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之前看了宇宙探索编辑部,两者都有喜剧因素,以及都选择采用伪纪录片手法,我会在一些上面进行对比,但两者不是完全可以用来进行比较的,没有谁更好的这一说。
在喜这一方面我会偏向于本片,我认为喜会是一看大家就会发笑的但不是屎尿屁那些。
本片年龄段面向更广,如果不懂那些勇敢牛牛,NTR等梗的人比如年纪偏大或者不太冲浪的来看,在书法家和会读心术还有后面会动的桌子,这些事件的支撑即使看不懂梗也会发笑。
宇宙的笑是需要get到点的需要同频的那种,比如驴子啊什么的。
发疯,本片我认为发疯一点的是在采访,皮卡丘一组,狗,还有胡哔就那个专家,在前面有埋下西装这个包袱,果然在后面就抖了包袱,本片的发疯前后是有串连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展示精神状态而疯。
还有一点在抽奖。
宇宙的话不用说,全片发疯。
内涵上不用说肯定都知道本片表达的是什么,宏观来讲宇宙的内涵会更加深一些。
虽然是伪纪录片,但是镜头实际是有设计的,比如书法家,他有一个向下的摇镜头,是为了展示书法家的皮鞋,而书法家上身是那种功夫衫(应该这样叫?
),上下的不一致其实就展现了他的不着调。
最后说一个我觉得很可惜的点,我想到了说唱二人组会有一个反转,在这种又穷又怎么的情况下我们依然有梦想,但是咱这个题叫做春晚,春晚在现代人来看是独属于中国的一个传统,既然是中国,反转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目来是不是会更好?
而且京剧的那个小女孩会不会让人真觉得京剧真是小女孩这个样子?
整档出演的春晚节目,三个可以的一个是临时说唱,一个是盲人演出(我把它算作人声的阿卡贝拉),最后一个歌曲,原本可以说好的乐器(古筝加二胡)我把它算传统,就这样毁了。
最后一个歌曲我把它放在了流行音乐里,个人觉得不太属于传统中国特色这一点。
所以整个看下来应该属于一个中国传统的春晚,出彩的节目没有一个和传统沾边。
既然没有一个属是于传统的出彩节目,我觉得[没]这个括弧都能去掉。
叫一场很没必要的春晚更合适。
大家才会有一个思考:明明这个春晚办成了为什么很没必要?
叫很有必要无非就是勾起了国人的感动,远没有很没必要更来得感慨。
哈哈哈这个片真是靠八百多个刻板印象撑起来的,太好笑了,我全程边笑边拍大腿并感慨“啥玩意儿啊”。
最喜欢绫波丽那部分,太有病了。
被请来的导演变身本地流浪汉的部分也非常好玩儿。
里面办春晚过程中各种临时糊弄十分真实,作为一个在大学时混过社团办过歌唱比赛的人,想起了很多往事。
很没必要,但你还是做了,过程中自己也是在不断吐槽“这都是啥啊太瞎了”,但结尾时还是被自己感动了。
生活很多时候也就是这种循环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两个 rapper他们两个开始海选的时候,我尿都笑出来了然后被这个《必须爱》洗脑了毫不客气的讲,这是近 10 年来我看过最好笑的喜剧电影与之相比,开心麻花差太远宁浩的《疯狂的石头》能与之一战好的电影不一定要大成本,大制作,请什么明星。
好的剧本和好的导演加上 一群好的演员就可以做到。
非常棒,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感谢你们让我们看到了民间创作的力量!
不比任何人差!!!!!!!!
久违了的黑色幽默电影
太喜欢这个影片了,演员们极强的信念感以及剧中埋着的那些小彩蛋真的是绝。
比如一个个名字的谐音梗;比如老二次元专家;比如一开始在STOP sign迷路的导演其实就是之后总采访的流浪汉;比如多次背景板中出现最终撞坏了桌子的轮滑小哥;还比如SmokeRider海选时候的 ‘你 Must Love’——堂而皇之的国骂输出...不胜枚举。
对于国内的很多观众来说,可能是搞笑。
但对于海外华人,特别是参与过类似春晚的人来说,那就是感同身受了。
海外的华人春晚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学校里,一般以华人学生学者联谊会牵头来办。
演员和观众主体以留学生和年轻人为主。
领馆多少会给点资助,再加上学校的拨款和一些当地华商的赞助。
大家出国时间都不长,节目与国内更接轨一些。
场地是高校的礼堂,年轻人愿意投入自己的热情去办节目,水平一般也不错。
民谣流行的时候,演民谣的会比较多。
有嘻哈新说唱火了,会有Rapper。
这和国内高校的晚会很类似。
第二类则是当地华人社区举办的春晚,那就精彩纷呈,大开眼界了。
晚会的名称一般都不小,以美国这边为例。
很多是 年份+A+B+C 的组合,其中A=(东)西海岸/全美/北美/全球; B=华人;C=春晚。
规模上来说 经常是(观众+演员数)<500的三位数。
为了保证观众数量,会安排很多群体节目,比如广场舞,比如小盆友的群舞,群体节目演员的亲友们一来,观众席就满坑满谷了,掌声的分贝值也有了,以及一点点晚会的门票收益。
晚会组织者:比如慈善基金会-慈善可能是其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避税。
又比如校友会或同乡会-一般单个校友会是很难攒出一场大活的,联合其他高校校友会和同乡会一起来办也是常有的。
再比如华文学校-那么演员主力就是小盆友了。
再或者是当地的华人社团-比如电影中就是如此。
甚至还有私人-就仿佛古代大老爷们请戏班去家里演出-当然这是以当地华人春晚为名。
然后是演出地点的多样性(只列出自己参与过的):比如领馆,礼堂,餐厅,华语KTV,教堂(是的,出钱就可以租教堂的场地演春晚),更离谱的还有葡萄酒庄...>_<!
餐厅作场地是最可怕的 - 调音啥的就是寂寞了。
更可怕的是台上演员在那卖力得嗷嗷嗷,台下则是一片觥筹交错,偶尔会有人叫个好-大概率是演员的亲友-很快这叫好声便被淹没在一篇叮叮当当的碰杯和碗筷声中了:松鼠桂鱼和三鲜锅巴不趁着刚上桌夹两筷子,谁在那等你一个民谣歌手在那讲述异国他乡内心孤寂和对这个城市的眷恋?
然后就是演员们了:少量的留学生,第一代移民,以及二代三代华人。
由于出国时间不同,每个人脱离中华文化母体的时期不一样,节目的呈递有着极强的年代感。
有许多的舞台风格,如今已经很少在国内舞台上出现了-比如说独唱的时候站得笔直,眼神望向天边,歌声伴随着麦克风上扬的费玉清style。
又比如一些苏联歌曲的联唱。
又或者是民国七歌后的一些时代曲(非改编版)。
舞个龙或者狮子,也是常有的。
不同时代阶段的艺术形式不能说是与时俱进吧,只能说是泾渭分明-如同层积岩中的化石那样泾渭分明,也如同层积岩中的化石那样缺乏生机-文艺终归是不能脱离母体的。
但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过去这几年的种种,海外华人群体与国内在一定程度上被动割裂了。
然后在一些极端网络语境的加持下甚至变成了类反贼的存在。
哪怕这其中很多很多人是真心热爱着祖国。
这一部喜剧作品鲜活得将海外华人这一群体呈递了出来,呈递出来的共同点远远大于分歧,哪怕是以这样一种一本正经的荒诞搞笑的方式来呈递。
而这,一定程度弥合了炎黄子孙们的割裂,尽管这可能不是影片的本意,但它确确实实在观影者中起到了作用。
称得上是一部佳作。
本身欣赏幽默和荒诞就是需要门槛的。
这部电影说实话多亏了没上院线,即使上了院线,一定会是口碑两级分化极其严重的,所以看到了很多差评的影评真的十分理解,我倒觉得也不用在意,因为这个电影本身就不是他们可以欣赏的。
换个思维想想,这个电影,你让父母爷爷奶奶看,他们会觉得好笑么?
抖音刷到了一个片段,然后去b站没开弹幕完整的看了一遍(开弹幕有剧透),然后被设计精细的铺垫和前后呼应,各种烂梗或者小心机笑到前仰后合,会不断的努力去发现细节,会发现前面的坑后面全填满的快乐。
看完之后又快速开了弹幕二刷,果真又发现了很多此前错过的细节和梗,比如must love……然后就一键三连,转发朋友圈,来看影评。
其实看影评时候,就深刻感受到了,这个电影一定会有人觉得不好笑或者看不懂。
一方面就是有很多较真的,做事刻板的人,他只会觉得无聊没有意义,甚至觉得侮辱中华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你很难让一些没有一定段子储备或者不刷网络信息的人理解,胖虎,宝可梦,或者或者导演对于很多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暗喻到底是什么。
甚至还有觉得rapper不错建议出道的,那只能说他们看到最后连龙井是谁都不知道,你怎么能指望他们会从这个电影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这就像有人觉得脱口秀看不懂,或者看美剧不懂笑点在哪的原因是一样的,喜剧是需要门槛的,是需要知识储备的,如果觉得这个电影不好笑,我只能说抱歉,你可能跟喜欢这个电影的人不是一类人。
另外太较真或者直接上价值用道德批判一个荒诞喜剧的,本身就挺荒诞的,喜剧是用来笑的,不是用来评价是否侮辱中华传统文化,是否和真春晚高判立下的。
如果这么喜欢批判和较真,真的还是又红又正的主流电影更适合你,这种年轻人的快乐,还是留给年轻人吧。
另外估计这个片子快火了,哈哈哈,早点留坑。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其实对影片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只是从标题片面地认为这可能又是对某春晚的一个吐槽。
但后来我被疯狂打脸,也体验到了什么叫让面膜被笑到起皱。
其实个人感觉,以我的水平现在并没有资格去评价这样一个我心中天花板级的作品。
但我还是想分享一下自己很(不)重要的想法。
影片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大量的伏笔,这个伏笔通常是在画面主体的背后,以虚化或淡化的形式呈现,这给人很多的惊喜。
比如说那反复出现很sao的胖虎海报
巧妙的伏笔后面(以为)不重要的滑行者
后面的滑行者后面(以为)不重要的群演
后面走丢的导演😂当这些伏笔与后面的情节环环相扣就会让影片格外的出彩,格外的抓人眼球,令人想要一刷二刷三刷,去探索影片更深层的内涵。
“专家”解说还有反复出现的专家,他去解说一些很生涩的知识,但反复地解说并不会让你认为他在生硬地向你说教,因为他夹杂“私货”😂😂😂😂
专家不止解说春晚,还有后面专家一本正经去解说主持也令人印象深刻,忘不了那因吹斯听。
各位主演也非常有意思,每个人都有各自设定的独特人格,并且后来发生的事情是符合他们的角色的,这也是角色上的伏笔。
↑这个姐姐就是属于掌控大局的那种,后来的亲人离去,而自己离家在外不能回家过年也很令人感动,说出了很多打工人的心声,迅速感受到了影片的温度。
↑这个姐姐就是属于团队中会风风火火地和客户打好关系的那种,谈关系办人情不在话下,很多鬼点子都是她整出来的,这个姐,能处。
↑这两个人就是喜剧担当啦,两个人令人笑的点却不一样,角色也被演员塑造的非常独特,但你会觉得就是你生活当中会遇到的那种人。
↑这个叔是负责找场地的啦,类似于场务吧,正正经经的样子与后来被人按摩roulin的样子也有很大反差,增加了极大的喜剧色彩。
↑还有这个小黑😂,给人的感觉憨憨的,后来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手里也拿着一个伏笔。
↑有文艺气息又不失死板的(金菊花获奖)导演。
角色不止主办方,还有参与者的角色也很新颖。
搞笑又不失可爱的rapper
认真表演的阿姨们
盲人演奏师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列举了,给你一张b站网友自制节目单,自己去看吧。
[热词系列_新年快乐]节目单[热词系列_大吉大利]12:16 海选现场1:06:57 开场白1:09:57 赞助商广告1:11:06 舞蹈 吐鲁番的葡萄干真干燥1:13:41 歌曲表演 盲人演奏1:15:10 京剧 卖水1:16:36 抽奖环节1:20:02 古筝otamatone表演 良宵1:22:30 rap1:25:16 歌曲 如果有我1:28:14 魔术1:33:16 歌曲 传奇1:40:00 歌曲 同一首歌1:43:32 谢幕1:44:29 castps.节目倒数第二个是我的心头好。
一个好的作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讽刺现实,但这种讽刺圆滑又不世俗,灵活又不缺锋芒。
比如借专家之口暗讽某春晚。
比如暗示现在某些大人唱的都不如5岁孩童。
比如有些弄虚作假的魔术。
还有量子力学糊弄人的书法。
其实幽默感动讽刺的背后,都是生活,多少作品这些年来已经脱离了群众,一味地煽情背后散发的都是资本的恶臭。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资本啦,要肯定那些敢于为好剧本投资的,比如说积木影业)我也给这个很(有)必要的影评和春晚留下了一个伏笔哟,上面的👆🏻每一个图片都已经在暗示你“一键三连”啦,一起助力好作品。
现在的我深知自己的浅薄,在为我心仪的影片写影评时竟然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我也只能说我只是从一个还不太成熟的观众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尽量体悟你们所想要传达的思想。
谢谢你们所做的努力,将如此优秀的影片带给我们。
今年的我会努力,相信多年以后我也能创作出如此优秀动人的作品。
大过年的看完了《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还挺应景的,属于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虽然有一个多小时但梗很密集不会觉得无聊,从主角名字谐音梗预示剧情,到荒谬的节目海选,最搞笑的还是胡说八道专家煞有介事地活用网络梗解释春晚现象,居然每个伏笔都用上了,我都要笑死了hhhh而且他还不是那种纯逗趣讽刺的喜剧,我竟能从状况百出的演出中回甘出一丝感动,从一场烂过新高度的春晚中找到坚持办春晚的意义。
对于海外游子而言春晚虽然真的烂,但也是真的圆满,给了rapper小哥们、按摩店师傅、街头魔术艺人、梦想当仙女的阿姨一个舞台,圆了多少普通人的梦与信念。
或许正如电影中的人所说“人们沉浸在一场集体幻觉中,只是为了拍春晚而拍春晚,是一种媚俗,刻奇的行为。
”幻觉也好,媚俗也罢,春晚早已不是一场单纯的晚会,而是万千游子在新年之夜抬头注视的那轮明月,是中国人饱含感情的精神寄托。
哪怕它很难看,可它就在这里,当《同一首歌》的旋律响起,它也就激起了无数后台的观众们的满足感。
我又想到我们国内的春晚之所以饱受诟病或许不是缺了什么,而是多了些别的杂质,春晚应该是属于全体普通人的,属于欢乐,属于团圆的。
不过我不喜欢这种伪纪录片的拍摄形式,镜头晃得慌,还永远都对不上焦,眼睛看得很累人。
但转眼想想这是小成本制作,能做成这样实属不易,在我这里打个4星。
这是自己今年看过最好笑的片子,果然搞笑的最好手段就是讽刺。
但看到后半段笑得有点艰难,主要因为勾起了以前在学校工作的类似经历:1-纯粹想做一件觉得有趣有意义的事2-有着一流想法,二流团队,以及各种意外,再用三流鬼点子应急,看着不伦不类3-反正最后也还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看到最后,感觉喜剧的灵感来源,果然还是那些痛并快乐的经历。
感谢生活
机缘巧合看了这部。
一部分原因可能真的是作为一名春晚拥趸的内心召唤,很长一段时间,春晚是北方人的春晚,时至今日,春晚对北方人都不再重要了,脱口秀大会5江梓浩说的那些春晚梗,真的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曾经的春晚是纽带。
可能不能代表整个北方地区,甚至不能代表我出生的家乡,可能只能代表一个小小的市区吧。
春晚一方面是团圆的纽带,或者说是亲情的纽带,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热乎乎的屋子里,外面北风呼啸,可能还夹杂着些雪花,等着好笑的小品,下饺子时还担心错过,即使明白从明天开始就会在各大卫视重播,甚至在未来的一年,都会在各种晚上五点半到六点半的茶余饭后休闲节目中一直播放;鞭炮声太大听不清时,都会超级想要直播字幕。
那些金句或者现在所说的爆梗,会在春晚这一刻成为家人的内部梗,一家人开心,很多时候比一个人开心来的更加刻骨铭心,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另一方面是共享快乐的纽带,从春晚的第二天开始,春晚的魔力就会开始发力,你会忍不住地将其中有意思的地方应用到你的生活中,先是围绕春节期间出现在身边的亲戚朋友,直至开学后扩散到各大学校,「没事走两步」、「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邪」(原来这是早期的谐音梗),成为课间午休插科打诨的主力军。
时至今日,每年的春晚还是会看,最期待的还是小品,时不时也会有其他喜欢的节目,如「只此青绿」,还有少林寺那个人海战术的节目。
对于人海战术的应用,其实是有些纠结的,一方面觉得让如此众多的人整齐划一去呈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的是直的人追求的艺术表现形式么,另一方面又觉得,这很中国特色。
春晚的地位确实大不如从前。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春晚的综合性无法满足新一代对投其所好的精准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舞台多了,春晚不再是那个「上了就能火」的「红之保证」。
当一个事情大家都喜欢的时候,坚持起来其实容易;当大多数人开始质疑并不再喜欢时,坚持反而难能可贵。
这也是看这个电影时开始觉得荒诞,后面却有种被感动的回甘,我不知道是不是为了举办春晚而举办春晚,但是我知道的是,曾经关于春晚的记忆和互动,保质期可以坚持很多年;但无可厚非的是,近几年的春晚,记忆点越来越少,因为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追求,因为出现了很多比春晚更精彩的东西,但是有一点是不可以被忽略的,不只是春晚的记忆点少了,其实在流媒体的冲击下,人们对于任何事情的记忆点都少了,就像全球范围内的鳗鱼数量都在急剧减少,当扰包括你面前的这碗鳗鱼炒饭(谢谢@蛋卷),所以这不是春晚的错。
我仍旧觉得举办春晚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因为耗时耗力,只为了让人们更喜气洋洋地度过零点钟声前的无聊时光,很多时候为了什么开心不重要,只要当时是开心的,就已经很好,即使吐槽春晚让你开心,那也算是春晚作出的贡献了吧。
剧中演员的表现都很真实,整个过程也都很真实,甚至扎心,不乏有种黑色幽默的感觉,片尾曲很好听,韵脚也不觉得尴尬,认真看了下胖虎海报上的那副对联,真的是棒。
上联:逢虎年 办虎事 虎头虎脑过大年下联:虎喊虎 虎呼虎 虎护虎糊虎弧虎
我一直在大笑,真的很多东西很怪诞,电影把生活当中的怪诞以艺术的方式加工,而更加直面的呈现出来,特别是那个胖虎,我真的笑死!!!
我没能get这部电影所有的点,但这部电影确实反应了生活当中许多的怪诞现象,并且以喜剧的方式呈现出来,更能体现出对这些怪诞的嘲笑,仿佛是在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看了一眼那些打低分的评论,很多挺无脑的,甚至可以看出他并没有看这部电影,很遗憾这部电影里面没有讽刺这种无脑的行为。
形式蛮有意思的,乱七八糟屎尿屁,就和春晚本身一样。剧本差了点,笑点和我初中写的差不多,所谓春晚也只是中学一个联欢活动水平,撑不起来任何一个升华。
你 must love!纪念“因催斯挺”逝世一百周年。
哈哈哈,伪纪录片电影,配合如今摆烂明目张胆的各种春晚看👀更佳
和大网红“编辑部”的内核、结构惊人一致,只是缺一点逼格,个人认为应该抵制这种艺术无意义化
恶搞版春晚,张口就来的艺术行业黑话大全。
能get到想表达的笑点但并没觉得很好笑…
你must love must love must love
很粗糙,但是又有点好玩 各种草台班子,各种讽刺 哈哈
就确实get不到
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其实真还挺特别的,埋了很多网络热梗,出其不意的地方很多。但有的地方也是真的很尬。就显得很神经质。
电影里的这一段台词印象深刻。『很多人可能是活在一种集体的幻觉里面。他们为了排春晚而排春晚,他们为了看春晚而看春晚。春晚就是一个媚俗、刻奇的存在』这部电影找到了一种明亮的语言,来谈论司空见惯的绝望。在b站观看的过程中,参与互动的网友一起发现事物欢乐的一面,也发现事物深刻的一面。电影化作快乐的源泉,也化作温柔的妥协和对抗。
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影吧?伪纪录片的形式也不能这么持镜运镜啊,顶多算是大型活动的纪实拍摄。前面蛮有意思的,对春晚的嘲讽,后面就是纯粹无厘头搞笑了,弹幕还说什么进院线一定票房大火——那可能中国的电影艺术就彻底死掉了。
好……好尴尬啊,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我仅有的笑点都在两个rapper身上……
大写的荒谬,几乎全程铺满了笑点,而且讽刺力度很大,我们都太想看春晚出糗了,太希望春晚能不那么一本正经,所以出了这么个吐槽集锦和灾难现场也算圆了我们几十年春晚忍耐者的一个梦了吧
年度最佳,这片不在国内电影院里收钱我真的受不了……院线烂片们,退钱!!!
来自民间的叛逆
没抱什么期望点开,结果全程笑死,这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笑的电影。诚然它的制作上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甚至怀疑这部电影本身估计就是一个四处漏风的项目,但完成度出乎意料的好,创作上的诚意肉眼可见,剧本的结构、笑点和各种梗的设置居然也都圆回来了,能把互联网梗玩的不惹人(我)烦真是难得。除了没太明白干嘛弄个黑幕布,我郑重考虑明年春节的时候再刷一遍这台春晚,毕竟央1那个我其实已经不看好多年。3.5.
我确实更想看这样的春晚,2022年度最佳喜剧,堪比《摄影机,不要停》。
胖虎也算虎😹
不好意思,我满头满脸都是问号,看完短评更疑惑了,因为我真的没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