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都懒得提不动笔了,要不是maomao给我晒了晒那个各种抚今追昔意犹未尽的蛋疼豆瓣活动,实在不想和这么精美的伪小清新港片较劲。
借用鲁迅先生一句灰常给力的话做opening那就是: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前女友的。
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态度决定成败,就好比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知道:我们无论是要喝奶,还是要尿尿,都必需明确的表示出来,父母怎么理解,那是另一回事。
“I want mimi…”和“I hate ex!”一样,都是态度。
电影里诗雅同学最后吃力不讨好的结局完全是由于态度和立场的不坚定造成的,也不能完全怪阿娇。
什么是正确的态度?
那就是当你一瞥之下发现小男友俊美的脸庞流露出一丝丝的幸灾乐祸与心神恍惚时,你就应该立刻警觉,在你赶紧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得出那个悲催的结论之后,就必须保持镇定跟着迅速把自己调整到小别胜新婚的催情状态,再当机立断用费洛蒙把他软磨硬泡地骗回家,接下来用一字马前滚翻外加汤玛斯回旋与其采阴补阳三百回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直至空乏其身,这个时候整个世界才清净了。
也只有这个时候,你才可以看着他沉静的睡脸,然后默默起身,点一支烟,在那个什么网上用戏谑的口吻和大家分享:我今天去机场接男友,遇见他的ex在和另一个男人闹分手,他看的目不转睛居然没发现我换了新发型以及新的瞳孔放大片!
What a fucking day!
好有型是吧……总之呢,像阿诗这样温柔明理斯文大方的处事方法不止引狼入室自掘坟墓,而且相当过时。
90年的初师太的小说里才会出现这种姿态优雅,看起来文明的令人发指的三角关系。
到了2010年,连她的女主角也开始直接扑上男友晃动着大胸的前女友,抓起对方的头发就往墙上猛撞。
况且,师太自己在对付前女友上也从来不吝下很手,据说当年岳华和郑佩佩通了几封信,就被师太剪烂了所有西装,还在床铺的心脏位置,插了把匕首。
哇哦,也难怪她写得出“这个世界上,乖巧的孩子,合理的老板,美满的婚姻和上道的前女友,都是不存在的。
”如此精辟的总结。
……好吧!
怎么样呢?
就算“上道的前女友”是我自己添加的,也不妨碍这个命题的恒久成立。
在这一点上,我举双手双脚赞同连岳先生的观点:哪怕你端起机枪在上海滩扫射10分钟,也打不中一个好男人和半个上道的前女友。
然而作为一个公正严谨的人,我也必须承认,数量少不表示不存在。
我人生唯一投之以欣赏目光的前女友,出自藤井树的笔下(也有可能是痞子蔡),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那个姑娘每次都是这么介绍自己的前男友的:“还不错吼?
那就是我的先男盆友。
”“蛤?
先男盆友是什么啦?
你是要说前男友吗?
”一般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是没错啦!
”这时候姑娘就会漠然地,不紧不慢地解释:“可是死掉的人不都是叫‘先父’‘先夫’‘先祖’吗?
分手的男盆友对我来说就是死掉啦,那不是‘先男盆友’是什么?
”看看人家的境界,什么叫干净利落,什么叫姿态潇洒。
由此我们可以证明上道的前女友不是没有,而是只存在于小说中,当然,也许不久的将来,也可能会存在于新闻联播中。
我花了这么长时间阐述我对前女友的各种厌恶,就是想说明无论这次阿娇的角色是有多鲜活可爱,笑容是有多明媚可人,让多少宅男为他手酸伤神,说到底,都掩盖不了周怡只是一个自私任性,恃靓行凶,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港女本质。
不过也没差,反正在很多人眼里,有的爱情就是可以毫无道德感可言的,一样情欲,总是下等的滋味比较好。
但说归说,阿娇的表演还是挺惊喜的,向佐也是,皮肤变得好紧绷啊,他们俩是让我觉得变化最大的,不管是肢体,还是声线。
阿娇有了灵魂,这件事太可怕了,詹瑞文先生你到底是有多强大啊……居然让死鱼般的钟欣桐也流畅自然起来了,她声音里原本那一丝干巴巴的杂音也没了,戏里戏外都完胜诗雅。
诗雅在《囡囡》里面我还觉得她很灵,往阿娇面前一站居然单薄了。
周怡的历任男友,我最喜欢周俊伟的阿树,不切实际的浪漫,写在脸上的花心,其实他和周怡才是半斤八两的一对,伤人或受伤都不会太彻底。
我为什么不想骂陈均平,因为在这个贱男泛滥如过江之鲫的年代,陈均平只是贱男大军里口味最轻的那一类小小分支:他们这些男人,不过对于做一个好男朋友的兴趣,永远没有做一个好的前男友大。
陈均平就像是嘴里面的一颗烂牙,你以为牙疼不是病,结果吵架他总有办法占上风,冷战他比你得心应手,你吃醋他让你当吃补,最后你放低身段取悦他,他吃干抹净拍拍屁股照样走人。
冷热酸甜过后,他烂在那里岿然不动,疼得死去活来的只有你自己。
然而疼一阵好一阵,除非最后发炎高烧,不然极少有人下得了决心去拔掉一颗烂牙。
阿诗也不算完全倒霉,周怡这颗水果硬糖挤进嘴里,一下将烂牙撞松,于是陈均平自动脱落,长痛不如短痛。
我认为恋爱想有趣,必须在ex和ing之间建立起一个公平原则:同样一个人,同一段人生,你经历你的,我经历我的,互不重叠,互不干涉,这就是公平。
然而我忘了,恋爱最无趣的事情就是:它没有公平。
有一种爱情故事的女主角,强大的好比乌玛瑟曼,她小心翼翼地干掉送礼自用两相宜的干妹妹,又和磨刀霍霍挖墙脚的小三正面火并两败俱伤,一转身又被忽然出柜的微小说男主角摆了一道,好不容易喘口气,却发现ex的回眸一笑,送了她最后一程。
这出戏的女主角常常死不瞑目,因为不是每个ex都是真心实意地要和她决战紫禁之巅想着收复失地败部复活,她们很多都只是像周怡一样心血来潮,前男友就像马桶台的超幸福鞋垫:记得当初年纪小,用过的男淫他不硌脚。
这类故事的结局常常叫人桑心,从这种生存模式里找到乐趣的不多,受尽委屈的不少。
好吧,我困了,就这么结尾吧,顺便解释一下题目的典故。
在前女友这个问题上,就连默契十足的我坠爱的康和熙都出现了完全的分歧:康:也许她只是有事请你男友帮忙啊?
熙:她不会打电话找工人吗?
她没有自己的朋友没有自己的人生吗?
康:那她也许就真的只是想和他做回朋友啊…熙:屁啦!
康:所以,前女友的名字就是完全不可以出现吗?
熙:也不是什么事都不能提啦…康:譬如呢……熙:就好像说:北鼻,你看,我以前的女盆友,她就葬在这里。
我想对很多人来说EX都只有一个,走得越远,回过头去的时候路的轮廓才更清晰。
失去,大概真的是衡量感情最有效的方式。
所以,在一个人的晚上,我看这个电影,本来打算被打动甚至掉掉眼泪,然而我什么都没看见,是有很多关系,但无论哪一段都无法让人投入,没有一段感情饱含爱意,在一起或是分开都是任性的行为,所有的片段都只是片段,没有交代感情中任何实质性的东西。
一段感情由浅变深的走向是两个人从探索到慢慢交付给彼此的过程,中间除了嬉戏打闹之外有更深入的东西,但是,片子什么都没有说,留在画面上的散乱和纠结只能让人感觉不负责任,不知所谓。
所有的人物都没有完整的性格,我无法将任何一个人的任何时点和任何EX相对应,周怡是败笔中的败笔,这个女孩除了美,请问还有什么优点?
突如其来的脾气,没头没尾的处事方式,连内心都没有填充,欲望的表现都显得不真实,以至于我除了在无数的特写里不停的看她的脸之外没有感觉到剧情有前进或是后退的意愿。
是的,这就是部原地不动的片子,不管你从哪一节看起都为时不晚,因为直到最后它也还是什么都没有说。
请问那个阿苏和这个剧情到底有什么关系,我简直觉得他比纹身男的出现更不具有逻辑。
至少纹身男强调的是周怡性格中不计后果,漫无边际的特点,而阿苏呢,是为了强调周怡一直蹭车都不会不好意思的不要脸么?
故事牵强到不行,首先在机场坐那么近都看不见,亦或是我觉得很多人也许在对方没看见的时候就带着女友换位置了吧,而后不管怎么样都不会带进家里吧,给她开个房又怎样?
周怡也过分不见外,人家让你住你也就真住啊,走的时候还悲愤交加的样子,这是怎么个理。
和阿树的开场也太没尺度了吧,这样两个陌生人玩玩复印机就在一起了?
纹身男的那段更是堪称荒唐,请问谁会个一个把自己约会对象砸破脑袋的陌生人迅速相爱,难道就为了那句破相我娶你?
恩爱是所有非目的性的情侣都经历过的表现方式,但周怡和阿平的吵架却说明这是没事找抽的一对,每次吵架都是无理取闹的范本,没有一场架是吵在不得不吵的点子上,没有一场架是因为无法面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分手也是两个人的负气之举。
难道,这也是真爱?
或者连这样的EX都好意思拍个片子来回忆,来伤感?
EX,应该是个悲伤隐忍的故事,拿来回忆而不是随心所欲是因为珍惜,既然因为不能缓解的事情分开了,那么如果还没找到解决方案又何必打扰呢?
祝你幸福,深深的,遥远的,这是很苦涩很苦涩的事情。
如果你真正爱过,如果你真正爱的那个人已经是EX,那么看这部片子是件快乐的事情,因为你不必想起你们之间的任何事,即使是一个人,即使是在深夜,即使是看完后听着文艺女青年低声哼唱或是放着轻音乐酝酿情绪都好。
不知道阿诗在一边掉眼泪一边跟阿平做爱的时候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当一对恋人的感情要等到用性来绑住对方的时候,自己在爱情里的价值到底堕落到什么程度?
或许想到这个她就心酸了吧,然后不想哭却把眼泪给吐了出来。
那眼泪一定苦苦的,不想再尝第二口。
现在比之前成熟许多,懂得每个人都会变成EX的,犹记得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是在战色,那时候的我还蠢得跟个二百五似的,傻傻的问别人这是什么意思。
当时在战色的帖子里的LZ大多都是以现任的口吻说的,如果是以所谓EX为主楼,那么大多是小三帖,通常一顿骂。
对当事人来说可恨的EX们,没想到麦曦茵把它拍了出来,如果我忘了阿娇的过去,我会觉得阿娇的演技真好,男主长了张给脸,感觉就差没对全世界宣布出柜,阿诗那张脸真的是宽屏,让我想起公司里的某同事。
我又忽然想起来自己曾经喜欢人的辰光是真真憋不住,想把满世界的情话都说与对方听,有些人挺受用,有些人则兴致缺缺,唯一一次跟人告白,结果告白的第二天发现对方跟他的EX复合了,当时就觉得天都塌了,一个人在学校附近的麻辣烫店哭得跟傻逼似的,当时还那个MP3装逼地听着《一个人失忆》,甚至不慎被损友拍了照,成了至今难以抚平的阴影……玻璃杯容易碎,那就换成塑料杯吧。
可是换了以后呢?
不懂珍惜的话还是会坏掉的,然后爱就流逝了。
如得其情,哀矜勿喜。
touch u one more time, one more time......黄靖的歌声像是一个人在空房间内独自呓语。
选择机场作为第一幕,窃以为这样的地点,除了医院,最看惯世人聚散离合。
有人在这里选作起点,有人在这里成为终点。
陈均平第一眼便认出周怡,却没有立刻转身就走。
他其实完全可以掉头的,他的现任多么乖巧依人,体贴入微。
他选择了坐下,一如在他的记忆里,周怡顽固的盘根错节的选择了留下。
前几日重看Jeux d’enfants,他为着她搞砸自己的婚礼恨不得她立刻下地狱去。
火车来时,是她自己跳开的。
他一脸忿忿冷眼看着。
十年过去了,家里来了一个他以为是她的客人。
他跳起来,几乎要流泪。
陈均平在车上,一系列戏剧化的冷嘲热讽。
最后类似毫无办法的妥协性的对现任说:这么晚了,总不可能真的让她一个女孩子去住时钟酒店吧......仿佛他做了一次好人。
但一进屋就原形毕露。
他与周怡围绕貌似没有感情的房屋灯饰开始对话,充斥打情骂俏。
他的现任,只能默默地看着。
其实这部戏交代了周怡与所有男人感情纠葛的前因后果。
连带着也将陈均平与现任阿诗缘何认识一笔带过。
独独,没有告诉观众,周怡与陈均平是如何在一起的。
只是用沉默的镜头不断带过,带过,再带过,他们曾经相爱的点点滴滴。
周怡煮面。
阿诗像一个最寻常的贤妻良母,询问她要不要煎蛋。
周怡直接放入鸡蛋,阿诗愣了一下。
周怡问她吃吗,她答我们没有晚上吃宵夜的习惯。
到此,已不需要看下去。
陈均平煮面直接放鸡蛋,陈均平有吃宵夜的习惯。
最终周怡看到了塑胶杯。
这是陈均平唯一为她做的改变。
还是她教他这样做的。
他与她不知道闹了多少回分手,互不相让,蛮不讲理。
他要同阿诗分手,却只须一句话,算了吧。
算了吧。
我不知道有多少男人用这三个字跟一个女人一刀两断。
我只知道,陈均平像一个影子,不断想要找到那个契合自己的形体。
但都徒劳无果。
周怡也不能与他完美匹配,他们总有缝隙割裂的小口。
于是陈均平恒久的无法找到。
事实上每个人都如此。
然而我们并不需要这样做,那个我们要找的人,既非一模一样的自己,亦非与自己完美搭配的爱侣,而是一缕照亮影子的阳光。
周怡,便是陈均平的那缕阳光。
但即使到了陈均平有机会与周怡重圆旧梦,吻都已落下的时刻,陈均平依然不懂得。
直到阿诗问陈均平为什么不洗碗,陈均平的杯子滑落。
紧接着是闪回陈均平与周怡激烈争吵的往事。
杯子,杯子,始终关于杯子。
然而这与洗碗又有什么关系。
在陈均平的世界里,从来都是周怡蛮不讲理地大发脾气,从来都是周怡摔东西,从来都是周怡跪下来收拾残局,亦从来都是周怡洗碗。
陈均平终于意识到,从来不是他迁就周怡这坏性格。
而是周怡迁就他的爱。
阿诗无止境地迁就的,不是他的爱。
只是他这个人罢了。
于是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
导演交代了所有,唯独隐去了陈均平与周怡相识到相恋的过程。
却也给出了答案。
在周怡面前,陈均平没有什么是不方便的,没有什么是口不择言的,更没有什么是顾及的。
在这段感情里,陈均平一直是强势的那一个。
亦脆弱得可怕。
即使说一万次分手,还是要追出去找周怡。
即使分手后许久,周怡仍要撒谎骗他之后只有阿树一个男人。
想来,在他们两人相恋同居的时候,周怡亦骗过他之前男人的个数。
很多人质疑他们随口而出的分手吧。
其实这不过是一种相处的模式。
周怡和陈均平的爱情,一直处于大颠大肺的状态,伤得重也哄得快。
我表示我就是这样的人。
以此证明。
导演一点一点地,像注水一样渐渐将周怡和陈均平的故事注满。
又让它流走。
这不是关于阴差阳错。
只是周怡,那么轻易地再度陷入他的怀抱。
就已决定不会回到他的身边。
在周怡所有的男女关系中,只有陈均平一人,跟她承诺过未来——以后我们搬了大屋.....多么平凡似曾相识的一句话。
只有陈均平一人许给过她。
陈均平也只许给过她一人。
爱这回事,当你爱时要忘记爱,才能好好享受爱。
可是爱不在时,你要记起它时,它往往经过太多删改。
它令我们野心勃勃,又心灰意冷。
那些一无所有的爱情,往往才是你最记得的一段。
打出字幕后那些留言。
大多前度都相识于微时,彼此早已物是人非,但都牢牢将对方放在心里一处死角,旁人不可碰触。
我想,周怡到最后都不明白,她曾爱过的陈均平其实一直都没改变。
只是周怡不再需要这样一个陈均平。
人与人之间,从来没有什么你变了或是我变了,而是自身需求改变了,于是我们便将责任推诿给对方。
麦曦茵说过,每一个前度,都是一次成长。
于是当你遇见一个几近完美的男人。
不要轻易爱上他。
因为他每一次拉起你的手让你走在马路的里面,每一次替你挑出你不喜欢吃的食物,每一次你痛经时他体贴地为你买来各种正确的药物和用品。
那都是一个女人教给他的经历。
前度。
你会记得。
然后爱别人。
这电影我没看完,看到一半就觉得受不了这么“作”的价值观。
——啥时候这世界以作为荣了?
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那种眼泪作有一拼。
这里边所有的眼泪我都挺想冷冷说一句,活该。
跟男人旅行然后机场吵架问起前女友查手机死缠烂打蛮不讲理无限矫情。
自己提分手又哭。
活该。
自己提的分手,结果发现护照行李都在前男友那儿,工作也不要了,骂前房东肥婆导致流落街头,活该。
您平时怎么积的德?
这现任女友以为自己是圣母,拯救了男朋友落难的前女友,还开车把她带回自己家住,分手,活该。
谁让您把男朋友的前女友带回去了?
这是用脚趾头想知道一定都会引发藕断丝连导致分手的结局。
虽然,他和前女友复合后可能还是分手。
遇到一个古惑仔就跟人一起去睡了就在一起了,又分手,活该。
大雨天以“好累”为理由自己提了分手,和男朋友吵架,自己收拾箱子离家出走然后淋着大雨哭,活该。
您分手可以选个好天气啊。
没人强迫您出门淋雨。
是不是作就代表自己正确?
遇到一作家就跟人去旅行连工资都不要了,回头流落街头没钱了又臊不搭脸回来问工资。
就更别提转交工作了。
同事没好脸,活该。
一切都是活该。
作和眼泪并不代表自己“正确”。
安。
初始我对这部戏是不感冒的。
因为被误导为是一部青春纯感情片什么的。
后来朋友推荐了,想想虽然女导演不认识,但演员都是我喜欢的,比如阿娇,比如曾国祥,比如杜汶泽,比如周俊伟。
于是我就看了。
之前有人在微博散播谣言,说这是一部得和EX去看的电影,又或者看电影的时候心里还在想着EX云云。
引起我对这电影的万千厌恶。
前度这种东西,既然都分手了,如果还有留恋,只能说明你忘记不了他;若你忘记不了他,当初为何放他走?
所以分手了,是没有必要做朋友的。
做得了朋友的,说明并不是真感情。
若是描述为了前度要生要死的电影,看了徒增厌恶。
不过我错了。
《前度》的确精致好看。
首要一点在于挑选了阿娇作为女角。
一个五官无可挑剔的主角,便让人无比信服她的感情生活有千百种可能性。
她的柔弱、任性、随兴便都有了一个合理的注脚——因为是美女。
所以故事的展开赏心悦目,合情合理,靓仔型男,轮番上阵。
选用恬妞作为周怡母亲的人设,更是让人为导演的用人眼光叫绝。
若是只止于此,电影也就没有了谈资。
导演的聪明和细腻,更在于细节的刻画,对两性生活的抽丝剥茧,真实得让每个人似曾相识。
你们谁拍拖的时候,没有向对方互相歇斯底里地吼上几句?
你们谁拍拖的时候,有谁不千方百计制造两人的回忆小物以增添甜蜜情趣?
激情场面亦是如此,性并不总是甜蜜,有时候你是为了证明他还迷恋你的身体来当成爱你不会和你分手的唯一依据;有时你是为了回忆,回忆某天某日你不能得手的一种单纯宣泄……只能说,每个人都能在电影里找到自己恋爱的蓝本,或许一部分,更甚是全部。
各色镜头的平行剪接和光影色调的构置编排,让真实的生活情节得到文艺化的铺垫从而更具可观性。
而且我忘不了那个漏水的胶杯。
————曾经她喜欢吵架摔东西,打烂了许多玻璃器皿,最后又哭着问你“以后我们买塑胶的好不好”;或许你产生阴影,在铺点自己的理想生活时,以免后患地养成了只用胶杯的习惯。
但是你万万没有想到,即使是胶杯,摔在地上虽然没有玻璃杯的立马见血,但胶杯也是脆弱的,胶杯也是不能摔的;即使它还能装水,但是隐隐的裂缝让它再也没有办法成为从前那只好用的胶杯了;它装水,水也慢慢流了一桌子,就像它内心有掩饰不住的苦闷只能夺眶而出。
所以导演的潜台词就是——你以为换佐胶杯就唔会打烂。
你错了。
对这个漏水胶杯的解读,其实有很多种。
这和你的感情现状有关系。
对我来说,我的理解是:我再怎么千方百计要忘记你,即使种种替换强迫自己去爱上别人,欺骗自己我不再爱你了,但始终未能敌过自己内心一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你。
七年以来再怎么磕磕碰碰,我只在意的就是你。
或许在七年前我就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即使我换了胶杯,也不能阻止那份对你的心情满地的肆虐。
我想,微博上的种种说法归根起来只有一句——看整部电影的时候,你心里一直想着谁,那么谁就永远是你的“前度”,你最喜欢的那个,你不能忘记的那个,你最不想他/她走的那个。
所以,你想到了谁?
回到电影的结局,虽然让人有些不满,但也只能是最合理与最好的安排。
不管周怡真正忘不了谁,她真心爱的是谁,她得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好好地爱自己。
身为女人,我们都一样。
女权主义者可以死开,主流社会男权最高,自古如此,无论中外,不过这不代表要投入到迷失就是了。
P.S.今年港产文艺片,真的很让人惊喜。
给恋爱超过一次的人我一直认为如果一部电影让你看过后,只想单纯的从电影的角度去客观分析,这一定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电影最原始的魅力是能够打动人们的内心,理性的分析一部电影是需要的,对剧本、对拍摄手法、对镜头、对演员的表演,不断细致深化的解构电影,让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高质量的影片。
但是,完全客观、理性的看一部电影便失去了电影最本质的东西,让其成为死物,只有对错的分别,这是所谓的影评家干的事,反复研究一部电影找出里面的毛病,指手画脚的点出哪些镜头多么多余,然后搬出些法国新浪潮、费里尼之类的术语,装得自己有多么高深,最后总结性的定位一部电影的价值。
我只想说这些的人什么都不懂,抛开了最重要的部分,死盯着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
《前度》正是一部无须过多解构的电影,能看懂导演心思的人,都是能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人。
故事发生在三天中,周怡在机场与男友吵架分手,碰巧遇到前男友陈均平与其现女友阿诗,是夜无家可归,便在陈均平与阿诗家住了三天,之前的回忆不断浮现、人心骚动。
陈均平与周怡的恋情是当代快餐式的爱情典型,激情、热烈、浮躁、看起来时时甜蜜却又步步惊心,时刻都有爆发的危机存在,而爆发的结果,只有果断的分手,不拖拉、不深思、不负责。
似乎在我们身边或者干脆是我们自己,都能找到里面各个角色的影子。
周怡在这部电影中分手了四次,年少时与陈均平在一起,分手后意外认识混混阿昇,分手后又与陈均平复合,最后一次便是影片的开头在机场与作家阿树的分开。
四次分手中,除了第二次是因为混混阿昇的跑路,其他三次分手都是因为其他女人的介入,或是前女友,或是新人,但在影片中都只出现在周怡的指责和男友的辩解中,是真是假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周怡这般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生在现代人中似乎常常见到,越来越自由开放的爱情造就的是彼此间的越发不信任,和以前那个含蓄的年代相比,这种几句话甚至几个眼神对了就能开始的恋情未免太过轻易。
陈均平给人的感觉是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这也是我们这代很多人对感情的认识——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说是没有原则有点过头,要定义的话,算是一种不随大脑、只随激素控制的心态。
在机场偶遇周怡,陈均平表现得并不想有过多接触,甚至十分反感,但无奈让周怡入住自家后却又频频出轨,这是他一开始就策划好的吗?
我看基本可以排除这种可能,陈均平如同很多年轻男女一样,该懂的道理都懂,但同时也不抗拒内心的想法,在机场也是,在家也是,在机场是不想前女友这种麻烦干涉到现在的感情而排斥,在家是独处的环境勾起了曾经的回忆而一发不可收拾,往好了说是跟随内心的选择,往坏了说是毫无争议的不负责任。
在阿树、阿苏、周怡的妈妈这三个重要配角中,阿苏是不得不提的。
阿苏是陈均平的哥们,没事开着自家车行的出租车,给陈均平和周怡当私人司机。
阿苏每一次出场都是周怡需要帮助的时候,影片结尾周怡的独自旅行也是阿苏做最后的送行,这样的角色定位仿佛是给所有像周怡一样感情受伤的人一个希望,总会有一个在你需要的时候就出现,始终注目着你的人。
阿树和周怡的妈妈贯穿着影片的另一个点——旅行的意义,阿树是作家,出了一本关于旅行的书,在出版社认识周怡,周怡辞掉工作准备同阿树一起旅行,结果还未去成便有了在机场开头的一幕;周怡的妈妈常常独自旅行,周怡与阿树分手后无家可归不得不暂住陈均平家也是由于此。
那片中旅行到底有何意义?
我理解为成长。
影片最后周妈回来与女儿同住,周怡哭着问妈妈可不可以带我去旅行,周怡妈妈只说“去旅行,不用别人带,自己去就可以了”,其实也是告诉女儿成长的过程必须自己经历,如同周妈自己,在周怡父亲去世后开始了自己的旅行,才学会了现在的乐观与豁达,才明白最喜欢的那个已经不在自己身边。
影片中有三件值得一提的物品。
第一件是耳钉,陈均平和周怡第一次在一起时,陈送给周的,有一对,一人戴一只。
在影片开头机场时周怡还戴着这枚耳钉,直到没办法要与陈均平阿诗住一起时才摘下,最后落在陈家,也导致了陈与阿诗的分手。
这似乎是一个很直观的证明周怡始终没有忘记陈均平的证据,但我想这枚耳钉的意义不仅仅是这点。
陈周第二次在一起时,一次鸳鸯浴中陈均平送给了她一枚戒指,戴在了小指上,然后影片开场时却看见周怡的手上没有这枚戒指,这不是与耳钉的意义相矛盾?
直到我找到周怡、阿树、阿苏经常哼唱却都说不知道歌名的那首歌时才弄清这一点,这首歌是林二汶的《一切开始都是美好的》。
歌名如同耳钉和戒指的区别,代表和陈均平的第一次才是最让周怡难以割舍的。
第二件是陈均平的沙发椅,影片结尾时的镜头在几个场景的切换中,陈均平现在的家和同周怡同居的曾经家中都出现了这把椅子,人已非,物还是,很少有人会在一段爱情结束后销毁所有共同存在的证据,相反会留下这些代表共同过往的物件,偶尔怀旧一下,感伤一下,这是现代人的通病,拿得起放不下,这些通病让人们看起来比以往成熟,悲哀的是也只是看起来,如同陈均平、如同周怡,好了伤疤忘了痛,曾经犯过的错,该犯的以后还是犯。
此外,这把沙发椅也代表了陈均平两段感情的转折,第一次见到阿诗便是坐在这张椅子上,不禁让人联想到第二次分手时,周怡嚷着“你是不是有别人”指的是否就是阿诗。
而后来周怡暂住陈家时进屋一眼看到这张椅子,如同在自家一样躺坐上去,似乎已经预示着旧人夺位了。
第三件是水杯。
影片结尾的那段,陈均平回忆起第二次与周怡分手时,周怡摔碎了很多玻璃杯,最后哭着捡起一块,说:“要不我们明天买点塑胶的回来,好不好?
”镜头立切,陈均平望着手中的塑胶水杯掉到地上,然后抬头对阿诗说:“不如算了。。。
(分手吧)”最后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看似完整的塑胶水杯,里面的水却从一条裂缝中不断流走。
看来即使换成塑胶的,没有细心的呵护,还是无法延长其使用的寿命,对每一个陈均平来说,无论是性格刚烈如同玻璃一样的周怡,还是温吞水一般如同塑胶不易碎的阿诗,他都无法维系一段稳定长久的感情,这是否如同我们每一个人,曾经试着努力经营维系一段感情,但发现无论用何种方法、与何种人在一起,都难以长久下去。
或许问题不出在我们,而出在感情本身、出在这个时代,试问在这个躁动、轻浮的年代,如何要求一罐廉价的凤梨罐头去拥有一万年的保质期?
以爱情来维系的两人关系,本来就不会有happy ending。
无论是两个玻璃杯在一起,还是一个塑料杯和玻璃杯在一起,都不会有happy ending。
年轻时我们就像两只玻璃杯,充满了攻击性和破坏性,彼此相爱也彼此伤害,结局往往是两人粉身碎骨。
或许有一天,你再遇到一只玻璃杯时,你会像阿诗那样,把自己变成一只塑料杯,避免带给对方更多的伤害。
但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你的悲剧:摔不坏,也擦不出一丝的激情。
最多也只会像阿苏一样,换来一个吻的感激。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乐此不彼的沉浸于一段又一段的爱情。
或许应该像周怡一样做一只玻璃杯,起码你在回忆EX时,EX也忘不了你。
麦曦茵 再见《前度》 (06.01) 旅行,不一定要和谁一起去。
麦曦茵的新作《前度》,女主角周怡每回要与男友去旅行,总会遇上突如其来的情况,使旅程泡汤。
日本也好,英国也好,通通变成不可兑现的诺言。
但其实,我们自己一个,也可以玩得很快乐。
周怡的妈妈,独自一人带覑行李飞来飞去,享受旅途的快乐。
周怡记得妈妈说过:最后在一起的,总不是你最爱的。
当她与旅行作家阿树正准备去旅行时,却发生争执闹至分手。
无意中遇到这个情况的周怡前男友陈均平,刚与女友阿诗回港。
为了旅行而辞掉工作、退掉公寓的周怡一时无家可归,陈均平无奈收留她,在短短两日的相处中,却勾起无限的回忆。
寻找Perfect Match 遇上前度,是再见亦是朋友,还是没有朋友可做?
麦曦茵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把原本分别从周怡、阿树、陈均平等人的角度出发的作品,变成以周怡为重心重新编写,《前度》成为爱情路上寻觅的女子代言人。
她要甚麼?
她不要甚麼?
「可能周怡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甚麼。
」麦曦茵说。
她告诉记者一个故事:希望往前滚的三角形,一直在寻找能够容纳她的缺了一角的圆,找来找去也找不到。
「一直在寻找Perfect Match,希望可以结合,然后一起向前走。
」这个故事是麦曦茵从为电影做配乐的林二汶那里听到的。
「她一听了我的概念,便很清楚我要甚麼。
」麦曦茵听到这个故事,一惊,这正正是她想说的东西。
与陈均平分手后周怡遇上为她治疗失恋伤痛的医生,也恋上刺激浪漫的古惑仔,还有在出版社与旅行作家阿树相遇,并恋上。
不同的男人在她的生命中出现,有的稍纵即逝,有的成为她生命中刻骨铭心的印记。
漏水的胶杯 三角形后来遇上了Perfect Match—一个缺了一角的圆形,但一起往前走了不远,那个Perfect Match却要与三角形分开。
「你已经变了。
」原来在寻找Perfect Match的过程中,三角形不自觉地变大、变形,本来能够容纳它的缺了角的圆形,再也无法包容。
故事说的本来便是爱情。
与阿树分手后,周怡在陈均平家中逗留了两日,她发现陈均平一些微小的生活习惯,如用胶杯喝水、夜晚食宵夜。
周怡方察觉陈均平原来一直都对自己念念不忘。
他们在一起时,周怡发脾气打烂家中的玻璃杯,后来,他们转用胶杯。
那样便不会打烂。
周怡说。
「他们以为用了胶杯便不会打烂,但有时事情变了便变了。
最后胶杯漏水的那个画面,便暗示了你以为不会打烂,但仍然会漏水。
」麦曦茵说。
这个画面也暗示了,即使多麼的不舍,改变了的东西,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即使换上了胶杯,以为万无一失,但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即使是陈均平本人,也已不再是昔日那个住在乡村小屋,为了理想而不惜得罪上司的设计师。
身边的人 后来,三角形遇上了一个圆形。
圆形对三角形说,你可以自己一个向前。
三角形开始不相信,但当它尝试一下一下地往前翻,渐渐发现,原来自己一个也能够向前滚动。
片中女主角周怡,是个有点刁蛮的「港女」,凡事想到便做,没有长远的想法,凭覑喜好行事的人。
她一直想找到自己的Prefect Match,一起去旅行,却又相信妈妈所说的话,总觉得最后能够在一起的,不会是自己最爱的人。
与阿树分手后,她急召在外地旅行的妈妈回港,以便让她回家。
妈妈最后告诉她,旅行不一定是两个人去,一个人也可以玩得很开心。
她更向周怡更正:「我说的是:我最爱的人已经不在我身边了。
」周怡决定独自一人踏上旅程,送她到机场的,是一直以来默默守在她身边,看覑她和陈均平的关系起伏的阿苏。
最后周怡邀请阿苏,一起去旅行吧。
麦曦茵说:「其实周怡也不知道为甚麼自己要这样做,但是在过去的经历中,她学到了一些东西,虽然她未必很清楚自己到底学到的是甚麼。
」或许,她学到的是如何生活下去。
当阿苏告诉她他并没有护照,周怡笑了笑,拖覑行李走入机场。
救赎 影片从机场开始,也从机场结束。
旅途的寓意显而易见,旅途中发生的故事才是耐人寻味的。
记者说,其实周怡也是陈均平的救赎。
一开始陈均平与阿诗在机场遇上周怡与阿树时,虽然我们可以看到陈均平对覑阿诗说不愿与她分开,情人耳中听来是多麼的甜蜜,可是局外人看,却见到陈均平只顾埋头工作,阿诗百无聊赖下偷听周怡与阿树的对话。
这一段关系,在周怡出现之前已经变了质,只是当事者都没发觉。
周怡的出现,使陈均平回忆起昔日两人的爱情,也发觉现在的自己,与阿诗之间「相敬如宾」的真相。
最终他与阿诗成为互相的前度。
他或许不能回到以前那个充满理想的陈均平,但他最终从一段已经消逝了的爱情中解脱。
麦曦茵说,每一个前度,都是一次成长。
影片说的是一个港女的成长故事。
上映:6月10日
看完这部电影许久,加上自己最近的经历,忽然觉得有些想法应该写下来。
电影内容不再赘述,直接写感想。
或许我应该加个背景音乐——《十年》。
陈奕迅在这首歌最后唱到“直到和你做了多年朋友,才知道我的眼泪不是为你而流,也为别人而流”,这句话或许很好地诠释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无心。
有的人没有用心去爱一个人,所以不会为对方流泪,而对方只看得到眼泪,却看不透TA的心,于是将爱错付。
如果真的那么爱,怎会忍心放手?
如果真的那么不堪一击,又怎会是真爱?
之所以会分手,必然是有分的内在原因,不是有人说,一个人下定决心跟另一个人分手的时候,连放屁都会成为争执的导火索。
我们和最初的那个人分享彼此的梦想,为对方加油打气。
多少年以后,物是人非,你屈服了现实放弃了梦想,再遇到她,你想找回最初的感觉,可惜你没发觉,她从不用承担你的梦想,更不是你的梦想。
前任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倒不如丢去喂狗。
一点五倍拉都觉得慢,全片就一亮点,在最后。
給戀愛超過一次的人 給愛過的人
给恋爱超过一次的人,给 爱 过 的人。
我爱曾国祥和周俊伟
张小娴说:如果没法忘记她,就不要忘记好了,真正的忘记,是不需要努力的。
“给恋爱超过一次的人,给爱过的人。”每一个前度,都是自己的一次成长过程,那些回忆或许会让人感伤,或许会让人会心一笑。即便分开了,对方脱离了自己的生活,但我想,曾经两人建立起的那些习惯那些嗜好始终不会被带走。林二汶的配乐很精彩,但画面让人感觉却有失考究。BTW,结尾有惊喜。★★★★
远离EX,珍惜生命。
比起《烈日當空》應該還是有些些進步。皮亞拉47歲拍了《我們不會白頭到老》,麥曦茵這個年紀也只能去感受而無法更多的交給觀眾感受,累積的效果也做到了但收不住。另外杜汶澤你非要出來搞笑幹嘛...
Timing
是有点不安,男的。。
用新欢治旧爱的戏码 表示 厌烦
每一个前度,都是一次成长
没劲。女二号比较好看
不适合我
阿娇和阿SA的男盆友
很好看,小故事,小情绪在里面。原声也很好听。2011.6.14以前不懂,年轻就是爱的炙热,争吵不休,生气就提分手。恋爱太甜美了不需要别人带你去旅行,你自己也可以啊!2021.6.14时间真的好神奇,十年以后的同一天再次看,感受完全不同。人老了,就开始怀念了吧。阿娇真是盛世美颜,当年的陈伟霆稚嫩啊,美好的肉体。
怎么感觉阿娇看起来稍微顺眼点儿了呢?
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前任的影子,也许是个纹身,也许是个耳洞,或者是从此用塑胶杯喝水的习惯。也许是从此无法改变的生活习惯。永远提醒你前任存在过。
我很低俗地觉得这部香港爱情片挺好的哦...而且阿娇和诗雅都长得挺漂亮的耶,至少戏里头是~~
意外的好看~ 不管分手可不可以做朋友,一个人绝对可以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