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看过最佳喜剧,日本无厘头典范。
(以下用“音乐”代指本片)“音乐”里的人物是我见过画得最简洁的:发型一笔画完,五官都是几何图形(还有“死鱼眼”太魔性了,硬把人画老几十岁),偶尔还变成JPG不动了,猫索性不给正脸;它“极简”的画风也制造了不少笑点。
但电影同时贡献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神来之笔的片段:它对音乐的表现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运用多种画风、结合流畅的运镜,将摇滚乐的激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片中对场景的刻画也很细致,如果抠掉人物,很多都可以拿来当壁纸…对于音乐我不太专业,以下就简单分享下我的个人感受。
“古武术”实验性挺强,神曲和噪音就是一线连;“古美术”要成熟些,它的歌曲是能引起大众共鸣的。
剧中还出现大量致敬经典乐队的元素,感觉很熟悉又亲切;也能看出制作组在音乐上是花心思的,写的几个梗也很有灵性。
我们对“中二乐队”的想象大多是几个年轻人因为梦想而共同努力的故事,总是热血的、感动的。
但这部电影可能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它充满冲突和反转以达到喜剧效果;但它也绝对配得上“音乐”这个名字。
从这些乐手身上,我看到了通过音乐进行最原始、最真挚的情感抒发,这也正是我们热爱音乐的原因。
简单和随性的线条、颜色与台词,表现最原始的冲动和最真切的感受。
无厘头点缀的可爱,荒诞包裹的真实,让屁股甩掉黑脸,跟着节奏涌流摇摆抖动,我砸碎贝斯吹起竖笛闪转腾挪跑上一路飞上了天涕泗横流高歌自由呀呼!
本想听些音乐、图一乐,音乐是真的音乐,乐是真的快乐,我也是真的爱上了。
《摇滚吧!
中二乐团》这个译名让我第一眼无感,但想想原名「音楽」可能也不会吸引到我,好在封面独特的画风戳中了我,让我想起《乒乓》。
最后看到是坂本慎太郎配音,好像没听过这人,于是搜些他的歌当饭后甜点,点进歌手个人页面惊讶地发现已关注2年多,哈哈哈哈哈哈(这个眼神莫名有看我无语的感觉了。
除了一些非常著名或者非常好记的名字,我发现自己真不太会记创作者的名字,尤其是最有感觉的作品反而会让我忘记创作者的存在。
现在听着歌,看来自己的喜好变化不大,能听一晚上;听到现在,觉得歌的调性和这部动画也有些相似,看来自己的喜好还挺一致。
看完就是开心,这是今年目前为止的最大惊喜。
这片看完几个感想(从开头到结尾):1. 《我在日本长大》, 这画风真的“大一脚步”?
2. 埼玉老师长胡子了吗3. 啊,这是非静止画面4. 嗯,啊,果然好日系的日常啊,为什么这能8.7分啊?
5. 啊,非静止画面,埼玉老师灵魂附体6. 卧槽,真真tmd的COOOOOOOOOOOOOL!!!!!!
这手绘爆炸!!!!
7. 啊,非静止画面8. 哈哈哈哈哈,神经病9. 原!
地!
爆!
炸!!!!!
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起立致敬!!!!!!!
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 摇滚摇滚摇滚!!!!!!
必须说最后那段演奏作画超神,我只听过音乐摇滚,但我从来没见过画面摇滚!!!
这片做到了,画面就摇滚啊!!!
你从画面可以120%体会到摇滚那种自由、放纵的灵魂!!!
那种癫狂、忘我、无界的状态!!!!
所有音乐电影里的最高杰作!!!
更加可怕的是,你细品,这片呈现的摇滚的韵味又是极其极其中二的,是与你日常品到的摇滚的回味是不同的,与标题完全契合,中二和摇滚这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东西,能在画面和音乐上水乳交融,而且真的好听啊,真的神经病啊,真的莫名其妙啊,但是真的好爽啊!!!!
直接爆炸!!!
爆炸啊!!!
高中生健治有一天突发奇想,邀请伙伴太田和朝仓一起组乐队,但是三个人都对乐器一窍不通。
他们的乐队是一把贝斯,再来一把贝斯,还有鼓,配置十分独特。
当他们弹奏出第一个音符,立刻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淹没了,音乐震撼了他们。
那天过后,他们决定乐队名字就叫“古典武术”,但是却发现学校里已经有一个“古典艺术”的乐队了。
两个乐队明显撞型了,但在看了对方的表演之后,立刻碰撞出了合作的火花。
于是他们摩拳擦掌,想要参加即将到来的摇滚音乐节…
新时期少年的碰撞,不再是棍棒,而是手指的回响。
友谊是一起无聊,还能一起创造,是心照不宣的信任 ,还有身体的共振。
古典美术和古典武术,内和外、硬核和软肋、虚化美和丑的界限…画面考究,氛围到位,旋律和鼓点,疏通经脉,打破界限…最感动的,是研二想做就做,不做就撒手的(故作)顺势而为。
直到触碰命运的贝斯,灵魂终于睁开眼睛。
被从心底出发的旋律撞碎面具,不受困乐器,身体变得轻盈,发出”第二次“成人啼哭。
终于,认出了体会了生命早就给予爱意,能听懂身边人的话语,“好恶心啊”也是爱意。
一起去迪士尼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今晚的月色真美”了。
真的没想到,我随便挑选用来消磨时光的这部动画,竟带给我这么大的惊喜。
当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弹幕有好多人刷“谢谢陪伴”“谢谢让我度过了开心的一个小时”,我想说“俺也是”。
这部影片给我的印象质朴又高级,冷淡又浓烈,充满了矛盾,但又和谐统一,充满了创造性和实验性。
下面,我想来谈谈它惊艳到我的几个点。
影片讲的是一所高中的三个不良少年组乐队玩摇滚的故事,非常简单。
这三个少年对音乐一窍不通,所以一开始演奏出来的音乐可以说是奇怪的噪音。
后来,他们遇到了另一个真正玩音乐的乐队,还收到了去音乐节的邀请。
按照常规的套路,我以为专业乐队会指导主角三人组完成从小白到高手的蜕变,然后来一个逆袭。
然而并没有!
他们竟然就这样一路拉跨一直到登台,虽然他们最后的演出很燃。
但是这个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燃。
在我的思维定式里,青春就该是有成长的,似乎只有实现从笨拙到娴熟的进步,或者从青涩到成熟的蝶变,这青春才是成功的青春。
但是,虽然片中的三人组最后展现了热血的舞台,但是从实质上看,他们并没有学会什么。
他们只是在尝试,寻找自己想做的事,然后傻乎乎地倾注热情去做。
这在我们很多人看来,似乎是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但是这不才是最纯粹的青春吗?
懵懂又莽撞,青涩又热情,不用瞻前顾后,不用权衡利弊,只要肆意的挥洒就好,所以他们的音乐才有着摇滚最原始的冲动,才能富有感染力。
如此简单的故事,却拍出了摇滚精神的源头,拍出了青春的真谛,我想这就是其高级所在。
相比于市面上大家已经看惯了的流畅又精致的电脑制作动画,《音乐》的背景画面基本是由蜡笔手绘而成的,而人物是更为简单的简笔画平面形象,所以初看画风朴素,人物的表情甚至有点呆滞。
男一号长得像樱桃小丸子的爷爷,女一号顶着一个大妈的花菜头,我也真的是醉了(所以有评论说这讲的是小丸子爷爷年轻时候的故事哈哈)。
直到当乐队开始演奏,演奏者或者听众脑海中的画面变成流动的画呈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真的被惊艳到了。
这是一种打破艺术次元壁的奇幻感受,原来听音乐的抽象的感受可以转化为具象的唯美的画,当这两者完美融合的时候,称得上是绝佳的视听享受。
总之,很幸运能看到这部作品,能拥有这样一次新奇的艺术体验,想看的可别错过了呀。
音乐 (2019)8.62019 / 日本 / 动画 音乐 / 岩井泽健治 / 坂本慎太郎 驹井莲建议贝斯手都来看看,我们贝斯有出息了!
喜欢乐队和摇滚的人看「音楽」应该会有更多想法吧。
这部的画风很独特,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简单甚至粗糙,其实场景非常美丽,乐器和演奏画得很用心,分镜也特别好,尤其是8:27古武术的演奏。
说到演奏,这部可以分为四个乐队:古武术,古美术,全新的古美术和古武美。
古武术是两把贝斯一台架子鼓,我虽然是弹吉他的其实更喜欢贝斯,所以这个组合让我特别意外!!
古美术一开始演奏的是民谣,设定是比较早期因此民谣不讨大众喜爱,从此主唱森田大受打击,古美术转型为流行乐队。
有一段是音乐节上,新古美术演奏台下观众很欣赏。
乐队成员看着都很开心,但这段是全片我看得最难过的、甚至想哭的片段,对我个人而言,他们是不想放弃原来的风格的,可是没有人喜欢,没有人会在意会关注他们,尤其是对主唱森田,他一生值得骄傲的只有摇滚,他不堪忍受漠视。
改变能让他收获赞同,但我感觉他还是希望别人能关注的是曾经的古美术,当然我不是森田,他这样开心的话最好了!!
最后的演奏是古武术和古美术合作,健二把bass摔了换成了竖笛。
竖笛是本作最佳的点睛之笔,竖笛的高音和贝斯的低音完美融合,再加上古美术和电音,看上去有点不妥其实融合非常恰当!!
而且这一段的动画格外精彩,配上音乐仿佛世界都停止流动,一分一秒都在等待音乐流逝再运作。
森田从民谣到流行的转变中
动画的表现力非常强健二向亚矢的告白温柔可爱得不像会从他这个光头的嘴里说出来的一样:“你愿意和我一起去迪士尼乐园吗?
”动画没有直接说明亚矢的回复,不过看到结尾的友友应该懂明白结果👌🏻感觉青春片只有中国人和日本人拍得好:前者是高考环境下少年们为梦拼搏互帮互助的美好回忆,后者是高中生勇敢追逐理想越挫越勇的纪录片(btw,这里安利下我最喜欢的纪录片「高考」,每一集都很喜欢,因为我读的高中特殊不用参加高考就能读某一本大学,所以对“高考”很在意,看了很多高考的影片和纪录片,CCTV这一系列才是最好看的。
)。
健二组乐队也是心血来潮,其他两位也是陪他玩玩。
他们慢慢找到了乐队的乐趣,慢慢爱上了古武术。
一切都像滴水穿越般,很缓慢,细腻到看到某一部分突然发觉“啊他们对这个乐队是真的爱!!
”。
这是健二独特的青春物语,是他用音乐和友情编织的短暂又漫长的悠扬岁月。
上面也说了,我是迷恋贝斯的吉他手,所以对这部电影的评分带点私心。
我是真的很喜欢「音楽」,希望大家都能看看!!
很短,一小时十分钟!!
🙏🏻
《音乐》这部电影的内核:无论你是怎样的人,只要你热爱某个事物,那便没有人能阻止你接近它。
有乐理、乐器什么都不懂的人想搞音乐,没问题。
有中途退出又回来的人想搞音乐,没问题。
有一直在音乐路上努力徘徊的人想搞音乐,没问题。
有失败过又想重新再来的人想搞音乐,没问题。
他们彼此的音乐实力不同,但对音乐的热爱是一样炙热滚烫的。
只要热爱,就没有任何问题!
男主修二,在开始就被强行加上了标签。
暴力打架、光头、胡子男。
三人讨论修二为什么要如此急迫的塑造修二?
因为想让我们先入为主将这个标签一直贴着。
等待剧情发展来瓦解最初的印象。
在学校引出笨蛋二人组,经过“丸竹工业”打架未遂事件,和第二天修二以无聊推脱打架事件,更进一步的描写他们的特征,无所事事、随波逐流、一直无聊的三人组而已。
剧情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修二意外收获贝斯一把,点燃了他内心对音乐的兴趣,第二天就叫来二人组组乐队。
仅仅只是简单的节奏发音,“爽”这就是他们的感受,热爱的萌芽也在此时种下。
在定下乐队名“古武术”后没想到还有“古美术”乐队的存在,两支乐队截然不同,但在演奏时古美术以高超吉他的技艺与主唱细腻的演唱,古武术以摇滚音乐原始的冲动(pass古美术民谣➡️摇滚的转变)呈现给对方意想不到的感动。
两个乐队都参加了摇滚音乐节,古武术在听完演奏录音后,修二提出自己不搞音乐,结合前面立的人设和二人组说“他就是这样的人”,这个结果显的并不突兀,但并不是这样的,修二不像二人组那么傻乐,他知道自己的乐队的音乐缺陷很大,做不到完美,做不到最好,所以他放弃了,放弃了他已经有些喜欢的音乐。
修二面对劝解自己的女主,被骂笨蛋后,摸了她的屁股,被打倒在地上,这个场景很有意思,表达的信息很多。
也是这个时候男主在想音乐的事到底要怎么办。
修二躺另一边古美术,在发传单遇到了困难,完全没有人注意他们。
森田原本唱着民谣的歌声越来越低。
突然曲风一变。
摇滚乐响起了色彩转变过程与音乐融合的十分融洽,画面张力十足,震撼人心。
民谣的低吟
摇滚的嘶吼行人驻足欣赏(没有光头!
)
大赛开始,修二被“丸竹工业”围堵,之前埋的暴力人设,是不是都以为要大打出手了??
但并没有,男主拿着竖笛就开始逃窜,边吹竖笛边跑,这能不奇怪吗?
(边跑边吹我个人认为只是为了与古美术演出配合,给观众更好的感官体验)。
而选择竖笛(高音乐器)是修二为了配合贝斯低音特意选择的乐器,没有与“丸竹工业”大打出手,是修二找到了真正热爱的事物,抛弃了无所事事打架斗殴的过去。
修二最终准时到达演唱会地点,古武术和表演失误的古美术一起演奏出了名为“热爱”的音乐,这怪异的同台演奏,超出了乐队的常识。
但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全部努力,这些努力汇聚在一起,夺得了所有人的眼球。
大演奏修二单独演奏最后的结束阶段,结束了。
修二高高的跳起,所有人都盯着他,好像时间停止了一样,跳下来把竖笛往地上一扔,修二再也无法忍受心中的情感,热泪盈眶鼻涕直流,唱了起来~
片尾,女主问男主“乐队还在继续搞吗?
”男主说“已经解散了哦”男主对女主说“和我一起去迪士尼乐园吧”(哈哈哈,看到这乐死我了,这死光头怎么看都不像说这种话的吧。
)女主说“真恶心”。
邀请
恶心最后这两段对话都是有弦外之音的,女主蹦蹦跳跳的跑出来,二人组和古美术正在商量重构乐队,看到女主还问女主发生什么好事了嘛?
我说“解散乐队”可没说“不重构乐队”你说“真恶心”可没说“你不去啊”
有一天晚上,想睡前看点轻松的片,看了中二封面觉得看起来挺轻松的。
然后那清奇的画风,和主角一样一本正经却带着幽默的中二感,太好笑了!
例如研二他们想应架,要和隔壁学校的混混打,然后一路走,一路走,发现三个人都不知道隔壁学校怎么走,然后就莫名其妙地在问路的拳馆呆坐……人物冷不防的对白,淡淡的表情,出其不意的后续,都是这种中二式幽默感的关键。
而且,画风也是线条松散,看似很随意的画法,松散的线条和彩铅水彩的笔触也给人轻松感,但仔细看,每个场景都非常细致。
人物的走路动作也根据性格塑造有所不同。
最搞笑的两段是,隔壁学校的飞机头在超市等主角出来打他,没想到别人以为他们是来应征临时工的,然后一群混混莫名其妙地上车去干活;还有就是飞机头混混们在主角演出当天拦路,放狠话说给两个选择,要么被他们打趴,要么把琴砸烂……话没说话,主角拿上把琴砸烂,太出人意料的好笑了!
一想起就觉得好好笑哈哈哈哈哈最惊呼牛逼的一段是,古美术乐队第一次听到主角乐队的音乐,那个意识流的画面表达,用各种不搭边的元素的切换来表达听音乐的情绪变化,太有意思了!
那一段我啧啧称奇了!
总体是一部很轻快,无厘头却耐人寻味的片子,很适合夏天捧着西瓜看!
啊,失策了,前段时间想看这部电影,然后到处找扒不到资源,好不容易从朋友那捞到个资源,还是只有英文字幕,一直没去看,今天下午看完后,和朋友交流才发现,B站居然前两天刚刚上了熟肉(那我今天下午艰难的肝完生肉倒底是为了什么)整部动画看完还是蛮有意思的,画风很独特,好像是真人转描的,然后画出这么一个“琦玉老师”,还挺有喜感的(但是里面那种暂停画面,那种有话憋着就是不说的感觉真的看的我好着急)整个作品的篇幅并不算长,也是讲的一个小故事,就是三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突然开始玩音乐,然后认识了学校里的一帮搞音乐的同学后一起去参加音乐会的故事。
影片本身也不是什么励志的作品,反而具有一种戏谑性,这种戏谑性也更多体现在人物的动机上,研二他开始玩音乐到中途放弃音乐再到最后参加音乐会,全程的动机都是不明的,就像是打发时间的消遣一样,这里就要来谈谈影片的主题,我这一两个月也看了一些和音乐有关的作品:《四月是你的谎言》《利兹与青鸟》《黄色潜水艇》等,我觉得和他们比起来,我认为导演在片中并没有试图表达什么深刻发人深思或者感人的内容,反而是一个很简单的理念,音乐是没有门槛的,三个搞音乐的小混混根本不懂音乐,没有问题,连乐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都不大懂,没有问题,研二中途也感到乏味退出了,后面又因为好玩而加入了,不坚持到底也没有问题,用竖笛来演奏摇滚乐,也没有问题,在演唱会现场吼叫,也没有问题,这些都不是问题,都不是阻碍你接触音乐的障碍,音乐是快乐的,这就足够了。
借用宫园熏的话来说:音乐是自由的。
(这一点给我的感觉和黄色潜水艇也很像,那个作品也是很愉悦很“放肆”的)我觉得这种“放肆”的感觉其实很好(虽然我不会乐器233)其实这个动画本身也是一样,不会画,那又怎样,动作不够写实,运动很奇怪,那又怎样,这些都不是问题,都不应该是阻拦你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的障碍,甚至没有热爱都没有关系,哪怕只是打发时间去玩都可以,这也比那些口头上喊着热爱,一直在准备,从来没有付出过实践的人要好多了,里面的阿雅其实也是一样,被邀请去唱歌后,她一直在自己练歌,但是最终也没有真正在舞台上唱歌,反观研二,即使他不会唱歌,只是在舞台上嘶吼,但是他参与到了“音乐”当中,他超过了大多数志向高远而犹豫不决的人,总而言之,去做就是了,然后享受快乐(Just do it and have fun) 说完主题的部分,我想再聊聊我在看完后想到的另一件事,男性的情感表达障碍,这一点是前段时间在看纪录片《面具之下》中,里面提到的男性从小受教育要具备某种“男子气概,阳刚之气”,不能示弱,不能轻易流露出悲伤或者是难过的情绪,要做个男子汉(be a man)虽然这讲的是美国的现状,但是我认为是全世界都普遍具有的一种情况,在长期受到这样的教育和熏陶后,男性看似具备了所谓的“阳刚之气”但是更多的,失去了共情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会有一种情感表达障碍。
看回电影,研二本身话很少,也极少的透露出自己的情绪,我在想,有没有可能,无论打电玩也好,打架也好,玩音乐也好,都是他自身在寻找宣泄自己情感的渠道,影片的最后,他也向阿雅提出了要不要去迪斯尼乐园玩,有没有可能也是自己尝试去表达情感呢?
当然,说这些,必然会被说是过度解读,这里也就不多提了,也就点到即止吧。
啊,失策了,前段时间想看这部电影,然后到处找扒不到资源,好不容易从朋友那捞到个资源,还是只有英文字幕,一直没去看,今天下午看完后,和朋友交流才发现,B站居然前两天刚刚上了熟肉(那我今天下午艰难的肝完生肉倒底是为了什么)整部动画看完还是蛮有意思的,画风很独特,好像是真人转描的,然后画出这么一个“琦玉老师”,还挺有喜感的(但是里面那种暂停画面,那种有话憋着就是不说的感觉真的看的我好着急)整个作品的篇幅并不算长,也是讲的一个小故事,就是三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突然开始玩音乐,然后认识了学校里的一帮搞音乐的同学后一起去参加音乐会的故事。
影片本身也不是什么励志的作品,反而具有一种戏谑性,这种戏谑性也更多体现在人物的动机上,研二他开始玩音乐到中途放弃音乐再到最后参加音乐会,全程的动机都是不明的,就像是打发时间的消遣一样,这里就要来谈谈影片的主题,我这一两个月也看了一些和音乐有关的作品:《四月是你的谎言》《利兹与青鸟》《黄色潜水艇》等,我觉得和他们比起来,我认为导演在片中并没有试图表达什么深刻发人深思或者感人的内容,反而是一个很简单的理念,音乐是没有门槛的,三个搞音乐的小混混根本不懂音乐,没有问题,连乐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都不大懂,没有问题,研二中途也感到乏味退出了,后面又因为好玩而加入了,不坚持到底也没有问题,用竖笛来演奏摇滚乐,也没有问题,在演唱会现场吼叫,也没有问题,这些都不是问题,都不是阻碍你接触音乐的障碍,音乐是快乐的,这就足够了。
借用宫园熏的话来说:音乐是自由的。
(这一点给我的感觉和黄色潜水艇也很像,那个作品也是很愉悦很“放肆”的)我觉得这种“放肆”的感觉其实很好(虽然我不会乐器233)其实这个动画本身也是一样,不会画,那又怎样,动作不够写实,运动很奇怪,那又怎样,这些都不是问题,都不应该是阻拦你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的障碍,甚至没有热爱都没有关系,哪怕只是打发时间去玩都可以,这也比那些口头上喊着热爱,一直在准备,从来没有付出过实践的人要好多了,里面的阿雅其实也是一样,被邀请去唱歌后,她一直在自己练歌,但是最终也没有真正在舞台上唱歌,反观研二,即使他不会唱歌,只是在舞台上嘶吼,但是他参与到了“音乐”当中,他超过了大多数志向高远而犹豫不决的人,总而言之,去做就是了,然后享受快乐(Just do it and have fun) 说完主题的部分,我想再聊聊我在看完后想到的另一件事,男性的情感表达障碍,这一点是前段时间在看纪录片《面具之下》中,里面提到的男性从小受教育要具备某种“男子气概,阳刚之气”,不能示弱,不能轻易流露出悲伤或者是难过的情绪,要做个男子汉(be a man)虽然这讲的是美国的现状,但是我认为是全世界都普遍具有的一种情况,在长期受到这样的教育和熏陶后,男性看似具备了所谓的“阳刚之气”但是更多的,失去了共情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会有一种情感表达障碍。
看回电影,研二本身话很少,也极少的透露出自己的情绪,我在想,有没有可能,无论打电玩也好,打架也好,玩音乐也好,都是他自身在寻找宣泄自己情感的渠道,影片的最后,他也向阿雅提出了要不要去迪斯尼乐园玩,有没有可能也是自己尝试去表达情感呢?
当然,说这些,必然会被说是过度解读,这里也就不多提了,也就点到即止吧。
不喜欢,不好看..充满了种族歧视..FBI像弱智一样🤷🏿♀️最讽刺的是这个是根据100个真实事件改编的,太不公平了诶.it is harder to catch a real terrorist than it is to manufacture your own.🤷🏿
带有讽刺意味的黑色喜剧,拍得真不好看。
如果你觉得它讲了个笑话,那么你错了。这部电影以黑色幽默的方式狠狠调侃了美国自导自演的阿战、伊战、叙战,最讽刺的是原来坏人都是自己扶植培养的。FBI最擅长的是贼喊捉贼。
伪纪录片模式真的很容易电视剧质感能力不足不要轻易尝试……故事真的很ridiculous,讽刺的还算到位
主角像个单纯的小孩,他想要的只是他的农场。
这是一堆什么玩意
虽然表面戏谑但骨子里想装严肃,故事的设计也是粗糙,电视短剧的水平
@SXSW 搞笑中透着心酸
啊哈哈哈哈哈哈…..黑我们佛州们吗?结局的反转也是极端反讽有一点去年The Oath (2018)的感觉,佛州本来就是“快乐犯罪”的源泉,六角星党的“建设社区”是黑色幽默的现实结尾之后,回顾影片意识到的对本地社区愿景的现实色彩;
恐怖份子制造国度更符合剧情,可以看出安娜是打酱油的角色,整体看下来还不如我们的网大剧情,也不知道导演咋联系到安娜的,要不是她,我肯定不看这片子的,这个就是新闻背后的故事,就是讲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美国没有钓鱼执法么,警方找线人去和潜在的恐怖分子交流,提供暴力,最终还抓起来。
终极钓鱼执法
钓鱼执法vs蠢得不按套路出牌
入戏太深 会容易演过
The Day Shalll Come
钓鱼反恐弄假成真于是假戏真做,四头狮子那种天然蠢萌的喜剧感觉又回来了,通过无知而沙雕的主角所折射出的是反恐战争的严重荒谬,从FBI到警察机关全给黑了个遍,全片节奏很好,强冲突戏剧性始终在线,虽然达不到狮子的高度,但完成度已经令人满意了
政治隐喻,正经喜剧,迈阿密有个跳大神的黑人神棍,是4人军队的首领,妄想自己开拓一个庄园的疆土,经济窘迫被房东赶出,安娜所在的FBI苦于糟糕的团队管理,正寻找钓鱼执法的好苗子,两边一拍即合,搞出了核武器大案子。
挺糙的,耽误工夫。
前半段可以说开足火力戏谑了现时世界的一切荒唐与无序:种族问题之外衍生的贫穷、不确定性和极端思想的对峙;宗教与恐怖主义;FBI内部一团糟的工作环境以及不可忽视的精神心理健康...在手法上有点伪记录的影子,和片头的“根据百个真实故事”改编形成了可贵的对应。只可惜突然调整节奏的结局无爱,多了说教气,又不及开玩笑那样潇洒;不过好歹47终于演了个(不算烂片的)片儿(:
美国国家机器的钓鱼执法大荟萃。全程喜剧,最后一秒转黑色——要不要这么愤世嫉俗啊...
讽刺电影,面对恐怖主义,就算没有,美国也要弄出来个鼓捣着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