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看这部电影有种读自己日记的感觉。
倒不是说电影内容和我自己的经历相似,而是这种一路走一路思考,感受生活中细小微尘的记录方式,也是我惯用的。
可以想见导演是个心思多么细腻的人,几乎每一个镜头我都仿佛能听见,导演本人在经历这一刻时的碎碎念旁白。
因为交换留学来到日本,语言不通没有亲友,就连想找份兼职,都无从下手。
现在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和男主一样,总想往外走,多看多学,真的走到了外面,发现自己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
见面,认识,还没有机会了解呢,就到了要分别的时间。
笨拙地开启一份工作,手忙脚乱进入角色。
读再多的书考出上榜的高分,这也是人生难逃的必经之路。
社恐人群在职场上既害怕又渴望成为小透明,一点点小小的认同都足以激励自己做得更多更好,但是一点点小小的打击也都够自己反省纠结好久。
这一段俩人在后厨一起吃饭的镜头,旁边的鱼缸除了使画面更美之外,好像没什么其他作用,但我莫名很喜欢。
原生家庭是一个值得反复嚼的话题,导演本人试图共情,父亲生病期间想必也遭受了不少身心煎熬。
但这里不得不说,来源于不同阶层原生家庭的人是无法做到完全互相理解的,所以青木这个角色既饱满又显得刻意了些,又脆弱又坚强的人,其实中间的灰色部分占据更多,性格并不会如电影中那么分明。
当然,已经塑造得非常好了,演员本人也很加分。
邱邱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演员邱天本身的气质,实在太有电影感,导演给了她不少特写镜头,霓虹灯光下,一张乖巧又乖张的脸,独身在外的女孩,感受过很多来源于陌生人的善意吧,但这其中有没有爱呢?
还是自己不愿承认那不是爱呢?
后来得知,这段表演中,演员齐溪躺的病床床位,就是当年唯姐的原型生病住院时的床位,演员齐溪说到演绎这一段的感受,就是摒弃掉所有的技巧,纯用内心去感受角色当年的心情。
异地他乡,人到中年,生活感情皆不顺利,身体犹如发出警告,但至于是拉下深渊,还是赠与新生,躺在这张病床上的此时此刻是无从得知的。
回顾小半生,内心谈不上百感交集,大概只有用力过后余力不足的酸涩吧。
其实整部影片没有所谓的冲突与高潮,但是这一段我想应该是导演本人成长路上的一段高潮吧,从连话都不爱讲,戴着耳机自己手舞足蹈,不懂表达情感的这样一个人,到后来变成主动去街上叫卖,拉客,与身边这群人建立起难以磨灭的联系。
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有这么一段蜕变的高光时刻,很多人走着走着已经忘了,很羡慕导演能够拍出来,也可以让自己往后人生的迷茫时刻,都能拿出来重塑自己。
这里对少年派的解读是我自己加的,可能看到最后一幕,我已经将我自己代入男主的角色,回想自己从前奔向下一段人生的节点,继而总结出这样一段感悟。
自说自话去猜测了导演的心思,我想导演这样细腻的人,对于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一定会重视到翻遍网上的评论,如果有幸被导演本人看到这篇,希望我的解读并没有冒犯到你,如有说得不到位的地方,也请多包涵。
祝你一切顺利,从关注自身出发,去关注更多的人群,拍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期待佳作。
采访、撰文/法兰西胶片在刚刚过去的北影节上,有一场动人的映后谈。
观众席中,一位老父亲拿起了话筒,对站在台上的儿子说,“这是我第三次看这部电影,这次是在北影节上放映,它终于可以见观众了。
”这位老父亲是李雪健,我们可以在当前国庆档的电影里看到他最新的表演,而台上那位青年导演,叫李亘,一个正在努力想成为导演的新人。
这部年轻的处女作叫《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片名很长,诞生过程也很长。
电影灵感来自李亘的亲身经历,当时他还是北京语言大学日语系的大二交换生,身处异国他乡,接纳他的地方不多,唯独一家东京郊外的中华料理店收留了他。
一年时间里,他在这里见识了人间百态,那里的时空对他来说如静止一般,以至于,后来每一年他都会回到这里,一晃十几年,成了一种生活仪式。
30岁后,李亘发现了一件事,好像隔三差五就要经历一场离别,但不管经历了多少次,好像还是学不会如何面对,习惯不了。
这时候,他正读完北电导演系研究生,他决定,把那家料理店拍成电影。
李亘很感谢王红卫老师,他是李亘的研究生导师,是他介绍了李亘给华策的万娟总。
因为万总发现,当下很多青年导演都“困在”自己的母题中,处女作甚至第二部电影,都会围绕这个主题旋转,她希望能够帮上这个青年。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完成度怎么样呢?
这确实是一部拿得出手的电影,至少不会给老父亲丢脸。
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的气质,角色繁多,但从未紊乱,情感多元,但每条线都没有断痕,它的开场一般,收场却充沛饱满,它没有深刻到戳破人性深渊的程度,但它在自身的经验里做到了最周正、最舒适。
第一导演在北影节期间和李亘聊了一下午,在他小小的办公室里,看到他最近因为搬家,整理出来的中学时代小物件,少年时代的照片、音乐磁带、D9碟片……“我特别念旧,所以我会很怕。
”会怕的人,总会寻找一种方式,降解这种担忧。
没想到这种方式就是拍电影了。
“真的是到了30岁的时候,我才觉得我想表达了,应该要去表达。
这个劲有了,就要有一部自己的长片作品了。
”以下是导演李亘自述。
导演李亘01.异乡情缘每一个导演的处女作都是公平的,因为它只有一部,你也只有一次机会。
我第一次写这个故事大纲和分场是在2011年,那是在王红卫老师的剧作课上。
我记得很清楚,他三年来从没表扬过我,无论我写什么、拍什么,这次是他第一次表扬我,他说看过太多类似的故事,但还是被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打动了。
当然,最初故事跟现在的电影肯定是大相径庭了,过去了12年,我把这段经历拍成了电影,像一个大轮回。
2007年4月的时候,我正在北京语言大学日语系读大二,当年去日本做了一年的交换生。
原本没想到这个名额会轮到我去,我们班26个学生,都是踏踏实实学习的,但可能是老师看我平常总参加校内的文艺活动,又不太努力专业学习,就想着让我出去见见世面,毕竟到了那边,买个面包都要用到日语。
我当初报日语系,也是因为看到没什么人报,大家都抢着报英语、法语,日语当年在小语种里比较冷门,我也不是说喜欢动漫才报这个,是因为排队的人少。
报完了,我还得赶紧回学校继续补习,高三当时很紧张,根本就没多想。
最后考上都是误打误撞。
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去日本的飞机上,我把飞机餐全给吃了。
因为我觉得以后都要自己做饭,但我又不会,那这一顿要吃饱一点。
到了学校安定下来后,大家都去外面打工,当时学校周围有很多店面,我也找了好几家,有便利店,也有麦当劳,都没有要我。
大多数是觉得你日语不好,或者知道你是一年交换生,培养你一年你回国了,肯定不行。
我就试着离开学校,从渊野边坐了两站地,来到东京郊外的一个叫町田的地方,那里挺偏僻。
然后就看到这家店——南国亭。
我当时就直接闯了进去,正好遇上了代理店长,也就是片子里齐溪姐扮演的“管唯”。
一开始我说什么她都把我怼回去,我心想这一家肯定也没戏了,谁知道最后她给了我一个机会。
后来我问她为什么,她说那天看到我,就好像看到了当年刚刚来到这边的自己,与其说是收留我,更像是给了“当年的自己”一个机会。
齐溪饰演代理店长管唯那一年学校里有很多大活动,我都没参与,同学说你好不容易出来留学,又跑到一个中国人开的中华料理店,天天跟一帮中国人混在一起,那你出来干吗?
我不知道,你要说在那发生过什么刻骨铭心的事,也没有。
而且正相反,那就是特别简单的一年。
上课、下课,下了课坐免费的校车到地铁站,坐两站地到这家店打工,每天都是这样,周六周日也不休息。
从周六日早上10点多到晚上10:30,13个小时就下班了,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到12万日元,相当于9000多人民币(当时汇率是:100日元=7.5元人民币),没要家里一分钱,一年的生活费都是在那里实现的。
那一年,我没有去看过东京塔,也没有去过涩谷十字路口,就是跟店里的伙计们在一起,最后要走的时候,心里面很珍惜,就想再多打两个小时的工,再多吃点那里的菜。
也不能说这是一种逃避,我身上没有什么矫情的事,就是这种简单,我在别的任何地方都得不到,它会让你特别地怀念。
后来我每年都会回那家店看一看,它现在已经发展到14家了,当年只是三四家。
那里的人现在跟我就像亲人一样,这么多年过去,代理店长还是那个代理店长,大师傅也没换,他们一如既往地辛苦,也很盼望我每年回去看看他们。
后来就会发现,好像有些东西,无论经过多少年都不会从自己的身体上消失。
就像给你一辆自行车你就会骑,把你丢到水里你就会游,你一回到那家店,我就知道,啤酒盖要扔到哪,开啤酒的起子在第几个抽屉里,这个菜怎么上,是这样一种感觉。
它对我来说变成了一种仪式感。
谢承泽饰演男主角李小李02.处女作问世2016年我随田壮壮老师去跟《相爱相亲》的组,因为我很喜欢张艾嘉老师,当时觉得还会有人这么努力地去讲一个看似平淡的、没有那么迎合市场的故事。
我第一次被剧组里创作电影的氛围所感染,感到肃然起敬,那个感受给了我特别大的鼓舞,也对我自己的电影创作有了很多启示。
当那家店里知道我学了导演,我还说我想拍这里时,他们都很惊奇。
但是从我这个想法表达出来,到拍摄,这又过去很多年,中间有几年他们一见到我就问,你还拍吗?
拍不成了吧?
所以我要先谢谢我的制片人万总(万娟),全程异国拍摄很难的,这对于新导演来说很奢侈。
首先日本的批文很严格,其次室内戏很难拍,空间太小,没有下机器的地方,但我就特别想在那个地方拍。
我们那个店老板也特别好,这家店十几年来永远是风雨无阻,每年只在元月一号歇一天,从没闭过店,结果他为我封了十一二天的店。
当时老板见我带着几十个人的剧组,很惊讶,说你们拍的电影要这么多人的吗?
他会觉得你这次是动真格的了,因为他总说我是这家店的“毕业生”,没想到一个12年前的毕业生会带着一个剧组回到这里拍电影。
店员们一开始对拍电影特别好奇、看到第二天、第三天就不感兴趣了,还问为什么都拍一样的东西。
整部电影全程拍了39天,实现了这个仪式感,很感谢大家。
其实这个故事一开始人物特别多的,人物多的话,它在文字上可能会实现,但是拍起来这种取舍就很难,现在一个角色身上可能都是之前两三个人物的合并,我一直和朋友开玩笑,下次一定拍个只有三个角色的电影。
但很有趣的是,角色最终是靠演员老师来完成的,和文字不一样,有的时候好像比你写的更有意思,更灵。
我习惯用文字记录灵感,我一直只用一个剧本,在上面写上你觉得重要的点,可能某一次围读的时候,谁在那一瞬间,让我突然想到了什么,就赶紧写在上面,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齐溪说看我拿的剧本吓一跳,密密麻麻记满了字。
这是我的方法,我心里会踏实。
不过齐溪在北影节首映现场时说我工作起来很严肃很吓人,她太夸张了哈哈,但后来我发现我们演员都这么说我,我到底做了什么让他们这么觉得,可能是我私底下太温和,所以工作时稍微一严肃就——“他怎么那么凶啊”。
电影第一剪将近四个小时,目前上映版是100多分钟。
老李第一次看完成片的时候,就说我想要的太多,不懂得取舍。
因为都是自己拍的,觉得这个也好,那个也好。
都是肉,不能割。
后来是老李给了一个建议,张艾嘉张姐又给了你一个建议,之后红卫老师再给一个建议,田壮壮老师和万总也给你提了建议……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我想,前面这么多座大山,我把它们都跨越了,这个片子也许可以见观众了。
其实我自己就是北影节忠实的观众,我每年都会自己抢票,很多片我自己也抢不到,有时候赶上了有主创映后的场,我会认真听一听。
这次轮到我做自己处女作的映后,看到台上怎么坐着这么多人,也不知道大家现场会说些什么,就很紧张,好希望赶紧结束,赶紧回去。
北影节首映后的这几天,我有点像行尸走肉。
以前老看豆瓣,这两天没有怎么看。
不是不敢,而是我需要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去消化它,毕竟电影后续的工作还没有做完,不要因为一个四星五星就特别开心,也不要因为一个一星两星就消沉。
但我一定会特别留意观众的意见,片尾那里的花絮,都是正片放不下剪出来的,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我们去做观众测评时,其中有一个观众写到,看完这个故事我好想再见一见这些人。
那个意见挺打动我的,所以我就想,我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他们再见到这些角色,那干脆片尾把好看但没放正片的素材放出来。
03.迟来的作者我在电影上是一个晚熟的人,小时候电影对我来说就是让你过过瘾吧,并没有哪个片子让我萌生做导演的种子。
我也很少跟老李去片场,主要是对这个环境实在不了解,就好像那是一个不属于我的世界,完全没有想过拍电影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是觉得大家都好专业。
到了2009年,我本科毕业那年,经济不太景气,日语又成了热门,竞争非常激烈,找的工作不是很顺。
老李看到我吧,总是不太死心,他当时这么说,拍电影这个事情,你能不能去体验一把?
就体验从文字转变成真正的影像的这个过程。
他心里其实一直有这个想法,但从不跟我说。
我觉得是他太热爱电影创作了,他希望我起码对它有个认知,不说非要让我怎么样,你都根本不了解电影,所以他当时让我先去跟一个剧组,如果体验完了不喜欢,就不会再让我做这行,不再提任何关于这方面的事。
回头想想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还是比较自由,就是想考一个我能考上的最好的学校。
老李也没反对,但是可能觉得,也许反正我之后还能考研吧,哈哈。
于是我就跟了一个电视剧的剧组,《和空姐同居的日子》,在深圳,做了三个月的导演助理。
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大姚(姚晨),我们姐弟情就从那里建立的。
一开始的时候,其实没什么事情可做,后来片场分了AB组,B组缺场记和缺执行导演,B组的导演就说,先教我怎么记场记,让我现场喊。
我可能有一点胆怯,但我当时就喊上了,我就知道该跟谁去说什么,老师您好没好,灯光老师好没好,录音老师好没好,其实关于他们到底要做什么,我心里什么都不知道,但我就这么做出来了,我并不是都懂,只是你教给我了工作,我好像就能上手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拍夜戏,是一场车戏,半夜三点,所有人都挤在卡车上,收工时路上的灯,天上的星星,周围的人……那一刻,我觉得电影不是单纯的个人创作,它是一个集体创作,我喜欢大家一起朝一个方向努力的感觉。
那一刻让我有了个想法,想去考一考北电。
考研必然是很难的,我补了功课,做了往年的例题,我都还不到自我表达的程度,我对自己的想法是,你得先考上了,才有资格去探索表达这个东西。
巧的是,那一年北电研究生考试可以选英语、日语和俄语,我专业课不如人家,可冥冥之中我日语的成绩帮我提了不少分,最后将将过了总分数线。
然后是面试,面试我的是红卫老师、周新霞老师、壮壮老师等等。
当时他们会问我们一些问题,考察你的观察力,怎么问呢?
他们就说,刚才你身边的考生的问题是什么,他说了一个什么事情,你对此怎么想的。
如果你当时过于紧张,没听其他考生的回答,你就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因为我平时总是告诉自己要尊重别人,所以在场别人说话我一定要认真听,当时就没有太放空自己,我其实也很紧张,正好不如听听别的考生在说什么,分散一下注意力,比方说我当时身旁那个人说了他对建筑的理解,谈了一个北京的建筑。
后来我如愿考上了北电的导演系研究生,班上的同学那肯定都比我厉害,基本都是已经有作品的人再回去进修的。
既然本科四年没学过这些,研究生三年我要尽全力地去把它补回来,我内心就是这种感觉。
那一年也是幸运,以往都是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那年是三个老师共同带我们一个班,每个老师负责一个大块。
红卫老师肯定是剧作,周老师就是剪辑,壮壮老师是导演创作。
他们说什么对我而言都是新鲜的。
后来文牧野拍的“我不是药神”火了,我觉得好像就应该发生,从他的学期作业上就能感受到他对电影的笃定,以及他的专业能力。
一个人的能耐有多大,就能做成多大的事,这是我的真心话。
说回我自己,我可能是一个格局比较小的人,我讲不了极其深刻的故事,但是我会诚实的面对自己,你别有那么大的心思,你先做自己能做到的事,首先是这样的一个出发点。
我也是前些日子突然才明白了,怎么说呢,就是我回看之前研究生时期拍的那几个作业,我发现我每一个作业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就是离别。
有一次和万总聊,她说每一个导演都有自己的“母题”很多年,第一部第二部都在拍一个主题。
一开始我有点不以为然,突然有一天晚上,我翻豆瓣,看到我毕业作业《一夜》,那时候太幼稚,拍得也不太好,但我发现原来从那时候起,我就在关注这件事。
我发现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东西是怎么学都学不会的,不只是我,包括周围的人,就比如说离别这个事情——你那么的害怕它,但它又三天两头的出现,逃也逃不掉,只能面对。
我是姥姥带大的,从小就和爸妈是“分离”的,但离别不仅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你跟一个环境,跟一个地方,一个空间,都会有这一天的。
我特别念旧,所以我会很怕。
真的是到了30岁的时候,我才觉得我想表达了,应该要去表达。
这个劲头有了,我就在心里默默下了个决心,要拍出自己的第一部长片电影、要努力去做一名真正的导演。
现在似乎做到了,电影终于要见到这个世界,我34岁,4年过去就好像又上了一次大学。
这个过程老实讲挺不容易。
但此刻回想起来,最大的感受还是觉得自己很幸运,应该知足了。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欢迎关注。
电影很好看诶!
刚开始小李和管唯错落抵首躺在房间里的那一幕,我心想难道又走入了一部小清新的青春片现场?
我瞄了一眼我朋友,好像还没有如坐针毡,不过也有点担心平时去影院大多看大场面商业片的他,如果又意兴阑珊地把手机掏出来玩,我立刻当场社死。
结果随着剧情的发展,电影的质感出乎意料地变成了店里的杏仁豆腐一般,既不寡淡轻浮,又不甜腻煽情,有一种恰到好处的踏实感。
特别是在表现死亡的时候,没有夜郎自大地堆砌金句,没有好为人父地猛灌鸡汤,只是简单地通过一颗橘子,几根豆芽,一张优惠券,就表达了在世者很深的羁绊,非常克制且感人。
(我旁旁边的女孩一直在哭)影片很多日式空镜头,随风翻飞的鲤鱼旗,飘荡坚韧的芦苇,孤独远去的电车,在给了我很多异乡漂泊孤独感的同时,居然让我闪回到陈可辛的甜蜜蜜!
不光是因为单车!
而是一种类似套了层淡化滤镜的感觉!
好想发短信问问导演有没有受到甜蜜蜜的影响!
在我看来就很高级!
而且不光是甜蜜蜜,几度还让我闪回李安的饮食男女!
明明都以为是模仿日本叙事节奏的一部片子,却有着中国絮絮叨叨的内核。
不光是因为张艾嘉!
这种内里散发出来的特质真的很让我心痒!
全片在我看来,怎么说呢,还贯穿着一种忧伤的乐观。
就明明都是不如人意的,甚至几乎可以说全是眼前苟且的琐事,但似乎大家都在用渊野边这么迷你范围的温情互相鼓励着。
有一种沈玉琳关关难过关关过的意味。
虽然大部分时候都不会前路漫漫亦灿灿,但看到小李最后一晚冲到街上举着招牌疯狂揽客的热血状态谁不感动呢。
(反正我感动了,不过偷看到旁旁边女生哭太惨,我是克制住了,只让眼角略湿润来表达了一下,陌生人休想窥探到我柔软的内心!
)最后是片名,好难记!
有一种在参加我爱记歌词的感觉!
仿佛朱丹下一秒就要指着我了!
是真的很难记!
英文名就很棒!
我一下就记住了。
拜托导演制片考虑一下大龄影迷退化的前额叶好吗!
我能承受的极限就是九个字了!
CMBYN和《以爱》真的就是极限了!
名字太长很难推荐诶!
ps. 朋友一出影院就说很好看诶!
比有些打来打去的爆米花片好看太多!
我说对啊,很让人回味。
而且让我想起自己20岁放弃了去日本留学的机会。
残念!
不过我朋友都说如果我去留学估计早就穷得下海了。
估计就能在coat家找到我了。
ps2. 这张好像20岁的我啊。
😢 (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
)
刚搬到新的城市时,我和丈夫喜欢拿着拍立得在街巷里走走停停,偷偷记录下某个人物的瞬间。
有时候被那人吸引,甚至会常去蹲点,以期拍到一个精彩的“续集”。
在陌生的环境里,目光变得警觉而好奇,想象力被异质的氛围激活,在脑海中为那些擦身而过的人填充好一个又一个故事。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是导演旅日回来后的作品,细节繁多,若有海外生活经验,便能轻易从这部虚构的作品中触摸到真实的情绪质地。
你能感受到导演像整理拍立得相片那样,将自己曾看到的、经历过的碎片,耐心修补,稍作渲染,由点及面,最终连缀成一部完成度颇高的故事片。
它带有强烈的私人回忆色彩,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是旅日华人生活的一个侧影。
片中主角李小李是交换到日本的大学生,不是留学,不是工作,亦无结婚定居打算。
和片中其他华人相比,一年期限十分暧昧,既没有长到足以和这座城市产生骨血相连的记忆,也没有短到如一场轻飘飘的旅行。
因此他身为异乡人的落寞感是淡淡的,对东京这座城市的爱憎也是淡淡的,加之他身处东京偏远之所渊野边,因此他对东京的观察,自始至终都是一种由直觉引导的观察,微观而琐碎。
导演估计是日剧日影的忠实爱好者,色调、配乐和叙事都有明显的日剧风——细碎而平淡,微微丧气,却又最终走向温暖治愈,就连齐溪的短发造型,也和许多日剧女主角颇有几分相像。
我很喜欢那些看似没有来由的闲笔,比如鲤鱼旗被风吹得几乎打了结,男孩在蓝天下扛着单车过天桥,打扮成水兵月的女孩“调戏”羞涩的服务生……它们均匀地分布在电影里,赋予了电影一种真实又浪漫的触感。
故事的轴心在一家叫“南国亭”的中华料理店,出场人物很多。
除了主要角色李小李、邱邱、赵青木、管唯和张艾嘉扮演的老师,还有许许多多举重若轻的配角,比如大厨万师傅、宋哥以及餐馆里来来往往的食客。
然而人物并不杂乱,亦不赘余,即使寥寥几个镜头,也能感受到创作者为每一个角色都创作了一篇丰富的人物小传,他们有粗有细,也有留白。
我并不觉得导演主要目的是为了塑造渊野边的人物群像,他们更像是导演生命中的吉光片羽,是他私人记忆的拾取与串联。
电影中最富魅力的角色或许就是唯姐了,逞强的外衣下包裹着巨大的脆弱感。
她来日本多年,四处打工以维持生计。
她想拿到永居,却屡屡被拒,暗示男友宋哥想要结婚生子却得不到回应。
更没想到年纪轻轻子宫出了问题,医生说恐怕不是良性,她拼命想要抓住一丝丝生育的可能,只为“和一个真正的亲人永远生活在这里”。
男友反问:“难道我不是吗?
”她沉默着不说话,那片沉默里装满了海外华人无法派遣的孤独。
到底要不要拼了性命去孕育一个孩子?
没有孩子的一生是可以接受的吗?
南国亭里的两位常客展示了命运的另一种分支。
这是一对老夫妇,常常来店里用优惠券消费最便宜的拉面。
老婆婆会先尝一口豆芽,若豆芽太老,便会提醒牙齿不好的老爷爷将豆芽挑出。
他们没有孩子,因为老婆婆年轻时子宫长了肿瘤,为了治疗而丧失了生育能力。
他们相互搀扶着消失在东京的人群中,小心翼翼又亲密无间,似乎和其他老夫妻没什么两样。
赵青木身上背负的则是有关身份认同的沉重议题。
他是中国人与日本人结合生下的孩子,却生活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间。
他自尊心极强,坚持说日语,坚持让别人唤他的日文名字,拼了命想要在这个国家找到立足之地,唯独面对暗恋的女孩邱邱时,他才愿意暴露出来自中国西南部的乡音。
李小李就穿梭在这些人和事中,他的形象越来越淡。
他观望并试图介入那些人和事,产生了一些作用力,但最终还是如一缕风拂过水面,荡出一圈微波后又复归了原始的平静。
电影原本的名字叫《渊野边》,定档后改为《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乍看让人误以为是青春恋爱电影。
直到影片后半段,才感受到这看似松散的结构,实际上始终都有一个主题贯穿,那就是离别。
而影片呈现给我们的,恰是离别的各种形态。
老爷爷与老婆婆相濡以沫数十载,最后剩一人留在世上。
离别是阴阳两隔,是料理店赠送的杏仁豆腐从两碗变成了一碗。
先离开的那个人是幸运的,另一个要独自走过人生抛物线的最末端;对于邱邱来说,需要送别的是过去的自己。
她的人生已经驶上了一条无法掉头的道路,只能硬着头皮跑下去;张艾嘉扮演的大学老师,一家三口分别身处三个国度。
于她而言,离别是常态,是必须习惯的日常;而赵青木的离别充满了讽刺与悲剧色彩,比任何人都更努力想要留在日本的他,却被遣送回国。
他以自己最不愿承认的方式,离开了朋友和这座城市……圣诞夜南国亭的员工聚会,成为了全片的总结。
离别的惆怅,以及漂泊的海外华人的辛酸,都凝结在寥寥几句台词里。
“这里的人越来越少了。
”“你过两年要把家人接过来吗?
”“以前有这个打算,现在不敢想了。
”“他们不愿意来吗?
他们应该愿意来吧。
”一年交换期转瞬即逝,李小李也终于要告别渊野边了。
唯姐送他去机场的路上,像长辈般责怪道:“一年了一点长进都没有。
”李小李在这一年内当然是有变化的,但并非所有的青春电影都要去扣“成长”这个主题。
成长就意味着离别啊,意味着小鸟远走高飞。
在这样的语境下,“没长进”反而变成了一种期冀:我希望一切都维持现状,一成不变,这样我们就不用经历分别,不用经历那些伤感。
从服装判断,李小李离开日本的时间应该是冬天,但电影却以春天时他在理发店外与老爷爷的寒暄做结。
这种时间上的错位让人联想起雪莱的名句,给故事增添了一层浪漫的隐喻,弱化了现实的残酷色彩。
离别并不意味着结束,漂泊的孤独灵魂终能迎来暖春。
“春天要来了,一闻就知道。
”这的确是适合放映在春天的电影。
这不是人间疾苦,这就是平常人的人生。
唯有保持清澈的心,温暖待人,温暖待事才能在任何分开的场景时美好的叙事过往。
看的过程中越往后弹幕越少,能坚持看下来的人很少。
大家习惯了看短视频获取压缩信息,得到的是瞬时记忆,神经快速获得满足(我也是其中一员)。
很难得有足够的耐心细细的品味这个片子(可能因为生病了,整个人都慢了下来)。
整部电影都在讲一些简单甚至单调的小事,但是通过演员的演绎每一部分都充满了灵魂。
这是一部适合细致、敏感的人看的电影。
只有敏感的人才能参出导演细枝末节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看的过程中泪奔三次:一在赵青木在被抓进监狱时被审问下说出的原生家庭对他的伤害;二老奶奶去世;三李小李去路上“拉客”。
我的泪点就像奥密克戎病毒一样,当受到视觉冲击,内心中最脆弱的一部分会首先有强烈的感受。
很小众很细节很治愈又很致郁的电影,很打动我。
2022.12.23
我喜欢前后呼应的电影 在结尾处有照应的电影结尾的东京塔也好 绿植也好 还是离开的人再次出现电影在讲离开 小赵离开的时候 男主说我们可以回国再见 小赵笑了笑走了 好像小赵经历了那么多之后这种再见是没意义的了?
英国的那一年 我们一起吃饭一起买菜一起玩 可是回来后呢?
约了很多次再见面 还会见吗 不会了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 再见面会如初 可是要见面好像没有什么必要了电影中小赵离开了 那个奶奶离开了 中年男人离开了 还有男主离开了人越来越少 之前的南国亭也没有昔日的热闹男主在超市蚊子声的叫卖 到最后走在街头突破自己 是因为有人需要他吧看电影的时候在奶奶离开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为什么我总是会为老年人感动呢 可能是经历了那么多 他们还在一起就很难得了吧 所以会为之感动?
也许是看到生者还要继续生活 那种心疼 无法言说奶奶的好闺蜜去世了 好像到了奶奶这个年纪 身边的朋友爱人都相继离开 我不知道她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她在想些什么 如果是我真的会很难过 奶奶好像看不出来 而且身为子女的我们也不会去问 我们很少去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 好像在我们的眼里他们什么都可以接受 事实如此吗?
再说到中年女子管唯 姐姐不容易 要切到子宫 手术的时侯宋哥不在 至少她看不到她在 她一个人扛了很多 又不善示弱 她过得比较辛苦吧 在电影里她总是笑哎 而且笑的很治愈
创造关系很难,创作中可以将一个我分化处理。
可具身空间却不行。
浪漫听起来很美妙,但浪漫的容积非常小,追求长久地体会浪漫,本身是件浪漫主义的事。
为什么很多人追求性关系,因为通过身体的复杂时空交互,就能生产很多很多的关系。
生活,不同凡响,事无巨细,是连贯的不可拆分。
懂得在生活中创造关系的人,对生活的利用率也会很高。
触达各个时空的距离都近,不讨好生活的人才会生活。
历史中的数学家有哪个是生活家吗?
还是历史中的理论学家出现过生活家?
很多人的生活侧重孩子,也是讨巧。
因为孩子給了生活翻转的空间。
从更多视角介入生活,自然会遇见更多的美好也伴随更多的繁琐。
繁事或可化简,琐事呢?
sohi,如结构所表,除非愿意投入更多的心意,把i中一点放大百倍千倍,才能实现io的循环。
这循环还是s曲线,稍不留神就会看成直线,和心意的波动错失。
我有了很多很多解释的空间,可,sohji只比sohi多一个小小的弧度。
这就像高维改写自己过去命运的尝试。
这一弯月亮得起来吗?
李亘投入了多长时间,生活的每一分钟,又怎么凭空连续创造多出的这一段时间,作为投入的机会?
你问张导满足哪段感情,他可能会回答每一段都收获过满足。
这就是张导的意之结构。
你问那位66准点走人的另张,他可能怠于多投入。
这也是一段已知结构。
网络空间把很多关系改写,原本背靠背的距离,看似拉伸出万花筒的颜色。
会有追求色温而不是色泽的人吗?
或许只有z空间足够丰盛,才会体感温度不是必要而是精彩本身。
冷热温烈和洵乖顺一切形容词也都可置入温度的空间。
当把所有想象连接具身场景,体会回味,就有了又一个答案。
就像梳妆台前和鱼缸前的两人,也许带着明月的窗框可以修饰氛围。
但如果这窗是放着赵本山宋丹丹的电视机呢?
你会感受这个生活空间充满滑稽?
还是有了更多沉浸感?
老北京的弄堂里应是巷里,充满的就是这样熟悉的空间。
如何挖掘这些空间?
去吃?
去逛?
如果仅从楼下的小吃街呢?
捕获它们的连续,是不是也可以是一个思路。
比如常常拥有同样名字的它们,有些内里区域会收获一个稳固空间,留给店主人一家贪闲。
有时候这个区域会迎来生人进驻,任何稳定的空间都多少有点灵性,这生人定有些特殊。
这思路和老友记逆反而行,也不是不行。
任何意识长久地渗入任一空间,空间内都必然伴随改变,这就是这段时间想要教予我的核心价值。
也是我在将将要离开一个空间之际,才有的收获。
其实。
以前,这样的人很多的。
有些年份需要流动,有些年份需要停驻。
也许是又到了一个需要停晌的周期。
最后希望这一弯月到和01一样笨拙的我足够亮,多闪烁一下吧我真的好蠢的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李亘 2021👨齐溪 谢承泽 牛超 邱天 宋宁峰 陈永忠🖊️2024中国电影导演之夜 2022年度青年导演🖊️慢节奏叙事 日系配色🖊️青春又不太青春,潇洒又不太潇洒,生活又不太生活。
🖊️有故事,缺味道。
🖊️看到还剩15分钟的时候,突然想到初中语文课本里一篇关于林肯的课文。
那大概是一个距离毕业不久的拥挤的下午,屋子里充斥着校服和汗液的味道。
我被点到名,站起身,用当时认为是“朗诵腔”的语调读完了课文最后一段,在那些现在想起来还看得清面孔的掌声中坐下。
大概是最后一句话吧,是:“阴霾笼罩着整个国家,我们走出家门,手拉着手,相互安慰。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你看,它好孤单哦。
:那不是孤单,那是显眼。
🎈其实,我来就是为了把打折券用掉,她嘱咐过别浪费了,她真是个爱占小便宜的家伙。
活到这把岁数,先离开的那个才幸运啊。
所以,请不用太难过。
🎈一个接一个,为什么都说走就走。
🎈不管是大鱼还是小鱼,只要离开了水都会死。
但是在死之前会挣扎很久很久。
导演的亲身经历是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情绪饱满带来的共情是编出来的故事无法拥有的,但是亲身经历最大的限制,也就是在不断地写实,主题立意却不那么重要,显得虚无缥缈。
我认同有人说的这是导演拍给自己的回忆录,真实的情绪,真实的救赎,无关国别,无关男女,无关年龄,就事论事,没有主观评价。
在我看来,男主在日本遇见的人和事并没有让自己释怀,最后的叫卖嘶吼更像是无端地发泄。
日本的社会大背景,自身家庭的压力沉重打击着一个孤独少年,南国亭发生的故事抚平了他的焦躁,他学会了解决问题,却依旧无法阻止问题的发生,影片并不温暖,也没办法温暖,在男主做出每一顿都要送那对老夫妻两碗杏仁豆腐这个决定时,就已经来不及了。
这就是题目里的离开吧,南国亭的人相聚再四散。
真实世界就这样,平淡,没有任何评价,你作为一个外人也没有资格评价。
群像,坦诚,情绪也许是这个片子最大的优势。
或许对于那些有过国外生活经验的人来讲,这个片子无疑是戳中他们的痛点,但对我来讲,理发店里的老夫妻,理惠的老年痴呆母亲,是我最希望能多了解点的故事,却戛然而止。
似乎每个故事都戛然而止,甚至是那些本该足够引人深思的话语也戛然而止。
我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导演自说自话,真实情况就发生这么多。
影院的灯重新亮起来的一刹那,我在思考我为什么来看这个电影,105分钟一点东西没有得到,甚至没有思考,来看八个人在日本如何孤独,如何相互取暖,最后又回到孤独。
我期待自己能从众多娱乐片中挖掘到一点深刻的视角,但好像最后还是在娱乐,一种变相的娱乐,观看,然后离开,正如同片名一样,我最后也从电影院起身离开。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已经是看完电影的第二天,我重新回顾这个片子,也许真实世界就是这样,思考啥呢,没什么值得思考的。
慢慢走,慢慢看,慢慢欣赏,慢慢让它逝去,最后也让自己慢慢离开。
如果电影只是想传达一种平静,那我觉得达到目的了,但如果想叫好又叫座的话,删减一点人物,细致挖掘一两个深刻的故事,或者拍成纪录片,会更好一些。
很期待这种有着细腻情感的特别导演能挖掘出令人深思的故事,我觉得足够有潜力。
作为处女作已足够好。
像水,观众是鱼。
错过了片头1-2分钟,情绪也能很快进入。
真挚又克制的感情借由顶尖港台日影班底制作,得到了很好的演绎诠释,还带有一些混血般独特又熟悉的质感。
个人认为有些情节和意象的设计还是过于工整了,每一处细节和台词都能得到互文,就会显得有些刻意和虚假,不必陷入前后呼应的窠臼,生活就该像有些人突然消失一样自然。
太喜欢张艾嘉老师了,真的好可爱。
映后导演连线加分,不知是因年轻还有些敏感稚嫩,李亘毫不避讳自己的身份和缺点,以及所有正常人都会有但如今作为公众人物可能不会选择表露出来的消极想法,如此真实,毫不犹豫地主动将自己剖开与大家分享。
哪怕是在场观众逻辑错乱毫无共情能力的批评,他也安静专注地听着,目光仍旧真挚热烈。
张艾嘉老师写信告诉导演要解决问题,可面对问题本身已足够难能可贵。
可惜因为时间问题没能与导演对上话,期待您的下一部作品。
看的时候一度想挠墙,但是后劲很大。
整个片子又散又乱,视角乱跳,且完全感受不到小李和片中任何一个人物的羁绊。
漂亮话讲出来的苦难+唯美精致的画面,只感觉到银幕内外的人都在装深沉,导演对准的似乎是我好苦难,我好优雅,而不是生活本身
虎父无犬子
现在的国产电影能不能少起点和网红乐队歌名一样一长串的名字
锦鲤游在神奈川,游弋出了风轻云淡的群像。“你好像也没什么变化啊”,是啊,短短一年的交换生,不用指望什么可见点成长。真正的成长,是12年后将记忆变成了还不错的电影,终于不是“无言点结局”。
真的好看,轻盈又灵动。讲述了各种状态的孤独,不论身在异乡,还是儿女双全,其实都是孤独的。邱天好美,但张姐更美啦。另外幕后阵容太强了,从音乐到画面都是高级质感,所以导演处女作能有这个水平也合理。我最喜欢的一幕是日本老太太对着镜子对女儿说有鬼,衰老带来的孤独感真是致命。
无旁白版《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开头收东西还蛮好玩,有种私人情感即将迸发的感觉,但之后直到结尾就真的是白开水到感觉连说大无语事件发生都没办法说……日本留学生那么多问题,但基本还是在拍家庭、绝症、同族裔这种换个国家城市也能说一下的话题,顺便再暗自里觉得人家都会人就是看不起外地人了啦,然后一年过去每个人的日语还说得那么@&#¥*,实在没有感受到什么东西……
无聊
广影 日本基层生存实录?感觉形散神也散?
观后感:产生一种原来做导演和编剧这么简单的错觉
国产电影需要多一点这种题材的电影,淡淡的能治愈,还能在其中看到异国他乡华人的生活。
诚恳又带有一丝慰藉,气质很让人舒服。
淡然的處理有時是好事,有時則不然。本片屬於後者。
导演拍的是自己最熟悉的题材吧,身临其境的日本留学生活,有种像在看日影的感觉。最成功的是选了一群非流量的演员,普普通通能够让人relate。说真的流量明星就该去接广告上综艺,别来霍霍中国电影我看了会谢...
人物感觉强行串联 全场和齐溪宋宁峰一起围观可能存在的他俩离婚场景
平平淡淡,但很温暖,也有那些动人的时刻,每个异国他乡留过学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吧
不知道到底讲了什么故事,不过我也想去做一年的交换生,年年做
靠着叔叔阿姨的关系硬托出来的导演就参考阿斗吧
上映一年后,今天忽然有了一场映后见面活动,来了导演李亘,齐溪和牛超。挺舒服的一部片子。不过确实在气质上很像一部几年前台湾爱拍的日式人生况味片。但这是导演自己确实的人生经历,是来源于他自身的人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