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

Normal People,普通人类(台),普通人,常人

主演:黛西·埃德加-琼斯,保罗·麦斯卡,艾略特·撒奥特,莎拉·格林,德斯蒙德·伊斯特伍德,英迪尔·马伦,莉亚·麦克纳玛拉,尼亚姆·林奇,费昂·奥谢,利兹·菲茨吉

类型:电视地区:爱尔兰,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正常人》剧照

正常人 剧照 NO.1正常人 剧照 NO.2正常人 剧照 NO.3正常人 剧照 NO.4正常人 剧照 NO.5正常人 剧照 NO.6正常人 剧照 NO.13正常人 剧照 NO.14正常人 剧照 NO.15正常人 剧照 NO.16正常人 剧照 NO.17正常人 剧照 NO.18正常人 剧照 NO.19正常人 剧照 NO.20

《正常人》剧情介绍

《正常人》长篇影评

 1 ) lucky to be alive

用聊天时老王曾经告诉我的话作结吧——蒋方舟说,年轻的时候总是很看不起那种一眼望得头的平庸生活,但踏上社会才发现平庸生活是一件很难的事,要聪明还要努力,才能勉强过上那种所谓的平庸生活又是一些念念叨叨👇🏿记录一下【看完前八集时】我对男主目前的看法是:他的言行举止让我觉得他对女主的爱没有他口口声声说的那么深,他最爱的人是他自己。

但这也无可厚非,人之常情,就是挺惋惜的。

男主私下和女主交谈的时候每回都是含糊其辞,“如果你不想见我我会很难过,我会想你的”之类的 让我感觉他确实不自信,然后有点恍惚,可能他最在意的是自己。

他问女主,你会假装看不见我吗?

我觉得其实是他会假装看不见女主,而事实确实是。

高中时期女主很明确地表示了见了面绝对会和他打招呼,表示了爱他,他却在朋友们欺辱女主时一言不发,舞会上女主被摸胸时也没有出手...大学时期他稍微长大了些,但还是经常伤害女主,没钱付房租要回家的话,也不必说那些话来伤人吧...是因为觉得自己不配吗.. 如果觉得自己不配那之后就不要招惹人家嘛... 各自安好就行 他问女主要裸照,却对女主问自己要表示质疑,说“那个操你的大高个”等等言语,其实表现了他也没有特别尊重女性。

)他确实有在努力改变,比如终于指出朋友把npy裸照给别人看,在公共场合碰了女主... 男主确实比jemmie好,性爱上还有平时相处都是。

jemmie就是在揩油嘛,还搞歧视,无语。

男主妈妈我觉得特别棒,很尊重别人、用心对待,及时指出男主的错误等等。

如果二人是朋友我会觉得很好。

从恋人角度出发,我觉得女主值得更好的,但真的有那样的男孩子吗... 【看完12集时】最喜欢11集,有两个转折。

观看体验就是在经历了两个变态男之后,我觉得男主没那么讨厌了,甚至变好看了... 就男主比较温柔比较尊重女主。

第11集时他也终于打开自己,展现出了男友力。

给女主一个新的家,一份稳定的爱,一个自豪的亲吻。

但还是觉得女主值得更好的。

【about Marianne】我非常喜欢女主,善良坚定美丽聪明。

原生家庭对她的伤害真的很大... 导致她在感情方面再受伤害... ps.从女主出现的第一秒就觉得她好看,仔细看过依旧这么觉得。

本季最喜欢的图 很美很有意境

这个结尾好美

of course性爱是平等的

太不容易了

 2 ) 《普通人》里的爱、性和性教育,和绕不开的自我成长

文 / 树落落有天无意看到了英剧《普通人》(Normal People)的宣传片,其实青春电影不是我这种中年老娘的taste,但是片花里男主气质稳重,是我喜欢的类型,本着“不妨看个青春恋爱脑的剧放松下”的心情看了,结果看完就上头了……我甚至暗下决心,等我家姑娘青春期的时候,我一定要把这部剧作为教育题材推荐给她(我是严肃的),但是想想那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保不准那个时候社会三观已经剧烈变化,用不着老娘落后的性爱观念了,所以想想,还是和活在2020的人来分享吧。

||《普通人》里的爱高中即将毕业的同班同学Marianne(女主)和Connell(男主)像是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女孩独来独往、好辩,男孩人缘极好、“对什么事情都不发表评论”。

眼神的交集伴随着轻轻的音乐,Marianne说,I like you.Connell说:“我们之间要是有什么的话,在学校就会很尴尬。

”喜欢一个女孩,却因为她太特立独行,害怕被取笑的Connell小心翼翼地向朋友否认他们的关系,Marianne配合他谈着秘密的恋爱,却终于在Connell另邀女伴参加舞会后,崩了。

而他最后发现,他那么在意身边那群朋友的看法(即便他不认可他们总是说些黄色笑话、没有边界地调戏女孩),而其实玩笑之外,根本没有人在意他真实的感受。

高大英俊的外壳之下,Connell是自卑的,维系着身边喧闹的友谊,是他摆脱自卑的救命草。

成长需要面对的命题,当然不只是脆弱的虚荣心。

在一个充满暴力和病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富家女孩Marianne,同样也是脆弱而敏感的。

她自卑,觉得自己平胸、也不够漂亮,追问着Connell和万人迷女孩的性经历。

内在如此相似的Marianne和Connell,只因为他们各自都未完成自我,带着成长的痛,交集又分开。

而离开小镇到圣三一学院读书之后,他们的角色设定,出现了反转。

Connell在陌生大城市里的不适应。

在文学讨论会上,每个人都侃侃而谈(Connell说,即便他们连原著都没有看过),而Connell却始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出身于寒酸的家庭,他始终穿着一双破旧的运动鞋,这在阶级明显的大学校园里,显得格格不入。

而Marianne再次出现在他的眼前,她衣着时尚,身边朋友成群,“他们和我们不一样”。

Marianne曾经对他说过的话,变成了他的台词。

出身,让他敏感而自卑。

而在和Marianne的感情之中,他无法隐藏、也无需隐藏,和她在一起,他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却因为太过真实,放不下的自尊、绕不过的自卑,终究让他再次推开了她。

而后经历了友人自杀的Connell,终于在他经年累月深藏的自卑之中,爆发了抑郁症。

演员把患上抑郁症的Connell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高大的身躯趴在床上,空洞着带着重重的黑眼圈的眼睛,敷衍地回应着周遭。

Marianne陪伴他走过了最黑暗的一段日子,他们隔着重洋开着视频电话,Marianne透过屏幕,鼓励他入睡,他把电脑放在床头,她放下书看着他熟睡的脸。

当他们再次在小镇上相遇,Marianne经历了她的哥哥最严重的一次暴力,鼻骨被无意中打断了。

Connell来接她,愤怒地把她的哥哥推抵在墙上警告。

“我爱你,没有人可以再伤害你。

” 原著里,对Marianne而言,这是Connell对她的救赎。

结局是开放的。

但是在荧幕上的故事结束的那刻,Connell和Marianne都获得了各自的突破和成长,没有无谓的承诺,只有彼此确信的爱。

而爱,需要以成长的内在为基础。

||《普通人》里的性同时,表达一下我对《普通人》里的性爱镜头的高度赞赏。

剧中只有Connell和Marianne的性爱刻画,其他关系都是一笔带过、或是透过讲述侧面反映的。

演员曾在采访中表达过,此剧的性爱镜头是在有专业指导在场的情况下,“以全然安全的方式拍摄的”。

这种基于尊重男女演员的前提下的拍摄,本来就值得赞赏。

另一方面,Connell和Marianne的性爱场面,并不是只以男性审美的角度拍摄的,完全平等的镜头之下,女性观众同样可以看到Connell的好身材,以及Connell微微呻吟略张开的嘴喷射出的炙热气息。

这样的刻画,得以看到两颗青春的心灵,同样的平等和激情。

而无法排解原生家庭的暴力的Marianne,离开Connell之后,她开始追求虐恋的快感,然而没有爱投入其中,结束之后,又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空虚。

Connell说:“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没有察觉到你在这方面的需求。

” Marianne告诉他,他们的关系里不需要这些,在他们的关系里,她能感受到“我能让你感到满足”。

潜意识里,Marianne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她曾经和Connell说,只要你喜欢,我做什么都可以。

甚至是她的好友提出3/P,她和Connell婉拒之后,她仍然会向他确认:“如果你想那样,我可以。

”一次又一次受伤害之后,Marianne仍在寻找自我的路上苦苦挣扎, “在人群之中孤立无援”。

当她从摄影师P友的强光灯下走出来,解开绑带说她累了,即便艰难,她仍在努力走出自我的束缚。

Marianne的性历程,其实是她和自我相处的历程写照。

||《普通人》里的性教育不得不说,男主的妈妈和男主讨论性与爱时的态度,简直就是性教育的典范。

这位年轻的单亲妈妈会在撞见Marianne和儿子下楼时,含笑表示自己不想八卦儿子的性生活。

然而在得知Connell邀请了其他女孩而不是Marianne去参加舞会之后,她又会愤然下车,质问儿子究竟有没有在学校和Marianne打过招呼,质问儿子究竟在害怕什么。

她会因此直接告诉儿子,“你知道我是怎么看你的吗?

你这没用的东西,真给我丢人。

”尽管镜头不多,但她对儿子的爱与责备,总是很及时。

如果每位妈妈三观都这么正的话,大概这个世界会少很多伤害别人而不自知的男男女女吧。

Normal People,有我们每个人都绕不过去的影子。

 3 ) 普普通通的痛苦

这部剧的名字很有意思,“Normal People”,意思就是像我们这样的普普通通的人。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几乎都觉得剧名是在反讽了,那么特别的Marianne ,美丽但孤僻,自负却孤独。

那样温柔的Connell,聪明上进也精明。

怎么可能是“Normal People”。

然后我就想到了自己,想到自己与周围朋友们的格格不入,想到自己忽然决定放弃参加同学聚会,停止更新朋友圈,我是那样一个孤僻的喜欢安静的人,突然对于扮演一个有趣合群的人失去了兴趣,也非常疲惫。

我总觉得当镜头靠近再靠近一个人的时候,他/她的人生都是异常复杂的,再奇怪的人都可以有被理解的可能,再普通的人都会有那么多深刻的体验。

我们都有差不多的痛苦,一点点闪闪发光的地方,做错很多事情,孜孜不倦地寻求爱。

女主角家庭富裕,美丽又聪明,感觉一切美好近在眼前,却有一个冷漠阴暗的家庭,Marianne不喜欢高中学校里的同学,所以也从来没有试图融入其中,与之相应地,Marianne也受到了大家的排斥和不友好的对待,使得她的生活处境更加的艰难。

男主角Connell在高中广受欢迎,他尽力成为老师、同学喜欢和信赖的对象,从不对任何事情发表观点,也非常懂得人际交往。

虽然家境不好,妈妈却非常的体贴和包容。

我觉得男女主角的性格受家庭的影响非常大,为人处世的方式也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一定关系。

Connell和Marianne同是一个班的学生,同样成绩优秀,性格和人缘却截然相反。

但其实他们两个人都是非常特别的人,品味也很相似,这样的两个人互相吸引,慢慢地走在了一起,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Connell真的好温柔,无论做什么都先征求Marianne的意见,无论做错什么都先道歉。

他们刚开始在一起的时候就有很多做ai的场景,但是拍得非常美,,,,/捂脸/。

身体部位露出很多,却不让人觉得色情,可能是两个人身材都很好,总让人觉得是在看中世纪的那些裸体油画。

Connell不想让学校里的同学知道他在和Marianne交往,怕自己也变成被孤立的人。

Marianne虽然表示理解,但是也会有一点点难过吧。

学校里的同学当面侮辱Marianne的时候,男主角就坐在旁边静静地听着,舞会上有人对女主角动手动脚的时候,男主角也没有出手阻拦,虽然非常理解,但是好替女主角难过呀。

男主角一直在学校里维持的人际关系其实也是非常脆弱的,他在舞会时对班花说了一句“fuck off”,不仅班花不理他了,大家也开始对他冷嘲热讽。

为了做一个融入集体的“正常人”,他邀请班花而不是Marianne去毕业舞会,Marianne为此伤心不已,直到毕业考试才去学校。

但其实大家都知道Marianne和Connell在一起了,仔细想想,这种事情怎么会没人知道呢。

小小的教室里,Connell总是转过头去看坐在窗边的Marianne。

Connell妈妈其实也一直知道雇主家的女儿放学待在她家。

小镇根本藏不住任何事情,Connell却那样对待Marianne。

高中篇就这样揭过。

离开熟悉的小镇,来到都柏林这样的城市,Connell没有像高中时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我猜想或许是厌倦了需要经营的人际关系的原因,或许也因为经济条件所带来的自卑感。

Connell白天去学校上课,晚上窝在房间看书。

成为了一个和高中完全不同的人,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镜头下的Connell真的没有高中时那么光彩照人,眼神也总是灰暗的。

他很像高中时的Marianne,虽然性格依旧温和,但却疲于应对人际关系,也因此非常孤独。

Marianne却来到了人生完全不同的阶段,或许离开家庭让Marianne觉得生活得以喘息,或许是离开小镇来到城市见识到更多不一样的人终于找到了自己归属的群体,又或许是因为高中的伤痛让Marianne决定融入集体中。

高中的Marianne眼神总是那么悲伤,大学时她变得放松了一点点,整个人感觉也开心了许多。

她的家境显然对她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助力,她的富有的朋友们经常聚在她家在都柏林的豪宅里,开party,或是聊文学。

她交往的男朋友和高中的Connell非常像,是那种热心于各种社交场合因此闪闪发光的校内名人。

Marianne在大学遇见 Connell后表示不希望朋友们知道他们在高中时的恋爱关系,Marianne说,我觉得非常难过,高中的时候我居然允许你那样伤害我。

听到这句话时,我知道Marianne真的变得坚强和理智了。

尽管还是会对Connell高中的行为耿耿于怀,Marianne却没有办法不去靠近Connell,不去对他好。

Marianne邀请Connell进入自己的社交圈。

但是Connell却没有办法融入Marianne的社交圈中,无论他怎样努力,但还是显得那么局促。

Connell真的在成长,他之前在高中同学骂Marianne的时候显得那么懦弱,但现在却在做融入Marianne的圈子里的尝试。

但是他们却第二次分开了。

Connell的兼职因为店面装修两个月被停掉,他没有钱支付房租,他对Marianne说夏天不会再来见她。

Marianne以为这是要分手的意思,就把Connell给赶走了。

而Connell的本意却是希望Marianne可以把他留下来。

这两个人自尊心真的都太强了,像两只刺猬,在别人伸手的时候,就一定要做出防御的姿态。

虽然这次分开非常奇怪,但主要原因还是两个人太相似,也很脆弱,缺乏安全感。

两个人好像都做好了随时分开的准备。

说分开的时候没有争吵,没有解释,那么决绝。

看到这里,我真的好感慨,即使他们那么相似,那么亲近,比所有其他人都要了解对方,都免不了误解,人真的太孤独了。

我实在觉得这两个人都太孤独了,他们即使非常喜欢对方,但却在不停地恋爱,或许真的非常需要陪伴吧。

但即使一次次的分开,彼此都有很多伤痛,Connell和Marianne却没有吵过架,从没有对彼此说过重话,也没有真正地断开联系。

感觉他们俩一直在恋人和朋友关系中自然地切换,或许是因为太需要对方。

后来Marianne开始有受虐倾向,在和别人的性关系中。

Connell问Marianne说,我从来不知道你有这样的习惯。

Marianne说,我在和你的关系中从来不用这样,那是非常自然非常享受的过程。

但现在我需要这种受虐的感觉来麻木自己或者说感受自己。

看到Marianne和Connell谈论自己的性生活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感动,我发觉Marianne和Connell之间的感情不仅高于友情,甚至高于爱情,更像是家人。

Connell不在乎Marianne和谁发生关系,他更想知道为什么Marianne要选择伤害自己,他因为Marianne自虐的行为感到痛苦。

Marianne在瑞士生活的时候,她的摄影师男朋友给她拍裸体的关于SM的一组照片。

拍摄过程中,她忽然就想起Connell给她发的一封封邮件。

他说,Marianne你非常非常优秀,你值得所有最好的,美好的事物。

如果你遭受了不好的待遇,那也不是你的错。

Marianne脑海里一遍遍闪过这些文字,就决定放弃了拍摄。

我没有办法体会Marianne的痛苦,在剧情里我只看见了一个冰冷的家和同样冷淡的家人,关于这样一个家庭的前因后果,肯定也是非常悲伤的故事。

我只看见,Marianne因为痛苦而甘愿受虐,用另外一种痛苦来消弭这一种,真的太令人心痛了。

不管Marianne是真的因为Connell的邮件而治愈了心中的伤痛,还是不忍看到Connell为自己的痛苦而痛苦,我都为她不用伤害自己却可以正常生活而开心。

Connell留在了都柏林,好像是一个图书管理员。

Marianne一直在瑞士工作,他们距离很远很远,一直用邮件联系。

他们后来能够见面是因为共同的高中同学的离世。

Connell对这位高中同学的自杀非常难过,甚至有抑郁的倾向。

这部分情节我看的非常困惑,因为我不觉得Connell对这位高中同学有这样深厚的情感。

在我的理解里,高中同学的离世更像是一个导火索,让Connell发现了自己的处境,他一个人居住在陌生的并不喜欢的城市,朋友寥寥,事业上也没有任何的起色,女朋友也离开了他,他没有办法回到家乡也没有办法忍受城市的生活,最亲近的Marianne住在遥远的瑞士。

他最崩溃的时候黑眼圈浓重,感觉他整夜整夜地睡不了觉。

他和Marianne视频,Marianne让她把电脑放在床边,两个人就这样开着视频一整晚,早晨醒来的时候互相道早安。

真的非常美好,好像无论多少伤痛都可以承受,只要对方给予治愈的力量。

后来他们都回到小镇,一起看球赛,一起吃冰淇淋,共同度过闷热的夏天。

在Marianne的鼻子在哥哥的重力推门下受伤时,Connell飞奔着赶来,恶狠狠地威胁哥哥。

我忽然就想起高中懦弱的Connell,这么多年,成长的不止有Connell的性格,还有和Marianne的感情吧。

Marianne和Connell都变成了大人,可以抵御伤害也有保护对方的能力。

他们爱彼此,从青春年少到成熟稳重,时光连成一条绵长的感情线。

Connell和Marianne在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展现出惊人的相似,非常爱对方,始终拉住对方,在人生最痛苦的时候不至于掉入深渊。

也不停推着对方往前走,我知道你是最好的,你也值得最好的。

Connell说自己不喜欢城市,不可能在不认识一个人的纽约独自求学,Marianne却明白Connell更想要的是什么,或者说什么对于Connell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而什么是必须要克服的。

最后的最后,Connell在Marianne的鼓励下决定去纽约进修文学硕士,Marianne选择留在都柏林生活。

我相信这是很好的安排,Marianne的朋友们都在都柏林,她不想也不用再孤单地生活在远方了,她要现在的陪伴。

而Connell内心是渴望和喜欢文学写作的,他需要一个机会,也需要找到曾经的自信非凡和光彩照人。

Marianne 过去说Connell可以对她做任何事情,她也愿意为了Connell高兴去做所有事情,现在她选择生活在自己喜欢的城市,而不是去陪伴Connell,Marianne选择把自己放在人生顺位的第一个,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成长和健全的人格。

分离和相聚都是相对而言的,我期待他们人生途中更多的故事。

回到剧名“Normal People”,就有非常多的感慨了。

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呀,带着隐性的痛苦慢慢成长,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变得自卑,去往更多更遥远的地方感受,途中遇到各种风景和朋友或是恋人,和最好的朋友分分合合,面对梦想止步不前,拥抱别人或是被给予,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处境。

每个人大致都是这样的,都逃脱不了生活绵密的网,但如果有像Connell这样温柔的朋友,生活也许就能够忍受一些。

(开玩笑的~)

 4 ) 不正常,比较酷

1、电视剧Normal People第十一集,玛丽安娜和康奈尔在康奈尔的小房间里亲热。

从高中时期的羁绊开始,她经历过几段糟糕的亲密关系,他见证朋友的死亡、和抑郁症缠斗,几番动荡波折之后,两人终于又回到了这张小床上。

那场sex scene拍得很美,缓慢而缱绻,背景是炎热的夏天里慢慢融化的冰棍。

就在两个人紧密相接的时候,她问他:will you hit me?康奈尔犹豫片刻,答道:No, I don’t think I want that. Is that ok? Do you want to stop?玛丽安娜眼神暗下去。

康奈尔退出去,缩在床边,不知所措。

过了一会儿,她说:You think I’m weird?在哭出来之前她逃离了康奈尔的家。

一场戛然而止的性爱。

冲突是突然爆发的,仅仅一句“will you hit me”就让整个剧情调转方向,从暧昧温吞的情欲戏急转直下变成分手戏。

为什么玛丽安娜要在这个时间点问出这个问题?

在康奈尔拒绝后,为什么她又瞬间崩溃,哭着离开?

一种解释是:玛丽安娜在亲密行为中有受虐倾向,她问这句话是希望康奈尔接受她的性癖好。

而康奈尔拒绝了,他如此温柔如此正常,更令她感觉自己是残破的怪人,无法承受,只能逃离。

这种解释合情合理,玛丽安娜的前几段亲密关系都涉及到SM的成分,只有和康奈尔在一起的时候才是vanilla sex。

但吊诡的是,在她和其他人的亲密戏里,玛丽安娜看起来总是心不在焉,时不时想要离开,反倒是和康奈尔,她几次强调:It’s not like this with other people,还说他可以对她做任何事。

玛丽安娜真的喜欢受虐吗?

还是,她以为自己喜欢受虐?

2、小说里,玛丽安娜和康奈尔分手又各自恋爱后的一次咖啡会谈中,玛丽安娜和康奈尔这样说。

Maybe I want to be treated badly, she says. I don’t know. Sometimes I think I deserve bad things because I’m a bad person.玛丽安娜成长于破碎的上流中产阶级家庭,暴力专制的父亲和哥哥,懦弱回避的母亲。

这样的她虽然聪明美丽富有,但自我评价很低,行事古怪乖张。

后来交的几个男朋友,声称爱她,却说不上是真的尊重她。

性当中的暴力,是否让玛丽安娜快乐我不知道,但一定让她感到安全。

这是她习以为常的亲密关系的方式——他们展示言语的、身体的暴力,以此彰显凌驾于她的权力,而她表演臣服。

在那场咖啡会谈里,小说作者兼编剧的萨莉·鲁尼借玛丽安娜之口讨论爱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I didn’t need to play any games with you, she says. It was real. With Jamie it’s like I’m acting a part, I just pretend to feel that way, like I’m in his power. But with you that really was the dynamic, I actually had those feelings, I would have done anything you wanted me to.(Jamie是玛丽安娜的某一任男友。

)那句名言怎么说来着。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bout sex--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 世界上的一切都关乎性,除了性本身。

性关乎权力。

(谷歌告诉我这话是王尔德说的。

)在和Jamie的亲密关系中,Jamie暴虐羞辱,玛丽安娜表演弱势的那一方,以此来取悦对方。

而和康奈尔一起的时候,他体贴尊重,他们的性爱中没有一丝暴力,却令玛丽安娜感到脆弱不安、不堪一击。

阶级、性别、原生家庭的伤痛,此刻都转化成爱欲中的权力交锋。

不是SM,胜似SM。

有人评论电视剧拍成了一个女性向porn,也有人说这就是一个上床上出真感情的故事。

我是先读的小说,再看的电视剧,觉得翻拍得很好。

(作者是主要编剧之一,以及,女演员气质也跟作者本人太像了吧!

)剧里的床戏都很好看。

光线充足,对身体的呈现坦率直接,两个人之间的情欲热烈性感,也不回避尴尬、困惑的瞬间。

玛丽安娜和康奈尔在身体的交汇中探索情感和欲望,每一场戏的情绪氛围都不一样,是一次又一次迎向他人的冒险。

3、一年多前,我和理论向导布拉乔在咖啡厅里聊朱迪斯·巴特勒。

当时我在准备政治理论的考试,书单里有巴特勒的Gender Trouble和Bodies that Matter。

读完巴特勒感觉更懂福柯,她讨论的异性恋霸权(heterosexual normativity)正是一种弥散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关系,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操演性别和性别对应的社会行为/性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巩固这种霸权。

就像福柯所说,we are always already trapped. 我对巴特勒理论中的出路感到困惑。

书里她提出两种反叛的可能:一是戏谑的政治(parody as politics)。

通过创造新的语言、新的词汇去描述那些无法被异性恋霸权所描述的身体、体验和情感。

二是身体的反叛(bodily subversion)。

如果说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是去性化/去身体化,希望女人摆脱身体的束缚,获得与男人等量齐观的自由。

巴特勒的性别政治则是泛性化,令“非男人/非异性恋”的身体和欲望得到表达。

布拉乔和我说,对于巴特勒来说,body可能是反叛的出路,但desire一定不是(书里有一句类似的话,我一时没找到)。

巴特勒不认为解放欲望是瓦解异性恋霸权的出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欲望不过是社会的投射。

即使是在最亲密的瞬间,我们也无法摆脱对既定性别权力关系的模仿。

但是,巴特勒可能会说,总有一些时刻,操演性别的时候,觉得不对劲、被冒犯、感到迷失。

那个瞬间就是挑战霸权、反叛的可能(possibilities for displacement)。

那一刻,我们并不置身之外,却看到了霸权的缝隙和出逃的可能。

剧里的Jamie真的喜欢施虐吗,还是他在模仿一个雄壮凶猛、充满男人味的男人(尤其是在他外表矮小瘦弱的情况下)。

玛丽安娜呢,她是喜欢受虐,还是她在SM的关系里感觉安全,无法想象一种更平等更自由更脆弱的性。

回到最初那个场景。

一种巴特勒式解读是,玛丽安娜在那一刻感到分裂。

在和康奈尔的亲密关系里,她一边沉溺一边感到失控,身体的感觉真实而强烈,和此前已有的性经历截然不同。

身体和欲望之间充满张力,玛丽安娜完全暴露了她的伤口和脆弱,不再佯装坚强、正常,给了这段关系更进一步的契机。

那一刻既是脆弱的片刻、动摇的瞬间,也是充满可能性的窗口。

4、萨莉·鲁尼这本小说的切入点很小,就是两个年轻人长达几年的情欲纠葛,讨论的主题却很大,阶级、性别、欲望、自由。

螺蛳壳里做道场,很厉害。

剧名叫Normal People,中文翻译成正常人或是普通人。

两个主角在周边的小社会里格格不入,觉得自己不够正常。

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逐渐看透身边那些看似正常的人也不过是纸老虎,实际各有各的困境。

所谓的正常/普通不过是社会的规训。

所幸敏感、脆弱的玛丽安娜和康奈尔拥有彼此,在深刻也充满龃龉的交往中探索爱欲的形状,创造出不太正常却独属于他们的关系,或许也能变得更加自由。

 5 ) 不一样的青春疼痛故事

一般一说到青春疼痛片,总能联想到很多抓马,尤其是中国青春片,有太多莫名其妙的分分合合,每次看到主角们撕心裂肺都会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没感情的机器人。

大部分青春片我都坚持不了半小时就想点击右上角,normal people的第一集正好半小时,但是我真的差点没看下去,不是因为尬,是因为太为marianne感到难过,我看这个戏之前都不知道我是个这么有共情能力的人。

但是我实在又被这个剧的氛围所吸引,两天刷完12集,还把书找来看了看。。。

看完真的感触颇深,又找不到人跟我交流,只好写一篇影评抒发感情啦normal people对我而言最特别的一点在于这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个两个青年人自我修补成熟的故事。

很多青春爱情影视剧总是陷入为了剧情而剧情的怪圈,人物的行为不是收到内在人格的驱动,而是单纯的为了制造情节而产生矛盾,也就因此产生了许多渣男作女角色。

marianne和connell的矛盾却不是这样,他们的每一次冲突都是性格使然。

marianne出生富人家庭,但是从小受虐缺爱,让她成了个外表冷漠,内心却极度敏感的人,她一方面渴望被爱一方面又觉得自己unworthy,因此总是无法经营健康正常的relationship。

Connell恰恰相反,有一个开明有爱的母亲,但是深受缺乏金钱之苦,这种苦让他缺乏自信心,盲目合群从众,没有坚定的心智。

他们这种性格是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所造成的,根本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渣,作,或者误会。

只要他们俩是这样的性格,剧中的矛盾都是完全无法避免的,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剧情才会更虐心更让人感同身受。

比如,当Connell失业无法继续留在都柏林过暑假时,他明明可以直接开口问marianne借住,而且连Connell的朋友都知道marianne是绝对不会拒绝这个要求的。

但是他对于自己金钱能力的不自信,对于自己配不上marianne的怀疑,和对marianne有钱朋友的嫉妒,让他根本没法开口,所以挣扎到最后只能说他要回家过暑假,甚至于找补着说 i guess you'll want to see other people, then, will you? 我猜测他希望听到的其实是marianne说不想找其他人,甚至于挽留他住下来,但是marianne却是个过于卑微和小心翼翼的人。

听到Connell的问题,她只会考虑到是不是Connell想找其他人了,是不是想分手,所以她只好回答 sure。

这种情况根本就不会发生在其他人身上,但是在他们俩身上确是无法避免的。

Connell和marianne的另外一个重要的breaking point是 will you hit me那次了,这个矛盾又跟marianne的自卑有关了。

marianne和Jamie还有lukas的关系参杂着很多bdsm的因素,喜欢玩sm讲实话并不是一个人心理不健康的体现,但是在marianne这里却是心理问题的体现。

bdsm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control,我感觉marianne喜欢bondage play并不是恋痛或者找刺激,更多是想体验失去自我控制完全submit的感觉。

喜欢sm并不是一件羞耻或者黑暗的事,但是我觉得marianne还是从心里为自己的爱好感觉到自卑的。

这里不得不说到书和剧的两个不同点,第一点,书里面marianne受到的家暴程度比剧里面深很多,哥哥和爸爸都严重家暴过她,妈妈也一直言语羞辱和打压她。

第二点,剧里面marianne和lukas分手是因为lukas逼迫她玩捆绑游戏而她不愿意,书里面则是marianne同意了lukas的捆绑甚至于进一步同意了lukas用布条蒙住她的眼睛,她的爆发原因其实是因为lukas突然说 i love you, and i know you love me。

也就是说失去控制并不是marianne无法忍受的地方,爱才是。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marianne由于过去的被家暴的经历和对爱的渴望,可能潜意识里面不自觉的把爱和暴力联系在了一起,她自己也觉得这种联系是病态的可耻的。

在lukas不提到爱的时候,尽管她也觉得恶心和麻木,但她是愿意继续的,只有在lukas提到爱后,她才像被点醒一样突然感觉到了惊慌和恐惧,她并不是恐惧lukas,而且恐惧自己内心的这种病态想法。

但是marianne对于完全submit的要求是迫切的,所以她之后才会在和Connell sex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提出这方面的要求,然而Connell的拒绝让她更加深信自己是病态的是weird的,也就是她崩溃逃离的原因。

从Connell的角度看,其实他并不是觉得sm病态,他只是第一由于家庭教育总觉得打人是错误的,其次他觉得marianne的要求是心理创伤的体现是一个也许由他造成的让他无法面对的事情,这一点在酒吧Peggy跟Connell提到marianne喜欢bondage的时候他的表现就可以明显感觉到了。

到了后来Connell终于找到了不用暴力也能让marianne失去控制完全臣服的方式,marianne也学会了不再依赖暴力不再为自己的需求羞耻。

通向女人灵魂的捷径是阴道,这句话用在这里好像也挺贴切的。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结尾了,这个结局在我看来并不是强行悲剧,而且人物成长必须要走过的环节,不这样写,marianne和Connell的互补型成长根本得不到体现。

的确,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他们终于解决了矛盾,marianne可以敞开心扉讲自己的家庭往事,Connell也不再为金钱自卑为不合群苦恼,但是他们的关系也可以被解读为co-dependent,如果一个人离了另一个人就不能活,那这种感情还是不健康的。

只有Connell选择离开,marianne选择留下才能真的体现出他们终于走出了过去的问题。

过去自卑的Connell是绝对不可能自己去纽约闯荡的,而敏感的情感卑微的以Connell的想法为中心的marianne是绝对不可能选择不跟Connell一起走的。

所以尽管结局疑似be,我还是很为两个主人公开心。

总而言之,normal people是我近几年来看过最细腻最感人的电视剧,真希望能有多点人都来看看这个好故事

 6 ) 有关康奈尔和玛丽安娜作来作去、分分合合的一些理解和剧名解释。

第一次分手:康奈尔渣男,邀瑞秋当毕业舞会舞伴。

第二次分手:康奈尔穷,没钱付房租;第三次没能在一起,康奈尔渣男,隐瞒正和海伦交往;第四次分手:康奈尔去纽约学习。

玛丽安娜对康奈尔的爱是无条件的,深沉绵远,无论分合远近,都在等他。

康奈尔没有把玛丽安娜当回事,一再伤害和背弃,谁知玛丽安娜却是他性情、灵肉最为契合的天生一对,背弃和伤害她,却令他自己过得不幸福。

表面上,玛丽安娜家庭背景好过康奈尔,应是康奈尔自卑。

康奈尔确实因为钱自卑,也被玛丽安娜那些富二代朋友嘲讽。

但玛丽安娜那不正常的家庭关系,粗暴强权的哥哥和唯男权是从的母亲,玛丽安娜更为自卑、敏感而形成讨好型,甚至自虐人格。

康奈尔的母亲说玛丽安娜frangible(or vulnerable?).两个人的这段关系,反而是康奈尔强势、主导。

玛丽安娜因为自身的严重缺爱而不自信,加上对康奈尔过于喜爱,而卑微之极。

出身低阶层、经济条件差很多的男生,在恋爱中,反而会仗着男性崇拜的社会风气和女生对他的死心踏地的爱而为所欲为。

这也是不少条件好的女生,反成为条件差的男生的PUA(Pick Up Artist)对象。

燕妮之于马可思。

康奈尔发现只有玛丽安娜能舒适地对话,只有和玛丽安娜在一起才能舒适地做回自己,包括做爱,他离不开玛丽安娜,玛丽安娜才是他的人生羁绊,才开始对玛丽安娜展现出男友力,保护的欲望,和尊重的意味。

说到底,也是很自私,出于他自己离不开她,需要她的目的。

玛丽安娜赢得了康奈尔正式、全部、人前人后勇敢的坦承的爱后,也治愈了自己,明白自己人生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自己是一个值得爱的人(尤其自爱),并不需要以捆绑式性爱来自虐、讨好男性,降低自尊,惩罚自己。

所以康奈尔在不在身边,已无关重要。

放康奈尔去纽约,倒不是出于“两情若是长久,岂在朝朝暮暮”的临时异地的期望,而是当下已验证了爱情,我在最美的时候遇上了最美的你,人生已无憾事,当再次披挂向前,你值得更多更好的人生阅历。

完全无私。

玛丽安娜的爱和境界,比康奈尔高不知多少倍。

康奈尔的虚荣、怯懦、自私、自卑……玛丽安娜缺爱、敏感、自卑、自虐……两个人都是正常人中的不正常人,两个人都努力想做正常人,活得很累。

玛丽安娜特别在意康奈尔是否因为她性爱中想受虐的想法而觉得她不正常而暴走;康奈尔因为在圣三一学院格格不入而患抑郁病。

最后,他俩都接受自己和正常人不一样就是正常人,而周围的所谓正常人都有点不正常。

巴勃分享女友裸照以及自杀、经济学女老师想上高中生的学生康奈尔,学校小团体的排挤和霸凌,玛丽安娜的母亲尊男思维,玛丽安娜的草包哥哥,佩奇提出3P,玛丽安娜两任男友以性虐来迎合玛丽安娜以达到得到她的目的,玛丽安娜像印度人的男友整天混在各社团,把社团活动当饭吃,还认为纳粹言论没问题;玛丽安娜的男同学粗暴打断玛丽安娜的正常发言;唯一正常点的那个胖胖的女生乔安娜是女同……这也是为什么剧叫《正常人》(Normal People)。

=====更多文章,在微信公众号:shenshike-HK (心是主人身是客)

 7 ) 找到一个能说话的人,多难

“我喜欢你”。

舒适的蓝色,和辫在后面的辫子,很美。

玛丽安不喜欢被限制想法和行为,是源于被限制得太多、被影响的太深。

她和普通人不一样,她太敏感。

有原生家庭影响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两个极端,受家境、国情、机缘等影响,玛丽安是直白表达的那一个。

校车上,康奈尔赢球后坐在玛丽安旁,那份情绪,完完全全感受到。

那种渴望,那种喜欢,那种想要,实现了,又伴着距离感和无法言说带来的独属感。

欧美中学生剧集太多了,《普通人》有种魔力,第一集,就喜欢,就知道会四星。

“我只是想和你说话。

”有一个能跟自己说话的人,多难。

玛丽安和康奈尔,从某个层面来说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彼此,而且很早。

高中时代,大家都没有成熟,都还不知道如何去面对情感、如何去照顾对方,于是情感是隐秘的。

康奈尔比玛丽安幸运一点,他有那样一位伟大的妈妈,能够给予他正确的教育,让他明白需要照顾别人的情绪。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到了大学,玛丽安和康奈尔的社交境遇发生了转变。

玛丽安的仰慕者说:“你认为你适合他吗?

”情感世界变得愈加混乱,越混乱,才越明晰。

在意大利,玛丽安和康奈尔在田野上骑车、在广场上吃冰激淋、平静地谈论着曾经无法谈及或不会懂得的想法,那一次,真好。

康奈尔一直无法接受高中毕业这件事,觉得进入大学后一切不一样了,其实,他是无法接受成长。

而这一点,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只是康奈尔同样是那么敏感,于是他从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情绪比别人丰富一万倍。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现实刺激,具体来说是物质。

他终于能够淡然地对玛丽安说出这件事,也正是因为拿到奖学金后不用再为钱而担忧,很痛,很现实。

“我离开的时候,以为能过上很好的生活,但是一切都回不去了。

”瑞典的白雪太美了,巧克力蛋糕好甜啊。

最无助时想要拥抱的那个人,不用说,全世界都知道你爱她。

在康奈尔最痛苦的日子,玛丽安一直陪伴他,从睡前,到醒来,他的世界里,全是她。

康奈尔生活得很艰辛,不只是物质,更是内心。

随着年纪的成长,或许,他对于故乡、对于少年时代会更加怀念,对于无法追回的时光,会有一种永远难解的惆怅。

“我习惯了,我整个人生都是孤独的。

”“跟你在一起,我永远都不会感到孤独。

”一个又一个暑假,爱尔兰的夏天,是全世界最美的夏天吗。

玛丽安和康奈尔,又见面了,又可以瞬间回到曾经的岁月,又可以长谈。

只是,越来越发现玛丽安的深刻、与骨子里的悲伤。

但若真的有人可以暂停你的孤独,那么,那个人,可能就是如你一样的人吧。

这世界哪有什么爱情,那是爱,只是爱的程度不同,最爱最爱的那个朋友,才值得长久的纠缠牵绊。

康奈尔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想因为任何原因失去你。

”“不要做这样的承诺。

”玛丽安和同学在一起,同学问:“你说会不会一结婚就50岁了”,玛丽安“我也挺喜欢”,同学“你觉得一年级的我们会讨厌现在自己的样子吗”,玛丽安“现在竟然这样容易满足”。

玛丽安是明白人生的人,而能够明白人生的人,自己一定无数次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然后才能在生活中,为发问者提供如此释然的解答。

康奈尔申请美国,玛丽安问为何没有告诉自己,康奈尔表现出的状态,像个小孩子。

玛丽安是那样理解他,明白他的处境、他的忧虑。

甚至,在最后,又像最初一样,狠狠地推了他一把。

玛丽安知道康奈尔会因为舍不得她而放弃去纽约,自己也的确不会去纽约,她没办法漫无目的的去纽约,她也不是那种在家中相夫教子的人,即便是她去做,两个人的生活轨迹也不是彼此真正想要的。

玛丽安想明白了这一点,于是先说自己在纽约陪康奈尔写作,让康奈尔自己表达出还想去纽约,然后果断地建议他自己去纽约,就像当初建议他学英文一样。

她早早都想到了,一步步帮助康奈尔,去实现,去获得。

康奈尔说一年后回来找她,玛丽安让他不要做这样的承诺。

不承诺,也不会有失望。

如果能实现,反而是一种获得。

玛丽安坚定这一点,是因为她明白人生的无常,一切都在改变。

这么多年,康奈尔,竟还没有明白。

或许,康奈尔真的可以无论在哪里,都愿意和玛丽安永远在一起吧。

只是,人生没办法看到最终结果,玛丽安,也要按照自己能够看到的所有可能性,做出决断。

玛丽安与康奈尔,表面上看起来是那么不同,但他们骨子里是同样的敏感与孤独。

如果说人真的是被神分为两半,然后终其一生在这世间寻找另一半,那么玛丽安和康奈尔就是最好的例证。

我们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真正的爱、真正的理解、真正的共鸣,来自于内心最深处,那是一种同频共振的神奇,只要两个人相遇,就一定能瞬间感受到彼此。

玛丽安与康奈尔纽约见,下季见。

爱尔兰的夏天见。

 8 ) Normal People | Love is fatal

这部剧带给我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的观剧体验。

第一次一口气看完一部剧,在深夜关掉屏幕后像是做了一场巨大的噩梦,万物都消失无声,满脸是泪,内心残留着钝钝的、仿佛刚刚经历了某种内在崩塌般的疼痛。

第二天没睡到6个小时就睁开了眼睛,眼前晃动着两个主角的脸,莫名其妙的哀伤依旧压抑着我。

这种感觉可以说是撕裂,emotionally drained,仿佛第一次看恐怖片后那久挥不去的震颤。

故事很简单,两个年轻内向的人——Marianne和Connell——从高中到大学毕业的恋爱纠葛。

他们同是非常聪明的人,只不过Marianne更加锋利,排斥所有人,把学校视为authoritarian fantasy,拒绝规训和束缚;Connell则是温柔阳光的男孩,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社交。

高中时期二人由于Connell害怕被别人孤立而分开,大学在圣三一学院重逢,又开始兜兜转转,分开又相聚。

这部短短的青春剧能给我带来如此特别的感受,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它所呈现的复杂性。

两个主角性格的复杂、成长过程中心态变化的复杂,都通过细腻的镜头与叙事展现了出来。

就像一幅放大100倍依然可以看到清晰细节的画,每集20分钟所呈现的人的复杂性,演员表情的每一个变化,都能够延展到无限大。

缺乏相似经历或者性格不够敏感的人只会觉得这是一部很无聊的剧,理解成青春期的矫情恋情。

所以很讨厌弹幕中飘过的诸如“渣男”等等对于Connell的评论,如果能理解这个男孩的细腻,便绝对不会用这样单一而绝对的词来试图概括他。

看完原著小说后这种感觉更甚。

剧中已经很细腻的镜头,掩盖的是角色更复杂、深邃的内心感受。

原著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很难用镜头语言呈现。

Connell高中时期对Marianne的抗拒与爱是如何相互牵扯的,他是如何面对与Marianne的阶级差异的,Marianne对世界究竟有着怎样的疏离感,对Connell有着怎样的依赖,都可以在书中找到更细腻的描写。

比如,第三集中最感人的桥段之一,在Marianne倾诉完自己家庭暴力的经历后,Connell说,‘I love you.I'm not just saying that,I really do’。

但剧中并没能进一步看出Marianne面对这句告白的感受。

在这处,书中写道She has never believed herself fit to be loved by any person. But now she has a new life, of which this is the first moment, and even after many years have passed she will still think: Yes, that was it, the beginning of my life.正是Connell的爱使她的生命得以向新的阶段敞开,是Connell的理解与默契使她完成自己的成长。

这种二人成长的弥合性使这部剧不单单是一部爱情剧,主角二人的关系远超情侣关系,甚至超越soulmate,是一种深深嵌入彼此生命的连结。

因为二人如此相似并相互嵌入,所以如何面对对方,便是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命。

所以二人关系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都意味着极大的改变。

Connell在泳池边伸手在众人面前拥住Marianne的那一刹那,实际代表与自己内心自卑的和解。

我想这是我被剧情深深吸入的原因。

它展现了我心中最理想化的亲密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完成,彼此融合。

每当二人相遇,其他人都淡化为了背景,无论他们的关系处于哪个阶段,都从心灵散发出对彼此的致命吸引力,仿佛世界只剩下二人。

最能够展现这种亲密关系的是他们平静相处的部分。

Connell经历着由故友逝去引发的抑郁,二人相隔异地,依靠skype联络着治愈彼此。

在他们经历了与他人或失败或无趣的关系之后,深知能依靠的最终只有彼此。

无需甜蜜虚伪的誓言,沉默相望中便能确认只有对方能够拯救自己——我们共享同样的看世界的方式。

二人之间自然也有过猜忌与误解,都源于相似的自卑感——Marianne因为破碎的家庭中哥哥对自己的羞辱,害怕Connell不会那么爱自己,怕他厌恶自己的受虐癖好;Connell囿于二人阶级的鸿沟,无法敞开自己,也由于顺从的性格而害怕与Marianne的亲密关系会破坏自己原有的社交。

未能说破的一切背后都是对彼此的尊重,他们深知对方和自己同样敏感,所以生怕说出任何伤害彼此的话来。

而在不可避免的受伤背后,经历的是相互的完善,对自身的认知,和对对方的爱。

在最后一幕,Connell决定离开二人的故乡,前往纽约学习写作,而Marianne选择留在原处。

这一幕之所以如此动人,我想是因为他们相视流泪的时候,都知道已经完全接受了对方和自己的脆弱,已经完成了共同的成长——即便放手不再在一起,也不会再纠结于过去的伤痛,可以面对自己的欲望,迎来生命中其他崭新的、美好的一切。

当一个人的人生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有另一个人陪伴,由另一个人塑造的时候,他便知道,没有什么能让彼此分开。

-END-

 9 ) 从女性主义看Normal People

看完了Normal People,心里总忍不住打开豆瓣看看点评,捕捉一些深层次挖掘不到的东西,提炼升华,再一次重温那些tender moments, 看着豆瓣上的评论,好多都是从普通人、爱、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些方面来说。

下面,我想从女性主义这个角度来审视其中一些耐人寻味的安排。

在20世纪60-70年代,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就在《女性的奥义》中提出“消除两性差别”,并指出这种差别视为造成女性对男性从属地位的基础;70年代后期,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 塞克瑟斯(Helene Cixous),伊丽加莱(Luce Irigaray)等就提出了“反对本质主义的社会结构论”,关于话语与权力、身体与性等思想,开启后现代女权主义的时代。

剧中的Marianne生活的家庭是一个父系思想统治的家庭,妈妈对于性与婚姻都比较保守,对于哥哥的庇护与忍耐远远大于妹妹,但是妹妹的成就也满足了作为母亲的虚荣心,母亲却反过来极力保护哥哥的尊严,我不敢说这是特别明显的“重男轻女”,因为我理解她的母亲的难处,但其中人物细微的眼神与动作传递出Marianne与母亲的一种作为女性的无力感,在反抗家庭生活与命运安排的不公平的无力感,在家庭中一种从属地位的卑微感。

Marianne对于男性的憎恶远远大于女性,有一部分源于哥哥,有一部分则源于学校中男性的“所作所为”,因为他们口无遮掩、以拥有与女性的性交作为炫耀的资本,但是在这个时候Connell出现了,她觉得他与众不同,但又带着男性主义中特有一点的superiority与self-esteem。

在后面剧集中,一个场景是Marianne、Connell还有Macgee在讨论能不能玩3P的时候,Macgee走后,Connell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在别人面前与Marianne性交,而Marianne却表示如果Connell想做,她绝对不会拒绝,Connell说“你不能做自己不想做不喜欢的事情”,而Marianne说“只要你喜欢,我就喜欢”,那个时候,Connell就感觉自己浑身不舒服,我想Connell他是尊重Marianne的,他尊重与Marianne的关系,不论在性交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不想她为他喜欢的东西而失去自我,他想让Marianne成为自己,而不是自己性的玩偶与附属品,我想两人对于自我的认知有一部分得益或受害于性别定位,而Marianne在自我定位与性别定位中失去了平衡,唯独在Connell的爱里,她才能感受到“自我”,感受到生活的气息与真实的存在。

另外一点我想说的是性,剧中大量性交的场面,我反而觉得这不是一部情色影片,而是真实欲望的写照,也是现实中男女在性方面真实的写照,从体位上来看,一上一下像极了在性别地位上的“隐喻”,但在Marianne与Connell之间,这种关系是平等的,双方都可以在性交的过程中感受性的高潮、痛苦与快乐,不只是男性,女性自己也可以决定痛苦与尽兴的程度,Connell也给彼此足够的空间与平等让这份快乐持续、深化。

反观Marianne与其他boyfriends,我已经忘记什么名字了,我觉得他们不是人渣,因为他们对于Marianne是有过喜欢或者是爱,只不过这份“爱”在我看来,多了“亿份”男性在性方面的粗野、强暴与不尊重,每次给的镜头都是Marianne在被疯狂地粗野地“对待”,她在接受这“施虐”的过程中麻木,这一度造成了Marianne“受虐”的倾向,在后面Marianne与Connell旧情欲燃的时候,Marianne问 “Will you hit me?”,Connell表示自己不能,因为这会显得很怪,Marianne也为自己的问法感到羞愧与“病态”,还未结束便匆匆回家了。

在这场性的斗争中,Marianne体验性的欲望打败了自己身为女性的尊严,让她一次次在“爱”中交出自己的身体,已换回自己作为女性被爱的存在,把一切完全托付给男性,把性的刺激、生活的快感、身体、性的主动权统统都交给了男性,唯独没有交付真实的情感,最后值得庆幸的是,即使灵魂如此脆弱,真实的内心如此懦弱,对于Connell的思念与爱还是让她从黑暗中慢慢爬出。

很多人觉得这是好事,但是我觉得这反而是对女性主义的再一次“戏谑”,因为最后拯救自己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所爱之人,不是女性作为自我意识独立的觉醒,反而是男性意识形态的隐形控制与“操纵”。

不过,我转而一想,这种设定真的比一些善良可欺的“玛苏里”通过对自我性别的正确定位与认识,变身热血十足“女强人”要真实得多,因为所谓成长,不过是有的越变越好,有的越变越坏,有的一成不变,仅此而已。

作者Sally Rooney(萨利鲁尼)也是一名女性,她曾说过“我发现我经常认为,如果我长得像博比,我身上就不会发生坏事;我遇到一个迷人女性时,必须得假装自己没有和她做爱的欲望。

”我想Marianne可能在某些程度映射了萨利鲁尼的经历与性情,同为女性,不会不感同身受。

同时,我还注意到总导演中有一位是女性,我想这篇影片的动人之处也离不开她的指导与帮助。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是,不是每一部有女性、表现女性、原著作者是女性的影片都可以被贴上女性主义的标签,进而加以分析,进而批判男权主义的思想、行径与社会模式,我们做的只有尊重事实,虽然我说的有可能不是事实,这只是我在观看这部影片时用这种视角看出了一些比表面更加深一点的东西。

这也与我最近的研究课题与所看书籍有关。

况且随着社会中ILGA呼声渐多,关于性平等与性别平等的认识也会逐渐深化,对于这类社会与心理、性别的研究也会逐渐增多。

附上最近看的一个视频,是韩国著名作家孙雅兰分析女权活动中男性的逆向歧视,我已经被他的历史逻辑与社会数据所折服,下面是原视频地址,B站及其他网站上也有中文翻译版,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uFnDyARBw 在Flotow和LuiseVon的著作TranslationandGender:Translatinginthe ‘Eraof Feminism’一书中提到,“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兴起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开始,性别概念一直是女性主义的核心。

性别的建构性而非本质性让西方女性认识到女性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及较男人低下的社会地位不是由其生理性别决定的,而是由后天教育、培养造成的。

”我希望男女之间的某些后天差异不是由先天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女性还有大幅度改变自己命运的空间和可能。

最后,用艾玛·沃特森(EmmaWatson)在联合国一次会议上发表的女性主义演讲中的一句话来结束。

Feminism is not about man hate, it's really not. If you believe in equality, you are a feminist.(女性主义从不等于厌恶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权主义者。

 10 ) Normal People | “It's not like this with other people.”

看完整部剧,我认为normal people这个剧名翻译成“正常人”或许更为合适。

normal people有那么多,每个人的恋爱感受和思维在产生爱情的过程中都不一样。

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自卑(原生家庭的缺陷、社会地位不够高、金钱带来的自卑感)而产生自己不值得爱情的想法。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正常的。

而这种“我不值得被爱”或“我不配和他/她在一起”的观念也确实影响了Marianne和Connell两人的每一次决定或行动。

我最喜欢他们俩的这段对话。

Marianne:「It's not like this with other people.」Connell:「I like you a lot more than other people.」男主和女主在最后在一起的这一路中,都有过各自的伴侣(py/gf/bf),但是如果真正的仔细看了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些所谓的“伴侣”并没有真正地想过男女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或者说这段感情能不能走向哪里。

例如,Connell和Helen在一起时,他并非不快乐,因为他需要这种外界因素(Helen这种美好的、处于上流阶级的理想女友给他的爱)所带来的肯定。

但是他们在一起时,正因为Helen很完美、很正面、很积极,Connell和这种女孩在一起时没法和她真正表达自己内心负面的情绪或思想。

而他内心很多负面、正面甚至是无聊的想法,他却可以和女主没有负担地表达出来(书里在这方面有过男主的心理描写)。

《Normal People》Sally Rooney

《Normal People》Sally Rooney例如,Marianne和Jamie在一起时,她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哥哥Alan对她的暴力、母亲对哥哥施暴行为的刻忽略与冷漠),对Jamie有一种很矛盾的心态。

女主一方面既厌恶Jamie的暴力,但是又有一种自己也说不上来的享受/依恋/离不开,而且她自身带有一些讨好型人格因素。

甚至女主所谓的“好友”还会劝女主好好珍惜Jamie。

而这些符合女主阶级身份的男友或朋友从没有真正尊重女主,他们不关心甚至也不想去了解女主的内心需求。

而Connell和Marianne两人的相处是非常轻松、舒服和愉快的。

Marianne在爱情里是很难拒绝别人甚至讨好对方的性格,而Connell在很多细节方面给了女主“自己值得被爱”的感受。

比如他俩在第一次接吻时,Marianne说:“你可以现在就把我的衣服脱了”(大意);再比如他们俩在the ghost那里,Marianne也和他说:“你现在可以对我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大意)。

但是Connell都没有做什么。

因为他发自内心地尊重Marianne,并尊重生活里的任何一位女性。

比如,两人第一次带套时,男主很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对Marianne说:“你很漂亮。

我认真的。

”“如果你感到哪里不舒服随时都可以和我说。

”他后来也会经常很郑重其事地赞扬和肯定女主。

再比如在意大利度假那一次,当时女主正在厨房里切菜,而她当时男友Jamie就站在女主身后百无聊赖地喝着啤酒,只有男主上前礼貌地问她需要帮忙吗?

而他并没有觉得这些行为多么值得被赞扬,而是一些非常自然而然的举动,可以看出Connell被母亲Lorriane教导得很好,这些细节也都让Marianne感受到她自己是被尊重的、值得被爱的。

所以她才会说:“It's not like this with other people.”

《Normal People》Sally Rooney

《Normal People》Sally Rooney所以,男女主角和各自过往的伴侣的交往经历,不能够仅用“不合适”、“不够爱”这么简单的理由去理解和概括。

我们需要看到并去理解他们每一段过往交往经历的产生原因,并通过在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感受到这段相处的质量到底如何,以及男女主之间为什么如此契合的原因。

《正常人》短评

Pretentious, hypocritical, frivolous and superficial, a perfect summary of the millennials. 对原著的改动还相当鸡贼,比如把Helen改成亚裔(is it cause she’s a med student),把Lucas改成黑人,尖叫着释放我们的主角可是willing to date all ethnicity的信号。自然的东西就是最好的,一旦开始硬拗就没意思了,拍高中的前三集最好看。

7分钟前
  • Annie
  • 还行

Everything in relationships is a matter of degree and trade-off, except love. 第一次是冲动,第二次是不甘,第三次是妥协——如果世上只有一件事我绝不能放弃,那就是爱你。前两次关系中更融入normal people的一方作为主导,恰恰展现的是不成熟的那一面。They are not normal at all; they just try, or rather pretend to be normal. 没有天生的soulmate,彼此磨到最舒服的那个点才是真正的开始。不是很赞同sadism和newyork两处,对detachment和understanding可以有更好的诠释。

12分钟前
  • T.S.
  • 推荐

对于痛快哭痛快笑的人也许是矫揉造作的疼痛文学(看amazon书评有感),也许和我一样感觉细腻但又忌惮表达、从头到脚都“拧巴”的人才有更深体会。而我们大多数真正的“普通人”,终其一生都不会遇到一个人真正理解自己的伤痕,更别说走出创伤实现一个更加完整的自己。能在虚构的情节中看到扭曲残破的灵魂如何一点点因爱而重新舒展,已经是极大的幸运。

16分钟前
  • 劉咳暝
  • 力荐

感情太细腻了 没法理解 给我感觉就是无病呻吟 两颗星给摄影

19分钟前
  • 🌱
  • 较差

更个同期的想法 高中时期的Connell 让我很不舒服的点 后知后觉才发现 其实并非来源于他性格的别扭/自卑 而在于toxic masculinity对于Connell的捆绑与压制之深刻 以至于得到男性同性群体的认可 变成了下意识的本能 也进而影响到他对Marianna内心最直接的爱

22分钟前
  • Passerparnice
  • 力荐

我不想恋爱,我就想去读圣三一学院!!!!!!!

25分钟前
  • 还行

视觉够美,镜头够长,船戏够多,撑起了青春剧中久违了的文艺范,但故事本需要展现的残酷性也被冲淡了许多,主要展现了如何把人物弱点包装得清新脱俗。一个长久以来的质疑:青春题材凭什么享受创作上的特权呢?为什么一描写青春,就得带着某种滤镜,而忘了人性其实一以贯之?

29分钟前
  • 盐汽水
  • 还行

get不到。这种细腻而敏感,温柔却无病呻吟的剧情,N年前郭敬明的《最小说》里不是上演过几百回了吗…

33分钟前
  • liquid
  • 还行

且不说两个人都是学霸,一个家里有钱,一个是学校的体育明星。光是颜和身材,船戏的时候镜头往下拉一点都能打X-Art的角标了。您这不叫普通人。您能拍一对情侣,男的是在欧洲的印度人,身高一米六五,靠理发/卖杂货为生,女的来自拉美国家如委内瑞拉,一身肥膘,一边在餐馆打零工一边读书,还要时不时往家里寄钱,每学期都要挂上至少两门课吗?普通人也不会今天滚这个明天因为他没钱付房租回家过暑假而立即开始滚另外一个,无缝衔接这事儿放劝分组您体会一下是啥效果。

35分钟前
  • 个别人
  • 还行

你是唯一一个认真跟我说话的人,我喜欢你;我在成为球场明星之后坐在你的身旁,一路无语。用第三人称形容你给我的第一个吻,做帮你选择人生的那一个人。我待在这辆车里只会说让自己后悔的话,你在学校里假装与大家一样不喜欢她。你我各有各的卑微,于是会在彼此面前失去自信,乃有这十几集的挣扎;你我各有各的残缺,所以即便都已过尽千帆,也还要继续相爱相杀。

37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没太看明白大概是一种幸福

42分钟前
  • 零零发
  • 还行

简直要拧巴死了

44分钟前
  • NaAaNAa@
  • 还行

第一集我以为是一个完美或是美丽的爱情故事,故事发展越来越让我愤怒。男主角不够爱或可以说不爱女主角。She deserves better.女主角是真爱他,但是也真不知道自已值得更好的。还有编剧没有把女主角的家人背影性格和关系的细节交待清楚。所以很混乱一头雾水

46分钟前
  • 阔啦
  • 还行

就别别扭扭着相互试探的中学时代的爱情还蛮真实的-is there anyone u have a crush on at school?-im literally still inside u这里有笑到 女主有点达妹的气质男主咋看颜值不可但看到后面下睫毛怪可爱的 ”I’m never going to feel the same way for anyone else.” ✅

50分钟前
  • 日落可以慢半拍
  • 推荐

第一集五分钟后就觉得不会好看,说服自己熬到第八集还是没有摩羯式沉默中爆发的起色,二倍速刷完整部依旧无感,哪里是normal people,明明是weird people,难道爱尔兰人如今孤独丛生了吗,傲慢与偏见的翻拍可以打动我但这俩人却没有,目测文学文本也许会说得清两人的情感关系吧,影像中只觉得狗血...没看过原著和导演其他奥斯卡获奖作品洁白如新的我,诚恳打两星,not my tea,还是滚回去看我的英式喜剧好了 (补充一句,可能是受不了第一集男主的渣男人设)

54分钟前
  • Dodo™
  • 较差

快进到第九集弃,实在是受不了这两个作男作女了。本来看是因为同事发了一段视频,画风很唯美。看了第一集发现进展迅速,一点都不作,还觉得很有新意,很期待接下来这十集故事会走向如何。没想到比Love Rosie还可怕,2-9集一直在分分合合,男女主分别一段接一段恋情,同时两人之间也纠葛不断,堪比toxic relationships大全。人物塑造并不全面,导致两个人无止境的忧郁脸看起来就是无病呻吟,但很显然两位都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快去看医生啊!看了短评吹成这个样子真是让我怀疑是否看的是同一部剧,反正我看的这部除了画面很美之外没有任何优点,请不要以为文艺的滤镜就能拔高青春伤痛文学的本质。另外第八集画风真的很像CMBYN,用来展现这种剧情真的让人生理不适。

59分钟前
  • Awaysis
  • 较差

打两星有点尬黑……但,就有点无处下嘴的感觉。比如你是校队ace运动员我是豪宅富家女,上高中俩人比着“聪明”,然后携手考进全国最好的大学,大学生涯还尼玛是全校成绩最好、最风云的金字塔尖,你告诉我这叫普通人?这家伙不聪明的人不仅不值得被写,连当“普通人”都不配了……跟天才女友一个味儿,这种在设定上搞作弊都是什么毛病啊?此刻急需看一部考里斯马基(拍的普通人)洗洗眼睛

1小时前
  • 撕撕撕
  • 还行

两个一开始就一直深爱彼此的人,却偏偏是两个作精,非要把一段简单纯粹的爱情给变成一段分分合合的虐恋,果然颜值高就可以为所欲为么?

1小时前
  • 夜帘墨影
  • 还行

五集弃,低层妹子王与“主人”家怪咖女儿激情打炮隐瞒众人的故事,男主丑且懦弱自卑,女主每次被说丑我就跳戏,短评说后面就是分分合合作天作地,因此男女主在大学再次开始就没有看得欲望。没错,我就是看爱情剧只青睐暧昧打哑谜误会连成串纠缠不清的那种,porn掐掉中间只看前戏与高潮觉得中间。摄影布景不错,两人性格真实而普通也不错,不过这些爱情桥段真的就是国产青春伤痛文学的大尺度去偶像化的翻版,重复且无趣,年纪也说不过去。

1小时前
  • 西京教母
  • 还行

书看了会抑郁。剧更像女性向porn。

1小时前
  • AsuraHu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