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我与在播国产剧的所有接触都来自于一个人——我妈,一位刚年过半百,心态十分阳光乐观的勤劳女性。
我三不五时地陪她看看电视剧,最近这一部就是由邓婕和王子文主演的《我的助理不简单》。
我相信只要有过哪怕一点工作经验的人,都能看出人设和剧情有多么悬浮。
这也是大多数国产职场剧的通病,医疗剧没有医疗常识,律师剧无视法律法规......更多的则是披着职业剧外套的婚恋爱情剧,编剧展现出一种“从没上过班的美”。
《我的助理不简单》的主线剧情,倒确实是邓婕和王子文两位老少组合一起搞事业。
而且能很直接地感受到这个剧多少是带着点任务的,比如老年人再就业、女性面临的规训、年轻人的职场压力、逃离北上广反哺家乡等等......编剧试图在剧中展现并探讨这些话题,但显然这超出了主创团队的认知和能力,以致于角色过于单薄,剧情过于离谱,完全经不起细想与推敲,让观众完全共情不起来。
人设单薄且拧巴王子文饰演的北漂设计师姜甜,因为得罪公司领导被“明升实贬”调回了老家苏州。
而她得罪领导的原因是“她将领导捞外快的事情告诉了业主”,你没看错,北漂多年年过三十的姜甜,因为这个原因被领导穿了小鞋。
编剧大概是想通过这个剧情展现女主刚正不阿的品格。
一个工作了几年的设计师,第一次见识吃回扣这真实吗?
在知道领导吃回扣后,她选择直接告诉业主,这是正常的脑回路吗?
这个剧情展现了主角的刚正,更突出了她的幼稚愚钝。
编剧之后在一个个客户案例中反复强调姜甜那种带着愚钝的刚正,让观众感受不到人物的成长。
因为500元/平米的设计费报价,而被老同学怀疑她漫天要价,意外得知此事的姜甜气得立刻和老同学翻脸,然而紧接着面对新客户她的报价就变成80元/平米。
你要是说她这是成长了,认清了老家的物价水平和北京不是一个层次的,那老同学又做错了什么呢?
不怪王子文在演绎这个角色时,80%的时间都是一副不耐烦的厌世脸,毕竟编剧一直在重复的套路就是:吴阿姨死缠烂打——吴阿姨惹怒姜甜——吴阿姨哭诉人生——姜甜愧疚谅解。
这个循环在剧中至少来了七八回,在拖沓的剧情节奏里,吴阿姨负责大悲大喜,姜甜负责皱眉生气。
对于另一位女主吴阿姨,编剧那就是更下狠手了。
邓婕老师十多年没拍电视剧了,我看到她的时候其实是有些小期待的,越看心里越无语:凤姐,你糊涂啊。
关于吴阿姨在剧中如何多次惹怒姜甜,我这里就不再细说了,毕竟关于该剧的吐槽主要都集中在吴阿姨的各种“智熄操作”。
主打一个自作主张,绝招就是先斩后奏,反正是怪闹心上火的。
塔姐这里重点想聊的是编剧给吴阿姨设置的人生境遇问题。
她年轻时远嫁他乡当了几十年家庭主妇,在多年受拘束的婚姻生活中觉得备受压抑,因为自己不育和丈夫约定组建丁克家庭,年过60发现丈夫在外出轨生子,于是愤然离婚,选择重新工作开启新人生。
吴阿姨年轻时颇有才干,会做生意,率性远嫁似乎很有主见。
但那段婚姻在她描述中是买菜需得报备,出门必须征求老公开车的压抑牢笼,这种婚姻她忍受了三十年。
或许是因为不育的她,认为丈夫在这段婚姻中也有妥协和牺牲?
而吴阿姨最终也因为丈夫背弃丁克承诺出轨生子选择了离婚。
编剧试图用这种设定让凸显吴阿姨人物命运的悲剧性,似乎有意揭示婚姻关系和生育问题给女性带来的压迫。
很多观众可能会认为这种剧情很真实,揭示了生活的残酷真相。
但在塔姐看来,这更像是传统价值观的一种傲慢。
剧中不断穿插吴阿姨自己和他人对其无子和离婚的哀叹,某种程度上似乎在强调一个人如果无法生育,就无可避免地要忍受背叛和孤独。
这种社会性偏见对女性的压力显然很强,但对男性也不手软。
一个男性无论再怎么功成名就,一旦他没有后代,人们不免要为他叹息,或者揣测他是否没有生育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拿下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梁朝伟,还要三不五时就要出来澄清“离婚”和“私生子”的传闻。
可能有人会说人性就是如此,偏见永远存在。
我想说如果文艺创作者和大众,都不愿去尝试打破这些偏见,最深受其害的往往正是那群维护偏见的人。
吐槽了那么多,为什么我说我还是能稍稍原谅这部剧呢?
主要是因为我妈似乎颇有被这部剧鼓舞到,她刚年过五十,还在努力工作,同时也面临着来势汹涌的“衰老恐惧”。
无论这部剧的剧情如何悬浮离谱,她都在剧中看到了一个坚强且灵巧的年长女性形象,至少不是我们以往在电视剧中常见的婆婆妈妈,而是一个努力活出人生趣味的可爱女人。
好歹也得有点逻辑再出来编故事吧这剧抛开剧情 只论演员的表演都还在线 真是可惜了这些演员。
邓老师演的好 王子文也在线 最大的Bug就是60岁富婆出来找工作的梗!
剧情合理这事 就这么难吗?
写出来让身边人先读读不行吗 或者编剧可以换个工作了。
北京和苏州的地域差 也没有剧情里说的这么大
这是一部很神奇的剧,刚开始,我觉得它的大前提是有bug和不切实际的,比如60岁入职设计公司,哪怕公司是为了宣传效应,其实现实中也是不会有的。
因为这是在国内,它不同美国,我看过一部美片,就是30来岁的女主招了一个60岁的男助理,这在美国是成立的。
但因为剧里的细节描写还是接地气的,邓捷的表演也是让我惊喜,同时也替她惋惜,这么好的演技竟然荒废了几十年。
所以就追了下来。
看到中后段以后,觉得这个剧开始有点反套路。
没有刻意的去描述女主的成功,反而更多的是描述了她在创业路上的很多挫折,直到剧终也没有展现她在创业上的功成名就,从而我们看到这部剧的理性和克制,并没有像观众大灌鸡汤。
但是这样也导致了很多的案例在表达的过程当中,没有对行业里面灰色的东西,给予一种客观的评价,譬如说对原创抄袭那个案子感觉就是不了了之了。
另外,如果从职业剧的角度去看,里面家装的很多案子其实也并不够丰富。
最后作品的呈现也不够惊艳,和剧中要表达的“女主的作品得到客户的高度评价,并且她的设计水平非常高”这个事实是不符合的。
而且这部剧节奏一开始就慢,后面越来越拖沓,情节也比较平,幸亏几个主演的演技还是不错的,所以我还是撑到了最后。
一直追剧直到今天完结看完第37集才敢负责任的写下这篇评论:个人对“老年题材”“延迟退休”甚至“老年人再就业”这些话题本身就比较感兴趣,接触过类似的,但是认认真真追剧这次是头一回。
有预期还是比较小众的题材,但是对于各个社交软件上观众们的各种负面评价还是有点没想到,因为在我自己看来这真的算是一个比较诚意满满的作品了。
虽然一开始两个主角在公司上班那一趴的确是有点浮夸,大家惊讶的点无非是“真的会请60岁毫无经验的老人吗”“女主在北京混了这么多年怎么会一点不懂人情世故”。
如果因为这样就被劝退了真的很可惜!
其实这些剧情都有解释:公司也只是为了做宣传搞噱头吴阿姨就是来划划水的,不管姜甜走不走她其实都呆不下去;而姜甜原本在北京只知道埋头设计,回到苏州相比更讲人情世故的地方城市(怕被喷就是和北京相比之下的“地方”)才更显的格格不入。
也是因为两个人都属“异类”才会有33工作室才会有这个故事。
首先这个演员配置,剧的体量本身就不会是什么大投资,题材小众的确更适合爱奇艺。
王子文的角色虽然一开始标签就是“冷面矫情”但其实接受了人设之后还是挺可爱的。
邓婕真的演出了独立认真唠叨热心有老一辈的市侩和滑头却丝毫不让人讨厌的劲。
配角人物都立得住,演员也都很出色。
包括白敬亭,网上很多粉丝都在骂“为啥会接这种戏”,我相信他还是被剧本打动了,因为虽然他是剧里相对流量的艺人,但和所有角色都保持住了风格的统一,一点没有压制其他任何角色。
几个老阿姨都很棒,最喜欢木材厂的老板和工头小秋,还有小秋的师傅!
每一个角色都很棒,除了演员一定也有导演的很大功劳!
很多人没get到剧里的笑点,我个人认为是台词和人物的小细节。
还有很多很多人觉得这个戏太丧了,创业创业一事无成只剩下补窟窿了,甚至觉得吴阿姨和姜甜互为猪队友。
这里还是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其实这才是生活最真实的状态吧,设计稿不可能一稿过,项目做着做着可能一个意外就超支了,装修的时候踩坑被骗别太正常,甚至设计师就算参加一个节目小火了一阵子,工作室就可以一夜暴富了吗?
从这一点反思,之前《一路朝阳》大家吐槽女主和闺蜜轻轻松松就成功了极其悬浮,现在换成老少队友一部戏啥事没干成,是不是也是极度悬浮的另一种?
但是他们也不是啥也没干成,他们在这段创业路上筛选了合作伙伴,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前路漫漫,但是能自给自足,甚至一天比一天好一点,怎么不算是成功的一生呢?
追着看#我的助理不简单,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被辞退又怎样,有一手好手艺,到哪都不怕,上了年纪又怎样,就要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当然,分过手又怎么样,这不就等来了自己中意的那个人啦,哈哈哈…,看剧么,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能看到整部剧带给你的什么,这就是一些普通大众在自己的生活中想要越来越好的剧,在实际的生活里,谁不是期待着并努力想让自己更好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若大社会,什么性格的都有,大家在工作中不断沟通,在生活中互相磨合,也在社会中抚平棱角,看着我六十多岁的妈咪追着这部剧很喜欢的样子,必须力推…
这五分全是给邓老师的,也矫情地送给我的青春吧。
在演员的形态下,她自然有她的不可否认的华彩,与此同时给予她的标签和刻板印象也很坚固。
等了好多年我终于看到了茹秋兰。
当我满怀期待等着下一个她可能性的时候,转眼就已是十年后的吴敬芳,一个快被人忘了的小老太太,一个还有很多可能性的小老太太。
采访里她说张老师因为担心她可能撑不住,并不建议接,但最后还是冲了一把。
所以她还是有她的热爱吧,所以谢谢她的勇敢,好像时间似乎也并不很匆忙:洗净铅华的我,依然还是我,但我不只是我。
对于一个学建筑的来看,这部剧定义为职业剧自然不大合适;作为女性题材还行,各有各的精彩,每一个形象都很独立也有现实的代表性;情怀这块把油门拉满了又一个急刹车,原来以为贾琏和柳湘莲至少得有一个能发挥的吧,结果归来都是酱油。
整体前半段还行,轻喜剧的感觉不错。
后半段崩的有点狠,事件太多太杂没兜住。
事业线有点淡(当然,我们这个行业本身也就挺寡淡的,大综艺的收视率也不行),姐妹情有点散(老姐妹这趴其实还蛮有意思的,要是能接入林小小的妈妈大概也能不错),感情线就很鸡肋了。
演技合格,剧情很一般,有些地方逻辑不通很牵强,但是!
我还是很喜欢这个剧,很多人说它悬浮,也许它确实不是每一个部分都很真实,但是说挫折多的我实在不理解,我生活中的挫折就是这么多且莫名其妙啊!!
你们的生活不会都是一帆风顺的吧!
而且真的很喜欢它并不是每一个挫折都用“爽文”的方式一一克服了,女主第一个奇案子砸了;珠珠家贴的钱到最后也没要回来;被网友喷也没有爽文式反转;没有得到图书馆的案子也没有去给业主看录像证据;酒店的设计女主没有灵感也并没有一个人莫名其妙出来给她灵感一飞冲天;很想买下33号但最后只好放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机遇发生;去比赛女主没有屈服也没有嘴炮去改变别人;没有成功说服项目组增加预算……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感到很真实且愉快,这些都是我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挫折,而我们并不能像大多数电视剧的主角一样一一克服它,但我们或许能像姜甜一样一一消化这些挫折,并且看开一点。
生活总不会太坏的,或许我们阻止不了意外的发生,但也许能像姜甜一样,即便克服不了挫折,也有好朋友能在关键的时候拉自己一把,这些是我们自己能控制能做到的。
或许有些理想主义,但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好朋友和明朗的一生。
目前来看,女主角男朋友挺好的,感觉更多的应该是女主的问题,希望他们两个不要分手。
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此处凑140字
《助理》昨日收官,有点不舍。
往常习惯电视剧完结了再集中看,剧播期间却基本每天都按时追。
大概是因为每每看到一老一小互相扶持着在小桥流水边白墙灰瓦间来来往往,宽窄巷碎石路上,跟老街坊打着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交道,一起坚守着房屋设计的理想,将这座古镇里的那些个老街坊的故事,将你的母亲我的父亲的故事一个个串联起来,总有萦绕心间的治愈感。
那感觉,就好像是人生行舟至半,你熙熙攘攘地奔跑着,某个疲惫的深夜,突然停下来想起回头看,发现故人依然还在身边的安全感。
屋檐下悄悄点亮的路灯,初寒的傍晚回家放在门口冰淇淋,一罐旧时的糖果,老街巷里的解压馆,渐渐老去的亲人,岁月最初的恋人和朋友,熟悉的母校围墙,皆成温暖。
而在这些似是故人来的意象里,周业闻是最熟悉最有安全感的存在。
他固执得守着自己对于儿时家庭的回忆,也坚挺得立在姜甜人生最初最温柔的时光里。
周业闻的人物性格完全没有强势的攻击性,对待事业成功的必得之心也不如姜甜强烈,事业上基本帮不上姜甜和老吴的忙,甚至不算了解她们的工作,但是他始终很尊重她们的意愿。
他尊重老吴自己做主,从离婚租房重新找工作当别人助理到一点点学习设计到主案,他也尊重姜甜,从不干涉只是聆听和尊重她关于事业家庭搬家的一切决定,懂她的倔强、骄傲、坚持也懂她的无助。
我记得姜甜在医院里喝着粥就突然默默流泪那集,那时候身旁的周业闻什么也没说,没有问为什么也没有说别哭,只是揽过她拥抱着。
那个一分钟是两个人之间最打动我的一分钟。
姜甜这样的女生,她终究不会号啕大哭或者倾诉,因为她说不出来—可是他什么都懂。
弹幕总说这两个人怎么谈恋爱总围绕着生活和姜甜的工作,可这就是三十岁的爱情啊。
如果说周业闻这个角色一开始我以为只是两个主要女性角色的助攻,后来却觉得他是剧中所有关系的温暖投影:对亲人的理解和陪伴,对母亲再嫁的不舍与祝福成全,对爱人的坦诚与真挚,还有对好兄弟老同学老同事的关心,也有对陌生小孩和老街坊们释放出来的善意与耐心。
总之吧,他就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一想起来嘴角就会上扬的,记忆里永远周身都有一层毛茸茸温暖的光的故人。
更重要的是,周业闻这个角色也有他独立的生活意志,那看起来不太着调却自己用心认真去做的理想。
而最可贵的是,即使看起来强势如姜甜,也从来没有去否定哪怕是指指点点他的理想,即使姜父有过质疑,也没有让周就此放弃掉这个理想。
这部剧的价值观真的很不落俗套,无论是姜父的质疑,还是林母的二选一,哪怕因为经营不善也考虑过放弃,两个男生都很清楚自己所坚持的事情究竟是什么(顺口说老郑迎击林母那一幕也很精彩)。
剧里两代人的关系冲突很理性,既有老一代企图干涉的旧习惯,也有年轻人坚守边界自己做主的新突破;既有年轻人对原生家庭的遗憾,也有老一代更加关注自我需求的新思想—印象很深刻的,除了六十岁的老吴喝醉酒在台上唱着歌说我说我要离婚我要工作是认真的,也是姜父对女儿说,我返聘不是为了你而是因为我也有自己的价值,也是周母对儿子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去处,还有周业闻离开澳洲的时候,给母亲留下的那封信,称呼她为敬芬女士。
它聚焦退休老人的生活,聚焦大城市里闯荡的年轻人受了伤回到家乡开始新的拼搏,讲六十岁的吴敬芳人生重启,讲三十岁似乎理应有所成就却偏偏一无所成的姜甜从头来过。
但它却没有讲一个个案子通向成果的结果,反而展现的更多是过程,甚至很多没有结果的那些过程。
它更多讲的是成功与失败的和解,坚持自我与妥协于所谓规则的和解,过去与现在的和解,背叛与坚守的和解,家庭关系的和解,当然最重要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和解。
它告诉你,三十岁也可以失恋失业,六十岁也可以离婚可以开始学习,人生本没有什么定数。
尽管哪里似乎都很卷,好像每个人都可以来对谁的人生指指点点,可我始终欣赏的是那种有自己节奏的人。
目标清晰,一步一步走着,踏实又坚定。
万事随心而动,心定便是最好的节奏。
这一生很短,要倾尽所有花在热爱的事情上。
有一句很俗气很俗气的话,Sometimes we win,sometimes we learn.这一生也太长,生命是一个剧场人来人往,要跟相爱的人在一起,把握住最值得珍惜的爱人和亲友。
浮云落日,终有归处。
愿我们都能拥有那样想起来周身有一层毛茸茸温暖的光的故人,也愿你我都能成为给身边人带去温暖的周业闻。
断断续续追完了这部剧,当成做家务剧看的,碰到爱情的就跳过。
小白作为特邀也很明朗的阐述了此片与爱情无关。
双女主的设定其实架构的是一个很完满的人生追求。
邓婕和王子文的角色设定都很贴切,这部剧更像是女性之间惺惺相惜、互帮互助的片子,夹杂着志同道合的一群伙伴为了理想之城去坚守去奋斗。
全片没有一个简单的案子,大多是是历经波折挣了吆喝的赔本买卖,没有苦尽甘来物质上的满足事业上世俗定义的成功,这部剧注重的是心路成长。
姜甜在吴阿姨的潜移默化下慢慢学会了收起自己的刺角,吴阿姨在姜甜的悉心指导下找到了新的事业目标。
姜甜很庆幸在她那个年龄段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心思通达的吴阿姨,慢慢的也学着不计较放轻松。
这个助理真的不简单。
这样一位亦师亦友还有着妈妈关怀一般的长者,你可以在三十多岁,这样一个没房没车没世俗定义上的成功的情境下,以最快的速度走出阴霾。
还很喜欢吴阿姨和王萍、居委会主任她们仨萍水相逢之后的老闺蜜情,因为年过半百,所以分寸感把握得很好,可以互怼但心胸宽广,迅速化解不快。
片子很理想化,在遇到重重困难后,这一群人居然不离不弃,齐心协力把事情做好,不违背初心和原则。
片子很理想化,这没有什么错的,人生的成功也可以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给凤姐的
好落伍的感觉,从剧情、表演方式、叙事节奏、剪辑,甚至配乐,都像至少5、6年前的剧似的
白敬亭像配角。。。没啥戏份
吃饭时候的背景音。邓婕老师的戏份不断让人回想起犀利泼辣的凤姐。白敬亭和何泓姗也是梦回《匆匆那年》。
国产剧还停留在90年代
后面越来越拖沓
5分。为了小白来的,结果没啥戏份,主角是老马,主要是也不喜欢女主,而且太丧了,一路坎坷,不太好看。看完追评:改叫女主及身边朋友的倒霉人生吧!
BGM好听
合租的理由真是潦草啊。60岁还要面试找工作真是糟糕的设定。
很可以relate,最近的心境看到这部片子,还是很契合,和自己说人生呐,加油吧
不好看,也不知道想表达些什么,最后就是看王子文和白敬亭了
跟闹着玩一样,特别儿戏
2023-10-142023有白敬亭还是有点兴趣
本来有很大期待的 毕竟邓婕好少出来演戏了 三个主角和配角都很喜欢演技也好 但是这个剧本太差了 剧情都飘忽空中一点不接地气 太他妈离谱了
说实话这三个演员我之前都挺喜欢的,but这是啥?
编剧认为的高风亮节坚持目标的设计师就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演出了一幕幕比梦想改造家剧本还虚的故事
蛮不讲理的降智业主们,现实生活里更多。吃亏是福的优质设计师,现实生活里没有。
除了最后几集降智以外,是部爽剧,再见老吴,再见小姜,再见小秋,再见贾谦👋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让人讨厌到离谱程度的
女主人设乱七八糟的,后半段想直接弃,为了邓老师坚持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