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是周三,正好是华纳影城每周三电影全场半价的日子。
几个同事一致决定去看进口大片《翻译风波》,聚餐自然是免不了的,便相约下班后在古城路的木棉道健康食坊会合。
之所以选择木棉道,很大一个原因是受了早报上隐性广告的影响,它没有赤裸裸的叫卖噱头,却在字眼行间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地挑逗你的味蕾。
再加上先前也去过几次,感觉尚可,于是便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这家食坊。
遗憾地是这次的聚餐并不令人愉快:包厢最低消费150元,可配套设施却远远对不起它的价格,彩电信号奇差,效果已与黑白无二,更搞笑的是连遥控器都坏了,换台只好全手动;菜价也有点吓人,贡丸3块一个,如果点一份枸杞贡丸汤的话,汤钱还得另算(服务员很有礼貌地说我们这里提供的是正宗的台湾贡丸,晕哦,真想找阿扁跟她当面对质);最要命地是上菜速度奇慢,且份量偏少,同志们基本上是上来一个消灭一个,最后竟然出现了等菜吃的尴尬场面,在数次催促仍未有结果的情况下,气得饭桌上的数位MM也顾不上平时的淑女本色,用筷子敲打菜碟高声抗议。
电影8点15分开场,我们已无心恋战,退掉了迟迟不肯现身的清蒸鲶鱼,买单走人。
肚子还是不踏实,于是决定兵分两路,男同胞去买票,女同志则去买最近火遍全市的台湾鲜奶麻花,最后在华纳碰头。
开演前的几分钟,我们终于大包小包地冲进了影院,状观的场面也随之出现,三男三女整整齐齐地坐在舒适的观影座位上,一声“操家伙”后人手一根粗壮结实、香气四溢的鲜奶麻花,个个狼吞虎咽、咬牙切齿,好不快活!
一块钱一根的麻花下肚再咽几口水,感觉有点撑,回想刚才在木棉道花掉的140块冤枉钱,不禁感叹还是鲜奶麻花的性价比高,用南宁话说就是“好抵啊”,哈哈!
随着全场灯光的熄灭,电影开始了。
记得该片上映时,宣传上基本以联合国实景拍摄及尼克尔基德曼、西恩潘影后影帝联袂出演作为卖点,现在看来,确实如此。
片中出现了大量联合国总部内部设施的镜头,如同声传译的工作间、各成员国席位的近拍、甚至是供各成员国代表休息的咖啡厅等,这些场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少观众对联合国总部的好奇心。
不过对偶来说,更关心的是故事情节及演员的表演。
应该说该片的剧本还是出色的,它以联合国翻译员尼克尔基德曼在回工作间时无意听到了有人要秘密谋杀前来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的马拖博国总统(同样也是个在国内搞大屠杀的暴君)苏瓦尼作为引子,却没有让故事陷入到女主角被追杀——警探为其贴身保护——最后揪出凶手,申张正义的俗套中去,而是伴随着尼克尔基德曼身份背景的逐渐明朗及案件调查的层层深入而抽丝剥茧般一步一步地揭开了事情的真相——“苏瓦尼总统策划了自己刺杀自己的假戏,因为被刺杀后仍活下来的人会获得比原来更多的威望”。
这一招确实很高明,不知道编剧从去年绿蓝竞选、阿扁被刺最终当上总统的事件中汲取了多少灵感。
对国内很多观众来说,片中诸多陌生的老外的名字让他们伤透了脑筋。
这里有个“赛门”,那里又冒出个“索拉”,时不时地又钻出来个“库曼库曼”。
这些非汉化的人名对观众理清人物关系及理解剧情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席间经常可以听到“赛门是谁”、“索拉是谁”之类的窃窃私语,我身边的一个同事就是因为受不了这样的煎熬而用手机玩起了偷拍,直到一场爆炸戏尸横遍野才又让他回过神来。
作为该片另一卖点的影帝影后,应该说发挥正常。
妮可基德曼还是那么有气质,独立、坚强,怎么看怎么好看,真弄不明白阿汤哥怎么想的,放着这么好的一个老婆不要,非得去跟那个要身材没身材、要气质没气质的的佩内罗普克鲁兹厮混,有钱人的taste真是好难讲的。
西恩潘演一个因妻子出了车祸而借酒浇愁、郁愤难平的警探,应该说这样的角色设计相当讨好,容易搏得观众的同情。
可惜类似的角色在梅尔吉布森的《轰天炮》里已经出现过了,看样子电影里警探那口子都属于高危人群。
个人感觉尼克尔基德曼的整体表现略好于西恩潘,片中西每每提及妻子便声音哽咽,满面凄苦,感觉有点过了,也许是他当年痛打麦当娜的事迹给我印象太深的缘故,见不得他对女人作柔肠寸断状,呵呵。
喜欢看动作片的观众可能会有点失望,因为全片只有一场爆炸戏,但影片在气氛渲染及场面调度等方面极具张力,使得这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惊悚类型的剧情片毫无冷场。
拎着吃不下的麻花走出华纳的时候,我得承认自己很享受这样的夜晚。
突然想起了同事在看片时冒出的妙语——“你说这些坏蛋为什么非得三更半夜在联合国总部的会议大厅里密谋这些见不得人的事呢?
在宾馆的房间里谈不行么?
”呵呵,生活原本就够无趣的了,如果电影再如生活般刻板,岂不是太残酷了?
秦无邪的电影笔记(2005-5-11)
翻译风波 (2005)6.62005 /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 悬疑 惊悚 犯罪 / 西德尼·波拉克 / 妮可·基德曼 西恩·潘
The Interpreter 基本上归于剧情、惊悚这个类别,不过在不断插入的回忆和沉重的家仇国恨、身世之感之间行进,将稍嫌缺乏想象力的阴谋抽丝剥茧的过程不免流于拖沓,加之华丽的动作场面缺席,初识sean penn的惊艳也只够支持我耐着性子看完整部片子而已。
到最后才惊觉分明是电视里狗血的武侠言情剧的套路和设定。
女猪被一连打上灭门血案、理想幻灭、爱人离弃以及挣扎半世才发现支持自己的东西几乎从未存在的整套标签后等待走内敛硬朗专情路线的男猪用亲身经历教育她并把她拉回健康阳光如释重负的人生中来。
导演Sydney Pollack,曾经以Out of Africa (我姐姐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呵呵)在奥斯卡风光一时,导演作品不算多,但几乎部部佳片,计有Random Hearts,Sabrina,The Firm(糖衣陷阱,这部最怀念,是我看大片的开始,还没有vcd的年代,由台湾同事copy录像带偷偷带进来的,阿汤帅到不行,看得我这过瘾啊),Havana,等等等等,而且全是大cast加盟的。
另外担当制作人的佳片更多更好,什么冷山啊,尤其是Heaven,和罗拉快跑的导演Tom Tykwer合作,没看过的快去找,好看得不得了啊,热泪推荐。
本片很多朋友相信都在电影院看过了,剧情我就不介绍了。
比较欣赏的地方是叙事的节奏很难得的冷峻,也没把片子搞成一般大片般的火爆,山崩地裂什么的。
听说是联合国史上第一次把地方借出来拍电影,厉害。
想起当年看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里的联合国果真是一副布景的记忆,更加佩服剧组的神通广大啊。
主要的看点还是在两个演员身上,奥斯卡的影帝影后组合啊,强!
尤其是Sean Penn,喜欢他很久了,演戏时眼里有种点燃别人的热诚,赤子啊。
这样人也会打老婆?
可见玛多娜有多招人烦了,哈哈,玩笑,玩笑哦Nicole Kidman,也说一句吧,越来越漂亮了,对,保持住,不理阿汤那老东西!
:)
「Everyone who loses somebody wants revenge on someone, on God if they can't find anyone else. But in Africa, in Matobo, the Ku believe that the only way to end grief is to save a life. If someone is murdered, a year of mourning ends with a ritual that we call the Drowning Man Trial. There's an all-night party beside a river. At dawn, the killer is put in a boat. He's taken out on the water and he's dropped. He's bound so that he can't swim. The family of the dead then has to make a choice. They can let him drown or they can swim out and save him. The Ku believe that if the family lets the killer drown, they'll have justice but spend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in mourning. But if they save him, if they admit that life isn't always just... that very act can take away their sorrow.」「Vengeance is a lazy form of grief.」「THE GUNFIRE AROUND us makes it hard to hear. But the human voice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sounds. It can be heard over noises that bury everything else. Even when it's not shouting. Even when it's just a whisper. Even the lowest whisper can be heard - -over armies... when it's telling the truth.」
总是感觉最后的剧情在中间的时候已经给我们答案了,影片末尾就是给我们答复而已。。。
Nicole Kidman依然是那么pp,虽说化妆的功劳也挺大^_^,不过她还是我最喜欢的美国actress 全片情节编排紧凑,悬念迭生,就是好莱坞惯有的爆炸之类的大场面没有,最紧张的部分还要算是公车那一场戏
这个片子太没有力度了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反而是那个SB的探员Doug的死,我的说话是——活该!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工作本来就是离死神很近的,警察,军人,特工……这是最危险的工作了。
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就要有随时死亡的觉悟,尤其是在执勤的时候,他们要时刻小心,即使面对的只是一个小孩子也要抱着一万个小心,因为小心一次并一定会死,但死亡都是因为不小心。
这个危险在电影一开头就提示了出来,那个冷漠的黑人童军The teacher said good day to you,两个成年人又为他的杀人纪录添了一笔。
而显然Doug探员并不适合这个工作,他粗心大意,他没有经验,他胆小怯懦,他犹豫不决……他一开始跟踪一个普通人几乎暴露;杀手在他的眼皮底下进入目标房内……他的错误太多,而他的最后一次错误葬送了他——出于自保,他应该不顾一切的下车;如果高尚一些,或者更冒险,不确定的做法就是让所有人下车。
他既不顾及到自己的生命安全,同时又拉了一车的人为他陪葬。
即使他已经死了,我认为这些被炸死的人们应该找这个人来负责。
我显然无法理解这样的一个人是如何成为一个特工的!
嗯,原来是个黑人啊。
哈哈!
(PS:我是种族主义者,我从来都不避讳这一点,我讨厌黑鬼!
他们愚蠢,懒惰,闲散,最重要的——他们都很黑,非常黑)----------即使是美国这样的国家,他们的暴力机构都有如此大的威权,那怀疑的态度,神经质的眼神,粗暴的动作……然后就这样强力地撞过了别人的生活,强加自己的观点,挖掘别人的隐私,约束他人的行为。
那个探员的头目,因为自己手下的愚蠢而导致了多人的死亡,他却因此冲着一个女人磊哭大叫,并且把这些错误归咎于这个可怜的受到惊吓的女人,这是如何的蛮横啊。
同时,他们可以走进一个女人的卧室,或许在她睡着之后拍下她穿着内衣时的样子?
可以想象,在强权专治的中国,这些暴力机构们是如何的如鱼得水。
从这些人手下少受一些罪的方法,或许只有你有个好爸爸,有钱或者有权?
或者,与对方谈恋爱?
哈哈
在我心中,西恩·潘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影帝,他把愤怒燃烧至火山爆发,他把沉闷压抑至地下涓流,他把激昂发挥得无以复加,他把悲伤演绎成天恸地哭。
然而在《翻译风波》中,把悬疑与惊悚一如始终笼罩在我们头上、扣人心弦如针毡的,却是影后妮可·基德曼。
距离妮可与阿汤哥离婚已久矣,在我们为如此一段绝世情缘而悲戚叹息的同时,我们也惊喜地发现妮可与阿汤哥的演艺事业均风生水起,丝毫不比之前差。
如此让人倍感欣慰。
而妮可,始终是影迷心中最美丽的影后级人物。
在《The Interpreter》中,她丝丝入扣、精湛而专业地演绎了一个同声翻译员在无意中听到一桩谋杀阴谋后受到各种压力各种质疑各种危险下的故事。
妮可的表演,如高山茂林,清风徐来,哗哗作响,毫无人工之痕迹,毫无娇柔之做作,全是手到拈来,却让人迷失其中,不可自拔。
虽然《翻译风波》题材并不新颖,Sean Penn与Nicole Kidman之间更无爱情可言,但西德尼·波拉克的这起间谍悬疑戏,却依旧深得影迷的心,只因为西德尼·波拉克把紧张得让人窒息的气氛、人物的复杂、事态的严重拿捏到毫秒级精准,让人大气不敢放,眼睛不敢转,只愿在妮可的金发碧眼中迷失自我,任其摆布。
为什么我会把尼可看成隔世情缘里的玫格瑞恩,因为她突然裹的跟粽子一样,并且上演柏拉图式的暧昧。
画外音,其实我对非洲还是很怀念的。
为什么非洲会成为人权的悖论之地引无数红十字会和联合国弄潮儿竟折腰,白人与非洲的不解原罪和白人世界先进的人权理念撕逼的不可开交,抛开这一切,非洲是个充满了活力的美丽世界,尽管热的要死,依然比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更让人有存在感,我不知道为什么,有时也想再去,妮可高兴的说我回家了这样的情景让我一点都不感觉陌生。
但是非洲本土的人民、政治和经济、战乱和疾病是永远无法避开的。
它只是在讲一个故事而已。
我知道它在煽情啊,但她煽得让我感动了,我就说它好。
之所以写这篇一点都不像样子的评论,只是不想让自己忘掉影片里提及的那个非洲部落里古老的处理有罪之人的方法:绑住扔进水里,如果受害人家属决定让他死,就没有人去救他,这一家人得到了正义,但丧亲之痛会永远伴随着他们;如果他们选择放过罪犯,还他生命,就证明他们承认世界上的事情有时候的确不公平,但同时,丧失亲人的伤痛也将永远离他们而去。
如此美丽的非洲女人..是选择外交,还是战争?
她说:“毕竟和平没有枪来得快”。
妮可一贯的清冷迷人,西恩还是一副严峻的表情,这样的组合,我原先并不看好,却未料到结果这般震撼。
相互吸引?
这部片子的主题不是爱情,但还是存在着温暖。
政权,枪杆子。
回到非洲后的你,相信还是会奉行自己坚信的外交手段吧。
影帝影后联袂。。深入联合国内部拍摄。。同声翻译与国家暴动会有何联系??蛮沟人心。。
我看着还行,不过如果你是MM,这片子就算了。另有一点很搞,Nicole忆起非洲,居然对着满墙精致木雕(疑是南美某旅游纪念品商店淘的),吹起中国笛子。
虽然乱了点,但是是让人喜欢的调调。然后这一次才发现,Nicole Kidman的眼睛真的蓝得像是一面海,会让人陷进去。
超爱里面的扮相!!
女神颜值最高的时候,就冲这个都得给四星。马尾加斜刘海,大蓝眼睛,嘴唇薄跟刀片似的,整个电影里面,妮大姐从刚开始柔软的妹子,最后变成一抹锋利的刀刃,看的人都心疼。
2009.2.28.20:37...Sydney Pollack作品.Nicole Kidman.Sean Penn.没有想象中的好.但Nicole每一个镜头都让我醉...纽约拍的.加上Bonus Features整个一UN宣传片...
非洲国际问题背景,带点悬疑,随着双方的了解慢慢清晰。nicole在里面的造型很青春靓丽呀^_^
第一部进入联合国大厦拍摄的电影,对非洲贫困、战乱带来的影响印象深刻,不是一个人能改变,需要更多人关注
越看越没劲的片,一开始还有点紧张,接着被女主的美貌吸引,妮可那时脸还没僵,肤白胜雪,蓝眸金发,怎么看怎么美的阶段。。。然而,剧情松松垮垮的,时常稍有节奏,立马进入尬聊,看得人百无聊赖。
小时候看的啦。。。当时哪里见过世面呢唔。。。。。所以觉得好棒呀~~嘻嘻
节奏太慢 没看出悬疑味也没什么政治味 sean penn很帅 恩
妮可人美但片子都```不太好看```````
2020年重看这片子真的是个小制作,滥用煽情,滥用桥段,烂俗的拼凑。尽管一把年纪的尼可基曼依旧美得冒泡。。。
肖恩.潘和妮可.基德曼的组合,还能说什么?就像御姐和休.杰克曼在《澳洲乱世情》里面的演出一样老道。老戏骨就是不一样。剧情还是算不断起伏,但是情节硬伤还是颇多。不多看在在UN总部拍的份上,真实还原程度上讲还是很不错的。所以就三星+一星=四星。以上。
总是感觉剧情在中间的时候已经给我们答案了,影片末尾就是给我们答复而已。。。Nicole Kidman依然是那么pp,虽说化妆的功劳也挺大^_^,不过她还是我最喜欢的美国actress全片的剧情有点复杂,也就是因为此而情节编排紧凑,悬念迭生
有美女无帅哥...剧情一般,女猪形象和非洲难民相距甚远,就这样吧
原来在CCAV6看过,一点印象都没了。。
妮可真好看,这个深度还是蛮有的。即,以德报怨
记得最早是在央六的佳片有约看的,那时候读初中还是高中记不清了,记得但是看完之后觉得特别惊艳,大概是因为没有看过太多悬疑类题材的电影。今天很偶然又看了一遍,没有当年觉得那么好看了,因为剧情确实存在硬伤吧,但是惊喜之处是,我才发现影片英文原名The Interpreter,十余年前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又怎会想到我后来学了口译,也会成为一名口译员呢,只是永远没有机会和能力成为联合国的口译员,那应该是每个学口译的人的梦想吧,就我个人来说这部电影意义还是蛮大的。最后感叹一句,妮可好美啊!!
convin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