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红的金子
طلای سرخ,Crimson Gold,Talaye sorkh
导演:贾法·帕纳西
主演:Hossain Emadeddin,Kamyar Sheisi,Azita Rayeji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语言:波斯语年份:2003
简介:故事发生在伊朗的一个城市,主人公侯塞因在两伊战争退伍之后,做了比萨速递员,靠送比萨给到富人区来维持生活。他爱上朋友阿里的姐姐,并希望娶她为妻。阿里是个小偷,一次,他偷到手的手袋里竟有一块黄金。侯塞因想给自己的爱人买一件首饰,在旁人的怂恿下,他与阿里去珠宝店购物,却遭到奚落,在贫富世界的巨大差异下,侯塞因感到深深的..详细 >
贾法怕纳西的特点之一,是不直接拍事件,而只拍人物的反应。都是很小的故事,却总让人回味,结尾处的配乐真让人头皮发麻
批判貧富差距的社會,但最感嘆的是觸發主角失控打劫的原因,居然是善,而非惡
贾法·帕纳西与阿巴斯的合作显得较为平庸,提前宣告结局的开场颇震撼;阶层差异永远拍不完。
3.5. 最后城市天际线、然后定镜珠宝店大门其实就够了。开party那段也挺不能理解的,什么人的什么破party~
伊朗导演还是拍儿童题材的更好看
体制缺陷,结构困境,权力压抑,身处底层生活,窥见上层生活,两相比较,难以安稳,无法遏制的不甘愤怒。首饰店的另眼相待,警察执法的一刀切,外送家庭的各类样貌…“-能跟我一起吃披萨吗?-我要工作?-在午夜?-快进来吧,我很消沉,需要说话”,不同阶层的对话反馈-差异盲见。望向高层豪宅的窗外景色,寻找自己的家;攀爬天梯停运的漫长阶梯,认出长官而被塞钱躲避;心怀温暖的善意,关注年轻士兵的饥饿,无偿将披萨分给所有人,善意与体制的悖离,向内求与向外求,空虚无助地徘徊在诺大房间,暴力/性/死亡是唯一解决办法。
把问题推给体制总是容易的,拍电影的往这条道上升华再加上评论家们吹捧一下,一伙人就都自以为是正义天使了.但至少我没觉得一个送披萨的因为没被金店老板礼貌接待送外卖时进了自己永远买不起的豪宅然后就去金店抢劫杀人跟体制有多大关系,搁在伊朗更是控诉专制都被解读出来了,匪夷所思
贾法·帕纳西的电影能看到伊朗真实的一面。
你们懂个鸡巴!
“这烟对我来说太烈了。”“对我来说也是。”
帕纳西电影经常是这副气势汹汹的莽汉样,阿巴斯自己执导会脱胎换骨。
3.5。第一次去山顶富人区送货,遇到警察,等待时的聊天、送披萨戏最流畅、细致,男主的善良和披萨,在某个瞬间把一切对立、讽刺和鸿沟在剑跋扈张之时化解了。但那种纯碎和美好只能活够一个瞬间而已。进入豪宅之后的心理转变没有讲得太清楚,遗憾。
阿巴斯写的剧本,有些平庸了。
4.3 这个开局“特别好”,直接揭底,观众可以直接猜到这部电影会是怎样的风格,又会走哪一条模版,确实是世纪之初那几年,西方最爱看到的东方电影,不过阿巴斯怎么会写出这样的剧本呢?太不可思议了……
贾法怕纳西的特点之一,是不直接拍事件,而只拍人物的反应
什么情况,伊朗第六代吗…游笔太多,反复拖沓,动机简单以至于概念化。倒叙结构,俗套路。
贾法电影中最残酷的一部。这个故事其实一般,但是贾法依然可圈可点。开头很棒,上来就把结果抛出,特别是抢劫时把镜头对向外面的群众,以及开枪后与后面衔接丝滑。没有脸谱化穷人,人物也很立体,本觉得对侯赛因最后行动的心里动机铺垫不够,但又想想也不是,因为贾法的偏于客观式的镜头记录,人物的心态是由其举动及外部遭遇分析得来的,而这部里的外部其实铺垫足够了。
结局前置真是力道十足。一开场就给你一个悲剧的结局,然后才慢慢地告诉你可怜之人是如何走上绝路的。穿插其中的是伊朗的社会现实、国家机器、贫富差距。这可能是帕纳西所有电影中伊朗人最没人情味的一部,所有人都残酷、冷漠、可悲、可怜。。 @2018-05-07 22:35:24
就这个题材来说,表现是失败的,怒打2星,对唔住
好看!7.5,结局前置,再缓缓揭晓痛苦的成因。最后一个镜头如在人物出现前结束会更有回味。