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很好的一个题材,愣被学院派装逼犯拍成了一部手法老套但深受广大白左和傻白甜喜爱的混搭了政治、军事、情感、心理及艺术的伪文艺片。
真实历史中以色列军方及政府对事件的判断、各种不同方案的权衡、解救行动的筹划特别是各个具体技术困难的解决方案包括与肯尼亚协调飞机来回的加油问题、飞机夜间降落恩德培机场的跑道照明问题等等都被一带而过,攻击解救过程拍得也极为敷衍。
而那一再打断影片进度的舞蹈画面,就像导演一面强奸着观众的独立思考一面大汗淋漓地狂叫:“我艺术不?
我牛逼不?
”
看这个评分,本以为是因为这种需要一定历史背景知识储备的电影不适合小清新豆瓣众,起码前三分之二都还行嘛,比不上《慕尼黑》也和《红海潜水俱乐部》差不多。
(要补充一句,这三部根据以色列现代历史大事件改编的电影可以一起服用,做个比较)。
看到结尾,就这?
那么牛逼的恩德培行动真正对战场面就这?
为了给恐怖分子一点人性,连以军士兵用希伯来语喊“趴下”加丢闪光弹闪瞎恐怖分子狗眼的真实史实都改了?
其实吧,想拍得非常出彩呢,也难,中规中矩的《红海潜水俱乐部》评分也就那样,而本片人物、线索其实更多,肯定要有所取舍。
然而导演一面取舍一面又想面面俱到,结果哪面都没讲好。
1.首先是恐怖分子,这方面算是拍得最好的了,西德红军派与阿拉伯方的纠结交待了,我觉得女恐怖分子在机场对着坏电话的一段独白是全片最出彩了,也彰显了演员演技。
2.人质。
毕竟人数众多,换了我我也不会着墨太多,毕竟就是“工具人”的定位。
不过可以重点突出一个人质(家庭)和身在以色列的亲属啊,不比用什么以军士兵和女友的故事好?
3.以色列zf。
拉宾和佩雷斯这对事实上的长期盟友矛盾还不够尖锐,拉宾的多虑和犹豫还能再拍深些,至于佩雷斯,拜托,除了外形有些像,就是个面瘫啊。
哪里有主策划的果敢?
4.乌干达阿明,这倒是中规中矩,毕竟不是主角,也有专门拍他的传记片珠玉在前了。
5.以军士兵群像。
行动现场领导+唯一阵亡者+未来总理亲哥的大内塔尼亚胡也是个工具人啊,他的戏份明明该加一下,把舞蹈演员的男友戏份分给他和人质家属就好了。
至于以军小哥,既然想多拍他,那也该多挖深一些,而不只是和女友舞蹈蒙太奇交叉,然后第一个冲进去突突突这么简单。
其实吧,我的观感就是从《红海潜水》姊妹篇到以色列《中国机长》,最后变成犹太《记忆深处》的大型宣传片,导演也不是不想深刻,但深刻得不够,故作深刻的部分就是强行说教,这个舞蹈当然一看就是战争+屠杀主题了,不过至于占用本就不算长的片长中那么多时间吗?
最后,这片子定位也有点不清,商业?
纪实?
还是啥,对于单纯想看爽片的观众来说,交战场景也不够啊。
电影#火狐一号出击##恩德培七日#推荐指数:0。
这电影成功的把一次成功的营救行动演绎成一部垃圾片。
垃圾特征1、明明是敌我矛盾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时候,非得扯上一个猪队友的无耻无知的善良;2、这电影里摧残人性还衔接头尾的舞蹈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3、打了胜战成功营救了全部人质的军人居然有如丧考妣的表情,导演,你是心瞎了啊。
“我战斗,所以你可以跳舞”卷发帅哥从幸福平淡的生活里一跃而起,他像所有男人一样,接了个电话,转头遗憾地说,我不得不走了。
美丽的女友也像所有女人一样,她失望,说咱们不是说好了吗?
这可是我的首演。
男人感到抱歉,说我没得选啊。
女人感到愤怒,说出了本片的经典台词——“如果没有选择,你也是人质。
”然后男人眼睛定定地看着自己的爱人,说出了本节的题目那句话。
他成为战士,是为了她可以选择舞者的生活。
但她的舞蹈,却是为了控诉战争。
坐成半圈的舞者,西装革履的沉思者依次变成疯癫的木偶。
在鼓点和战歌的激励下,跟不上节奏的她显得像只初生的小鹿,她扑倒在地,她艰难爬起,她仓惶不安,她手忙脚乱。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不起舞就是原罪。
“如果我们不能谈判,战争就永远不会结束”在接到劫机通知前,首相Rabin(以下称首相R)正在努力压制国防部长Peres(以下称部长P)提高军事开销的提案。
已经占到GDP的31%了,他说,我们还需要钱花到文化、教育和医疗上。
然后劫机的消息就到了。
部长P说那是法国飞机所以是法国佬的事。
首相R说上面有80多以色列人所以是我们的事。
部长P马上开部署军事策略,召集最优秀的士兵,准备战斗毫不犹豫。
首相R说我们不能拿人质冒险我们要选择谈判。
什么?
部长P好像听到笑话,以色列永不谈判。
可如果我们不谈判,首相R盯着他的眼睛,全以色列人民就都是人质。
劫机者终于发来要求,释放全部在押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否则就杀害以色列人质。
部长P笑,我说什么来着?
不可能谈判,这条件不能接受。
首相R于是发布公告:我们要谈判。
当然谈判最终变成了拖延时间的幌子。
部长P的战士飞在救人的路上一边呕吐,一边收到通知内阁刚刚全票通过了部长P的营救提案。
“只要死亡者少于25人就算成功。
”首相R准备好了辞职信。
一切都在按照部长P的剧本走,但他要承担责任。
最终只有4位人质死亡,1位战士牺牲,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营救了。
部长P得意地看着首相R。
但是首相R脸上的表情却是失望:如果我们永不谈判,战争就永不结束。
以暴制暴,何时可已?
“救救我”这才是被关在航站楼的第一天晚上,已经有人疯了。
老妇人用德语惊恐地呼救,她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对法国机长说,求求你救救我。
法国机长自始至终是人质中的精神代表。
最开始他就有机会逃走,可他选择留下。
甚至在恐怖分子释放法国人质的当口,他也说服机组人员“服务乘客到最后”,只给妻子捎了一封信。
他看出劫机者Boni(以下称男B)是理想主义者,于是利用一切机会和他对话,说服他革命者只会毁灭,而现在人类需要的是建设。
最关键的时刻是以色列突袭部队到来之后,男B接到命令要杀害人质,机长死死盯着他的眼睛缓缓摇头。
男B大吼:所有人趴下!
但这个法国机长听不懂德语。
然后男B又出来了。
这位原本的德国的出版人,这位总是把枪忘在墙角的恐怖分子,他把惊慌的老妇人带到门外的长椅上,并排坐下。
他想了想,握住她的手。
她犹豫了一下,把头靠在他的胳膊上。
男B的目光落到老妇人的手臂内侧,他看到一串数字。
犹太人幸存者。
“我们不要你的钱。
”他对这位死里逃生者说。
“我们不是纳粹。
”他对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说。
“我恐惧无意义的人生”Brigitte(以下称女B)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我脑海中下意识地出现一行弹幕:神经质的女人。
和《Gone Girl》相同,这双看似冷漠而疯癫的眼睛自始至终看得比她的对位男B更远更透。
当男B还沉浸在英雄主义式“革命游戏”中时,女B已经意识到革命是要杀人的;男B还在期待赶紧弄完这一票就可以回德国的时候,女B却清楚地明白他们永远回不去了。
其实从最开始就很好奇,为什么这两个德国人会成为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的同盟?
男B的理由大概有两个:客观原因是,他出版革命图书,被其中的思想激励,同情巴勒斯坦人,要用行动贯彻自己的思想;主观原因是,他不满于屠犹历史造成的德国人对巴以关系的被动沉默,他觉得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自己要代表德国人往前走。
女B的理由大概也有两个:表面的原因是在以国监狱中被羞辱和最终自杀的革命领袖,是被她害死的,她要为她复仇;深层的原因是她无法忍受平淡生活的无意义,她希望通过革命给自己的生命注入力量和光。
但显然,这些肉食者的苦恼在战场上被分分钟碾成粉末。
“你不杀人还可以滚回德国过你的日子,我不杀人我和家人就得死。
”巴勒斯坦人瞪着男B的眼睛说。
“不用狡辩了,你就是纳粹。
”“我也想和你逃到另一个地方生活,但我知道不可能了。
我害怕没有意义的生活。
”女B对着听筒留下近似遗言的告白。
但世界对她的回答是:“对不起,女士,这边的电话坏了,您可以用那边的。
”就像不合时宜的小丑,从平庸的和平走到硬币的另一面,却发现他们的诉求无人应答。
人们只记得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却不承认战争与和平其实是人性的周期轮回。
但其实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那是阳光下人质孩子们的足球赛,是被释放的法国人质中被混入的犹太老妇人,也是交火中拒绝“杀死人质”命令而死在尘埃中的男女B。
尘埃飞扬,生命消逝。
就像激昂的鼓点渐密,戛然而止,所有人都脱得只剩底裤,气喘吁吁,傲然挺立;只有那初生的小鹿,仍执着地从地上爬起,衣帽整齐,回归沉思。
跳舞就像人生Dancing, it's like life.你受了伤就不敢跳了这没什么You get hurt, you retract. That's okay.但如果你变得害怕总是小心翼翼的But if you become so afraid that you' re always guarded从不肯去冒险and never take a leap of faith 你就不能跳舞了you won't be able to dance.再来一次Again.
最后十五分钟的营救段落,导演把一段舞蹈和营救行动剪辑在了一起,观影体验支离破碎,整个段落我都是快进过去的。
实际上本片前半段还是很不错的,无论是恐怖分子内部,人质,以色列内阁,甚至独裁者阿明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个角色都性格鲜明,丰富饱满。
国防部长极端相信武力,总理作为政客思前想后,飞机上的机械师胆大心细,每个角色都很丰满。
唯独女舞蹈演员与男特种队员的感情在前期铺垫得非常不充分,最后这一段就显得极其突兀,这一段导演明显是想给电影来个升华,却画虎不成反类犬。
以色列野小子千里奔袭乌干达,可以说当今特种作战史上的绝唱!
多么好的题材!!!
背后有太多的真实故事 真实素材可以发挥,而这部片子几乎把重点放在两个德国恐怖分子上,其他几乎点到为止。
摩萨德在背后大量而又有效的间谍侦查行动、特种部队精准细致的针对性训练(连恩培德机场航站楼楼梯级数都不错过)、在机场的酣战等 这些才应该是恩培德行动这部影片重点突出的地方吧。
更可笑的是犯了好多常识性的错误,特种部队在突击时竟然没有佩戴头盔、内塔尼亚胡中校分明是救出人质撤退途中被击中头部而电影则在进攻途中倒下、以色列的战机在撤退时摧毁了恩培德机场的乌干达军机而电影中连以色列战机的影子都没有 等等。
只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给一星感觉都是多余的。
导演才气不足,人物刻画平淡,好好的一个故事被拍成这样,记得看过探索频道介绍这个事件,对以色列突击队的行动感到惊心动魄,堪称反恐教科书!这部电影却把行动跟现代舞搞穿插,弄得我尴尬的要死,真的看这部电影不如看记录片,什么元素都想加进去,就会变得四不像!另外,这部电影也考量了政治性,不敢得罪穆斯林,不敢得罪非洲国家,轻描淡写,最后就成为啥都不是的电影,最近的导演都怎么了?敦刻尔克拍得令人失望,这部更糟糕,同样是以色列的故事,慕尼黑至少甩了这电影几条街!
1976年6月27日,一群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了从以色列飞往巴黎的法航客机,飞到以色列仇敌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
恐怖分子要求500万美元赎金并释放40多名被关押的恐怖分子。
艰巨的谈判破裂后,以色列开展了迄今人类反恐历史上最为空前绝后的“雷电行动”,亦称“恩德培行动”。
四架以色列C-130大力神军用运输机在两架波音707的支援下,载运100名突击队员,低空飞行近4000公里,突然出现在恩德培机场,除打死全部劫机分子及机场的乌干达军人,炸毁乌干达空军1/4的战斗机外,106名人质中的102人被救,于1976年7月4日顺利返回以色列。
这一天是美国独立200周年,也意外地见证了人类反恐史的巅峰之作。
以色列突击队唯一的牺牲是当今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亲哥哥。
18年3月16日,根据这个事件拍摄的英国电影《恩德培7日》将在美国上映
《火狐1号出击》电影更多的是反思,精神崩溃的人质、迷茫的左派恐怖分子、压力巨大的以色列决策者们。
冗长有余,紧张不足,电影中提到“惊奇和速度是关键”,并没有体现出来。
应该最紧张最精彩的突击行动那一段,却被那出看不懂的舞蹈打乱了。
1976年7月4日,以色列特种兵长途奔袭4000km,突击乌干达恩德培,解救人质。
有决心才有行动,行动总比坐等强。
中间段的对话太多,结尾的营救被舞蹈切割的四分五裂,以为是《红海行动》般的热血,结果是开了不到十枪的营救,这劫机分子也太弱了。
我只想说,这片的硬字做的我想死。
7.Days.in.Entebbe.2018.1080p.WEB-DL.H264.AC3-EVO
雷声大雨点小,还有翻译有问题,不应该是巴勒斯坦吗,和巴基斯坦有毛关系…
不三不四的掺杂进去以为很艺术,其实真的就是不三不四。浪费了好演员。好好从以色列角度拍好这个行动不好吗?或者好好从巴基斯坦恐怖分子角度拍好劫机不好吗?要不干脆拍跳舞吧。。。
历史上的真实发生的令人惊叹故事,拍出来后,为什么会没有感觉了呢,剧本不行,还是导演不行?
导演想通过舞蹈表达的东西太晦涩,其他该认真表达一下的例如德国左棍的内心又匆匆带过,大概也是自己心虚
确实是商业片的节奏,但是摄影和前面的节奏都无懈可击。裴淳华也是亮点,但是到了结尾全部瓦解。
德国理想主义赤军旅革命家小书商,巴勒斯坦国恨家仇民兵团,以色列总统内阁和实战小兵,一场现代舞……“人们要的不过是尊严,只要马桶就能带给人尊严,一个水管工顶十个革命家。”涉及角度太多,每一方都浅尝而止,有点靠台词喊口号之感;但作为《精英暴队》的导演,三观还是蛮正的
舞者与冲突的交叉剪辑,人物刻画立体饱满,常规可能会浓墨重彩的地方均没有那么完成,始终立足于表现人物的状态。值得复盘借鉴
没有《逃离德黑兰》式的紧张感,一边是官僚两头堵的办事流程,一边是在发达国家不好好呆着非要当恐怖分子的二逼青年,影片为了忠于事实陷入了叙事上的被动,进而失去了让自己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悲凉之气贯穿着整部电影,深深理解所有为信念付出生命的人。裴淳华的气场很厉害,那眼神。。。
2位德国愤青民粹为了巴基斯坦解放和以色列干起来了。绝对的共产主义精神!从热血到冷静,随以明白,但已无退路,拍的很冷静!推荐
没想好该打多少分,似乎导游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但是镜头语言和节奏都不算好,没表达出来。但是拍的那么节制似乎又值得表扬一下。。。
这舞蹈我就觉得没啥必要。
2018.02.20@Berlinale,7 Days in Entebbe又一部喜欢的电影,那段现代舞配上营救行动和每个人的内心活动太酷了!中立的从人的立场出发来看待这个事件,但中文译名有些失焦吧,这不是湄公河行动也不是红海行动 重点根本不在营救行动啊 重点是每个人在这件事中的why和what啊
最后的突击营救行动在电影中描述的简直儿戏一样,难道那个时代的突击队员就是怂怂的装备,连个头盔都不带?
旨在写意悲剧,而非再现史实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影片用大量笔触触探了各方心理,然而高潮戏——营救段落显得过于草率和不合常理,最主要是不够精彩。舞蹈戏的运用过多,其实点到为止即可。国防部长希蒙的扮演者表现令人深刻。
不管,反正这种美式人质营救混搭欧洲文艺片反思的调调我很喜欢。从人的立场出发,一切都圆得通。这也是最该立足的创作立场,而不是为了某某某集团。一部清爽好看的影片。
大河之舞实在败笔,but war,war never chan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