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46年前篇》还没有看到后篇,不过感觉不错。
一个警察宣传官(相当于警察局新闻发言人),面对着各种糟糕的事。
首先是女儿离家出走,杳无音讯,而且女儿离家出走是因为讨厌自己,讨厌长得像自己(估计是过于敬业,忽略对女儿的关爱);其次是在昭和46年发生了一个绑架案,但是因为绑匪狡猾凶残,所以最终没有救出被绑架的小姑娘,小姑娘家里交出赎金后,仍然被撕票,而多年后,在此案即将超过追诉期前,部长要对此案进行寻访;最后是当地发生了一桩车祸,肇事者是警察高层的女儿,而且有孕在身,而死者是个孤独的老头,色盲,还刚刚喝酒,上级为了讨好高层,居然要求不向记者公开肇事者名字,这样一来作为宣传官就要面对记者的纠缠。
很明显,影片涉及了多方的利益冲突,宣传官就在夹缝中求生存。
正如他的妻子所言,他与别人不同之处,在于他一直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
因为他总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所以过得也非常辛苦。
因为当初无法救出被绑架的小姑娘,他甚至无法在刑警中呆着,而当了一名宣传官。
他知道抛开“服从命令”,对于公布一名孕妇的名字,可能对她的心理造成影响,可能对她的家庭,对她肚子里的孩子造成影响,所以应该保密。
但是警方一味宣布不公开肇事者姓名,记者更加感兴趣,甚至怀疑肇事者是高层的子女(他们蒙对了),甚至试图闹大事情,要公开对警察部长申诉不满。
开始宣传官试图拿其他新闻作为独家,与新闻编辑做交易,让记者放弃,结果失败。
无奈之下,还要被上司责骂“没用”,威胁要“调职”。
最终,他选择相信记者的人性,公开了全部的事实:一方虽然是高层的女儿,但是也的确怀孕;另一方极有可能出于自杀,而且喝酒和色盲也是被撞的关键。
而且,在协调各方的奔波中,他发现,之前在监听绑匪勒索电话时,居然因为监听队伍的失误,导致了错过了一个电话的录音,很可能因为这一失误使得无法抓到绑匪。
当事的监听小组,要么为此事背负良知拷问,要么努力掩盖事实,推卸责任,最终事实被封锁。
当初绑架案发生之后,因为刚好遇到天皇去世的新闻,所以小姑娘被撕票的事情也被铺天盖地的哀悼天皇的新闻掩盖掉。
如果当时有足够的新闻报道,引起人们的关注,也许人们可以提供更多的线索,帮助警察破案,还死者一个公道,还家属一个安慰。
所以,高层莅临安慰家属,最后审查案件,如果新闻报道将是一件好事。
所以,他劝告记者们,不要纠缠交通事故,要报道也不要报道肇事者的名字;把着重点放到当初的绑架案的报道上来,希望有更多的帮助。
说白了:事实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全部的事实。
联系当前发生的诸多案件,比如人大硕士雷洋死亡事件,东莞发生的砸运钞车男子被击毙的事,最终还是警方公布详细的过程才能够释疑。
警方为了保护证人,受害者,甚至特殊的肇事者必然有所保留;为了破案也需要媒体帮忙公布事情,让知情人提供线索。
警方和新闻媒体其实可以取得一致。
但是,保留则记者会怀疑,甚至越是可以地隐藏,记者更加感兴趣,更加执着,千方百计要弄到消息。
问题是,记者是否可信,因为当今的媒体,更多考虑自身的“轰动效应”“吸睛效果”,根本就不考虑案件的影响。
所以双方又有其明显的冲突。
影片其实展示的就是这样的矛盾。
而矛盾的解决,正如片中阐述的,不管是警方还是记者,都要有自己的良知,有自己的坚持,掌握更详细的内容,然后负责任地去破案去报道。
其实矛盾也可以协调,只要都“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影片最后,宣传部门的手下坚持要在主人公的领导之下,记者也坚持依然要主人公担任宣传官。
因为他们需要之前那种和谐的利益关系,如果警察坚持掩盖,记者努力拆穿,那么其实得益的根本就不是受害者,不是社会。
16.12.11电影X学
我有看过小说,却没能看下去,自然觉得评分过高了。
没看下去的原因,觉得它太长,第二并不是本格推理,大多还讲人性、情怀上社会上的一些东西。
正因为没能看下小说,所以电影出来后,就特意想了解下故事的情节,结果,被吸引了。
剩下的下篇,让我有了想看小说的打算。
大概我也等不到明年再看电影的下部了。
找个好一点的译本,把小说看了吧影评写错地方了,那个是电视剧的。
然后,后篇好快就出来了啊。
2017-7-19 19:13《昭和64年(前篇、后篇)》(2016)。
女儿惨遭绑架撕票,父亲历经14年,凭借仅存的绑匪声音记忆,一一拨打电话簿的住宅电话,成功锁定凶手并实施报复。
前后篇时长4个小时的刑侦悬案,强大卡司的精彩表演掩盖掉影片节奏、铺垫和一些细节交代上的欠缺,酣畅淋漓之后是精疲力尽的满足。
根据横山秀夫巅峰之作改编。
艰难曲折的悬疑过程,震撼催泪的结局和真相,改变所有人生轨迹的漫长14年。
相对于高分的剧版,更喜欢电影版阵容,佐藤浩市、绫野刚、瑛太、三浦友和老中青三代同场飙戏,胶片的色调和质感,非常值得一看的2016年佳作。
横山秀夫的别名可以叫“警察局一生黑”。
这部改编其小说的《昭和64年》有着非常明显的横山招牌:从一个突发的离奇案件切入,案件本身却并非重点,而是以点辐射,形成一张交错密布的警局人事网,逐渐暴露每个个体面对种种集团力量的铰合,各自小心翼翼地谋划与抉择。
表层对警察体制的批判最终导向对日本国民性格的尖锐观察:关切与冷漠,集体感与自私——就像菊与刀般,看似矛盾其实只是表里两面。
存有私心的个人多是无意识地伪装成一种与周围人相同的姿态,表面礼貌实则冷淡,例如已成惯例的下跪公关法,又或是对他人客套的关切——以上种种都不过为的是不凸显自己,从而躲在各自封闭的套子里但求无恙。
所谓的“昭和64年”快捷得仅有7天。
那一年初雨宫年幼的女儿绑架被杀,同日,天皇驾崩。
画面里电视小屏幕里的大人物与大银幕上痛哭的小人物形成绝妙的对比——表面上人们好像更关注耸动的大新闻而忽略对身边小人物生死的关注,真正可怕的是,实际上他们除了自己,什么都不关心。
所有这些从离奇案件切入引人,再由负责过本案的三上警官的中年危机作线,一方面三上要在警局内部的各方角力下处处周旋,展现作为整体的环境对个人的牵制掣肘,一方面家庭内部与失踪女儿沟通无效则昭然揭示个人又是如何将自我封闭。
影片最大的力量并不在推理本身,而是来源于逐渐显山露水,对整个国家、体制、警察局、家庭溃于蚁穴的那种崩坏感的暴露。
微妙之处在于,人人总希望独善其身,而人人又无法逃脱独善其身引发整体崩坏后为自己带来的连环恶果。
影片在四分之三处就揭露出罪犯,显然,揪出某个真凶式的推理绝对不是影片的重点和终点,更何况影片本就是要说人人皆有恶。
当案件的罪犯提前揭露,想要继续维持叙事的张力就需要别的因素加持。
横山给出的办法是以细致的笔触描写内心来持续抓人,电影在这方面当然难做了些。
过分追求横跨十四年两起案件形式的相似和扣合,又过分强调拨电话破案的偶然解题法,回头想来到底是有点经不住推敲,只慢吞吞堆情绪,终有些微拖沓。
但幸好永瀬正敏饰演受害者的父亲深情却不滥情,多处煽泪无数,长相绝对不算高大威猛英雄类的佐藤浩市也很适合三上的角色,动人之处是完全将面目模糊善恶难辨中一点点人性亮光照出来。
《昭和64年》的卡司太强大,连配角都是横跨偶像与实力两派的瑛太和三浦友和,就算不是迷妹都觉得要被星光晃瞎。
结尾看似干了碗“我们彼此关切与相拥”的鸡汤,但一切真的会好转吗?
动情是有代价的,罪犯因为动情而露出马脚,受害者父亲因为动情而搭上了时间——他被永远地留在了昭和64年,恰恰说明这种深情的关切与现实情形的全然相隔,至于三上的前路也未可知。
而多数人则在其中摇摆挣扎,就像电影里那些来来去去的小人物,还有你我他。
没看过小说,没看过剧,刚刚看了前篇而已。
因为前篇基本都在交代背景埋伏笔做铺垫,所以情节比较平和散。
故事发展也比较慢,需要耐心。
不过还是能感受到慢慢地变精彩了,期待后篇。
虽然有很多熟面孔,但基本还是看主演佐藤浩市,角色挺苦逼,演得也是真好。
不明白里面的记者们为啥个个像火药桶一样,不停和宣传部门吵,挺让人烦的。
还有片中人物众多,警界各官职、部门间的政治派系和斗争搞不明白,有点一头雾水。
本影片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压抑,黑镜头很多,色调也是昏暗阴郁的,细节描写偏多,剧情流利,但节奏略慢。
男主三上义信则是背负了所有的压抑的善良男人,他在工作中失意,被调到与刑警不相关的部门做着背锅的事,生活中女儿也离家出走。
从上篇的被记者追问实名案问题,被上司威胁向社会曝光自己女儿牙科资料的问题,被受害者拒绝配合工作等,自己挺身夹杂在中间的无奈与狼狈,到下篇保护女下司不受官场之气污染,试着相信记者,自作主张公布情报,反抗上司,极力寻找真相,追踪经过14年再次发生的模仿案件的斗智斗勇,他始终守护着善良,他从未欺骗过自己的心。
他给曾经录音失误被责备的同事写信:“不是你的错”,让同事重新从房间里走了出来,更是揭示了他的理解与宽容之心,虽然和女儿发生了不愉快,但在我看来 后篇的男主却从未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回家中。
直到影片的最后,他也一直怀揣善良,不为案情结束而松口气,而更多的是为破坏了犯人家人的心灵而惋惜。
善良的人是活的最累的,如此强大善良的人,默默地做着努力,默默地承受了这背后的大多不堪。
他用自己的温柔反转了一切。
虽然他最后辞去了工作,但他的所作所为都说明了,他爱县警,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县警。
而影片最后也是Goodend,电话铃的响起,给了离家出走的女儿回家留了伏笔,给人一线希望。
下面是下篇结尾部分,三上的台词 ——我伤害了她们—— ——不是说目崎—— ——而是他的妻子和女儿—— ——是我害他们陷入失去亲人的痛苦中— ——我明明知道—— ——却给他们带来了这痛苦———————————————————— 三上的妻子一角色更多的是对三上善良品质的深一步反衬,她对三上说的的台词有一句,使我印象深刻:“我遇到你的那时,意识到一件事,我想当警察,我只是因为想被别人感谢,可你不一样,你把别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一样考虑。
”(他次因为是随手记得,所以可能有部分不一样,但核心主题觉得没问题,领会精神!)这是妻子对丈夫的肯定,同时妻子在同样的家庭压力下,依旧理解与对丈夫体贴入微的照顾也是值得肯定的。
在当时的工作环境下,男主在经历过种种不堪之后,任谁都会被逼疯的,可是他没有,他凭借着内心的善良和找出真相的执念,最终反转。
而我看到的是当下许多多人在面对一些“不得已”的社会现状时,不同的处事态度,有明哲保身的,有让别人替自己背锅的,也有替别人背锅的,有逃避现实的,也有像男主一样守住善良勇于面对的。
还有许多群体之间的斗争的,如记者,警察高管等,兴许是立场不同,每每我斥责其中一方时,总是怀着不是当事人没有发言权的心态,对这些“不得已”也感到了茫然和不知所措。
然而,无论是何种态度,都让我感受到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那份冰冷无法完全消逝,但那份善良可以永久的留存,望权利被关在制度的牢笼里,望善良的人永被善良相待。
(第一次写影评,如有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捶我,谢谢……)
终于等到64的电影版,果然还是忍不住对比NHK的连续剧版。
电影上下两部加起来四小时多,也就比连续剧少一个小时。
上篇除了开头把叙事线轻微调整了下,几乎还是一样的情节进程。
卡司太强除了增加观众兴奋度,应接不暇认熟人,一露脸各种恍然大悟惊呼斯过一,以及等着学习最后演员表怎么排序之外,感觉对剧情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
心中对每位演员已有“足够独立担当主演”的先入为主的认知,于是心理上很容易就模糊掉了支配角色本身的轻重平衡。
而且其实电视剧版的卡司并不弱于电影版,只是没有像电影版如此这般,连特别次要的角色都启用大腕或人气演员来担当。
再就是连续剧版的演员们相对电影版的各位,熟识度稍小,所以不至于把注意力全吸引到豪华阵容上去,观众更能专注地进入到角色和故事中去。
电视剧版演员阵容上一大优势正是主次有序,不会让演员和表演过剩,进而对剧情造成喧宾夺主的影响。
对于一部架构庞大矛盾纷呈又环环相扣的作品而言,五小时的确会比四小时更有优势去尽量还原原著中各个细节,也更容易控制节奏去推动配合剧情的气氛和情绪,但四小时也并不短啊。
或许是习惯了连续剧循序渐进得更缓慢的氛围,看电影上篇还是局促了些,包括演员的表演和情节上的铺设。
说到表演,虽然都是戏骨级的出演,但大拼盘在一起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惊艳,连续剧泷叔的三上较之电影版佐藤叔的三上,前者表现得更加隐忍压抑威严,后者则相对张力感急躁冲动感更强,也不知到底哪个版本更符合原著的描述,但我更喜欢泷叔版的。
上篇对应的应该是电视剧前三集,看上去似乎偏离主题琐碎跳跃,实则是对主角和高潮进行足够充分的铺叙酝酿,下篇真正开始直入重心各种爆发,不知会不会对电影版有所改观。
上篇主要也是在构建一众配角人物特征和环境背景,所谓real主角好戏还在后面…对这部作品最顶礼膜拜的一点正是在于这种“造局”,一方面对案件本身抽丝剥茧,一方面层层推动警察内部各方势力间的冲突,还要一方面兼具对事件中的组织与个人的精神内涵层次的展现。
连续剧版整部下来基调都很冷峻稳健凝重,这种基调的节奏又十分平缓,就像在波澜不惊之中一步步地渗透,同时随着各方势力冲突加剧,新事件渐次爆发,一直被隐瞒的东西逐个曝光,紧张和猜疑又跟着加剧,直到大白于天下如大幕展开,有了这一道道磨人的工序,最终给人心理上的震撼和冲击尤为恢弘而强烈。
电影上篇则更加跳跃,情绪热烈,戏剧冲突饱满。
但仅就对比连续剧和电影的前半部分,关键和次要人物的轻重协调,主角和配角的相互穿插,对角色出场比例的控制与刻画程度,尤其是所有角色融合在一起,一次次矛盾冲突中各自带给观者的感染力,依旧觉得电视剧版更胜一筹。
或许时间充裕真的还是更有助于细致周到吧。
但其实无论连续剧还是电影,看64之前最该看的还是那两部sp,阴沉的季节和刑警的勋章,看完这两部对64故事的全局理解会帮助很多。
而这两部sp是电影版人马出演的,如果是配合电影公映前帮助熟悉故事背景,那真是太用心。
三篇故事连在一起看最好,此处再次膜拜横山秀夫…弹幕里形容横山写警察组织的小说,就如同国内写机关小说,实在很贴切。
贴一篇今年夏天看完电视剧版后写的推荐,再度推荐这部作品(目前更倾向于连续剧版)。
希望电影版下篇也能快点出…-2016.6.29今天看完了一部剧,写点推荐:横山秀夫小说《64》,围绕昭和64年,昭和年号的最后七天内,某地一起悬而未决的女童绑架案,讨论的实质是关于整个警察组织体系的故事。
今年电影版64的上下篇在岛国公映,卡司很厉害,电影公映前播了两部特别剧预热,一部是阴沉的季节,一部是刑警的勋章,两部sp和电影卡司相同,也都是横山原著改编,但电影主角是新闻官三上,sp主角是人事部王牌二渡。
然而64在去年就已经有一个电视剧版本,另一拨演员出演的(今天推荐的这个)一共五集,一集一小时,花一周时间看完了。
现在没法看到电影,靠电视剧得以了解了原著剧情…64主人公新闻官三上,以这个角色身份展开了三条线:警察组织对外与媒体的角力、警察组织内部矛盾的角力、案件本身发展出的人性与人情。
三条线之间互相贯穿,又进一步写出了刑警魂和父爱的情感向。
不过一个地方县警,故事却写承载出宏大的立意和架构,相辅相成且协调平衡,没有哪条线格外突兀,很精彩也很动容。
剧拍得格外沉稳内敛,甚至会觉得前三集的节奏和发展都十分沉闷,但越往后看越能感到力量。
有兴趣看的话,建议先补今年的两部sp:阴沉的季节和刑警的勋章,sp风格也略沉闷,整体不如去年的五集正剧精彩,但sp里从人事部二渡的角度入手,相当于交代了县警组织及其内部矛盾的背景,这也是64整个正剧故事的大背景,先看sp会有助于对正剧的理解。
但这两部sp是今年电影版的卡司,和去年卡司完全不一样,别看混就行了…64正剧里新闻官和媒体角力的那一部分也很有看点,不仅借日常案件中媒体与权力机构之间的斗争,讽刺双方在各自立场上的只顾自我需求和自我维护,忽视案件中当事人的人性与人情,同时也通过这一事件的处理过程,完成了对主人公觉醒般的刻画,也提供了对媒体与警察之间的现实关系,相对有说服力和借鉴意义的理想模式。
对比我朝权力机构和媒体的关系真是极大的反差及讽刺…也很有启发意义…总而言之是一部很安静也很涌动的剧,配乐也有意思。
但其实我也知道说了这么多到这里其实也不会有多少盆友感兴趣真去看啦。
-最后提到配乐,电影上篇片尾曲,小田和正的 風は止んだ 始一响起,联系正片结束后紧接着的下篇预告剪辑紧张激动的气氛,和故事本身的力量,心中澎湃感又风起云涌起来…(明明是一首静得让你停下来的曲子…啊…够味儿…以上所写若有纰漏或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过去的十多年里,日本电影在当今的华语市场绝对算不上主流,与韩流在中国大行其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了日本动画片能在国内电影院找到身影外,真人版日语片几乎是找不到的,豆瓣等网站上关于日语片的影评也是寥寥无几的,这或许印证了日本电影衰退的事实。
除了宫崎骏的几部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外,新生代观众是说不出高仓健、三浦友和、山口百惠、松岛菜菜子、反町隆史、小田切让这些名字的,对黑泽明的《七武士》、山田洋次的《黄昏清兵卫》、北野武的《座头市》《极恶非道》、岩井俊二的《情书》也估计并不感冒。
而我从大学开始对日本电影始终怀有好感,不知是不是当年追日剧中毒太深了,呵呵。
但2016年以来,日本影坛似乎有复苏的迹象,好片不断,比如《请叫我英雄》、《你的名字》(新海诚执导的动画片),还有接下来重点介绍的《昭和64年》都是叫好又叫座的电影 电影《昭和64年》是根据日本小说家横山秀夫于2012年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史诗级警察小说厚达640页(本人没看过原著),2015年还被拍成了5集电视剧,大受追捧。
我对此片的讯息来自2016年6月份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相关报道,据说电影节最热门的影片就是电影。
电影版卡司阵容非常强大,几乎汇集了日本一线演员,在日本分为前后(上下)两篇上映,时长共计240分钟。
一、扎实的剧本,为影片精彩剧情奠定基础
翔子日本昭和64年的1月5日,开小型酱瓜加工厂的老板雨宫(永濑正敏饰)的女儿7岁翔子被绑架了,绑匪要求2000万日元巨额赎金,但狡猾的绑匪一次又一次要求临时转换交易地点,急切的雨宫在刑警们的协助下拖着藏着巨款的大箱子一路狂奔,故事就此揪心展开。
警察在车内 一声声刺耳的电话铃声,雨宫越来越焦虑的表情和急切的语调,跟踪在雨宫后面但又无力感存在着的刑警们,再配上影片整体画面的冷色调处理,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部风格压抑灰冷,看起来不轻松的电影。
果然,1月7日失踪小女孩的尸体在一辆废弃的汽车后备箱里被找到了。
巨款没了,孩子也没了,更让人意外的是当天日本天皇也驾崩了,年号由昭和改为平成。
当我还停留在雨宫和妻子声嘶力竭喊着女儿名字的画面时,镜头已经切换到平成14年的12月4日。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过了14年。
不像传统的侦探片,通过蛛丝马迹一路追踪嫌疑犯,或者等待嫌疑犯再次犯案,或者与嫌疑犯斗智斗勇,让人看得过瘾。
影片情节接踵而来的是坐上新闻官的三上(佐藤浩市饰)与记者协会就交通事故肇事者真实身份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峙,而主导影片主线的绑架案反倒被刻意边缘化了。
与记者对峙过去的14年似乎成了一段空白记忆,此案依然没有破,甚至可以说毫无进展,成了日本有名的悬案,并被命名为昭和64案。
再过一年,本案就过了时效期,东京警察厅最高长官为此特意要来本县视察,专门要求安排拜访慰问雨宫一家,并就此召开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向外界传达破案的决心以及提振警察内部调查人员的士气。
持续短短一周的昭和64年绑架案在天皇驾崩铺天盖地的新闻 报道中被淹没了,再经过14年的时间冲洗,似乎被人们遗忘了,县警内部的部分领导甚至刻意回避此案,但为了应付东京警察厅长的视察,还是派已经从刑警调到新闻宣传室的三上去联系许久未见的雨宫,当谈及警察厅长想到雨宫家拜访事宜时,但被雨宫一口拒绝。
这时本篇第一主角三上开始正式步入剧情主线轨道,三上是14年前本案的主要负责人,影片的开篇布局节奏相当快,迅速地介绍了案情的整个经过。
但进入此处后,节奏缓慢许多,观影时急需耐心,导演旁顾左右而言它的叙事方式,让电影前篇部分出现多条线索,比如三上与记者协会的严重冲突,警察官员的腐败与苟且,当年的专案组成员纷纷离职特别是负责录音的刑警日吉把自己关在家里14年足不出户,对幸田记录的封存,二渡与三上之间的模糊关系,三上与女儿的多次冲突。
与记者冲突看似杂乱的多条线索,其实都是为影片绑架案主线服务的,也为后篇做足了铺垫,这非常考验导演的驾驭能力,也是显示了导演想要完成宏大巨作的野心。
影片后篇部分,情节跌宕起伏,节奏明显加快,因为前戏铺垫十足,后戏高潮不断,真想如抽丝剥茧般水落石出。
从口碑上看,后篇不及前篇,据说电影版结尾对原作进行了大幅改动造成争议。
但对于没有看过小说原作的我来说,剧情依然是精彩到位,引人入胜的。
二、演技与人物刻画是影片最大亮点《昭和64年》的演员阵容集结了老中青三代中的实力派,可谓群星云集。
警方有佐藤浩市、三浦友和、仲村亨、吉冈秀隆、柄本佑、泷藤贤一、椎名桔平、绫野刚、荣仓奈奈,记者有瑛太、坂口健太郎等,随便拉出一个都是能独当一部电影的人。
各路人马,互相飚戏,特别是几个主角演技炉火纯青,而且演得非常用心。
下面重点介绍扮演三上的佐藤浩市、受害人父亲雨宫的扮演者永濑正敏和三上妻子的扮演者夏川结衣。
群星云集佐藤浩市的出现就给人一脸的正义和沧桑,三上这个角色由他来扮演再合适不过了。
三上在几个部门之间游离对抗领导和组织时出出碰壁受制,与记者冲突时受到种种误解与奚落(日本记者太牛逼了,公务员在记者面前简直就是孙子!
),明明自己很有工作能力但在冰冷的体制下处处被压抑,再加上有心理疾病的女儿莫名地离家出走,痛苦一词始终贴在三上那张沧桑的脸上。
这需要内心多么的强大啊,那种被工作和生活包围的痛苦、对工作的执着与热情和所追求的正义感,我觉得佐藤浩市拿捏的非常到位。
印象最深的是面对雨宫时的痛哭流泪致歉和拳打电视机这两幕,那种压抑的情绪被慢慢释放出来,深深为之动容。
雨宫受害人父亲雨宫的扮演者永濑正敏,也是一位屡屡获奖的老戏骨,从影片一开始寻找女儿一路奔波的镜头感来看,他非常抢镜。
14年之后形象大变,家庭发生了大变故,女儿和妻子都离开了他,给人以慎言、沉默、痛苦之感,但依然坚定的眼神告诉我们他对生活并没有失去信心甚至还存留善心。
印象最深的一刻在于开车送凶手小女儿回家那一段,情绪的压抑和宽容的伟大,让父亲的形象无比高大起来。
三上妻子三上妻子的扮演者夏川结衣,是影片为数不多的女性,扮演着温婉贤淑的好妻子形象(当然以前也曾是警察),每当三上带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总能在妻子身上找到温暖和信任,能把丈夫的皮鞋擦到锃亮的都是好妻子,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每次的出现都会让人给男人戏十足的影片增添一丝柔性的色彩。
影片最后一起看篝火,似乎寓意着这对中年伴侣找到了生活的希望,最后座机电话铃声想起我猜是他们的女儿打来的吧。
三、正义与执着,必将穿透人性的阴霾在日本人的价值观里,对与错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对一件事、一份工作却往往有着自虐式的执着,日本人欣赏执着、赞美执着。
本影片中同样有一个关于“执着”的催泪点。
由于录音机故障问题,在收集凶手特征的关键时刻掉了链子,被害者翔子的父亲雨宫成人通过电话唯一听过绑架犯声音的人。
凶手的声音是唯一的线索,面对警方的束手无策,雨宫拿起全县黄页,按住户(座机)一个个拨通电话,对方声音不符就在黄页上划掉,如果对方是女声就直接挂掉,换个时间再拨打,直到对方是男声来接听为止。
全县有五十多万住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经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按键的手指磨出了茧,电话数字键已经磨得看不出数字,他硬是凭着一股韧劲,通过14年的努力终于认出了凶手的声音,雨宫跪地痛哭的那一幕,天地为止动容。
拨打电话主人公三上无论是做刑警还是新闻官,虽然处处被排斥,历经各种不易,但依然像一个单打独斗的孤单英雄一样,冒着前途不保的牺牲精神,与体制抗争,绝不妥协,直到通过越权抓到凶手为止。
日吉 再如,当年负责录音的刑警日吉因为录音机器故障,错失追查凶手关键线索时,自责得把自己关在家里14年足不出户,与世隔绝,把自己摧残得人鬼不分。
还有同事幸田,也生活在深深的自责中,不愿面对过去,痛恨自己的刑警身份,辞掉刑警工作,常年干着一些并不体面的工作。
但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正义与执着,必将穿透人性的阴霾与悲怆。
更多经典电影解析和推荐,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青柠檬电影
开局不错,很有张力,但是后面有点泄气。
友情提示:前篇加后篇一共四个小时。
冠以昭和的最后一年只有七天,看来日本礼制是当年改元,但这个案件的所有参与者都滞留在那个时点,就像对应的类型片,这个死循环总要打破,沙石最终会沉到水底。
幕府已经灭亡一个半世纪,但是“封建”只是改头换面,以另一种方式存续。
片中警察厅内部东京总部与县本部、县部各部门之间,还是一个个旗本,记者协会也是一个豪强联盟。
搞笑的是,宣传室的小女警,居然要陪记者喝酒。
西方的新闻自由就是好啊,怪不得国内同行…最搞笑的是,媒体内部也有封建,东京来的大记肆意辱骂乡下记者,乡记连屁也放不出一个。
我们的主人公,一个兢兢业业的老刑警,被踢到逑也不顶的宣传室当主管,就在这么多鸡毛势力间周旋,凭着一点点昭和精神的余烈,最后不仅揪出了真凶,还改变了县部的大粪坑。
当然这是作者在意淫。
目前只看了上篇 先写一部分:这片子等到心力焦灼终于能看了。
(下篇的熟肉估计也快了)电影和剧版的差距大概就是TBS和NHK的区别吧。
时长也差不多。
但是更喜欢NHK的剧版。
小说本身已力透纸背,剧版又珠玉在前,所以电影不可能差。
上篇给人感觉一直在为下篇蓄势,所以略闷。
又像是为了不那么闷,搞了很多太脸谱化的设定,过分追求戏剧冲突反而看得很烦躁,其实根本不需要。
横山秀夫的这个故事,精彩之处在于它的“真实”,说白了甚至有点像煮开水。
看似稀松平常又暗潮涌动的生活,进行到最后却发现是场精心设定又情感沸腾的大局。
故事就是在不住地铺陈真实,鲜有一蹴而就的事,要得到什么终要有所牺牲,阻碍自己工作的最大麻烦是共事者,虽然握有底线但为了“大局”必须做些违心的事,言语之刃杀人无形而冷漠更摧人心智,上帝在为你关上一道门时肯定把窗子也封得死死的…会有这种感觉。
每个人都不顺利,家庭也好,工作也罢。
因为生活真的是件复杂的事,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人性也是,规则也是。
迟来的正义甚至无法安抚到自己,因为痛过的地方疤痕依旧,一如围绕怯懦者十四年如一日的自责,一如敢言者迫于强权的苟且生活,一如遗属手指的茧,一如公用电话亭上磨损的按键。
总之,这仍是我今年最喜欢的故事。
无以言表的感激与感动,另一种程度的欣喜至极。
PS:淘宝的书降价了……
唉,64案,被天皇逝世盖过的普通人,是所有知情人的梦魇
拖沓
全明星阵容,但却不如电视剧版。
一般,日本电影节奏大多如此。
铺垫太久
两星给男主角
SIFF新衡山 前篇看得有点懵。
瑛太这个发型我喜!
看电视剧版吧,好很多。
我没看过剧版,我觉得还行。也可能因为我是倍速看的。
导演对叙事节奏的把握很成问题,仗着上下两篇的片长在拍电视剧的感觉,横山秀夫的小说格局很大,由绑架案蔓延开来讲警视厅内部的尔虞我诈,而且故事背景发生在昭和和平成的转换之时,时代交替又带来一层厚重感,可惜的是电影都没有抓住重点,无力到连演员想飙个演技都承载不了。
有几处bgm进得特别好,感情呼啦一下就给整激动了,结果整个剧情又做得很松散,什么都要往里塞,就好像发现中意许久的高威猛原来是早泄男……所以有必要分上下两部四小时来讲这么一件事吗……
警察政治、人性幽微和命案沉重,社会科的横山秀夫
和电视剧一样的内容也能拍两遍。。。
4星改编自横山秀夫同名推理小说。要耐心看。后部的用历史重演来揭露真相,抓捕元凶,这个构思很厉害。
上一次这么认真地看这么长的电影,大概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了。前后篇凝练成一部不好吗,看前篇的时候还以为主旨是要讲一个失意的警察要怎样为新闻自由抗争。。。
黄毛这样就能提名最佳新人,我忍不住笑了。
影片不仅格局大 卡司多牌又大 关键是沉闷的上半部的架构想说的事还不少 一方面是身为警察和记者的职责和人性的直接冲突和质问 一方面是对于恶性案件涉及的种种对庞大组织的运转影响以及小到涉案警察心理后遗症的追溯 这是一个关于事件和人性的自省 说大其实可以很大 全程滤镜暗黑写实 令人难忘
#影像碎片#还在疑惑为什么这场这么难抢,坐进去才发觉卡司如此强大。我这种纯粹觉得去年剧很强大,结局也很震撼的感觉每次电影节真的都是粉的胜利。上篇集中在昭和64年的案件也就是故事的引子,和电视剧两个时间段交汇比较紧密不同,完全的顺时。
不能开弹幕的好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