累经验。

肖洋:对。

一千多块钱一个的短片,那时候还没有高清摄像机,都是照相机拍摄,就这么干了一年多,中间还拍了很多婚庆视频,剪一些小广告,都是为了过日子。

但是这期间我们还是不断在拍有剧情的小短片,哪怕不赚钱。

即使是拍婚庆,几个哥们都会讨论怎么样把片子拍的更牛逼,怎样运用最新潮的摄影方式。

后来就是因为剪了《李米的猜想》的预告片,被华谊发现了。

剪完了以后,陈国富就约我见面,他问我有没有剪过长片,愿不愿意剪。

那时候我的长片剪辑经验还是零,我很高兴,这是我真正的和电影打上交道,可没想到第一部就让我剪冯小刚的《非诚勿扰》。

那是2008年,从那开始就做了电影剪辑,一直跟着陈导学后面。

在剪《风声》的过程中,我从一个电影发烧友,成为了一个专业的电影人,学习了很多电影行业的标准。

后来跟着陈国富导演后面做了很多项目,包括冯小刚导演的大多数电影都是我剪的,还有《狄仁杰》系列、《中国合伙人》、《后会无期》等等。

我在这些项目里面不仅仅是剪辑,也会参与剧本的讨论,到现场去看拍摄过程,包括特效指导,去熟悉这些流程。

这段时间里,我见识了很多华语大片的拍摄方式和手段,以及圈内工业程度的现状。

其实这么舒舒服服地一直当剪辑师,到最后可能会成为国内商业片剪辑的佼佼者。

不过我觉得还是得拍电影,不拍不行。

有时候我碰到陈国富,跟他说我要拍电影,他就说等我觉得你可以拍电影的时候自然会让你拍。

到2013年的时候,我觉得关于拍电影的内容都已经学得差不多了。

陈国富说你要拍电影可以,但是得告诉我你要拍什么。

你要能想一个只有你能拍、别人拍不了的东西,而且是你自己最相信的东西。

我就跟他讲少年班的故事,他说这个不错,然后就告诉我应该怎么样准备。

我们找了张冀一起弄剧本,我来提供材料,陈导在这中间给我们改,拉盘子、请演员等等,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队伍。

详解创作初衷:欲借青春谈成长 成功未必带来幸福记者:所以说《少年班》这部电影,在你脑海当中一直有这个概念,而不是因为青春片非常的火才上马的项目。

肖洋:如果真的是按照商业的标准来看的话,我认为青春片的已经在走下坡了。

坦白地说,我一开始接这个片子的时候是比较犹豫的,因为我知道青春片的这股热潮一定会过去。

但我觉得自己也不用害怕,只要电影本身质量过硬,是可以超越类型的。

对于观众来说,现在的好片子真是太少了。

记者:您也说观众现在挺逆反这些商业青春片,总和堕胎啊、狗血啊结合在一起,您做了什么努力让《少年班》区别于现有的青春片。

肖洋:我觉得国内的青春片并没有达到这个类型的核心。

你看国外有很多很好看的青春片,比如《伴我同行》。

就即使是讲堕胎,《朱诺》提名了奥斯卡。

他们都是在借青春探讨成长的问题,以及人生中其它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

记者:包括家庭关系。

肖洋:对,当然国外也有纯粹娱乐的青春片,比如《美国派》。

青春片在国外是个大类型,但主要是在探讨成长,而不是像国内的青春片,有一点沉溺,或是说麻醉观众。

就是美化过去,刻意夸大那种残酷和伤痕。

让他们产生一种自己好像曾经经历过,“我的青春就是这样”的感觉。

但这些电影对成长问题都是回避的,可能它们也讲不清楚。

就是不停地说“青春多美好,现实多残酷“、“我要能回到当时该有多好”。

但如果电影真的要承担一些责任的话,还是要讲讲成长的主题。

在成长的过程中, 大家都说你一定要这样做要那样做才能成功,但很少有人问过我们:你快乐吗?

你幸福吗?

你喜欢什么东西?

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我有很多大学同学搞建筑有了钱,买车买房,开事务所,移民,娶妻生子。

可当一切都看起来很美好的时候,他们突然陷入到一种空虚的状态,不知道该做什么。

这其实是一种人生悲剧,在中国当代是普遍存在的。

有很多时候我们的青春面临着一些非常困窘的局面。

没有别人聪明,没别人有钱,也没有别人长得帅,却喜欢着那个最漂亮的姑娘。

那该怎么办呢?

难道就指望导演用非常多的巧合来帮助你完成心愿吗?

其实不是的这样的,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清楚拿什么东西来判断成长。

在我看来,成长其实就是我们一定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真正的自己,最终承认自己的平凡。

努力就能成功,有梦就去追,这不是我想表达的。

我想拍《少年班》就是想通过这几个孩子告诉人们,不要成为别人希望的你,要成为自己喜欢的你。

记者:所以说这部电影是您对过去那段少年班经历的反思,可以这么说吗?

是您对这种教育体制的反思。

肖洋:全国高峰时期有二十多个少年班,现在只剩两所。

现在想想,这也许不是体制问题。

这些孩子分散在人群中,可能没有那么令人注目。

可是当他们聚到一起,并冠以“少年班”的名义,周围所有人必然都会以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他们一定会承受这些压力。

这是一个生物学的顶端优势,和少年班没有什么关系。

揭拍摄内幕:女神未必就很美 火箭象征男性欲望和成长记者:《少年班》讲述的是90年代末的故事,您怎么在美术上去还原那个时代的特征?

最后的效果达到预期了吗?

肖洋:究竟要呈现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是类似于纪录片式的,还是经过提炼的?

我并不想勾起观众的怀旧情绪,所以最后决定还是要展现一个经过提炼的90年代。

整个片子的色调,都稍稍地偏向蓝色,而不是那种暖色,这是为了让电影有一种理性的光芒,在非常诚恳的状态下去探讨成长的问题。

而不是说先把观众弄晕,电影说什么都行。

记者:您跟很多青春片的导演差别还是挺大的。

之前有青春片的导演说过,他的想法就是要让观众去做梦,到电影院里面跟着导演一起做梦。

肖洋:这也是另外一种想法,但是我觉得要做梦的话,首先你得建造出一个梦境吧,你不能观众睡觉了就叫做梦。

记者:但是在《少年班》里,也有挺多梦幻的要素,比如说夏天跳舞的那场戏。

肖洋:我们看到的夏天跳舞其实是主观想像的。

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也许只是看到她一块非常白嫩的皮肤。

当时你脑袋里面最大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想像。

所以当时我们用了很多非常主观的镜头来拍这段戏,其实就是少年的想像。

他们看到一个女孩坐在那,只要长得好看,他们能把她的一生都想出来。

记者:像夏天的那场戏,很明显地借鉴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肖洋:对!

《西西里》中小孩在偷窥美女的时候也是用的这种拍摄方式。

影片并没有用一个上帝视角把所有东西都交代清楚,连全景都不需要。

记者:一般来说,新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都会有一些迷影的成分在里面。

像发射火箭的戏,就很像《再见列宁》;像孙红雷广播的那场戏,比较像《肖申克的救赎》,这些都是故意为之的吗?

肖洋:我从小就看这些电影长大的,它们是我的营养。

我觉得好的手法是可以拿来借鉴的,但是它一定要和整个片子的调子符合,不能让人觉得跳。

像火箭这个东西,其实在原来的剧本里面它是飞碟,后来因为具体操作的原因换成了火箭。

火箭是一个图腾,它像理工科男生内心中的一种欲望。

其实《再见列宁》的政治隐喻非常浓厚,我可能还是属于浪漫主义。

火箭其实是代表我们年轻时候的那些勇气和理想,到最后的时候终究会和这个世界融合在一起。

记者:您刚才说火箭象征着男性的欲望,结合到夏天的戏份,是不是暗示一些他们的成长当中的性冲动呢?

肖洋:性冲动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去面对的。

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少年变为成年的标志,只有完成这些,才可以称之为成长吧。

但孙红雷最后在广播室的那场戏,真的是拍完了之后才发现,跟《肖申克的救赎》非常相似。

记者:所以当时拍摄的时候没想到?

肖洋:拍的时候是真的没想到。

原来的想法不是关在屋子里面,而是在某个天台上,他要站在那说,那样的话画面可能会更美。

可惜找不到适合的景,就只好在广播室拍那场戏了。

记者:您有没有担心过孙红雷老师会跟其他几个小演员不在一个表演系统里面?

肖洋:刚开始肯定担心,因为不了解他嘛。

但是在拍戏的过程中,会慢慢发现孙红雷是一个非常有表演魅力的演员,他有着自己的表演方法,能够用他自己的能量把小演员们全都带进他的气场里面。

无论从表演技巧、魅力,还是情感的运用,都是国内最顶级的。

  他是一位非常仔细的演员,为了周知庸这个角色,他记了厚厚一打笔记,一点一点跟我分析这是以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样演,甚至有些地方他想得比我还要细致。

解构故事:冯绍峰演的结局78%的观众不喜欢,所以就删掉了记者:张冀老师对于整个故事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肖洋:张冀给整个故事打了个底子,他告诉我说这个故事千万不要做成像中国的X战警,说中国市场对那种类型的接受度还停留在精英阶层。

《少年班》最开始的结构就是组团打怪,搜罗很多人,介入到学校攻克难题,期间有各种纠葛的问题,是一个非常类型化的结构。

张冀写着写着,说可以把这个类型结构稍微破一破。

因为里面最重要的东西是在人身上,而不是情节上的。

我们并不要看一个中国的X战警。

记者:《少年班》前半段的节奏,就让人以为会成为《X战警》的模式。

肖洋:组团打怪是吧?

女孩出来不就是白骨精嘛,孙红雷演的钟老师就是牛魔王,那个国际难题就像火焰山,这么一说像不像《西游记》?

这就是经典的中国式类型片结构。

这个结构搭好了之后,我们尽量弱化情节上的东西,而且把每个人物都放到重要的位置,加强他们的情感部分,让影片成为所谓的失败者的颂歌。

故事最后并没有按照传统做成闭合式的大团圆结局,而是尊重现实,这反而让人感觉更有力量。

我们把真实原形的照片都整理起来,放到最后。

当然我们有拍过一个结尾,后来被剪掉了,就是冯绍峰出镜的那个。

记者:对,据看过最初版本的人说有冯绍峰。

肖洋:那个版本是满足类型片结构的,可是我总觉得结尾泄了劲。

前面把这群孩子们的故事描述得很动人,可能会有人希望看到“大家都很好啊”这样哄人的结局。

但我觉得真实的东西出来反而会更加地打动人。

记者:但是按照经验来说,普通观众可能会更接受冯绍峰演的的那个大团圆结尾。

肖洋:我们对加上冯绍峰版本的结尾做过一次试片,78%的观众不喜欢那个结尾。

观众们都说这个电影很不错,但都说不喜欢那个结局。

我就思考到底是为什么?

我觉得因为前面观众建立起了一种情绪,如果是一个刻意编造的结局,可能会不能完成最重要的情感抒发。

后来我们就把那个结尾剪掉,换成现在的结尾再去试片,结果所有观众都非常的喜欢。

有的时候我们会错误地估计观众,他们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low。

尝试反类型:鸡汤特别害人,《少年班》结局若大团圆就是做梦!

记者:电影里面的天才都是一些小人物,或者来自贫穷的地方,这里面有没有一些社会意义上深层次的考虑。

肖洋:仇富心态吗?

其实并没有,你看那些天才里面,方厚正家里并不穷,然后麦克也是普通人家庭。

记者:但他是问题少年。

肖洋:他是问题少年,但这跟他的家庭并没有关系,只有王大法是农村来的。

我想表达的是,这个影片并不强调阶级,这些孩子都来自于跟我们一样的普通家庭,可能这种共鸣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主旋律。

其实。

仇富这种东西的话,其实电影里并没有。

电影里的富二代好像很讨厌,可是我们仔细想一想,他天天在那站岗、送花、献殷勤,又那么关注夏天,家里条件又好,为什么人家不能谈恋爱?

为什么夏天一定要跟这些小孩谈恋爱?

就因为他们是主角吗?

这个问题摆出来就是要观众自己去思考的。

我们不能出于情感,就去抹杀世界运行规则。

我们可以同情这些小孩,可是说白了,一切不都是他们自己作的吗?

这就是成长,成长是伴随着疼痛的。

如果说《少年班》中,最后题目解出来了,周兰跟吴未好了,麦克也追到夏天,这是什么?

这是做梦!

记者:所以说您拍这部电影是有一种反类型片的成分?

肖洋:我不敢说反类型,只是想在这个类型上面开个小口。

我是想让让观众去面对现实,也许喜欢的人你永远都追不到,无论多努力也追不到;也许你想挣的钱,这辈子都没办法挣到。

这都没有关系,这些都不是真正能让人幸福的方式。

生活中有太多心灵鸡汤了,我觉得鸡汤特别害人。

与其说是反类型,还不如说我是反鸡汤呢。

根本没有那么多励志的事情!

谈未来计划:剪辑的工作会继续做,韩寒的新片就是我来剪记者:现在有很多演员、作家转做导演,那剪辑做导演的很少。

您觉得从剪辑来跨行做导演有没有优势?

肖洋:吴宇森就是从剪辑转做导演的。

剪辑做导演的优势在于,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在片场的时候,脑袋里已经有好几种分镜方案,这样就不需要从头到尾把所有可能性都拍下来,会比较节约,也有效率,可以把精力放在其它地方,在有限的资源里面完成更多的事。

我认为有剪辑思维对于当导演是非常有帮助的。

记者:您接下来有什么想要想做的项目呢?

导演和剪辑的工作会怎样分配?

肖洋:剪辑方面还是会做,就是帮一些朋友剪。

比如说叫兽易小星的《万万没想到》大电影,我会帮他剪,韩寒的下一部作品也会是我剪。

我觉得年轻人一定要团结,只有大家联合起来,才能把中国电影越做越好。

中国电影还是很有前途的。

我欢迎所有的人都过来合作,有意思的片子我非常愿意去剪,不会说我当导演就不做剪辑了。

记者:有什么题材是特别感兴趣的吗?

肖洋:我自己更偏爱一些能够展现人物关系的题材,比方说人的情感和成长。

对于大场面的东西,其实不是很有兴趣。

自己在准备的项目也都是和成长有关。

手上现在有好几个项目,其中最喜欢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年轻但是有时间跨度,是个现实题材。

记者:谈一谈对《少年班》的市场期待吧。

肖洋:其实我不太懂市场,因为我以前都是搞技术的。

不过《杀破狼2》的类型和《少年班》不同嘛,观众群也不太一样。

不会因为说要看《杀破狼2》就不能看《少年班》。

我觉得拍电影就跟交朋友一样。

如果我的电影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就跟交了很多新朋友一样。

但如果电影无人问津,可能说明我是个比较垃圾的人,没人愿意和我交朋友。

原载于凤凰娱乐http://ent.ifeng.com/movie/dianyingrenzaixian/special/dyrzx084/

 2 ) 少年班的悲惨记忆

天然自带光环的天才少年们在进入大学的成人世界后,智力上高IQ带来的早熟和进入成人世界里身体素质、年龄上的不匹配带来的性压抑随处可见。

夏天在电影里被定义为了女神,而女神几乎都不怎么露脸,拍到夏天的镜头,都会集中在长腿、细腰以及含而不露的胸部,夏天在导演的调度中被彻底的意淫成了少年们性幻想的符号。

周冬雨站在寝室阳台上梳辫子,背后寝室里的灯光,光线晦暗紫红,弥漫着迷蒙暧昧的味道,特别像活跃在我国四五线小城市某个深巷拐角的发廊。

这是清纯如周冬雨梳十根麻花辫也抵消不了的。

在将镜头切到女生寝室的时候,首先出现是上铺女生在灯光下的斜侧的长腿,连个正脸都不给。

而当少年班的成员们真正直面女神和她男朋友在车里做着羞羞的事儿时,一伙人吓得落荒而逃。

想必少年班的学员们当年的大学生活真的过得不是太开心,不然身为少年班成员的导演何至于拍了一部电影心心念念的都是这些。

性压抑还只是其中一面。

过早的接触与他们年龄不符的成人的生活,又很难融入进去。

在情感上的早熟和行动上的无力困扰着他们。

好在他们的智商高。

于是困扰就在电影里畸形的转化成了少年班在智商上一次又一次的碾压那些在身体素质上比他们更强力的青年人,说白了就是捉弄他们。

这是我看到的少年班。

但是电影英文名的翻译似乎想把电影带上一个更高的层次,《The Ark of Mr. Chow》。

前少年班成员周老师最终泯然众矣,试图让少年班的天才们完成他当年的天才梦。

但是这部分的表达在性压抑和烂笑话里戏份实在太少,还都集中在后半段,为时晚矣。

说起笑点,我本以为会在年底的春晚相声小品里听到过时的网络流行词,没想到一年才过半,就在电影里就提前观看了。

而且,在95版《神雕侠侣》里杨过说过的一个段子也在电影里重现了。

不愧是青春片,笑话都带着童年记忆。

-2015.06.17

 3 ) 想象中的少年班

这个题材选的很好,但是感觉太不真实了。

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也就才十二三岁,成绩很好,老师推荐他去考中国科技大的少年班。

他是怎样一种人呢,看上去呆呆的,若有心事的样子,不爱交流,并不是很活泼,和女生没有太多的接触,看上去多少还有些自卑。

隔壁班有个小胖,长得就像幼儿园里的大孩子,胖乎乎的,眼睛大大的,聪明绝顶,总是全年级前三。

他相对活泼一点,也更为自信,在各种竞赛课上总是爱出风头。

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从不会被平时我们遇到的人情世故困住头脑,他们不愿想,也不会去想那些我们在十六七岁烦恼的那些事。

他们更专注在他们的领域。

所以说,天子聪颖的少年,即便他/她也有少年维特之烦恼,可他们才不会花那么多力气在那上面。

他们的情感直接,简单,或者说幼稚。

所以他们才能更专注于他们自己的领域,在那些地方超乎常人。

所以,我不觉得会有少年班的孩子每天凑在一起想着怎么追女生,跟别人打架,一边在数理化各个方面秒杀别人还一边搞着发明追女孩。

天哪,这哪是少年班里那些单纯的高智儿童,这分明就是国民老公王思聪。

我们其实更应关注的是这些高智商的孩子的心理成长。

他们从小被当作各种竞赛的选手,被禁锢在那个理论的世界,而真实生活中的能力其实都差到极点。

如何真正的关注他们的成长是我们需要让大家看到和反思的,而不是荒诞的编造一场风花雪月的天才儿童的致青春。

 4 ) 良心之作

《少年班》,本片虽然又是一部青春题材的影片,但与现在千篇一律的故事套路来说,这部算是良心之作了。

片中孙红雷饰演的老师为了教好这几个拔尖人才可谓煞费苦心,也演出一个为人师表的好教师形象。

另外不同的是,情节有笑有泪,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同时,感受到人物经历这一事件的不易。

总之,值得一看。

 5 ) 不算是喜欢的类型

如一幅素描,没有素描绘画无从谈起,天才的爱情也只是特色的原始欲望,剧作却像爱情散文,男性视角下片段式写实写意的交叉揉合,剪辑技巧很丰富,也是全片最大的亮点,对标题浅尝辄止的社会时代性探讨和落俗的故事是一部优秀处女作该避讳的,是部诚意之作,但,仅此而已。

能理解导演的诉求,包括用光上的处理。

一定程度上,这是一个想做成黑暗的片子,去讲这些异类。

问题在于,像片中一样,这几个角色的设定对观众并不讨喜,甚至不太想关注他们的遭遇。

而剧情也主要纠结在爱情这件事上,则进一步把片子降低。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6 ) 被围啄与被忽视的“少年”

肖洋的《少年班》,是一部没有爆米花和可乐,也不会难捱的电影。

冯小刚的概括可能更有感触些,他说现在国内的电影分两种,有话要说和没话找话,肖洋的《少年班》属于前者。

我觉得影评也是吧,个人的阅历毕竟有限,哪可能每部片子都触动内心呢。

大千世界,值得珍视的不就是那些打动你的东西吗。

《少年班》,是在讲天才,更是在讲少年。

青春题材的电影,总能触动人们心底的一些东西,但拍得多了,难免落入俗套。

《少年班》的特点,在于将视角聚焦于一群十三四五的少男少女,与其说是青春电影,不如说是青春期电影。

国内的大众文化中,这个年纪处于上下不靠的尴尬境地,喜洋洋、熊大熊二的观众群中已经没有了他们的身影,堕胎和梦想破灭这样的桥段却还早了些。

但稍微懂点儿童心理学的朋友都知道,这段岁月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即便单纯从娱乐的角度来说,期间成长的波动也极具戏剧张力。

欧美电影中“Teenager movie”是一个重要的类型,比如我们熟悉的《怦然心动》、《天生一对》,以及可能不那么熟悉的《芳龄十三》、《说来有点可笑》。

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直面青春期的性冲动和叛逆,主角们通过一系列的挫折,最终领悟了成长的真谛。

国内此类型的严肃电影作品,恐怕还要追溯到《阳光灿烂的日子》,似乎整个社会都认为无论是现实的大街上还是虚拟的影视作品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不应该出现,他们只应存在于书声琅琅的校园中。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越回避它,问题越严重——中国孩子普遍的晚熟,甚至“不熟”已经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社会影响。

相比同龄人,《少年班》中的孩子们是幸运的,超常的智商让他们提前进入大学,体会到了那个年纪应有的自由与悸动,也获得了超越同龄人的锻炼与成长。

性是青春期电影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叛逆的麦克,还是神叨叨的大法,甚至只有11岁的方厚政(当然,这孩子一看就是人小鬼大,提前进入青春期了),都在刚刚入学时就迷上了美艳动人的校园女神“江依琳”。

就连自认资质平庸、充满自卑感的肖未,也在心中默默恋上了高傲的女同学周兰。

由于成长上的时间差,这一阶段的女孩在感情上往往要比男孩成熟一些,但女孩往往也要更早、更多地承受成长的痛苦,甚至到二十几岁时都要忍受身边男人的幼稚。

很多国内电影都忽视了这一现象,《少年班》则通过对周兰这一角色的细致刻画表现了这个问题,成为整部电影另一个让人心动的地方。

与许多年纪相仿的女孩一样,周兰喜欢上了抽烟、喝酒、打架的“坏男孩”麦克。

许多人都会奇怪为什么乖乖女总会爱上“坏男孩”,并将其归结为幼稚的表现。

其实,这正是女孩走向成熟的阶段,因为“坏男孩”们往往具有强于同龄人的责任感和生存能力,它们可是从原始狩猎时期就被女人看好的核心价值。

但身处已经变成白天鹅的大学女生中间,使得敏感和清高的周兰对于麦克的爱也更加隐忍和矜持,除了偷偷梳起他喜欢的麻花辫。

此时的麦克却和其他男孩子们一样,简单地被荷尔蒙牵引着,眼中只有大胸和长腿地围着女神转。

心痛了,才会成长。

当心上的人再一次恶语相加,决绝的女孩拿起剪刀,剪去了讨好的发辫。

导演把此时的周兰拍得很美,把作回自己的周兰拍得很美。

相比之下,爱了却不敢说,面对女孩的索吻却落荒而逃的肖未,则显得懦弱得多。

当然,指摘其懦弱并非导演本义,不作别人的替代品,不去亲吻那个我爱她她却爱着别人的女孩,是一个男孩单纯的底线。

只能说,这种懦弱是真实的,是一个属于15岁男孩的,可以被原谅,但必须要面对的东西。

何况,导演本人就是肖未的原型呢。

在电影的设定中,“少年班”的孩子们因为肩负着“为国争光”的重任,一切的“为非作歹”都被原谅了。

可再不谙世事的人,也迟早要面对世事的残酷。

当女神投入富二代的怀抱,早早罹患直男癌的孩子们拿着自制炸药炸了那个“鳖孙儿”的车。

少年班最终的解散和周老师的离去,更使这些孩子领悟到人生的无常。

懂得说出爱的肖未,懂得流泪的麦克和懂得打架的方厚政,都在自己的人生阶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将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回味这种感觉。

谈到成长,自然而然地就要涉及教育。

以“少年班”为代表的精英教育理念,在前些年饱受指摘,拔苗助长、不培养人才、浪费教育资源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谁让我们是被“别人家的孩子”伤害的一代呢,难免对优秀者有那么多的嫉恨。

理念上的进步,已经让我们逐渐打破“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认识到真正重要的不是拉低精英教育水准,而是提高大众教育水平,就像我们逐渐接受让一部分人通过正当手段先富起来一样。

虽然前面指摘了国产青春电影几句,但我也明白电影是社会的产物,超越时代的电影毕竟稀少。

作为一部商业片,《少年班》的诞生与这几年社会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只有在一个逐渐建立良序的社会,人们才会在面对优越者时有底气、有尊严,不再作围啄强者的母鸡。

同样,教育也是社会的产物,就像许多学者所说的那样,教育的问题从来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

独生子女政策、社会流动渠道不畅等等,让国人陷入无休止的教育军备竞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甚至幸福。

然而,许多80、90后的一代活了这么大,都不知道自己喜欢的究竟是什么,想做什么样的工作,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爱什么样的人……可以说,《少年班》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对“少年班”现象的讨论,也是对整个一个时代教育理念的反思。

当周老师面对新一届的少年班学生作开学演讲时,用僵硬的动作和语言诉说着“成为你们自己就是成为顶尖人才”,诉说着“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有退路”的丛林法则,我们看到了拘谨着装和黑伞下的“套中人”,一个四十几岁没有爱过的没有打开的生命。

这部电影甚至展现了另一幅更不堪的画面——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上人”,身为老师的肖未母亲不惜在考试前给自己的孩子透题,硬是把自己的孩子拱入了少年班,却也让他日日活在“不要被比下去”的阴影里。

少年班就如同中国教育界的原子弹、卫星,是计划经济下赶超思维的表现。

但我们需要少年班,就像需要和平利用原子能一样,但要的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国家主导的不计成本的怪胎。

旧时代正在过去,新时代正在来临。

少年班被取消了,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却不可遏制地在悄然形成,有条件的人家纷纷把孩子送出国,只为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去发现真正的自己;上大学也不再是唯一的成才之路。

当年老的周老师抱着一位阿姨歌舞升平,有说有笑时,他不仅已经找回了自己,也早已明白成为“顶尖人才”,不过是成为自己的一个选项。

简单的一句“别管他吧”,要多少“管好自己”的自信才能承载。

也只有一个真正自信的学校,才能容得下那么多的天才、神棍、国学大师、实验室怪咖……这样的学校才热闹,才有活力,才能创新。

记得诺贝尔奖得主高琨在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时,被有异议的学生送套上了避孕套的中大学生玩偶,讽刺校方蒙蔽学生,现场一片哗然,高锟却独自低首,饶有兴味地检视那个玩偶。

什么时候我们的学校真有这个雅量了,多元的教育环境就真的形成了。

但在九十年代市场主义的兴起中,教育产业化又使得中国的大学从一种一元转到了另一种一元。

曾经在80年代短暂辉煌的理想主义情怀伴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双重转轨戛然而止。

有钱的富二代开车泡妞,呼朋唤友,傻小子们似乎还是落败了。

当周老师掏心掏肺地在广播中与自己的学生道别时,其他的学生不再像站在食堂桌子上“妄议国事”的前辈一样,停下脚步静心聆听别人宣示理想,而是在公开地骂着傻X。

也许是被理想主义忽悠得太久了吧,国人已经苛刻到不给自己一点做梦的空间了。

但一个正常的社会,总还是要有一点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吧。

还是说回少年吧。

我记得念小学时,学校里也有一个“神童”,好像是跳了两三级吧,经常被作为“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我们。

我与他的唯一一次接触,是在水房,我好像做了一件让人家不屑的事情,又或者没做,总之,那发自鼻腔的轻哼着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印象更为深刻的是,他从来都是一个人,形单影只的用一顶鸭舌帽遮着他凸出的前额。

我想,他与少年班的孩子们一样吧,很多人在关注他的学习,却很少有人关心他的成长。

他一定已经成为了一个杰出的人才,也一定有着一些属于这代人的遗憾。

能把我的文章看到这里的朋友,也一定不会纠缠于为什么1978年15岁的周老师,1998年44岁。

如果从固定的技术指标划分,电影当然分好坏,但一部电影,又岂能仅仅从技术角度去分析。

很多时候它能做到的只是呈现,通过多维视角和丰富细节的呈现,激活观众的某个情感维度。

你可能是麦克,也可能是肖未,还可能是方厚政,每个人的阐释都会不同,但只要你能够在里面看到自己,想起我们都曾是少年,也就够了。

 7 ) 人人都是可塑之才,问题少年们也有自己的强项

题材很新颖,罕见的与教育理念相关的电影。

所谓天才不一定样样都比别人行。

而这群问题少年也不应该被教育界忽视,被认为他们注定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但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只关注学习,生活的其他一切都与你无关。

校花的存在就是如此,也当是对这群问题少年懵懂心理的考验。

剧情平和欢快,既不紧凑也不拖沓。

在青春类电影中标新立异。

 8 ) 导演 你有点良心好不好

本来以为是因为学渣导演编剧制作抱团,于是才把好端端 一个高级学府拍成了群魔乱舞乌烟瘴气的三流野鸡大学。

后来惊觉导演也是少年班出身,真是吃了一惊。

估计是想转型导演鬼迷心窍了吧,竟这么无底线的瞎编乱造,为了剧情冲突把所有人脸谱化。

你自己摸着良心问问,智商高就得有性格缺陷,普通班学生就必须得嫉贤妒能,美女就是碧池,为了抢妹子澡堂群殴怒炸汽车什么桥段都无节操添加。

为了博出位博眼球你也过了吧。

另外,导演您长点脑子行吧。

一个遥控器能控制全楼电灯,你当拍哈利波特呢;第一届少年班学生就被女生诓到了荒郊野岭的大山上玩裸奔,你以为他们自带翅膀还是开私家车啊。

导演,有点社会责任感吧。

既然叫少年班,请不要太离谱!

 9 ) 苛求的完美在哪里。

我必须先肯定,这部电影是一个合格的电影,在演员,剪辑,流畅,气氛,等等方面。

绝对甩那些渣渣电影八条街。

我给四星的目的在于,把它想拉到达标的线上。

因为有人太不友善了。

我也很讨厌烂片,觉得这些渣渣是对身心的虐待。

但很多评论对这个电影和这个不友善我表示不理解,对于新人的建议过于极端,就如同那些烂片一样恶烂。

但这部电影的漏洞也不能避免,我看过一个评论的意见是这部片子的原罪就是小众,我很赞同。

原罪这个词我觉得精准至极,片子探讨的区域和深度这是这个片子最大原罪,加上剧情的不饱满以及夸大的严重以及那些人小众的情绪不被别人的理解,便成了人口中的一无是处。

我很严肃的要说,如果一定要说他是烂片的话,请把它区分于那种让人恶心的了烂片,他的烂在于他是一个萌芽,萌芽不够强大,不够强大就喂不饱牛,牛要一束草才吃的过瘾,但萌芽就是那么弱小,于是弱小便成了罪。

但我觉得它是最有潜力的,对于青春的无奈表达的很灵性,那种近在眼前,却无法触摸到的距离,在他的里面我突然能找到那种土气息的踏实,不做作的那种,似曾相识,只是缺少合理的叙述方式。

我承认我这种表达是意向性的表达,科学讲究的证据,这是我的不足,可能伯乐找千里马时也没啥正真切切的证据吧。

只是我能感觉到导演是吸收了很多的东西和思想。

只是一下没找到发力点。

最后,也希望导演能证明一下自己。

如果证明不了,我说错,那就是说错了。

 10 ) 有一种学霸我们理解不了

预告片出来时,非常渴望看上映。

周旋于生活,回头看时,网上已有免费视频。

之所以比较关注这部电影,源于同桌了一年的同学。

他不修边幅,看起来不机灵,有些呆呆的。

数理化作业很少写过程,盯着题目许久,抬起笔几行结果已算出。

百思不得其解。

他是怎么做到的,答案是正确的吗,他好像都不用听课的。

他寡言少语,不喜攀谈。

但他总是毫不费力就名列前茅。

静静坐着,嘴巴微张,似睡非睡,这是我印象中的他。

导演结合自身亲历选取的题材非常不错,故事性上或许薄弱,记忆中青春谁不是一厢情愿的呢。

董子健很意外啊,表演惊喜。

刚看了《山河故人》这边又见着了。

查了下演员链接,哇,母亲竟然是王京花。

片尾鸣谢有韩寒、叫兽易小星,啊他们也参与了啊。

周知庸最后说的一段话很棒,有一天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当你需要逆风飞翔的时候,不要随风而逝。

《少年班》短评

审美真的不行还自我沉醉,故事也是,也就剪辑能看看了。还有弱智的爱情和不成章法的对白,真的挺...这些心理问题少年们也是非常欣赏无能。那几个唬人用的表现镜头有点意思。弄不清前后割裂的几个主题是想搞啥,特别是走向暗黑之后又洗白,彻底乱了。这种靠剪辑拉开与烂片距离的行为也是违法吧。/4.0/

6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可能是我自己的情结作祟吧,感觉片子水平3星,但是我很能理解和体会里面的情感。科大少年班对于安徽的小孩应该都是神一般的存在?反正我一直都很好奇。对比类似题材的天才电影《心灵捕手》就知道弱在哪里了吧。董子健和孙红雷还有校长的演技超赞,吊打其他那几位啊…尤其是董子健,少年,有前途~

8分钟前
  • 静流
  • 推荐

人物个个立体,时代背景嘛、、、那队小天才基本全都跟我同年出生啊,哈哈。童年记忆里传说中的少年班、、、和我当年所想象的还挺接近,好玩有趣,看到剧终才知原来是导演编剧自身经历的真人真事改编啊!还让王栎鑫来演马云,哈哈哈哈。不知道豆瓣为何评低,在一堆堕胎割腕的青春片里,这部还不够好吗?

10分钟前
  • 傻B骆驼
  • 推荐

这是少年直男癌啊。

13分钟前
  • toska
  • 较差

因为片尾曲才看的电影,周冬雨太适合穿短袖校服的短发女学生这种角色了,最后听到she唱我曾是少年,开始怀念,每段故事里都有一个疯子,也有一个傻子。

17分钟前
  • Monology
  • 推荐

做作,虚假,生硬,看得出来这部电影想要融入反歧视,信仰,坚持,青春,师生,但是东西太多锅太小,变成了毫无亮点,虚得不行,看得人尴尬症都犯了

22分钟前
  • 暗尘随马
  • 很差

迷之低評分。。。難道因爲大家把它當現實題材期待了?雖然製作瑕疵不少,大體算個好劇本了,整體通暢而且看到很多亮點。董子健真是個好演員,眼裏頭有戲。

25分钟前
  • 阝女
  • 还行

少年班的幸福生活让婊子毁了

30分钟前
  • 向日葵
  • 力荐

蛮好笑的,看不懂深层含义,也没有揭示后来这几人的命运,貌似是对少年班的辩护

34分钟前
  • g1823
  • 还行

未果尝无尽,此物最相思。

36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本来想看一群高智商问题少男少女装逼,结果还是拍成了狗血无脑青春片,瞎了这个题材了。以至于孙红雷越是一副苦口婆心谆谆教诲的样子,我越觉得可笑

41分钟前
  • 张兮兮
  • 很差

好好的一个题材被拍成了爱情片,还是挺可惜的。孙红雷这个角色戏份太少,没说清楚。周冬雨作为唯一一个女生,本可以写的点很多,但却没什么故事,也是可惜。

42分钟前
  • 薇啸
  • 还行

“有时候,我们的回忆太过一厢情愿” 看完也不知道讲了什么,以为是讲高智商少年另类故事的,结果看了个匆匆那年青春校园片。给插曲“小二郎”加一星。

47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最后要不要学着来一个肖申克的救赎啊,好假

51分钟前
  • crow
  • 较差

我觉得蛮好看的啊 ……

53分钟前
  • 红豆♥
  • 推荐

。。。冲着周冬雨看的,,,前段时间看了天才少女,,两部对比起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吧。。。

57分钟前
  • hyanmai
  • 推荐

有人七情六欲,有着高智商的天才少年们亦是如此。

1小时前
  • 介甫
  • 力荐

比最近的大部分青春片恩好看

1小时前
  • 保保
  • 推荐

找到个好题材,却没能写出一个好故事。

1小时前
  • 志大无胸
  • 还行

董子健表演可圈可点。最后冬叔追汽车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6分。

1小时前
  • 楚子宙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